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感应章第十六》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0:39: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6《感应章第十六》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6《感应章第十六》教学设计》。

第一篇:16《感应章第十六》教学设计

《感应章第十六》教学设计

封开县杏花镇中心小学

韦敏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在朗读中读准字音,能琅琅上口,在熟读的基础上体会表达含义。

2、读要体现节奏的美、情感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万事从孝开始,体会到父母的养育之恩,激起关心父母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读准字音,注意句子停顿

教学方法: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教师要逐节逐句进行指导性的读,使学生读准字音,乃至读通全篇。教具:录音磁带、录音机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朗读《谏诤章第十五》。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孝经》选篇中的第十六篇《感应章第十六》

3、板书课题《感应章第十六》

二、初步感知,听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根据注音自由读

3、学生跟着录音进行试读

三、再次感知:

1、请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去读?

2、分小组讨论后回答(读中注意停顿,这篇古文讲了许多道理,念时要轻松、流畅)

3、指名学生诵读

4、学生评议

四、教师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

2、学生齐读

3、教师进行点拨(指出不足之处)

4、学生熟读

五、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含义:

1、学生自由说理解

2、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3、全班交流

六、教师小结:对读与背中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表扬。

七、布置作业:将《感应章第十六》读给家长听,并继续体会本章含义。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理解含义。

1、指名朗读。

2、学生自由说理解。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5、师小结。

这一章书的意思,是说明孝悌之道,不但可以感人,而且可以感动天地神明。中国古代哲学,即是天人合一,故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人为父母所生,即天地所生,所以说有感即有应。以证明孝悌之道无所不通的意思。故列于十六章。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白话】孔子:‘上古的圣明之君,父天母地。所以对于天地父母,是同样的看待。如事父孝,那就是效法天的光明。事母孝,那就是效法地的明察。推孝为悌,宗族长幼,都顺于礼,故上下的大小官员和老百姓,都被感化而能自治。照这样的一切顺序,人道已尽到好处了,人君如能效法天明,那天时自顺,效法地察,那地道自审,这样以来,神明自然就会彰显护佑。

‘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

【白话】所以说天子的地位,就算最崇高的了。但是还有比他更高的,这就是说:还有父亲的缘故。天子是全民的领袖,谁能先于他呢?但是还有比他更先的,这就是说:还有兄长的缘故。照这样的关系看来,天子不但不自以为尊,还要尊其父。不但不自以为先,还要先其兄。由是伯、叔、兄、弟,都是祖先的后代。必能推其爱敬之心,以礼对待。并追及其祖先,设立宗庙祭祀,以致其爱敬之诚,这是孝的推广,不忘亲族之意,对于祖先,也算尽其爱敬之诚。但是自身的行为,稍有差错,就要辱及祖先。所以修持其本身之道德,谨慎其作事之行为,而不敢有一点怠忽之处,恐怕万一有了差错,就会遗留祖宗亲族之羞。至于本身道德无缺,人格高尚,到了宗庙致敬祖先,那祖先都是高兴的来享,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那鬼神之德,于是乎显著多多。圣明之君,以孝感通神明,甚么能大过他呢?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白话】由以上的道理看来,孝悌之道,若果做到了至极的程度,就可以与天地鬼神相通,天人成了一体,互为感应,德教自然光显于四境之外,远近幽明,无所不通。照这样的治理天下,自然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了。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白话】孔子引诗经大雅篇文王有声章的这一段话说:‘天下虽大,四海虽广,但是人的心理,是一样的。所以文王的教化,广被四海,只要受到文王教化的臣民,地域不分东西南北,没有思虑而不心悦诚服的,这样可以证明盛德感化之深无所不通的意思。

【释义】本章共分四段。首段,说明孝悌感通天地。二段,说明孝悌感通鬼神。三段,说明孝悌之至,远近幽明,无所不通。四段,引诗作证。以证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天下之大,无所往而不通的意思。

三、熟读成诵,练习背出韵律、背出感情。

四、作业:预习下章内容。

第二篇:断章教学设计

《断章》教学设计

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诗人主张“未经过艺术过程者不能成为艺术品,我们相信内容与外形不可分离”。卞之琳创作态度严谨,孜孜不倦地探索“艺术过程”中的转化与表现,即使对新诗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变化和创新,更不用说在诗的意象、内容方面。

一、整体把握

阅读《断章》,你赞同哪个观点?

1、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断章》一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象的哲理的?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

2、如果把这首诗当做情诗来读,该如何阐释?

关于《断章》这首诗的旨意,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桥头的“你”在白天是楼上人心目中的风景,在夜晚是楼上人梦中的“装饰”。一个是白天夜晚都在关注着、想念着心中的人;另一个是被别人深爱着,自己却没有感觉。诗人自己说他的意思着重在“相对”上。他通过对自己刹那间感触的描述,巧妙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哲学深思: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又可能变成主体。原来,《断章》的深刻哲理,就是通过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出来的,需要读者加上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理解。而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种创造。

《断章》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的高超的结构手腕。全诗四行,分成两节,恰似并置在一起的两组镜头。

镜头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镜头二:“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两个镜头摄取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景象,分别来看各自只是一个肯定性叙述,告诉读者一种状态而已,很难悟出什么深意。现在把这两个镜头并置在一起,构成一组并列蒙太奇,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在第一个镜头中,“你”是看风景的主体,到第二个镜头中,还是这个“你”却成了被别人看的客体了。这种主体与客体位置的不着痕迹的转换,暗示了宇宙中事物普遍存在的一种相对性。事物处于某种状态,总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有限的;如果从不同角度出发,用不同的参照物做比较,那么对处于同一种状态中的事物,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这种对事物相对性的强调,只要不把它推到极端,与事物的绝对性相割裂,导致相对主义,那么对于破除人们孤立地、静止地、一成不变地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还是有所裨益的。

镜头三:“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镜头四:“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构成了另一组并列蒙太奇,是对前一组镜头显示的哲学上的相对性的强化。不过细细体味一下,这组镜头与第一组镜头还是略有不同的。第一组并置的两个镜头都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事物。第二组,镜头三:“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还是具体的,至于镜头四:“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则只能是从想像中才得以展开的了。它虚一些,令读者体味的余地就大一些。李健吾先生很看重这“装饰”二字,认为这是“诗人对于人生的解释”,“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鱼目集〉──卞之琳先生作》)。卞之琳先生在答辩文章中则称:“‘装饰’的意思我不甚着重,正如在《断章》里的那一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关于〈鱼目集〉》)对李健吾先生的解释和卞之琳先生的辩白该怎样看呢?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因为凡优秀诗作都不是平面展开的,而具有多个层面,这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正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每个解都是方程自身所具有的,而不是出于解题者纯主观的想像。同时这种不可穷尽性也只有在读者的审美活动中才能显示出来,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从而在诗歌中会有全然不同的发现。这样说来,卞之琳先生的自白我们当然应重视,我们把这首诗的主旨解读为表达一种哲学上的“相对”观念,便是充分考虑到卞之琳先生的自白的。那么对此诗的理解是否还可以有不同于诗人的见解呢?当然可以。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李健吾先生透过诗中的两个“装饰”,悟出了诗中蕴含的“说不尽的悲哀”,也尽可以有他的自由。正像李健吾先生所宣称的:“诗人的解释可以撵掉我的或者任何其他的解释吗?不!一千个不!幸福的人是我,因为我有双重的经验,而经验的交错,做成我生活的深厚。诗人挡不住读者。这正是这首诗美丽的地方。”(《答〈鱼目集〉作者》)

第三篇:《断章》教学设计

一.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二.背景介绍

本诗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三.细读感悟

1.读出节奏;感受意蕴。

2.这首诗由哪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

“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

3.诗歌的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又有什么联系呢?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产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在“装饰”这一点上又产生了联系。

看到的风景,进入梦里,将四个画面交叠在一起。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蒙、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充溢着奇幻色彩、荡漾着温馨情调。

4.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5.这首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对的,互相依存,息息相关。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第四篇:《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人教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8课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学习两篇短论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二、了解并掌握课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三、正确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

教学设想

一、引导学生认真进行课前预习,着重了解孟子的生平及主张并熟悉课文。

二、两篇短论的教学处理应略有差别,教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可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及有关工具书,引导学生自学,重点在于理清脉络,了解论证方法;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则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加疏通,逐段分析。

三、反复诵读,直至背诵、默写。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后,指名诵读有关注释,简介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显然,孟子的主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国古代战国诸侯混战的时期,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课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

二、初读课文。

1.了解预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情况。2.指名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数遍,再由教者范读课文。

正音:“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粟”:谷子。与“栗”区别。人教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8课

3.对照书下注释,指名学生疏通文句。

4.教者释疑、点拨,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固国”“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威天下”:“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寡助之至”:“之”,动词,作“到”讲。“畔”:“叛”的通假字,背叛。5.指名串讲课文,师生共同订正。6.齐读课文。

三、讲析课文。

提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亦极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提问: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明确:

2、3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提问: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 人教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8课

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注意下列词语:

“故曰”,在文章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笔概括了上文三段,“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君子”,即文章中所说“得道者”。

归纳:第4段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四、归纳全文。

提问: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提问:应该怎样看待孟子得“人和”的主张?

充分讨论明确: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五、反复诵读课文,直至背诵。指名、分组、集体背诵。

六、练习。

1.完成“朗读•背诵”

一、二。2.补充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说明“之”的不同用法。

2.指名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教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8课

二、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讨论孟子的政治主张,指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是反映孟子个人修养、对人生态度的代表作。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三、指导预习。

1.阅读有关“提示”。

2.依据书下注释,大致了解本文所讲的意思。

四、讲析课文。

1.教者范读课文,正音。

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拂士(bì):同“弼” 空乏(kōng)

2.指名依据书下注释,试译第1段。重点讲清“发”“举”等动词的意义。发:起,被起用。举:被举用,选拔。

明确:“发”与“举”意义不尽相同。“发”与“举”既表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换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分。“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与“尧”的赏识有关,但主要的还是他自身的才干与努力的结果,故曰“发”;傅说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贤人、平民,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故曰“举”。

3.师生共同校正、释疑。4.讨论第1段。

(1)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

明确:六位。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2)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明确: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3)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5.讨论第2段。(1)讲析重点词语及句子

“故”: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是”:指示代词,这。人教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8课

“苦、劳、饿、空乏”:原来都是形容词,课文中均用为动词。(注意:对初中生不可出现“使动”这一概念)

“拂”:违背、受阻挠。

“乱”:动词,扰。(注意:读“行拂乱其所为”一句时,可以在“行拂”后稍作停顿。)“所以”:介词,课文中的“所以”可译为“之所以„„的原因”。“曾”:与“增”通假。

(2)指名试译第2段,师生订正。

(3)明确:第2段与第1段的关系:第1段列举六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第2段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阐述“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无好男”的道理)

6.讨论第3段。

本节难度较大,可由教师逐句串讲。(1)重点弄清下列词语及句子。

“恒”:常常。“过”: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然后”:这样以后。“然”,代词,“这样”,指有过失。“衡”:与“横”通假,梗塞,不顺利。“征”:观察到,检验。

“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如果没有善于法的世臣和善于辅佐的贤士的规劝讽谏。“拂”,匡正过失。

(2)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明确: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7.讨论第4段。

明确:最后一段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

五、归纳全文。

1.讨论论证方法。人教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8课

明确: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出中心论点。即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2.讨论写作手法。

明确:在论证上采用正反论证,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同一哲理的两个方面;其次,全文善用排比句,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文章富有气势。

六、练习。

1.完成“理解•积累”

三、四。2.补充作业。

(1)解释句子中黑体的字:(括号中为答案)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代词,这个)人也,必先苦(困苦)其心志,劳(劳损)其筋骨,饿(饥饿)其体肤,空乏(资源缺乏)其身„„

②困(苦)于心,衡(同“横”,梗塞)于虑,而后作(奋起);征(观察到,检验)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明白)。

第五篇:教学设计复习题1-9章

09、10教技——教学系统化设计期末复习资料

填空:10分 10个 判断:10分 10个 名解:10分 5个 简答:50分 5个 论述说明题:20分

第一章 教学设计导论

1、名词解释题:

#教学分析:通过需求评估确定教学目的,然后确定为了实现目的人们需要按部就班做什么。最后进行入门技能分析,确定在开始教学之前学习者应该具备的技能、知识和态度。

2、说明题:

#用系统化方法进行教学设计的有效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系统化方法关心在教学结束的时候,学习者要会什么,能做什么。第二,系统化方法的成功建立在各成分之间的仔细关联上,特别是教学策略和所期望的学习结果的相关性。教学特别针对要教的技能和知识,并为产生这些学习输出提供了所需要的条件。换句话说,教学只是由那些与要学什么有关的活动组成的。

第三,系统化方法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是一个实践的可重复的过程。所设计的教学不是只用一次,而是用的次数越多越好,用的人越多越好。因为是可复用的,所以值得花时间花精力去评估它,去修改它。在系统化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所收集的数据用于决定哪部分教学需要修改,而且直改到满意为止。

3、填空题:

#教学分析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通过需求评估(确定教学目的),然后确定为了实现目的人们需要按部就班做什么。最后进行(入门技能)分析。

4、简答题:

#为什么说迪克&凯里模型方法是系统化教学设计方法?

迪克&凯里模型方法由相互作用的九个基本步骤成分组成,每个成分都有自己的输入和输出,在一起产生出预期的结果。由于整个过程一直在收集系统有效性的数据,所以最终的产品能够不断修改直至达到所需要的质量水准。在教学材料的开发过程中,对数据的收集,对材料的修改,都是为了使教学尽可能地既有效率又有效果。

5、判断题:

1、所谓系统化教学设计,说的就是迪克模型 ×

2、迪克模型与教学理论没关系×

3、迪克模型的各个阶段只能顺序执行×

4、书中所说的教学设计指的就是迪克模型的“开发教学材料“阶段×

5、因为迪克模型非常重视与教学相关的所有系统因素的分析,所以产生的教学必然是个别化的教学×

6、只有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才需要用系统化方法开发×

7根据形成性评价的结果,如果发现是教学分析有问题,则前面所完成的阶段都得重做×

8、系统化方法产生的教学一定是有效的教学×

9、系统化方法只对设计师有意义,老师没必要学×

10、系统化教学设计过程共有九个模块×

1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直接关系到学习者的个人体验√

12、个别化教学的最低要求是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步调。√

13、系统化方法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是一个实践的可重复的过程。√

14、迪克&凯里模型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

15、教学过程系统的目的就是要导致学习√

第二章 评估需求,确定教学目的

1、名词解释题:

#需求评估:组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者需要抓住某个机会,而研究确定组织的运行问题。是分析组织预想状态与现在状态之间的差距,并对问题进行精确描述的过程。#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①、关于学习者输出的清楚概括的描述;②、与确定的问题及需求评估相关;③、可以通过教学而不是其他更有效的手段来达到。或:教学目的是对学习者接受教学后可以做到的行为的清晰描述,由需求评估过程产生,针对那些可以通过教学达到最有效解决的问题。

#绩效技术方法: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或面对的机遇来设立教学目的。

要解决的问题或面对的机遇是什么? 使用某种需求评估过程推导出教学目的。侧重于学生学完后能够做什么。

#绩效分析:就是研究确定组织的运行问题,以及研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说明题:

下面给出了几个教学目的,这些教学目的的写法不符合教材中所说的教学目的写作原则,请逐一说明如何修改。

①、学校将在开展案例教学前对老师进行在职培训。改为::老师要按照考试手册中规定的过程来管理标准化考试

老是要在每个学习者的成绩单和整个班级的成绩单上填写对学习者表现的评价,这些表格由考试出题单位提供

②、学生要知道如何给各类句子加标点。改为::学习者要会为不同类型的简单句加标点,如句号、问号、惊叹号。③、教师要学会多媒体教学。

改为:教师要会用使用多媒体工具进行多媒体教学 ④、老师每周要布置一篇作文。改::不是教学目的,不用重写 ⑤、师范生要知道如何备课。改::利用现在的教材和资料,师范生可以知道如何备课。

3、填空题:

#确定教学目的可以有两种方法:(领域专家)方法和(绩效技术)方法。#利用绩效技术方法确定的教学目的源自于(需求评估)分析过程

4、简答题:

#罗宾逊模型由哪几个主要部分组成?

①、确定绩效问题:绩效问题 = 预想状态-现在状态→对问题的精确描述 ②、找出原因:问卷,访谈,观察 ③、罗列可能的解决办法

④、给出性价比最好的解决办法

#一个完整的目的描述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学习者

学习者在应用环境下应该能做什么 所学技能要运用的环境

在应用环境中学习者可用的工具

5、判断题:

A、目的描述的是教学的输出,而不是教学的过程。× B、需求评估分析过程确定了可以通过教学来解决问题×

C、绩效分析就是研究确定组织的运行问题,以及研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D、绩效问题可以通过组织的目的和使命与当前状态之间的差距来确定。如果达到了目的,就不存在绩效问题。√

E、预想状态就是希望达到的状态,是尽善尽美的完美状态。× F、利用SME方法确定目的侧重于知识传递。√

第三章 教学目的分析

1、填空题:

A、问题求解中,一般有两类问题:(良好结构的)问题和(病态结构的)问题。B、目的分析的最后产物是(技能流图),它给出了学生在完成教学目的过程中要做什么的总体框架,这个框架是从属技能分析的基础。C、教学分析有两个主要步骤:第一步进行(教学目的)分析,第二步进行(从属技能)分析

2、判断题:

A.目的分析方法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唯一方法。×

B.基本上来说,言语信息类教学目的都需要学生对于特定问题给出特定的回答。√ C.教学设计过程是一种病态结构问题√

D、目的分析过程与教学目的的陈述过程同时开始√

第四章 确定从属技能和入门技能

1、名词解释题:

A.簇分析:从属技能分析中,主要对言语信息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用于确定言语信息教学(学习)目的中所隐含的信息的主要种类

B.入门技能:入门技能是指学习者为了学会教学中所包含的新技能而必须已经掌握的技能。它们是教学的基石,只有具备这些技能,学习者才能开始学习教学中所要教的技能

2、填空题:

从属技能分析中,(层次方法)主要用于分析目标分析中确定为智慧技能或心智运动技能的单个步骤。

3、简答题:

A.描述从属技能分析的基本过程和目的。

答:教学分析过程中,确定了目的中的各个步骤之后,对每一步进行审核,以确定学习者在学习这一步之前已经知道了什么,已经会做什么。目的是要确定每一步的从属技能集。B.描述用于态度目的的从属技能分析的两个步骤。

①、在表现出这个态度时学生必须要做什么?”:用智慧技能或运动技能表现,利用层次分析法

②、“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个态度?”:属于言语信息类,言语信息构成了态度形成的说明部分,是对态度的模型化和强化,因此也应该作为教学分析的一部分。

C.如何确定教学的入门技能:审查层次分析或簇分析的结果,找出那些在教学开始之前大多数学习者已经掌握的技能,在分析流图中在这些技能的上方画一条虚线,出现在虚线以上的技能是在教学中必须要教的,出现在虚线以下的技能就是入门技能。D.描述完整教学分析的结果。包括教学目的、完成目的的主要步骤,完成每个主要步骤所需要的从属技能和入门技能。

5、判断题:A、一般来说,在问题求解层次分析中,对其中的某一个目的步骤进行直接从属技能分析的结果是要确定要掌握的概念。×

第五章 分析学习者和环境

1、名词解释题:

#目标人群:又叫做目标对象或目标组,是需要接受合适教学的对象。

2、说明题:

3、填空题:

A.Keller的模型叫做ARCS模型其中A指(注意力)、B指(关联性)、C指(自信心)、D指(满足感)。

B.学习者分析的结果包括对学习者下列信息的描述:①、(入门技能),②、(以及对该领域以前具有的知识),③、(对教学内容和传递系统的态度),④、(学习动机),⑤、(以前的学业成就和能力水平),⑥、(学习偏好),⑦、(对提供培训机构的态度),⑧、(群体特征)。

4、简答题:

#在学习环境分析中,主要考虑与分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教学点对教学需求的满足程度,2)教学点模拟工作环境的适应性,3)在教学点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多种培训传递方式的可行性,4)可能影响教学设计和传递的限制。

第六章 编写绩效目标

1、名词解释题:

学期目标(terminal objective):学期目标精确地描述了学习者完成一个教学单元后将能够做什么,完成学期目标的环境产生于学习环境之中,而不在现实世界里。

2、说明题:

3、简答题:

C、描述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目标编写的步骤? 修改教学目的以反映最终应用环境 编写学期目标反映学习环境

为目的分析中确定的每个步骤(无子步骤的)编写目标

为每个子步骤写目标或只写上层步骤的目标(目标与评测设计和教学内容一一对应)为所有从属技能编写目标

对某些学习者可能不具备的入门技能编写目标

4、判断题:

A.绩效目标是学习者完成了一个教学单元后能够在学习环境中做什么的详细描述。× B.研究结果的综述指出:了解教学目标的学习者会有很大的优势。×

C、教学过程中,将教学目标呈现给学习者,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第七章 开发评测量表

1、名词解释题:

A.标准参照评测:由一组能够直接测定一个或多个绩效目标中所描述的技能的题目或任务组成。

B.学习档案:是反映学习者学习成效的标准参照评测样品的汇集。这些评测既包括展示学习者从前测到后测进步情况的客观题型的考试,也包括学习者在教学中制作的作品或现场表演。学习档案还可以包括有关学习者对所学内容和教学情况态度方面的评定。

C.学习档案评估:定义为对所收集的反映学习者可观察的变化或发展的学习样品进行元评估的过程。客观题型的考试可以测定学习者从前测到后测期间成长变化的情况,作品和行为表现也可以通过对学习者进展的跟踪来比较。

2、说明题:

A.说明标准参照评测的目的

标准参照考试因为不仅能评价学习者的进步,而且还能评价教学的质量;标准参照考试的结果准确地告诉了教师每个教学目标学习者能够做到多好,也告诉了设计师教学的哪些部分不错,哪些部分还需要修改。此外,标准参照考试还能让学习者通过运用已建立的评判标准来评价他们自己的工作而反思自己的表现,这样的反思能促使学习者最终成为能为他们自己的学习质量负责任的人。

B.设计师设计的考试主要有哪四种类型?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入门技能测试、前测、练习或模拟测试、后测 入门技能测试:是在开始教学前对学习者的考试。这些标准参照的考试题是为了评定学习者对预备技能,即学习者在教学开始前必须具备的技能的掌握情况。预备技能是在教学分析图表中虚线以下的技能。

前测:前测的目的是要参照教学分析,了解学习者。前测(pretest)在教学开始之前实施,目的是要确定学习者是否已事先部分或全部掌握了教学中要教的技能。确定学习者是否已部分或全部掌握了技能的原因是为了教学效率。

练习测试:练习测试(practice tests)的目的是为了在教学中提供学习者主动参与的机会。练习测试使学习者能够练习所学的新知识和新技能,自我判断自己的理解程度和技能水平。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练习作业,提供指导反馈,并控制教学进度。

后测 后测在教学之后进行,与前测相对,只是没有对入门技能的考题。与前测类似,后测(postests)测定教学中所包括的目标。后测可以用来评定学习者的表现,给出学习者完成课程应得到的分数。后测最初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设计师确定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3、填空题:

A.设计师设计的考试主要有四种类型:(入门技能测试)(前测)(练习或模拟测试)(后测)。B.在编写考试题或考试卷的时候,设计师必须要牢记,考试可以测定以下内容是否适当:(考试本身)、(答卷格式)、(教学材料)、(教学环境和情境)、以及(学习者的成就)。

4、简答题:

A.阐释编写考试题或评测任务时,应遵循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涉及诸如学习者的词汇量、兴趣、经验和需求等方面;考试题和评测任务必须要适合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这方面的编写原则包括要考虑学习者的词汇量,根据其语言水平和发展水平来设置适当的任务复杂度,另外还要考虑学习者的动机和兴趣水平,其经验和背景,以及特殊的需求。

B.阐释编写考试题或评测任务时,应遵循的以评测为中心的原则。

以评估为中心的原则,包括题目的清晰度。学习者在考试的时候可能会紧张,但是结构良好、专业编制的考试题和评测任务会让考试变得更为轻松。考试题的编写质量包括正确语法、正确拼写和标点,简洁明确的答题指示、资源材料和题目等。C.高质量的学习档案评估具有哪些特点。

第一,学习样品必须基于特定的教学目的和绩效目标。

第二,学习样品必须是在教学过程中收集的标准参照评测,它们是常规的前测和后测,考试形式不限。一般来说不会为档案评估专门设计考试。

第三,每个常规评测都有评分标准,以及每个学习者的答卷和得分,它们指出了学习者在这次考试中做得好的地方和存在的问题。D.应如何进行评价学习者成长的评估? 成长评价分两级完成,第一级是学习者的自我评价,这也是学习者为中心评价运动的原则之一。学习者审查他们自己的材料,包括考试分数、作品、行为表现和评分标准。他们写下自己对材料中的优点和问题的看法,还要说明应该怎么做来改进材料。然后是教师审查这些材料,教师先不看学习者自己的评价,只纪录自己的评判。在教师完成评价之后,教师和学习者一起比较两者所做的评价,讨论两者之间的区别。面谈结束的成果之一就是要一起计划下面学习者该怎么做才能提高学习的质量。

5、判断题:

A、标准参照考试是由测定行为的考题组成的。× B、标准参照考试与目标参照考试是一回事。√

C、标准参照考试的考试题不一定按照行为目标中所描述的行为类型来评测。× D、标准参照考试的考试题是根据教学分析中确定的技能直接开发的。√ E、前测中一般要设计入门技能考试题。√

F、开发入门技能考试题的目的是为了测定在开始教学前学习者应该具有的技能。√

G、前测在教学前使用,以了解学习者对于要教的内容已具备的知识,以及是否具备入门技能。√

H、标准参照考试题是直接根据行为目标而编写的,行为目标则是根据教学分析的技能而写出来的√

第八章 开发教学策略

1、名词解释题:

A.“教学策略”:一词意指各种教与学活动,如分组讨论、独自阅读、个案研究、讲座、计算机模拟、工作表、小组协作项目等等,这些都是微观教学策略。设计师在做这类决策之前,还必须要有宏观策略(即从向学习者引入某个专题,到最后学习者掌握目标为止的整体策略)。教学策略描述了教学材料的基本组成和运用这些材料促使学习者掌握学习结果的过程。

B.传递系统:管理和传递教与学活动(我们称之为教学)的基本方法。

2、说明题:

A、描述选择最佳教学传递系统时,应该如何进行考虑和决策。

在一个理想化的教学设计过程中,为了选择最佳的教学传递系统,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考虑和决策:

①、考虑教学目的、学习者特点、学习环境和应用环境、教学目标和评测要求 ②、重温教学分析,确定教学目标的逻辑分组,以便以后按合适的顺序讲授 ③、规划在教学中要用到的学习成分 ④、选择对学习最有效的学生分组方式

⑤、确定符合对学习环境成本、易用和实用要求的有效的媒体和材料

选择或开发一个传递系统,该系统最佳地满足了第①步的考虑和第②-⑤步的决定。C.为一个教学单元开发教学策略的五个阶段是: 安排教学目标的顺序和分组

为该单元设计教学前、评测和增强活动

为每个教学目标或每组教学目标设计内容呈现和学习者参与活动 将教学目标分配到每堂课,估计每堂课的用时 统一媒体,确认或选择一个传递系统

3、填空题:

A管理和传递教与学活动(我们称之为教学)的基本方法,这套方法又叫做(传递系统)(delivery systems)。

B.开发教学策略所需要的材料包括:(教学目的)、(学习者和环境分析)、(教学分析)、(绩效目标)、(评测试题)。

4、简答题:

A教学策略的五个主要学习成分是

教学前活动、内容呈现、学习者参与、考核、增强活动。

第九章 开发教学材料

1、影响媒体选择和传输系统三个因素

1)、现有教学材料的可用性 2)、制作和实施的限制: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到较简单的媒体格式,高质量地完成制作,而不是坚持用复杂媒体却产生很差的作品 3)、教学设施的数量:新技术在刚开始被采用的时候,经常是被用来重复老技术的功能

2、教学包(package)的组成部分

教学材料:它包括主要教学目标的材料、学习目标的材料,以及能增强记忆和促进迁移的材料等

评测材料:所有教学材料都要有对应的客观考试题,以及对作品或行为表现的评测表。评测材料包括前测和后测

课程管理信息:整个教学包通常会有一个总说明书,一般叫做教师手册,其中向教师提 供了教学材料的概述,展示如何将它们与学生的学习顺序相结合3、教学材料开发过程

1)、审查每堂课每个目标的教学策略

2)、通过文献调查、咨询领域专家,了解已有什么样的教学材料

3)、考虑如何采用和修改现有可及的教学材料

4)、决定是否要设计新材料。如果要设计新的,转到步骤。如果不要设计新的,则以教学策略为指南,开始组织修改现有材料

5)、复审你所完成的学习者分析,考虑教师在每堂课促进教学的作用,决定你想要教学自定步调或小组同步的程度

6)复审你所完成的对学习环境的分析,以及你对开发教学材料可用资源的假设。重新考虑传输系统和媒体选择,以呈现材料、监控练习和反馈、以及评估,增强学习者记忆和迁移能力

7)、基于教学策略,以草稿的形式计划和编写教学材料。这些还是粗略形式的印刷的、视觉或听觉的材料可以用于检查教学顺序、思想流、阐述思想的精确性、完全性、以及步调等等。8)、为了理清思路,审查每堂已完成的课或上课过程

9)、用一完整的教学单元,编写教学来指导学生完成所需要的活动

10)、用这第一遍代价不高、比较简单的草稿中所开发的材料,开始评价活动。第十章介绍和讨论了评价和修改教学材料的过程和活动

11)、你可以继续下去为教师手册开发内容,或者在你开发和修订教学呈现和活动的同时做笔记,再根据笔记,随后编写教师手册

下载16《感应章第十六》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16《感应章第十六》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导航】 1、知识与能力: ⑴ 读准字音,划准节奏,初步揣摩文言文诵读技巧。 ⑵ 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文言词汇。 ⑶ 整体感知课......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辨析疑难字、词不达意、句意,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的方法学习。2、理解蕴含在两文中的作者的观点,是学习本......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理清晰、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2、了解并掌握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文中的排......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 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学习古人说理论的方法,品味对比......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从容说课 《(孟子)两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5篇

    《两章》 教学目标: 1. 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文言词汇。 2. 品读关键词句,深层挖掘作品内蕴,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3. 强调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创设互动互......

    《开宗明义章第一》教学设计(5篇范文)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教学设计 四会市石狗镇红坳小学 陈水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理解文章内容,。 3、懂得父母生养、培育我们,养育......

    陈换章习作教学设计

    方法迁移,促进写作 —六年级语文上册习作五介绍《小伙伴》习作指导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让学生写作文时,常常有许多坐在座位上咬着笔杆发愁,他们不知从哪下笔,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