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维训练在单元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思维训练在单元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新普陀小学 英语组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整体语言教学(The Whole Language Approach)能够使一个主题概念多角度、多层次地反复重现,使学生有机会把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与要完成的学习任务结合起来,使新旧知识在头脑里形成网状记忆、网状联想,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格式塔结构主义(皮亚杰,1984)的中心观点是整体性观念,强调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立场出发,不仅学生应将学习情景视为一个整体来感知,教师更应把学习情景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给学生。基于单元整体设计的英语教学,就是从单元话题的整体角度来确定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景和设计教学活动。
在单元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如何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在外语教学界,早在30年前就有许多专家提出要通过外语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品格、素养等。核心素养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即认知的与非认知的。认知方面指的是学术、知识,非认知方面则是指价值观、情感态度等。21世纪技能可以包括3方面,即学习和创新技能,信息、媒介与技术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另外,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创造性的思考能力等等,也都属于今后培养核心素养中应包括的内容。
那么,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呢?英语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心智发展,塑造健康的品格,培养思维能力。我们现在的外语教学常常是模拟英语国家的环境和人物身份,与英语为母语的人交往,谈论英语国家的日常生活话题,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规范,设计所谓的真实性任务。所以交际语言教学开始时,很多人认为掌握英语就是为了跟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交往,我们所设计的真实任务都是以这个理念为基础,但是这里存在很多问题。
很多时候老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而言缺乏认知思维挑战,学生仅仅是为了学习语言而学习一些缺乏思想内容的东西,比如:你想吃点什么?你会爬树吗?你们家有几口人?诸如此类。这种英语表达在实际生活中很少用得上。
我们让学生学习外语并不仅仅为了让他能够与别人交流,而是要从各个方面改变他的生活,改变他的心智,这才是外语教学的目标。教师一定要把学生的兴趣、态度和行为方式考虑进去,而这些必须和他们熟悉的文化环境以及他们关心的事情建立起联系,而不是与他们生疏的外国社区环境相联系。
那么,我们的教学目标应如何调整呢?我们的英语教学应有三个目标,即语言交流目标、思维认知目标和社会文化目标,这三个目标在真正的教学中可以融合在一个教学活动中。例如,中小学教师经常教学生如何用英语表达开门、关门,如果此时我们同时教给学生在开门时要看一下门后有没有人,如果有人需要为他扶着门,这时就把三个目标融合成了一个教学任务。我们在教学中如果都能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教师就不用再刻意地去找情感目标,学生自然而然就能形成国际通用的行为规范。
再比如,教师在教生气的英语表达时,首先提问学生平常生气时会怎么做,然后讲做这些事可能会出现的后果,可能会对你自己、他人及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就会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发泄情绪,学生可能会想到去跑步、踢球等,这时学生内心世界的东西、生活的东西、品格的东西,行为的东西全都融合到了语言教学的课堂中,这才是真正素养的培养。其实每一种活动都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只不过现在学校没有这样一种系统设计,没有整体考虑,所以很多教师觉得非常困难。
因此,我们首先要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在我们的教学内容中注重思维训练在单元教学设计中的运用才能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针对如何让学生在单元教学设计中提高思维能力,在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要有所突破。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自主思考,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优化学生英语课堂学习的环境。
(二)基本内容:
交际离不开思维,人们一方面用外部言语来表达,另一方面也用内部言语进行思考。没有思维就没有语言,用词汇组成不同的句子表达不同的意思,正是思维在起作用。既然语言和思维关系那么密切,那么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思维训练更能提高孩子的质疑,理解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研究:
(1)提高思维训练的方法:牛津教材每课由4-5个period构成,有的突出语篇,有的侧重于词汇、句型等语言知识,有的则以小故事、歌谣、调查、游戏等活动形式,针对不同的内容,使用不同的思维训练的方法,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难点。
(2)思维训练的内容研究:如何针对不同年级设定不同的思维训练的度,达到什么要求,具体能力表现得程度,在现有的教材基础上,对于思维训练这一块,应该说涉及的很少很少,很多都要摸索。在单元教学设计中,如何使每节课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有递进性和连贯性,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难点和突破点。
(3)思维训练的设计研究:教师应该设计一些怎样的任务,让孩子提高思维能力。目前有以下设想:
a.培养质疑能力,学习一些质疑的句子的基本表达。
b.老师教授一种学习方法,让孩子利用这个方法自学相似的内容。c.老师提出问题,让孩子在所给材料中寻找答案,并能运用答案。d.在高年级的作文训练中抓住要点,理清思路。
运用以上的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也是该课题研究的一个内容。
(4)思维训练的方法指导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质疑和思考,怎样运用老师教授的方法迁移到其他相似学习内容。这也是我们后续需要总结的地方。
三、研究的阶段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9-2015.2)
1、确立研究主题,制订课题研究方案,聘请专家进行课题论证。
2、建立学校课题组,确立课题组人员及分工,制定相应的课题实施方案及课题研究 的管理制度。
3、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素质教育文献及课程改革资料等相关理 论知识的学习、并进行教育科研方法的培训。(这样的学习与培训将贯穿在整个研 究过程的始末)
4、确定实验班级,调查学生目前预习状况,了解学生学习能力的水平。调查了解教师目前对学生思维训练的指导情况。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5.3-2015.6)
1、根据课题研究方案,每学期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按排研究课进度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活动。每周一为课题研究活动日,开展听实践课、继续组织专题讲座及信息素养培训等活动。
2.梳理五个年级上下两册的单元教材,构建每个每个单元的整体内容,并选择其中的两 个单元进行课堂实践,检验思维训练在单元整体教学中的合理性,及如何在课堂中实施的策略。
3、在研究过程中对于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在面上予以推广,对一些比较成熟的案例摄制课堂实录,以供参考交流.4、组织有关教师对在研究过程中有成效、得到肯定的经验,撰写成论文和经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适当调整课题方案。
第三阶段:深入实施阶段(2015.9-2016.2)
1、根据调整后的课题研究方案,继续按照每学期制定的课题实施计划和进度,坚持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在课堂实践中总结好的方法,不断完善思维训练在单元整体教学中的合理性。
2、以点促面,扩大实验范围,增加研究课课程并充实各学科研究教师人选。
第四阶段:结题阶段(2016.3-2016.6)
1、全面整理资料、统计数据、全体成员撰写研究报告和有关文集。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调整我们的研究方案。
2、经验总结法:即依照教育实际提供的事实,研究教育现象和经验,使从中得到的认识、体会,上升为教育理论和理性的教育观念。我们将在每一阶段都写出实验计划和实验报告,记录每一阶段的实验成果。
3、案例分析法:结合课例,具体指导学生该如何进行预习,并进行可行性分析。
4、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等信息,以便获得第一手资料为课题研究做好准备。
五、研究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多种多样,针对此课题的特点,准备以论文,案例分析、教学设计课例、研究报告等形式呈现。
六、主要参考文献
1、季大方.论角色塑造中的变化幅度[J].西安外国语学报
2、包天仁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学研究中心,2004年;
3.龚亚夫 《构建英语教育的核心素养体系》2014
5、胡春洞 如何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效率[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5,(02)。
6、秦益锋 蒋健妹 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有效性[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5,(05)。
7、《学英语》教学与国际交流专业委员会/编.小学英语教学论坛[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
第二篇:探讨发散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探讨发散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文教学一直语文教学重点,而且也是难点,学生对于写作文也很感头疼,作文教学不但要逻辑性强,文学根底好,而且发散性思维也必不可少。
发散性思维以其独特性、变通性及流畅性使学生在作文构思时获得举一反
三、由此及彼并不落俗套的效果。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但要传授发散方法,还应该培养对发散方法的探索和能力的培养。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让思维能根据需要按一定的顺序向各种方向运动,在发散过程中产生灵感,使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可驾驭与调控。
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总之,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讲叙发散思维在作文教学的运用:
1.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思维,我引导学生从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入手。《桃花源记》的构思是从一个虚构的故事,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意义,表达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作者捕捉住了自然界的“桃花源里的生活”与现实社会生活--连年的战乱--人们生活民不聊生“的共同特点:难以改变。告诫人们必须憧憬未来,改变现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才能创造理想生活。模仿《桃花源记》的构思,要求学生在动笔写《我们离不开大地》一文前从离不开大地出发,寻找具有”离不开“这一相似点的不同事物。比如鱼儿离不开水,万物离不开太阳;孩子离不开母亲,党离不开人民„„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由”形似“到”神似“从而对《我们离不开大地》这一特定的情境展开思路,引发出对党与人民之间鱼水之情的议论。又如西蒙诺夫的《蜡烛》。指导学生模仿作者在”蜡烛“与”光明“的类比中展开联想,让学生在正反对比中引出议论。孙犁的《芦花荡》,思绪苇塘的宁静跳到敌人的残酷,写的内容从苇塘里嘹亮的歌声到老头的睿智和敌人周旋,既不受空间限制,也不按时间顺序,而是在自然景色的瞬息即逝却周而复始与人类从自然的永恒中得到的慰安和感召的联想中发散游动,分析这些作品的结构,学习作者发散思维的方法,可使学生思路活泼,浮想联翩。
除了逐步积累发散思维的方法,以供使用时检索与提取,每一种思维方法应分解成几个步骤反复训练。鲁迅的《风筝》由眼前漫天飞舞的风筝,想到儿时反对弟弟做风筝,放风筝,认为那是没出息的孩子活动,再到后来懂得游戏是儿童正当活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想弥补的想法„„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维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运动,是不会有多具有特殊意义的”风筝“供作者运筹,供他作为主观思绪的寄托的。模仿”风筝“的构思,将作者的思维分解成下述几个步骤,我指导学生写题为《黑板》的抒情散文。”由眼前想到过去“,学生想到幼时父母教他识字的小黑板,小学里黑板上的加减乘除,中学里黑板上的分式、方程„„从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摇篮“的认识。”由此地想到彼处“,于是学生想到了学校长廊上的,居委会门口的,医院门诊处的,法庭外的,食堂里的种种黑板报,于是又得出”黑板是社会万花筒“的结论,并意识到自己从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众多方面。”由一般想到特殊“;学生想到战争年代八路军战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学习文化,想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写在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于是发出了要珍惜现有条件的肺腑之言。
2.在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相同事物的不同点时,读散文《枕木》我把指导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分解为二步。第一步是启发学生找出枕木所有的特点:脚踏实地默默无闻;排列整齐有序伸延;承载重压稳如泰山„„第二步是由这些不同的特点出发,寻求与其一致的精神状态: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典范,大无畏精神的化身;--平凡中的伟大。一位同学在《拥抱大地的巨人--枕木》中写道:”在我的眼中,枕木仿佛慢慢地竖起,有了眼睛,有了手,它们成人了!从战争年月那冰冷的河中'浮'起的人桥到手拉手一起走向刑场的烈士;从挥着热汗向大地掘油的老一代工人到今日擎着掘土机巨臂筑起杨高路的年轻一代。他们走过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走过了洒满全色光辉的油田。在血汗浇铸的轨迹上,走向未来。这便是我们的民族。一个无比坚强、无比团结的民族,用无法抗拒的脚步,一步一步走着自己坚实的路!“"既然我们都是这样的枕木,就应该毫不吝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奉献给这条路”。3.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是思维操作方法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整个高中阶段应将发散思维方法的训练按单元有计划地安排在各年级的作文教学中。
4.发散思维方法可以每单元教会一种发散方法,可分三个步骤进行:(1)方法辅导。包括分析范文,了解思维发散的模式。
(2)巩固练习。重点为讲评本单元所传授的方法掌握运用的情况。如写作《桥啊,桥》一文,一位同学由面临高初中难以衔接产生的苦恼希望能为自己建立一座桥,让这座桥将她引向所爱、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对比中展开,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延伸,文思如涌。讲评既强化了方法指导,又激起“我也行”的自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再实践。
(3)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重点为比较已教授过的几种发散方法,培养运用检索与提取的能力,进行综合运用的示范。每个单元要完成一篇发散性文章,可以借助“相似点” “对比”“类比”等几种发散思维方法完成,作文水平一定会不同程度的提高。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是一个由简到繁,由运用单一的方法到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由以教师引导为主逐步过渡到学生运用为主,由模仿到形成方法系统的过程。发散方法的训练是思维方法的训练与作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既为同步发展,又有着明显的阶段性。让我们一起更加深入去研究,去探讨发散思维在作文教学的运用吧反复练习,不断强化,并呈层进式的结构;思维方法的训练与作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既为同步发展,又有着明显的阶段性。让我们一起更加深入去研究,去探讨发散思维在作文教学的运用吧!
大屯营乡石家湾中学
龙帅
第三篇:想象思维在中学作文教学中运用
想象思维在中学作文教学中运用
----想 象 思 维 与 作 文 教 学
内容摘要:
为了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必须要积极培养他们的想象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进行自由的思维和写作。教师具体应该做到两点:首先,要认清什么是想象思维,对学生加强想象能力的训练,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其次,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鼓励他们写出更多的想象奇特、富有灵气的作文来。
关键词:
想象思维
中学生
作文教学
想象能力
创新能力
正文:
如何搞好作为教学,一直以来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十分棘手的事情。为此,我经过多年的思考和探究,想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可是其结果总不太令人满意。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有意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进行自由的思维和写作,从而使学生们写出更多的想象奇特,富有灵气的作文来。由此,我打算从如下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一、认清想象思维,加强想象能力的训练
我们知道,想象思维是人体大脑通过形象化的概括作用,对脑内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或重组的思维活动。想象思维可以说是形象思维的具体化,是人脑借助表象进行加工操作的最主要形式,是人类进行创新及其活动的重要的思维形式。
可是,写作文又是一种思维和情感十分活跃的创造性劳动,既需要通过观察去获取材料,通过想象去丰富材料,又需要通过构思,运用一定的表达技巧去结构和安排材料。但无论观察、想象、构思还是表达,都离不开思维。因此,要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将思维训练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按照思维发展的规律,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到创造思维循序渐进地训练。《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这“多种方法”,既包括在阅读教学中,也包括在写作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训练。
(一)在阅读和再造复述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良好的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阅读者再造想象产生和完形的过程。读者根据所揭示的语言符号,唤起和调动自己记忆中的有关表象,经过归纳、组合,从而在头脑中浮现出作者所描绘的形象,从中获得审美感受。比如在讲读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一词的过程中,随着教师语调表情、手势动作等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唤起和调动了学生头脑中有关农村生活的种种表象积累,剪辑和完形而成一幅恬淡、祥和、温馨的山乡生活图景。这种再现于阅读者头脑中的形象,越具体越清晰,就越能深入细微地体验和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情和境,久而久之,必将增强阅读者的再造想象能力。但作为作文指导而言,还不能就此为止,还必须进一步倡导和鼓励学生再度调动积贮的记忆表象,融合个人的体验和理解,努力充实和不断完善头脑中展现的再造形象,尽量以准确简洁的语言,或口头或文字予以复述表达,以此巩固和强化再造想象能力。
(二)通过看图作文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看图作文既可以锻炼观察能力,又可以发展想象能力,它能够调动个人的相关表象积贮,渗透个人的相应生活体验,从而化静态为动态,化平面为立体,化片断为连续,化无声为有声,并诉诸文字,使之成为情节独立完整、形象鲜明生动的文章。比如有一幅漫画:台灯光下,一位中学生在伏案苦读。他的旁侧,母亲坐在小凳子上细心地为苦读的孩子洗脚。画面相当简单,假如只是局限于画面展示的有限信息,似无什么“故事”可写。但当教师有意识地作启发诱导,一旦打开学生那种亲身体验过的强烈的生活感受和接触过的形象储备时,一篇篇构思巧妙、想象独特的好文章就出来了。有个学生自拟命题为《又是一个无奈的夜晚》的作文:张强放下饭碗,“拖着双脚慢慢晃向客厅想看一会儿电视”,就听母亲大声叫道“快去学习”;深夜,母亲端来热水,关切嘱咐“你只管学习,伸出脚吧”;洗完脚,母亲又是一句轻轻叮咛“认真学习”,“张强深深地叹了口气,无奈,那白纸上的黑字又爬进了他的眼睛”。还有的学生自拟命题《为了母亲的心愿》《“神圣”的使命》等等,都从各个不同角度表达出习作者的想象和理解。进行看图作文教学,教师应选用画面简洁、内涵丰富的图画,给学生留下再创造的广阔空间。
(三)运用具象化训练,培养想象能力。所谓具象化训练,就是要求学生将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比如“静夜”“初春”“贪婪”“骄傲”“精疲力尽”“得意忘形”等,努力绎化为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言语表达的一种训练方式。这种训练最好结合作文讲评进行。比如讲评习作《“死板子”爸爸》,作文写到“爸爸”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从承包的鱼塘里网上了几千斤鲜鱼,“乐得不知说什么好”。讲评时教师指点:“乐”会是怎样的呢?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将其“具象化”。很快,作文出来了:“记得那天,爸爸见箩筐里、水桶里到处是活蹦乱跳的鱼,乐得不知说什么好,嘴里含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香烟,一时提提圆滚肥壮的草鱼,一时掂掂红头黄尾的鲤鱼,轻轻地哼着小调。”作文写到鱼贩子企图收购“爸爸”的鱼,“鱼贩子拍马似地向爸爸请求买鱼”。教师又抓住时机讲评,指点:“拍马”的神态、语言会是啥样子?学生调动形象贮存,改文出来了:“鱼贩子满面堆笑地走到爸爸跟前,递上名牌过滤嘴香烟,又凑近给爸爸点上火。接着干咳两声说:‘陈哥,发大财了,三千多斤鱼就是三千多块钱哪!别人出八角五,我出九角,鲤草一起要,包你不吃亏。’”作文继续写到“爸爸”讨厌鱼贩子的纠缠,“爸爸显然不耐烦了,就说„„”教师不失时机地讲评:“不耐烦咋样?”改文出来了:“爸爸显然不耐烦了,将手上还没点燃的过滤嘴扔在地上,还踏上两脚,厉声说:‘九块也莫想买到我的鱼!’说完就干他的活去了。”诸如此类紧密结合作文讲评进行具象化训练,即使原习作只是一段概念化的短文,也能通过“具象”手段而“化”之为一篇形象生动的好文章。这中间,学生想象能力的增强,表达兴趣的提高,实在是不言而喻的。
二、运用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由于我们平时加强学生想象思维的训练,培养了一定的想象能力,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鼓励他们写出更好的作文来。
(一)想象能力指的是为了艺术的或知识的创造的目的而形成有意识的观念或心理意象的能力;它是“文学的翅膀”,如果文学没有了想象能力这个“双飞翼”文学会怎样?前苏联著名诗人别林斯基曾经指出:在文学中,尤其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学生的作文也是文学创作,同样离不开想象能力;同时我们从中还可以看到想象能力也是创新思维产 生的前提之一。
(二)、想象能力是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对中学生的作文很多人给了这样一个评价:空洞、言之无物、无病呻吟。要解决这个病症的途径很多,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就是其中的一种。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育阶段,他们喜欢想象,善于想象,敢于想象。对此我深有体会。暑假期间我为学生上补习课,给他们讲了个笑话“专业用语”,导演的妻子说,我丈夫管吃剩饭剩菜叫做“节目重播”;足球运动员的妻子说,我丈夫称之为“打加时赛”;我补充了一条:教师的妻子讲,我丈夫美其名曰“温故而知新”;然后请同学们也写出他们的“专业用语”。结果,他们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的写“废物利用”,有的叫“发最后一份光和热”,有的起名为“忆苦思甜”,其中一个学生的答案更让人不能忘记——“犬口夺食”(因为在他家里,剩饭菜是喂狗的)。这个小插曲虽然不能代表什么,但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很富有想象力的。如果我们在中学生的作文教学中也能发挥学生的丰富想象力,那它们的作文可能就不再会是空洞、言之无物、无病呻吟了。
(三)想象能力能使学生更好的把知识融会贯通。想象就又极其广阔的空间正如刘勰所说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文心雕龙》)一样。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现在的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是很快的,我们要善于引导,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并用之于作文教学中。我曾经和物理、化学老师共同给学生留了一个作文《水》,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构造了自己所认识的水的世界,有的侧重文学角度,写了许多名人对水的赞美;有的侧重物理和化学角度,介绍了水在二者中不同的性质;有的则摇身一变,成为导游,领着我们漫游了一次水的世界,从微观到宏观,从现实的水倒文学的水。在这里他们发挥了自己的想象能力,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了融会贯通,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作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积累、感悟和融会贯通的过程。任何的偷懒和投机取巧都是要不得的,没有深厚的生活和学习积累,没有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真切体验,是不可能写出好的作文来的。作为教师更要把握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指导学生写作,也必须重视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在作文中的作用,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和写作技能。
综上所述,在提倡教育改革的今天,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学生 4 想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训练,加强想象能力的培养,真正认识到它们在作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勰的《文心雕龙》;
2、语文教育资源网《语文课程标准》;
3、摘自中学语文第三册;
4、摘自《创造的儿童教育》
第536页;
5、摘自《文学与写作手册》艾芜著
第36页;
6、摘自《现代教育信息》 2011年第2期;
7、摘自《读书》1997年第6期第23页。
第四篇:计算思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计算思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贵阳中天中学 何雪松
信息技术课程推进了这么多年,在信息技术课程日趋成熟的今天,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还缺乏些什么呢?今天我就来谈谈我在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找到的一条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计算思维。
托尔斯泰在他的教育论文集说:“靠记忆力来掌握未曾检验过的概括,是破坏思维进程的最大祸害”。所以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必须保证一定课时的上机实践操作。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我们却忽略了另外一个贯穿于学科学习中的副产品——计算思维。这个问题很少被明确的提出和讨论。今天我就来介绍一下计算思维是什么,并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在教学中的运用实例。首先我们先看一个短片,这是广州市南武中学数学教师谢捷的女儿谢恩希,3岁117天的时候,创下了114秒还原六面魔方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效地训练我们的思维,是可以提高相关方面的思维能力的。那么人脑常规是如何思维的呢?我们现在来做一个互动的实验,这里有8个小木块,哪位老师能上来帮我还原成一个如图所展示的正方体呢?
通过这个蒙台梭利二项式的玩具还原游戏,我们可以感受到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当然抽象的公式反过来可以指导我们具体任务。这就是我们简单的思维过程,两个看似简单的智力玩具,却无形中提升了我们的思维能力。那么计算机能提升我们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这就是随着计算机不断普及后,计算机泛在化、平民化现象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解决问题的计算思维能力。2011年我作为贵州省中学信息学奥赛的指导老师得到计算机协会资助,免费参加了在深圳举办的2011中国计算机大会,这是目前国内计算机领域学术水平最高的会议了,我在这次会上听了陈国良院士做了一篇题为:“计算思维是振兴计算机教育的途径”的演讲。他在演讲里面纠正了“计算机科学等同于计算机编程和认为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理论已完成剩下的只是工程问题”的错误观点,这些观点只有通过我们信息技术教育 一线的广大教师不断的改变教育理念,落实教材内容创新教法,才能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出更多的信息技术学科优秀人才,才能在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中找到闪光点。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考中,我们贵州省也有很多成绩优异的高分学生。但是在每年的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获奖名单中,我们却很少看见贵州的学生出现在获奖名单中。看到贵州省获奖名单和成绩后,我感觉到自己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的责任,这份责任心让我看过名单后久久不能平静。从表中的数据来看,我们贵州在全国的信息技术教育水平上是比较落后的,我们初中阶段除了完成信息技术教材教学内容以外,是否应该思考培养一些在计算机学科方面拔尖的优秀学生呢?带着这份思考我找到了一条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平台——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NOIP),在参与竞赛的活动中,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并发现和培养一些对计算机感兴趣且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那么信息学奥赛到底能带给学生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通过一道2010年普及组的上机测试题我们可以看到测试的综合度之高,对于初一年级的孩子要求读懂题目,分析数学问题,构建程序流程,编写程序让计算机自动得出答案。这正是一种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一种考察,我们可以看到计算思维就是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一种能力。对于学生而言,计算思维贯穿所有学科的学习,它是我们目前教育体制预期的副产品,却往往被我们所忽略。
人脑对信息的处理包括分析、抽象、综合、概括等。计算思维、理论思维、实验思维属于科学思维的范畴,其中计算思维是以设计和构造为特征,并以计算机学科为代表的一种思维方式。计算思维最早被提及并讨论是在2006年的美国计算机权威杂志(ACM)上,计算思维的是这样被定义的: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的一种方法,是一类解析思维。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的周以真教授在2006年在美国计算机权威杂志(ACM)上第一次提出了“计算思维”这一教育观点,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她说计算思维代表着一种普遍的认识和一类普适的技能,每一个人,而不仅仅是计算机科学家,都应热心于它的学习和运用。2007年11月《中国计算机协会通讯》杂志全文翻译并刊登了这篇文章。我当时认真的研读和分析了这篇3页纸的文章,我感受颇深。在这种理论思想的指导下,我逐渐的在信息技术常规教学工作中找到了乐趣,并通过各种尝试培养了一些优秀的学生。2011年当我在中国计算机大会上听到陈国良院士的“计算思维是振兴计算机教育的途径”演讲时,我被陈院士的演讲内容深深吸引了,这不是我一直在实践的一种教育想法吗?今天当计算思维这个概念被进一步规范和推广时,也给我继续实践我的教育理念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我们该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灵活的运用计算思维呢?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遵循“一条主线,两个改变,三种灵活”模式展开了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教学工作。
1、一条主线是指围绕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提高式教学活动;
始终围绕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提高式教学方案设计,灵活的激发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运用。例如:在初一的常规教学中EXCEL电子表格这个单元就是很好的切入点,带着学生探索“行”和“列”的命名方式,数字表示行号,字母表示类列,列数A-Z,列数编号不够用怎么办?字母组合AA,AB,AC……学生得出26*26+26=702列,然后带着思考查看最后一列不是ZZ,为什么最后一列是IV ?思考……思考的背后就是思维训练的一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拓展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加减乘除、排列组合、结果验证)。
2、两个改变是指在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目标的状态下引入新课程理念的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例如:二进制与十进制数的教学一直是初一学生最为头疼的内容,我以前列出“权”的公式加以分析,学生很难转换思维方式。但是我们换一种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效果就大不相同了。还是遵循具体到抽象的科学思维方式来进行,我在课堂上和学生们一起作互动游戏,通过自制纸牌上十进制代表的红点数与牌正反代表“1”和“0”的二进制,就很直观的进行了讲解与转换,学生在游戏中轻松的掌握了十进制和二进制的转换,并拓展了八进制和十六进制。这个教学难点的突破正是基于教师教育理论的提升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信息技术学科总是被多数人认为就是上机学习软件,大不了编个程序。如果我们自己不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就会陷入一种职业倦怠之中,所以我自己就从改变信息技术学科认知方式入手,要求学生上课有课堂笔记,并记录上课的内容,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从而改变了上课的效果,提升了学生对学科的重视程度。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不断发展,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责任也日益艰巨,如何在繁杂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职业价值,发掘和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学生,对于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既是一份责任,也是一种挑战。所以时常保持一份“空杯心态”,不断学习进步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所突破。
3、三种灵活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学方法的灵活,教学反馈方式的灵活,课程素材选择的灵活;
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灵活的教学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上非常重视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例如:初一上册有一节Powerpoint 的动画制作课,课后目标稿要求学生制作一个动画效果演示五角星的绘制过程,我就抓住这个知识点进行了拓展与提高,首先引导学生推导出n边形内角和公式,这个过程我培养的是学生探究问题的思维过程。等学生得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并推导出通用公式((n-2)*180)后,再提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个命题不好的问题(这是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教授的研究成果的起源),学生就问“老师,那什么好?”。我和学生带着问题一起学习了多边形外角的概念,得出了“多边形外角和等于360度”这个结论,同时说明了“多边形外角和等于360度”相对于前面那个结论好的原因,好就好在它不随边数发生变化。可是同学们如何才能画出一个标准的五角星呢?带着问题同学们思考着,尝试着!最终有学生提出从现成的几何图形中选一个作为“参照”,然后画上五根直线平移过去,通过实践,学生验证了他们的想法是正确的。这种提高式的拓展思维训练也为我后来编程解决菱形公式的推导,奠定了坚实的思维基础。其实,教学不是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作为最终目的,而是将重点放到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动机和思路、发挥思维的积极性上。讲一个数学问题的算法,它的形式或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这个算法针对什么样的问题提出的,它解决该问题的过程是如何展开的。其实最关键的是学生在看似枯燥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找到了快乐,通过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明白信息技术学科的真正含义,知道自己需要学习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让抽象的计算思维落实到普通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教学反馈方式的灵活更多体现在教学成果的运用与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例如:Excel表格这一章节,从提升教材现有的目标入手,让学生自己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老师协助他们设计分析表格,并共同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学生根据表格任务自己组织分组测身高、量体重、测试跳远、测试跳绳,从基础数据的采集、录入、分析、汇总到最后得出结论。这不仅仅是一种上课方式的改变,更多的是根据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灵活反馈教学效果的一种尝试。
综上所述,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日常教学的点滴积累。信息技术教育未来的发展是不可预测的,但计算思维对未来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转型可能真正具有根本的重要性。我相信一句话“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就是去创造它”!
第五篇:思维训练作文课教学设计
作文课教学设计
开发区一中 熊在亮
思维训练作文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找共同特征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写作时运用概括的重要性和概括的特点。2.在写作文时,要学会用概括的方法来选取素材,选择新颖、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内容。
3.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努力达到思维活跃、敏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积极主动的找出各种事物的共同特征,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能够提高思维分辨能力。
难点:对美学的高度理解,能够分析出美的原因:本质美、真实美、深刻美。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开课预热,小试牛刀。
教师出一个脑筋急转弯,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缓解课堂气氛。
师:老师先给大家出一道题,考考大家。题目是这样的:说啊,有一天,一个警察和一个老头在下棋,这时候,突然跑来了一个小孩,小孩就对警察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头听了有些蒙了,就问警察啊:“你跟这小孩是什么关系啊?”警察说了一句话,老头更蒙了,“他是我儿子”。这是为什么呢?请回答!
生:回答!
师:你们太聪明了啊!真不简单啊!我给几个人出过,是没答上来的,据我分析,智商是和年龄无关。
(三)、分组游戏,竞猜抢答。好,我们的游戏即将开始,规则是这样的,老师给大家说几个词语,需要大家鸡头白脸的找出他们之间的共同特征。明白了吧?好,我们再需要找一名裁判,谁愿意来当这个最高行政长官?好,最高行政长官已经诞生!好,大家有没有信心啊? 生:必须的!
师:表一表决心,我记得有一句经典的台词,叫红湖水,浪打浪…… 生:富于表情的表演。师: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四)、游戏开始,积极抢答。
师:好,go!第一个词语:小沈阳 第二个:姚明
第三个:刘翔 找出他们的共同特征。
生:积极、主动、大胆的找!师:高兴地给学生评价!师:还有没有啊? 师:这个应该有!
师:好,我们看一看各组的成绩,好,现在我宣布一下暂时的成绩。
师:我们刚才做这个游戏的过程,大家想一想找出共同特征来,这应该是我们学过的什么手法? 生:总结,归纳。
师:还有什么?概….括!
(五)、由学生的发言引出“概括”这一新词。师:好,那么大家谁能给概括一个定义啊? 生:使一种事物与其他事物不相同。师:好,大家感觉怎么样? 生:很好玩,很有趣啊!
(六)、对前面的游戏做一总结,接着再次做抢答游戏。
师:好,我们继续再来!这回啊,老师给大家出的词语,大家要记录下找出的共同特征。师:飞在天空中的风筝,莲花湖中亭亭玉立的粉红色莲花,绿油油的广阔大草原。请大家再次说出他们的共同特征。
有代表性,都有象征意义(天空中的风筝预示着理想;莲花是我们家乡的象征;大草原是希望的象征)生:回答,找出共同特征。
师:我们真是很聪明,我们不断在超越自己的思维极限。
师:我们找出了这么多的共同特征。那么大家说一说哪一个共同特征好,好在那里?
生:好在恒久,好在具有代表性,好在有生命。
师:你说的很好,有生命的就是好的吗?坏人有生命就是好的吗? 凶狠的动物有生命,但我们不能说他们就是好的。生:恒久的就是好的,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就是好的。
师:恒久的、长时间的就是好的吗?能不能举出一个例子来?
师:既然大家说了这么多好的原因,那么我们概括出来的这么多共同特征,体现了概括具有那些特点?
生:概括的特点是总结,归纳。
师:概括出来的都是什么样的?体现出了事物的真实所在了吗? 生:体现出了。
师:那就是说概括出来的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
(八)、学生评价。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可以不局限于这节课的内容。
(九)、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上的很成功,我们体会到了一种写作的乐趣,概括需要我们运用到实际写作中,万事万物,大千世界中有好就有坏,我们选取最好的事物,做为写作的资料。
教学体会
现场聆听了田玉博士的精彩报告和现场教学,我感到收获很多。田玉博士的理论,值得我们在教学中深入领会,比如作文教学中尝试运用概括手法很重要。我们想写校园,我们不可能把校园所有的东西作为教学对象提取出来,我们可能会选“教学楼前郁郁葱葱的小草;花池里盛开的丁香花;操场上运动的学生们”。抽取他们的共同特征:“生机勃勃、奋发向上”这一共同特征我们又找出他们另外两样东西:广播里播放着欢乐的交响乐,教学楼里传来的朗朗书声。借助这一概括过程,可以完成文章的构思,一篇文章的骨架脉络也就出来了,添枝加叶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再如:清代末年一位叫高鼎的文人在初春二月里的一天,独自来到原野上散步,所到之处无不充满生机活力:小鸟、溪流、黄莺、蜜蜂、燕子、流云;生机这一意念占据了他的内心。当他踱着方步回到家门口时又一幕情景映入眼帘,一群孩子在嬉戏玩耍并放纸鸢,欢声笑语荡漾在整个村庄。这也是一片“生机”。高鼎把见到的四样“生机”连缀在一起时,他发现一首诗呈现在面前: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把概括的手法运用到写作中,一定会使文章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