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天子章第二》教学设计
《天子章第二》教学设计 封开县杏花镇中心小学
韦敏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要真正让社会和谐,人人懂得敬亲孝亲,需要大力提倡孝道的教育,即“德教加被天下”。
4、让学生懂得以礼治家,则家庭和谐;以礼治国,则社会和谐;以礼待天下人,则世界和谐。礼的根本,就是孝心,就是爱敬。
“爱亲者”必定“不敢恶于人”,“敬亲者”必定“不敢慢于人”,这叫“博爱”,这叫“广敬”。天子对父母亲能够如此的爱敬,做一个很好的孝子的榜样,然后又把这种德教推广至于百姓,平常人更应该受到孝道的教育。
过程与方法: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语句,并熟读成诵。
2、诵读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我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2、让学生懂得我们只要真正自己做到“爱敬尽于事亲”,做一个孝子,树立榜样,用我们有限的时间、精力、体力,来做这个弘扬孝道的教育工作,德教也就“加于百姓”。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背诵,理解《天子章第二》。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学生朗读《开宗明义章》。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孝经》选篇中的第二篇《天子章第二》。
3、板书课题《天子章第二》。这一章经文不长,而义理非常深广。到底是什么呢?
二、初步感知,听读。
1、出示原文,教师范读。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2、学生根据注音自由读。
3、学生跟着录音进行试读。
三、再次感知。
1、请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去读?
2、分小组讨论后回答。
3、指名学生诵读。
4、学生评议。
四、教师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
2、教师进行点拨(指出不足之处)。
3、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4、运用各种方式练读。(分组读、男女分读、齐读等。)
5、指名读。正音正字,指导语气停顿。
6、全班齐读。
五、布置作业。
将《天子章第二》读给家长听。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理解意思。
1、指名朗读。
2、学生结合注释逐字逐句理解。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5、师出示译文并小结。
【孝经译文】: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於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师小结:孔老夫子在《孝经》中说:“教民亲爱,莫善于孝。”要使社会和谐,人人懂得相亲相爱,最好的教育是孝道的教育。“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让上下能和睦,要讲究礼。这个礼,要从家里做起。以礼治家,则家庭和谐;以礼治国,则社会和谐;以礼待天下人,则世界和谐。礼的根本,就是孝心,就是爱敬。同学们,赶快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吧。
二、走进文本,深入研讨。
1、出示自学要求:
天子的孝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古来就有皇帝行孝治天下的例子。你知道吗?讲讲看。
2、小组讨论。
3、指名回答。
4、师生共同交流。
5、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交流解决。
三、拓展延伸,感知大爱。(多媒体出示)
国家有难,领导当先
四川发生了特大地震,国家领导人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等等,号召全国上下,团结一致,互相帮助,共度难关,积极采取行动,全力以赴来抢险救灾。
总理孝母,爱敬事亲
温总理到灾区视察,含泪看望灾区孤儿,跟灾民们一起抢险救灾。温总理自己也已年迈,但他还是奋战在第一线,鼓励灾民们勇敢的面对灾难,鼓励大众竭力抢险。据报导,温总理本人也是孝子,虽然日理万机,但每天在中南海,只要有时间,肯定要回家陪母亲吃饭,这是他对母亲的爱敬。“爱敬尽于事亲”,而又“德教加于百姓”,自己做好样子,废寝忘食的为人民服务,这是给我们做了榜样。所谓“一人有庆”,这“一人”,就是国家领导人,他们能够行孝行善,百姓得福,即“兆民赖之”。
无私无我,完全献身
据报导,四川省北川县地震灾区,救灾的武警战士们在一个倒塌的房屋废墟里,发现了一具三十岁上下年轻女子的尸体,她双膝跪在地上,两只手在前面撑着地,身体已经被压得变形了,早已气绝身亡。可是居然发现,在她身体保护之下的几个月大的小婴儿,却一点事都没有,正在安详的入睡。
母亲用身体挡住压下来的房屋,保护并拯救了孩子。在场的武警战士感动得流泪,他们发现裹婴儿的被子里塞着一个手机,手机屏幕上显示着已经写好的一条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这是年轻的妈妈给孩子的最后祝福。父母牺牲自己,保全儿女,地震灾区一幕幕感人的场面,为我们显示出母爱、父爱的伟大。
师小结:我们从小到大,父母有多少爱心的付出,多少无私的奉献,为了儿女,父母可以把自己的生命献出来,这就是父子亲情,这就是人的本性本善,无私无我,完全的献身。圣人的教育,就是把“孝道”的天性保持一生,这是圆满的教育目的。一个人能够从小到大,自始至终都保持这种天性,并且能够把这种天性扩而大之对待所有的人,如同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去行孝,去献上爱心,这样的教育就是帮助人成圣成贤的教育,所以我们学习《孝经》,联系当前发生的事情很有感慨。
四、布置作业。
将《天子章第二》背给家长听,并预习下一章。
第二篇:朝天子咏喇叭教学设计
《朝天子·咏喇叭》是一首经典的散曲,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朝天子咏喇叭教学设计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朝天子咏喇叭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散曲《朝天子·咏喇叭》
朝天子·咏喇叭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辩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作者作品介绍:
作者王磐(1470?—1530?),字鸿渐,号西楼,高邮(今江苏高邮)人。他出身富家,但不喜豪华,不乐仕进,雅好词曲,精通音律,著有《王西楼乐府》。所作散曲清俊秀美,语言幽默,其中有些作品反映了明朝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和悲惨的贫困生活。
这首散曲作于明朝武宗正德年间,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宦官装腔作势地丑恶面目,同时也揭露了他们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听配乐朗诵。
3、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4、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喇叭和唢呐,曲儿虽然小,腔调却很大。
官船来往乱糟糟,全靠你来抬身价。
军人听了军人愁,百姓听了百姓怕。
哪里能辨别出真和假?
眼看着吹翻了这一家,又吹伤了那一家,又吹得水流干枯鹅也飞跑啦
5、学生诵读全诗。
6、品味全诗。
《朝天子·咏喇叭》是明朝王磐的一首以辛辣的讽刺手笔所写成的散曲。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宦官当权,欺压百姓,行船时常吹起号头来壮大声势。这支散曲就是为了讽刺宦官而作。诗中表面上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则处处写的都是宦官。“曲儿”比喻宦官的地位低下,“腔大”比喻他们的仗势欺人;“军愁”“民怕”说明他们走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灾难;“水尽鹅飞”则形容他们把百姓欺压得倾家荡产。整首曲子虽然没有正面提到一个宦官的字样,但是却活画出了他们的丑态,在轻俏诙谐中充满了对宦官的鄙视和愤慨,道出了百姓的心声。
好的咏物诗一般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咏物维肖,即咏什么要能抓住特征,让读者相信确实是所咏之物;二是要有所寄托,不是为咏物而咏物,而是通过咏物,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三是咏物和寄托的关系要处理好,即“不即不离”。王磐的这首《朝天子·咏喇叭》就是符合要求的好作品。
首先看它咏得像不像。小令第一层说喇叭、锁呐的特征是“曲儿小腔儿大”,这是喇叭最突出的特征,一“小”一“大”的对比中,也流露出作者的爱憎之情。小令的第二层说喇叭、锁哪的用途,是为来往如麻的官船抬声价,即为官方所用。“声价”即名誉地位,按理应是客观评价;而这里却要“抬”,就说明喇叭、锁呐的品格是卑下的。小令第三层展示喇叭、锁呐用途的另一面:为害军民,即在为官船抬声价的同时,肆意侵害军民的利益,让老百姓一听到喇叭、锁呐之声就不寒而栗,胆战心惊。小令最后一层写喇叭、唢呐吹奏的结果: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直吹得民穷财尽,家破人亡。通篇咏喇叭咏得真切,咏得让人信服。
再看它是不是有所寄托。这首小令是作者目睹了往来于运河之上的宦官的种种恶行后的借题发挥之作,是有所寄托的。喇叭和宦官不同类,但喇叭的“曲儿小腔儿大”与宦官的“本事小来头大”却有共同点,于是作品在物与人之间找到共性,作者实际上是比照着宦官的嘴脸咏喇叭的:以吹(虚张声势)为特征,是官方害民的帮凶,到处作威作福,惹得军民共忿,直到吹得天昏地暗、江山动摇。作者在对宦官害民的贫困黑暗进行揭露的同时,也向最高统治者发出警告,其批判锋芒是很尖锐的。所以说这首小令的思想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
这首作品不是为咏物而咏物,它对贫困社会的深刻洞察,强烈的感情色彩,是在传达一种反抗的呼声,而这些思想内涵都包融在咏物之中。作品是在批判宦官害民,但终于没有点破,结论留待读者思而得之,既痛快淋漓又含蓄有力,这就是“不即不离”。
第三篇:宗明义章第一、天子章第二教案(梁群旺)
《宗明义章第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
3、懂得父母生养、培育我们,养育之恩报答不完。
4、懂得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的。了解先王的至德要道就是一颗孝心,以这颗孝心来治理天下,能够让天下人和顺,让国民百姓和睦,上下都没有怨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万事从孝开始,体会到父母的养育之恩,激起关心父母之情。
2、我们懂得自爱,懂得自重,爱自己的身更要爱自己的德行,不使自己的品格、节操受辱。
过程与方法: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教师要逐节逐句进行指导性的读,使学生读准字音,乃至读通全篇。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知道孝顺父母是每个子女的义务和责任。
3、我们要学习曾子对老师那种谦恭的态度,这样才能受教。
课前准备:视频诵读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第一周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情感。(播放儿歌《小乌鸦爱妈妈》。)
师:刚刚这首儿歌好听吗?歌曲里面的小乌鸦是一只什么样的小乌鸦呢?(它关心妈妈,爱妈妈,是一只孝顺的小乌鸦。)说的对,小动物都知道孝顺自己的妈妈,那我们人类呢?(要孝敬父母,爱自己的父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孝经》第一课《开宗明义章第一》,看看课文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板书课题:开宗明义章第一
二、出示原文,体会孝道。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2.教师范读。
3、学生根据注音自由读。
4、学生跟着录音进行试读。
三、再次感知。
1、请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去读?
2、分小组讨论后回答(读中注意停顿,这篇古文讲了许多道理,念时要轻松、流畅)。
3、指名学生诵读。
4、学生评议。
四、教师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
2、学生齐读。
3、教师进行点拨(指出不足之处)。
4、学生熟读。
5.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6.运用各种方式练读。(分组读、男女分读、齐读等。)7.指名读。
五、布置作业:将《开宗明义章第一》读给家长听。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第二周教学过程
一、检查朗读,理解含义。
1、指名朗读。
2、学生自由说理解。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5、师出示译文并小结。
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甚麽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麽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开宗明义章第一》讲的就是为什么要讲这篇经文,它的要点是什么。最主要的宗旨就是这句话“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后面还有一句“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所以才叫“开宗明义”。
二、走进文本,深入研讨。
1、出示自学要求:
(1)、孔子闲居,谁在旁侍坐?
(2)、曾子是怎样的人?
(3)、先王的至德要道是什么?
(4)、孔子对曾子以什么内容展开了教学?
(5)、我们如何把孝心扩展?谁是孝亲爱民的典范?举几个例子。
你对哪个问题最感兴趣?请说说你的感受。
2、小组讨论。
3、指名回答。
4、师生共同归纳。
5、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
三、拓展延伸,继承美德。
孝敬父母自古以来就被人提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故事《亲尝汤药 》。
1、听老师讲故事。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2、说一说你从故事中知道了什么?
3、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孝敬父母的故事?
四、许下承诺,付之行动。
师:听了故事以后,同学们有没有什么想法呢?(学自由发言。)看来同学们有很多想法和感受,那么现在就请大家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说说你们如何在生活中关心父母,尊敬老师。(讨论后在班级中交流汇报。)
五、熟读成诵,练习背出韵律、背出感情。
六、作业:预习下章内容。
《天子章第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要真正让社会和谐,人人懂得敬亲孝亲,需要大力提倡孝道的教育,即“德教加被天下”。
4、让学生懂得 以礼治家,则家庭和谐;以礼治国,则社会和谐;以礼待天下人,则世界和谐。礼的根本,就是孝心,就是爱敬。
“爱亲者”必定“不敢恶于人”,“敬亲者”必定“不敢慢于人”,这叫“博爱”,这叫“广敬”。天子对父母亲能够如此的爱敬,做一个很好的孝子的榜样,然后又把这种德教推广至于百姓,平常人更应该受到孝道的教育。过程与方法: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语句,并熟读成诵。
2、诵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我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2、让学生懂得我们只要真正自己做到“爱敬尽于事亲”,做一个孝子,树立榜样,用我们有限的时间、精力、体力,来做这个弘扬孝道的教育工作,德教也就“加于百姓”。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背诵,理解《天子章第二》。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学生朗读《开宗明义章》。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孝经》选篇中的第二篇《天子章第二》。
3、板书课题《天子章第二》。这一章经文不长,而义理非常深广。到底是什么呢?
二、初步感知,听读。
1、出示原文,教师范读。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2、学生根据注音自由读。
3、学生跟着录音进行试读。
三、再次感知。
1、请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去读?
2、分小组讨论后回答。
3、指名学生诵读。
4、学生评议。
四、教师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
2、教师进行点拨(指出不足之处)。
3、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4、运用各种方式练读。(分组读、男女分读、齐读等。)
5、指名读。正音正字,指导语气停顿。
6、全班齐读。
五、布置作业。
将《天子章第二》读给家长听。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理解意思。
1、指名朗读。
2、学生结合注释逐字逐句理解。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5、师出示译文并小结。
【孝经译文】: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於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师小结:孔老夫子在《孝经》中说:“教民亲爱,莫善于孝。”要使社会和谐,人人懂得相亲相爱,最好的教育是孝道的教育。“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让上下能和睦,要讲究礼。这个礼,要从家里做起。以礼治家,则家庭和谐;以礼治国,则社会和谐;以礼待天下人,则世界和谐。礼的根本,就是孝心,就是爱敬。同学们,赶快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吧。
二、走进文本,深入研讨。
1、出示自学要求:
天子的孝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古来就有皇帝行孝治天下的例子。你知道吗?讲讲看。
2、小组讨论。
3、指名回答。
4、师生共同交流。
5、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交流解决。
三、拓展延伸,感知大爱。(多媒体出示)
国家有难,领导当先
四川发生了特大地震,国家领导人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等等,号召全国上下,团结一致,互相帮助,共度难关,积极采取行动,全力以赴来抢险救灾。
总理孝母,爱敬事亲
温总理到灾区视察,含泪看望灾区孤儿,跟灾民们一起抢险救灾。温总理自己也已年迈,但他还是奋战在第一线,鼓励灾民们勇敢的面对灾难,鼓励大众竭力抢险。据报导,温总理本人也是孝子,虽然日理万机,但每天在中南海,只要有时间,肯定要回家陪母亲吃饭,这是他对母亲的爱敬。“爱敬尽于事亲”,而又“德教加于百姓”,自己做好样子,废寝忘食的为人民服务,这是给我们做了榜样。所谓“一人有庆”,这“一人”,就是国家领导人,他们能够行孝行善,百姓得福,即“兆民赖之”。
无私无我,完全献身
据报导,四川省北川县地震灾区,救灾的武警战士们在一个倒塌的房屋废墟里,发现了一具三十岁上下年轻女子的尸体,她双膝跪在地上,两只手在前面撑着地,身体已经被压得变形了,早已气绝身亡。可是居然发现,在她身体保护之下的几个月大的小婴儿,却一点事都没有,正在安详的入睡。
母亲用身体挡住压下来的房屋,保护并拯救了孩子。在场的武警战士感动得流泪,他们发现裹婴儿的被子里塞着一个手机,手机屏幕上显示着已经写好的一条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这是年轻的妈妈给孩子的最后祝福。父母牺牲自己,保全儿女,地震灾区一幕幕感人的场面,为我们显示出母爱、父爱的伟大。
师小结:我们从小到大,父母有多少爱心的付出,多少无私的奉献,为了儿女,父母可以把自己的生命献出来,这就是父子亲情,这就是人的本性本善,无私无我,完全的献身。圣人的教育,就是把“孝道”的天性保持一生,这是圆满的教育目的。一个人能够从小到大,自始至终都保持这种天性,并且能够把这种天性扩而大之对待所有的人,如同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去行孝,去献上爱心,这样的教育就是帮助人成圣成贤的教育,所以我们学习《孝经》,联系当前发生的事情很有感慨。
四、布置作业。
将《天子章第二》背给家长听,并预习下一章。
第四篇:断章教学设计
《断章》教学设计
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诗人主张“未经过艺术过程者不能成为艺术品,我们相信内容与外形不可分离”。卞之琳创作态度严谨,孜孜不倦地探索“艺术过程”中的转化与表现,即使对新诗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变化和创新,更不用说在诗的意象、内容方面。
一、整体把握
阅读《断章》,你赞同哪个观点?
1、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断章》一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象的哲理的?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
2、如果把这首诗当做情诗来读,该如何阐释?
关于《断章》这首诗的旨意,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桥头的“你”在白天是楼上人心目中的风景,在夜晚是楼上人梦中的“装饰”。一个是白天夜晚都在关注着、想念着心中的人;另一个是被别人深爱着,自己却没有感觉。诗人自己说他的意思着重在“相对”上。他通过对自己刹那间感触的描述,巧妙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哲学深思: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又可能变成主体。原来,《断章》的深刻哲理,就是通过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出来的,需要读者加上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理解。而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种创造。
《断章》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的高超的结构手腕。全诗四行,分成两节,恰似并置在一起的两组镜头。
镜头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镜头二:“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两个镜头摄取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景象,分别来看各自只是一个肯定性叙述,告诉读者一种状态而已,很难悟出什么深意。现在把这两个镜头并置在一起,构成一组并列蒙太奇,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在第一个镜头中,“你”是看风景的主体,到第二个镜头中,还是这个“你”却成了被别人看的客体了。这种主体与客体位置的不着痕迹的转换,暗示了宇宙中事物普遍存在的一种相对性。事物处于某种状态,总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有限的;如果从不同角度出发,用不同的参照物做比较,那么对处于同一种状态中的事物,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这种对事物相对性的强调,只要不把它推到极端,与事物的绝对性相割裂,导致相对主义,那么对于破除人们孤立地、静止地、一成不变地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还是有所裨益的。
镜头三:“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镜头四:“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构成了另一组并列蒙太奇,是对前一组镜头显示的哲学上的相对性的强化。不过细细体味一下,这组镜头与第一组镜头还是略有不同的。第一组并置的两个镜头都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事物。第二组,镜头三:“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还是具体的,至于镜头四:“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则只能是从想像中才得以展开的了。它虚一些,令读者体味的余地就大一些。李健吾先生很看重这“装饰”二字,认为这是“诗人对于人生的解释”,“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鱼目集〉──卞之琳先生作》)。卞之琳先生在答辩文章中则称:“‘装饰’的意思我不甚着重,正如在《断章》里的那一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关于〈鱼目集〉》)对李健吾先生的解释和卞之琳先生的辩白该怎样看呢?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因为凡优秀诗作都不是平面展开的,而具有多个层面,这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正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每个解都是方程自身所具有的,而不是出于解题者纯主观的想像。同时这种不可穷尽性也只有在读者的审美活动中才能显示出来,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从而在诗歌中会有全然不同的发现。这样说来,卞之琳先生的自白我们当然应重视,我们把这首诗的主旨解读为表达一种哲学上的“相对”观念,便是充分考虑到卞之琳先生的自白的。那么对此诗的理解是否还可以有不同于诗人的见解呢?当然可以。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李健吾先生透过诗中的两个“装饰”,悟出了诗中蕴含的“说不尽的悲哀”,也尽可以有他的自由。正像李健吾先生所宣称的:“诗人的解释可以撵掉我的或者任何其他的解释吗?不!一千个不!幸福的人是我,因为我有双重的经验,而经验的交错,做成我生活的深厚。诗人挡不住读者。这正是这首诗美丽的地方。”(《答〈鱼目集〉作者》)
第五篇:《断章》教学设计
一.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二.背景介绍
本诗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三.细读感悟
1.读出节奏;感受意蕴。
2.这首诗由哪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
“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
3.诗歌的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又有什么联系呢?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产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在“装饰”这一点上又产生了联系。
看到的风景,进入梦里,将四个画面交叠在一起。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蒙、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充溢着奇幻色彩、荡漾着温馨情调。
4.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5.这首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对的,互相依存,息息相关。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