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种常用历史教学的课堂模型设计
七种常用历史教学的课堂模型设计
黄晋瀛
这七种课堂模型设计是我在网上阅读收集的,但忘记是在哪里的了。给大家分享一下吧。
1、三段式教学法
所谓三段式教学法。即“读、理、练”三个阶段的历史课堂的组织教学。“读”为第一阶段,约用10分钟左右时间。教师先提出拟好的思考题,让学生认真阅读本节课要讲的教材内容,发现问题时,同学之间可以进行简短的议论,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感知。“理”为第二阶段,约用25分钟时间。教师对教材中的有关的内容,进行启发、点拨、归纳。并与学生共同活动。对历史知识进行串线结网式的整理,着重弄清重点、难点,指导学生对历史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练”为第三阶段、约用10分钟时间。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争取当堂强化概念和巩固记忆。
三段式教学法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性和独立性,教师在教学中能充分运用启发和示范,贯彻了教学中的巩固性与应用性原则,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
2、四段式教学法
第一段,从上课开始,大约5—7分钟。教师先提出让学生阅读内容,同时提出几个问题,写在小黑板上,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这时教师可深入学生,了解上一节课的情况。第二段,约需25—28分钟,是教师进行新课教学的时间。重点要突出,边讲边板书。要把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历史基本线索、基本概念等知识传授给学生,并通过问答启发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掌握本课的重点难点。第三段,约用5—7分钟。主要围绕进行的新课想问题、提问题,鼓励学生发言、回答;然后教师再作出正确结论。这是谈话法与讲解法相结合的巩固性教学阶段。第四段,终用5分钟。主要是处理课堂作业,习题要少而精,形式要多样化,要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对知识的加深巩固。
3、五段式教学法
第一段,复习提问,承上启下,约5分钟。复习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教师提问时,要注意起到既能复习旧课,又有引入新课的作用。第二段,教师提出精心设计的自学提纲,启发学生自学。这一步约需10—15分钟,然后进入启发问答和课堂讨论,这是一堂课的高潮。对不同的见解可让学生争议,最后教师进行归纳。这一步约需15分钟。第三段,是归纳小结阶段。即把讨论的知识高度集中,理出纲目,指出重点和难点。大约需3—5分钟。第四段,是巩固练习阶段。提出的练习题,要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第五段,是布置或处理作业阶段。一般最好是边布置边完成。
4、程序教学法
这是从现代控制论学说的观点出发,探索出的一种历史教学法。基本原则是,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做到教与学结合。根据历史课内容,把教材设计成许多项目(程序作业),按顺序加以排列,呈现在课堂上。其具体步骤有七步。第一步,组织教学。第二步,联系旧课,导入新课。第三步,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概要、线索告诉学生。第四步,展示作业,指导学生自学,这一步又可分为3个层次:一是教师进行启发;二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完成作业;三是教师作出正确结论,学生对照自己答案,获得科学、准确无误的知识。第五步,是答疑阶段。在每个程序完成后,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教师作答。第六步,教师将所讲知识系统化。第七步,提出下一节课的复习要求。
5、“三五”教学法
“三”指的是三种形式,即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过程中,采取听读结合,观察思考,手脑并用的三种形式,从而使学生的听、视、手和脑教能都得到和谐的发展,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五”指的是五种方法。一是讲授。着重讲清纷繁复杂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难懂的文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现象产生的本质及事物发展的规律;历史上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二是提问。可以是记忆性的知识,也可以是对比联想性的知识,还可以是发展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知识。三是演示。在教学中尽量采用自制的直观教具和各种插图、插画或图表。四是启发。要根据不同特点来进行。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同类事物的本质概念;比较不同类历史事物之间的本质差别;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判断、推理,让学生靠抽象思维来理解知识。五是巩固。要向学生交待重点、难点,识记历史知识。在这一过程中,要利用各种题型开阔思路,使学生手脑并用,这样可以促成学生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习跃。
6、积累教学法
提出积累法的教学意图,在于使学生对历史概念感兴趣,又不多化费时间,提高学习效果。积累教学法是穿插其它教学法之中,本身不是一种系统、完整的教学方法。
具体做法是,根据教学大纲,先排出每个单元,每个章节的知识点,确定哪些是“只要求了解,不要求记住”,哪些是“必须记住和应积累起来。”这样,就使每堂课的教学都有明确的要求,要积累那些知识,师生心中都有数。在教学中采取“读、讲、练”的方法。读,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先把课文粗读一遍,教师再提出提纲进行第二遍精读,并在教材中勾划出要点。讲,就是教师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描述,重点讲清知识点。练,就是教师抓住重点、难点、要点、列出基本训练题,让学生当堂练习巩固。
7、立体式教学法
历史不仅有纵向联系和前后继承的系统性,而且还有横向联系和左右交织的统一性。这种纵横交织的关系,构成了既复杂又统一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根据系统原理,总结出了点、线、面的立体式教学法。
点,指的是历史基础知识,包括年代、地点、人物、史实、历史概念、典章制度,以及历史著作等内容。这是历史课最基本的知识。
线,指的是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如教材中的时间线索,即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纵的时间线索;教材中每个独立章节、单元的线索,跨章节、跨单元重大历史问题的时间线索。
面,就是历史教材的总体结构和局部结构。在教学中,教师应先从教材目录入手,了解各篇章结构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立体教学法多手于历史复习课。教学时先从面入手,而后扩展到线,再延伸到到点。运用时,应注意面、线、点之间的联系,如“线”上的问题。应在面上占什么位置:“点”上的问题,应在线上占什么位置等。做到既胸中有全局,又能抓住要点,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ASSURE模型在“历史”课堂中的教学设计
ASSURE模型在“历史”课堂中的教学设计
【摘要】ASSURE模型是一个经典的适合真实课堂环境的教学设计模型。它充分的体现了课堂教学设计的各个部分中如何对媒体和技术的运用。本文通过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课之一——历史课应用ASSURE模型的教学设计来展示该模型是如何设计基于教育技术的教学传递。
【关键词】ASSURE模型;历史课程;教学设计
一、ASSURE模型概述
Robert Heinich的经典著作《教学媒体与技术》的精髓——ASSURE模型,是一个关注于真实课堂环境中教师如何使用媒体与技术的指南。大量的实践证明,这个模型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下面介绍一下该模型:[1]
学习者分析(Analyze Learners):在真实的课程教学环境中,学习者的特征必须与所选择媒体和技术相匹配,这样才能达到媒体利用的最有效性和教学效果的最优性。因此,ASSURE模型也将学习者分析列为第一个步骤。在此模型中,对于学习者的分析细化到三个部分:一般特征分析、起点能力分析和学习风格分析。
阐明目标(State Objectives):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是每一个阶段学习或长期学习的航标,只有有这个航标的引领,我们才知道方向。所以我们必须清晰地阐明目标,比如我们学的是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这其中最好不要使用宽泛的词语),这些都会给学习媒体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并且间接的指导教学步骤的排列,教学环境的创设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鉴定。选择教学方法、媒体和材料(Select Methods, Media, and Materials):在这部分中,我们首先根据所制定下来的明确的教学目标选择并确定下来最优的教学方法,再从众多媒体形式中找到适当的能准确体现教学方法的媒体形式,方法与媒体都已确定下来的同时,完成与具体资源的匹配。
利用媒体和资源(Utilize Media and Materials):我们都知道相同的教学环境下,相同的授课内容以及相同的媒体呈现形式,但使用方法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效果。所以在我们利用媒体和资源授课时,要严谨地按照5Ps进行,包括:预习材料(Preview the Materials)、准备材料(Prepare the Materials)、准备环境(Prepare the Environment)、准备学习者(Prepare the Learners)、提供学习中的经历(Provide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要求学习者参与(Require Learner Participation):众所周知,只有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过程中,才能促进有效地学习。所以ASSURE模型的第五个步骤是要求学生的参与,也是所有步骤中最具挑战的部分,忽视了学习者的参与和反馈,教学就是单向的传播,单调的注入。[2] 评价和修正(Evaluate and Revise):在这个模型中,最后一个步骤是评价和修正。评价主要是针对于学习者的成绩和方法、媒体。学习者的成绩主要与前面所设定的教学目标相联系(评价学习者可以是书面试卷或者是实践能力)。评价方法和媒体主要是针对于选择上的准确度、应用的效果、资源利用率、学生接受情况甚至于投入与产出的比例情况等。而修正主要是针对于教学过程中的不当地方加以改正,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
二、ASSURE模型在“滤光镜”历史课中的应用
历史课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必修专业课之一。这门课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所学习的技能要应用于实践之中,评价这门课的准则也应以实践作品来评定。并且,作品的多元化与个性化使得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产生了许多的不确定因素。而要对该课程进行讲授的话,必须将媒体和技术相结合。所以说,历史课是典型的运用教育技术进行讲授的课程。下面我们以讲授“滤光镜”为例,说明一下ASSURE模型的应用。我们会按照模型的步骤来规范地进行教学设计。授课时间为2学时。
(一)学习者分析
该门课程的学习者都是教育技术专业的本科生,年龄、级别、工作、文化等都是极为相似的。所以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呈现出水平相当性。而对于初始能力分析时,我们教师会要求学生对“滤光镜”进行书本阅读预习。如果有条件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试炼。要求学生预习是因为大量的研究表明,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先前知识,在影响他们学什么和怎么学方面比任一心理特征的影响力强。[3]下一步我们就要对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进行分析。对于学习风格是什么、包括哪些因素,每一步书籍的界定都不是很一致。但针对于历史课程来说,我们要考虑有些学习者擅长于学习书本知识,有些擅长于学习实践操作。那么在本门课程中就必须将两者统一起来。
(二)阐明目标
在滤光镜的学习中,我们的教学目标为:(1)要掌握滤光镜的作用及种类、每一种滤光镜的运用条件及产生的效果。(2)运用不同类型滤光镜拍出目标作品。
(三)选择教学方法、媒体和材料
方法我们设定为讲授滤光镜的原理与实践运用滤光镜拍摄的方法。媒体为相机(数码相机为最佳,可以马上看到作品),当然也要有计算机与软件的配合,还有一些拍摄需要的实物(绿色手帕、西红柿等)。资源为运用滤光镜的相片成品,这样可以边讲授原理边呈现效果作品。
(四)利用媒体和资源
在这一步骤中我们会按照5Ps来进行。在网络中或历史集中,运用滤光镜拍摄的成品是不胜枚举的,但我会抓住滤光镜的第一特征来挑选相片。毕竟我们给讲授的学习者只是刚刚预习过书本知识的初学者。而教学环境会选择多媒体教室,方便相片的呈现以及实践检验。(真正授课之前会进行对教学设备如相机、计算机等是否正常工作,教学环境如灯光是否会影响正常曝光等的检查。)在一切准备情况都完善之后,我们开始进行课堂讲授,讲授时会主要针对学习者在预习中的难题进行解答,比如,有些学生对滤光系数的不理解,校正滤光镜和反差滤光镜的混淆等。并且讲解之后,教师马上已准备好的实物进行拍摄并呈现效果。例如:用红滤光镜和绿滤光镜拍摄绿手帕上的西红柿,并进行现场比较。
(五)要求学习者参与
这是实践课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滤光镜的学习中。我们会以3-5人小组形式进行安排。每一组发相机1-2部,对准备好的实物进行拍摄,呈现效果。现场遇到问题,现场马上解决。例如用黄滤光镜拍摄时,曝光是否得当。这样也充分体现了杜威在《民主主义教育》中提倡的要学习者在“做中学”的理论。这使学习者与教师进行双向交流与传播,体现了教学相长的定律。
(六)评价和修正
评估是针对于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的步骤。对于第一个教学目标学习者掌握都非常准确,效果良好。第二个教学目标,由于相机台数与多媒体教室的光线问题及时间问题,有个别学生没有交出作品或作品效果并不理想,所以会留为课下作业。至于通过这堂课应为以后教学积累的经验是对于这样的“做中学”的课程,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将工具与实物准备得当,不能因为客观因素而影响了学习者的进程(实物本身也是影响历史效果的重要因素);还有激发擅长学习书本知识的学习者的实践动机很重要,有助于实践顺利地进行。
三、结束语
ASSURE模型的研究对像历史课这样的应用媒体与技术的教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提高了教学效果,有利于顺序地将课程组织设计好,为第一线教师提供了一个完善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型。ASSURE模型是值得我们借鉴与应用的。【参考文献】
[1]Robert Heinich.教学媒体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陶晓静,王立群.教学设计的ASSURE模式[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二期.[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ASSURE教学设计模式,是由Heinich、Molenda、Russell与Smaldino(2002)四位学者所提出的,提供中小学教师个人,在课堂中实施视听教学与咨询融入教学都合适应用的设计模式,着重于在实际教学情境下,善用多媒体工具來帮助达成教学目标,并鼓励学生互动参与,取其六個步骤动词的首字所写「ASSURE」以表达「确保教学成功有效」之意。六個步骤分别为:
A:分析学习者(Analyze learners)S:撰写学习目标(State objectives)S:选择方法、媒体与教材(Select instructional methods, media, and materials)U:使用媒体与教材(Utilize media and materials)R:激发学习者参与(Require learner participation)E:评量与修正(Evaluate and revise)利用ASSURE模式進行教学设计,需要教師分析自己对于媒体、方法的选择,以及使用情形加以评判,在行动省思之后加以调整改善,做为下一次更好的开始之依据。
1.分析学习者特征
一门好的课程必定是学习者特征、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三、者间最好的搭配和运用和适应.因此ASSURE模式的第一步就从分析学习者特征开始.学习者可能是学生、可能是接受培训的职工、也可能是某个专题或组织的成员,比如家长、经理、孕期妇女等。为了选择适合不同学习者特点的媒体、内容和教学方式,我们必须从如下三个方面来对他们进行分析: 一般特征;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已有知识、技能、态度的当前状况;学习习惯和方式。
2.阐明日标
ASSURE模式的第二个内容是阐明日标。即阐明教学所要传递的信息、解决的问题、建立的概念、教会的技能、改变的态度、建立的价值标准等等方面的目标。在准备教学时必须对于这个日标有严格、具体的分析和限定:哪些目标一定必须达到?哪些目标不可能达到?如何检验和判断这些目标是否达到?这都需要给出明确的陈述。3.选择媒体与材料
当我们分析了学习者特征、阐明了教学的目标之后,就能够确切地把握教学过程的起点和终点。学习者当前的知识技能水平是教学(教学)的起点,而已经阐明的教学目标则是教学要达到的终点。下面的任务就是在起点和终点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通过教学来实现它。现在就要选择媒体与材料了。关于媒体选择最核心的因素,是选择适合表达教学内容信息特点的媒体。比如,教学要涉及美丽的、彩色的、运动的画面内容,那采用录象和计算机投影都是较为恰当的。如果教学内容涉及计划和报表最好采用计算机屏幕展示。条件具备的话,应让学习者手头各有一份印刷拷贝。对于教材的选取,可有如下的做法:首先选用已有的教材;其次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对已有教材做加工修改;自行设计制作合适的教材。4.运用媒体与材料
无论是对已有媒体还是对自己设计制作的媒体,不同的使用方法是会得到不同的使用效果的。因此,ASSURE模式要求象重视媒体和材料的选择那样重视对它们的运用。运用是需要进行周密的计划和认真的准备的。首先,在教学前要预先观看和熟悉所选择的媒体材料。进行预演。特别是对媒体问的衔接和连贯对于教学的效果关系很大。比如,在内容已做了介绍;要求学习者注意时问题已经提出的时候,如果由于教学者淮备不足而翻来覆去找不到录像带中相关的内容,整个教学的气氛就会被破坏。媒体格式的不一致和对新的播放设备的不熟悉往往会导致一次教学的失败。其次,在教学时还要采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授课方法和教学策略。
5.要求参与和响应
ASSURE模式的第五步是要求学习者的参与。这一点对于教学效果影响最大。也是ASSURE模式中最具挑战性的一步。忽视了学习者的参与和响应,教学就是单向的传播,单调的注人。而我们知道学习是人类的一个主动过程,如果缺乏学习者的参与和响应教学的效果是难以令人满意的。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要到达学习目标则必须对于教狮讲解的内容进行思考加工和实践。只有在正确的响应过程中新学的知识和技能才会得到强化。因此,凡是在目标中提出的要求,必须在最后的评估之前给学习者以操练和实习的机会。而且应该给学习者提供他们的操练和实习是否达到了目标要求的反馈信息。
6.评估和修订
ASSURE模式的最后一步是评估和修订。评估是检查教学的目标是否达到。修订则是为了给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因此f在每次教学完成后,不可忽略对教学效果的评估。而评估信息的采源最重要的是学习者的反映。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基于ASSURE标准样式的案例分析
有效的教学活动需要认真的规划和设计,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来达到教学目的的要求。ASSURE教学标准样式(一个系统地整合教学电视机台与技术,规划和实施教学的历程指南)是盘绕在教室环境下,怎样施用电视机台而设计的一套标准样式,它不是一个完备的系统化教学设计历程,而是给西席施用的标准样式,用来规划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施用电视机台和技术。ASSURE标准样式特别强调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介入。因此学生如何施用电视机台和材料,也需要认真设计。做教学设计的时候西席必得思考学生能下手做啥子。
在教学完成以后,作为西席如何判断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方针,所筹办的教学材料和学习材料是不是有效,各种电视机台设备是不是发挥了应有的效用以及学生在学习历程中的介入性如何等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类似如许的问题,就需要西席反思全般教学历程,思考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与批改。
ASSURE标准样式包罗六个步骤,它们别离是:1,分析学习者(Analyze Learners);2,陈述教学方针(State Objectives);3,选择教学要领、电视机台和材料(Select Methods, Media, and Materials); 4,施用电视机台和材料(Utilize Media and Materials); 5,要求学习者介入(Require Learners participation); 6,评价与批改(Evaluate and Revise)。底下我就根据ASSURE标准样式来设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堂课:
1、分析学习者(Analyze Learners)
要想让教学电视机台和教学技术有效地发挥效用,就必需使教学要领、电视机台和技
术与学习者的特性相般配。分析学习者的每一种特质是难以做到的。我们只需要分析几种对于电视机台和技术的选择起决议效用的特性,例如:一般特性、入门能力和学习风格。
1.1学习者所具备的一般特性:
教学对象是师范专科学校一班级计算机专业学生,在班级中女生的人数多于男生。教学内容是计算机组装操作。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良好。总的来说,学生对这门课程比力感乐趣,如果能采取直观的现实操作教学,学生会孕育发生更多的学习问题,激发其学习热情。
1.2学习者所具备的入门能力:
通过前期的学习,同窗们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构成结构,掌握了计算机的各个构成部分的一般功能,并通过幻灯片观看了各个构成部分的实例图片,掌握了它们外形所具备的一般特性,同窗们可以自己到网上搜索相关内容进行学习,也就是说,同窗们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组装的根蒂根基意见知识,并对计算机的构成部分有了一个较周全的感性熟悉,可以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了。
1.3学习者所具备的学习风格:
同窗们比力喜欢通过观看实例图片来进行学习,喜欢自己下手到网上搜索相关资料,对意见知识的学习乐趣不是很大。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下手实践来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他们以为意见知识的学习要和计算机的现实施用结合起来,在现实的应用中掌握知识。所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这门课程的特点,在这一教学单位中,西席筹办接纳现实操作和现场讲解的方式来完成此次课程。
2、陈述教学方针(State Objectives)
教学方针的陈述是指,在完成教学使命后,学生应该掌握啥子样的新技能。教学方针应当陈述的是获得啥子,而不是如何获得。学习方针的陈述应尽可能的明确。清晰的教学方针相当于是西席和学生之间的一个合同:“方针在这里了,作为西席的使命就是供给适合的教学活动,帮忙学生达到方针;作为学生的使命,是积极的投入到这些学习活动当中去,以达到教学方针的要求”。
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课中,对计算机的现实下手组装这一环节具有很是重要的效用,通过学生的现实下手实践,他们可以或许越发直观的了解到计算机的各个构成环节,结合学习各个构成部件的工作原理,对以后做计算机的维护工作将大有帮忙。
那末具体到这一次课程的首要教学方针是:
1.学习者要准确说出计算机首要的构成部件。
2.学习者要掌握计算机首要构成部件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3.学习者可以或许自力完成一台计算机的组装并且十分清楚在组装历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4.了解计算机各构成部分的首要品牌和出产厂商。
三、选择教学要领、电视机台和材料(Select Methods, Media, and Materials)
系统地规划电视机台要求我们系统地选摘要领、电视机台和教学材料。选择历程包孕3个步骤:(1)按照给定的学习使命确定适当的教学要领;(2)选择与教学要领相顺应的电视机台格局;(3)按照特定的电视机台格局,选择、修改或设计教学材料。
3.1教学要领的选择
在教学当中,没有万能的教学要领,不要简略的以为有一种教学要领跨越了其他所有的要领,可以或许合用于所有的教学环境。随着教学的进展,我们需要接纳不同的教学要领办事于不同的教学内容。
在本次课程中,由于是面向全班同窗进行教学,故要接纳大班教学的方式,但计算机的组装操作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西席要保证每个同窗都能清楚的看到西席在操作时的每个环节,所以在教学要领和教学电视机台的选择上将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会有很大的不同。在西席讲解历程中采取大班教学的方式,如许可以达到团体教学的目的,提高教学的效率,但要照顾到每个同窗,故在教学电视机台选择上要施用多种电视机台相互配合,如多电视机台教室,开麦拉等;在教学结束之后,还要安排学生去实验室进行亲自下手操作,这时候就要结合小组互助学习的方式进行操作操练。
3.2教学电视机台的选择
.投影仪:由于接纳是大班教学,西席需要利用投影仪将教学材料和演示步骤展览给全班同窗,让他们对本次课程的教学历程有一个清晰的熟悉。
.多电视机台计算机:西席利用多电视机台计算机可以播放教学讲义,教学视频等多电视机台素材,方便大班教学。
.摄像机:利用摄像机把西席组装操作的步骤拍摄下来,通过投影仪实时投送到大屏幕上,如许同窗们就可以通过屏幕观看到西席操作的每个细节,从而能达到大班教学较好的效果。
.迈克风:西席的讲解历程要通过迈克风传到功放上,保证全班每个同窗可以或许听清楚西席的讲解。
3.3教学材料
.教学课件:西席要根据所讲内容做一个讲义大纲,让同窗对本次课有一个群体的印象。
.教学视频:西席从网上找到相关的计算机组装视频教程,可以让同窗们先进行观看,从而可以或许对计算机的组装流程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熟悉。
.实验材料:西席要设计一套严格的实验操作标准,用于引导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学生的操作步骤,让学生明确操作历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一台完备的计算机:西席通过对这台完备的计算机先进行拆卸操作,同窗们通过屏幕可以清晰的看到西席拆卸历程的每个细节,配合着西席的讲解,同窗们就可以对计算机的拆卸操作的要领,技巧和注意事项有一个清晰的熟悉,然后西席在把这台零散的计算机按照步骤组装起来,如许一来,同窗们就可以很直观的学习到计算机的拆卸与组装的完备历程了。
四、施用电视机台和材料(Utilize Media and Materials)
在ASSURE教学标准样式下,西席施用电视机台和材料应遵循5P原则,这里5P原则的含义是:预览材料(preview the materials)、筹办材料(prepare the materials)、筹办环境(prepare the environment)、让学生做好筹办(prepare the learners)、和供给学习体验(provide the learning experience)。底下就结合本次课的特点来具体分析应用:
4.1浏览教学材料
在正式上学以前,西席首先要预览自己的教学材料如ppt课件、视频教学材料和文字材料等,确保正确无误。只有了解了材料的内容,西席才气充分挖掘材料的潜在价值,用好这些材料。
4.2筹办教学材料
下一步就是需要筹办电视机台和材料,支持教学活动。在浏览过教学材料之后,西席就要确定按照啥子样的顺序施用教学材料和电视机台。如安排播放教学视频,讲解ppt课件与现实操作练习训练之间的教学顺序,并根据相应的教学顺序来筹办相应的教学材料。
4.3筹办教学环境
在本次授课历程中,由于设计用到的资源比力多,所以在正式上学以前必得认真筹办各种教学环境,确保各种设备、资源可以或许正常工作。
筹办多电视机台计算机设备,确保计算机可以或许正常工作,并可以或许运行自己筹办的教学材料,筹办迈克风,音箱,功放,确保其和计算机的正确链接并能正常工作。
筹办投影仪设备,确保投影仪和计算机的正确链接以及投影仪的接口类型,确保其能和摄像机等其他输入设备进行连接。
筹办摄像机设备,架设好三脚架,布置好电源线,调解好拍摄角度,调解好摄像机的各种设置,使其符合上课时的光线环境,确保拍摄的清晰度。
筹办计算机试验机器,这是一台性能较为先进,工作正常的计算机,符合此刻的潮水配置,用于西席的演示操作。
筹办计算机实验机房,在西席讲解操作结束以后,要按照事先对同窗的分组情况安排到计算机实验机房进行实验操作,确保每组的同窗都能顺利的进行实验。
4.4让学生做好筹办。
为了让学生做勤学习筹办,西席要把课程的教学规划和教学方针提前告诉学生,让学生事先预备所需的知识,并且让学生明白课程结束后他们应该具备的技能。
4.5供给学习体验
西席一般来说就是所教学科的专家,对本学科的知识脉络有较深的理解,那末他在给学生(新手)上课时,就应该立志求学生供给相应的学习体验,从而可以或许帮忙学生快速掌握本学科的知识脉络,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
5、要求学习者介入(Require Learners participation)
最有效的学习情境,就是能让学习者按照教学方针的需要,积极介入到具体的现实操作与操练环境当中,ASSURE标准样式特别强调学习活动中学生的积极介入,介入的情势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具体的学习方针和教学环境来选择适合的介入方式。
在设计计算机组装这一堂课时,西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下手实践环节。根据计算机组装课的特点和学校实验室的条件,可以把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安排学生实验。小构成员之间可以小组协作的情势相互帮忙,共同完成计算机的组装实验操作,从而能巩固课堂所学的内容。
学生在进行实验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并要填写必要的实验步骤,确保实验室器材的安全施用。
六、评价与批改(Evaluate and Revise)
ASSURE标准样式的最后步骤是评价和批改。评价和批改是设计高质量教学的重要步骤。虽然要比及全般教学单位结束后,才气进行终结性评价。但是,评价可以发生在教学前,教学历程中,教学完成后的任何阶段。评价并不是教学历程的终结,通过评价来发明教学历程中的各种问题,批改纰缪,从而为下一个有效利用电视机台的教学周期做筹办。
6.1教学评价: ①学生成绩的评估
教学历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是不是掌握了预期的学习内容,他们能否表现出教学方针所描写的技能,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具体的评估要领依赖于特定的学习方针,评估的历程应当与教学方针一致。
②对要领和电视机台的评价
评价也包孕对教学电视机台和教学要领的评估。如教学素材是不是有效?教学效果是不是还可以提高?选用的电视机台是不是帮忙学生完成了学习的方针及是不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乐趣?是不是为学生供给了有效的介入机会?
尤其在熬头次施用以后,要对教学资料进行评价以确定以后是不是还用这些教学材料想到是不是需要做一些修改等。
③对西席的评价
教学系统中最重要的是西席,西席的表现也需要评价。评价是西席革新教学的唯一途径。西席的评价类型首要有四种:自评、学生评价、偕行评价和管理者评价。
6.2批改
在正式教学完成以后,西席要分析评价数值,整理形成评价结果。寻找教学方针和现实达到的方针之间的差距,总结在教学电视机台和教学要领的选择上存在的问题等等。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查询拜访分析,了解学生对本次课程的掌握程度,包孕:学生对所选的教学材料的对劲程度,是不是可以或许理解;学生对所选教学要领的接受程度,所选教学电视机台的对劲程度等各个方面,根据收集出来的数值分析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所存在的问题,为以后提高教学效果做筹办。
第三篇:教学设计模型(集锦11篇)
篇1:教学设计模型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模型解释并揭示事物的特征。 2.知道模型的作用及怎样模拟事物的。
3.能建立一些简单的模型,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做出合理解释。 教学重点:认识模型的作用。 教学难点:建立模型。 教材分析:
建立模型实质上是用模型来表现内在的思想,无论建立的是物理模型、图示模型,还是数学公式模型,其科学探究的意义、趣味与艰难程度都丝毫不亚于其他过程探究技能。
学情分析:
教材在展现一系列模型的基础上,说明模型的作用,指导学生展开针对具体模型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模型解释了宏观世界的物体关系、模型解释了微观世界的物质形态、模型将静态的形态动态化、模型用静态结构解释了不同事物和现象的动态关系。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球仪、桃花模型、地球内构仪、兔子、猫头鹰。啄木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大家好,很高兴与大家又在录播教室上课,请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这是一个纸盒,上下各有三个孔。师演示第一个孔放下去,从第一个孔里出来,从第二个孔里放进去,从第二个孔出来,从上面第三个孔放进去,从下面第二个孔出来
师:哪个同学来描述一下你的发现,同意吗? 你能对这种现象作出解释吗?谁还想解释? 生回答,你能把这种解释画在纸上吗? (自己在任务单上画出来)
师:谁愿意把你的解释跟大家展示一下吗? 学生展示
其他同学认可吗?
这个解释是大家共同的解释,解释是不是合理呢?(打开看一看) 师打开盒子,是不是差不多?
师:刚才我们用用画图的方式对我们所看到的现象进行了解释,使大家了解到盒子的内部构造,这种图画就是模型的一种,画图的过程就是“建立模型”。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建立模型。
板书:建立模型。
二、认识模型种类和作用
(一)检查预习任务单
课前大家根据学习任务单已经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了预习,我们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课前自主学习情况,在以前的科学课中,你用过哪些模型?这些模型是怎样解释科学现象的?
谁想说一说?学生说。
师:同学们知道的模型真不少,模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他的种类有很多,作用很大。请看微视频。
(二)认识其他模型(微视频)
1.展示微视频 2.学生小结。
(三)解释盒子模型
1、介绍盒子
通过刚才的微视频我们认识了模型,知道了模型的作用。老师带来了一个实物,请看:这是一个盒子。让我先来隆重地介绍这个盒子。
这是一个密封的盒子,盒子里有一个滚珠和用木块做的障碍物。木块粘在盒子的某个部位,不许打开盒子,想办法知道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并做出解释,等会还要用图示来画出这只黑盒子里面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也就是用图示模型来解释这只黑盒子。
现在考虑一下用什么方法知道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 学生说:可以晃动听一下,还可以敲一下。
请拿出你们小组的盒子,用你们的方法进行探究,并画出示意图,也就是采用画图的方法进行“解释”。
2.学生探究
提供给学生两组(一号、二号)分别同样的,包括里面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正面四角标有A、B、C、D的黑匣子。并提供标有A、B、C、D的图纸。
学生分组搜集有关盒子的事实。相同编号盒子的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
师:这是你们的解释,很好。这是你们的解释,有道理。
同学们是不是非常想知道盒子内的障碍物究竟是什么样的?可惜的是我们并不能够打开这个盒子,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类似与“黑盒子”的事物,我们人类并不能直接观察它而获得结果,只能依靠这样那样的方法去推测。
三、巩固训练
我们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和观察微视频级探究模型,现在检测一下大家的掌握情况。
判断
1.科学家常常利用模型来解释他们的思想和发现。(√ ) 2.任何模型的解释都是正确的。( × ) 3.图形、公式也是模型。(√) 填空
1.模型的种类有(图示模型)( 物理模型 )( 数学模型 )等。
2.模型的作用是能方便我们解释那些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内部构造)、事物的(变化 )以及事物之间的( 关系)。
四、探究纸筒模型(9分钟)
同学们掌握的非常好,大家愿不愿意接受挑战?
师:这是一个直筒,外面有四根线(师演示)。谁来描述自己看到的现象? 描述现象不但要详细,而且要简洁明了。 学生说。
师:谁来更简洁的描述?
生:拉其中的任意一根,其他的三根都会缩进去, 师:你能解释这种事实吗?可能是怎么回事?
生一:四跟线连在一起。
师:有没有第二种解释?这个小组对他们的解释不认可 解释可能是正确的,可能是不正确的 生二:我们小组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两根线他们相互交叉 第二种,中间有个圆环
第三种:扣子,四个绳子系在一个扣子上
小组内先交流画出来,解释一下这个纸筒的结构。
你画的有道理吗?想不想亲手做一个模型来解释你所看到的事实呢?请看微视频。
看了微视频,与你的猜想一致吗?想不想亲手做一个模型,回家可以自己做一个,演示给家长看,你也是一个小科学家了。
五、小结评价
这节课你对自己进行一下评价,你的表现怎么样?
篇2:教学设计模型
备课设想:
本课的主题是修改上一课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宇宙模型,这是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已有的知识基础而编排的,利用他们对大自然的万物充满了好奇,并有强烈的动手欲望,因此,本节课的主旨是在教师引导下,启发学生去认真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围绕问题进行再观察再思考,并实验,去寻找各种自己心目中的答案,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能力。
教学目标:修改“宇宙模型”,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增加学生对宇宙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修改完善模型;模型与解释;
难点:根据资料查找模型的不足
教法学法: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教具:各组制作的宇宙模型;搜集的有关宇宙的资料;材料超市中的东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动手制作了宇宙模型,其他同学也已经对模型提出了看法和意见,今天我们就这些看法和意见对自己的模型进行修改和完善
(板书课题)
修改和完善模型必须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下面我们按照分好的小组制定各小组的模型修改计划。
制定各小组的模型修改计划,展示,并全班讨论。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模型修改计划将自己小组内收集的有关资料进行筛选。
把筛选出的有效资料填入“小科学家记录本”上,小组内讨论本小组内的资料,找出资料所呈现的现象和规律,根据现象与规律总结本小组所讨论的结果,并在作业本上呈现出来。(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表或其他……)
根据本小组内的分工和搜集到的资料及得出的结论进行讨论,讨论本小组模型的不足之处。分工进行修改和完善,使模型更科学、更完善。
第二、三课时
表达与交流,举办宇宙模型展示会:
展示完善后的宇宙模型,交流经筛选后的有效资料,说说自己的模型先前的不足与自己的修改之处,并说出修改后的好处。
回答别人根据自己的模型所提出的问题。
拓展活动:
做宇宙的膨胀实验
阅读科学自助餐。
阅读9页到10页的内容。
篇3:教学设计模型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细胞的基本结构,知道了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在组成成分和结构上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并知道了生物膜都是选择性膜透过。为什么生物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这与生物膜的结构有什么关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2.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
(2)发挥空间想象力,通过亲自动手制作模型,构建生物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三、教学难点
1.利用资料和模型尝试构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过程。
2.设计细胞膜流动性的实验。
四、教学过程
1.谜语引入
大屏幕演示:她隔开了原始海洋的动荡,她为我日夜守边防,她为我传信报安康。没有她,我一个小小的细胞的存在将是无法想象。
问题:(1)她是指细胞的哪一部分结构?体现了她的哪些功能?
(2)细胞膜的化学组成成分主要有什么?
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那么生物膜具有怎样的结构,使其能完成上述功能呢?让我们亲历科学家的探究历程,一步步接近生物膜结构的真相。
2.生物膜结构的模型构建
资料一:磷脂分子的有关化学知识。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
问题①:磷脂分子在水的表面(空气―水界面)上将怎样排布?
问题②:生物膜的磷脂分子的排布最有可能是哪一种?原因是什么?
问题③: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推理得出结论,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吗?如何证明你的假设是否正确?
让学生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
学生小组讨论后,摆出磷脂在水表面的排布,生物膜中磷脂分子的排布情况。
资料二: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E.Gorter和F.Grendel作了丙酮抽提红细胞膜脂质实验:将抽提出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其分子所占的面积相当于所用的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问题①:在实验中为什么要选用红细胞膜来进行分析?
问题②:这个实验证明了生物膜的磷脂分子的排布是哪一种?
让学生对自己建立的模型进行修正。引导学生继续提出问题“蛋白质位于细胞膜的什么位置”,让学生摆出自己认为的蛋白质在细胞膜的位置。
最后提出物质跨膜的方式是怎样的?它与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有什么关系?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篇4:教学设计模型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描述磷脂双分子层的特点及形成原由。
2.通过构建磷脂双分子层模型,提高学生推理及操作能力。
3.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磷脂双分子层的特点及形成原由。
【难点】
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提问:为何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引导学生回答出生物膜的功能。进而追问:为什么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二)新课展开
分组活动,由学生作为科学家代表,对教材中所提及的实验依次进行解说。
第一组学生代表上台对欧文顿的实验进行解说。教师追问:欧文顿的推论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
(欧文顿是通过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这一现象,推断出膜由脂质构成的。并未进行膜成分的提取与鉴定,所以并不准确,所以需要对膜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
第二组学生代表上台对从哺乳动物红细胞提取膜实验进行解说。教师提问:为什么以哺乳动物红细胞为实验材料?细胞膜中的脂质主要是什么?教师提问:学生阅读P66页中磷脂的内容,教师简单介绍磷脂的特点,并尝试构建磷脂分子模型。
(成熟的哺乳动物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与细胞器,是提取细胞膜的理想材料;细胞膜中的脂质主要是磷脂。)
第三组学生代表上台对荷兰科学家的实验进行解说。教师提问:那么磷脂分子是如何参与到细胞膜的构建中呢?学生利用磷脂模型尝试构建可能的磷脂双分子层。学生展示完毕后,教师进行点评和修改完善,最后解释原由。
(磷脂是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构成,磷脂的“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因此在细胞膜的构建中,磷脂的“头”部均朝外部,“尾”部均朝内部,构成了磷脂双分子层。)
(三)巩固提升
教师提问:对于磷脂双分子层的探索过程,你有什么启示?
(生物是一门需要不停探索的学科,探索过程是一个漫长、曲折和艰辛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其次,生物的结构往往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两者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四)小结作业
师生总结生物膜中磷脂双分子层的组成。
布置作业:除了脂质外,蛋白质也是生物膜的组成成分。那么蛋白质位于细胞膜的什么位置呢?又有哪些科学家对此做了哪些探究呢?同学们回家查查资料,了解一下。
四、板书设计
篇5:教学设计模型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模型的种类以及作用;
2、能够建立一些简单的模型。
二、重点难点:
重点是认识模型的作用; 难点是学会建立模型。
三、材料准备:
手臂屈伸模型、黑盒子(里面用KT板隔成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三种颜色的橡皮泥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手臂屈伸模型,引入概念
1、谈话:上课前,我们一起来做个运动――手臂屈伸运动,好吗?
2、师生一起做手臂屈伸运动。
3、问:谁来说说“手臂屈伸运动”时骨骼和肌肉是怎样工作的?
4、学生汇报。
5、师说:听不懂,还不太明白。老师现在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你们怎么能让小朋友明白呢?
6、学生说。(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引出手臂屈伸模型)
7、小组玩手臂屈伸模型,同学互相解释。
8、师:谁来再向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说“手臂屈伸运动”时骨骼和肌肉是怎样工作的。
9、提示“模型”――方便解释(板书)
(二)尝试建模,初步理解建模的步骤
1、师:你们会不会做模型呢?
2、学生回答。
3、板书“地球内部的构造”模型,你会不会做呢?
4、小结:建立模型我们要先“了解信息”。
5、地球内部的构造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说)
6、出示“地球内部构造”模型,让学生把信息收全、收完整、收准确。
7、“选择材料”――三种橡皮泥:你们打算怎么做?学生说。
8、学生分小组制作。
9、教师巡视,帮助切开,让学生进行比较。
(三)探究“黑盒子”,建立图形模型
1、师:同学们真聪明!我们很快就能制作“地球内部构造”的模型。
2、出示黑盒子:里面隔成了几种形状:三角形、长方形??还有一颗弹珠。
3、请同学们画出里面隔出来的形状。
4、学生分组进行研究、汇报。
5、全班交流。(学生将自己组研究的结果画在黑板上)
6、小结:图表也是一种模型。
(四)阅读拓展,认识其它几种模型(公式等)
1、你还知道哪些模型?学生回答。
2、推荐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纸”,认识其它几种模型(如公式等)。
篇6:教学设计模型
一:情景导入,出示模型
1、过渡:教师拿出恐龙模型,问:同学们这是什么?生回答:恐龙模型,再问:同学们见过更大的恐龙模型吗?我们一起来看吧!
2、出示一组恐龙模型的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二:汇报交流,质疑总结
1、认识模型过渡:我们能如此清晰的了解了恐龙这种早已灭绝的史前生物,归功于这些惟妙惟肖的模型。模型在生活中很常见,上节课我们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让我们来看看你都找到了哪些模型? 小组汇报预习单第一题。 全班讨论质疑交流。 师总结:
模型这个大家族种类繁多,按用途分有房地产模型、军事模型等;从材料上有木质模型、树脂模型等;从表现形式上有物理模型、数学模型、结构模型和仿真模型等。
2、了解模型的作用学生过渡:回忆从三年级到现在你在哪里用到过模型,这些模型是怎样模拟事物的?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 小组汇报预习单第二题。 师总结:
理解模型的作用:用模型来描述抽象事物;用模型来解释事物的原理。
3、分析暗盒模型学生过渡:这里有两种密封的盒子,盒子里有一个滚珠和一些用其他材料做的障碍物。障碍物粘在盒子的某个部位,不许打开盒子,想办法把小组内共同认可的障碍物的位置画下来。 小组汇报预习单第一题。 全班讨论质疑交流。
师总结:我们除了分析障碍物的位置还要发现更小细节,比如不同的材料。
4、建立模型,总结提升师过渡:我们每天都在呼吸,空气从鼻腔进入,沿着咽喉、气管到达左右支气管,进入左右的肺,同学们利用手中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肺呼吸模型。 学生制作,评比交流。
总结:
“建立模型”毫无疑问是一种抽象,因为模型毕竟不是真实世界,有太多的简化。比如同学们制作的肺呼吸模型,呼气时气球里基本没有了空气,但实际我们在呼气时肺里还有近1000毫升的余气;再比如亚里斯多德提出的模型,铁球比棉花落地块,我们现在都知道是错误的,而在当时他仅仅忽略了一个微小的因素空气的阻力;任何模型都会忽略一些东西,用好模型的关键是要非常清楚地知道你的模型忽略了什么,也就是说你的模型适用的环境是什么。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我们的导学案是用打印机打印出来的,有没有听说过,打印机可以打出这样的肺模型(出示肺模型),或者打印出一座高楼或桥梁的模型呢?这就是神奇的3D打印技术,课下同学可以去上网寻找相关的资料来研究一番,感受科技的神奇力量!
篇7:教学设计模型
教学目标:
1、理解模型的作用:用模型来描述抽象事物;用模型来解释事物的原理。
2、了解建模的思路,能自己初步设计模型。 教学难点:
了解建模思路,能自己初步设计模型
教学准备:PPT课件、草履虫模型、肺呼吸模型、导学案 学生准备:暗盒模型1(6套)、暗盒模型2(6套)、肺呼吸模型材料(6套)玻璃球、盒子、障碍物2个、饮料瓶、剪刀、双面胶、橡皮筋、橡皮泥一块、气球2个、吸管。
篇8:教学设计模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初步了解航天航空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通过视频,查阅资料,教师介绍让学生了解中国航天航空的发史,同时告诉学生中国的未来属于你们。
三、教学过程: 1、教师宣布本单元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观看视频。教师介绍。3、小组讨论,分配工作,制定实践方案。 4、教师总结。
四、教学反思:学生通过视频及文字材料对所学知识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小组讨论也很积极,这让老师对今后教学有了充分的信心很乐观。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制定火箭模型方案
二、教学目标:汇报设计方案,制定最终方案。
三、教学过程: 1、教师宣布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各组汇报设计方案。 3、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4、总结。
四、教学反思:学生兴趣很浓,积极性也很高,但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却摆在我面前,学生准备材料不充分,所制定的方案设想不够细致。反思: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孩子虽然兴趣很浓。但新的事物对他们很陌生,不知从何下手,此时教师可以简单地提出个人建议和想法,然后学生就会根据教师的设计展开想像力。最终达到最终的效果。
第三、四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制作火箭模型
二、教学目标:小组分工,制作作品。
三、教学过程: 1、教师宣布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制作实践作品。 3、个组成员互相配合。 4、动手实践。 5、教师指导。 6、总结。
四、教学反思:学生对本次课内容有一定的操作基础,虽然有基础但学生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部分组完成的效果并不理想。反思: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孩子虽然兴趣很浓,但他们的实际操作很差,掌握不好尺度,所以教师在此过程中就应及时去帮助他们,并给予积极性的鼓励。
第五课时
一、教学内容: 总结展示制作火箭模型
二、教学目标: 进一步改进作品。总结制作体会。
三、教学过程:1、教师宣布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进一步改进作品。 3、小组合作,互帮互肋。 4、动手实践。 5、教师指导。 6、总结。
四、教学反思:学生兴趣很浓,积极性也很高,动手能力有所提高。但想达到自己课前的目标,还是有些差距。反思:学生动手能力差,不是一天两天就培养出来的,需要长时间的训练。
第六、七课时
一、教学内容:制作飞机模型
二、教学目标:完成制作作品
三、教学过程:1、教师宣布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小组讨论3、小组合作,互帮互肋。 4、动手实践。 5、教师指导。 6、总结。
四、教学反思:学生能够很好的完成作品,虽然有些同学在制作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困难,但同学的帮助下,都能很好完成。
篇9:教学设计模型
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设计模型的理论依据
中等职业教育和行业培训与高等职业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的研究内容往往侧重于操作性较强的职业技能和行为规范,培养初、中级的技术人才;高职教育则不仅要考虑操作性的技能和行为道德规范,还要关注学生人文素质和认知策略的培养,提高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整合能力从而解决同一职业领域中不同的职业问题。为此,我们在教学设计工作中应该严格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实际。
(一)“做中学”的思想
“从做中学”是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无论在哪一种职业领域中,对于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和职业知识、技能的掌握都必须通过实际的“做”才能得到保证。在“做中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将职业技能的教学设计工作分为实际练习和信息呈现两大部分,边练边讲。对实际练习进行设计是整个教学设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信息呈现从属于实际练习,用必要的、足够的信息支撑技能的学习。
(二)传播学理论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信息交流的学科。运用传播学理论指导教学旨在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果,教学设计要重视研究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首先,教学内容对职业教育至关重要,讲什么、讲多少、如何讲、讲到何种程度都需要认真分析。内容一方面必须要服务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要与实际问题有较高的相关性,向学习者传播的信息最好是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直接利用的知识与技能;其次,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信息的传播方式和呈现顺序。为了保证教学信息的有效传播,我们需要对不同类型的教学信息进行正确的编码,即考虑什么样的信息适合口头表达,什么样的信息适合书面阅读,什么样的信息适合视频播放等。此外,信息传播要符合受众的认知规律,我们需要认真考虑教学信息的呈现顺序和每次呈现的信息量,以提高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三)符合人类信息加工的基本规律
关于学习和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对职业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些理论有助于我们分析职业技能训练的整体思路,对训练步骤、现象和学习者的反应进行科学的解释。
1.信息的自动化加工和受控加工。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陈述性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静态描述,用来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是一种关于行为步骤和认知策略的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两类知识经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在程序性知识方面,有自动化的信息加工和受控的信息加工之分,自动化的程序性知识主要是指经过充分练习而达到熟练的技能,例如计算机中文输入的技能、读与写的技能。受意识控制的程序性知识需要学习者集中注意力,它们在学习和训练之后难以达到自动化程度而且容易出错,例如,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按照在不同问题情境中的操作方式的特点将职业技能分为操作性技能和策略性技能两大类。操作性的技能涉及大量的可以自动化的程序性知识,具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它们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以相似的操作方式解决问题,这些技能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少地依赖于意识控制,使得学习者能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非常规的、新的需要受意识控制的任务之上。此外,学习者成功解决不同情境中的职业问题,仅仅靠操作性技能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会许多与问题解决的策略、方法、步骤和思维方式相关的策略性技能,并在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中通过自我意识的参与,对已经掌握的各种技能进行整合运用。策略性技能在解决不同问题的操作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它们通常被用来解决不确定的、综合性的职业任务,需要学习者意识的积极参与。
一般来说,任何一种职业技能都包含一些(有时是大量的)从属的子技能(先决技能),掌握这些子技能是获得娴熟职业技能的前提。例如,“使用计算机图形处理软件(PHOTOSHOP)的技能”,相关的子技能可以包括开关计算机的技能、安装软件的技能、主机与扫描仪的连接技能、操作系统的使用技能、开启软件的技能、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键盘输入的技能、使用快捷键的技能、设计的经验、综合性操作技能等等。在众多的子技能中,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些做自动化处理,如开关计算机、安装软件、扫描仪的连接、键盘输入、快捷键的使用等;而对其他技能进行意识参与和控制,如分析问题并进行设计和创新。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就是要确认哪些子技能应该以自动化过程操作,哪些子技能应该在训练之后由受控过程操作。
2.图式理论。图式(schema)是知识在人脑中的储存单位,是认知的基础,人们处理外界的任何信息都需要调用大脑中的`图式,并依据图式来解释、预测、组织、吸收外界的信息。图式理论对职业技能训练的指导意义不容忽视,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者对教学内容进行图式建构的过程。图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客观事物,例如:“修理工对汽车进行故障检测”这样一个图式,我们可以将“修理工”概括成所有的人的信息,也可以具体到老人、青年人、男人,甚至是我们自己;至于是什么汽车、什么型号、检测工具和检测场所等信息就需要根据我们的经验和当时的客观情景做出判断,选择恰当的图式来解释,学习者的认知图式可以表征其所具有的全部经验,蕴藏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图式理论强调认知主体已经具备的知识及知识结构对新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因此,培养学习者成熟有序的认知图式是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将有助于学习者对新信息的理解与重组。实际上,熟练的职业人员就是将其知识围绕一定的问题领域组成有序的认知图式,因此他们解决问题既快又少出差错,这就是专家与新手的区别。
3.迁移理论。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根据迁移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自迁移、近迁移与远迁移。自迁移经常表现为已经习得的经验在相同问题情境中的重复。近迁移是把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的学习情境比较相似的情境中。如果学习者能将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的学习情境不相同的其他情境中,即产生了远迁移,例如,将校内学习的经验迁移到校外的实际工作中去。在职业技能的训练中,需要重视培养学习者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能力,尤其是提高近迁移、远迁移有效发生的机会。例如,在学习了网络操作和信息查询的相关技能之后,就要促使这些技能向其他类型的技能学习迁移,通过浏览网页、查询信息、协作对话等方式帮助学习者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职业的综合能力。
二、高等职业教育技能训练教学设计模型
职业技能是包括操作技能、方法策略和素质修养等各种能力要素在内的综合概念,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学设计工作需要围绕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在考虑社会需求和学习者特征的基础上确定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分解出与职业技能相关的各类子技能,分析并确定有效训练各种子技能所必须呈现的教学内容,为子技能的练习设计教学,最终促使各种子技能之间的融会贯通与优化整合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技能训练教学设计模型
(一)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
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学习者特征进行不断地调整,尤其对于技术更新快、发展迅速的行业来说更是如此。根据社会对职业的需求状况,我们可以对职业岗位群的基本特征以及各类工作岗位的工作职责、任务等方面的内容做出客观的鉴定,明确岗位对学习者在职业技能上的具体要求。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工作任务和岗位的具体要求不同,对学习者职业技能的要求也不同。例如,我们在广告设计、教学培训、影视制作、网页和课件制作等许多职业领域经常使用PHOTOSHOP软件进行设计工作,但对软件的操作技能在程度上会根据工作任务和岗位要求分为精通、熟练、掌握和会用等不同层次,有些工作要求学习者熟悉软件的每一个功能,并能综合应用;而有些工作则只需要掌握软件的某些特定功能即可。因此,对职业技能目标的清晰描述应该建立在认真分析社会需求和工作岗位的层次以及技术水平的基础上。
学习者特性是影响职业教育效率和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同职业对于学习者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对学习者性别、性格、身高、家庭背景和工作经历等特殊要求。同样,具有不同特征的学习者对于不同职业或同一职业中的不同岗位的适合度也不相同,对即将学习的职业技能也存在不同的学前准备,包括知识、技能和心理准备等各方面。因此,教学设计工作应该在了解学习者认知规律和学业水平的基础上,在目标的高低、内容的深浅以及学习者特性和岗位要求等问题之间寻找平衡点,做到因材施教。
(二)职业技能解析
这部分工作是对职业技能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将职业技能分解成较低层次的各项子技能(操作性技能和策略性技能),并针对各项子技能进行实际练习的设计和信息呈现,以促使教学活动的具体化和可操作化。此外,我们还需要全面考虑职业或岗位对劳动者素质的各种要求,以保证在技能训练的同时提高学习者的素质修养。职业技能解析是教学设计工作的关键,整个设计过程要坚持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相结合,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动脑分析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1.实际练习设计。操作性技能在经过学习和训练之后容易达到较高的自动化程度,并能以相似的操作方式运用于不同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操作性技能的三个阶段依次是感知、练习和自动化。在感知阶段,学习者通过预习、观察、模仿、听讲等方式,对学习任务和技能操作过程及其完成方法建立初步的认知图式。在练习阶段,通过反复的练习或实践,把感知阶段获得的认识具体化,并把呈现的信息同技能相联系,完成技能的学习。在大量的练习或实践之后便开始进入技能的自动化阶段。知识编汇是促进技能自动化的一种重要的认知加工方式,它既包括对新获得知识的合并,又包括对相互依赖、相互关联的知识的“板块化”,主要由实际练习的密度和数量所决定,连续和重复是促进知识编汇,形成图式的关键概念。为操作性技能的训练进行实际练习的设计旨在借助知识编汇促进技能的自动化,提高近迁移有效发生的机会。教学方法一般与重复、模仿和操练有关,要求学习者不断地进行技能操作和强化,重视经验和技巧的传授。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仅仅掌握一些操作性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学习者还需要通过自我意识的参与,运用策略去解决不同情境的职业问题。策略性技能在学习和训练之后不容易达到自动化程度,面对不同的问题情境,需要不断进行调整,主要涉及策略性知识和思维方法,技能运用需要学习者意识的参与和控制,例如设计的技能、自我调控的技能等。策略性技能不仅能够帮助学习者完成本身的职业任务,而且能被应用于解决更广泛的职业领域的问题,具有远迁移的特征。对策略性技能进行训练,关键是要促进学习者认知图式的形成与发展,提高远迁移有效发生的机会。在许多情况下,学习者通过学习获得的关于职业技能的认知图式并非是成熟有序的,当学习者发现自己的认知图式是错误的或是不足以完成训练任务时,就需要运用策略、调控意识、积极思维,在原有认知图式的基础上努力创建新的认知图式或是调整已有的认知图式,以适应新的问题情境。以一系列例子为基础的归纳对于策略性技能的获得是一种重要的过程,它能帮助学习者在一系列认知的基础上创建新的认知图式、调整已有的认知图式,使认知图式同现实经验更为协调,它需要学习者的主观努力和有意注意。为了帮助学习者对新信息进行归纳和分析,我们应注意多为学习者创造“思、讲、议、练”的机会。
2.信息呈现。信息呈现从属于实际练习设计,是在恰当的时候向学习者呈现必要的信息以支撑技能获得,呈现的信息中既有陈述性知识也有程序性知识。为了促使操作性技能的自动化,我们需要在训练过程中及时地向学习者呈现对技能练习有帮助的事实、概念和规范,或是对技能进行必要的描述和演示。这些信息通常能够被直接地嵌入到学习者已有的认知图式中,并对技能操作直接产生影响。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考虑为学习者提供正确的示范或是为学习者建立一个信息支持或帮助系统,方便学习者在实际练习中对需要的信息进行查询。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还需要为学习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参考、步骤、案例和思路,这些信息有助于策略性技能的学习。为策略性技能训练呈现信息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获得解决问题的成熟有序的认知图式,这些认知图式可以被学习者用来解决新的、不熟悉的情境中的问题。为此,我们应该引导学习者进行积极的思考,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分析、完成新的、不熟悉的职业任务,促使新信息与记忆中的信息产生联系。教学可以让学习者一边做一边解释做什么和为什么,这样既有利于前后知识的关联,还能将新信息保持在整个训练过程中。
(三)技能整合
在技能解析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一系列从属于某种职业技能的子技能,包括操作性技能和策略性技能,它们都是学习者从事职业工作必须掌握的。技能整合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以及教学资源条件,通过系统集成的方法,将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子技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让学习者在一个系统性较强的专业实践教学与训练活动中获得技能的迁移和能力的变化。技能整合是培养学习者可持续发展能力,成功解决职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层次和水平上与其他教育类型相区别的主要手段。
三、结束语
高职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学习者熟练规范的操作性技能与高效独特的策略性技能,使学习者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得到强化和矫正,最终实现技能的自动化和认知图式的建构。教学设计作为一种有效的设计方法对提高职业技能训练的效率和质量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为此,我们应当重视研究高职教育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适合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设计模型,积极寻求解决制约高职教育发展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我们相信,经过不懈努力,高等职业教育必将成为推动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大动力。
篇10:教学设计模型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
2、进一步认识换向器的作用。
3、会画直流电动机模型的电路图,会按电路图连接电路。
(二)实验器材
电动机模型(散件),变阻器,电源(干电池若干),开关,自制电动玩具。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直流电动机原理。要使直流电动机中的线圈持续转动下去,需要一个什么重要的构件?它在其中起何作用?(换向器;线圈转过平衡位置时改变线圈中电流的方向,使线圈持续转动下去。)
2、引入新课
直流电动机中换向器是否真正起到这个作用呢?怎样使直流电动机中线圈转动的快慢和方向发生变化?今天我们在实验里就从学装直流电动机模型中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实验: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
3、进行新课
(1)演示: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
出示电动机模型(散件)并作简介。
问:怎样把这些散件组装成一台直流电动机模型呢?
边演示,边强调指出:①直流电动机模型的安装顺序是从内到外,从下到上的。
板书:〈直流电动机模型安装顺序:支架→线圈转子→电刷→定子(磁极②安装时电刷与换向器之间的松紧、线圈转子与定子之间的间隙要适中。③安装完毕后用手拨动一下转子,观察运转是否处于良好状态,否则应加以调试。
问:我们现在要使已安装完毕的电动机模型运转起来,想一想需要哪些器材?(电源、开关、导线)
进一步问:如果要使电动机转动快慢发生变化,还要什么器材?
引导学生分析,通过改变电路中电流或电压,则应串联变阻器。
(2)直流电动机模型的电路
板书:〈电动机的电路图〉
请学生按实验小组分组进行画直流电动机电路图比赛。教师巡视、辅导。然后请各小组同学同时开始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按画好的电路图连接电路。经检查电路无误后,请同学将滑动变阻器移至最大值处,合上开关,调节变阻器,让电动机正常运转起来。再请同学断开电路。
(3)直流电动机的转动方向与转速
问:同学们回忆一下,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转动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电流方向、磁感线方向)现在要使电动机模型中的线圈转动方向发生改变,应该怎么办?引导学生得出:将电源两极对调或将磁铁的两极对调。
请同学观察:对调电源两极前后电动机线圈转动方向是否改变;对调磁铁的两极前后电动机线圈转动方向是否改变;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电动机线圈的转速随电流大小怎样变化。
要求学生观察时作记录。教师巡回检查、辅导。
实验完毕后,师生共同总结。
板书:
〈改变转动方向的方法:
对调电源两极;
对调磁铁的两极。
改变转速的方法:改变线圈中电流的大小。〉
4、小结(略)
5、布置作业
(1)出示教师自制的直流电动小玩具,简单叙述制作方法,并演示。鼓励学生课后完成。
(2)写好本节实验报告。
(四)说明
l、直流电动机模型型号不一,注意选用合适的电源。
2、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也可在黑板上画出直流电动机模型的电路图。
3、实验报告参考样式
实验报告
姓名 班级 日期
实验名称: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
实验目的:1、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
2、研究直流电动机的转动方向和转速。
实验器材:直流电动机模型(散件),干电池组,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
实验步骤:
1、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
2、画出直流电动机模型与变阻器、电源、开关组成的串联电路图(图12―4)。
3、按电路图连接电路。
4、经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至合适位置,观察电动机线圈转动情况。
5、按下表进行实验,结论填入表中。
篇11:教学设计模型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有关居室的功能和特点,了解自己的小天地不仅有一般居室的特点,还要表现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2、使学生能按照自己的心愿去表现和设计自己理想中的小天地。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人,体验生活的乐趣。
重点
学生居室的审美情趣,包括家具造型布局的合理性与美感性,色彩搭配的协调性,房间装饰的生活性与趣味性以及个性氛围的营造。
难点
制作时家具与家具,家具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前后大小比例关系,家具的造型
教学准备
有关居室环境设计的图片刻刀,尺子,胶水。材料:废鞋盒,各色硬纸。
教学方法
探究表现等。
一、情景导入
在每个人家里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你能画出自己小天地布置的平面图吗?
学生根据平面图谈自己房间设计的特色
二、师生探究表现
1、提出问题:
⑴你对自己的房间满意吗?你认为自己的房间布置应当具有什么功能和特点?
⑵你准备怎样去改进后设计布置自己的房间?
2、引导学生看书:
学生欣赏图片
3、师生互动
在欣赏完这些精美的居室图片后,能谈谈你的感受吗?t这些居室是如何来布置的,有什么讲究吗?
学生探讨分析
总结居室设计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居室的设计与布置要体现实用美观;
2、家具的设计与摆放;
3、整体色调与装饰;
4、主人的性别爱好。
简单分析课本两组图中整体色调,家具造型和主人的性别及爱好。
在详细了解了居室设计该注意的各个方面后,我们[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FFKJ。Net]该如何立体的向别人展现自己的小天地呢?
分组研究讨论用什么方案材料制作家具模型
师生共同讨论居室模型的制作及步骤:
1、画出居室平面图
2、用旧鞋盒制作出居室地面和两面墙组成的居室外形。
(居室平台用旧鞋盒代替省时省力)
3、具体家具陈设及家具的制作(如:床单可用软纸布等)
&
nbsp;4、添加台灯以及符合主人性格爱好的小装饰品。
5、最后对居室模型各部分进行调整
(整个制作过程中,师可简单示范几个关键步骤,边讲边示范。具体细节学生要自主发挥。)
三、巩固练习
我是小小设计师
1、命题创作(一个组合作完成)
业主身份:男16岁性格活泼,爱好运动,特爱踢足球
设计要求:现代、简洁、时尚。
2、布置自己理想中的小天地(可独立也可合作完成)
3、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试着设计布置自己家其他的房间
四、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1、组内选评:
各组选出本组内较优秀的作品(造型布局是否合理,色彩搭配是否协调,房间装饰的生活性与趣味性,个性氛围的营造)
2、班内展示:
展示作品,并请作者谈自己的想法
3、互评:
其他学生的美术作品有哪些值得你学习和借鉴的。
自己的作业。
五、小结
第四篇:《建立模型》教学设计
《建立模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模型的作用:用模型来描述抽象事物;用模型来解释事物的原理。
2、了解建模的思路,能自己初步设计模型。教学难点:
了解建模思路,能自己初步设计模型
教学准备:PPT课件、草履虫模型、肺呼吸模型、导学案 学生准备:暗盒模型1(6套)、暗盒模型2(6套)、肺呼吸模型材料(6套)玻璃球、盒子、障碍物2个、饮料瓶、剪刀、双面胶、橡皮筋、橡皮泥一块、气球2个、吸管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出示模型
1、过渡:教师拿出恐龙模型,问:同学们这是什么?生回答:恐龙模型,再问:同学们见过更大的恐龙模型吗?我们一起来看吧!
2、出示一组恐龙模型的视频,引起学生兴趣。二:汇报交流,质疑总结
1、认识模型 过渡:我们能如此清晰的了解了恐龙这种早已灭绝的史前生物,归功于这些惟妙惟肖的模型。模型在生活中很常见,上节课我们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让我们来看看你都找到了哪些模型? 小组汇报预习单第一题。全班讨论质疑交流。师总结:
模型这个大家族种类繁多,按用途分有房地产模型、军事模型等;从材料上有木质模型、树脂模型等;从表现形式上有物理模型、数学模型、结构模型和仿真模型等。
2、了解模型的作用 学生过渡:回忆从三年级到现在你在哪里用到过模型,这些模型是怎样模拟事物的?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 小组汇报预习单第二题。师总结:
理解模型的作用:用模型来描述抽象事物;用模型来解释事物的原理。
3、分析暗盒模型 学生过渡:这里有两种密封的盒子,盒子里有一个滚珠和一些用其他材料做的障碍物。障碍物粘在盒子的某个部位,不许打开盒子,想办法把小组内共同认可的障碍物的位置画下来。小组汇报预习单第一题。全班讨论质疑交流。
师总结:我们除了分析障碍物的位置还要发现更小细节,比如不同的材料。
4、建立模型,总结提升 师过渡:我们每天都在呼吸,空气从鼻腔进入,沿着咽喉、气管到达左右支气管,进入左右的肺,同学们利用手中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肺呼吸模型。学生制作,评比交流。师总结:
“建立模型”毫无疑问是一种抽象,因为模型毕竟不是真实世界,有太多的简化。比如同学们制作的肺呼吸模型,呼气时气球里基本没有了空气,但实际我们在呼气时肺里还有近1000毫升的余气;再比如亚里斯多德提出的模型,铁球比棉花落地块,我们现在都知道是错误的,而在当时他仅仅忽略了一个微小的因素空气的阻力;任何模型都会忽略一些东西,用好模型的关键是要非常清楚地知道你的模型忽略了什么,也就是说你的模型适用的环境是什么。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我们的导学案是用打印机打印出来的,有没有听说过,打印机可以打出这样的肺模型(出示肺模型),或者打印出一座高楼或桥梁的模型呢?这就是神奇的3D打印技术,课下同学可以去上网寻找相关的资料来研究一番,感受科技的神奇力量!
第五篇:建立模型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建立模型
肥城市潮泉镇中心小学 石连香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模型解释并揭示事物的特征。2.知道模型的作用及怎样模拟事物的。
3.能建立一些简单的模型,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做出合理解释。教学重点:认识模型的作用。教学难点:建立模型。教材分析:
建立模型实质上是用模型来表现内在的思想,无论建立的是物理模型、图示模型,还是数学公式模型,其科学探究的意义、趣味与艰难程度都丝毫不亚于其他过程探究技能。
学情分析:
教材在展现一系列模型的基础上,说明模型的作用,指导学生展开针对具体模型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模型解释了宏观世界的物体关系、模型解释了微观世界的物质形态、模型将静态的形态动态化、模型用静态结构解释了不同事物和现象的动态关系。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球仪、桃花模型、地球内构仪、兔子、猫头鹰。啄木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大家好,很高兴与大家又在录播教室上课,请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这是一个纸盒,上下各有三个孔。师演示第一个孔放下去,从第一个孔里出来,从第二个孔里放进去,从第二个孔出来,从上面第三个孔放进去,从下面第二个孔出来
师:哪个同学来描述一下你的发现,同意吗? 你能对这种现象作出解释吗?谁还想解释? 生回答,你能把这种解释画在纸上吗?(自己在任务单上画出来)
师:谁愿意把你的解释跟大家展示一下吗? 学生展示
其他同学认可吗?
这个解释是大家共同的解释,解释是不是合理呢?(打开看一看)师打开盒子,是不是差不多?
师:刚才我们用用画图的方式对我们所看到的现象进行了解释,使大家了解到盒子的内部构造,这种图画就是模型的一种,画图的过程就是“建立模型”。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建立模型。
板书:建立模型。
二、认识模型种类和作用
(一)检查预习任务单
课前大家根据学习任务单已经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了预习,我们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课前自主学习情况,在以前的科学课中,你用过哪些模型?这些模型是怎样解释科学现象的?
谁想说一说?学生说。
师:同学们知道的模型真不少,模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他的种类有很多,作用很大。请看微视频。
(二)认识其他模型(微视频)
1.展示微视频 2.学生小结。
(三)解释盒子模型
1、介绍盒子
通过刚才的微视频我们认识了模型,知道了模型的作用。老师带来了一个实物,请看:这是一个盒子。让我先来隆重地介绍这个盒子。
这是一个密封的盒子,盒子里有一个滚珠和用木块做的障碍物。木块粘在盒子的某个部位,不许打开盒子,想办法知道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并做出解释,等会还要用图示来画出这只黑盒子里面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也就是用图示模型来解释这只黑盒子。
现在考虑一下用什么方法知道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学生说:可以晃动听一下,还可以敲一下。
请拿出你们小组的盒子,用你们的方法进行探究,并画出示意图,也就是采用画图的方法进行“解释”。
2.学生探究
提供给学生两组(一号、二号)分别同样的,包括里面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正面四角标有A、B、C、D的黑匣子。并提供标有A、B、C、D的图纸。
学生分组搜集有关盒子的事实。相同编号盒子的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3.全班交流。
师:这是你们的解释,很好。这是你们的解释,有道理。
同学们是不是非常想知道盒子内的障碍物究竟是什么样的?可惜的是我们并不能够打开这个盒子,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类似与“黑盒子”的事物,我们人类并不能直接观察它而获得结果,只能依靠这样那样的方法去推测。
三、巩固训练
我们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和观察微视频级探究模型,现在检测一下大家的掌握情况。
判断
1.科学家常常利用模型来解释他们的思想和发现。(√)2.任何模型的解释都是正确的。(×)3.图形、公式也是模型。(√)填空
1.模型的种类有(图示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等。
2.模型的作用是能方便我们解释那些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内部构造)、事物的(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
四、探究纸筒模型(9分钟)
同学们掌握的非常好,大家愿不愿意接受挑战?
师:这是一个直筒,外面有四根线(师演示)。谁来描述自己看到的现象? 描述现象不但要详细,而且要简洁明了。学生说。
师:谁来更简洁的描述?
生:拉其中的任意一根,其他的三根都会缩进去,师:你能解释这种事实吗?可能是怎么回事?
生一:四跟线连在一起。
师:有没有第二种解释?这个小组对他们的解释不认可 解释可能是正确的,可能是不正确的 生二:我们小组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两根线他们相互交叉 第二种,中间有个圆环
第三种:扣子,四个绳子系在一个扣子上
小组内先交流画出来,解释一下这个纸筒的结构。
你画的有道理吗?想不想亲手做一个模型来解释你所看到的事实呢?请看微视频。
看了微视频,与你的猜想一致吗?想不想亲手做一个模型,回家可以自己做一个,演示给家长看,你也是一个小科学家了。
五、小结评价
这节课你对自己进行一下评价,你的表现怎么样?
板书设计:
建立模型
种类 作用 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