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春教案(3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A.用普通话有感情反复地朗读课文,理解并品味文中美的情景,美的结构,美的语言。
B.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品读精彩句、段。
C.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理解 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D.引导学生了解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过程与方法:
A、通过听读、朗读、品读等方式,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B、通过对妙词佳句的品析,培养学生的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体会美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B、培养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情感。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
1、赏析本文优美的语言。
2、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细致地描写。
难点 :
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教学突破:
以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教学准备 :
老师准备:剪辑并重新录制音乐《早春曲》、《春意盎然》;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搜集有关作者资料及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听读、朗读中理清文章思路。
二、教学重点:整体感悟,理清思路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一学生完成)
同学们,天气渐渐地冷了,冬天的脚步声越来越清晰。迎着冬天的笑脸,我想起了雪莱的一句诗: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一提到春天,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图景。同学们,让我们伴着这优美的音乐,随着老师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描绘的《春》之中。(多媒体显示课题及作者)
(二)听配乐朗诵。播放背景音乐,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诵。多媒体显示:听读,说感受的话。
(三)让学生谈谈听朗诵后的感受。
师:听了朗诵,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请你以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多媒体显示:听了朗诵,我听到了„„/听了朗诵,我看到了„„/听了朗诵,我感受到了„„ 例:听了朗诵,我感受到了人们盼望春天的热烈而急切的心情。)
(四)自由朗读,分组(分为8个学习小组)讨论文章层次的起止段落。教师用多媒体提示课文思路(盼春—绘春—赞春)。
(五)每个学习小组派一名学生参加联读课文。要求第1名学生读“盼春”,第2—7名读“绘春”部分,第8名学生读“赞春”部分。(联读时不告诉学生起止段落,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层次理解是否正确。)
(六)经过自由朗读和小组代表的联读,全班交流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教师明确:(小黑板出示)
第一部分(①):盼春
第二部分(②—⑦):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第三部分(⑧—⑩):赞春。
(七)课堂小结。
(八)作业布置
1、诵读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品味理解本文清新优美的语言;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
二、教学重点:
1、品味理解本文清新优美的语言;
2、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
三、教学过程:
(一)引导品析“春草图”(用多媒体显示品析步骤)
1、朗读指导。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学会正确使用四种朗读符号(﹏﹏重音轻读;•重音;︱小停;︵拖音)
2、第一次朗读(自由读),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字。
3、第二次朗读(齐读),思考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
(教师明确:嫩、绿、多)
4、第三次朗读(男女生各读一层),悟一悟这段层次划分的问题。教师提示可划两个层次。
教师明确: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手法,第二句由近而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春草的生机勃勃的特点;然后是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满活力。
5、第四次朗读(个人大声读),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教师明确:“偷偷”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钻”字写出了小草萌发的力量以及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修改以后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6、美读,各学习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朗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教师提示:语调:轻快;感情:喜爱、赞美
7、教师小结(多媒体显示):
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①抓住景物在特定季节、特定地点的特有现象进行描绘,使其特征突出。②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③写景散文的文笔优美精彩。
(二)运用上面所学的方法赏析“春花图” “春风图”“春雨图” “迎春图”,每两个学习小组一幅图,分工协作。
(三)各学习小组发言人把本组讨论结果提交全班进行交流,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
1、“春花图”
①特征: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②顺序:由上而下、由实到虚。③语言:修辞—拟人、比喻、排比。
用词:第③句中的“闹”字写得好,好在它不仅写出了声音,还写出了热烈的气氛,绘声绘色地表现出一派明媚的春光 ④感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2、“春风图”
①特征:和煦、芳香、悦耳 ②顺序:触觉、嗅觉、听觉
③语言:修辞—引用、拟人、比喻
3、“春雨图” ①特征:细密、轻盈
②顺序:由近及远、由景及人 ③语言:修辞—排比、比喻
4、“迎春图” ①特征:充满活力 ②顺序:由点到面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四、五
2、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本文寓景,情景交融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一)朱自清的《春》写得太美了,其实自古以来,春天一直是人们歌咏的对象,请大家把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互相交流并保存到自己的读书笔记本上,然后任选一幅春景图,给它配上能反映其特征的诗句。
教师推荐部分诗句:(课件显示)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唐•杜甫《春夜喜雨》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唐•杜甫《绝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二)选取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两句话背诵并模仿写句子。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然后选取写得好的在全班宣读。
(三)《春》是一幅精美的画,它形象生动,姿态万千,色彩缤纷,春意盎然。《春》是一首动听的歌,它曲调优美,节奏欢快,动人心弦,发人深思。其实朱自清留给我们的美文不仅仅是《春》,他的《荷塘月色》,他的《背影》,他的《绿》都是不朽的篇章。课后请同学们再次亲近朱自清,感受朱自清心灵中飘扬的那片风景。
(四)美文不朗诵不足以表现其美,推荐一位朗诵最好的同学进行配乐诗朗诵,让《春》的课堂教学在优美的配乐诗朗诵中结束。
(四)作业:
1、整理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
2、课外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
3、阅读朱自清的一篇散文并作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迎春
山(朗润)春 绘春 总体轮廓 水(涨)局部描绘 太阳(红)
娃娃——新
颂春 三个比喻 姑娘——美
青年——力
春草图(草报春)春花图(花争春)春风图(风唱春)春雨图(雨润春)迎春图(人迎春)
第二篇:春第三课时教案
春
课 时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春雨图”“迎春图”两幅图画,体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
2、在语法上,要掌握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教学重点 分析“春雨图”“迎春图”,理清每幅图画 内部描写景物的层次,继续体会同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教学难点
1、从作者的观察思维中学习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2、分析两幅图画。
3、掌握赞春部分。
教学策略 提前搜集材料。教学准备 提前搜集材料。教
学
流
程
导入: 请同学来说一下春雨图和春风图的特征。
1、春雨图
(1)研读直接状写春雨的部分,体会语言。
①“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表现了春雨的哪些特点?
明确:牛毛、花针、细丝都有细的共同特点,但又各有个性特点——牛毛多而细密,花针亮而闪烁,细丝柔而绵长。所以,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②体会“斜”“织”“全”“笼”所表现的内容。
明确:“斜”含蓄地写了“轻悄悄”的春风,“织”照应了“像细丝”的比喻,“全”表现了开阔的视野,“笼”准确地写出“薄烟”的情状。(2)研读写雨中自然景物的文字。
①为什么树叶儿会“绿得发亮”,小草儿会“青得逼你的眼”?
明确;经雨一洗,灰尘没有了,又沾了迷蒙的细雨滴,色彩更艳。
②体会两个“儿”读起来的感觉。
明确:使人感到亲切、柔和。
(3)研读写雨中的人的文字。
①为什么要先写“傍晚时分”的景象,不把这一句放到最后去说?
明确:一是要先说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气氛,这种气氛一直贯到未句;二是“黄 晕”也是色,与上文的“绿”“青”正相接连。
②“‘黄晕’和雨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里所见的灯光是隔着雨幕所见的光,没有写蒙蒙细雨,但也隐含其中了。
③体会“静默”二字所表现的境界。
明确:用拟人笔法传神地写出了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景象,表现出一种阅态的美,把人引入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
(4)春雨图的特征是什么呢?他是从什么角度去写的呢?写法是什么样的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特征是细蜜、轻盈;是由物到人来写的;运用了动静相结和;用了排比、拟人的方法。
2、迎春图:
(1)学生轻声齐读这一段,体会感情。
(2)体会语言。
①“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表示的意思。
明确:“城里乡下”说范围的广阔,“家家户户”表人数之多,“老老小小’信年龄之全。
②“也赶趟儿似的”的“也”照应前又何处?这里的“赶趟儿”是什么意思’!
明确:这里的“也”照应前文“春花图”中花的“赶趟儿”。前文的“赶趟儿”写百花争春,这里的“赶趟儿”写入在争春。
③“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如果写成“舒活筋骨,抖擞精神”,读起来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一种写法读起来给人以动感,后一种写法读起 来使人觉得呆板。
④“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有什么含义?
明确:写春天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感 情。
(3)讨论“迎春图”和前四幅图画的关系。
明确:这幅图画由景及人,颂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的精神。
3、课文第三部分。
体会这部分的语言,理解这一部分和前文的联系。
①这三个比喻句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存?
明确:“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 始,给人以无限的希 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②这三个比喻句和前文有什么联系?
明确:“刚”照”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中的“刚”;“花 枝招展”使人想起“春 花图”;“健壮”使人想起“野火烧不尽,春 风吹又生”的春草顽强的生命力。
③这三个比喻句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明确: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写到“小姑娘”再写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进程,排列有序,不能颠倒。
④这三个比喻句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两者都赞美春天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它给予人 们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对美好生活的撞憬和辛勤劳作的力量,因而人们要抓紧这大好春光,抓紧生命的春天,认真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获取丰收。但三个比喻句着重用美好的形象感染,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则着重从思想上启迪。
⑤体会“领着我们向前去”一句中“去”字的作用。
明确:这一句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用“去”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开头是春天 在盼望中到来,末尾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来”一 “去”,一呼一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⑥研讨这一部分和前面部分的关系。
明确:这一部分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 “力”。这个结尾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4、总结全文
1、学生讨论,归纳全文中心思想。
明确: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抓住春景的持点,描绘了大 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 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2.分析课文写作特点。
1)缜密精巧的构思。(可联系全文的思路和各部分写景的层次作适当分析。)
2)情景交融。(可联系在各幅图画的描写中所蕴涵的感情适当分析。)
3)准确生动的语言。(可启发学生从词语、叠词置句、比喻、拟人
板书设计:
盼春:(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特征
修辞
春草图:新、多、软、拟人
嫩、绿
春花图:多、艳、甜
排比、拟人
赞春
春风图:和煦、暖和
拟人、排比
春雨图:细蜜、轻盈
排比、比喻
迎春图:快乐、劳作、力量
三个比喻
“美”
“力”
教学反思:
奋斗、追求、创造,是春天赋予人们的神圣使命,因此,生活才有收获,希望才重美好,未来才夏辉煌。所以,我们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为人生、为理想而不懈奋斗。
第三篇:《春》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感受春的活力。
2、赏析课内外有关描写春的诗句或片断描写。教学步骤:
一、盼春天:
1.导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现在严冬将至,但我们也可以在这严冬中找寻春的影子,因为冬天来了,我们离天春天越来越近了,那让我们共同来期待那富有生命力的春天吧?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听,春天来了„„ 2.欣赏音乐《春天在哪里》
二、找春天:
3.问:春天在哪里呢?在这里,在我们身边。在古诗词句中,下面请同学们从所学过的古诗词中去找春天。(生回答出诗句——: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4.问:“能不能告诉老师诗句写的是春天的什么景物呢?”
例:上面的例句写的是小草。
5.问:“写草(或花、雨、风)怎么样?”
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写出了草旺盛的生命力。
三、读春天:
6.(我们找到了春天,那么的美丽,那让我们共同来读一读作家朱自清笔下的春天,一起来感受一下那美丽的春景)放配乐朗诵,领会作者朱自清的感情基调。(引导朗读课文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7.分小组诵读课文。8.正音正字。
9.师点拨:本文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
四、诵春天:
10.全体齐诵读课文,要求:(1)加深对文中形象而生动的句子理解;
(2)用明快的节奏,读出作者热爱赞美的感情。
11.课外延伸:仿照课文结尾句子
春天还像什么呢?
例:春天是插花能手,用巧手装扮人生;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用画笔绘出五彩的世界。12.作业布置: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及相关的诗词句。
(2)把课文中自己认为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并说说理由。
第四篇:《春》第二课时 教案
《春》第二课时
教案
教学目标
1.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②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多种写作手法(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合理安排顺序、调动多种感官)描写春天的方法。
3.③体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写景的好处。教学重难点
4.把握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
5.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形象、生动、有文采。教学过程
一、回顾就知导课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春》,了解了它的结构与内容。作者在文中向我们展示了六幅美丽的图画,展示了春天的美景。朱自清先生笔下迷人的春天,真是令我们留恋忘返啊!今天,我将跟大家与文章进行一次最亲密的接触,去深入地感受文中那绚丽的春光,去仔细地品味文中那优美的语言,去学习作者那高超的写作手法。
二、美美地听,交流感受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拥有了新鲜而深刻的感受。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又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打开你们的耳朵,敞开你们的心房,用你们的耳朵聆听录音,用你们的心去感受朱自清笔下春天美的所在。听完之后请大家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自己的感受。
(播放轻音乐相伴的朗读音频。播放完以后,同学们陆续睁开了眼,但还有几个没睁开……)
师:相信大家都被这优美的朗读陶醉了,被这美妙的春天吸引了。你看,现在还有几个同学沉醉其中,不愿睁开眼呢!我想大家心中肯定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吧!没关系,再给大家两分钟时间整理你的思绪,然后就请同学们把你的感觉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收获。(2分钟整理思路,组织语言)
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感受,师逐一进行点评。
师小结:刚才几位同学都谈了自己用心聆听之后的感想,收获真的很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每位同学一定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由于时间关系,不能一一大家分享了,大家可以在课后进行一下交流。三|、美美地读,体会文情
师:如此美的文章,如此美的语言,相信大家肯定想亲自走近它,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它的喜爱,那么就用你喜欢的方式读文章吧!用心去寻找文章的美!老师也为你们寻找了许多春天美景的画面,大家可以边欣赏画面边读文章,读的过程中,用笔画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并加以品味,想想精彩之处在哪。
(多媒体播放配轻音乐的春景图画,学生边欣赏边读课文,并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师巡视指导)
四、美美地说,品味语言
师:时间到了,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自己找到的文章的“美”。(先跟你的同伴分享一下你找到的文章美之处;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推举代表将优美语句板书到黑板上,并进行简要赏析。
师巡视指导)
师:可以从课文的美句、画面、精段、手法、主题等方面入手。
时间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师小结:同学们谈的都比较好,根据大家刚才的讨论,综合大家的观点,谁来为大家总结一下这篇文章在写作中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多媒体展示总结。多媒体展示
1、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
2、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形象、生动、有文采
3、合理安排文章结构
五、美美地写,妙笔生花
师:朱自清以生化的妙笔幻化出多彩的春天。文中字里行间都凸现着美。我想同学们一定对秋天也有独特的感受吧!现在,就请敞开你们的情怀,把你们对秋天景物独特的感受写出来吧!可以选择秋风、秋晨、秋雾、秋雨等来写,注意在写的过程中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写法。
六、课堂回顾
师:“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是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说的。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朱自清先生《春》一文中美之所在,感受到了美的魅力,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开启你们的心智,用你们的眼睛去寻找美,用你们的心去感受美,用你们的手去创造美!
第五篇:《春》教案第二课时
《春》 教案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听写生字词;
2.背诵1-5段;
3.让能背诵全文的同学表演。
(设计说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规定与鼓励并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讲解课文
1.齐声诵读课文
2.讨论:你最欣赏文中哪些段落?(试说出理由)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代表发言。帮助学生找出重点
第4段:春花图。首先,这一段写得很有层次:树上-花下-遍地;其次,这一段文字注意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由与前后照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由花味甜联想到果实实与虚相结合,蜂闹蝶舞与繁茂鲜艳的花们相映衬;第三,巧用拟人、排比、比喻,写春花竞相开放。总之,画面五彩缤纷,富有立体感。(这一节应当让学生充分讨论,言之成理,都应予以肯定、鼓励)
第6段:春雨图。引出春雨后,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下面就引导读者品味江南春雨的妙处:细密、闪烁、绵长;亲吻着“树叶儿”、“小草儿”;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夜”;滋润着乡间的行人与农民,这一切充满了诗情画意。
(设计说明:让学生由整体感知课文转到局部感知课文;让学生相互启发,在讨论中迸发思维的火花。答案不要求一致,只要自圆其说就行。这一环节,主要落实教学目标1和教学重点2、3、4)
3.课堂小结:这两部分的描写有无共同之处(描写顺序,从上到下)在我们写作文时,能否学习这一点。试着让几个学生当堂口述一个景观,让学生发现写文章并不难。
三、欣赏品味
要求:大声朗读,体会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感情。
(设计说明:让学生再从局部理解回到整体感知上来)
四、布置作业
1.课堂练习:课文练习2、2.背诵全文。
3、描写一段景物
五、自我总结学习本文所得
引导学生从形式(词语的积累,句段篇形式上的特点)到内容(句段篇的意思,文中的情感)进行归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