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新人教版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苏联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宪法和斯大林模式的确立。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其作用,讨论总结苏联(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重大举措,探讨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向学生引入有关历史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对比和分析,培养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学观点和知识结构,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 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 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3、放映《列宁同农民交谈》图片,指出:
它描绘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来访的农民的情景,反映出革命领袖和普通农民之间的感情交流和融洽的关系。列宁是为了谋求劳苦大众的解放而领导革命斗争的。革命胜利前主要通过政治上、军事上的探索。如今革命胜利了,怎样进行经济建设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于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了新的探索。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列宁为什么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怎样评价这个政策?
2、苏联是怎样成立的?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3、“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评价这种体制的利与弊?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请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A、“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诸多限制,日益引起不满。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C、.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了世界大战前的水平。
2、运用课件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苏联是哪一年成立的?那时的4个加盟共和国在地图上什么位置?后来共有几个加盟共和国?
1922年;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外高加索联邦;15。
3、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1917年 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简称“沙俄”。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底苏联成立前的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到1991年解体,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名词。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苏联怎样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放弃新经济政策,转而进行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2、苏联的工业化与英国的工业化相比,有哪些显著的不同点? 项目 英国 苏联 时间 18世纪中期到 19世纪中期 1928年 到1937年
开始时的重点部门 社会制度 轻工业(棉纺织)
重工业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经济体制 自由竞争
资金来源 殖民掠夺、举借
外债 积累多投资
高度集中的计划运用行政手段高
建设
教师指出:苏联的工业化速度很快,具有后来居上的显著特征。其工业总产值迅速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但是国民生产总值平均计算到个人,仍然落后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相对迟缓,民众的不满情绪就很容易被敌对势力所利用。
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 2 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A、“苏联的办法”指什么?(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的强迫性措施)
B、这些办法在客观上产生了哪些弊端?(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D、这个模式形成的背景如何?
当时苏联外有帝国主义的包围,领导国家的权力需要集中起来,才能有效对付外部的挑战。同时由于当时苏联的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比较容易产生个人崇拜,导致个人专断。
E、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给了我们什么教训?
① 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② 发展经济要尊重市场规律,既抓产值和产量,也抓产品品种创新和产品质量提高; ③ 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不能从农民手中拿走太多东西; ④ 大力保护环境和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效益等;⑤在政治上要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民主与法制。练习巩固
1、完成第10页“练一练·选择题”:最初加入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不包括(D)A、俄罗斯联邦 B、外高加索联邦 C、乌克兰 D、爱沙尼亚
2、列出与1、2两课内容有关的大事年表:
时间 1917.3 1917.11 1921 1922年底 1936
重大事件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苏联成立 苏联通过新宪法
1918~1920 三年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28 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3、完成《填图册》第3页各题;并根据《新学案》掌握本课[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
4、建议学生结合政治科内容,总结学习本课的心得体会:看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必须切实维护民众的利益等等。
第二篇: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七年级政治下册 工作总结 鲁教版
工作总结
本人本学期担任七年级2、3班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借鉴杜郎口的先进教学模式,结合教案评选活动,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指导和正确领导下,实现了很大的进步。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严格按照上级的指示,以及教学的要求认真履行自己的各项职责。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以勤恳、顽强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完成了本学期的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 思想政治方面
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在工作中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积极学习、宣传并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学校的发展;决不做违背教师职业道德和有损教师形象的事;能积极参加学校和科组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活动;坚持升国旗仪式;积极要求上进,能以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在社会上,严以律己,以良好的师德师风行事,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一学期来,能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顾全学校大局,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维护学校的名誉。本人身体和心理健康,能适应各项工作,服从学校工作安排;能做到出满勤,从不无故迟到、早退和缺课,坚持上班签到,从不让人代签;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且能结合思想品德课的特点,教书育人,每周利用课余找学生谈话,纠正他们的错误行为;利用假期时间和学生家长联系,反映学生在校的思想及学习情况;同时,平时较注重个人品德修养,严以自律,洁身自爱,决不参加打麻将等赌博活动;团结同志,互相合作,为其他教师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遵纪守法,严格执行“教师十不准”要求,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
二、在教学工作方面
1,利用杜郎口“三三六”的先进教学模式,结合吴林中学“四模块六环节”模式,相互吸收相互借鉴,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特点。, 2,积极参与市里组织的优秀教案的评选工作,力争所交的教案都是付出艰辛努力的结果。
3,开学前制定科学的学期教学计划和单元教学计划,使教学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平时较注重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教学能力的提高,积极探究符合学生实际的、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积极推行素质教育。,4,作为科任教师,我十分注重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理论,认真备课,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集体备课组活动,帮助、参与和指导其他教师备课和上课。同事来听课时,认真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
6,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上网等多样形式,培养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后进生。,7,本学期在扎实搞好常规教学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施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了由单一的知识传授向综合能力的培养的转变、实现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变,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均得到了提高,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效果较明显。,8,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利用课前或课后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9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育,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每周利用课间时间与其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 2
再厉,帮助他们解决有深度的习题。三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存在的问题。①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②仅注重课堂教学,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不够。③有时对后进生的教育不够委婉。
2、改进措施:①更深入课堂和学生实际,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②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③教学成绩再上一个台阶,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
4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5对后进生的教育注意方式、方法。
第三篇: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4 琵琶行教案 北师大版
琵琶行
课前预习:
1、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
2、了解歌行体的特点。
3、熟读全诗,熟记名句,积累词语。相关课程标准:
训练朗读能力、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
1.欣赏古曲,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2.赏析本诗的音乐美、意境美,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感悟美、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评价任务:
1、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2、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展示:
(播放琵琶演奏曲《十面埋伏》
这是中国有代表性的古典音乐,同学们知道是用什么演奏的吗?我们从这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到了中国古典的音乐美。今天我们不仅要欣赏琵琶曲,还要一起来欣赏描写琵琶曲之最的古典诗歌——《琵琶行》。
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简介作者(多媒体展示)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自主学习:
(一)、品读诗歌 1.感受音乐美。
让我们首先聚焦音乐描写,化身为诗人,走近琵琶女,用心灵去聆听,去感受美妙的音乐。
(1)自由诵读诗歌(2)集体诵读诗歌。
(3)师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分辨重音,掌握节奏和速度。体验作品的意境、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简析小序】 2.解读诗中味(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定下全文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内容感知
(2)通过诵读和对小序的学习,简要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明确:诗人被贬官后谪居江州,月夜送客至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品味意境美。
(1)找出描写景物环境的句子。
明确: 描写环境的句子:“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明月江水寒”、“黄芦苦竹绕宅生”等。
(2)请学生读一读这些句子。
想一想:这些景色分别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描写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意象:江水、枫叶、荻花、秋月。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受秋凉袭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描写江边送客时的环境。
“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一个“惨”字点出了心境的凄凉。
“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忧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做好了准备。4.理解 曲中情
(1)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提示: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来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
(2)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琵琶女以情演曲: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相似的遭遇也使诗人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
三、交流研讨
(一)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音乐的旋律有哪些变化,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语(细柔温婉)、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急促 愉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流利)、幽咽泉流冰下难(清冷阻塞)、冰泉冷涩弦凝绝(低沉凝滞)轻快 停顿
银瓶乍破水浆迸(激越奔涌)、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雄壮)爆发 高昂
四弦一声如裂帛(短促凄厉)戛然而止
好处:以声喻声,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声音来作比喻,把抽象无形的琵琶声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不仅写出了音乐徐疾抑扬、多姿多彩的变化,还让人有亲耳聆听之感。
2、叠词和连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连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好处:使音节琅琅上口、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2)侧面烘托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好处:写听众的反应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二)赏析“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
1、为了突出音乐效果。
这就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这是一种最好的艺术反应,在直接描写之后,续以这两句精练而意味深长的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 是画龙点睛之笔。
2、为了深化诗歌的意境。
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总之余音绕梁,不绝如缕。这两句诗里,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
乐曲和凄清的画面都融为一体,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四、检测点拨:
1.白居易,字________,晚年号________。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________诗人。他倡导“________”运动,主张“________,________”。著有《________》
2.《琵琶行》 中表现琵琶女和作者自己不幸身世和互相同情和深厚情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三次写琵琶女弹奏都用了侧面描写: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侧面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第二次当“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弹奏后,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来进行侧面描写;最后一次“凄凄不似向前声”,作者又用“满座重闻皆掩泣,________”作侧面描写。
4.“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诗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 A.以景色的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激昂。B.以听众的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激昂。C.以景色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D.以听众的静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五、课外拓展 1.听一听,写一写:
请学生听古曲:《高山流水》,试着用文学的语言表现出自己的感受。
2.赏析写音乐的名诗词,教师可以带着学生赏析,也可以让学生自主赏析,谈体会,写感受。
六、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经典课文,可以挖掘的地方很多。诗歌教学应注重朗读,只有通过多读才能体味出诗中的内涵。上课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体味诗人的情感。通过反复诵读、讨论质疑,学生感受到诗歌的艺术魅力,体验出诗人的情感变化,效果良好。
第四篇: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社戏》(第3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第六单元《社戏》(第3课时)教案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分析文中提到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二.研读课文,交流探讨
出示学习任务:找出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并朗读,分析说明。(分三个小组)
组1:景美
点拨:突出去看戏的途中景色和归航途中的景色,可以从写的不同角度去分析。
朗读:月夜行船:“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生展示: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婉转,悠扬”;
此外,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组2:情美
点拨:这一内容较多,主要是孩子们的热情好客无私聪慧等品质。齐读:开船出发:“一出门,……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生交流:如“伴我来游戏”,“虾照例是归我吃”,“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起‘犯上’两个字来”;当“我”为没看成戏而不乐时,“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并想出了好办法,陪“我”去看戏;“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还有偷豆一节,写出了双喜的精明能干,阿发的无私,大伙的团结协作。另外,还有六一公公送豆的淳朴好客。
组3:故事美
点拨:主要突出有波澜曲折的情节和孩子们的动作和活动描写等。
朗读:月下偷豆:“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学生展示:如看戏前的**,使故事波澜曲折,出门一节的动作描写,既写出了孩子们的能干,又写出了大家快乐舒展的心情,归航一节既写出了孩子们的欢乐又表现了他们高超的架船本领,最有趣的是偷豆一节,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三.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细读课文,以四人小组讨论分析文中出现主要人物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依据是什么,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来塑造的。
(教师多媒体出示)
1请你说出小说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找出描写这些主要人物的句子并请做出记号。2.请分析这些句子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 3.请说出这些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优秀品质?
方法: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提问,其他学生补充,师点拨总结。边提问边通过投影仪或多媒体展示。
学生交流、明确归纳: 1.主要人物有“我”、双喜、阿发、桂生及六一公公。2.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3.“我”是小说中的迅哥儿但并不是作者本人——天真活泼、充满童趣、聪明听话、不识水性、急切好奇、尊重老人、向往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阿发——“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大方、无私、热情好客)桂生——“没有。买豆浆的聋子也回去了。日里倒有,我还喝了两碗呢。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勤快、机灵)
六一公公——“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淳朴、好客)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好强)
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淳朴、好客、热诚)
总之,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研讨了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同事也感受到农村百姓的淳朴、善良、憨厚、无私、诚实、热情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五.检测点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归省
行辈
纠葛 撺掇 撮 沁人心脾
........凫水
延宕 旺相 潺潺 棹 头昏脑眩
......2.写看戏前的波折有什么作用?
3.文章最后写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点拨:2.这样写一是有波澜曲折,烘托了看戏的急切心情;二是初步表现了小伙伴们的热情能干的特点。
3.表现了老人的宽厚慈爱,热情好客,进一步说明了“我”爱平桥村的原因是——平桥村的人的善良可爱。深化了主题。
六、延伸作业:
1.课文塑造了热情的伙伴和纯朴的乡民形象,请按照句型“我喜欢文中的 因为他(他们)比如 ”简笔勾勒人物形象。
2.以“我最
的一个人”为题写一篇小作文,要求运用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提示:(1)在横线上填写一个词,如:“欣赏”、“难忘”、“喜欢”、“讨厌”等,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题目。(2)用具体的事例和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性格。
第五篇: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社戏》(第1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第六单元《社戏》(第1课时)教案
课前预习:
1.搜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准备课上交流。
2.通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查字典,给生字词注音释义。3.在诵读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4.积累摘抄文中精妙的比喻句和表现孩子们驾船技术熟练的动词。相关课程标准: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具;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评价任务:
1.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研读课文,体验作品中感人的情节,理解小说主题。3.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景物描写的作用。4.品读重点语句,体会深刻的寓意。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我们曾学过鲁迅先生的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一篇散文,是什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篇与童年生活相关的短篇小说《社戏》。2.解题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文章以“社戏”为题,表明情节与社戏有关,全文将以“社戏”为线索组织材料。3.走近作者(学生展示)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4.写作背景(多媒体展示)鲁迅的爷爷因科考一事坐牢,每到秋收要处决犯人的时候,鲁迅一家人就得给变卖家产打人情,以保爷爷性命,所以孩子就躲到乡下去避避。本文也就是在那时避难在乡下的时候发生的事情。鲁迅在这个期间写了不少回忆故乡的作品,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通过可爱的故乡与罪恶的社会形成对比,表达自己对于光明的前景和人与人之间纯朴善良关系的追求。《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早就怀有救国救民思想的鲁迅先生受到十月革命的强烈震动及“五·四”爱国运动的激励,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发出“救救孩子“和推翻封建”铁屋子”的号召,以彻底反封建的思想,用笔向敌人展开殊死博斗,表现了鲁迅先生鲜明而坚定的革命立场。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默写课文,提出要求:
⑴标出自然段序号;了解课文内容。⑵圈出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⑶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2.小组交流积累的生字词。归省.xǐng
行.háng辈
撺掇..cuān duō 惮dàn
踱duó
棹zhào
延宕人心脾qìn
头昏脑眩.dàng
沁..xuàn
凫.fú水
撮cuō
桕jiù
楫jí
旺相.xiàng 潺潺.chán 纠葛..jiūgé
3.订正字词的读音。三.诵读课文,理清结构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点拨:线索即贯穿全文始末的思路或脉络。本文以社戏为线索。3.学生讨论课文的段落结构并复述各部分的大意。明确:
十年间两次看中国戏(1-10)——盼社戏(11-14)——看社戏(15-40)——忆社戏(41-50)
四.研讨课文,交流探究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讨论。文章的重点是写看“社戏”,为什么用很大篇幅写在北京戏园里看京戏的情景?是否是多余之笔?(多媒体出示)
点拨:找出两次看京戏时的场面和人物描写的句子;这些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意在用看京戏的令人生厌反衬社戏的令人神往。欲扬先抑,增强小说的表现力。比如:戏院里的场面是那样的嘈杂、混乱、龌龊,这恰好与看社戏时和谐、清新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我”在戏院里向坐在近旁的胖绅士请教,对方“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态度是那样的冷漠、傲慢,这恰好又与看社戏时小朋友们的互相友爱形成鲜明的对照;看京戏和看社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京城生活和江南水乡生活的不同,显然,作者的感情是倾向于后者的。五.小结
1.强调本节课学习要点,梳理了故事情节和作者的行文思路。2.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与体会,提出质疑。六.布置作业
1.积累本课词语,抄写两遍。
2.朗读课文,从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