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乘法教案
三 乘法
《找规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乘法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的规律。
2、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
3、学生熟悉进行乘法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规律,并能熟练计算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
难点: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规律。
教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教学挂图,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知识迁移。
1、竞答,出示口算卡片。
2×3= 5×1= 12×3= 14×2= 10×4= 30×3= 2×200= 60×2=
2、听算竞答,说口算过程。
500×4= 6×70= 90×7= 8×600= 通过回答,明确:
末尾有0的多位数乘一位数,只要把多位数0前面的数字与一位数相乘,然后在乘得的结果后面添上0,多位数后面有几个0,就添上几个0。(为新知学习打下基础)
3、(1)肯定学生的回答(师评,生评并对自己提出要求)(2)归纳题目特征:多位数乘一位数。
(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乘法。(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合作探究
1、学习“找规律”(1)出示第一组算式。
5×1= 5×10= 50×10= 学生独立计算,回答结果,并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会利用已学知识和已往经验,很快得出结果。教师在算式添上得数。同时发现这三道题的结果是5、50、500,每一题比上一题的结果都多一个“0”。学生能发现这一问题,说明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如果提不出,可由老师以“我有不疑问”等巧妙提出。
学生可能会根据多位数(末尾有0的)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来说明50×10=?这道题的计算方法及结果。如果是,教师应给予鼓励,但不急于肯定,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算式:
这道算式的因数都是几位数?生:两位数乘两位数。引导: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是否适应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有待于同学们去探索,去发现。现在你们能否运用其他的已有知识来说明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探讨一下:(师巡回指导)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是:
生1:50×10表示50个10相加(或10个50),从数位表知它是500。生2:50×10=50×2×5 =100×5 =500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可能需要补充、讨论、完善,或有另外的解释,只要合理,教师要给予肯定,但要适当加以巧妙的控制] 刚才,同学们的研讨的有理有据。下面我们再举几个例子进一步说明一下:(2)出示第2、3组算式: 3×2= 12×4= 3×20= 12×40= 30×20= 120×40= 1).学生回答算式,教师总结评价。
2)交流30×20、12×40、120×40的计算过程。
2、探索规律:
(1)引导学生回顾解题过程并注意观察三组算式: 5×1=5 3×2=6 12×4=48 5×10=50 3×20=60 12×20=480 50×10=500 30×20=600 120×40=4800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讨论、交流:
组内同学相互交流,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发现,从而同伴相互补充、完善。(3)小组汇报:
小组代表发言,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师给予肯定。
(4)小结: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注:可由学生代表完整表述]
三、知识运用,拓展提高
1、尝试练习
(1)投影出示课本27页“试一试”第2题(可直接看课本)。
要求:a.独立完成,同桌互查交流。
b.学生互评,找出存在的优、缺点,供全班交流订正。(2)出示第27页“试一试”第1题(情境图)。要求:a.说明图意,提出相应问题。b.绘制统计表、计算。c.交流、订正。
2、练习:
课本第27页“练一练”1、3、4题。第1题:开火车口算填表(可用投影)。
第3题:独立审题、列式、口算,制成统计表,组内互查。
第4题:独立解答,交流汇报。(不要求学生会列综合算式,但可鼓励有能力的同学尝试一下。)
3、数学游戏:接力竞赛。
完成第27页练一练第5题。评选优胜组。[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
4、拓展练习:完成课本第27页第2题。
()×()=800()×()=1260 看谁写得最多。
四、升华提高。师生共同完成: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你的进步表现在哪里?你给同学们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你学习的同学是谁?你的疑问是什么等等。板书设计: 乘法
5×1= 3×2= 12×4= 5×10= 3×20= 12×40= 50×10= 30×20= 120×40=
《整理书》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算与交流的过程。
2、掌握计算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感悟与体验算法多样性的过程。
3、能运用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难点:
经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过程,并掌握计算方法。教学具准备:
口算题卡、投影仪、投影片、教学挂图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唤知激情
1、口答:开火车口算:(出示题卡,要求学生回答完整)20×20= 10×30= 50×30= 600×20= 12×40= 130×20= 160×40= 200×50=
2、生生互考互评:由学生出题考同学。(给出一定要求,考题自定)
(进一步提高学生注意力,计算能力,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兴趣)
3、多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投影出示)2 3 5 8 1 6 5 × 3 × 4 × 6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计算结果,并说明计算过程和注意事项。
二、小组合作,解疑探知。每层14本
导入谈话:二年级小图书员王红同学在图书室帮老师整理书时心里产生一些问题,请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问题呢?
1、学习例题: 请看挂图:
(1)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题,鼓励 学生去发现问题。可把问题写在黑板一边)
(2)出示王红的问题(贴出)
(3)探索估算。
1)谈话:王红同学自己没有得出答案,同学们能不能帮她解答呢?有没有信心?
2)理解题意,弄清已知条件和问题。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师巡视并个别帮助。4)学生汇报列出算式,师板书:
14×12 或者12×14(估计学生没有困难)肯定两种算法都可以。
5)探讨算法并交流:
a观察算式特征(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一步揭示课题内容,突出本节教学重点。b引导学生探索估算的方法。c分组讨论。要求:
不用笔算,用估算的方法找出大约是多少?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汇报如下:
把12看成10,把14看成15,10×15=150 大约是150本。
或把12看成10,14×10=140,结果应不大于140。(也可有其他方法)d进一步提出问题:“那150本书放得下吗?”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局限性,必须进行精确的计算,进一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算法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探索笔算
1)独立探索;2)小组交流(也可同桌,也可是小组4人,也可自由组成最好的合作伙伴进行);3)汇报结果。可能出现: 生1:14×12=168 14×10=140„„„„„„„„10层放几本 14×2=28„„„„„„„„„2层放几本 140+28=168„„„„„„„„12层放几本 生2: 12×14 =12×2×7 =24×7 =168(本)
生3: 14×12=168(本)1 4 × 1 2 2 8 1 4 0 1 6 8 4)学生边展示边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及自己的想法。
5)三种方法都展示之后,提出:哪些地方和你想法相同?哪些地方你没有想到,你能理解吗?进而指出新的方法(生3),让同学介绍自己的学习过程并鼓励。6)同学们都能理解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1 4 × 1 2 2 8„„„„„„14×2 1 4 0„„„„„„14×10(可点明:0可省略不写,但要强调数位对齐)1 6 8„„„„„„28+140 7)回顾概括新方法。课堂小结,回顾升华。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基本练习。“试一试”中的题目。以摘“ ” 形式完成,指名板演。
2、提高练习。“争夺冠军”,教科书第30页“练一练”第2题。
把全班学生分2组,老师每次出一题,哪边回答正确的学生胜出1分,累计得分最多组夺冠(也可以给一个基础分)。
3、应用练习。
(1)课本30页“练一练”第5题。小组合作探讨。
要求:先独立计算,然后再探究、交流。感受数字模式的规律性。(2)解决前面同学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小组内交流,师巡视辅导)。
4、课堂小结,回顾升华。
(1)师生自评。谈谈自己做得比较满意和不满意的地方,评价自己这堂课的表现。
(2)学生互评。谈谈老师同学们的优点和不足,提出诚挚的意见和建议以及今后学习的方向。
(3)教师点评。对同学的表现做简要点评,力求准确、公平。
《电影院》 教学目标:
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景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2、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估算意识和计算、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难、重点: 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进一步掌握两位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
“电影院”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情境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生:仔细观察、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适时引导并板书:“电影院”。师:你能根据情境图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思考后提出如:
生1: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生2: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座位? 生3:还剩多少个空位?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不少,并提出“电影院的座位够吗?”请同学们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二、探究新知
1、解决“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师: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根据上节课学过的,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探究后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20×25=500(个)答:电影院的座位够。生:估算 26×20=520(个)520>500 答:电影院的座位够。
2、解决问题“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师提出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仔细审题列出算式。师巡回帮助个别学生。板书:26×21= 这是某某同学列的算式大家赞成吗?(让该生在大家的赞成声中体验一次成功)
(1)不通过计算估算找计算结果的范围。生交流。
生:结果大于500。生:结果大于520。
学生反思估算过程,有助于发现计算的策略。师:解决这个问题仅靠估算还不行,要进行计算。
让学生独立找计算方法,小组交流讨论,然后用喜欢的算法算出来。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并让学生到黑板展示,说算理(代表小组)
生1: 26×20=520 生说算理:把未知的乘法计算转化为已知的乘法或加法。
26×1=26 520+26=546 生2:展示 26×21 生说算理:把未知的乘法转化为已知的乘法。=26×3×7 =78×7 =546 生3:展示 2 6 生说算理:与生1的算理相同
× 2 1 2 6 5 2 注意进位 5 4 6 师板书答这一个电影院一共有546个座位。师:哪种算法和你算得相同?哪种算法是你没有想到的?还有没有其他算法并交流。
学生比较三种算法,小组讨论并交流。
师组织全班交流。生
1、生2的两种横式算法,有一个共同的策略把未知的乘法转化为已知乘法或加法;生3竖式计算与生1算法算理相同,仅是用不同的形式描述算法过程。
三、巩固应用 1、31页试一试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学习结果,说出计算方法和过程。2、32页练一练
(1)第1、2题,注意进位问题。
(2)实际应用第3、4题,鼓励学生独立解决。(3)第5题,鼓励学生用喜欢的方法去算。
(4)第6题,探索题,先独立计算从中发现规律(放课下让学生探索)。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你是怎样帮助教师和同学解决问题的?
我们的周围处处有数学,要想学好数学不但要做到细心观察,积极动脑,提出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还要善于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练习一》
内容:教科书第33——35页“练习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和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力目标: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难重点:
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教学准备: 口算题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师:谈话引入。同学们要想学好数学,除了联系实际,善于观察外,还要学习中善于合作交流,互相帮助。同学们对“乘法”这个单元的口算、估算和计算方法掌握地不错,可是有部分同学需要大家的帮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一下这部分内容。
二、引导学生总结自己乘法中的口算、估算和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回顾本单元的口算、估算和计算方法。生:小组讨论交流。师:组织全班交流。
1、交流乘法的口算方法。生1:变换算式。
生2:把算式看作几个几相加。
生3:先用零前面的数相乘,再添零。
2、交流乘法估算方法。生1:四舍五入。
生2:转变成已知乘法。
3、交流乘法计算方法。
生1:把未知的乘法计算转化成已知乘法或加法。生2:用竖式计算。
师:通过回顾,同学们对乘法的口算、估算和计算方法都掌握的较好,现在我们就利用掌握的知识来解决练习一的问题。
三、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1、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师出示题卡,学生算课本33页1题。让学生用估算方法:课本33页6、7题。先用估算方法:课本34页10题。用计算方法:课本35页12题。师:用喜欢的方法计算。
(运用比赛的形式,提高积极性,做完后小组内交流)
2、先数填空:课本33页2题
师:让学生独立填空,小组交流填法。
第二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9、寓言两则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二、教学重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三、教学时间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亡羊补牢()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1)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2)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
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悔()叼屈隆
梅()叨窟窿 2背诵这则寓言。
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板书设计:
想法 已经丢 后悔
亡羊补牢 做法 不补 赶快堵(未为迟也)
结果 又少 再没丢
第二课时
(一)齐读《亡羊补牢》。
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三、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
寓言 窟窿 劝告 软硬 狼群 法则 后悔 盘缠 叼走 街坊
第三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语
二、朗读课文并说一说每一则的寓意
三、拓展活动
把搜集到的寓言故事,在小组里讲给同组的伙伴听,选一个参加班级寓言故事大赛,评出故事大王奖三名
四、完成同步练习
10、惊弓之鸟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并学习使用这个成语。2.运用学过的朗读技巧,读出魏王疑问、惊叹的不同思想感情。
3.理解“惊弓之鸟”、“能手”等词语。并能选择“直”的解释条,通过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到与“直”的含义相对应的词——“拼命”。4.训练因果句式。
5.根据板书提示背诵第8节。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整体进入
1、师: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伟大民族,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里,有一颗永不磨灭的璀璨明珠,那就是——成语。成语对于我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小朋友,你能不能说说你了解的哪些成语吗?
2、刚才,有同学说到了“惊弓之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惊弓之鸟”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3、这个成语来自于一篇古典作品,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板书:
不用箭 【更羸—————┐ | | “射” | 下
↓
大雁 】
正因为不用箭,所以老师在“射”字上加引号。
二、找到突破口
1、师:那么,课文哪一节重点写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呢?
(引出第8节)用手势告诉老师。
出示练习,自读第8节,思考填空,用()在书上括出答案。
【它飞得慢,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叫得悲惨,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板书。
板书:【飞得慢——箭伤未愈
叫得惨——孤单失群】
“孤单失群”是什么意思?(离开同伴,无依无靠)
这两句话前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出示小黑板:【因果——先果后因】
4、读书上更羸说的第二句话:男同学读“果”,女同学读“因”。
男:它飞得慢——女:是因为„„
男:它叫得悲惨——女:是因为„„
5、下面由老师引读因果句式,同学接读。
师引读:之所以飞得慢,是因为——
(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师引读: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
(叫得悲惨)。
师引读: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
(飞得慢)
师引读:叫得悲惨,是因为——
(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小结:通过朗读,我们理解了更羸说的第二句话两组分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6、默读更羸说的第三、四句话,思考填空,用()括出答案。
出示填空:
【它一听到_____,心里很______,就__________。
它一_________,伤口又______,就__________。】
交流,出示板书:
【弦响→害怕→高飞→使劲→裂开→掉下】
7、下面,由老师范读这两句话,谁能听出老师在哪些地方读出重音。
(一„„就„„拼命)
指名读,齐读
8、师:前面,我们知道了更羸说的第二句话是因果句式,其实,第二句与第三、四句话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下面由老师引读,同学接读:
师引读: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一使劲——(生)„„
师引读: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它一听到弦响——(生)„„
师:那么,更羸是如何判断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呢?
师引读:因为更羸观察到——(生)它飞得慢„„
(出示板书:观察)
师引读:他又分析到——(生)飞得慢„„
(出示板书:分析)
师引读:最后更羸判断出——(生)它一听到弦响„„
(出示板书:判断)
9、下面请同学看着板书的提示,背诵第8节。先各自准备,再指名背诵、一起背。
三、进入对应点
1、师:更羸的判断是不是准确,在文中哪一节可以找到印证更羸的话?快速默读课文。用手势告诉老师(第四节)
2、指名两组读第四节,找一找这节中哪一个字与“惊弓之鸟”中的“惊”字有联系?把它圈出来。然后想一想更羸到底用什么方法射下大雁的?(嘣)
(用弓弦的响声使大雁受到惊吓。)
3、指名读第4节,并说说哪些词应该读出重音?(嘣,直,忽然)
再指名读,齐读
4、这个“直”字有4种解释,出示:
【直:①不弯曲;②使直,把弯曲的伸开;③爽快,坦率;④一个劲儿地。】
默读解释条,文中应取哪条解释,用手势告诉老师。齐读解释条。
5、这个“直”字,根据它的解释,对应了第八节中的哪一个词?默读第八节。交流。(拼命)
老师请一个同学把这个解释代入“拼命”这个词来读这句话,体会含义。
6、老师来读第4节的句子,同学来读第8节中相对应的句子。
师:只见那只大雁„„生:它一听到弦响„„
四、朗读训练重点
1、师: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可魏王当时并不知道,他前后共说了几次话,请同学来读一读。指名朗读。
2、出示三句话: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疑惑地问,“你有这样的本事?”
“嗬!”魏王看了,大吃一惊说,“真有这样的本事!”
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
3、师:朗读对话要按照以下这四步来读句。出示朗读步骤:
【读好句子语气:一找提示语;
二找标点;
三找重音;
四有感情地朗读。】
按照这个方法请一个同学来读第一句。
① 我从这句话的提示语中找到____一词,这句句子要读出____语气。
② 我从标点符号上知道这是一句____句,语气应(上扬,下降,平直)。
③ 我认为这句话中____应该读出重音。④ 我认为这句话应该这样读____。
根据老师教的方法,分小组讨论如何读好2、3句。
分别指名读。
4、齐读这三句话。
5、下面由老师和同学配合分角色朗读,老师做更羸,同学做魏王,要求去掉旁白,直接读说的话。
五、朗读总结
1、师:更羸怎么能听出大雁叫的声音很悲惨,在书上第一节中找答案,指名读句。
出示句子:【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出示解释:
【能手:是指对某一顶技术、某一种工作特别熟练,干得特别出色的人。】
师:织布技术特别熟练,布织得特别好的人称“织布能手”,种菜特别出色的人称“种菜能手”,我们班的龚毅敏同学因为拉二胡拉得很好,所以是拉二胡能手。
出示句式:【我的××因为„„所以是什么能手】
在你周围的同学、老师、父母、亲戚等也有不少能手。
请你用上“我的××因为„„所以是什么能手”的句式来说话。
(下棋能手,跑步能手,写字能手,绘画能手„„)
“射箭能手”是什么意思?“有名的射箭能手”又是什么意思?
(射箭的技术很高明的人就称“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的射箭技术特别高明,射箭的经验特别丰富。)
(师:正因为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打猎很有经验,因此他听到大雁鸣叫的声音能辨别出来它叫的声音很悲惨。)
2、分角色朗读课文(旁白,更羸,魏王),并思考:更羸真正的本领是什么?
3、交流:善于观察、分析、判断事物
我们小朋友也要学会善于观察、仔细分析、准确地判断事物。
六、引申
1、这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心里就害怕,以为又有箭射来,拼命往高处逃命,可见这是一只——(生)惊弓之鸟(师指课题)
“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就是被弓箭吓怕了的鸟。)
2、师:说得对。“惊”就是惊吓;“弓”就是弓弦得响声;“之”就是“的”。“惊弓之乌”是个成语,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特别害怕的人,说这种人成了惊弓之鸟。你们在电影、电视或者读过的故事里看到过这种人吗?
(师举例:有人打了败仗很恐慌,听到风吹草动以为是追兵来了,害怕得不得了,慌忙逃跑,这些人就是惊弓之鸟。)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军队被解放军打得晕头转向,一听说解放军来了,吓得逃的逃,投降的投降,他们也是惊弓之鸟。)
(有的人被蛇咬过一次,以后看到草绳就害怕,成了惊弓之鸟。这种人是胆小鬼。)
3、师:说得对。有的人受过一次打击下次就害怕了。这种人必定胆小怕事,是不可取的。我们小朋友不应该学习这样的人。
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4.惊弓之鸟
不用箭 观察 分析 判断
更羸—————┐ | “射” | 下 | ↓┌飞得慢——受过箭伤┐
大雁-∣ ∣弦响→害怕→高飞→
└叫得惨——孤单失群┘ 使劲→裂开→掉下
11、画杨桃
教学要求:
1、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3、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叮嘱”“教诲”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你们知道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吗?
2、揭示课题。板书:画杨桃。
二、预习课文。
1、提出预习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自由试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预习:检查生字读音;指名读课文;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指导学生分段,说说各段段意。
1、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课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分段,说段意。
第一段(1)讲父亲教“我”学画画。
第二段(2—18)在图画课上,“我”将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很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第三段(19)讲老师和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提问:
(1)“我”是什么时候开始学画画的?(2)怎样理解父亲叮嘱“我”的话?(尊重客观事实,准确地表现客观事物,实事求是)
3、指名读父亲的话。
五、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我”怎么会将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的?
3、“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后同学们有什么反应?老师是怎么对待的?
4、老师讲的话一共有几句?老师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四句。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5、自由朗读第二段。
六、讲读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
2、提问:父亲和老师的话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为什么说“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七、作业:练习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朗读训练。
1、听课文录音。
2、分段朗读指导。
3、分角色朗读第二段。
二、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1、学生通读全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内容写得真实、具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指名回答问题。(“我”是怎样画杨桃的及老师、同学们的反应写得真实、具体。)
四、讨论思考练习第三题。
1、指名读句子。
2、说说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五、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1、指名读词语。
2、指导记忆字形。
3、抄写词语两遍。
4、指名说“叮嘱”“教诲”的意思。
5、学生口头造句。注意纠正错误。
6、学生书面造句。
板书设计:
31画杨桃
实事求是
父亲 老师
教诲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重点:
学习他人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一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二、汇报交流
1、同桌互相检查
2、指旬读,想机指导读流利。
交流思考问题: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说说为什么师父夸小徒弟画得好?好在哪里?
(根据交流,重点读师父说的话,体会好在哪里?)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读好三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总结,随文阅读
总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两小徒弟不公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自主谈,教师也交流自己知道的事)
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画一画,看看谁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五、课外拓展。
课外收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
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标
1、以介绍自己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2、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
3、能发现并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句式,即反问句是表示肯定的意思。
4、积累打比方的句子和谚语,阅读成语故事。
教学重难点:
口语交际;习作(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
教学准备:
采访老师同学和家长,他们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
教学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引人,激发说话兴趣。
师:同学们,我想你们都做了采访,知道了在别人眼里你是什么样的孩子。其实,最了解你的莫过于你自己了。有人说你粗心大意,你也许不服气地想:我心细着呢?面前这些熟悉你的老师和同学,一定不会象你自己那样全面了解你。有兴趣向大家介绍一下真实的你吗?
二、读提示,明白交际要求
1、可以说自己性格、爱好、也可以说优点和缺点,还可以说自己奇特的想法等。
2、说真话,说实事。
3、注意听别人说,对别人说的能做出评价。
三、认真思考,组织语言,小组交流
1、先要想一想自己介绍什么,怎样介绍。
2、小组交流
3、评一评:谁说出了自己特点?
四、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1、小组选代表在全班讲。
2、师生评议:不仅要评讲得怎么要,还要说说自己听了之后的想法。
3、老师根据不同学生特点给予不同的提示性评价。
五、总结
师:通过今天推心置腹的交谈,我相信小朋友们彼此更加深了了解,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一定更能互相理解,愉快相处。
第二课时
(习作)
一、结合口语交际,引入习作
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时,我们都做了自我介绍。现在我们就来写写自己,好吗?
二、确定交流对象,自主习作
1、引导学生阅读下面的一段话,开拓思路。
我叫丁丁,是个男孩,已经11岁了。你要问我长得怎么样,一个词——奇貌不扬。奶奶却说我喜相,俊得呢!眼睛小却黑珍珠似的,嘴角向上翘,一看就会侃,再加上一对大耳朵往前扇着,准是个有福人。
(1)读读这一段,你觉得丁丁这段自我介绍写得怎样?
(2)你准备怎样介绍自己?
(3)选定对象(老师、同学或未见过面的人)自主写作
第三课时
(讲评)
一、多元评价,认真修改
1、自己读一读,改一改。
2、读给同伴听,听听他们的评价,再适当修改。
3、在班级交流,师生评议
是否写出了自己的特点,语言是否通顺
4、交换修改,(错字和标点)
二、成语故事
1、自读故事,读熟短文
(1)自己练习读短文,读准生字
(2)跟同桌合作,比比谁先读正确。
(3)检查读。
2、结合短文,理解“买椟还珠”。
(1)郑国人买了什么?“椟”指什么?
(2)“珠”指什么?还给谁了?
3、全班朗读
第四课时
一、我的发现
1、比较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非常精神。再注意听,老师说的这一句话和刚才说的意思一样吗?同学们今天难道不精神吗?
(2)自由说这两句话是否一样。
2、师:有的同学说一样,有的同学说不一样。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课本上的句子,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伴。(一个是表示肯定的句子,一个是用疑问的语气表达的问句,但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3、以同桌为单位一人读一句话体会。
4、游戏:老师说一个表示肯定的句子,让学生说一各级意思一样的反问句。
二、读读记记
1、自由读句子。
2、说一说5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点?
3、找找以此类似的句子。
三、读读背背
1、自由读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
3、开火车背诵。
4、齐背。
第三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分配律教案(范文)
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谈话:王阿姨准备买一些衣服在儿童节那天送给四川灾区的学生,你们愿意当王阿姨的小会计吗?
王阿姨选的夹克衫35元/件,裤子25元/件,她买三套这样的衣服,一共要付多少元?
2、学生动手,独立计算出要付的元数。
3、全班交流,说一说每一步算式计算的意义。教师板书:
(1)35×3+25×3
(2)(35+25)×3 =105+75
=60×3 =180(元)
=180(元)答:一共要付180元。
[设计意图]情景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心。
二、体验感悟,揭示规律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使学生初感乘法分配律的知识,让学生拥有足量的感性材料,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知识的获取达到水到渠成。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
4、感悟: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认为这些算式相等不是偶然的,绝不是一种巧合,而是有其中内在的规律。那这些算式中隐藏着什么规律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吗?如果用字母a、b、c表示三个数,这个规律可以写成什么?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发现的规律。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教师板书:(a+b)×c=a×c+b×c
5、揭示规律:大家真了不起,今天我们研究的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设计意图]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认识,让学生通过探索,自己去解决问题,根据学生的情况善导,体现学生会学,并使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强化学习兴趣,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
三、综合运用
1、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学生动手,小组合作。(2)、全班交流,说出每一步算式计算的意义。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方法一:(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方法二: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设计意图]还原情境中的内容,让学生小组分工合作解决问题,亲身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购置足球和篮球各 20个,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
[设计意图]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的,因此要组织好学生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探索,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运用已有经验知识迁移类推,通过合作学习,学会知识。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掌握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五、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A
1、数学医院(判断)
2×(6 + 5)= 2 × 6 + 5()
(25 + 7)×4 = 25 ×4 ×7×4()35×9 + 35 = 35×(9 + 1)= 350()
2、连一连:
3×17 + 5 ×17
(22 + 44)×30(18 + 4)×6 ×6 + 4 ×6 22×30 + 44 ×30
60×20 + 60×30 60 ×(20 + 30)
(3 + 5)×17 课堂检测B
1、填一填:
(12+40)×3=()× 3 +()×3
15×(40 + 8)= 15×()+ 15×()78×20+22×20=(+)×20 66×28 + 66×32 + 66×40 =(+
+)×()
2、做一做:
× 32
× 32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1)35×3+25×3
(2)(35+25)×3 =105+75
=60×3 =180(元)
=180(元)答:一共要付180元。(学生举例)
(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第四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分配律教案
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谈话:王阿姨有一对双胞胎的女儿,周末她带着女儿去买衣服,你们愿意当王阿姨的小会计吗?
王阿姨选的连衣裙55元/件,打底裤25元/件,她买两套这样的衣服,一共要付多少元?
2、学生动手,独立计算出要付的钱数。
3、全班交流,说一说每一步算式计算的意义。教师板书:
(1)55×2+25×2
(2)(55+25)×2 =110+50
=80×2 =160(元)
=160(元)答:一共要付160元。
二、体验感悟,揭示规律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
4、感悟: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认为这些算式相等不是偶然的,绝不是一种巧合,而是有其中内在的规律。那这些算式中隐藏着什么规律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吗?如果用字母a、b、c表示三个数,这个规律可以写成什么?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发现的规律。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教师板书:(a+b)×c=a×c+b×c
5、揭示规律:大家真了不起,今天我们研究的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综合运用
1、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学生动手,小组合作。(2)、全班交流,说出每一步算式计算的意义。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方法一:(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方法二: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2、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购置足球和篮球各 20个,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五、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A
1、数学医院(判断)
2×(6 + 5)= 2 × 6 + 5()
(25 + 7)×4 = 25 ×4 ×7×4()35×9 + 35 = 35×(9 + 1)= 350()
2、连一连:
3×17 + 5 ×17
(22 + 44)×30(18 + 4)×6 ×6 + 4 ×6 22×30 + 44 ×30
60×20 + 60×30 60 ×(20 + 30)
(3 + 5)×17 课堂检测B
1、填一填:
(12+40)×3=()× 3 +()×3
15×(40 + 8)= 15×()+ 15×()78×20+22×20=(+)×20 66×28 + 66×32 + 66×40 =(+
+)×()
2、做一做:
× 32
× 32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1)55×2+25×2
(2)(55+25)×2 =110+50
=80×2 =160(元)
=160(元)答:一共要付160元。(学生举例)
(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第五篇: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2012年03月31日 星期六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帮助
|
留言交流
|
登录
首 页 阅览室 馆友 我的图书馆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冷吹风~~ 收藏于 2010-11-21 阅读数:380
被转藏:37
公众公开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推荐给朋友
举报如果您在该网页中发现有色情、暴力、反动等不良内容,请联系我们:
第三单元:
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两位数的乘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感知两位数的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
2、能独立思考、探索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交流计算(含估算)过程。
3、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三、重难点、关键:
重点: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1、能结合具体情境,正确进行估算,为计算结果指出某个取值范围。
2、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
关键:
1、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主题图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2、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
第一课时 找规律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变化规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能比较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找到整十数相乘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
教具准备
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练习。
5×3=
3×4=
14×4=
15×2=
10×3=
50×8=
40×2=
50×4=
2、说一说。
学生说出口算结果后,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特别是因数末尾有0的计算。
二、揭示课题
1、老师肯定刚才学生的回答。
2、指出复习题的题目特征:多位数乘一位数。
3、揭示新课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师: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乘法知识。
板书课题:乘法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