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六年级比例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比 例》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参与系统、全面整理知识的过程,梳理本单元的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2.通过本单元知识的复习,比较熟练掌握比例知识,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归纳、整理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整理本单元知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准备
回家先整理本单元知识,作好交流的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教师:我们已学完了本单元知识,今天来进行“整理与复习”。
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
二、梳理单元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1.方法回顾
(1)以前我们是怎样整理单元知识的?
(2)你们昨天回家是这样整理的吗?
(3)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
(1)抽2位汇报整理结果(投影标出)。
(2)根据学生的整理,大家提出建议并进行修改。
(3)展示教师整理的结果,说出整理思路(展示)。
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比例的应用
3.教师小结整理知识的情况
三、复习本单元知识
1.比和比例的区别和联系
教师:你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在这里使学生明白比表示两个数,有两项;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考点一: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用0.5、20、1、40组成一个比例:————
(2)如果x×5=y×7(x,y均不为0),则x:y=():()。变式:如果5:a=7: b,那么a:b=():()。
(3)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是12,一个内项是0.2,另一个内项是()。
变式1:在比例中,两个外项互为倒数,一个内项是2.5,另一个内项是()。
变式2:在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是最小的质数,一个外项是8,另一个外项是()。
2、解比例
教师:什么叫做解比例? 解比例:
1.2:x=0.6 : 5 x : 25 = 1.2 : 75
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指名板演,学生练习后讲评。
3.正、反比例关系的判断(1)正反比例的意义
(2)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①每只铅笔的单价一定,铅笔的数量和总价 ②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 ③圆的面积和半径 ④全班人数一定,出勤人数和出勤率 ④如果y=5x,y和x
(3)说一说什么叫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梳理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反)比例的思考步骤。
①先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和一个定量。
②根据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关系。
③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比例关系。
(4)用比例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练习十四第6题)。
王叔叔开车从甲地到乙地,前2小时行驶了100㎞,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一共需要3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教师:说一说,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解题的步骤有哪些?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1:设所求问题为x。
学生2:判断题中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关系及成什么比例关系。
学生3:列出比例式。
学生4:解比例,验算,写答语。
教师: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所以解题时要认真审题,做出正确判断。
4、比例尺
教师:说一说,什么是比例尺?比例尺有哪几种类型?
练习1:在一幅地图上,用2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2千米,这张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练习2:在比例尺是1:400000的地图上,量得A、B两地的距离是24厘米,A、B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5、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师:说一说,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特点是什么? 形状相同,大小不同。教师:你知道怎么把图形放大或缩小吗? 一看,二算,三画。
四、拓展应用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评议。
1、如果a=—,那么当()一定时,()和()成正比例。当()一定时,()和()成反比例。
2、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大圆的半径是3厘米,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
3、甲、乙两数的比是5 :3,乙数是60,甲数是()。
4、若A×5=B×6,则A:B=():()。5、9:3=36:12如果第三项减去12,等号左边不变,那么第四项应减去()。
6、用5、2、15、6四个数组成两个比例:()=()()=()。
五、全课小结,评价
今天我们一起进行了正、反比例这一单元的整理与复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的?
第二篇:人教六年级《穷人》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穷人们受苦受难却能互相关心、相濡以沫。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归纳文章中心。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抓重点词“忐忑不安”,引读课文。
1、板书:忐忑不安。读,今天我们抓住这个重点词语来读懂24课--穷人。
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朗读课文9-11节。
①思考:桑娜忐忑不安地想哪些事情?
他会怎么说?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生边说师边贴纸条)
②你能用“既(想到)...又(想到)...也(想到)...还(想到)...”来概括地说一说?
③是啊,桑娜久久地坐在床前想了这么多的事情,你能把这些事情有顺序有条理地排一排吗?(一生到黑板上排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他会说什么呢?
3、理解--忐忑不安。
4、练读9-11节,同学们读桑娜想的话,老师读其他的。
5、刚才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桑娜第二次沉思的内容,(板书:沉思2)接下来我们就要通过学懂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来帮助我们读懂课文。
二、抓桑娜的心理活动,串读全文。
㈠1、我们知道桑娜她忐忑不安地想了这样四方面的事,下面我们先来学习“自己的五处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2、你从课文哪儿具体读懂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3、①学习课文第二节“你从这一节读懂了什么?这是桑娜第一次沉思的内容(板书:沉思1)
②、学习课文第16节,你读懂了什么?
㈡、学习“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1、请同学默读课文3-8节,思考:桑娜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
2、完成练习纸第一大题:口答,联系课文补充句子句式训练。
①如果桑娜不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
②如果桑娜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
③桑娜想:与其(),不如()。宁可(),也要()。
3、我们一起读第8小节,体现出桑娜这种美丽的心灵--指导朗读,齐读第8节。
㈢、1、下面我们再来学习“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
2、自由朗读桑娜对渔夫说的话,21节、23节,想:你从桑娜这些话中读懂了什么?
3、此时的桑娜欲言又止,所以这里出现了两次沉默,请大家联系课文想象桑娜和渔夫为什么沉默?在这两次沉默中他们各自会想些什么?(板书:沉默、沉默)
4、学习第一次沉默内容。(板书:沉默)
想象:桑娜为什么沉默?心里在想什么?
渔夫为什么沉默?心里在想什么?
5、学习第二次“沉默”内容。
想象:桑娜为什么沉默?心里在想什么?
渔夫为什么沉默?心里会想什么?
6、自读第24节,你渔夫的话中读懂了什么?
笔头训练:
渔夫心里想:如果不把这两个孩子抱来,()。
如果把这两个孩子抱来,()。
与其(),不如()。
宁可(),也要()。
①你从哪些词句中读懂了渔夫在想如果不把他们抱来()
如果把他们抱来()
这种矛盾忧虑的心理?
②你又从哪些语句中读懂了他想与其()不如()
宁可()也要()的这种决断的心理?--(熬)什么意思?你从这个字中体会到什么?(生活的不易和态度的决断)
——训练朗读?怎样体现渔夫这种决断的心理?
7、齐读渔夫说的话:24-27节。
8、课文《穷人》的中心--宁可自己受苦受难,也要互相帮助。
三、总结:
板书:
12穷人
(沉思1)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忐忑不安)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沉默1)
(沉思2)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
他会说什么呢(沉默2)
练习纸
一、口答:联系课文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桑娜心里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不把这两个孩子抱过来,();
如果把这两个孩子抱过来,();
与其(),不如();
宁可(),也要();
二、想象:
第一次沉默时
桑娜心里想:();
渔夫心里想:();
第二次沉默时
桑娜心里想:();
渔夫心里想:();
三、笔练。根据课文内容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渔夫心里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不把这两个孩子抱过来;();
如果把这两个孩子抱过来,();
与其(),不如();
宁可(),也要()。
第三篇:六年级下册数学整理和复习《比和比例》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数学整理和复习《比和比例》教学设计 比和比例
(1)【教学内容】比和比例(1)。【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含义及性质,会化简比和求比值,会解比例。
2.经历比和比例的复习,体验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理解比和比例、求比值及化简比等知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你知道比和比例的哪些知识? 学生逐一说出一些知识后,教师揭示课题。
【归纳整理】 1.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出示表格,通过提问进行填空。
引导提问: 什么叫做比?举例说明。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什么叫做比例?举例说明。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1)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
(2)指名学生汇报,汇报时注意举例说明,并进行集体评议。(3)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表格。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处? 指名学生回答。1练习:解比例::x?:2 53 一人板演,其余做在草稿本上。2.复习比、分数、除法的关系。提问: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比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出示表格: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组织学生认真填写表格,并议一议,相互交流。用投影仪汇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进行集体评议。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 教师举例:5∶6==()÷()由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做在练习本上。
3.复习求比值和化简比。出示习题:化简下面各比并求比值。请四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请同学们说一说求比值与化简比的方法。出示表格。化简比与求比值的不同之处
(1)组织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填写表格。(2)学生互相议一议,互相交流。
(3)指名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教师板书:
4.复习比例尺。
3.(1)什么叫做比例尺? 指名回答后,教师板书:图上距离 =比例尺 实际距离
(2)说出下面各比例尺的具体意义。①比例尺1:3000000表示 ②比例尺20:1表示 ③比例尺表示 组织学生先想一想,同桌相互交流。教师指名说。(多点一些基础较差的人说)
(3)巩固练习。①求比例尺。一条绿化带长350m,在平面图上用7cm的线段表示。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②求实际距离。在比例尺是1的地图上,量得A地到B地的距离是5cm。求AB两8000000 地的实际距离。学生独立作业后再集体订正。答案:①1∶5000 ②400km。【课堂作业】 教材85页练习十七第1题。学生独立作业,然后再集体订正。【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比和比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了吧。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教学后记:
第四篇:六年级数学比和比例复习课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比和比例》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在复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成功学习数学和自信心和创新意识,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能正确迅速地解比例、化简比和求比值。(2)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重点: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掌握关于比和比例的一些实际运用和计算。
教学难点:能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设计思路:
担任了几年毕业班的数学教学,到六年级的下学期,将有一半以上的课程是在复习和整理,传统的复习课让习题一道道呈现,让学生仅仅停滞在“会”的目标上,这复习课究竟应该如何去上好,应该如何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和数学的魅力一直是我们思索的问题。在一次班会课上,学生自己组织了班会活动,他们采用了电视上娱乐节目的形式,玩得非常高兴,一瞬间,我就想,这样的形式是否可以植入我的数学课堂?这样是不是数学课上的我也可以和班会课一样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课堂上的“权威”?本着“体现新理念,用活教材,练活习题,激活课堂”的思想,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让学生分组竞赛的方法,把复习活动贯穿到课前、课中、课后,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理解本课重点,疏通知识脉络,建构知识网络,掌握复习方法。
课前准备:
1、把学生分成四大组,让学生给自己组取名(如精灵队、快乐队等),把比和比例分成“比和比例的意义”、“比和比例的性质”、“求比例和化简比”、“比例尺”四大块,让每一组抽签确定本组的一个研究主题,然后分组研究本部分的知识包含哪些我们需要掌握的内容,有哪些重点和难点,最后拟定五个问题。要求这五个问题反映本组全体同学的水平,它们要能基本概括你们所研究主题的全部内容以及重点难点,而且为了本组能取得好成绩,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要有一定的思考性。然后依次向其它小组提问,请他们作答。
2、教师准备地图一张、投影片、小黑板若干。
3、每一小组有一信封,信封内装有比和比例各部分知识名称和一张白纸。
【设计意图:小学生喜欢争强好胜,在学习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障碍,引入竞争机制,犹如给学习活动加入了催化剂,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乐于合作,勇于探索,避免常规复习课的枯燥乏味,但这节课的课前准备必须是充分的,要求必须明确,这样的课前准备其实是调动了学生自主复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习活动在上课前就已热烈地展开了。】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里的娱乐节目吗?比如快乐大本营、夺标800、智力大冲浪啊?今天我们来玩一玩《开心四十分》,愿意吗?
二、展开活动,自主复习
1、师:今天的活动我们有个主题,出示:比和比例。为了在这次活动中玩出水平,赛出成绩,我们各小组都进行了认真的复习,在提问和被提问方面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你们有信心夺取冠军吗?老师预祝你们问得巧妙,答得精彩!
2、多媒体宣布比赛规则:
A、提问的一组如果其他小组回答正确,则答题的一组得两颗星,提问的一组得一颗星作为优秀设问奖。
B、如果被提问的那个同学回答不出,可以向本组同学求援,求援机会只有一次,如果本组同学能正确答出,则加一颗星,如回答不出,则失去答题机会,由其他小组回答,答出则加一颗星。如果没人能够回答,则设问小组公布答案,如果答案正确并有创意,加一颗星为优秀设问奖,如果出题有误,则倒扣一颗星。
4、学生活动开始。
每组有发言人指名向其他组提问,依次轮流进行。
(教师充当调解员和记分员,并投影公布小组成绩,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并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在课前学生已经分小组充分地合作复习研讨的基础上,学生的竞争意识早已让他们盼望着课的开始,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调控比赛的时间、顺序,以协作者的热情感染整个课堂的气氛,使复习的内容在学生的答辩中明了、清晰,而且由于学生想难住对方,想出的问题一定是他们认为其他组不易答出的问题,或许本就是他们心中的疑惑之处,于是,在争论中也解决了学生想要解决的问题。】
5、学生提问结束:
(1)师述:好,现在老师这儿还有一个加星题,得星少的小组还有反败为胜的可能哦!请听题:哪个小组能把刚才全班同学分组复习的四部分知识有机联系起来?联系得好,再加两颗星。
(2)小组合作,把我们学过的比和比例这部分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成框架图。
(3)展示学生成果,让学生说出如此整理的理由。
【设计意图:复习课重在对知识结构的系统整理,采用“加星”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网络,把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展示成果又让学生们能互补互学,达到最优化。】
6、教师小结:今天的比赛第**小组团结协作,发挥出色,比其他小组略胜一筹,荣获冠军,老师为你们祝贺!但老师觉得另外三组不甘示弱,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同样值得老师喝彩!你们这样的讨论和竞争,让老师和你们大家一起对比和比例这部分知识认识更有条理,印象也更深刻了。
【设计意图:适当的总结和鼓励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了较好的评价,学生从教师赏识的话语中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就感,能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和饱满的情绪迎接更大的学习挑战。】
三、基本练习,适时巩固
师:现在老师这儿有一些数学问题,你们想用你们刚才复习的知识来解决它们吗?
多媒体出示:
1、口答:李师傅昨天6小时做了72个零件,今天8小时做了96个零件。写出李师傅昨天和今天所做零件个数的比和所用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2、填空:
①根据右面的线段图,写出下面的比。
甲数:|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数:|_____|_____|_____|
(1)甲数与乙数的比是_______
(2)乙数与甲数的比是_______
(3)甲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_______
(4)乙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_______
②—:6的比值是()。如果前项乘上3,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如果前项和后项都除以2,比值是()。
③把(1吨):(250千克)化成最简整数比是():(),它们的比值是()。
④如果A×3=B×5,那么A:B=():()
如果a:4= 0.2:7,那么a=()
3、选择:(题见教材P98第五题)
4、做一做:求比值,化简比,解比例各两题。
5、开放题。
(1)一位工程技术人员把一条长800千米的高速公路画在1:5000000的图纸上,应画多长呢?他进行了如下面的计算:
解:设图纸上应画X厘米。
800千米=800000厘米
X
————= ————
800000
5000000
X = 5000000 ÷800000
X =6.25
所以他认为应该画6.25厘米。请你判断这位工程技术人员解答正确吗?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改正后并写出正确解法。
(2)操场长28米,宽20米,把它画在边长30厘米的正方形纸上,选怎样的比例尺比较合适?画好后的篮球场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巩固习题从最基本的开始然后逐步加深,尽量从生活中寻找题源,选择学生熟悉而喜欢的数学练习内容,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种亲近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趣味生活题。
五一节快到了,同学们可能也想到什么地方去旅游了,(出示地图)老师打算到北京去,现在请同学到地图上来找找看我应该从哪出发,然后量一量地图上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算出从我们这儿到北京大概有多少路程。
学生计算时,就要知道查看比例尺,告诉学生两种比例尺,然后让学生进行计算,讲评时,出示学生多种解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师小结:对,以后要到哪儿去旅游,到了甲地还想去乙地,只要有地图,可以用你的手指粗略估计一下甲乙两地之间的图上距离,就可以根据这幅地图的比例尺估算出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了。同学们的心现在可能已经飞到了你们梦想的美丽的地方,好,我们现在下课!
【设计意图:在课的结尾安排这样的练习,让这节课从“趣”开始,以“趣”结束,让每一个同学都沉浸在数学学习的快乐中,也进一步体会到比和比例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不可分。】
第五篇:比例的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65页,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对比例的有关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复习,对一些重要的、易混淆的概念,通过对比复习,使学生明确它们的区别,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利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敢于质疑的精神,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清知识间的结构,主动建构知识网络,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回顾旧知
1、谈话引入
同学们,如果我们留意观察,就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比如:每天早上,老师都会骑自行车去学校上课,下面图像表示我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提问:
(1)老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为什么?(口答)
(2)利用图像估计,老师8分钟的时候,行了多少米?行了3000米时大约用了多长时间?(口答)
(3)我7:20出发,7:40分到达学校,老师家离学校有多远?
(要求学生,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吗?先在练习本上做一做,在和同桌交流一下。)
可能出现算术法和比例解决两种方法,重点交流用比例解决的方法。
(4)追问:老师家到学校的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又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5)师:同学们在解决这几个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成正比例的量 成反比例的量 解比例 用比例解决问题)
2、师:看,这是彭老师按1:8的比例在校园拍摄的一张照片。(出示手中的小照片)
(1)师:如果照片上我的身高是20厘米,你能算出老师的实际身高吗?
(a)20×8=16(厘米)(b)解设:同学的实际身高是x厘米
20:x=1:8
X=20×8
X=160
(2)照片太小,后面的同学能看清是谁吗?生:看不清。
师:我把它装进计算机里(大屏幕显示,照片放大)现在能看清是谁了吧。(本班学生李蒙)
问:无论是缩小后的我还是放大后的我,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大小变了,形状没变)
师:刚才我们友用到了什么知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3、师:彭老师所在的学校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学校,每年都发生着变化,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我们美丽的校园吧。(点击课件,定格在操场)我们的学校还在进一步的规划和建设中,如果学校决定在操场内建一个小型足球场。这是它的平面设计图:
足球场长50米 宽25米
50厘米
25厘米
问: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比例尺)
〔此环节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用到了有关比例的知识,不仅使学生体会到比例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也为下面整理知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诱发引导,梳理知识
1、回忆:在解决刚才的几个问题时,我们所用到的这些数学知识都是第三单元比例的有关知识,想一想这个单元除了这些知识,还学了哪些知识?(比例的意义 比例的基本性质)
2、揭题:同学们,比例的有关知识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现在我们就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一次系统的整理和
复习(板书课题)
3、梳理:你们能把这些凌乱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一下吗?
4、学生按小组讨论,可参考课本,整理知识点。
5、按小组汇报。
(随学生回答,师生共织知识网络图)如下:
比例的意义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比例的基本性质
解比例
成正比例的量
比例 正反比例的意义
成反比例的量
比例尺
比例的应用 图形放大和缩小
用比例解决问题
6、小结:整理好的知识更条理、更系统了,我们每学完一部分知识都可以系统的整理,使之形成知识网络。
〔此环节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网络,初步学会理清知识网络,在老师的引导下,把学过的知识织成网络图,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一目了然,同时对知识的梳理也有了一定的意识。〕
三、质疑问题,查漏补缺。
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你认为哪些内容容易混淆和出错。
(学生随便说,可能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1、正反比例分辨不清(也就是分析正反比例的相同与不同)
2、比和比例容易混淆(也就是找出比和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3、比例尺的单位问题……
(一人提出,全班一起举例分辨)
〔此环节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其他同学介绍经验和感受来帮助同学们查漏补缺,通过对正反比例的比较和找出比和比例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对比和比例、正反比例有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使学生在复习中达到了知识结构的重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同学们把凌乱的知识加以整理,看到了千变万化的知识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知识结构显得很清晰,希望同学们把这种整理方法也能用到以后的学习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