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比较韧性》教学设计
《比较韧性》教学设计
《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通过测量比较常见的材料的物理特性来引导学生认识材料,认识物体。单元第1课通过调查、辨认周围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初步认识常见的材料。第2-5课,通过观察、测量、比较,依次认识材料的硬度、韧性、吸水性、沉浮情况方面的物理特性。《比较韧性》是这个单元第3课。重点是通过测量比较木头、金属、纸、塑料4种材料的韧性,认识塑料的显著物理特性,丰富对塑料的认识。【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对材料充满兴趣。喜欢“做实验“。但真正做的对比实验,这是第一次。而且这节课的实验操作要求较高。对于”韧性“一词,大部分学生不明确是什么意思。需要具体的例子引导,让学生明白。【教学目标】
1.知道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2.用简单的词语描述塑料的物理特性。
3.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比较材料的韧性。
4.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点】
用测量的方法比较认识材料的韧性。【教学难点】
理解什么是韧性,实验中控制不变的条件。【材料准备】
1.一样粗、一样长的塑料棒、竹棒、铁棒(学具带里)
2.50克钩码3个。
3.固定盒。
【教学过程】
一、比较韧性
1.叫两个学生做动作:弯腰,腿伸直,手尽量往下伸。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能伸得更下面? 引出:他的柔韧性很好。
引导:这是我们身体的柔韧性,材料也有类似的性质。
师:这里有两样东西,竹棒和塑料片。我用它们来提桶。请你仔细看它们的变化。演示:慢慢地提
用力地提
生:竹棒先弯曲,然后折断了。塑料片弯曲,没有折断。师:我们把像塑料片这样受到力后,容易弯曲,没有折断的性质叫“韧性“。(板书“韧性”)
2.师:各种材料都有韧性,竹和塑料,谁的韧性更好? 铁和塑料,谁的韧性更好呢?怎么比较韧性?(适时引导“公平性“并出示”公平条件“)出示三种材料:竹棒、塑料棒、铁棒。播放微视频:实验操作方法及步骤 小组领取材料、实验、记录
汇报实验结果
4种材料的弯曲度(>
>
>)
交流
师:你看到了什么?谁的韧性最好?为什么?如果挂上多些重物,会怎么样?谁的韧性最好?
二、丰富对塑料的认识
1.提问:塑料的韧性这么好,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利用它的韧性好做成的?
(材料的特性和功能是相适应的,根据塑料的韧性好,顺势引出它的功能)出示塑料做的各种物品 提问:塑料还有什么特点? 全班交流填写塑料的特性气泡图
2.塑料的循环使用 介绍塑料的缺点
介绍塑料的循环使用方法,注意塑料的回收利用。
四、课堂练习
第二篇:《比较韧性》教学设计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案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教学难点】
掌握实验操作方法,以及能用适当的词语来描述材料的特性。【教学准备】
1、每组实验用品:物体6种(牙刷、塑料梳子、回形针、钥匙、木
块、筷子)
实验记录表,毛巾 水槽一只,装半槽水
2、天平秤一个,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请看老师手中有三把尺子,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金属、木头、塑料)
不错。通过前几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不同材料的硬度、柔韧度、吸水性各不相同,它们在其它方面还有不同的特性吗?这节课我们将把不同的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它们的沉浮状态,有兴趣吗?
板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二、探究材料的沉浮(1)认识物体的材料
请各组组长从材料袋中取出6种物体——牙刷、塑料梳子、回形针、钥匙、木块、筷子。快速识别这些物体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然后分类摆放。
汇报交流:请任一组学生汇报,边出示物品边说明它由什么材料制成。询问其他小组是否有不同分法?师生达成共识后,教师板书:(材料:金属 塑料木头)
(2)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出示记录单)这些材料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接触过,观察过。接下来,我们进行一次观察能力比赛:请各组组内交流,然后预测这些物品的沉浮情况。为了简明方便,我们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利用简单符号描述我们的预测结果。(学生活动)
2.汇报交流:
请各组组长派代表汇报结果并说出理由(板书)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吗?(学生补充汇报并说出理由,教师补充板书)(3)验证预测——做实验
现在记录单上的预测结果出现了不同意见,在预测结果上侧标注“?”,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预测结果吗?
温馨提示:(分组实验要求)
1、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教师先亲手演示应该如何将物品放入水中。(课件视频)
2、课件出示3个物体在水中情况的图片,学生研讨判断沉浮的标准。
小结并课件演示:物体不碰到水槽底部是浮,碰到水槽底部是沉。
3、课件出示温馨提示,使学生明确此次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开始实验,教师巡视,并加强指导。汇报结果。
注意让学生比照预测结果和实验结果,强调实验是检验预测的唯一标准。
(4)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
学生取出自己搜集的物品(纸、橡皮擦等),进行沉浮实验。提醒学生要先预测,然后把猜测和实验结果写在记录表上。(学生活动)学生汇报。教师特别指出:纸片是比较特殊的材料,一开始它是浮的,但是吸水后它就会沉下去。
(5)讨论交流,归纳与发现
做了这么多物品的沉浮实验后,学生组内讨论交流物体的沉浮跟什么有关系呢?(指名汇报)
(课件出示填空题)通过填空模式引导学生得出完整的结论:像铁、铝、铜这样的 金属 材料,在水中容易 沉 ;像 木头、塑料 这样的材料,在水中容易 浮。物体的沉浮跟 材料 有关。
(教师板书: “↓”和“↑”,物体的沉浮跟材料有关)
三、认识木头
1、(教师出示“木船”的图片)现在,我们发现了木头的特性了吗?(学生回答:浮于水面)木船正是利用了木头浮于水面的这一特性。那么,木头还有哪些特性呢?我们继续探究。
2、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木头制成的物品,大家一起来找一找。(学生汇报)
3、这些木制品有什么用途呢?人们利用了木头的哪些特性呢?请各组进行组内探究,并且填写气泡图。
4、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木头的特性还有很多,我们课后还可以进行探究。
5、老师收集了一些木制品的图片,请大家一边欣赏一边思考:这些木制品分别利用了木制品的哪些特性?(屏幕出示“木制品”图片)
6、生活中离不开木制品,一棵成材的树木在自然界至少需要生长十几年才能使用,树木的生长过程是如此的漫长,而我们身边有些人却这样做(屏幕出示破坏浪费森林资源的图片)世界上的森林正在急剧减少,破坏生态平衡,最明显的后果就是容易引发沙尘暴(屏幕出示“沙尘暴”图片)。
7、森林资源是有限的,可是,人类的智慧是无限的。人们意识到了危机,已经开始使用其他材料代替木材,甚至把木协和木材边角料制成人工板材,广泛使用,你们知道哪些木材的替代品吗?(学生自由说)。
小结:随着科学水平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们开始对材料进行选择和开发,木材的替代品不但节约了森林资源,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还能有效的弥补木材的缺陷,充分发挥材料的优势,满足生活的需要。
四、课后作业
画一张保护资源的宣传画,号召身边的人们节约资源,善待地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五、板书设计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沉↓ 浮↑
材料:(图片)金属 木头 塑料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材料有关
第三篇:《比较韧性》教学设计
《比较韧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后,虽然变形而不易折断的性质。过程与方法: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韧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重点难点
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韧性 教学准备
塑料片、金属片、木片、纸片、尺、钩码、塑料筒、塑料物品等。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两根长度、厚度和宽度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
请两位同学上来各取一根,分别用一头去“担”水桶,观察塑料条和木条的变化情况。
2、韧性的认识
木条断了,塑料弯了,没有断,象塑料条这样弯了但不断,而且会恢复原来形状的特点,我们就说塑料条的韧性较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材料的韧性。
二、新授
(一)哪种材料更韧比较
1、提供四种材料,那种材料的韧性好呢?猜一猜。
2、设计实验。
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柔韧性,并把比较的结果排一排序
3、演示实验。
⑴把木条、金属条、塑料条、纸条放在桌面上,一端压住,另一端伸出桌面 5厘米,用回形针挂上钩码,观察它们的前端弯下去了多少。测量材料前端弯下的距离时,眼睛要平视。⑵分别测量木条、金属条、塑料条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和15厘米后前端弯下的距离,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汇报,小结。
(二)认识塑料
1、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哪些塑料制品?
2、分发各种塑料制品,观察后思考:这些塑料制品分别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
3、塑料还有哪些特性?完成气泡图。
(三)塑料的循环使用
1、阅读教科书,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
2、出示“可回收标志”,认识可回收标志。
3、讨论:我们以后在使用塑料制品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三、总结拓展
可以把在学校产生的塑料瓶等投入爱心回收箱中。课后习题 选择题: 下面物品中是塑料做的是()A 钥匙
B 课桌
C矿泉水瓶 将木条、卡纸、铁钉和塑料尺按硬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例是()A 铁钉>木条>塑料尺>卡纸
B 铁钉>卡纸>塑料尺>木条 C 铁钉>塑料尺>木条>卡纸
D 铁钉>木条>卡纸>塑料尺 判断题:
一般情况下,塑料尺的柔韧性没有不锈钢尺好()塑料不易被分解,所以不会造也环境污染()填空题:
1、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的性质。塑料具有()()()()()()等。生活中常见的塑料制品有()()()()等。木条、金属条和塑料条三种材料,()弯曲程度更大,说明了()柔韧性强。简答题:
塑料有哪能优点和缺点?
学了塑料循环使用以及认识标志后,你认为自己该做些什么?
第四篇:《增强生命的韧性》教学设计
《增强生命的韧性》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挫折是可以战胜的,提高学生勇于面对挫折的勇气和意识,树立战胜挫折的信念,树立正确的挫折观;使学生树立坚强的意志来战胜挫折。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应对挫折,解决挫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学会合作与分享。
知识目标:了解生活难免有挫折,要正确认识挫折;懂得及时调整自己,勇于面对挫折;学会发掘生命的力量,积极战胜挫折。
二、教学重难点
正确认识挫折和面对挫折的方法
分析:初一的学生生活阅历少,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不足;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悦纳挫折的必然性,理解面对挫折的正确态度的重要性,懂得积极战胜挫折的方法,并乐于落实到行动中。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逆境中的生命之美更震撼人心,里约残奥会美丽瞬间
【教师点拨】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又不是完美无缺,一帆风顺的。残奥会的每一位选手都有着一段遭遇,一个故事,一种坚韧,一种拼搏自强,他们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韧性,面对挫折的勇气,这种逆境中的生命之美更加震撼人心。
生活中的我们,应该如何增强自己的生命韧性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探讨和追寻答案。
【新课讲授】
环节一:生活难免有挫折正确认识挫折
【展示情景】美丽与磨难
学校组织春游,我捉了两只小虫子带回家喂养它们。一段时间后,它们结成了一个个小小的蛹。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们的蜕皮,真是一次次“脱胎换骨”,结蛹的状态更是“死去活来”----它们用丝将自己缚在树叶上,一动不动。我以为它们快死了,谁料过了几个小时,蛹壳的各部分突然破裂崩解,它们的身体竟然变得又大又鲜艳。将近四个星期的喂养,起初两只不起眼甚至可以说是丑陋的毛毛虫,变成了两个肥肥胖胖的蛹。最后,羽化成两只体态窈窕、色彩艳丽的蝴蝶,翩翩飞走了。
原来,美丽诞生于磨难。
【问题】读完这则小文章,给你什么启示?
【教师点拨提升】蝴蝶的蜕变历经痛苦,美丽诞生于磨难。我们的人生依然如此,生活中难免有挫折,挫折具有必然性。正如纪伯伦所说:“除了通过黑夜的道路,人不能到达黎明。”
环节二:及时调整自己 勇于面对挫折
【展示情景】中国“单腿骑士”梁贵华
4岁时由于意外左腿肢体残疾,凭着顽强的毅力和不服输的精神,梁贵华学会了游泳和骑自行车。18岁开始学习专业自行车。2012伦敦残奥会梁贵华打破世界纪录获得金牌,并在里约成功卫冕。梁贵华说:“我们不能改变命运给我们的不幸,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对生活的态度,积极一点,乐观一点,其实生活的路可以更宽广。我只有一条腿,但是我与你们一样,坚强地站着。”
【讨论】梁贵华的经历和人生态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教师点拨提升】梁贵华遭遇断腿的巨大挫折,却始终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挫折,并取得了成功。他在启示我们,遭遇挫折并不可怕,及时调整自己,勇于面对挫折,挫折也是一种宝贵的人生经历和人生财富。
【教师讲解】
【教师点拨提升】面对同样的挫折情境,人们的挫折认知不同,就会导致产生不同程度的挫折反应。面对挫折的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即,积极应对挫折,会将挫折转化为成功的契机;消极应对挫折,只会导致自暴自弃的状态,最终走向失败。正如英国作家萨克雷所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 因此,请同学们面对生活考验的时候,及时调整自己,勇于面对挫折,做生活的强者。
环节三:发掘生命的力量积极战胜挫折
【游戏时间】平板支撑
规则:三位同学比一比,看谁坚持的时间长
温馨提示:同学们的守纪与配合是快乐的保证
【游戏后的访谈】1.你感觉最困难的是什么?
2.你是依靠什么坚持下来的?
【教师点拨提升】同学们体验了做平板支撑过程,体力上的消耗,心理上的煎熬。同学们依靠自己的坚持,自我激励和同伴的鼓励坚持下来,甚至突破了自己以往做平板支撑的极限。这都说明,我们有能力发掘生命的力量,积极战胜挫折。
1.发掘自身力量,自强不息
【展示情景】
梁贵华是一个充满梦想的年轻人,用坚强的内心,开阔的视野和有力的右腿,支撑起他的梦想。单腿的缺陷没有击倒他,他学会了单腿行走、游泳和骑自行车;身体残疾没有让他对生活形成依赖,父母打工,他为弟弟煮饭,负责接送妹妹上下课;残酷的训练没有让他退却,在训练场地表温度高达48摄氏度的南京,他每一堂训练课都咬紧牙关,坚持骑完全程。生活让他学会了坚强,学会了笑对人生。
【讨论】梁贵华是如何战胜挫折的?
【教师点拨提升】梁贵华充满梦想,自立自强,坚强而顽强,有着笑对人生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他在启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发掘出自身的潜力,自强不息,积极战胜挫折。
【智海拾贝】增强生命韧性的方法
1.欣赏、培养幽默感
2.和自己信任的人谈一谈
3.考虑并接受最糟糕的结果
4.关心、帮助他人
5.培养某方面的兴趣
【教师点拨提升】我们可以勇敢面对挫折,发掘自身力量,增强生命韧性,积极战胜挫折。
2.借助外力寻求帮助
【问题】深度思考:摘金是梁贵华一个人的奋斗成果吗?
【展示图片】教练和队友悉心照顾和帮助梁贵华的画面
【教师点拨提升】摘金不是梁贵华一个人的奋斗成果!梁贵华有教练刘光锦的引导和帮助,赛场上教练为梁贵华做提示;有来自队友的帮助;有亲人的关怀和陪伴;更有对手的激励。因此,面对困难、挫折和考验,我们不要孤军奋战,要学会借助外力寻求帮助。
【展示情景】师者,如父如母!
作为残疾人运动员的教练,往往肩负着更多的责任和付出更多艰辛。除了传授本领,他们中有许多人为师如父母。当运动员生活不便,他们要寸步不离地贴
;当运动员丧失生活信心,他们要及时耐心疏导,帮助他们调整心态;赛场上,他们又始终陪伴左右。“师者,如父如母”,这是残奥赛场上最温暖的画面,感染着每一个人。
【教师点拨提升】每位成功者的背后都有很多人的帮助,让我们致敬冠军背后的英雄,常怀感恩之心。
【课堂小结】
【教学升华】
视频欣赏:每个挫折都有它的意义
人生难免有挫折。请相信:当生活为你关上一扇门,同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请悦纳挫折,勇于面对它,积极战胜它;请豁达且乐观地看待人生,增强生命的韧性,做生活的强者。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一)优点
1.教学设计体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性质。本教学设计选择学生真实的生活事例——里约残奥会中国“单腿骑士”梁贵华作为情景,贴近生活。以梁贵华的事例为主线,进行深入的分析,事例运用充分,条理清晰。
2.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知行统一,重在实践。体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性。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活动,课上通过讨论和游戏体验拼等活动,在情境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认识、体验增强生命韧性的意义和方法。
3.注重学生在情景和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二)不足
1.对学生游戏环节的组织能力待提高。
2.课堂提问的质量待提高。
(三)改进策略
1.学生在游戏环节非常活跃,需要老师更好地引导,以保证良好的参与秩序,提高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2.课堂提问要注意指向的明确性,设问简洁,避免封闭式问题,提高问题的质量。
第五篇:比较韧性教学反思
哄哄闹闹的课堂
比较韧性教学反思 朱必胜
《比较韧性》这节课教材安排有两大内容:一是那种材料韧性好,二是认识塑料。但是单从教学内容上看,一节课是不够的,所以我从第一个活动的实验来将把课时分为两个课时。下面我从一下几个方面略谈教学反思。
哪种材料韧性好这个活动教材上的实验室有带考虑的,原因有四点: 一是实验材料达不到要求,材料要求三根相同、厚度的木条、卡纸条、铁片和塑料条,而且边沿都要有小孔可以挂砝码。
二是书上设计的实验是把这四种材料分别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15厘米,如果纵向比较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材料伸出得越长它的韧性就越强吗?这样的实验使学生认为材料不同点韧性不一样,事实上每一种材料的每一部分韧性都是一样的。
三是从四种材料受力后的弯曲度来比较它们韧性的大小,学生看到铁片的弯曲度最小,就会误认为铁片的韧性很差,这就势必把学生带入到一个误区。
四是材料弯下来的程度不易测量。
综上,我将教材的实验稍作修改,将伸出桌面的长度改成挂的砝码数,通过1个、2个、3个砝码数的横向比较来比较材料弯下去的程度,这样一改实验难度可能会简单易行一点。
从教学方法来说,这节课从一开头,就没有充分的准备好,因为这是两节课连在一起,刚上完《种材料硬》马上上比较韧性,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疲劳,而且实验材料一模一样,学生不能产生兴趣,学生普遍兴趣度不高。是我从课堂的氛围观察到的。
第二导入的时候材料没有准备完善。我用找两个学生上台比哪个同学能把木条和金属尺折断。木条容易折断,但是金属尺学生使劲也是可以将其折断的,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将材料找到并且亲自做一下。
所以,这节课失败的首要因素是导入没有导好,导致全盘皆输。
接下来我让学生讨论比较韧性的方法。学生大概有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扳。将材料用手扳。
方法二:把材料放在一起用手扳使每种材料受力相同。(这种方法好吗,可行吗?我在课堂上给予了肯定,到底行吗,还待思考)
方法三:将材料一起放在一起用重物压住,然后用手按这几种材料,看哪个弯曲程度大
总的来说,学生已经达到了目前的知识水平,最重要的还得看教师的引导。引导过程中,学生对用砝码是受力相同表示认可。但是很多学生还是不能想到此方法。
方法有了,然后就是亲自做实验了,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亲自试验,我觉得很是可惜,学生不能按照自己的方法来试验这可能是科学教学的一重大问题。
然后就是对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的分析。我提醒学生两个问题。第一:朱老师发现卡纸的弯曲程度最大,是不是卡纸的韧性最好呢?对此引导学生对韧性的概念分析。第二:朱老师还发现铁片的弯曲程度最小,是不是铁片的韧性最差呢?对此让学生试想如果砝码加到10个甚至更多会怎么样?判断铁片和木条的韧性强弱。
综合整堂课,一节课的时间抓得紧还是可以将哪种材料更韧上好,但是由于学生兴趣度不是很高,教师组织课堂没有组织好,整堂课还有待思考。
这是我对《比较韧性》这节课的点滴思考,希望以后取得更大进步!
2011.11.17 朱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