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米有多长的教案
一米有多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感受并体验1米有多长,知道米和厘米的关系,学会米和厘米的简单换算。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1米有多长的过程,感受长度单位的实用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长度单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米和厘米的关系,对长度单位的使用作出正确的判断。
难点:正确形成1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内容:
一、复习导入
1.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2.我们还学会了以厘米做单位画线段的方法.)2.文具盒有一些纸条,你们能量一量它们的长度吗?
二、新授 1.认识米
导入谈话:看来,大家厘米的知识掌握的都不错,老师这有一道小难题.谁愿意到黑板前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A.请你用老师提供的尺子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老师事先给学生准备好一把量程为30厘米的刻度尺)B.在测量时,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A: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这么长的黑板太费劲B:有没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
C.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时,太费劲了,那么量比较长的物体长度有没有更方便的长度单位呢?
【设计意图】利用厘米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太费劲,引入1米,使学生体会学习米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米的兴趣。
2、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黑板有多长,教室有多长,通常用米作单位。之前我们学习到了1厘米有一根食指宽长,一本数学书的厚度长,那一米有多长呢?
师:这是一条1米长的缎带,你们能用什么测量工具测量出它有多长?(如:文具盒、尺子、数学书等)
师:那你们能用学具盒里面的纸条来测量一下这条缎带有多长呢? 师总结:有10张纸条长,一张纸条有10厘米长,10个10厘米就是100厘米,所以1米=100厘米,1m=100cm
认识米尺,再次体验1米=100厘米:这是一把尺子,它的量程正好是1米,我们把它称为米尺.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所以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为了帮助学生去体会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组织学生进行了体验活动。由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加深1米=100厘米的印象,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3.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1)实际体验.三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并用贴纸做好标记。
然后找身高不同的学生站在一起进行比较发现身高不同,但1米标记的位置却一样高的。
(2)再次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米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并用贴纸做好标记。
(3)这是三条不同的缎带,请你们说一说哪条是1米。
【设计意图】体现“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的理念,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深刻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并建立1米长度的表象。
三、练一练,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
1、.在对比中学会选择适合的长度单位(填cm还是m呢)
(1)门高约2()(2)一拃长约15()(3)黄瓜长约20()(4)橡皮长约3()(5)李老师身高约175()、(6)树高约10()(7)铅笔长约17()(8)旗杆高约8()【设计意图】通过选择长度单位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同时结合此题让学生思考生活中测量什么样的物体时用米作单位比较合适,感受米在生活中的作用。
2、填空:
(1)4米=()厘米
(2)600厘米=()米(3)6 厘米+7厘米=()厘米
(4)20米-10米=()米(5)9厘米+11厘米=()厘米
(6)1米-10厘米=()厘米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些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米=100厘米
1m=1cm
第二篇:一米有多长教学反思
《1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1米的认识》是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用米尺较准确的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一、运用课件,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在上一节课中,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在这个基础上,运用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课题《1米有多长》。通过让学生自己用小棒,看课件以及动手量一量来感受1米有多长,在亲手操作中学习本课的新知识。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在学生遇到问题中自己解决问题而产生求知的动力,激起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除此之外,我还想通过这个设计想向学生们渗透:在今后遇到困难时,没什么好怕的,可以通过学习新知加以解决,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孩子坚忍不拔的精神。
二、精心设计,采用多种途径理解和区分单位:厘米和米 孩子们两天内一下子学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有些孩子容易混淆,其原因是对1米和1厘米的实际长度认识不够,以至于在后面的学习中造用错单位的错误。这了让孩子们充分认识,我先让孩子们用米量:(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4)实物测量,使用正确的长度单位,利用课件做一些相应的练习,巩固新知。
利用课件进行教学,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课后孩子们对米的认识较好,能正确地用长度单位:米并进行有关测量。
第三篇:一米有多长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米有多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掌握1米=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教学要点
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你有多高吗?
二、自主合作探究:
动物们要一起去游乐园玩,其它小动物都顺利的进入游乐园了,可是小鹿却被挡在了外面,你知道为什么吗?
1、认一认,想一想:
小老鼠摆小棒的活动,带领学生由厘米引出新的单位米。教师提示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板书课题
2、比一比,说一说 帮助学生体会米的意义
组织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米的长度
3、小组合作,用尺子量一量
组织学生利用已经形成的1米的表象进行估计,再实际测量。学生看情境图,思考原因并汇报 学生体会100根小棒就是小米 认识米 1米=100厘米
学生利用米尺来认识1米 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 打开自己的手臂等 学生小组合作
估计后测量比较,体会米
四、归纳反思:
1、想一想,填“厘米”还是“米”呢? 门高约2()一拃长约15()黄瓜长约20()
2、完成54页估一估,小明和机灵狗分别有多高?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学会了什么?
4、布置课后习题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 橡皮长约3()树高约10()李老师身高约175()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完成习题 学生汇报收获 板书设计: 1米有多长 1米=100厘米 1m=100cm
《一米有多长》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 数。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
教学时,我以提问的方式引入:你想知道你的身高吗?要知道你的身高,必须要用到什么?从而引出尺子。然后介绍尺子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认识1米,安排了三次活动:第一次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米的长度,体会尺子的长是1米——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第二次让学生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五块瓷砖的长度﹑窗子的宽度、从脚到身子某部位的高度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比划出1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米的长度观念。
在学生的脑海中,1米的概念不是很牢固,让学生硬把1米=100厘米记住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1米=100厘米”的转化中,我请学生拿出卷尺用20厘米长的学生用尺来测量,1米长的卷尺有几个20厘米,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明白1米长的卷尺上有5个20厘米,问5个20厘米想家得多少?20+20+20+20+20=100厘米。学生就明白1米实际长度。
存在不足:
1.米尺、1米长的线应该多准备几份,这样学生就可以常常感受一米的长度,也加深了学生对米的认识。
2.在课堂教学中,在让学生汇报交流这一环节里,当学生表达不出或不清楚时,我不够耐心,急于给学生提示,这样不利于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如果当时我能不急于帮学生下定论,而是请其他同学发表意见,相互补充,将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更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
第四篇:《1千米有多长》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动,体验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准备
教具:米尺、课件。
学具:表、记录单。
切入举偶
活动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你走一步有多长吗?
同学们可能一时想不起来,没关系,请每组选一位同学上来走一走,再请一位同学量一量,不就知道了吗?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走一走。
通过实际测量,感受走100米用多长时间。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操场上走一走,数一数10米、100米大约有多少步,分别用了多少时间,并做好纪录。
回到教室,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步测结果,在说一说走完100米后有什么感受。
2.估一估。
通过刚才学生的亲身感受,猜测思考1千米的长度。
(1)刚才我们测量出100米大约有多少步,思考: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估一估走1000米大约有多少步?
(3)(课件显示)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沿操场走()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了几分钟?(2分钟)
那么沿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
3.想一想。
进一步体验感受1千米有多长。
(1)中街你们一定熟悉吧?请看课件:从文化大楼道光陆电影院、商业城、新玛特、沃尔玛之间的距离,约1千米。
(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在脑海里沿中街走一走,感受一下1千米的实际长度。
小结:1千米=1000米
4.读一读。
揭示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1千米=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任意听就明白。
1(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2)讲解:千米也称公里,可以用字母km表示。想一想,怎样用字母表示出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呢?
指名板演
5.填一填。
初步感受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我们知道1千米有多长,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走1千米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呢?看图选择正确答案。
完成数中42页填一填。
(2)(课件显示)请看老师星期天在学校到中街的路上拍摄的一些镜头,请你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有千米?
i.公路边的里程碑
ii.摩拖车的速度表
iii.限速标志
iv.指路标志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6.估一估。
(1)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有1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方法证实?学生发表个人意见。
(2)师小结:1千米,我们大约走2000步。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00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呢?
学中做
1.完成43页的第1题。
2.完成43页的第2题。
第五篇:花边有多长教案
花边有多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讨论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通过算一算、比一次比等活动,体验方法的科学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体验发现的喜悦;
(2)能在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互动过程,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兴趣。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周长以及怎样计算图形的周长,今天我们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这是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长方形有哪些特征呢?
生:长方形有四条边,且对边相等,长的一边叫长,短的一边叫宽。有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师:什么是周长?
生: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师:在学习新课之前呢,我们先来观看一场精彩的短跑比赛,参赛的选手分别是乌龟和兔子,老师想请三位同学当小裁判。谁愿意呢?大家准备好,比赛马上开始。比赛开始了,(课件演示比赛过程)。
师:比赛结束了,请三位裁判出示比赛结果。生1:兔子赢。生2:兔子赢。生3:兔子赢。二.探索新知
师:大家都认为兔子赢,下面举行颁奖典礼,在颁奖之前呢,我们先来装扮一下黑板,让教室更漂亮一些。如果花边太长就会浪费,但是花边短了,又不好看。到底需要多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花边有多长。板书:花边有多长
师:到底需要多少花边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计算黑板一周的长度,那黑板一周的长度是什么呢? 生:黑板的周长。
师:黑板的表面是什么图形呢? 生:长方形。
师:那也就是要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就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经过测量长是34分米,宽是12分米,知道了长和宽怎么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师:我们把长方形的长和宽分离出来,按长宽长宽的顺序连接起来组成一条线段,那这条线段的长度和长方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 生:它们相等。
师:那只要算出线段的长度就知道了长方形的周长了,谁能列出算式呢?
生:34+12+34+12=92(分米)
师:谁能用文字描述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呢? 生: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
师:这是计算长方形周长的第一种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下面大家自己探索。
师:谁愿意向全班同学汇报你的算法?
生1:把四条边的长加起来:34+12+34+12=92(分米)师板书
师:你能用文字来表示这种计算方法吗? 生1:长+宽+长+宽
师板书
师:同学们,这种方法可以吗?你回答得很好,请坐。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2:把两个长和两个宽加起来:34×2+12×2=92(分米)师板书。
你能用文字来表示这种计算方法吗? 生2:长×2+宽×2
师板书
师:这种方法行吗?你真棒,请坐。其他人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3:先把一个长和一个宽相加,再乘2:(34+12)×2=92(分米)师:你能说说算式中每个数34、12、2所表示的含义吗?34是?12是?为什么乘2?
师:你能用文字来表示这种计算方法吗?板书 生3:(长+宽)×2 师:这种方法好吗?
师:这个图形的周长我们已经算出来了,我们一起来答完整。师:同学们,这几种算法都可以求长方形的周长,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自由回答。
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检验一下大家看你们掌握的怎么样。三.巩固练习
1.长方形水池的长是36米,宽是20米,求长方形水池的周长
学生独立练习,汇报交流。
2.你能求出下列图形的周长吗?
8厘米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3.学校靠墙边有一片草地,准备用篱笆把它围起来,已知草地长10米,宽6米,共需要多少米长的篱笆?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有两个长6cm,宽2cm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这个大的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集体订正。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花边有多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 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六.教学反思
学生探索和发现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关键是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长方形的特征。教材没有概括长方形周长的公式,教学时应引导
12厘米 学生从周长的定义入手计算图形的周长,再通过长方形的特点,注意算式的简化,得到用乘法计算比用加法要快很多的结论。
通过课件演示以及老师的提示让学生自己发现并说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生发现新的方法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长方形对边相等”,我们还可以算出长方形的一个长和宽,再用乘法意义就得到最简单的计算公式。
借着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试着来做一些练习题,有的学生用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有的用了一般的方法来计算,只要方法对就应该鼓励。
不管学生用哪种方法,只要能正确计算出结果,就不必限定必须用哪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感悟不同方法的优劣,逐步实现方法的优化。教学就是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方法、发展思维,是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合作。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真正融入他们,融入课堂。课堂实际教学时应注意:
1.让学生明确球花边的长度其实就是求黑板的周长这一环节时,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不能盲目的下结论。
2.在得到长方形周长的几种计算方法之后,要有效地组织学生对各种方法的相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优劣,不是马上就让学生求长方形的周长,以免造成做习题时,学生不用最简便的方法计算周长。
3.应该多注意细节,对于学生所出现的一些小问题(比如,没写单位或是答得不够完整等等)应该及时纠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4.在做练习的时候,应该让学生两人一组量一量身边的物体(比如:课本、或是作业本)的长和宽,一人量,一人记录,最后计算出周长,这样不但复习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