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比较 探究(第一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第六单元 比较 探究(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学生在课外认真阅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认识生字词。有条件的从网上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以备课堂交流。教师查阅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相关课程标准: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目标
1、了解亲密无间的军民关系、美好温馨的军民鱼水情。
2、探讨女孩取笑、任性的话语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评价任务
1、探讨袜子问题这部分对话中女孩的行为特点、心理特点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2、比较女孩的伶牙利齿与贾芸的伶俐乖巧的区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我们学过孙犁先生的《荷花淀》,虽然描写的是战争,但在文中我们看不到硝烟弥漫,看不到血腥残酷,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场景。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另外一篇小说,同样表现在战争年代的故事。
二、作家作品介绍。1.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创始人。《荷花淀》、《嘱咐》是其代表作。孙犁的小说秀雅、隽永,有“诗人型和音乐型的小说家”的美称。1977年开始,致力于散文创作,间有评论和小说发表。新时期,孙犁的作品以思想的深邃、境界的超然、文体的创新、艺术风格的鲜明和炉火纯青,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从20世纪40年代起,孙犁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等,论文集《文学短论》。2.关于《山地回忆》。
《山地回忆》是孙犁写于1949年12月的一篇短篇小说,收在他的《村歌》。小说是以第一人称回忆往昔战斗生活中建立“军民鱼水情”的故事。小说并没有正面表现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中的军民情谊,而是着眼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的“小事”。
“在那可贵的艰苦岁月里,我和人民建立起来的感情,确是如此。我的职责,就是如实而又高昂浓重地把这种感情渲染出来。”作家在《关于<山地回忆>的回忆》里如是说,可见作家是在用情感来写作,光这一点就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
三、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四个小组各派一名代表,分别担任女孩、战士、女孩的姥姥和女孩的父亲四个角色。要注意不同身份的人物说话的语气,尤其要注意读出女孩子对战士的取笑的口吻。
1、字词注音。
指名学生给以下加点字注音,其他同学纠正其错误的地方。
土靛(diàn)蓝 阜(fù)平玉黍(shǔ)水沤(òu)袄襟(jīn)刨(páo)抓 瘪(biě)着嘴 贩(fàn)卖 盈(yíng)余 破绽(zhàn)
2、小说表现了什么主题?
明确:文章要表现的主题是军民关系亲密无间,军民鱼水情美好温馨,老百姓对八路军的真挚热爱。
但这种军民关系并非是在一种良好的气氛与和谐的环境中开始的。文章一开头,恰恰不是表现美好,而是表现冲突,细写了女孩子对八路军战士的无理。
3、女孩子的取笑、任性的话语表现在文中的什么地方?与文章要表现的主题有什么关系? 明确:主要表现在——
(1)第一次冲突,女孩子竟然可以对着战士下达严厉的命令,接着又讲出了“洗脸洗屁股”这样有点野蛮的语言;如果不是人民的子弟兵,能像村人那样任性随便说话吗?(2)战士认错了(其实战士并没有错,是人民的苦难使他冷静下来),又不让,简直有点蛮不讲理。她拿稳了:我怎么气你,你都奈何我不得。
(3)和解的方式是特别的。女孩子不让战士移动而要自己往上走,其实是一种独特的认错方式,但因战士被其摆布得有点糊涂了,对此“认错”一时没反应过来,此时女孩子笑了。这一笑的作用和含意是丰富的,一是双方心领神会了;二是说,我逗你呢,给你开玩笑呢,你急什么,把军人当做小孩子,又横竖都是她有理,战士被弄得哭笑不得,这既进一步表现出老百姓深知人民子弟兵的特点,又“造就”了她后面的更为放肆的任性和取笑。(4)女孩子关于讲卫生的两段话,女孩子肆意的嘲笑反衬出军民之间的无拘无束;既有曾经有过的天真、好奇、无知,更是在这种无理有理交混、不无蛮气野气的尽情调侃中,掩藏着也洋溢着对八路军的特别关切,对战士们的处处留意。于是很自然转入了后面关于袜子的深情、动人的对话。
(5)到她家后女孩子四次取笑的话语、调侃的语言,总的是表面的不礼貌反衬出心理距离更短,军民一家亲的气氛越来越浓郁。而每次的话语又表现出不同的具体情感。第一次取笑说“你这个人倒实在”。我们从前面已经看到女孩那像诗歌一样优美的真情实意,如果战士没当真,忘记来了,女孩倒失落了;所以这句是女孩高兴心情的“正话反说”。第二次说他装假,实际女孩是要把她认为战士还存留的生分客气坚决打消掉;加上个“又”字,显出他们之间的熟悉、随便。第三次是学着战士的口吻把话接下去,这是亲密无间之情的又一朵浪花。第四次说“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作活”,这人人皆知的显而易见的荒谬计算,不仅会再次逗乐大家,而且是巧妙地不无得意地承认自己对战士的偏心。总之,女孩子取笑的任性的话语越为突出,越能表现军民关系的亲密无间。
四、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课文“什么时候,能打败鬼子„„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这段文字。并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女孩的心理。
第二篇: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鉴赏 评论(第二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第六单元 鉴赏 评论(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鉴赏了海明威的对话艺术,海明威的对话代表了小说对话艺术三百年历史进步的标志。今天,我们要学习中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关于对话艺术的理论。
优秀的作品是培养和提高我们精神素质的最好老师。它们是大师们对不同时期百态生活和百样人性的再现、总结、提炼与升华。鲁迅的《看书琐记》饱含他关于艺术理论的精髓。鲁迅曾谈到他的白描艺术的来源。一是中国的旧戏,没有背景。二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三是巴尔扎克式的对话,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四是《水浒》《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古典小说人物言行的描写手段。比如范进母丧,丁忧守制期间被知县请去作客,起初范进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动,知县见他如此遵制守礼,担心不曾备办素食,不知如何招待他,心下正疑惑,只见范进捞起一个大虾圆子正往嘴里送,知县“方才放心”;鲁迅称赞说:“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中国小说史略》)。五是生活现象,如上海弄堂里隔着一层薄板壁住的人,虽未曾见面,但久而久之从他的说话声里仿佛觉得那是些怎样的人。上述来源有三处反映在这篇《看书琐记》里。
二、探究鉴赏课文《巴尔扎克作品、〈水浒〉、〈红楼梦〉的对话艺术》 1.节选的鲁迅关于对话艺术的理论,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鲁迅的理论主要为:删除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有特色的谈话,就可以推见说话者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怎样的人,主要指有什么样的个性(有关性格,乃至大体长相、说话特点等模样)。
2.请你用鲁迅的理论,分析本册中的《水浒》或《红楼梦》人物。
举例:如《水浒》中宋江替李逵赔偿众人的部分,宋所说的许多话,特别是仔细询问他们受伤的情况,替众人找到收下赔偿钱的那些话,足见他疏财仗义、善收人心的领袖性格。这就是有特色的谈话。
3.本单元的一些人物,作品本身并未写出他(她)的肖像、身高、胖瘦、衣着。试运用鲁迅的理论,从他们的说话中,推想出符合他们个性的外在形态。
明确:鲁迅的理论还包含了从其有特色的说话推见(想像)其人外在形态模样(包括大体长相、说话嗓门、语速等等)的意思。
本单元未做此类描写的主要人物试想像如下,供参考。
(1)卜世仁:两眼灵活,嘴角分明,举止利索,语速不疾不徐(衣着光鲜)。(2)凤姐:脸容秀丽,笑中含威,嘴薄眼亮,说话声清亮流利(衣着华丽)。(3)李逵:身材强壮,嘴阔眼大,眼神明澈,面部明朗而凶悍,嗓门大,语速快(衣着深素而随便)。
(4)宋江:五官端正,面有气度,两眼炯炯有神,举止得体有度,话音不高不低。(5)女孩子:秀气,眼亮,唇薄,举止灵活,声音流畅。
(6)贾芸除小说中原有描写的外貌外,还可推想其眉眼传神,说话流利等等。但各人推想的外在形态模样可能很不相同,只要与其说话的特点所推想出的性格有关联,都是可以的。一般而言,推想的性格可能相对较一致,推见的模样可能差异较大,这在主编导读中已有说明。
三、开展一次文艺鉴赏与口语交际相结合的活动:从电影、电视剧中找来最精彩的“话里有话”,在班上交流。
四、布置作业
在你读过的小说中任选一个人物,用鲁迅的理论,从其说话中分析出他(她)的个性特点。
教学反思:
本课这两篇文章与本单元的其他文章不同,理论性较强,较难理解。要引导学生对于理论观点进行整理归纳。帮助学生条理清楚地思考问题。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能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这两篇文章可以看成是对本单元几篇小说的延伸与探究,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在比较中理解文本人物,挖掘文本在写作上的技巧,引导学生学习运用。
第三篇: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社戏》(第3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第六单元《社戏》(第3课时)教案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分析文中提到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二.研读课文,交流探讨
出示学习任务:找出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并朗读,分析说明。(分三个小组)
组1:景美
点拨:突出去看戏的途中景色和归航途中的景色,可以从写的不同角度去分析。
朗读:月夜行船:“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生展示: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婉转,悠扬”;
此外,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组2:情美
点拨:这一内容较多,主要是孩子们的热情好客无私聪慧等品质。齐读:开船出发:“一出门,……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生交流:如“伴我来游戏”,“虾照例是归我吃”,“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起‘犯上’两个字来”;当“我”为没看成戏而不乐时,“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并想出了好办法,陪“我”去看戏;“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还有偷豆一节,写出了双喜的精明能干,阿发的无私,大伙的团结协作。另外,还有六一公公送豆的淳朴好客。
组3:故事美
点拨:主要突出有波澜曲折的情节和孩子们的动作和活动描写等。
朗读:月下偷豆:“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学生展示:如看戏前的**,使故事波澜曲折,出门一节的动作描写,既写出了孩子们的能干,又写出了大家快乐舒展的心情,归航一节既写出了孩子们的欢乐又表现了他们高超的架船本领,最有趣的是偷豆一节,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三.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细读课文,以四人小组讨论分析文中出现主要人物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依据是什么,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来塑造的。
(教师多媒体出示)
1请你说出小说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找出描写这些主要人物的句子并请做出记号。2.请分析这些句子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 3.请说出这些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优秀品质?
方法: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提问,其他学生补充,师点拨总结。边提问边通过投影仪或多媒体展示。
学生交流、明确归纳: 1.主要人物有“我”、双喜、阿发、桂生及六一公公。2.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3.“我”是小说中的迅哥儿但并不是作者本人——天真活泼、充满童趣、聪明听话、不识水性、急切好奇、尊重老人、向往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阿发——“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大方、无私、热情好客)桂生——“没有。买豆浆的聋子也回去了。日里倒有,我还喝了两碗呢。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勤快、机灵)
六一公公——“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淳朴、好客)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好强)
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淳朴、好客、热诚)
总之,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研讨了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同事也感受到农村百姓的淳朴、善良、憨厚、无私、诚实、热情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五.检测点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归省
行辈
纠葛 撺掇 撮 沁人心脾
........凫水
延宕 旺相 潺潺 棹 头昏脑眩
......2.写看戏前的波折有什么作用?
3.文章最后写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点拨:2.这样写一是有波澜曲折,烘托了看戏的急切心情;二是初步表现了小伙伴们的热情能干的特点。
3.表现了老人的宽厚慈爱,热情好客,进一步说明了“我”爱平桥村的原因是——平桥村的人的善良可爱。深化了主题。
六、延伸作业:
1.课文塑造了热情的伙伴和纯朴的乡民形象,请按照句型“我喜欢文中的 因为他(他们)比如 ”简笔勾勒人物形象。
2.以“我最
的一个人”为题写一篇小作文,要求运用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提示:(1)在横线上填写一个词,如:“欣赏”、“难忘”、“喜欢”、“讨厌”等,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题目。(2)用具体的事例和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性格。
第四篇: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社戏》(第1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第六单元《社戏》(第1课时)教案
课前预习:
1.搜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准备课上交流。
2.通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查字典,给生字词注音释义。3.在诵读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4.积累摘抄文中精妙的比喻句和表现孩子们驾船技术熟练的动词。相关课程标准: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具;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评价任务:
1.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研读课文,体验作品中感人的情节,理解小说主题。3.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景物描写的作用。4.品读重点语句,体会深刻的寓意。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我们曾学过鲁迅先生的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一篇散文,是什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篇与童年生活相关的短篇小说《社戏》。2.解题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文章以“社戏”为题,表明情节与社戏有关,全文将以“社戏”为线索组织材料。3.走近作者(学生展示)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4.写作背景(多媒体展示)鲁迅的爷爷因科考一事坐牢,每到秋收要处决犯人的时候,鲁迅一家人就得给变卖家产打人情,以保爷爷性命,所以孩子就躲到乡下去避避。本文也就是在那时避难在乡下的时候发生的事情。鲁迅在这个期间写了不少回忆故乡的作品,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通过可爱的故乡与罪恶的社会形成对比,表达自己对于光明的前景和人与人之间纯朴善良关系的追求。《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早就怀有救国救民思想的鲁迅先生受到十月革命的强烈震动及“五·四”爱国运动的激励,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发出“救救孩子“和推翻封建”铁屋子”的号召,以彻底反封建的思想,用笔向敌人展开殊死博斗,表现了鲁迅先生鲜明而坚定的革命立场。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默写课文,提出要求:
⑴标出自然段序号;了解课文内容。⑵圈出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⑶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2.小组交流积累的生字词。归省.xǐng
行.háng辈
撺掇..cuān duō 惮dàn
踱duó
棹zhào
延宕人心脾qìn
头昏脑眩.dàng
沁..xuàn
凫.fú水
撮cuō
桕jiù
楫jí
旺相.xiàng 潺潺.chán 纠葛..jiūgé
3.订正字词的读音。三.诵读课文,理清结构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点拨:线索即贯穿全文始末的思路或脉络。本文以社戏为线索。3.学生讨论课文的段落结构并复述各部分的大意。明确:
十年间两次看中国戏(1-10)——盼社戏(11-14)——看社戏(15-40)——忆社戏(41-50)
四.研讨课文,交流探究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讨论。文章的重点是写看“社戏”,为什么用很大篇幅写在北京戏园里看京戏的情景?是否是多余之笔?(多媒体出示)
点拨:找出两次看京戏时的场面和人物描写的句子;这些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意在用看京戏的令人生厌反衬社戏的令人神往。欲扬先抑,增强小说的表现力。比如:戏院里的场面是那样的嘈杂、混乱、龌龊,这恰好与看社戏时和谐、清新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我”在戏院里向坐在近旁的胖绅士请教,对方“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态度是那样的冷漠、傲慢,这恰好又与看社戏时小朋友们的互相友爱形成鲜明的对照;看京戏和看社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京城生活和江南水乡生活的不同,显然,作者的感情是倾向于后者的。五.小结
1.强调本节课学习要点,梳理了故事情节和作者的行文思路。2.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与体会,提出质疑。六.布置作业
1.积累本课词语,抄写两遍。
2.朗读课文,从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第五篇: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4 琵琶行教案 北师大版
琵琶行
课前预习:
1、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
2、了解歌行体的特点。
3、熟读全诗,熟记名句,积累词语。相关课程标准:
训练朗读能力、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
1.欣赏古曲,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2.赏析本诗的音乐美、意境美,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感悟美、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评价任务:
1、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2、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展示:
(播放琵琶演奏曲《十面埋伏》
这是中国有代表性的古典音乐,同学们知道是用什么演奏的吗?我们从这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到了中国古典的音乐美。今天我们不仅要欣赏琵琶曲,还要一起来欣赏描写琵琶曲之最的古典诗歌——《琵琶行》。
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简介作者(多媒体展示)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自主学习:
(一)、品读诗歌 1.感受音乐美。
让我们首先聚焦音乐描写,化身为诗人,走近琵琶女,用心灵去聆听,去感受美妙的音乐。
(1)自由诵读诗歌(2)集体诵读诗歌。
(3)师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分辨重音,掌握节奏和速度。体验作品的意境、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简析小序】 2.解读诗中味(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定下全文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内容感知
(2)通过诵读和对小序的学习,简要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明确:诗人被贬官后谪居江州,月夜送客至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品味意境美。
(1)找出描写景物环境的句子。
明确: 描写环境的句子:“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明月江水寒”、“黄芦苦竹绕宅生”等。
(2)请学生读一读这些句子。
想一想:这些景色分别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描写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意象:江水、枫叶、荻花、秋月。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受秋凉袭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描写江边送客时的环境。
“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一个“惨”字点出了心境的凄凉。
“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忧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做好了准备。4.理解 曲中情
(1)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提示: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来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
(2)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琵琶女以情演曲: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相似的遭遇也使诗人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
三、交流研讨
(一)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音乐的旋律有哪些变化,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语(细柔温婉)、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急促 愉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流利)、幽咽泉流冰下难(清冷阻塞)、冰泉冷涩弦凝绝(低沉凝滞)轻快 停顿
银瓶乍破水浆迸(激越奔涌)、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雄壮)爆发 高昂
四弦一声如裂帛(短促凄厉)戛然而止
好处:以声喻声,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声音来作比喻,把抽象无形的琵琶声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不仅写出了音乐徐疾抑扬、多姿多彩的变化,还让人有亲耳聆听之感。
2、叠词和连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连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好处:使音节琅琅上口、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2)侧面烘托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好处:写听众的反应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二)赏析“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
1、为了突出音乐效果。
这就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这是一种最好的艺术反应,在直接描写之后,续以这两句精练而意味深长的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 是画龙点睛之笔。
2、为了深化诗歌的意境。
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总之余音绕梁,不绝如缕。这两句诗里,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
乐曲和凄清的画面都融为一体,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四、检测点拨:
1.白居易,字________,晚年号________。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________诗人。他倡导“________”运动,主张“________,________”。著有《________》
2.《琵琶行》 中表现琵琶女和作者自己不幸身世和互相同情和深厚情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三次写琵琶女弹奏都用了侧面描写: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侧面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第二次当“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弹奏后,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来进行侧面描写;最后一次“凄凄不似向前声”,作者又用“满座重闻皆掩泣,________”作侧面描写。
4.“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诗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 A.以景色的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激昂。B.以听众的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激昂。C.以景色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D.以听众的静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五、课外拓展 1.听一听,写一写:
请学生听古曲:《高山流水》,试着用文学的语言表现出自己的感受。
2.赏析写音乐的名诗词,教师可以带着学生赏析,也可以让学生自主赏析,谈体会,写感受。
六、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经典课文,可以挖掘的地方很多。诗歌教学应注重朗读,只有通过多读才能体味出诗中的内涵。上课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体味诗人的情感。通过反复诵读、讨论质疑,学生感受到诗歌的艺术魅力,体验出诗人的情感变化,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