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探究结构》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0:17: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二节 探究结构》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二节 探究结构》教学设计》。

第一篇:《第二节 探究结构》教学设计

《第二节 探究结构》教学设计

案 课题

第二节探究结构 课型 新

本课题课时数:3

本课为第2课时

备课日期9月18日 教

1、理解内力、强度、应力的概念;能进行简单的应力计算;会用应力和强度的关系来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2、通过简单的实验,使学生加深强度与材料、强度与材料的形状有密切关系的了解。

3、从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物品以及工程中常见的结构连接,使学生了解结构连接的各种方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能力。教学重难点及 对

重点:理解强度的概念,强度与应力、强度与材料及材料的形状、强度与结构的连接的关系。

难点: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现象。教

计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引入

二、新课

三、小结

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影响结构稳固的一个主要因素:结构的稳定性。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影响结构稳固的另外两个因素:结构的强度和结构的连接。那么,什么是结构的强度?

一、结构的强度

1、结构的强度是指结构具有的抵抗破坏的能力。(可与稳定性作比较)

指出:结构的强度是通过构件和材料来体现的。

2、强度与应力

设问:想一想,在材料相同的情况下,构件被破坏的危险程度与什么有关?

A、分析:

⑴内力。构件在外力的作用下会变形,同时其内部各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发生了改变,产生一种抵抗外力的力,称为内力。

一般来说,外力越大,构件的内力随之越大,构件被破坏的危险就越大。

⑵横截面积。

演示实验:在相同外力及材料的条件下,粗细不同的两根泡沫塑料杆的承重试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构件被破坏的危险程度还与它的截面积有关,横截面积越大,被破坏的危险性越小。

⑶在材料相同的情况下,构件被破坏的危险程度与它的内力以及横截面积有关,我们把这两者的比值称为应力。用公式表示:δ=N/A。

应力:构件单位截面面积所受的内力称为构件的应力。应力的单位是帕(Pa),与压强相同。

应力又分为正应力和剪(切)应力。同截面垂直的的应力称为正应力或反向应力;同截面相切的应力称为剪应力或切应力。

B、深入:

(1)建筑物的支柱是怎样承受压力的?假设支柱的横截面为边长L的正方形,支柱顶受轴向压力P,支柱重力G,求支柱的底截面l-l上的应力。

生:讨论回答

师:(分析解答)做截面,将柱子上半部分隔离,则其受到的力为P+G。

根据平衡条件可知,内力N=P+G。

所以应力δ=N/S=/S。

(2)扭绞的绳子为什么不容易拉断?拔河用的绳子为什么要做成这个样子?

生:讨论回答

师:分析解答:拔河的时候,绳受到两边拉力的作用,内部就产生了抵抗拉力的张力。当张力超过一定值时,绳子就会在应力最大的地方被拉断。若把多股细绳绞合在一起,既可以防止它们之间的相对移动,保证各股细绳同时受力,实际上也就是有效地增大了绳子的横截面积,减少了绳子的应力。

3、强度与材料

⑴强度与材料

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验,用手挤压纸杯,纸杯就会变形;而用同样的力挤压不锈钢杯,不锈钢杯的外形则无明显改变。这说明了结构强度与材料有关。

当应力达到某一极限值时,构件便会被破坏,因而设计中必须使构件的强度留有必要的余量,作为设计时应力的最高限度,这个最高限度值称为许用应力。许用应力分许用抗压应力和许用抗拉应力。如表1-3。

上一篇:磁悬浮列车

第二篇:第二节__DNA的结构和DNA的复制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通过介绍DNA双螺旋模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了解现代遗传学的研究方法,强化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方法的教育。

(3)使学生理解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和DNA分子的复制过程,掌握运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分析问题的方 法。

(4)利 用DNA的性质进行实验分析和实验设计。2.能力目标:

(1)在尝试模拟制作基础上,结合资料分析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科学性,反思建模过程,体会建模的思想,提高建模能力。

(2)通过DNA复制的学习,体会DNA半保留复制的方法。(3)通过建构DNA的双螺旋结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交流课题研究中搜集的分子结构模型建立过程的相关资料,体验建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艰辛与曲折,体验科学家的奉献精神,形成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2)认同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DNA的双螺旋结构及其特点的分析。(2)DNA分子复制的条件、过程和特点。难点:

(1)制作DNA结构模型掌握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的特点.(2)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必修,生物,苏教版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坐落于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DNA雕塑,以简洁而独特的双螺旋造型吸引着过往的行人,很少有谁注意到它的旋转是顺时针方向还是逆时针方向。但同样是一座以DNA双螺旋结构为基础设计的雕塑,却因旋转方向的问题,曾引发一起北京世纪盛典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起诉北京大学的雕塑合同纠纷案件。案件是由于DNA空间结构的旋转方向问题引起的,那DNA到底有什么样的化学组成和空间结构呢?

自从认识到DNA是遗传物质以后,人们就开始了对它的深入研究,到20世纪中期,人们已经了解了DNA的化学组成。

教师:请同学们回顾必修1,组成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 学生:脱氧核糖核苷酸。

教师:DNA是人体的遗传物质,同一个人的不同细胞中DNA都是相同的,不同人的DNA则是不同的,这些都与DNA的分子结构有关。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第2节DNA的分子结构。(课件展示)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 回眸历史——探究DNA的结构

阅读课本P59-P61边做边学相关内容,并结合图4-6和图4-7,思考并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问1〗随着商品防伪难度的增大和DNA有关知识的普及,近几年来,许多商家尝试着用DNA作防伪标记。其原理是什么?

【讲述】DNA分子的特异性,即每个DNA分子都有其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问2〗孩子既像父亲,又像母亲,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讲述】父母的原始生殖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之前细胞内的DNA都要经过复制,然后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精子和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产生子代。所以子代细胞中含有父母的DNA,所以表现的性状和父母相似。

〖问3〗请同学们在桌子上的实验材料中找出脱氧核糖核苷酸模型,看看你能找到几种类型,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讲述】4种类型,只在碱基上有区别,有A、G、C、T四种。

〖问4〗哪位同学能说一下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名称?请学生拿起模型回答。【讲述】脱氧核糖核苷酸共有4种碱基,模型中较长一些的代表的是腺嘌呤和鸟嘌呤两种碱基,这是因为它们具有双环结构,较短一些的是胞嘧啶和胸腺嘧啶两种碱基,二者是单环结构。这4种类型的脱氧核糖核苷酸仅在碱基上有所差别,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碱基为其命名。

〖问5〗如果把脱氧核糖核苷酸和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核糖核苷酸相比,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讲述】五碳糖不同(脱氧核糖和核糖);碱基的差别:尿嘧啶与胸腺嘧啶的区别。

〖问6〗回首沃森和克里克的成功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启示呢?

【讲述】创新思维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要敢于向权威挑战;要善于吸收别人的成果,博采众家之长;要有合作探究的意识;要选择科学的研究方法。〖问7〗请同学们根据学案上的资料,分析模型和刚才的操作过程,分析总结一下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讲述】①首先是DNA分子含有两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链,两条链按照反向平行方向并向右盘绕成双螺旋。(螺旋直径为2.0nm,螺距为3.4nm,每个螺距有10个碱基对,两个相邻碱基对平面的垂直距离为0.34nm)

②结构的外侧是由脱氧核糖和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交互连接而成的长链,构成DNA分子的骨架;碱基位于双螺旋结构内侧,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碱基对,即A与T配对,G与C配对,A与T间二个氢键相连,G与C间三个氢键相连。

〖问8〗DNA分子的特异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上?

【讲述】DNA分子的特异性就体现在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中。DNA分子的特异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多样性:DNA分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②特异性:特定的DNA分子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③遗传信息:DNA分子中的碱基对排列顺序就代表了遗传信息。

探究二 DNA的复制

阅读课本P63-P64的相关内容,并结合图图4-8和图4-9,思考并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问9〗DNA分子复制发生在什么时间? 【讲述】发生在无丝分裂之前或有丝分裂间期;在配子形成时则主要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之前的间期。

〖问10〗“新”DNA的形成过程怎么进行? 【讲述】有以下三点:

a.解旋提供准确模板:在ATP供能、解旋酶的作用下,DNA分子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配对的碱基从氢键处断裂,于是部分双螺旋解旋为两条平行双链,此过程叫解旋。解开的两条单链叫母链(模板链)。

b.合成互补子链:以上述解开的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以周围环境中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两条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c.子母链结合形成新DNA分子: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随着解旋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不断地延伸,同时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互相盘绕成螺旋结构,解旋完即复制完,形成新的DNA分于,这样一个DNA分子就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即边解螺旋边复制。〖问11〗DNA分子复制过程需要哪些条件? 【讲述】DNA分子复制的条件有精确的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即新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的—条链。〖问12〗什么叫解旋?解旋的目的是什么?

【讲述】在ATP供能、解旋酶的作用下,DNA分子两条脱氧核苷酸链配对的碱基从氢键处断裂,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这个过程叫做解旋。解旋的目的就是为复制提供准确模板。

解开的两条单链叫母链(模板链)。

〖问13〗什么叫“子链”?复制一次能形成几条子链?

【讲述】以上述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以周围环境中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条链称为子链。一条母链复制一次能形成一条子链。〖问14〗DNA的复制是否就像洗照片似的,有一张底片就可以洗出许多照片来? 【讲述】不是,与洗照片不同。因为DNA分子的复制结果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新的

DNA分子,而是形成了一半新、一半旧的两个DNA分子。〖问15〗复制的DNA如何保证准确呢?

【讲述】DNA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能为复制提供模板碱基具有互补配对的能力,能够使复制准确无误。

〖问16〗研究DNA复制常用的方法是什么?

【讲述】研究DNA复制的常用方法同位素标记法和离心法,常标记3H、15N、32P,通过离心在试管中形成不同位置。

〖问17〗DNA复制能否在体外进行?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讲述】能进行。①体外也可进行,即PCR扩增技术,除满足一般条件外,还应注意温度、pH 的控制及引物的加入。

②影响细胞呼吸(ATP供给)的所有因素都可能影响DNA复制。

课堂小结

本节能力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自学中领悟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分析和理解能力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通过探索求知、分析图解(这节内容的流程图解较多)、讨论交流激发独立思考、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内与小组间的合作使知识从深度要求达到广度要求。在较好地实现了设定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课后习题

1.下列DNA分子各种碱基数量比中,因生物种类不同而有区别的是()A.(A+T)/(G+C)B.(A+G)/(T+C)C.(A+C)/(T+G)

D.A/T 2.一双链DNA分子中,胸腺嘧啶占全部碱基的23.8%,则A+C的含量是()A.76.2%

B.50%

C.23.8%

D.26.2% 3.如图是DNA分子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 1.A 【解析】B、C、D比值都为1,无特异性。2.B 【解析】

试题分析:DNA双链中A=T、G=C,A+G+C+T=1,所以A+C的含量是50%。考点:考查DNA分子中碱基的比例。

点评:难度较小,理解DNA双链中A=T、G=C。3.(1)胸腺嘧啶

脱氧核糖

磷酸(2)[9]氢键

(3)[7]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4)[8]碱基对(5)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沃森和克里克

板书

第二节 DNA的结构和DNA的复制

一、回眸历史——“解开DNA结构之迷”

二、DNA的结构

1.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 2.脱氧核苷酸间通过脱水缩合连在一起形成多核苷酸链 3.DNA分子的立体结构是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4.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三、DNA分子的复制

1、概念:

2、发生时间:

3、复制的条件:

4、复制的过程

5、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第三篇:第二节 细胞的类型和结构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2)概述细胞膜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3)举例说出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4)培养制作用于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生物材料临时装片的技能,培养使用高倍显微镜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2)过探究植物叶片颜色是由什么色素决定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3)通过建构真核细胞模型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能力。(4)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显微结构模式图与图群,培养学生的图文信息转换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初步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

(2)通过分析科学家所做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感悟科学家在探索生命奥秘时所采用的巧妙的科学方法和所具有的科学创新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1、课题重点

(1)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2)几种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3)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2、课题难点

(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2)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3)制作真核细胞模型。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第1课时

师:(1)请同学们阅读本节教材的开头一段文字,判断刚才所看到的水绵细胞结构和杆菌、螺旋菌、球菌的结构分别属于细胞的显微结构还是亚显微结构?为什么?

(2)水绵细胞和细菌细胞是否属于同一类型?

生:(1)水绵细胞结构属于显微结构,因为它是利用光学显微镜所观察的细胞结构,杆菌、螺旋菌、球菌的细胞结构是属于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因为它是利用电子显微镜所观察的细胞结构。

(2)水绵细胞和细菌细胞不属于同一类型。

老师:按照细胞结构的复杂程度和进化顺序,全部细胞可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类,水绵细胞和细菌细胞分别属于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学生活动:阅读原核细胞一段文字并观察图3-6。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显示大肠杆菌、乳酸菌、根瘤菌等几种细菌图像,再显示蓝藻和放线菌图像,并作适当说明。

师:(1)显示原核细胞结构模式图,要求学生能识别出各种细胞结构名称。

(2)原核细胞结构一般是由哪几部分构成?

生:原核细胞结构一般是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拟核等组成的。师:哪些生物是由真核细胞构成的? 学生讨论后师生归纳:动物、植物、真菌是由真核细胞构成的。

教师活动:显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显微结构,并指导学生从外向内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模、细胞质和细胞核。

师:位于植物细胞最外层的结构是细胞壁,请同学阅读教材P33有关内容,思考细胞壁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有什么功能?

生:细胞壁的主要化学成分主要是纤维素等,它具有支持和保持细胞的功能。师:细胞膜是位于细胞表面的一层生物膜,它使细胞与周围环境分隔开来,它对细胞具有重要功能。人们常采用动物细胞如红细胞来研究细胞膜的化学组成。科学研究表明,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组成。

师:为了研究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首先要分离出细胞膜。分离的方法是:先培养制备一定量的细胞,如红细胞,再进行匀浆处理,如用高速打碎机破碎、低渗等方法,使细胞裂解,将匀浆进行差速离心,分离出细胞膜。

教师活动:显示以下资料:1925年科学家用有机溶剂抽提人红细胞的细胞膜的脂质成分,并测定脂质单层分子在水面的铺展面积,发现铺展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分析以上材料,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生:这说明细胞膜可能是由双层脂质分子构成的。

教师活动;显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有关文字、图形,思考下列问题:

(1)构成细胞膜的化学物质有哪几种?(2)蛋白质和磷脂分子是如何构成细胞膜的?(3)糖蛋白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有何特点?有何功能? 生:(1)构成细胞膜的化学物质有磷脂、蛋白质和糖类。

(2)磷脂分子形成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排布在磷脂双分子层两侧或贯穿、嵌插于磷脂双分子层中。

(3)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外侧。糖蛋白与细胞识别、免疫反应等有关。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人、鼠细胞融合的实验过程。生:(1)细胞融合时,一半呈红色的细胞膜是来自什么细胞?一半呈绿色的细胞膜是来自什么细胞?

(2)40 min后两种颜色均匀分布说明什么?

(3)该实验说明细胞膜结构有什么特点?

生:(1)呈红色的细胞膜是来自人细胞,呈绿色的细胞膜是来自鼠细胞。

(2)说明两种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可以通过运动而均匀分布。

(3)该实验反映了细胞膜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特点。师:联系细胞膜的结构思考,它具有什么功能?

生:使细胞与周围环境分开,维持细胞自身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具保护作用,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与细胞各种代谢活动有关。

课堂小结 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表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

第四篇:第九章第二节 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 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

第九章 压强 第二节 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

福清滨江中学 游源庆

我的说课课题是《液体的压强》,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说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一节选自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第八章第二节。内容是液体压强的特点及其应用,是在第一节学习完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后提出的,是前一节内容的延伸和扩展,也为后一节大气压强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可说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2、教学目标 ⑴、知识和技能

①、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②、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⑵、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掌握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②、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难点:如何建立物理模型,通过设想推导出液体的压强公式。

二、学生分折

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也较差,所以授课时,主要由教师演示实验,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折得结论。

三、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了演示法、科学探究法、假想物理模型法等相结合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方法。教师边演示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折得出结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习方法

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液体的压强特点,并能应用这一知识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态度。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性格、意志、习惯、兴趣等的培养。

四、选用的教具和设备

U形管压强计,两个装有相同体积的水和浓盐水的同样烧杯,玻璃杯,水,红色的水,自制关于《液体的压强》的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室。

五、教学程式设计

1、提问复习上节新课所学内容。

2、引入新课

通过阅读一段材料,提出:为什么“由钢铁材料制造的潜水艇的直径竟被巨大的水压压缩了1.5mm。”?

3、进行新课

演示:往带孔玻璃杯中加水,观察橡皮膜情况。

引导分析得出:液体对容器低部有压强,液体对容器侧壁也有压强。提示学生,用公式推导的方式,找出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先让学生在学案上推导,然后再请学生上讲台板演,分析,引导,最后用多媒体展示)

讲解:深度。

实验猜想:根据学生推导出来的公式p=ρ与液体密度ρ液液gh,猜想出液体的压强大小,可能有关、物体所处液体的深度h有关,并扩展与方向是否也有关。

操作实验:

1、介绍实验器材。

2、分别把橡皮膜分别放置在水中3cm、6cm、9cm深处。(橡皮膜向

上)。

3、橡皮膜放置在水中的9cm深处,朝各个方向。

4、橡皮膜放置在盐水的9cm深处,(橡皮膜朝下)。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课本P150:

由实验探究可知: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液体深度的增加而____;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的各处、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____。

不同的液体,在同一深度产生的压强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____。

4、当堂练习

演示实验:往侧壁不同高度扎上小孔的塑料瓶中注入水,会发现水从小孔中喷出来,学生观察现象,完成当堂练习1(多媒体展示)。

(时间充裕情况下完成习题2和3)小结

作业:《物理课课通》P132“知识要点”

第五篇:第二节原子的结构

第二节原子的结构

学习目标:1.α粒子散射实验

2.原子的核式结构

3.原子、原子核的大小

学习重点:原子的核式结构

学习难点:探究原子的核式结构

学习过程:

一、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发现了质子.2、提出原子葡萄干布丁模型.二、讲授新课

1、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

(1).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揭开了研究原子结构的序幕。

(2).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

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地分布在整个球内,而电子像布丁中的葡萄干那样镶嵌在原子里面。

2、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构分析

3、按照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α粒子散射实验你预测的现象时什么?

4、实验观察的现象是:

5、讨论交流,进行解释,得出结论:

三、学生练习

1.卢瑟福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解释是()(多选)

A.使α粒子产生偏转的力主要是原子中电子对α粒子的作用力;

B.使α粒子产生偏转的力主要是库仑力;

C.原子核很小,α粒子接近它的机会很少,所以绝大多数的α粒子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

D.能产生大角度偏转的α粒子是穿过原子时离原子核近的α粒子。

2.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如果一个α粒子跟金箔中的电子相撞,则()(双选)

A.α粒子的动能和动量几乎没有损失。

B.α粒子将损失部分动能和动量。

C.α粒子不会发生显著的偏转。

D.α粒子将发生较大角度的偏转。

3.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当α粒子最接近原子核时()(双选)

A.α粒子动能最小;

B.α粒子受到的库仑力最大;

C.α粒子电势能最小;

D.α粒子动量的变化率最小。

4.如图所示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原子核和两个α粒子的径迹,其中可能正确的是()

5.已知氢原子中的电子电量为e,以速率v在半径为r的轨道上运动,求等效电流为多少?

四、课后练习

1、关于α粒子散射实验的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双选)

A、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发生了较大偏转,极少数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被弹回,接近180.B、使α粒子发生明显偏转的力是来自于带正电的核及核外电子,当α粒子接近核时,是核的排斥力使α粒子发生明显的偏转,当α粒子接近电子时,是电子的吸引力使之发生明显的偏转。

C、实验表明原子的中心有一个极小的核,它占有原子体积的极小部分

D、实验表明原子中心的核带有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及全部质量。

2、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当α粒子最接近金核时()(多选)

A、α粒子动能最小

B、α粒子受到的库仑力最大

C、α粒子的电势能最大

D、α粒子与金核有核力作用

3、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

A、证明了质子的存在B、证明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C、说明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D、说明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在某些不连续的轨道上运动

4、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如果一个α粒子跟金箔中的电子相撞,则()

(双选)A、α粒子的动能和动量几乎没有损失

B、α粒子损失了部分的动能和动量

C、α粒子不会发生明显的偏转

D、α粒子将发生较大角度的偏转

5、原子的核式结构的实验基础()

A、汤姆孙对电子荷质比的测定B、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C、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D、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6、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多选)

B、原子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中

C、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D、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绕核旋转

7、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第一次显示了()

A、质子比电子重

B、质子的全部正电荷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C、α粒子是带正电的D、可以用人的方法产生放射性现象

8、卢瑟福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解说是()(多选)

A、使α粒子产生偏转的力主要是原子中的电子对α粒子的作用力

B、使α粒子产生偏转的力主要是库仑力

C、原子核很小,α粒子接近它的机会很小,所以绝大多数的α粒子仍眼原来的方向前进

D、能产生大角度偏转的α粒子是穿过原子时离原子核近的α粒子

下载《第二节 探究结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二节 探究结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C语言循环嵌套结构教学设计探究

    C语言循环嵌套结构教学设计探究 摘 要:C程序循环嵌套结构设计是C程序循环结构教学一章的重点与难点内容,是后续数据结构课程算法实现中使用频率最多的语句,是进行复杂程序设计......

    “种子的结构”一节探究式教学设计大全

    摘 要:将传统的呈现式教学过程改为学生自主观察并探究种子内部结构的探究式教学,增加豆芽与萌发玉米与种子结构进行对照,克服因种子内部结构过小且不清晰而带来的问题,使得观察......

    探究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探究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内容没有具体的要求。依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内容的安排,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菜豆种子、玉米种......

    探究结构教案

    课题:探究结构 教学目标:1、了解结构的稳定性的概念,知道结构三边确定的三角形构成稳定的几何图形; 2、知道强度的概念以及结构的强度与材料和所用材料本身的形状有关,了解什么是......

    第二节 《细菌》教学设计

    第二节 《细菌》教学设计六枝特区二中杨国莲 一、教学设计思路 《细菌》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材......

    第二节 土地资源 教学设计

    湾头中学教案 【课题】 第二节土地资源 【学习目标】 1.从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中,找出我国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难以利用的土地的名称,并且能够运用数据,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类型的......

    第二节 大众传媒 教学设计

    第二节 大众传媒 课程标准: 1. 感受大众传媒对个人生活的影响,知道通过各种媒体和运用新技术能够收集、解释、传递现实社会中的各种信息。 2. 列举身边实例,感受科技发展给我们......

    第二节_《细菌》教学设计

    《细菌》教学设计 及反思 九台市三台中心学校 张清梅 第二节 《细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描述细菌的主要结构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