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练习13蒙版和图层综合一
蒙版和图层的综合应用
教案序号:35-36
教学课时:2节
教学目的:
1、正确理解蒙版的含义及与原图层的关系,掌握图层蒙版和矢量蒙版的应用。
2、完成实例。
教学重点: 蒙版的实例应用。教学过程:素材下载
蒙版主要用于保护、显示或隐藏图像,当要改变图像某个区域的颜色,或要对该区域应用特殊效果时,蒙版可以隔离并保护图像的其余总分。
蒙版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图层蒙版,另一种是矢量蒙版。
图层蒙版创建的是灰度通道,矢量蒙版创建的是从图层内容中剪下来的路径。
复习
蒙版的特点和分类 蒙版层的特点:
(1)在蒙版层上操作,只有灰色系列。
(2)蒙版中的白色表示全透明,黑色表示遮盖,而灰白系列的则表示半透明。
(3)蒙版的实质是将原图层的画面进行适当的遮盖,从而显示出设计者需要的部分。
一、蒙版的分类:
(1)图层蒙版: 在上例中使用的即为图层蒙版,在图层蒙版中操作者可以任何工具对图层蒙版作各种绘制。比如:制作渐变填充、使用选区工具选区后再进行填充,使用画笔工具直接绘制等等,而无论用哪种工具在蒙版上构画,最终的效果始终是黑色遮盖原图层,灰白色透出原图层图案,但必须注意的是,在蒙版上不仅可以绘制图案,也可以复制图案。如下效果图就是图层蒙版:
(2)矢量蒙版:在矢量蒙版中操作者只能使用矢量图形绘制工具,即只能使用钢笔工具、形状工具,不能使用画笔之类的工具。而且它只能用黑或白来控制图像透明与不透明,不能产生半透明效果。它与图层蒙版的区别也就在此,而它的优点是可以随时通过编辑矢量图形来改变矢量蒙版的形状。如图所示: 制作提示:
(3)图层蒙版和矢量蒙版合用:
制作提示:
二、蒙版的应用
练习一 :美丽的春天
制作提示:
先用 ctrl+A 全选图层1,然后 ctrl+C 复制,再选中“美丽的春天”的选框,用 ctrl+shift+V 进行粘贴。练习二:竹海 样图:
制作提示:
1、建好新文件,复制好背景“翠竹”,写一个大写的“G”,设置为楷体。
2、把“火烧云”用“ctrl+shift+V”复制到大写的“G”中,再添加“内发光”和“投影”样式。样式如图所示: 内发光:
投影:
3、写好“beautiful girl”字样,用“ctrl+shift+V”把“翠竹”复制到“beautiful girl”中.4、调整颜色,加“描边”和“投影”样式。
5、复制进“girl”图形,在“girl”图形下新建一层,填充白色,放好位置如图所示。
练习三:焦点蒙版效果
制作提示:
1、新建一个文件,复制素材“童年”,再复制一层,把一层图形用“滤镜”-“径向模糊”-缩放100。
2、再加蒙版层,用黑色的画笔进行涂抹。
3、再图形层下画一个径向的彩色渐变,采用“柔光”模式,不透明度设置:20% 作业:练习下载 作业样图:
制作方法:
1、制作一个填充的小文件,填充从黑色到白色的渐变。
2、填充好背景图片,再进行“图像”-“调整”-“色彩平衡”:
3、再进行“滤镜”-“渲染”-“光照效果”:
4、再对它进行“滤镜”-“渲染”-“镜头光晕”:
制作背景完成。
第二篇:练习14蒙版和图层综合二
第十四周2 蒙版综合实例制作
教学时间:第十四周 教案序号:37-38
教学课时:2节
教学目的:正确理解蒙版的含义及与原图层的关系,掌握蒙版的综合应用 教学内容:正确理解蒙版的含义及与原图层的关系,掌握蒙版的综合应用。教学重点: 蒙版的实例应用 教学过程: 素材下载
复习
矢量蒙板——图层矢量蒙板是另一个控制或隐藏图层区域的方法,使用图层矢量蒙板可以创建具有锐利边缘的蒙板。例1 手表制作
例2 剪切蒙板图层——是photoshop中的特殊图层,其创建必须有上下两个相邻的图层,利用下方图层中的图象的形状对上层图象进行剪切,最终以下方图层中图象的形状约束上方图层中图象的显示范围,从而得出丰富的效果。
蒙版的综合运用 例
1、制作运动的人
例
2、制作瓶中人影 知识点:
1、蒙版的应用:使原背景有一定渐变效果。
2、图层剪辑组的应用(按住alt+点击图层之间):注意人物与瓶子的叠放次序。
3、滤镜的使用:
4、倾斜倒影的制作: 效果图:
步骤提示:
1、用 alt+点击图层之间 框出人物和瓶子的选区。
2、对于瓶子的人物用蒙版去掉背景,再用“滤镜”-“扭曲”-“挤压”命令,参数为:-15。
3、对于倒影的瓶子用“滤镜”-“扭曲”-“波纹”,数量为:150%,设置不透明度为:50%。例
3、制作邂逅
制作提示:
例
4、制作蛋
操作步骤
作业
第三篇:蒙版和图层的综合应用
蒙版和图层的综合应用
教学目的:
1、正确理解蒙版的含义及与原图层的关系,掌握图层蒙版和矢量蒙版的应用。
2、完成蒙版和图层的综合应用实例。教学重点:蒙版的实例应用。教学课时:2节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
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的蒙板制作的实例,导出蒙板的作用、原理、特点和分类。
蒙板实质上是一张控制图像析显示区域和方式的灰度图,主要用于保护、显示或隐藏图像,当要改变图像某个区域的颜色,或要对该区域应用特殊效果时,蒙版可以隔离并保护图像的其余部分,从而使工作有很大的弹性。蒙版的特点和分类
蒙版层的特点:
(1)在蒙版层上操作,只有灰色系列。
(2)蒙版中的白色表示全透明,黑色表示遮盖,而灰白系列的则表示半透明。
(3)蒙版的实质是将原图层的画面进行适当的遮盖,从而显示出设计者需要的部分。
蒙版的分类:
蒙版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图层蒙版,另一种是矢量蒙版。图层蒙版创建的是灰度通道,矢量蒙版创建的是从图层内容中剪下来的路径
(1)图层蒙版: 在上例中使用的即为图层蒙版,在图层蒙版中操作者可以任何工具对图层蒙版作各种绘制。比如:制作渐变填充、使用选区工具选区后再进行填充,使用画笔工具直接绘制等等,而无论用哪种工具在蒙版上构画,最终的效果始终是黑色遮盖原图层,灰白色透出原图层图案,如下效果图就是图层蒙版:
(2)矢量蒙版:在矢量蒙版中操作者只能使用矢量图形绘制工具,即只能使用钢笔工具、形状工具,不能使用画笔之类的工具。而且它只能用黑或白来控制图像透明与不透明,不能产生半透明效果。它与图层蒙版的区别也就在此,而它的优点是可以随时通过编辑矢量图形来改变矢量蒙版的形状。如图所示: 制作提示:
(3)图层蒙版和矢量蒙版合用:
制作提示:
蒙版的应用案例分析一 :海报制作
制作提示:
蒙版的应用案例分析二:人物合成
制作提示:
课堂互动及案 例分析:吸烟公益广告
素材图片:
课堂思考及练习:思考及制作上文的吸烟公益广告 作业:
图片合成的化装品等商品广告一幅 要求:1多装图片合成
2要用到图层、蒙板和文字运用的知识点
3要有三种以上的文字的广告词(字体的大小、类型、表现方法不能相同)
第四篇:专题一综合练习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
一.选择题
1.古人在分析姓氏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A.官名
B.爵位
C.谥号
D.行业
2.中国社会通史•先秦卷》:“天是西周文献出现频率颇高的一个字,是周人的绝对权威。周王的权力得之于天,天命是周人一种不可动摇的信仰。”这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浓厚的部族色彩
C.浓厚的神权色彩
B.浓厚的宗族色彩 D.浓厚的等级色彩
3.据最新考古资料显示,西周某国墓葬群以一座七鼎墓为最大,三座五鼎墓和若干三鼎墓、二鼎墓、一鼎墓分散各处呈拱卫之势。由该资料可以推论()。①该国应是诸侯封国
②七鼎墓主人应是卿大夫
③宗法制是西周的政治特征
④墓葬考证是获得西周历史信息最便捷的途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5.春秋时期士人曹刿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之说;战国时期的策士冯谖寄食于贵族孟尝君门下,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弹铗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子则把“七十者可以食肉”视为惠民德政。这表明当时()A.儒家学派规劝贵族实践仁政思想
B.分封制强化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 C.士阶层不被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D.经济落后滞缓了分封制度的瓦解
6.《左传•桓公二年》云:“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与材料中政治制度相关联的人生理念是()A.“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D.“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
7.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8.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 A.由神权政治转向君权政治
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 C.由城邦国家转向领土国家
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9.据《汉书》载:“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认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A.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
B.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 C.消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
D.适应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需要
10.《宋代官职大辞典》中写道: “干德三年(965年)三月, 朝廷遣官立转运使, 总一道之财赋。”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保证地方的财政收入, 稳定地方安定局面
B.加强对地方财政管理, 从而加强对人民统治 C.导致对人民掠夺更加残酷, 加剧社会的矛盾
D.削弱地方割据物质基础, 有利于中央集权 11.中国古代史上,曾有这样一个机构:各部门首长联合议事,资历浅者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名参与议事,诏敕的颁行必须有宰相的附署。据此推测,该机构是 A.枢密院 B.政事堂
C.内阁
D.军机处
12.《通典》记载:汉武帝时“以(御史)中丞督司隶(校尉),司隶(校尉)督司直,司直督刺史”。到了东汉初年,朝廷举行朝会时,司隶校尉可以与尚书令和御史中丞专席独坐。司隶校尉地位的变化说明()
A.中央监察机构更加精简高效
B.专制皇权受到了更多的制约 C.三公的权力被进一步削弱
D.中央放松了对地方政治的监察
13.宋代的军政要务和人事任免,君主常以“内降”、“内批”、“中旨”、“御笔”等形式直接处理,“除授不归中书”。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A.中枢体系中的相权被大大削弱
B.政治生活具有重文轻武的倾向 C.中央决策层已经初具内阁制雏形
D.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14.唐中宗曾未经中书、门下两省径自封拜官职。但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时称“斜封墨敕”。这个故事主要说明()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三省六部制瓦解
B.皇权受到相权的制约 D.科举选官尚未实施
15.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16.有学者说:“(唐朝)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这表明唐朝的官僚制度
①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权 ②可有效制约君权
③提高了行政效率 ④可以减少决策失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旧唐书•王起传》说:“贡举猥滥,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及元稹、李绅在翰林,深怒其事,故有覆试之科。及起考贡士,奏当司所选进士,据所考杂文,先送中书,令宰臣阅视可否”。材料说明此时的科举 A.确立了中书省掌控考试地位
B.减少了世家望族的请托风气 C.消除了官员结党营私的现象
D.残存了豪门把控仕途的特点
18.赵翼《廿二史劄记》 写道:“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萧何沛主吏橡,曹参狱橡”厲于小吏一类,“其余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要等皆白徒。樊哙则屠狗者„„”,“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这种状况说明了 A.西汉政权代表下层民众
B.市民阶层掌控了国家政权 C.贵族制度的进一步解体
D.农民阶级反抗地主的压迫
19.隋朝宰相杨尚希上表建议合郡为州,曰:“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立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由此可知他建议合郡为州的目的主要是
A.削弱地方,集权中央
B.加强地方,抵御外侮
C.精简机构,节约开支
D.强化皇权,削弱相权
20.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佐证引文中“稍许差些”的是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C.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清朝设置军机处
21.“元代行省长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职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时,可就领本省军队。同时,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据此可知元代
A.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C.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D.专制主义皇权达到顶峰
22.《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内阁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政体形式为责任内阁制
23.“(本朝)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诰诫臣工,指授方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者,谓之寄信。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或三百里,或四五六百,或至八百里以行。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这说明清代军机处 A.由满汉高级官员组成B.是制约君权的重要机构 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有权裁决国家军政大事
24.它是特设的中枢权力机构,是氏族军事民主制的残留。内阁只是名义上的最高权力机关„„它权力很大,可处理军国大事,但“诸王大臣会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由此可推断此中枢机构是: A.中书省
B.军机处;
C.议政王大臣会议
D.中书门下
25.《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 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26.“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与材料主张一致的是 A.“丞相者,朕之股肱,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B.“以天下之广,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C.“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设相之患” D.“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27.“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政治基础 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28.(清)赵翼说:“(唐)开元以来,诸王皆居京师,而支庶得自奋于功名。如宗室为宰相者,至有十余人。其出仕于外,嗣虢王巨、嗣吴王牛,当国家寇乱时,俱能守郡掌兵,为国宣力。此法之最善者也。”由此可知当时
A.相权不断削弱,皇权得以强化
B.利用宗法分封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科举考试成为宗室子弟控制政权的工具
D.严格防止宗室诸王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 29.《至正集》记载:“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元史》记载:“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由这些资料可见
①元朝对边疆地区管辖、控制取得实质性进步
②行省制度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 ③行省制度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④元代仿西周,以皇帝为天下共主实施贵族分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0.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阐明了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 ②形成了中央机构间的监督制约机制
③实行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④皇权置于相权的制约之下,形成了集体决策的局面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紀,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1)据材料一,概括 “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的根本原因。(6分)
材料
二、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2)根据材料三,明太祖废丞相的理由是什么?(4分)
材料
三、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3)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为例,论证材料三中的“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和发展创新”这一观点。(10分)(要求: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行文流畅。)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13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唐太宗曰:“设官公职,以为民也,当择贤人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矣!”
——《资治通鉴》
材料三(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提常平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1382年改称都察院,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员……号“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可立决。明太祖……置锦衣卫指挥使,下属南北两镇抚司,除负责侍卫、密缉盗贼奸宄外,北镇抚司还掌管诏狱,各地重罪逮至京师,往 往由北司严刑审理,而后直接奏请皇帝。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汉、唐、宋、明四朝的官制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太宗采取该措施的目的。(2分)
(3)根据以上材料,明朝制度同汉、宋相比有何不同?(2分)这种演变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4分)
(4)简述汉、宋、明三朝措施起到的共同进步作用。(6分)
1.A “司马、司徒”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职。根据材料的推论可知,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官名。2.C “天”是绝对权威,“周王的权力得之于天”,充分体现了浓厚的神权色彩,故选C。A、B、D三项与题干材料都无关。3.A 结合西周分封制可知,“西周某国”指的是某诸侯国,故①正确;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因而七鼎墓主人应是诸侯,故②错误;墓葬考证是第一手材料,可信度高,但并非最便捷的途径,故④错误。正确答案选A项。4.B 由祖先向“帝”求丰年和降雨,说明在商代就开始形成宗法观念了,故选B。由“最高神”排除A;题干材料未反映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排除C;题干材料只涉及求丰年和降雨,其他国家大事未反映,排除D。5.B 据题干材料策士冯谖寄食于贵族孟尝君门下,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弹铗而歌,这说明分封制强化的等级观念仍然存在,且部分士人有怀才不遇之感;孟子“七十者可以食肉”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贫富贵贱、等级门第依然存在,故选B项。仁政思想不能全面涵盖材料信息,A项错误;部分士人的境遇不能说明整个士阶层不被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分封制度的瓦解,故D项错误。6.C 材料显示了周朝不同等级贵族的政治作为,与此相关联的人生理念应该体现出不同阶段的政治追求,这一点恰好与C吻合。故选C。7.B 8.D 9.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根据材料“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即可概括出作者认为建立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国家统一。10.D 11.B 考察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宋朝的时候,为制约宰相的权力,又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这些人办公的地方称之为政事堂。故应选B。12.C 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材料可以看出,原来司隶校尉受制于御史中丞,后来司隶校尉与尚书
试卷答案 令和御史中丞并列,表明其地位的提高,三公的权力被削弱。故应选C。13.A 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宋代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可知,宋代初年,设立中书门下最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来,为制约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这样,就出现了材料中所描述的现象:“君主常以‘内降’、‘内批’、‘中旨’、‘御笔’等形式直接处理,‘除授不归中书’”。相权大为削弱,君权得以加强。故应选A。14.B 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唐朝时候,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门下省负责审批,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相权分散。这既有利于加强君权,也对君权形成一定的制约。材料正是这种现象的体现。故应选B。15.D 考察宋代的政治制度。题目中的“官员在酒店吃喝„„重则„„轻则„„”、“王公贵族„„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等信息表明:宋朝采取种种措施来防止权力的滥用。故应选D。16.B 17.D
18.C 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材料中文字说明汉代初期社会低层民众中的杰出人物走上政坛,成为汉初政治的实际执掌者,这是对原有贵族垄断政治权利的进一步突破,A、B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封建专制政权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国家政权的拥有者是皇帝,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应选C。19.C 20.A 21.C
22.B 考点:明代的内阁制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如果没有与内阁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说明内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所以B项符合题意,而A C D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和题意。23.C 考点:清朝军机处。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或三百里,或四五六百,或至八百里以行。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等信息说明军机处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故本题选择C。其他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24.C 25.B 26.C
27.C 考察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自秦以来形成的大一统和中华民族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民众普遍认同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观念,而对分裂则持反对态度,正如材料所言“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故应选C。28.D 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虽有所削弱,但君权同时也受到一定限制。唐朝时并未实行分封。C项材料中并未体现。材料“开元以来,诸王皆居京师”说明D项符合题意。故应选D。29.B 30.D 31.(1)历史作用:有利于社会安定;任用有才能的人管理百姓,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克服了分封制的弊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回答两点即给4分)根本原因: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趋势。(2分)
(2)理由:秦朝设丞相短期而亡;设丞相容易导致权臣专权。
(3)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是指政治制度创立的核心观念,政治制度的发展创新指政治制度因时而变。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一直是围绕其核心思想变化的,即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权力;加强皇权,抑制相权,但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如汉代中外朝,唐代三省六部制、元代的行省制、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军机处等。32.
第五篇:综合练习一
综合练习
(一)第一至四章
一、判断题
1.经受全球化浪潮洗礼的中国企业,意识到了和跨国巨头之间的最大差距来自技术、设备等物质层面的差距。
2.资源是有限的,整合资源的空间却是无限的。3.突发事件和危机考验的是一个企业的组织能力。
4.员工个体差异客观存在于企业中,差异化管理能够有效地规避和限制差异的负面效应,充分发挥差异的结构效应。
5.企业伦理体现了企业的善恶判断,而企业社会责任则是对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平衡和约束。
6.结构是系统的组成部分,要素是系统内部的排列组合方式。
7.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层,往往伴随着企业的经营发展而逐步形成。
8.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从活动内容上划分,企业行为包括企业家行为和企业员工行为。
9.20世纪80年代风靡全球的“企业文化”浪潮被掀起。被称为企业文化浪潮的“四重奏”的四本著作,主要是基于深层经验得出的框架,在理论上形成了真正的体系。10.社会大变革中的各种主要矛盾,构成了企业文化兴起的基本社会背景和生成动力。
二、名词解释 1.企业伦理
2.企业文化
3.物质文化
4.制度文化
三、选择题
1.企业文化是企业中与物质紧密相连的精神文化现象,是()的观点。A.“精神现象”说B.“企业精神”说C.“精神信息系统”说D.“群体意识”说
2.企业文化是要用以解决企业外部适应和内部整合问题的。这描述了企业文化的()特征。A.系统性B.共识性C.功能性D.根本性
3.()是人类社会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反复出现,并具有人人知晓而又没有明文规定的特点。A.企业价值观B.英雄人物C.典礼与仪式D.文化网络
4.在河野丰弘著的《变革的企业文化》一书中,给出了企业文化的七要素说,其中动机的形态指的是()。
A.员工的互助关系B.员工的忠诚度C.员工的工作态度D.员工的行为举止 5.在企业文化的四层次结构中,企业产品属于()。A.精神文化B.制度文化C.行为文化D.物质文化 6.厂服、厂徽属于企业文化中的()。
A.精神文化B.制度文化C.行为文化D.物质文化
7.关于企业文化的要素-结构(维度)的研究是()的内容。A.方法论研究B.基础理论研究C.应用研究D.衍生研究
8.研究者在搜集企业发展史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梳理出企业文化中理念、价值观等的演进脉络的方法是()。
A.历史研究法B.临床诊断法C.演变推理法D.参与观察法 9.《Z理论》是()的作品。
A.科特B.威廉·大内C.霍夫斯泰德D.沙因 10.()是认识企业文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A.人性假设B.组织行为学C.心理学D.管理思想
四、简答题
1.简述企业伦理的特征。
2.企业文化实践的发展趋势。
3.简述企业文化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
4.简述企业文化的五要素说。
5.简述企业文化四层次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