第一篇:《电解》教学设计
《电解》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解池的形成条件,能够正确判断电解池的阴阳极及两极所发生反应的类型;能正确书写典型电解池的电极反应式和电解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操作和对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够逐渐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进一步理解由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电解池的组成与电极反应式的书写。【难点】
电解过程中微粒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景引入
【复习导入】回忆初中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初步理解电池、电极、电解质溶液。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演示实验】浸入CuC12溶液的两根碳棒分别跟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相连接。接通电源,学生观察两极现象。(一个碳棒覆盖有一层紫红色物质,另一个碳棒表面有小气泡生成,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检验产生的刺激性气体,试纸变蓝色,说明该气体是氯气。)【得出结论】氯化铜溶液受到电流的作用,在导电的同时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铜和氯气。【小组讨论】(1)通电前CuC12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这些离子作如何的运动?(2)通电时溶液中的离子运动情况有何变化?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子流向如何?(3)阴、阳离子移向碳电极表面时,哪些离子发生了变化?你能写出两个碳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指出反应的类型吗?总反应如何呢? 【学生活动】学生完成两极上的电极反应,并指出反应类型。【视频演示】电解氯化铜微观模拟。
【提出问题】整个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得出结论】电解是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上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把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的装置为电解池。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
在利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氢气和氧气时,一般不直接电解蒸馏水,而是电解NaOH溶液或Na2SO4溶液,你知道为什么吗?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小结:引导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整理电解池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列成表格。
四、板书设计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以上为《电解》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第二篇:水电解教学案例
水电解教学案例
一、教学背景与定位:
课型:新授教学起点分析:在上节中学生已经了解到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做知识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从而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教学的起点定位于引导学生从观察宏观现象到用微观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教学主要方式:实验探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二、教学资源与设备:仪器与药品:水电解器 12 套(玻璃管中注满了 10%~15% 的 NaOH 溶液),启普发生器一套,锌,稀硫酸,火柴,烧杯,橡皮导管,尖嘴玻璃导管多媒体材料:课件:(1)水的电解示意图(2)电解水实验的指导文字资源:《初中化学新教案》中的“课外探究
三、教学实录:
(一)提出问题导入(师)我们已经知道,水在加热时变成水蒸气。水的三态变化,只是水分子间隔改变。而“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这一事实始终没变。那么,如果在水中插入电极,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有所不同呢?
(二)解决方法:用实验验证(生)猜想同或不同(师)那么用什么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生)实验
(三)学生分组实验(共 12 个小组,每组 4 人,实验时学生只需插上电源即可)展示多媒体指导实验(师)同学们在实验中要学会运用观察法,仔细观察实验现象(1)两个电极,两支玻璃内液面有什么变化:(生)两个电极产生气泡,并且与正极连接产生的气泡慢,负极连接产生的气泡快。通电一段时间后,两极玻璃上部汇集的气体体积比大约是 V 正极: V 负极 =1 : 2。(每次学生回答实验现象后,点击多媒体出示答案。)(师)水通电产生气体是什么呢?是不是水蒸汽呢?我们来检验一下。(2)用燃着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快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所发生的现象。(生)管中的气体被点燃(师)这种气体是不是水蒸汽呢?为什么?(生)不是,因为水蒸汽不能被点燃。(师)对,这种能被点燃的气体就是氢气。也就是在氢气球里所装的气体。(3)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慢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所发生的现象。(生)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师)这种气体是不是水蒸汽呢?(生)不是(师)这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就是氧气,也就是我们呼入的气体。(板书)水通电文字表达式:水→氢气 + 氧气(师)分析此反应特点,反应物一种,生成物二种,像这种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他物质的反应,我们叫它是分解反应。分解反应首先必须是化学反应,而且要符合“一变多”的特点。(练习)判断是否为分解反应(1)蒸发食盐水(2)碳酸钙→氧化钙 + 二氧化碳
(四)发散思维多角度分析实验(师)看待一个问题,我们不能仅限于表面,而应从多角度分析,深入思考。下面老师提醒几个角度,你们分析一下。(1)从能量角度(2)从元素组成的角度(3)从微粒的角度(此时将很多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无所适从)教师一一点拨,生逐一回答(1)水吸收了电能生成了氢气和氧气(师)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过化学反应,我们不紧得到了所需要的千千万万的新物质,而且也可以吸收或释放能量,从而实现能量的转换或储存。(2)水由水分子构成,氢气由氢分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五)建立模型得出化学变化实质结合课本中的模型(师)想象一下,刚才看到的水通电形成氢气和氧气在微观世界里,他们的微粒经过了怎样的变化?小组讨论(生)小结:水在通过时,水分子里的氢原子跑到了一起,形成氢气。氧原子跑到了一起,形成了氧气。(评价)这位同学说得比较好,有没有同学补充一下。(生)水通电时,水分子里面的氧原子和氢原子分开,每两个氢原子形成一个氢分子,氢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氢气,每两个氧原子形成一个氧(师)完美的描述,道出了化学变化的实质,请同学们给点掌声。(展示多媒体)水电解示意图(师)刚才所说的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与加热水变成水蒸汽,他们的微粒变化有什么不同呢?(生)水通电时分子变成了原子,原子重组成新分子水加热时,分子没变,变的只是分子的间隔(师)这就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六)介绍分子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师)我们知道水,氢气,氧气都是有分子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实际上,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有很多物质就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比如(抬手)看手上的这枚戒指,就是由金原子构成的,而中间的钻石,也就是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还有惰性气体氦气也是有氦原子构成的。因为原子也是一种微观粒子,当然也就具有微观粒子的的一般性质
(七)反馈练习及作业
(八)小结通过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生畅言)
四、教学效果与课后反思评价本节教学,从课堂气氛来看很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师生的互动及小组生生互动进行的很好。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都很成功。采用多媒体,纸片模拟微观世界中水的分解与合成有效突破了本节教学的重难点。本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实验探究,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等得到了培养提高。不足之处是本节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把握的尺度不够好,尤其是在第一课时中,从多角度分析电解水实验,教师对学生的情况分析不到位,设计问题缺乏一定的艺术性,造成学生回答困难,好在由于及时更正,使学生在第二课时表现良好。从整体教学过程及学生的练习反馈来看,这是一节较成功的新授课,不过通过本课教学再次提醒教师要充分备学生。教研活动水电解教学案例
第三篇:中学化学电解原理课教学设计探析
江苏省南通如皋市石庄高级中学 崔亚平
【摘 要】对教材进行分析,阐述中学化学电解原理课设计思路,提出教学目标,探讨教学过程,进行评析。
【关键词】中学 化学 电解原理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B-0060-02 电解池是人教版选修四中非常重要的一节。从学科体系看,它和原电池一同形成电化学的基础,是中学化学核心知识之一,是氧化还原反应理论上的拓展和现实中的应用。基于此,本文对中学化学电解原理课教学设计进行探析。
一、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电解池与原电池有联系,更有差异,原电池利用的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而电解则体现一种强制手段。从编排上看,教材将“电化学”整体置于“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之后,便于学生从微观视角分析问题,而电解池的教学安排在原电池之后,既满足了学科的系统性,又为对比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从宏观表象的观察到微观本质的分析,是化学的一大学科特点。深刻领会电解原理,需要先从微观的角度判断溶液中有哪些自由移动的离子,然后弄清它们移动的方向,进而分析哪些粒子发生氧化反应,哪些粒子发生还原反应,当放电粒子不止一种时,还需要思考放电顺序。这一系列问题,对学生来说,逻辑推理的能力要求高,思维障碍较大。
本节课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安排2个实验,3个问题,贴近学生的已有认知,层层递进,螺旋上升,让学生在对比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既揭示了电解池的基本原理,又为下一个环节创设情景,埋下伏笔。第二个环节在第一个环节的基础上,适当变换电解质溶液和电极材料,自然过渡,给学生创设进一步思考的空间。通过推理猜想、讨论交流、实验验证,不断拓展学生对电解原理的认识。整个过程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在实验观察和理性思考中不断感悟提升。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一是通过实验观察和问题探究,领悟电解池的工作原理,知道阴阳极发生反应的差异,能分辨电解池和原电池。二是初步学会根据离子放电顺序判断电极反应并正确书写。
三、教学过程及评析
(一)对比思考,领悟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实验一:按图1装置进行实验,将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放在右边电极附近。观察试纸颜色和U形管内的变化。
学生汇报:右端电极产生气泡,试纸变蓝,溶液颜色变淡,左端电极上覆盖着红色的物质。可以推测生成了铜和氯气。问题一:Cu能在Cl2中燃烧生成CuCl2,说明CuCl2比较稳定;为什么上述实验却能以CuCl2原料反向生成Cu和Cl2呢?到底依靠什么力量实现了这样的转化?
学生讨论后一致认为装置中的外加直流电源起到关键作用。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联想到原电池的特点,继而展开微观想象,逐步领悟到以下3点:一是与电源负极相连的左端电极(阴极)必须获得电子,不是一种自愿而是强制,与电源正极相连的右端电极(阳极)则必须失去电子。二是阴极因为获得电子,附近负电荷集中,阳离子定向迁移至阴极;阳极因为失去电子,附近正电荷集中,阴离子定向迁移至阳极。三是阳离子在阴极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铜离子变成铜;阴离子在阳极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氯离子变成氯气。至此,在学生头脑中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已初步形成,但仍需强化。实验二:按图2两个装置进行实验,观察现象。
问题二:两个装置中均可以观察到碳极上有气泡,铁极逐渐溶解。但为什么在电解液相同的情况下右图的实验更剧烈?
学生思考交流后进一步认识到电解是一种更强的氧化还原手段。问题三:原电池和电解池有何差异?请填写表1。
评析:教师没有用讲解和灌输的方式直接呈现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而是立足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对比情景,引发认知冲突,促使学生思维从浅入深不断升华。3个问题本身具有对比性,彼此之间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二)变换情景,探究电解过程中的放电规律
问题四:如果将实验一中的电解液换成氯化钠溶液,请问能否继续在阳极生成气体,在阴极得到金属?如果不能,请推测可能发生什么变化?
讨论初期,有的学生认为阴极会析出钠,但随着交流的深入,这个观点被否定,钠的活泼性决定了它不可能从水溶液中制备。阴极到底生成什么物质,学生讨论后尚不能形成统一意见,少数学生认为可能生成H2。
实验三:惰性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
学生观察到两个电极均产生气泡,纷纷产生验证气体成分的冲动,在学生的共同参与下,检验出生成物为氯气、氢气、氢氧化钠。
问题五:根据电解原理,被吸引到阴阳极的离子分别是什么?是不是所有离子均能在电极上第一时间放电?如果不是,它们放电的顺序遵循什么规律?水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又是怎样产生的?
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经过思考,认识到放电顺序一般取决于离子得失电子的能力。而氢氧根离子是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放电后留下的。
问题六:如果将实验一中的阳极材料换成金属铜,其余不变,请推测可能的现象。写出相关的电极反应。
实验四:对问题六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没有观察到气泡的生成,阴极石墨表面却覆盖着红色的物质,电解液的颜色几乎未变,阳极逐渐消耗。由此,学生认识到,放电顺序还应考虑电极材料。
评析:教师通过变换情景设计探究性问题,学生有充分的机会思考交流、推理想象。教师适时进行实验验证,让学生在兴奋之余收获知识,提升能力。同时为下一步认识电解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电解原理这节课的教学环节简洁明了,问题设计指向明确,学生参与热情高。教师没有将现有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也没有挤占学生的思维空间,而是设计活动,让学生思考和辨析,倾听学生的疑惑和见解,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知识,在碰撞中提升素养。
第四篇:电解教案
《电解》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电解及电解池的基本概念
2、掌握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3、知道离子的放电顺序及电解规律并能加以运用
4、熟练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及判断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并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对原电池的复习引入电解池 [多媒体展示]电解池的电极与电源的关系
[讲述]通过与原电池电极的比较来讲解电解池的电极 [多媒体]“电解
一、电解原理
1、电极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 活性电极:既导电又参加氧化还原反应; 惰性电极:只导电不参加氧化还原反应”
[多媒体展示]用flash展示电解CuCl2溶液的微观世界变化情况
[讲述]对氯化铜溶液的电解情况做详细解释同时引出电极反应和放电的概念 [多媒体]“
2、电极反应(阳氧阴还)
阴极:Cu2+ + 2e →Cu(还原反应)
阳极:2Cl--2e →Cl2↑(氧化反应)
放电:阴离子失电子而阳离子得电子的过程”
[讲述]在学生理解上述知识的基础上由学生归纳、总结电解及电解池的概念 [多媒体]“
3、电解
电解: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电解池:借助电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装置既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思考]电解氯化铜溶液为什么阳极是氯离子放电而不是氢氧根放电;阴极放电的是铜离子而不是氢离子?
[讨论]学生就上述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就学生实际情况加以引导,得出结论:离子的放电是存在先后顺序的
[多媒体]“
4、离子的放电顺序
前提条件:阳极——惰性电极
(1)阳离子在阴极上的放电顺序(得e)
Au3+>Ag+>Hg2+>Fe3+>Cu2+>H+>Pb2+>Sn2+>Fe2+>Zn2+>Al3+>Mg2+>Na+>Ca+>K+(2)阴离子在阳极上的放电顺序(失e)
S 2->I->Br->Cl->OH->NO3->SO42-(等含氧酸根离子)>F-”
[提问]根据上述离子的放电顺序,能否归纳出常见物质的电解规律? [学生讨论]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适当引导从而归纳总结出结论 [多媒体]“
5、电解规律
(1)电解含氧酸、强碱溶液及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实质上是电解水(2)电解不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阳极产生氧气,阴极析出不活泼金属(3)电解活泼金属无氧酸盐,阴极产生氢气,阳极析出非金属(4)电解不活泼金属无氧酸盐,实际上是电解电解质本身”
[学生归纳]让学生从电极名称、电极材料、电流方向、电极实质、能量转换五个方面对原电池和电解池作比较
[多媒体]展示上述比较所得结论 [练习]
课后感想
本节课基本能完成教学目标,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缺陷:
1、对概念的讲解不到位。在对电解的概念介绍时,没有充分向学生解释清楚其概念的内涵,造成部分学生的概念模糊
2、上课内容的量太多,节奏过快,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上课速度
3、上课重点不突出
4、在讲解电解规律时,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加以说明,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5、在播放电解氯化铜溶液的FLASH时,可以先做一个演示实验,这样所得结论就更有说服力
6、整堂课教师的感染力不够,无法充分吸引全部学生的注意力。
第五篇:电解开工会
我公司二期项目离子膜电解槽基础设计工作
开工会圆满完成2011年9月26日至27日,我公司与日本旭化成公司在天辰设计院召开了离子膜电解槽基础设计开工会,我公司副总经理赵驰峰、副总工程师席引尚、相关专业负责人以及日本旭化成公司、天辰设计院的项目与专业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离子膜电解槽是我公司二期项目单项金额最大的装置,是二期项目建设最为关键的核心设备,同时其相关设计工作能否按期完成关系到项目整体进度。为积极落实集团公司有关加快我公司二期项目进度的要求,同时确保顺利完成此次开工会,我公司二期项目指挥部高度重视,在会前做了大量工作和精心的准备,组织召开了多次的内部会议,就澄清事项及会议安排事项进行讨论,完善更新准备内容。
开工会上,我公司与日本旭化成公司和天辰设计院三方协商共同确定了电解装置PID工艺流程图;电解装置设备布置图;界区交接点条件、电气仪表条件、设备和材料的材质;修改了部分仪表供货范围等。为确保离子膜电解槽基础设计工作如期进行,我公司领导与日本旭化成公司代表就离子膜电解槽基础设计文件的提交、基础设计审核会、交货等时间进度再次进行了明确。
历时两天的开工会,标志着我公司二期项目离子膜电解槽基础设计工作正式启动。离子膜电解槽基础设计工作开工会圆满完成为我公司二期项目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公司二期项目所有成员有能力也有信心,在集团公司领导的全力支持下,与其他合作单位一起密切配合、团结奋战、全力以赴,确保二期项目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