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教学设计模型

时间:2019-05-13 01:15: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Z+Z教学设计模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Z+Z教学设计模型》。

第一篇:Z+Z教学设计模型

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

基于“Z+Z”智能教育平台的中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设计模型

摘 要: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基于“Z+Z”智能教育平台的中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设计模型.阐述了该模型的基本内容和使用该模型的意义,为“Z+Z”智能教育平台用于中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设计提供了一条具体的途径。

关键词:“Z+Z”智能教育平台、教学设计、“Z+Z教学设计模型”

一、引言

当今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它的基本措施就是把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整合。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数学家张景中院士主持开发了一个主要用于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创性系统,即“Z+Z”智能教育平台。所谓“Z+Z”即“知识”加“智能”的意思。“知识”是指“Z+Z”智能教育平台包含的与现行教材配套的资源库,即一些可以用来进行中学数学教学的图像、动画、表格、生活实例等素材,包括《超级画板100实例》、《初中代数课件锦集》、《平面几何课件锦集》、《三角函数课件锦集》以及与北师大新世纪(版)数学教材配套使用的教学资源库。而“智能”是指支持开发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Z+Z”智能教育平台系列软件(目前主要是超级画板v2.0和新世纪版v2.0)的功能。教师可以直接使用这些资源库来进行教学,或者对这些资源进行修改和补充然后再用来教学,学生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参与操作,使学生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作为认知工具来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目前,“Z+Z”智能教育平台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主要还是在“Z+Z”智能教育平台的推广和使用阶段,国家教育部组织了“Z+Z智能教育平台运用于国家数学课程改革实验研究”项目,该项目于2003年8月开始启动,先后成立了三个试验基地,分别是山东的济南,湖北的宜昌,安徽的合肥。该项目取得的成果主要是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进行辅助教学的简单课件、教案、教学录像等,以及关于“Z+Z智能教育平台应用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作用和体会等论文。

但是,目前的研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Z+Z”智能教育平台的推广和使用方面,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使老师和学生学会 “Z+Z”智能教育平台这个软件所含有的技术,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成功主要不是在于信息技术本身,而是在于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设计。因此对于“Z+Z”智能教育平台应用于中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关键在于在“Z+Z”智能教育平台所带有的资源库和软件的推广和使用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如何使用这些资源库和软件来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主要依据,提出了基于“Z+Z”智能教育平台的中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设计模型(简称“Z+Z教学设计模型”如图1),为“Z+Z”智能教育平台用于中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设计提供了一条具体的途径。

二、“Z+Z教学设计模型”的理论依据

“Z+Z教学设计模型”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其中的“情境”可以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借助先进的教育软件等认知工具来创设,而其中的“帮助”即是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认知主体与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它不仅要求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而且还要求学生在这种学习情境下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则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学习情境、学习方式、教师活动是学习过程中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Z+Z”智能教育平台(以下简称“Z+Z”)为建构主义理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对于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来说,“Z+Z”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所需要的认知工具。

首先“Z+Z”内包括了许多可以直接选用并且可以进行修改的教学资源,该平台自身还具有强大的开发教学资源的功能。“Z+Z”系列软件具有动态作图,动态测量,自动推理等多种功能,能结合数字、符号和图形工具,实现互动演算,它不仅可以满足立体图形的智能画图、动态测量,使立体图形的旋转、拆分、侧面展开等效果极其方便地实现,而且还能满足统计、概率等对数据处理的需求以及对符号进行演算,提供机器证明与自动求解的功能。“Z+Z”操作简易,使用方便,这不仅表现在平面和立体图形的制作,还表现在函数图像的绘制上,同时,它还为用户设计了编程的环境,这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教师可以方便、快捷地利用“Z+Z”设计符合自己意愿的,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资源,学生也可以直接使用“Z+Z”来进行问题设计和探究学习。因此,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Z+Z”能够为学习者营造或建构一种新型的学习情境,这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需要创建的学习情境。

由于新型学习情境的创建,促使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以及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发生根本性的改变,“Z+Z”的合理使用,为学生提供了亲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借助技术手段自主地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从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归纳知识,从而完成意义建构,使学生所学知识从数学本质上得到理解,这样,不仅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而且还拓宽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形成了有更为丰富的学习方式,使得数学这门抽象、单调乏味的学科变得生动起来,同时在这种情境中,老师能更好的给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与学生合作,因而可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学习方式。

三、“Z+Z教学设计模型”的基本内容

“Z+Z教学设计模型”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Z+Z”作为主要的认知工具,采用系统化方法来分析中学数学新课程中的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实施解决方案,评价实施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如图)。

“Z+Z教学设计模型”图是正三棱柱上面的一个正三棱锥,三棱柱表示“Z+Z”智能教育平台,上面的三棱锥包括三层,表示教学设计的前三个阶段,分别是前期分析阶段、教学策略开发阶段、实施评价教学阶段。而三棱锥的三条棱表示教学设计的最后一个阶段,即教学修改阶段。下面就本模型的核心即教学策略开发阶段做详细解说。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Z+Z教学设计模型”中教学策略的开发包括学习情境创设、学习方式设计(主要是自主探究设计与合作学习设计)、教师活动设计以及开发教学资源。具体设计步骤如下:

1、学习情境创设

学习情境的创设实际上是要求设计出能提供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和合作学习的良好环境。利用“Z+Z”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一般有以下方式:

(1)教师预先利用“Z+Z”设计教学所需要的问题、动画、图像、数据、表格等脚本,上课时通过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演示,创设学习情境;

(2)教师在课堂上利用“Z+Z”来设计问题或解决问题,为学生创设情境,同时还可以根据课堂情况的变化来灵活的使用“Z+Z”智能教育平台;

(3)教师使用“Z+Z”提供的教学资源或者预先利用“Z+Z”设计教学所需要的问题、动画、图像、数据、表格等脚本,为上课时学生亲手操作试验提供学习情境;

(4)“Z+Z”提供的教学资源和功能本身即是学生可以用来进行动手实验、设计问题、探究问题、合作学习的操作平台,为学生创设了学习情境;

2、自主探究设计与合作学习设计

自主探究学习包括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主要是针对于学习目标中低级阶段的学习,其中包括对重要的事实、概念等的学习以及通过练习和反馈来熟练掌握知识的活动过程。而探究学习则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验证、数据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利用“Z+Z教学设计模型”来进行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选择以下具体的自主探究学习的形式: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设备演示“Z+Z”提供的教学资源或者教师预先利用“Z+Z”设计教学所需要的问题、动画、图像、数据、表格等脚本,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或者教师在课堂上使用“Z+Z”来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指导学生在机房里亲自利用“Z+Z”来设计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或者学习数学知识;

(3)教学过程中教师大胆放手,学生独立上机操作“Z+Z”提供的教学资源或者教师预先利用“Z+Z”设计教学所需要的问题、动画、图像、数据、表格等脚本,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与爱好来进行操作、试验、观察、验证等,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往往只对涉及较低级认知能力的学习目标比较有效,对涉及较高级认知能力的学习目标则不如“合作型”学习模式。利用“Z+Z”这个认知工具来进行探究、发现学习时,学习者个体差异较大,学生利用“Z+Z”进行数学探究和学习的能力也有差别,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的经验背景以及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上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此,只能理解到事物的不同方面。而有效的教学必须要使学习者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的另外侧面,所以,只有通过合作学习,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看到自己抓住了哪些、漏掉了哪些,从而形成更加丰富的理解,以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通过这样的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的思维、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构建。教师可以选择以下具体的合作学习的形式:

(1)教师有计划的在教学过程中提出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学生围绕这个问题通过小组分工的形式利用“Z+Z”进行探究,解决问题,然后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小组进行讨论,从而把问题逐渐深入到后续问题,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只给予暗示,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对于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适时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2)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对关于某个数学概念(或认识)的模糊或不准之处,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指导学生如何利用“Z+Z”来认识这些数学知识的本质。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要认真、专注的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对他们提出引导性问题或进行正确的指导。

(3)当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创新性的提出了问题或者发现了数学结论,教师及时抓住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并利用“Z+Z”进行解决或验证。当然学生在讨论开始偏离教学内容或纠缠于枝节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

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交互进行,合作学习可以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引发开来,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有自主探究的成分,两者相互促进和影响。

3、教师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贯穿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所以教师活动设计也就贯穿与上述学习方式设计即自主探究设计和合作学习设计的过程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多种角色,一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负责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和调动、情境的设立、交际活动的引发,并适时指导。二是帮助者,不时给学生鼓励和帮助。三是监控者,仔细倾听学生的讨论,及时发现问题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四是交际活动中的参与者,教师的适当参与会给学生一个心理暗示:自己和老师是平等的,并且随时可以得到老师的帮助。

上述三个步骤即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方式、教师活动设计是三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三者是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影响的。好的学习情境是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保障,而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效率即是学习情境优劣的一个体现,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活动的过程,不同的学习方式中教师的活动不同,教师的活动也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合理的结合这三者,只有当这三者有效的结合时,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4、开发教学资源

根据上述设计,教师利用“Z+Z”开发教学所需要的问题、动画、图像、数据、表格等脚本,再统筹思考整个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并开发。

四、“Z+Z教学设计模型”的意义

使用“Z+Z教学设计模型”来进行中学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意义:

(1)由于“Z+Z”内包括了许多可以直接选用的教学资源和可以进行修改的模板,该平台自身具有强大的开发教学资料的功能,教师可以方便地利用“Z+Z”创造符合自己意愿的,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资源,学生也可以直接使用“Z+Z”来进行探究学习和设计问题。一般利用其教学资源来组合图形只须几分钟,为教师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所以,使用“Z+Z教学设计模型”进行教学设计,能够方便的为学习者营造或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

(2)由于新型教学环境的创建,促使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以及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发生根本性的改变,“Z+Z”的合理使用,为学生提供了亲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借助技术手段自主地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从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归纳知识,从而完成意义建构,使学生所学知识从数学本质上得到理解,这样,不仅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而且还拓宽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形成了有更为丰富的学习方式,使得数学这门抽象、单调乏味的学科变得生动起来,同时这种环境中,老师能更好的给学生进行导者、帮助、与学生合作,因而便实现了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3)随着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使得学生有了展现自我的平台和机会,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悟和体验,学会实践和反思,从而发现自我,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并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才能。这样便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使用“Z+Z教学设计模型”来进行中学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能够使教师迅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能力,由于“Z+Z”的操作简易,使用方便灵活,教师能够很容易地掌握它地使用方法,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的效率,而且还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激活了教师的创作欲望与创作激情。

总之,“Z+Z教学设计模型”的使用,能够将“Z+Z”有效的融合于中学数学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营造或者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从而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同时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信息素养得到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加涅,《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曹才翰,章建跃著,《数学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马复,《设计合理的数学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张奠宙,李士锜,李俊,《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 奚定华,《数学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乌美娜,《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7] 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何克抗,从信息时代的教育与培训看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中国电化教育》 1998年第10、11、12期

第二篇:教学设计模型(集锦11篇)

篇1:教学设计模型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模型解释并揭示事物的特征。 2.知道模型的作用及怎样模拟事物的。

3.能建立一些简单的模型,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做出合理解释。 教学重点:认识模型的作用。 教学难点:建立模型。 教材分析:

建立模型实质上是用模型来表现内在的思想,无论建立的是物理模型、图示模型,还是数学公式模型,其科学探究的意义、趣味与艰难程度都丝毫不亚于其他过程探究技能。

学情分析:

教材在展现一系列模型的基础上,说明模型的作用,指导学生展开针对具体模型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模型解释了宏观世界的物体关系、模型解释了微观世界的物质形态、模型将静态的形态动态化、模型用静态结构解释了不同事物和现象的动态关系。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球仪、桃花模型、地球内构仪、兔子、猫头鹰。啄木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大家好,很高兴与大家又在录播教室上课,请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这是一个纸盒,上下各有三个孔。师演示第一个孔放下去,从第一个孔里出来,从第二个孔里放进去,从第二个孔出来,从上面第三个孔放进去,从下面第二个孔出来

师:哪个同学来描述一下你的发现,同意吗? 你能对这种现象作出解释吗?谁还想解释? 生回答,你能把这种解释画在纸上吗? (自己在任务单上画出来)

师:谁愿意把你的解释跟大家展示一下吗? 学生展示

其他同学认可吗?

这个解释是大家共同的解释,解释是不是合理呢?(打开看一看) 师打开盒子,是不是差不多?

师:刚才我们用用画图的方式对我们所看到的现象进行了解释,使大家了解到盒子的内部构造,这种图画就是模型的一种,画图的过程就是“建立模型”。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建立模型。

板书:建立模型。

二、认识模型种类和作用

(一)检查预习任务单

课前大家根据学习任务单已经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了预习,我们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课前自主学习情况,在以前的科学课中,你用过哪些模型?这些模型是怎样解释科学现象的?

谁想说一说?学生说。

师:同学们知道的模型真不少,模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他的种类有很多,作用很大。请看微视频。

(二)认识其他模型(微视频)

1.展示微视频 2.学生小结。

(三)解释盒子模型

1、介绍盒子

通过刚才的微视频我们认识了模型,知道了模型的作用。老师带来了一个实物,请看:这是一个盒子。让我先来隆重地介绍这个盒子。

这是一个密封的盒子,盒子里有一个滚珠和用木块做的障碍物。木块粘在盒子的某个部位,不许打开盒子,想办法知道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并做出解释,等会还要用图示来画出这只黑盒子里面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也就是用图示模型来解释这只黑盒子。

现在考虑一下用什么方法知道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 学生说:可以晃动听一下,还可以敲一下。

请拿出你们小组的盒子,用你们的方法进行探究,并画出示意图,也就是采用画图的方法进行“解释”。

2.学生探究

提供给学生两组(一号、二号)分别同样的,包括里面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正面四角标有A、B、C、D的黑匣子。并提供标有A、B、C、D的图纸。

学生分组搜集有关盒子的事实。相同编号盒子的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

师:这是你们的解释,很好。这是你们的解释,有道理。

同学们是不是非常想知道盒子内的障碍物究竟是什么样的?可惜的是我们并不能够打开这个盒子,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类似与“黑盒子”的事物,我们人类并不能直接观察它而获得结果,只能依靠这样那样的方法去推测。

三、巩固训练

我们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和观察微视频级探究模型,现在检测一下大家的掌握情况。

判断

1.科学家常常利用模型来解释他们的思想和发现。(√ ) 2.任何模型的解释都是正确的。( × ) 3.图形、公式也是模型。(√) 填空

1.模型的种类有(图示模型)( 物理模型 )( 数学模型 )等。

2.模型的作用是能方便我们解释那些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内部构造)、事物的(变化 )以及事物之间的( 关系)。

四、探究纸筒模型(9分钟)

同学们掌握的非常好,大家愿不愿意接受挑战?

师:这是一个直筒,外面有四根线(师演示)。谁来描述自己看到的现象? 描述现象不但要详细,而且要简洁明了。 学生说。

师:谁来更简洁的描述?

生:拉其中的任意一根,其他的三根都会缩进去, 师:你能解释这种事实吗?可能是怎么回事?

生一:四跟线连在一起。

师:有没有第二种解释?这个小组对他们的解释不认可 解释可能是正确的,可能是不正确的 生二:我们小组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两根线他们相互交叉 第二种,中间有个圆环

第三种:扣子,四个绳子系在一个扣子上

小组内先交流画出来,解释一下这个纸筒的结构。

你画的有道理吗?想不想亲手做一个模型来解释你所看到的事实呢?请看微视频。

看了微视频,与你的猜想一致吗?想不想亲手做一个模型,回家可以自己做一个,演示给家长看,你也是一个小科学家了。

五、小结评价

这节课你对自己进行一下评价,你的表现怎么样?

篇2:教学设计模型

备课设想:

本课的主题是修改上一课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宇宙模型,这是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已有的知识基础而编排的,利用他们对大自然的万物充满了好奇,并有强烈的动手欲望,因此,本节课的主旨是在教师引导下,启发学生去认真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围绕问题进行再观察再思考,并实验,去寻找各种自己心目中的答案,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能力。

教学目标:修改“宇宙模型”,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增加学生对宇宙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修改完善模型;模型与解释;

难点:根据资料查找模型的不足

教法学法: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教具:各组制作的宇宙模型;搜集的有关宇宙的资料;材料超市中的东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动手制作了宇宙模型,其他同学也已经对模型提出了看法和意见,今天我们就这些看法和意见对自己的模型进行修改和完善

(板书课题)

修改和完善模型必须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下面我们按照分好的小组制定各小组的模型修改计划。

制定各小组的模型修改计划,展示,并全班讨论。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模型修改计划将自己小组内收集的有关资料进行筛选。

把筛选出的有效资料填入“小科学家记录本”上,小组内讨论本小组内的资料,找出资料所呈现的现象和规律,根据现象与规律总结本小组所讨论的结果,并在作业本上呈现出来。(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表或其他……)

根据本小组内的分工和搜集到的资料及得出的结论进行讨论,讨论本小组模型的不足之处。分工进行修改和完善,使模型更科学、更完善。

第二、三课时

表达与交流,举办宇宙模型展示会:

展示完善后的宇宙模型,交流经筛选后的有效资料,说说自己的模型先前的不足与自己的修改之处,并说出修改后的好处。

回答别人根据自己的模型所提出的问题。

拓展活动:

做宇宙的膨胀实验

阅读科学自助餐。

阅读9页到10页的内容。

篇3:教学设计模型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细胞的基本结构,知道了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在组成成分和结构上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并知道了生物膜都是选择性膜透过。为什么生物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这与生物膜的结构有什么关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2.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

(2)发挥空间想象力,通过亲自动手制作模型,构建生物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三、教学难点

1.利用资料和模型尝试构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过程。

2.设计细胞膜流动性的实验。

四、教学过程

1.谜语引入

大屏幕演示:她隔开了原始海洋的动荡,她为我日夜守边防,她为我传信报安康。没有她,我一个小小的细胞的存在将是无法想象。

问题:(1)她是指细胞的哪一部分结构?体现了她的哪些功能?

(2)细胞膜的化学组成成分主要有什么?

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那么生物膜具有怎样的结构,使其能完成上述功能呢?让我们亲历科学家的探究历程,一步步接近生物膜结构的真相。

2.生物膜结构的模型构建

资料一:磷脂分子的有关化学知识。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

问题①:磷脂分子在水的表面(空气―水界面)上将怎样排布?

问题②:生物膜的磷脂分子的排布最有可能是哪一种?原因是什么?

问题③: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推理得出结论,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吗?如何证明你的假设是否正确?

让学生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

学生小组讨论后,摆出磷脂在水表面的排布,生物膜中磷脂分子的排布情况。

资料二: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E.Gorter和F.Grendel作了丙酮抽提红细胞膜脂质实验:将抽提出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其分子所占的面积相当于所用的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问题①:在实验中为什么要选用红细胞膜来进行分析?

问题②:这个实验证明了生物膜的磷脂分子的排布是哪一种?

让学生对自己建立的模型进行修正。引导学生继续提出问题“蛋白质位于细胞膜的什么位置”,让学生摆出自己认为的蛋白质在细胞膜的位置。

最后提出物质跨膜的方式是怎样的?它与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有什么关系?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篇4:教学设计模型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描述磷脂双分子层的特点及形成原由。

2.通过构建磷脂双分子层模型,提高学生推理及操作能力。

3.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磷脂双分子层的特点及形成原由。

【难点】

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提问:为何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引导学生回答出生物膜的功能。进而追问:为什么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二)新课展开

分组活动,由学生作为科学家代表,对教材中所提及的实验依次进行解说。

第一组学生代表上台对欧文顿的实验进行解说。教师追问:欧文顿的推论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

(欧文顿是通过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这一现象,推断出膜由脂质构成的。并未进行膜成分的提取与鉴定,所以并不准确,所以需要对膜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

第二组学生代表上台对从哺乳动物红细胞提取膜实验进行解说。教师提问:为什么以哺乳动物红细胞为实验材料?细胞膜中的脂质主要是什么?教师提问:学生阅读P66页中磷脂的内容,教师简单介绍磷脂的特点,并尝试构建磷脂分子模型。

(成熟的哺乳动物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与细胞器,是提取细胞膜的理想材料;细胞膜中的脂质主要是磷脂。)

第三组学生代表上台对荷兰科学家的实验进行解说。教师提问:那么磷脂分子是如何参与到细胞膜的构建中呢?学生利用磷脂模型尝试构建可能的磷脂双分子层。学生展示完毕后,教师进行点评和修改完善,最后解释原由。

(磷脂是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构成,磷脂的“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因此在细胞膜的构建中,磷脂的“头”部均朝外部,“尾”部均朝内部,构成了磷脂双分子层。)

(三)巩固提升

教师提问:对于磷脂双分子层的探索过程,你有什么启示?

(生物是一门需要不停探索的学科,探索过程是一个漫长、曲折和艰辛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其次,生物的结构往往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两者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四)小结作业

师生总结生物膜中磷脂双分子层的组成。

布置作业:除了脂质外,蛋白质也是生物膜的组成成分。那么蛋白质位于细胞膜的什么位置呢?又有哪些科学家对此做了哪些探究呢?同学们回家查查资料,了解一下。

四、板书设计

篇5:教学设计模型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模型的种类以及作用;

2、能够建立一些简单的模型。

二、重点难点:

重点是认识模型的作用; 难点是学会建立模型。

三、材料准备:

手臂屈伸模型、黑盒子(里面用KT板隔成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三种颜色的橡皮泥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手臂屈伸模型,引入概念

1、谈话:上课前,我们一起来做个运动――手臂屈伸运动,好吗?

2、师生一起做手臂屈伸运动。

3、问:谁来说说“手臂屈伸运动”时骨骼和肌肉是怎样工作的?

4、学生汇报。

5、师说:听不懂,还不太明白。老师现在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你们怎么能让小朋友明白呢?

6、学生说。(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引出手臂屈伸模型)

7、小组玩手臂屈伸模型,同学互相解释。

8、师:谁来再向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说“手臂屈伸运动”时骨骼和肌肉是怎样工作的。

9、提示“模型”――方便解释(板书)

(二)尝试建模,初步理解建模的步骤

1、师:你们会不会做模型呢?

2、学生回答。

3、板书“地球内部的构造”模型,你会不会做呢?

4、小结:建立模型我们要先“了解信息”。

5、地球内部的构造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说)

6、出示“地球内部构造”模型,让学生把信息收全、收完整、收准确。

7、“选择材料”――三种橡皮泥:你们打算怎么做?学生说。

8、学生分小组制作。

9、教师巡视,帮助切开,让学生进行比较。

(三)探究“黑盒子”,建立图形模型

1、师:同学们真聪明!我们很快就能制作“地球内部构造”的模型。

2、出示黑盒子:里面隔成了几种形状:三角形、长方形??还有一颗弹珠。

3、请同学们画出里面隔出来的形状。

4、学生分组进行研究、汇报。

5、全班交流。(学生将自己组研究的结果画在黑板上)

6、小结:图表也是一种模型。

(四)阅读拓展,认识其它几种模型(公式等)

1、你还知道哪些模型?学生回答。

2、推荐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纸”,认识其它几种模型(如公式等)。

篇6:教学设计模型

一:情景导入,出示模型

1、过渡:教师拿出恐龙模型,问:同学们这是什么?生回答:恐龙模型,再问:同学们见过更大的恐龙模型吗?我们一起来看吧!

2、出示一组恐龙模型的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二:汇报交流,质疑总结

1、认识模型过渡:我们能如此清晰的了解了恐龙这种早已灭绝的史前生物,归功于这些惟妙惟肖的模型。模型在生活中很常见,上节课我们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让我们来看看你都找到了哪些模型? 小组汇报预习单第一题。 全班讨论质疑交流。 师总结:

模型这个大家族种类繁多,按用途分有房地产模型、军事模型等;从材料上有木质模型、树脂模型等;从表现形式上有物理模型、数学模型、结构模型和仿真模型等。

2、了解模型的作用学生过渡:回忆从三年级到现在你在哪里用到过模型,这些模型是怎样模拟事物的?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 小组汇报预习单第二题。 师总结:

理解模型的作用:用模型来描述抽象事物;用模型来解释事物的原理。

3、分析暗盒模型学生过渡:这里有两种密封的盒子,盒子里有一个滚珠和一些用其他材料做的障碍物。障碍物粘在盒子的某个部位,不许打开盒子,想办法把小组内共同认可的障碍物的位置画下来。 小组汇报预习单第一题。 全班讨论质疑交流。

师总结:我们除了分析障碍物的位置还要发现更小细节,比如不同的材料。

4、建立模型,总结提升师过渡:我们每天都在呼吸,空气从鼻腔进入,沿着咽喉、气管到达左右支气管,进入左右的肺,同学们利用手中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肺呼吸模型。 学生制作,评比交流。

总结:

“建立模型”毫无疑问是一种抽象,因为模型毕竟不是真实世界,有太多的简化。比如同学们制作的肺呼吸模型,呼气时气球里基本没有了空气,但实际我们在呼气时肺里还有近1000毫升的余气;再比如亚里斯多德提出的模型,铁球比棉花落地块,我们现在都知道是错误的,而在当时他仅仅忽略了一个微小的因素空气的阻力;任何模型都会忽略一些东西,用好模型的关键是要非常清楚地知道你的模型忽略了什么,也就是说你的模型适用的环境是什么。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我们的导学案是用打印机打印出来的,有没有听说过,打印机可以打出这样的肺模型(出示肺模型),或者打印出一座高楼或桥梁的模型呢?这就是神奇的3D打印技术,课下同学可以去上网寻找相关的资料来研究一番,感受科技的神奇力量!

篇7:教学设计模型

教学目标:

1、理解模型的作用:用模型来描述抽象事物;用模型来解释事物的原理。

2、了解建模的思路,能自己初步设计模型。 教学难点:

了解建模思路,能自己初步设计模型

教学准备:PPT课件、草履虫模型、肺呼吸模型、导学案 学生准备:暗盒模型1(6套)、暗盒模型2(6套)、肺呼吸模型材料(6套)玻璃球、盒子、障碍物2个、饮料瓶、剪刀、双面胶、橡皮筋、橡皮泥一块、气球2个、吸管。

篇8:教学设计模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初步了解航天航空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通过视频,查阅资料,教师介绍让学生了解中国航天航空的发史,同时告诉学生中国的未来属于你们。

三、教学过程: 1、教师宣布本单元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观看视频。教师介绍。3、小组讨论,分配工作,制定实践方案。 4、教师总结。

四、教学反思:学生通过视频及文字材料对所学知识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小组讨论也很积极,这让老师对今后教学有了充分的信心很乐观。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制定火箭模型方案

二、教学目标:汇报设计方案,制定最终方案。

三、教学过程: 1、教师宣布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各组汇报设计方案。 3、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4、总结。

四、教学反思:学生兴趣很浓,积极性也很高,但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却摆在我面前,学生准备材料不充分,所制定的方案设想不够细致。反思: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孩子虽然兴趣很浓。但新的事物对他们很陌生,不知从何下手,此时教师可以简单地提出个人建议和想法,然后学生就会根据教师的设计展开想像力。最终达到最终的效果。

第三、四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制作火箭模型

二、教学目标:小组分工,制作作品。

三、教学过程: 1、教师宣布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制作实践作品。 3、个组成员互相配合。 4、动手实践。 5、教师指导。 6、总结。

四、教学反思:学生对本次课内容有一定的操作基础,虽然有基础但学生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部分组完成的效果并不理想。反思: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孩子虽然兴趣很浓,但他们的实际操作很差,掌握不好尺度,所以教师在此过程中就应及时去帮助他们,并给予积极性的鼓励。

第五课时

一、教学内容: 总结展示制作火箭模型

二、教学目标: 进一步改进作品。总结制作体会。

三、教学过程:1、教师宣布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进一步改进作品。 3、小组合作,互帮互肋。 4、动手实践。 5、教师指导。 6、总结。

四、教学反思:学生兴趣很浓,积极性也很高,动手能力有所提高。但想达到自己课前的目标,还是有些差距。反思:学生动手能力差,不是一天两天就培养出来的,需要长时间的训练。

第六、七课时

一、教学内容:制作飞机模型

二、教学目标:完成制作作品

三、教学过程:1、教师宣布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小组讨论3、小组合作,互帮互肋。 4、动手实践。 5、教师指导。 6、总结。

四、教学反思:学生能够很好的完成作品,虽然有些同学在制作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困难,但同学的帮助下,都能很好完成。

篇9:教学设计模型

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设计模型的理论依据

中等职业教育和行业培训与高等职业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的研究内容往往侧重于操作性较强的职业技能和行为规范,培养初、中级的技术人才;高职教育则不仅要考虑操作性的技能和行为道德规范,还要关注学生人文素质和认知策略的培养,提高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整合能力从而解决同一职业领域中不同的职业问题。为此,我们在教学设计工作中应该严格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实际。

(一)“做中学”的思想

“从做中学”是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无论在哪一种职业领域中,对于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和职业知识、技能的掌握都必须通过实际的“做”才能得到保证。在“做中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将职业技能的教学设计工作分为实际练习和信息呈现两大部分,边练边讲。对实际练习进行设计是整个教学设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信息呈现从属于实际练习,用必要的、足够的信息支撑技能的学习。

(二)传播学理论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信息交流的学科。运用传播学理论指导教学旨在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果,教学设计要重视研究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首先,教学内容对职业教育至关重要,讲什么、讲多少、如何讲、讲到何种程度都需要认真分析。内容一方面必须要服务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要与实际问题有较高的相关性,向学习者传播的信息最好是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直接利用的知识与技能;其次,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信息的传播方式和呈现顺序。为了保证教学信息的有效传播,我们需要对不同类型的教学信息进行正确的编码,即考虑什么样的信息适合口头表达,什么样的信息适合书面阅读,什么样的信息适合视频播放等。此外,信息传播要符合受众的认知规律,我们需要认真考虑教学信息的呈现顺序和每次呈现的信息量,以提高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三)符合人类信息加工的基本规律

关于学习和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对职业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些理论有助于我们分析职业技能训练的整体思路,对训练步骤、现象和学习者的反应进行科学的解释。

1.信息的自动化加工和受控加工。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陈述性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静态描述,用来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是一种关于行为步骤和认知策略的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两类知识经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在程序性知识方面,有自动化的信息加工和受控的信息加工之分,自动化的程序性知识主要是指经过充分练习而达到熟练的技能,例如计算机中文输入的技能、读与写的技能。受意识控制的程序性知识需要学习者集中注意力,它们在学习和训练之后难以达到自动化程度而且容易出错,例如,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按照在不同问题情境中的操作方式的特点将职业技能分为操作性技能和策略性技能两大类。操作性的技能涉及大量的可以自动化的程序性知识,具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它们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以相似的操作方式解决问题,这些技能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少地依赖于意识控制,使得学习者能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非常规的、新的需要受意识控制的任务之上。此外,学习者成功解决不同情境中的职业问题,仅仅靠操作性技能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会许多与问题解决的策略、方法、步骤和思维方式相关的策略性技能,并在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中通过自我意识的参与,对已经掌握的各种技能进行整合运用。策略性技能在解决不同问题的操作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它们通常被用来解决不确定的、综合性的职业任务,需要学习者意识的积极参与。

一般来说,任何一种职业技能都包含一些(有时是大量的)从属的子技能(先决技能),掌握这些子技能是获得娴熟职业技能的前提。例如,“使用计算机图形处理软件(PHOTOSHOP)的技能”,相关的子技能可以包括开关计算机的技能、安装软件的技能、主机与扫描仪的连接技能、操作系统的使用技能、开启软件的技能、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键盘输入的技能、使用快捷键的技能、设计的经验、综合性操作技能等等。在众多的子技能中,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些做自动化处理,如开关计算机、安装软件、扫描仪的连接、键盘输入、快捷键的使用等;而对其他技能进行意识参与和控制,如分析问题并进行设计和创新。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就是要确认哪些子技能应该以自动化过程操作,哪些子技能应该在训练之后由受控过程操作。

2.图式理论。图式(schema)是知识在人脑中的储存单位,是认知的基础,人们处理外界的任何信息都需要调用大脑中的`图式,并依据图式来解释、预测、组织、吸收外界的信息。图式理论对职业技能训练的指导意义不容忽视,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者对教学内容进行图式建构的过程。图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客观事物,例如:“修理工对汽车进行故障检测”这样一个图式,我们可以将“修理工”概括成所有的人的信息,也可以具体到老人、青年人、男人,甚至是我们自己;至于是什么汽车、什么型号、检测工具和检测场所等信息就需要根据我们的经验和当时的客观情景做出判断,选择恰当的图式来解释,学习者的认知图式可以表征其所具有的全部经验,蕴藏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图式理论强调认知主体已经具备的知识及知识结构对新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因此,培养学习者成熟有序的认知图式是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将有助于学习者对新信息的理解与重组。实际上,熟练的职业人员就是将其知识围绕一定的问题领域组成有序的认知图式,因此他们解决问题既快又少出差错,这就是专家与新手的区别。

3.迁移理论。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根据迁移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自迁移、近迁移与远迁移。自迁移经常表现为已经习得的经验在相同问题情境中的重复。近迁移是把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的学习情境比较相似的情境中。如果学习者能将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的学习情境不相同的其他情境中,即产生了远迁移,例如,将校内学习的经验迁移到校外的实际工作中去。在职业技能的训练中,需要重视培养学习者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能力,尤其是提高近迁移、远迁移有效发生的机会。例如,在学习了网络操作和信息查询的相关技能之后,就要促使这些技能向其他类型的技能学习迁移,通过浏览网页、查询信息、协作对话等方式帮助学习者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职业的综合能力。

二、高等职业教育技能训练教学设计模型

职业技能是包括操作技能、方法策略和素质修养等各种能力要素在内的综合概念,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学设计工作需要围绕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在考虑社会需求和学习者特征的基础上确定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分解出与职业技能相关的各类子技能,分析并确定有效训练各种子技能所必须呈现的教学内容,为子技能的练习设计教学,最终促使各种子技能之间的融会贯通与优化整合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技能训练教学设计模型

(一)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

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学习者特征进行不断地调整,尤其对于技术更新快、发展迅速的行业来说更是如此。根据社会对职业的需求状况,我们可以对职业岗位群的基本特征以及各类工作岗位的工作职责、任务等方面的内容做出客观的鉴定,明确岗位对学习者在职业技能上的具体要求。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工作任务和岗位的具体要求不同,对学习者职业技能的要求也不同。例如,我们在广告设计、教学培训、影视制作、网页和课件制作等许多职业领域经常使用PHOTOSHOP软件进行设计工作,但对软件的操作技能在程度上会根据工作任务和岗位要求分为精通、熟练、掌握和会用等不同层次,有些工作要求学习者熟悉软件的每一个功能,并能综合应用;而有些工作则只需要掌握软件的某些特定功能即可。因此,对职业技能目标的清晰描述应该建立在认真分析社会需求和工作岗位的层次以及技术水平的基础上。

学习者特性是影响职业教育效率和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同职业对于学习者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对学习者性别、性格、身高、家庭背景和工作经历等特殊要求。同样,具有不同特征的学习者对于不同职业或同一职业中的不同岗位的适合度也不相同,对即将学习的职业技能也存在不同的学前准备,包括知识、技能和心理准备等各方面。因此,教学设计工作应该在了解学习者认知规律和学业水平的基础上,在目标的高低、内容的深浅以及学习者特性和岗位要求等问题之间寻找平衡点,做到因材施教。

(二)职业技能解析

这部分工作是对职业技能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将职业技能分解成较低层次的各项子技能(操作性技能和策略性技能),并针对各项子技能进行实际练习的设计和信息呈现,以促使教学活动的具体化和可操作化。此外,我们还需要全面考虑职业或岗位对劳动者素质的各种要求,以保证在技能训练的同时提高学习者的素质修养。职业技能解析是教学设计工作的关键,整个设计过程要坚持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相结合,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动脑分析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1.实际练习设计。操作性技能在经过学习和训练之后容易达到较高的自动化程度,并能以相似的操作方式运用于不同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操作性技能的三个阶段依次是感知、练习和自动化。在感知阶段,学习者通过预习、观察、模仿、听讲等方式,对学习任务和技能操作过程及其完成方法建立初步的认知图式。在练习阶段,通过反复的练习或实践,把感知阶段获得的认识具体化,并把呈现的信息同技能相联系,完成技能的学习。在大量的练习或实践之后便开始进入技能的自动化阶段。知识编汇是促进技能自动化的一种重要的认知加工方式,它既包括对新获得知识的合并,又包括对相互依赖、相互关联的知识的“板块化”,主要由实际练习的密度和数量所决定,连续和重复是促进知识编汇,形成图式的关键概念。为操作性技能的训练进行实际练习的设计旨在借助知识编汇促进技能的自动化,提高近迁移有效发生的机会。教学方法一般与重复、模仿和操练有关,要求学习者不断地进行技能操作和强化,重视经验和技巧的传授。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仅仅掌握一些操作性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学习者还需要通过自我意识的参与,运用策略去解决不同情境的职业问题。策略性技能在学习和训练之后不容易达到自动化程度,面对不同的问题情境,需要不断进行调整,主要涉及策略性知识和思维方法,技能运用需要学习者意识的参与和控制,例如设计的技能、自我调控的技能等。策略性技能不仅能够帮助学习者完成本身的职业任务,而且能被应用于解决更广泛的职业领域的问题,具有远迁移的特征。对策略性技能进行训练,关键是要促进学习者认知图式的形成与发展,提高远迁移有效发生的机会。在许多情况下,学习者通过学习获得的关于职业技能的认知图式并非是成熟有序的,当学习者发现自己的认知图式是错误的或是不足以完成训练任务时,就需要运用策略、调控意识、积极思维,在原有认知图式的基础上努力创建新的认知图式或是调整已有的认知图式,以适应新的问题情境。以一系列例子为基础的归纳对于策略性技能的获得是一种重要的过程,它能帮助学习者在一系列认知的基础上创建新的认知图式、调整已有的认知图式,使认知图式同现实经验更为协调,它需要学习者的主观努力和有意注意。为了帮助学习者对新信息进行归纳和分析,我们应注意多为学习者创造“思、讲、议、练”的机会。

2.信息呈现。信息呈现从属于实际练习设计,是在恰当的时候向学习者呈现必要的信息以支撑技能获得,呈现的信息中既有陈述性知识也有程序性知识。为了促使操作性技能的自动化,我们需要在训练过程中及时地向学习者呈现对技能练习有帮助的事实、概念和规范,或是对技能进行必要的描述和演示。这些信息通常能够被直接地嵌入到学习者已有的认知图式中,并对技能操作直接产生影响。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考虑为学习者提供正确的示范或是为学习者建立一个信息支持或帮助系统,方便学习者在实际练习中对需要的信息进行查询。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还需要为学习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参考、步骤、案例和思路,这些信息有助于策略性技能的学习。为策略性技能训练呈现信息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获得解决问题的成熟有序的认知图式,这些认知图式可以被学习者用来解决新的、不熟悉的情境中的问题。为此,我们应该引导学习者进行积极的思考,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分析、完成新的、不熟悉的职业任务,促使新信息与记忆中的信息产生联系。教学可以让学习者一边做一边解释做什么和为什么,这样既有利于前后知识的关联,还能将新信息保持在整个训练过程中。

(三)技能整合

在技能解析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一系列从属于某种职业技能的子技能,包括操作性技能和策略性技能,它们都是学习者从事职业工作必须掌握的。技能整合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以及教学资源条件,通过系统集成的方法,将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子技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让学习者在一个系统性较强的专业实践教学与训练活动中获得技能的迁移和能力的变化。技能整合是培养学习者可持续发展能力,成功解决职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层次和水平上与其他教育类型相区别的主要手段。

三、结束语

高职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学习者熟练规范的操作性技能与高效独特的策略性技能,使学习者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得到强化和矫正,最终实现技能的自动化和认知图式的建构。教学设计作为一种有效的设计方法对提高职业技能训练的效率和质量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为此,我们应当重视研究高职教育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适合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设计模型,积极寻求解决制约高职教育发展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我们相信,经过不懈努力,高等职业教育必将成为推动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大动力。

篇10:教学设计模型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

2、进一步认识换向器的作用。

3、会画直流电动机模型的电路图,会按电路图连接电路。

(二)实验器材

电动机模型(散件),变阻器,电源(干电池若干),开关,自制电动玩具。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直流电动机原理。要使直流电动机中的线圈持续转动下去,需要一个什么重要的构件?它在其中起何作用?(换向器;线圈转过平衡位置时改变线圈中电流的方向,使线圈持续转动下去。)

2、引入新课

直流电动机中换向器是否真正起到这个作用呢?怎样使直流电动机中线圈转动的快慢和方向发生变化?今天我们在实验里就从学装直流电动机模型中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实验: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

3、进行新课

(1)演示: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

出示电动机模型(散件)并作简介。

问:怎样把这些散件组装成一台直流电动机模型呢?

边演示,边强调指出:①直流电动机模型的安装顺序是从内到外,从下到上的。

板书:〈直流电动机模型安装顺序:支架→线圈转子→电刷→定子(磁极②安装时电刷与换向器之间的松紧、线圈转子与定子之间的间隙要适中。③安装完毕后用手拨动一下转子,观察运转是否处于良好状态,否则应加以调试。

问:我们现在要使已安装完毕的电动机模型运转起来,想一想需要哪些器材?(电源、开关、导线)

进一步问:如果要使电动机转动快慢发生变化,还要什么器材?

引导学生分析,通过改变电路中电流或电压,则应串联变阻器。

(2)直流电动机模型的电路

板书:〈电动机的电路图〉

请学生按实验小组分组进行画直流电动机电路图比赛。教师巡视、辅导。然后请各小组同学同时开始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按画好的电路图连接电路。经检查电路无误后,请同学将滑动变阻器移至最大值处,合上开关,调节变阻器,让电动机正常运转起来。再请同学断开电路。

(3)直流电动机的转动方向与转速

问:同学们回忆一下,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转动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电流方向、磁感线方向)现在要使电动机模型中的线圈转动方向发生改变,应该怎么办?引导学生得出:将电源两极对调或将磁铁的两极对调。

请同学观察:对调电源两极前后电动机线圈转动方向是否改变;对调磁铁的两极前后电动机线圈转动方向是否改变;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电动机线圈的转速随电流大小怎样变化。

要求学生观察时作记录。教师巡回检查、辅导。

实验完毕后,师生共同总结。

板书:

〈改变转动方向的方法:

对调电源两极;

对调磁铁的两极。

改变转速的方法:改变线圈中电流的大小。〉

4、小结(略)

5、布置作业

(1)出示教师自制的直流电动小玩具,简单叙述制作方法,并演示。鼓励学生课后完成。

(2)写好本节实验报告。

(四)说明

l、直流电动机模型型号不一,注意选用合适的电源。

2、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也可在黑板上画出直流电动机模型的电路图。

3、实验报告参考样式

实验报告

姓名 班级 日期

实验名称: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

实验目的:1、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

2、研究直流电动机的转动方向和转速。

实验器材:直流电动机模型(散件),干电池组,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

实验步骤:

1、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

2、画出直流电动机模型与变阻器、电源、开关组成的串联电路图(图12―4)。

3、按电路图连接电路。

4、经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至合适位置,观察电动机线圈转动情况。

5、按下表进行实验,结论填入表中。

篇11:教学设计模型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有关居室的功能和特点,了解自己的小天地不仅有一般居室的特点,还要表现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2、使学生能按照自己的心愿去表现和设计自己理想中的小天地。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人,体验生活的乐趣。

重点

学生居室的审美情趣,包括家具造型布局的合理性与美感性,色彩搭配的协调性,房间装饰的生活性与趣味性以及个性氛围的营造。

难点

制作时家具与家具,家具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前后大小比例关系,家具的造型

教学准备

有关居室环境设计的图片刻刀,尺子,胶水。材料:废鞋盒,各色硬纸。

教学方法

探究表现等。

一、情景导入

在每个人家里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你能画出自己小天地布置的平面图吗?

学生根据平面图谈自己房间设计的特色

二、师生探究表现

1、提出问题:

⑴你对自己的房间满意吗?你认为自己的房间布置应当具有什么功能和特点?

⑵你准备怎样去改进后设计布置自己的房间?

2、引导学生看书:

学生欣赏图片

3、师生互动

在欣赏完这些精美的居室图片后,能谈谈你的感受吗?t这些居室是如何来布置的,有什么讲究吗?

学生探讨分析

总结居室设计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居室的设计与布置要体现实用美观;

2、家具的设计与摆放;

3、整体色调与装饰;

4、主人的性别爱好。

简单分析课本两组图中整体色调,家具造型和主人的性别及爱好。

在详细了解了居室设计该注意的各个方面后,我们[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FFKJ。Net]该如何立体的向别人展现自己的小天地呢?

分组研究讨论用什么方案材料制作家具模型

师生共同讨论居室模型的制作及步骤:

1、画出居室平面图

2、用旧鞋盒制作出居室地面和两面墙组成的居室外形。

(居室平台用旧鞋盒代替省时省力)

3、具体家具陈设及家具的制作(如:床单可用软纸布等)

&

nbsp;4、添加台灯以及符合主人性格爱好的小装饰品。

5、最后对居室模型各部分进行调整

(整个制作过程中,师可简单示范几个关键步骤,边讲边示范。具体细节学生要自主发挥。)

三、巩固练习

我是小小设计师

1、命题创作(一个组合作完成)

业主身份:男16岁性格活泼,爱好运动,特爱踢足球

设计要求:现代、简洁、时尚。

2、布置自己理想中的小天地(可独立也可合作完成)

3、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试着设计布置自己家其他的房间

四、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1、组内选评:

各组选出本组内较优秀的作品(造型布局是否合理,色彩搭配是否协调,房间装饰的生活性与趣味性,个性氛围的营造)

2、班内展示:

展示作品,并请作者谈自己的想法

3、互评:

其他学生的美术作品有哪些值得你学习和借鉴的。

自己的作业。

五、小结

第三篇:《建立模型》教学设计

《建立模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模型的作用:用模型来描述抽象事物;用模型来解释事物的原理。

2、了解建模的思路,能自己初步设计模型。教学难点:

了解建模思路,能自己初步设计模型

教学准备:PPT课件、草履虫模型、肺呼吸模型、导学案 学生准备:暗盒模型1(6套)、暗盒模型2(6套)、肺呼吸模型材料(6套)玻璃球、盒子、障碍物2个、饮料瓶、剪刀、双面胶、橡皮筋、橡皮泥一块、气球2个、吸管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出示模型

1、过渡:教师拿出恐龙模型,问:同学们这是什么?生回答:恐龙模型,再问:同学们见过更大的恐龙模型吗?我们一起来看吧!

2、出示一组恐龙模型的视频,引起学生兴趣。二:汇报交流,质疑总结

1、认识模型 过渡:我们能如此清晰的了解了恐龙这种早已灭绝的史前生物,归功于这些惟妙惟肖的模型。模型在生活中很常见,上节课我们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让我们来看看你都找到了哪些模型? 小组汇报预习单第一题。全班讨论质疑交流。师总结:

模型这个大家族种类繁多,按用途分有房地产模型、军事模型等;从材料上有木质模型、树脂模型等;从表现形式上有物理模型、数学模型、结构模型和仿真模型等。

2、了解模型的作用 学生过渡:回忆从三年级到现在你在哪里用到过模型,这些模型是怎样模拟事物的?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 小组汇报预习单第二题。师总结:

理解模型的作用:用模型来描述抽象事物;用模型来解释事物的原理。

3、分析暗盒模型 学生过渡:这里有两种密封的盒子,盒子里有一个滚珠和一些用其他材料做的障碍物。障碍物粘在盒子的某个部位,不许打开盒子,想办法把小组内共同认可的障碍物的位置画下来。小组汇报预习单第一题。全班讨论质疑交流。

师总结:我们除了分析障碍物的位置还要发现更小细节,比如不同的材料。

4、建立模型,总结提升 师过渡:我们每天都在呼吸,空气从鼻腔进入,沿着咽喉、气管到达左右支气管,进入左右的肺,同学们利用手中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肺呼吸模型。学生制作,评比交流。师总结:

“建立模型”毫无疑问是一种抽象,因为模型毕竟不是真实世界,有太多的简化。比如同学们制作的肺呼吸模型,呼气时气球里基本没有了空气,但实际我们在呼气时肺里还有近1000毫升的余气;再比如亚里斯多德提出的模型,铁球比棉花落地块,我们现在都知道是错误的,而在当时他仅仅忽略了一个微小的因素空气的阻力;任何模型都会忽略一些东西,用好模型的关键是要非常清楚地知道你的模型忽略了什么,也就是说你的模型适用的环境是什么。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我们的导学案是用打印机打印出来的,有没有听说过,打印机可以打出这样的肺模型(出示肺模型),或者打印出一座高楼或桥梁的模型呢?这就是神奇的3D打印技术,课下同学可以去上网寻找相关的资料来研究一番,感受科技的神奇力量!

第四篇:建立模型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建立模型

肥城市潮泉镇中心小学 石连香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模型解释并揭示事物的特征。2.知道模型的作用及怎样模拟事物的。

3.能建立一些简单的模型,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做出合理解释。教学重点:认识模型的作用。教学难点:建立模型。教材分析:

建立模型实质上是用模型来表现内在的思想,无论建立的是物理模型、图示模型,还是数学公式模型,其科学探究的意义、趣味与艰难程度都丝毫不亚于其他过程探究技能。

学情分析:

教材在展现一系列模型的基础上,说明模型的作用,指导学生展开针对具体模型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模型解释了宏观世界的物体关系、模型解释了微观世界的物质形态、模型将静态的形态动态化、模型用静态结构解释了不同事物和现象的动态关系。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球仪、桃花模型、地球内构仪、兔子、猫头鹰。啄木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大家好,很高兴与大家又在录播教室上课,请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这是一个纸盒,上下各有三个孔。师演示第一个孔放下去,从第一个孔里出来,从第二个孔里放进去,从第二个孔出来,从上面第三个孔放进去,从下面第二个孔出来

师:哪个同学来描述一下你的发现,同意吗? 你能对这种现象作出解释吗?谁还想解释? 生回答,你能把这种解释画在纸上吗?(自己在任务单上画出来)

师:谁愿意把你的解释跟大家展示一下吗? 学生展示

其他同学认可吗?

这个解释是大家共同的解释,解释是不是合理呢?(打开看一看)师打开盒子,是不是差不多?

师:刚才我们用用画图的方式对我们所看到的现象进行了解释,使大家了解到盒子的内部构造,这种图画就是模型的一种,画图的过程就是“建立模型”。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建立模型。

板书:建立模型。

二、认识模型种类和作用

(一)检查预习任务单

课前大家根据学习任务单已经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了预习,我们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课前自主学习情况,在以前的科学课中,你用过哪些模型?这些模型是怎样解释科学现象的?

谁想说一说?学生说。

师:同学们知道的模型真不少,模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他的种类有很多,作用很大。请看微视频。

(二)认识其他模型(微视频)

1.展示微视频 2.学生小结。

(三)解释盒子模型

1、介绍盒子

通过刚才的微视频我们认识了模型,知道了模型的作用。老师带来了一个实物,请看:这是一个盒子。让我先来隆重地介绍这个盒子。

这是一个密封的盒子,盒子里有一个滚珠和用木块做的障碍物。木块粘在盒子的某个部位,不许打开盒子,想办法知道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并做出解释,等会还要用图示来画出这只黑盒子里面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也就是用图示模型来解释这只黑盒子。

现在考虑一下用什么方法知道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学生说:可以晃动听一下,还可以敲一下。

请拿出你们小组的盒子,用你们的方法进行探究,并画出示意图,也就是采用画图的方法进行“解释”。

2.学生探究

提供给学生两组(一号、二号)分别同样的,包括里面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正面四角标有A、B、C、D的黑匣子。并提供标有A、B、C、D的图纸。

学生分组搜集有关盒子的事实。相同编号盒子的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3.全班交流。

师:这是你们的解释,很好。这是你们的解释,有道理。

同学们是不是非常想知道盒子内的障碍物究竟是什么样的?可惜的是我们并不能够打开这个盒子,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类似与“黑盒子”的事物,我们人类并不能直接观察它而获得结果,只能依靠这样那样的方法去推测。

三、巩固训练

我们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和观察微视频级探究模型,现在检测一下大家的掌握情况。

判断

1.科学家常常利用模型来解释他们的思想和发现。(√)2.任何模型的解释都是正确的。(×)3.图形、公式也是模型。(√)填空

1.模型的种类有(图示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等。

2.模型的作用是能方便我们解释那些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内部构造)、事物的(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

四、探究纸筒模型(9分钟)

同学们掌握的非常好,大家愿不愿意接受挑战?

师:这是一个直筒,外面有四根线(师演示)。谁来描述自己看到的现象? 描述现象不但要详细,而且要简洁明了。学生说。

师:谁来更简洁的描述?

生:拉其中的任意一根,其他的三根都会缩进去,师:你能解释这种事实吗?可能是怎么回事?

生一:四跟线连在一起。

师:有没有第二种解释?这个小组对他们的解释不认可 解释可能是正确的,可能是不正确的 生二:我们小组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两根线他们相互交叉 第二种,中间有个圆环

第三种:扣子,四个绳子系在一个扣子上

小组内先交流画出来,解释一下这个纸筒的结构。

你画的有道理吗?想不想亲手做一个模型来解释你所看到的事实呢?请看微视频。

看了微视频,与你的猜想一致吗?想不想亲手做一个模型,回家可以自己做一个,演示给家长看,你也是一个小科学家了。

五、小结评价

这节课你对自己进行一下评价,你的表现怎么样?

板书设计:

建立模型

种类 作用 制作

第五篇:《模型设计》教学反思

《模型设计》教学反思

——韦佳翰

《模型设计与制作》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用性、专业理论性及技术操作性。《模型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对于艺术类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针对艺术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进行设置,在教学上注重锻炼学生对整个模型在材质上的表现、手工制作、空间整体把握等方面的能力。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模型的设计阶段,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于模型设计的整体策划能力,第二个阶段是模型制作阶段,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对空间感的认知能力以及对效果的整体把握能力。

一、解放学生的思想,让学生思路开阔。

细节决定成败——一堂课细节上的处理往往也能体现课堂设计的理念。教学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通过视频、图片提出问题:宇宙的起源,再通过网络探究宇宙的起源,探究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古代人们关于宇宙起源的神话传说,二是现代科学界的宇宙起源理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大量接触当代宇宙理论与观点。我想前者之于学生的发展是大有益处的。事实上这一个小小的教学片段它也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其设计是以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支撑的。

在课堂中,我们一方面想放手让学生去做,而另一方面又怕学生做不好。建立学生制作宇宙模型的概念,克服他们的心理恐惧是最为难处理的,事实上学生的交流来自于老师的引导,只要问题情景设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他们是不会让我们失望的。五年级学生基本上具备了初步应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利用这一点,本节课有了两个课前的自主学习,搜索两个主题,一是“宇宙是怎样形成的”,二是“宇宙是什么样的”,也正是利用这两个问题学生们展开了对宇宙模型的制作。二.败笔在于课堂活动与纪律的处理

我们提倡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基于此而进行的小组讨论也是一个重点,对于活动的如何调控被摆在显要位置。由此而产生这样一个问题:作为引导组织者的教师怎样在活动和课堂秩序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呢?一方面是活跃的课堂氛围,一方面是难控的课堂形式。三.思考:“放”与“缩”的关系处理

第一,时效性问题。一节课只有40分钟,这40分钟我们用来做什么?发散学生的思维固然重要,但是一味强调徇着学生的思维,那我们的时间根本不够用。并且,作为教师而言,不能因为活动的诉求而放弃教育本该具有的理性启蒙与价值引导之责任。

第二,通过这次的活动,已经达到了我的活动目的: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学生对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对宇宙充满了好奇,他们是能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来,应该充分信任他们,放手让他们大胆地思考、大胆地尝试。

一门课的授课时间是漫长的,但通过教学,值得自己去挖掘和思考的地方还很多,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和思考,俗话说得好 “教学同长,学无止境” 立足课前精心备课,课后认真整理、分析和反思自己的不足,有努力,必然有所收获。

下载Z+Z教学设计模型word格式文档
下载Z+Z教学设计模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7.1模型》教学设计

    第七章 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第一节 模型及其功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模型及其功能,理解模型制作在产品设计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认识模型的过程,理解模型......

    《建立模型》教学设计

    《建立模型》教学设计 金坛市小学科学张戴李黄四人组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模型的种类以及作用; 2、能够建立一些简单的模型。 二、重点难点: 重点是认识模型的作用; 难点是学......

    学校家具模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学生学会各种颜色的搭配技巧。2、 掌握各种拼插技巧。3、 体验手工活动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重点难点1、 培养学生掌握颜色搭配和拼插技巧。2、培养学生兴趣和......

    《水分子模型》教学设计(5篇)

    课例1 理想模型,实现“宏观、微观、符号”的统一 ——《水分子模型》教学设计 内容简析 在化学用语教学中,“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主题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学生们好不容易培养的......

    原子结构模型的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的模型》教学设计 浙江省海宁市实验初中宋竺 《原子结构的模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的学习、合作学习。案例的动画模型有直观、形象的优点,动画与单纯用......

    ADDIE 模型教学设计20091203

    ADDIE 模型教学设计是指一套有系统地发展教学的方法 主要包含了:要学什么? (学习目标的制定)﹔如何去学? (学习策略的运用)﹔以及如何判断学习者已到达学习成效? (学习评量的实施......

    “制作火车模型”教学设计

    -了火车第五次提速和讲故事的呈现形式,来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能动、活跃的思维和积极的探究状态。 (二)教材的重点难点 根据活动内容和课程目标的要求,确定......

    制作长城模型教学设计

    制作长城模型 教学目标: 1、学会对纸盒的改造、组合和镂空等技法,制作长城景观模型。 2、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培养学生审美、爱美、创造美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