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一地理教案 世界的人口教学设计
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
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为了突出学生的探究性,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适时的点拔、评价,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点。教学目的:
1、了解当前世界人口总数,会通过不同年代的世界人口总数,说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世界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
2、学会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形成原因。
3、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并能运用各种资料,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
4、通过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学习,初步认识世界人口问题,理解人口过多和过少带来的人口问题,树立控制人口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教学难点: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式、读图分析归纳、分组活动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用多媒体展示上下班滚滚的人流,由这你可以想到什么?人们把地球亲切地称为“地球村”,而把自己称为“地球村的居民”,在20世纪下半叶地球村的居民急剧增长,以致人们惊呼“人口爆炸”了。那么,“地球村”到底有多少居民呢?他们又是如何分布的呢?从而引入到新课的学习。
(分小组活动)做书中39页活动题(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一、世界人口的数量
(拓展思维、读图归纳)乐观派认为地球可养活500亿人;悲观派断言如按发达国家消费水平,只能养活21亿人;多数人认为在一种适度的生活水平下,地球可养活150亿人。而现在世界人口已达到60亿人,从而可看到我们人类的危机感,那么,世界人口在发展历史上有什么特点呢?看书中39页图1思考世界人口从9亿增加到10亿需多少年时间,从10亿到20亿需多少年时间?从50亿到60亿呢?
由上问推出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在持续增长。
二、世界人口的增长 找学生朗读40页阅读
(举例、计算加深理解)每分钟增加155人,计算一下第上一节课的时间内,世界将增加多少人呢?同学们每眨一下眼睛呢?老师告诉你们,你们每眨一下眼睛大约是1秒钟的时间,而这不起眼的一秒钟里,世界就出生了2.6个人,眨两下便是5.2人,多快的速度呀,如同孙悟空变化一般神速。有人说我们正处在一个“人口爆炸”的时代,你能解释其中的含义吗?(学生小组,自由发表意见)我们应用什么来衡量人口增长的快慢呢?(学生回答)
过渡: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重要指标是:自然增长率,什么是自然增长率呢?如何计算呢?(分组活动)做书中40页的活动(生答略)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表示人口增长的快慢,那么世界各大洲人口增长情况又是如何的呢?看图“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多媒体演示),思考:哪些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哪些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从发展水平上看,非、亚和拉美洲基本上属于发展中国家,欧、北美和大洋洲大多属于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
(承转)目前世界上有60多亿人口,这些人口分布在地球上的哪些地区?怎样来定量描述一个地区人口的疏密呢?让我们来共同了解一下世界人口的分布。
三、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小组活动做书中41页活动(生回答,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2、四大人口密集地区
(读图对比、分析归纳)对照《地图册》13页图分析人口稠密地区自然条件的优越性(1)人口稠密区纬度分布有什么特点?(2)人口稠密区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3)人口稠密区地形有什么特点?(4)人口稠密区气候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析归纳)推出人口稠密区,一般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3四大人口稀疏地区
世界人口的分布极不均匀,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人口的分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同学们,朝前看,讲台上只有老师一个人,地方显得比较宽敞,我在讲台上可以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甚至可以翩翩起舞,现在如果我邀请四个大组前面两排同学到讲台上来,同学们会发现老师的活动会怎样?我有能随心所欲的活动了,我遇到了什么问题了?如果我们把讲台看成是地球,地球上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就是由于人口过多带来的人口问题,下面看书42页归纳人口问题有哪些?(自由讨论)
四、世界人口问题
从三方面引导归纳:人口过多给资源、环境造成空前压力;造成资源破坏、环境恶化;给社会经济造成很大压力。
看漫画“不堪负重的地球”做43页活动1(讨论)以上我们讨论的是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那么,是不是一个国家人口增长越慢起好呢?是不是人口越少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呢?说出你的看法。既然人口急剧增长和人口长期负增长都会带来一些问题,那么人口问题对策是什么呢?(学生讨论、归纳,教师引导)推出人口的增长应同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我国的人口数量是怎样的?在我国有一句话是:十亿人口,八亿在农村。但现在我国却有这样一种状况,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为什么呢?城市人口过多会出现哪些问题呢?(小结)恩格斯曾经给我们一个著名的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这句话的深刻寓意。世界人口问题既是人类自己造成的,更需要人类自己来解决,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第二篇:初一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教学设计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学习世界人口的增长和世界人口的分布,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树立自然与经济相互联系的地理观念有重要作用。《世界的人口》是世界的居民中的最基本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人种、宗教等后面的内容,因此需要学生扎实掌握。
二、学生情况分析及教法、学法:
学生在第三章学习了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对用这两种图来反映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有一定的基础,本节采用小组合作法,学习人口的增长,一个组完成一个任务,通过学生自己阅读分析人口增长曲线图、柱状图等进一步加强学生用地理图表反映地理事物的能力和意识。人口的分布是本节的难点,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根据地图分析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原因,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习惯和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当前世界人口总数
2、识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3、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并能运用各种资料,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
2、学会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并简单分析其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世界人口增长与分布的学习,初步认识世界人口问题,理解人口过多或者过少带来的问题,树立控制人口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重点】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和世界人口增长的差异
【教学难点】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教学过程】导入:展示资料见幻灯片你知道现在地球上有多少人吗?地球上的人口是怎样变化的
一、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 1 世界人口的数量和增长 读“世界人口增长图”
问题:(1)1575—1830年世界人口增长如何?(2)1830—1930年世界人口增长如何?(3)1930年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长是怎样? 读图:世界人口增长表每增加10亿人口,所用时间越来越(),说明人口的增长速度逐渐()。
联合国预测报告:2050年世界人口数量将增至91亿 ;发展中国家出现人口猛增的现象;发达国家的人口数量将保持在12亿左右,将基本维持在目前的水准
让学生感受人口增长的快慢,让学生自学这一框题。2 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自主学习:学会计算: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出生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死亡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死亡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自然增长人口(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总人口之比。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问题:自然增长率>0,=0,<0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学以致用:
某一地区在一年中平均每1000人当中,出生并成活了25个婴儿,死亡10人,这个地区在这一年中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各是多少? 计算:下表4个国家2003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观看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图
提问:将各大洲按人口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顺序,最高的是哪个大洲?最低的是哪个大洲?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人口增长较。
较高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人口增长较。
人口增长过快是全球性问题;人口增长过慢是部分国家问题;全球的人口增长呈快速上升趋势。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首先提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位市长,要带领全市人民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去居住,你会选择哪里?
a、平原 b、高原 c、盆地 d、两极地区 e、临海地带 f、茫茫沙漠 g、原始的热带雨林 观看分析图片——世界人口分布图,世界的人口分布均匀吗 请找出四大人口的稠密区和四大稀疏区,怎样描述世界的人口分布 1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人口密度反映人理分布的疏密程度,人口密度=某区域的人口总数(人)/该区域的总面积(平方千米)单位:人/千米2 学以致用:
1有甲、乙两城市,面积大约都是2000平方千米,甲市人口500万,乙市人口250万,算算两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各有多少人?
2跟据上表所提供的数据,请你算出中国、澳大利亚的人口密度,并说明表中哪国
()人口分布最为稠密,哪国()人口分布最为稀疏? 2 人口分布稠密地区
读世界人口分布图找出人口的稠密区从纬度,气候,地形等角度分析原因 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西部和北美洲东部 中低纬度地区,近海平原地区
亚洲东部,亚洲南部自然条件好,农业发展早; 欧洲西部和北美洲东部工业发展早,经济水平高 学以致用:
1).从纬度位置分析世界人口稠密地区分布在: 2).从海陆位置分析世界人口稠密地区分布在: 3).从地形条件分析,世界人口稠密地区分布在: 3人口分布稀疏地区
找出人口的稀疏区从纬度,气候,地形等角度分析原因
干旱的沙漠地区;寒冷的极地地区;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地区;原始的热带雨林地区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寒冷、湿热、干旱、高寒 学以致用:
比较人口分布稠密地区和人口分布稀疏地区分布地区,分布规律和原因
三、世界的人口问题
漫画欣赏 艰难的地球人口爆炸图
1.有人说,我们正处在一个“人口爆炸”的时代,对此你怎样理解? 2.你认为这幅漫画反映的问题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3.是不是人口越少越有利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说说你的看法。1 人口过多
读图:香港的笼屋该图片反映人口过多带来什么问题? 补充材料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压力,使居民的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题难以解决,还有一部分国家则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对世界存在的人口问题四人一组合作深入探究?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举例说明
社会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 2 人口过少
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国防兵源不足 3 解决措施
针对上面的问题世界该怎样做关注生活的学生会立刻联想到“实行计划生育”这一举措,那
么世界各地都采用我国的这一举措吗?自学课本43页寻求答案 人口的增长应该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解决人口问题的关键是实施计划生育中国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四、巩固小结;谈收获【课后拓展】
1、在我们社区周围普遍存在着由农村人口走向城市的现象,为什么?
2、城市人口过多会出现哪些问题?怎样解决这种问题。
学生可通过课外调查、采访村民等方式收集材料,在活动课中展开讨论交流。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紧密联系学生身边实际教学,对每个教学环节都采用“问题解决”式的学习方法,即学生通过教材或教师设定的一个个具体而贴近学生身边的问题入手,在探究中从小到大、从易到难的学习新知识。并且从自身出发感受人口问题,树立控制人口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效果很好。学生自学探究氛围浓厚,能够合作突破教学难点。值得思考的是若是将最后教学环节——“走进生活”放到新授课前去体验,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好。
第三篇:初一地理教学设计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 [1500字]
〃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能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的海陆面积的比例,描述
海陆分布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讨论探究说明地球上的海陆面貌
3〃情态价值:学习本节课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二〃学情分析:
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球体。学生对它了解的并不多,只有通过观察地球仪或看图,才能逐渐对地球
上的海陆分布有所认识。
三〃重点:
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海陆分布特点。四〃媒体(教具):
地图册 课本插图
五〃方法:
读图分析 讨论探究 归纳总结
六〃教学流程:
<一
创
设4`
景
:
情师:你会在地图上确定方向吗?有哪几种方法? 生:思考后回答,有三种方法:指向标,经纬网,通常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1` 二
导
言
: 同学们能在地图上判断方向,这非常好.不过,同学们仔细观察地图.看一看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的分
布情况,是海洋多还是陆地多?---------这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三>讲授新课: 地20` 球?
水
球
?
师:在地球上是海洋多?还是陆地多?它们各占多大比例?
生:结合插图2.1和2.2看书,总结说明。1〃海陆面积比例{海洋:占71% 陆地:占29%}七分海洋 三分陆地
师: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是怎样分布的?
生:结合书中插图,看课文,分析总结。
2〃海陆分布特点:陆地集中在北半球,北极周围是海洋
海洋集中在南半球,南极周围是陆地
师:同学们根据今天学习的内容,来完成下面的活动内容
<10` 四
课
堂
活
动
: 1〃生读:人类探究地球全貌的历程
2〃谈谈你对地球名称的看法:你认为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星球应该叫地球呢?还是应该叫水球? 生谈自己的观点,师给予鼓励。<2` 五
总
结
: 师:学习了本节课,你认为重点应该记住什么? 生:总结海陆面积比例,海陆分布,师补充
<六
反
馈
练
习8` 1地球上海洋占地球表面的______,陆地占______.概括地说,就是______海洋,______陆地.2看图说出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若干名同学看图回答)板书设计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 地球 水球:海陆面积比例:海洋:占71% 七分海洋
陆地:占29% 三分陆地
海陆分布特点:陆地:集中在北半球
海洋:集中在南半球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在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2〃过程与方法:能指图说出各大洲、大洋的分布
3〃情态价值:学习本节课,培养学生了解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能在图上找到标有名称的七大洲、四大洋,但如果不标名称,学生就不容易确认七大洲和四
大洋,需要在以后的不断学习中逐步认识
三〃重点:
记住七大洲、四大洋名称
四〃难点:
在图上确定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五〃媒体:
地图册、课本插图
六〃方法:
读图指导法、阅读分析法
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
创
设
情
景
4` 师:你知道世界上的海洋和陆地各占多大比例吗? 生:思考并回答海洋占71%,陆地占29% <1` 二
导
言
同学们观察地图,可以看到占地球表面29%的陆地又分成大大小小许多块,它们叫什么名字?辽阔的
海洋也被分割成几部分,它们叫什么?分布在哪儿?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三
讲授新课 20` 师:看28页图2.5.你能从图上获得哪些信息呢? 生:在图上找到大陆、半岛、岛屿、海洋,然后明确大洲的含义
1.大洲:大陆与周围的岛屿合起来成为大洲
师:世界上有几个大洲?大洋又分成几个部分?它们是怎么分布的?
生:读图2.6,说出大洲、大洋的名称,并判断位置
2.七大洲:
东半球:亚洲(最大)、非洲、欧洲、大洋洲(最小)
西半球:北美洲、南美洲 南极洲
北美洲的格陵兰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 3.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海是大洋的边缘
师:学习本节课之后,你能完成下面的活动内容吗? 10` <四>课堂活动1.生读:大洲的命名
2.在地球仪上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看看它们的相对位置
3.看世界地图:哪些大洲是相连的?看看它们的分界线在那儿?还有哪些大洲之间仅以海
峡相隔?
生利用地图完成活动内容,师点拨引导
<五>总结 由学生总结七大洲名称、位置特点、四大洋的特点 2` <六>反馈 1.读图说出七大洲名称和位置特点
2.读图说出四大洋的特点和相对位置 3.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出亚、欧、非、南北美洲的轮廓,并标出名称
生读图回答,动手画图
七大洲和四大洋
<七>板书设计 : 大)欧洲
非洲 南极洲
西半球:南北美洲
格陵岛——最大岛屿
四大洋:太平洋(最大)、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最小)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七大洲:东半球:亚洲(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的基本观点.能举例说明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举例说明.结合演示、读图分析了解地壳的运动及海陆变迁
3.情态价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能在地图上明确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轮廓,但并不知道它们是怎么形成的。海陆变迁不是短时间内完成的,所以学生很难想象得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会不断加深理解。
三〃重点
海陆变迁的原因
四〃难点
海陆变迁的原因
五〃媒体
地图册16页、课本插图
六〃方法
讲述、举例说明、读图分析 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4`
创设景
情 你能看图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吗?它们是一直就在这儿?就是现在的模样还是有其它情况?
生:看地图册14-15页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
<二
导
言
1` 我们今天来研究了解一下海陆的变迁
<三
讲
授
新
课
12` 一〃沧海桑田
师:你知道沧海桑田这个成语的含义吗?能举出例子吗?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生:可以看书,结合“沧海桑田”,举例说明
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变迁 海平面升降 人类活动
师:图2.10-2.12师海陆变迁的实实例举证。请你解释原因
生:图课文分析,通过活动说明原因 师:猜猜看:地球上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
二〃从世
界
地
图
上
得
到的启
示
15` 1.地球上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活动论 固定论
师:德国科学家根据大西洋两岸大洲轮廓的凹凸特点,提出了海陆轮廓形成的新观点
生:阅读课文34页分析,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2.大陆漂移假说:
①地球上:一块大陆 一片海洋
②分裂漂移
生:读课文,了解大陆漂移假说
师:你想了解德国的科学家吗? 生:完成课堂活动内容
<四>课堂活动
1.请同学们读一读“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谈一谈你的感想
2.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工作者在科学考察中发现了南美洲和非洲古地层和古生物的相似性,你知道为什么吗?
3.你认为大陆漂移说是空想呢还是有科学依据的?
生结合2.16和2.17图综合分析,阐述自己的观点
<五>总结
师:本节课通过大量例证说明了地球是运动的,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还可以找到更多的例证来说明这一点。<5` 六
反
馈
练
习
1.海陆变迁的原因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
2.关于海陆轮廓的形成有哪两种观点? 生完成填空题
生回答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 海陆变迁
一.沧海桑田: 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运动 海平面升降 人类活动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1.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固定论 活动论
2.大陆漂移假说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第二课时 板块运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能运用地图说明板块运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说明,讨论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板块运动
3.情态价值
学习本节课,对学生进行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对于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和板块运动很难理解,只能通过一些实例来了解,使学生了解即可
三〃重点
六大板块、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
四〃难点
理解板块运动
五〃媒体
地图册、课本插图
六〃方法
阅读、讨论分析、读图说明
七〃教学流程
<一
创
设
情
景
4` 你能简单描述大陆漂移说吗?
生描述大陆漂移说
<1` 二
导
言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科学家们经过不断的探索研究,发现并提出了新的观点------板块运动.板块运动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它.<21` 三
讲
授
新
课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三、板块的运动: 师: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板块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六大板块拼合而成,你能在图上找到六大板块吗? 生:读图找出六大板块的名称
1.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你能不能总结出板块学说的观点?
生:阅读课文分析总结出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
2.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
①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②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例如:2005.1印度洋海啸2008.5.12四川汶川大地震(8级)都是在板块交界的活跃地带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解释下列现象吗?
生:完成活动内容
<10` 四
课
堂
活
动
1.试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①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
②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
生:结合2.20和2.21图讨论说明 生读图分析总结
<2` 五
总
结
师: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你了解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生:总结六大板块并说出板块学说的观点 <7` 六
反
馈
练
习
1.谁能看图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 2.你能说出板块学说的观点吗? 生读图回答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板块运动:六大板块
基本观点:板块内部:比较稳定
板块交界处: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国家的差别,以及国家之间交往的准则,能运用课本插图比较国家的差别
2.过程与方法:结合图进行分析,讨论说明
3.情态价值: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立志为振兴祖国而努力学习
二〃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一些国家的名称,但是,国家之间的差别学生不太清楚,需要利用地图进行比较、分析,学生才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
三〃重点
五项原则
四〃媒体
地图册、课本插图
五〃方法
阅读分析、讨论说明
六〃教学流程设计、<5` 一
创
设
情
景
看地图册32-33页,分析江南水乡、蒙古包这两种不同的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生:看图比较两种民居的不同点
<1` 二
导
言
由于人们居住的环境位置、自然条件的不同,各地区、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也不尽相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你了解多少呢?你能举个例子说明吗?
生举例
<三
.>
讲
授
新
课
20` 师:你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和地区吗?它们在面积、人口、社会制度等方面有哪些不
同?
生:阅读86页四段课文,分析总结
一 国家和地区:
1.数目: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差别很大:
①面积:最大:俄罗斯1707万km2 较小:摩纳哥不到2km2 ②人口:最多:中国13亿
较少:瑙鲁1万多
③政治制度:社会主义:中国等
资本主义:美、日等
师:虽然国家之间有大小的不同,人口多少之别,但国家间的交往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
则呢?
生:阅读87页课文,总结回答 五项原则
3.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利。
师:学习了本节课之后,你能完成下面的活动内容吗?
生:完成课堂活动内容
<10` 四
课
堂
活
动
1.在地图上找出:地跨两洲的国家
2.看图5.3明确国界线的划分依据
生:讨论完成活动问题
<1` 五
总
结
师:学习本节课,你对国家之间的差别了解了多少?有什么感想? 生:总结说明,并谈自己的感受
<8` 六
反
馈
练
习
1.国家间的交往准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面积最大的国家是______.人口最多的国家是______.生背诵并回答
<七>板书设计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一、国家和地区:
1、数目:200多
2、差别:面 积:最大:俄罗斯
较小:摩纳哥
人 口: 最多:中国
较少:瑙鲁
政治制度: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3、应遵循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和平共处
平等互利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二课时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能运用地图说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读图分析,讨论说明等方法,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别
3.情态价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立志为振兴祖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二〃学情分析
学生能够知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能举出例子,但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地区往往不能准确的说出来,需加强练习。
三〃重点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布
四〃媒体
地图册、课本插图
五〃方法
读图分析、讨论说明
六〃教学流程设计
<一
创
设
情
景
5` 师:各国之间的交往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生:思考后回答,五项原则
<1` 二
导
言
世界上的国家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自然条件和发展历史不同,经济的发展也存在很大差异,这
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20` 三
讲
授
新
课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生:阅读课文分析总结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划分依据: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师:你能举例说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吗?对照地图看一看它是那个大洲的? 生:举例,并在图上找到所在的大洲
2.发达国家:20多个
欧洲、北美洲、大洋洲。
3.发展中国家:150多个
亚、非、拉
师:为什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相差如此悬殊呢?
生:阅读课文,分析总结原因
4.原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剥削。
师:发展中国家应该怎样做才能赶上发达国家呢?
生:读课文,讨论分析总结。
5.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发展:抓住机遇,改进生产方式,开发新产品,有些领域已超过发达国,如
印度的软件、中国的航天、核工业等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可以完成下面的活动内容
生:完成课堂活动内容
<四
课
堂
活
动
10` 师:你能从地理的角度解释“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的含义吗? 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完成填表内容
<五
总
结
1` 师:本节课你重点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生:总结.结合我国的国情谈感想.<9` 六
反
馈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是根据______划分的.2.发达国家有______多个,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等地区,发展中国家有______多个,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等地.生:完成练习题
<七>板书设计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二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1.划分依据:经济发展水平
2.发达国家:20多个
欧、北美、大洋洲等
3.发展中国家:150多个
亚、非、拉
4.原因:
5.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发展: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三 国际合作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能用实例说出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分析、讨论说明等方法,了解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3.情态价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还是比较熟悉的,也能举出例子,但对国际间的合作却不能很确切的说明,需要教师指点。
三〃重点
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四〃媒体
地图册、课本插图
五〃方法
阅读、分析、讨论说明
六〃教学流程设计
<一
创4` 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吗?
设
情
景
生:思考后回答“南北对话”、“南南合作”
<1` 二
导
言
在当今世界这个大家庭里,人与人和国与国之间都有个相互交往、互助合作的问题。这是本
节课我们要学习探讨的问题。
为什么要发展国际合作?它有什么重要性?
生:阅读课文,结合5.9图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21` 三
讲
授
新
课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三 国际合作: 1.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在彼此之间进行积极的交往与合作,这是非常必要的.师:你知道世界最大的国际组织吗?对它了解多少? 生:阅读课文后总结说明主要的国际组织
2.国际组织: ①联合国: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总部设在纽约
宗旨: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六个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秘书处、国际法院
②安理会: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机构。由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和美国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
师:同学们还可以通过课堂活动内容了解更多的国际组织的相关内容 生:完成课堂活动内容
<10` 四
课
堂
活
动
1.完成阅读:世界重要的国际组织
2.阅读书中材料,完成相关链接。
生:读材料,完成链接,说出自己的答案。
<五
总
结
1` 师:学习本节课,你认为重点应该记住那些内容呢? 生:总结重点
<六>反馈练习
1.联合国是世界______的国际组织,总部设在______.2.联合国的宗旨是__________________.3.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答题
<七>板书设计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国际合作:重要性:
国际组织:联合国:最大的国际组织
宗旨: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主要机构:
安理会:
其它组织: 讷河四中 江健琨
荐荐高初一中地地理理教教案案
[1000[1000字字]
] 荐初一
地
理
教
案荐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荐人教版八年级下地理全册教学设计
[1000
(精选字]
字
文])
范 [1000
第四篇:初一地理教学设计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1
第一节自然环境
地形和河流(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
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教学重点?
1亚洲的位置特点;
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
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2)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二(1)(2)
(展示“亚洲的范围图”)
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
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最大。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最大。
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置、面积、范围。
(通过双边活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引导:由于亚洲面积广大,国家众多,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根据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结合人文和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把亚洲分成几个分区,共有几个分区?中国位于哪个分区?再观察,同在东亚分区的还有哪些国家?
(展示亚洲地理分区图)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继续引导:其他的分区是不是都与中国接壤?分别位于中国的哪个方位?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过渡: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地理位置外,还需认识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气候等方面。讲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地形的特点。
(展示“亚洲地形图”)
引导:这种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地形类型,这是哪类地形图?生:分层设色地形图。
(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下方的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的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他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
A组:青藏高原、喜玛拉雅山及主峰
B组: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
C组: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
D组:阿拉伯半岛、马来半岛
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
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亚洲地形图”)
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特点:
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请大家在图上找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展示阅读材料只能感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结合地图理解其特征)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2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实施素质教育、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树立校本教研意识为中心,整合各项常规工作,为全面提高教师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本计划制定的依据:
1、学科教学要求背景分析: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中学地理课程是使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能力、认识地理环境、学会地理思维、树立环球伦理观念、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的一门基础课程。
2、学生现状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已进入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系统思维能力,同时初中已开始分科学习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他们的`实践、体验活动开始涉及社会生活中一些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因而可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阶段的实践、体验是在小学基础上的递进。
三、本计划应达到目标和力争达到的目标:
七年级世界地理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知道有关世界海陆分布、气候和海洋的基础知识,以及世界人口、人种和国家等概况。
2.使学生知道世界各大洲概况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学会画简单的世界、大洲、国家的地理略图,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4.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环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八年级中国地理的教学目标是:
通过中国地理的教学,使学生获得中国地理基础知识,并具有初步的科学地理观,了解基本国情,热爱祖国,热爱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科承担的任务,为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地理知识基础。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知识和能力]
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3.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以备将来能用在生活和生产上。
4.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6.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7.能够使用目的(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8.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
2.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4.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5.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难点
1.比例尺大小的判别以及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2.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和方向,但是,要和地图“对话”,获取我们所需的信息,这是不够的,还必须认识和熟悉地图的“语言”——图例。
板书
地图的基本因素——图例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
什么是图例?
指导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图1.22中有关图例的文字说明,以及课本P14第3自然段,使学生知道图例是指: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文字和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数字,又称注记。
组织活动
1.让学生看课本P14图1.24“一些常用图例”,自己想办法尽快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
2.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记忆的好方法。教师给予指导启发,如点状的符号有哪些?分别表示什么地理事物?线状的呢?面状的呢?等等。
3.教师可用电脑逐个展示各种图例,让学生辨认,也可用课前准备的“图例卡片”,进行“找朋友”或“对号入座”等游戏。
4.组织学生进行绘制自己居住房间平面图的比赛,看谁画的又符合实际又美观,图上要有比例尺、方向以及自己设计的图例等要素。
评价点拨
展示若干学生绘制的平面图,点拨评价后说明记住图例固然很好,但地图一般都附有图例,所以也不需去死记硬背,关键是要掌握识图的方法和步骤。结合绘图中的问题,强调在绘图和填图时,图例要规范准确,特别是注记,应该字体清晰匀正,大小合适,排列应“横写自左向右,竖写自上而下”,点状事物不离点,线状事物也是线,面状事物不出面。
小结过渡
同学们,比例尺、方向、图例是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阅读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很好地与地图“对话”,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板书
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提出问题
1.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需要什么样的地图?
2.随畔执蒲Ъ际醯姆⒄梗闶欠裰廊嗣浅
利用地图之外,还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够更加快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
讨论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9第1和第3自然段以及阅读材料“地图家族一览”,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列举说明。
评价点拨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评价后小结点拨。
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地图,如气候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工业区或工业城市分布图、铁路、公路分布图、旅游景点分布图、商业中心分布图、政区图、军事地图等。
②根据地图的内容,通常可以划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两类。普通地图是反映自然和社会经济一般特征的地图,概括程度高,多为小比例尺地图。专题地图则是根据专门用途着重反映一种或几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地图。
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在地图绘制中的广泛应用,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地图,地图家族中新贵族不断涌现,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使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成了现实,人们能够更快、更准确地传输和获取地理信息,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大的方便。
④根据目的和需要,选择和使用地图,查找和获得所需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好习惯。特别是地理课的学习过程中更是离不开地图,正如人们说的那样:“地图是地理的眼睛”,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地图学好地理呢?
讨论引导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地图在自己学习地理过程中的体会后进一步引导:
1.运用地图的方法——上课时要做到左图右书,图文结合,养成读图、用图的'好习惯。
2.运用地图的步骤:
①看和指——在图上找到所学地名,指出它的位置。
②读和写——生疏地名反复读,同音、近形、近义的地名要多写。
③想和说——看到的事物要多动脑想,想好以后要表达出来,能够“看图说话”,把“哑图”变为“活图”。
④变和画——变是指在地图上获取的信息,要善于迁移应用(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画是指要多动手进行画图练习。如照着画、默着画、反着画(如图上画的是南半球某种现象,你就画北半球相反的某种现象)、繁化简、图配文、创新画等。
总之,学地理,在脑海里时时、事事都要装有一幅活地图,逐步建立空间概念。
反馈练习
1.电脑展示下面三件事,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件事,让各小组去组织分配的活动,看看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图,为什么?
2.各小组再去韩国汉城乘坐地铁,让学生完成课本P21活动2。
[课堂小结]
根据以下电脑展示,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地图基本要素的内容,强调养成运用地图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每个学习小组,用16开纸把学校的平面图设计出来,以“我为学校提建议”为形式设计未来的学校建设方案;或以“我浪费时间了吗”为主题,结合现有城市地图分析本组同学上学的路线是否最为简捷。地图上要有自己设计的图例及其他要素,以及绘图小组同学的姓名,一周后,大家评比,看哪个组绘的最准确、最美观。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3)了解东南亚人口稠密、华人众多的特点,了解华人、华侨在开发东南亚和支援我国经济建设中做出的贡献。
(4)了解东南亚的旅游资源和社会风貌。
技能目标
(1)会读东南亚地形图、马六甲海峡图,会利用地图来分析地形特征和位置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区内差异,培养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树立各国发展应该因地制宜的观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世界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东南亚位置及其重要性;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东南亚的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农作物及分布
教学难点
(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气候与农业的关系;农作物的分布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演示、讨论、归纳等方法,制作多媒体。
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诗歌方式引入:读陈毅赠缅甸友人的一首诗: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这首诗所描述的就是与我们国家山水相连的东南亚。
[讲授新课]
1.展示:图9.1“东南亚在亚洲的位置”和9.2“东南亚的国家和地区”,明确东南亚的范围,主要国家和重要的地理位置。
一、重要的地理位置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1)范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之南而得名,北部与中国相连;我国有时称南海为南洋,故习惯上常把马来群岛称为南洋群岛。
(2)国家:共11国,其中东帝汶为新建的国家。教师指图让学生说出:与中国相邻的国家(越南、老挝、缅甸);内陆国(老挝);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印尼),也被称为“千岛之国”。
(3)重要的地理位置
教师指图让学生说出:纬度位置(10°S~25°N),这就决定了东南亚主要位于热带。
海陆位置: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国家都是临海国和岛国,受海洋影响比较大。
交通位置:位于南北两个大洲(亚洲和大洋洲),东西两个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处于“十字路口”,这种地理位置使此地自古以来成为重要的战略要地。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著名的马六甲海峡。
展示:图9.3“马六甲海峡”,看图后请大家思考:日本称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日本从波斯湾进口石油,向西欧等国出口工业产品,都要途经该海峡,因此日本才会把马六甲海峡称为它的“海上生命线”。
承接,我们知道了东南亚的位置,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它的自然地理特点,先看地形
二、多山的地形
[读图]读《东南亚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总的看地形有什么特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略)教师指图介绍主要地形的分布。[教师归纳] 总的看东南亚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从中南半岛看,(教师边讲边绘中南半岛山河示意图,要求学生从图上找出主要山脉及河流名称)与我国西南部山水相连,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
[提问] 这种山河大势给当地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什么影响呢?(上游流经山区,地势险峻,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动力。下游水流缓慢,两岸形成冲积平原,土质肥沃,灌溉便利,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提问]在图上找出中南半岛上五个国家的首都,它们所在位置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都在河流沿岸。这一带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板书)
[提问] 指导学生读《东南亚地形图》后问马来群岛与中南半岛相比较,地形有什么区别?(同样多山,但大河很少,一般河流短小,平原少,地形崎岖,而且多火山。如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看景观图]指导学生看课本“坦博腊火山大爆发”图。
[提问]为什么马来群岛多火山?提示学生参看《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并注意与日本比较。
[教师归纳]马来群岛与日本群岛一样,也是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所不同的是,马来群岛处于印度洋、太平洋两大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提问]火山爆发会给当地带来什么影响?(一方面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另一方面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富多种元素,也会使当地的土壤肥沃。)
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板书)
总的`看东南亚的多山地形与其所在位置是分不开的。它不仅影响了东南亚的地形,也影响了东南亚的气候,我们来分析一下本区气候特征。
②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哪些地区?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①从地区看,马来半岛的南部及马来群岛的大部位于赤道附近。从国家看,印尼、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和菲律宾南部都位于赤道附近,这些国家和地区应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②从地区看,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的北部、菲律宾群岛的北部,纬度相对较高,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从国家看,主要是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等国。
而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展示:图“曼谷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归纳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然后,读图“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示意”,由学生说出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降水出现的时间(午后两点左右),以加深学生对东南亚高温多雨气候的印象。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东南亚有什么吸引人的旅游资源?请举例说明。
分小组进行展示:
自然景观:越南的下龙湾,原始的热带雨林。
名胜古迹:缅甸仰光大金塔,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
风土人情:泰国曼谷的水上市场。
多媒体展示东南亚丰富的旅游资源图片,学生做小导游,展示自己搜集的东南亚资料,解说各景点。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进一步了解到东南亚,感受到旅游业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将地理事物联系起来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的理解能力。
在东南亚降水丰富着呢,大家觉得这里可以种植什么农作物呢?
(提问)东南亚为什么以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
(教师)对!由于这里水热充足,人们在种植水稻等农作物的同时,也能培育生长于热带的经济作物。请同学们看书,找出东南亚的更多的世界之最。
学生阅读图9.12“东南亚的物产分布”,找出东南亚的热带经济作物。
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五、华人和华侨集中的地区
承接过渡: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地区之一,有5亿人生活在东南亚,绝大多数属黄种人,其中华人和华侨占了相当的比例,是世界上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学生阅读材料“外籍华人与华侨”,了解华人和华侨的区别(中国人旅居国外,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为华人;仍保留中国国籍的,称为华侨),了解华人和华侨的祖先在解放前由中国的广东、福建漂洋过海,“下南洋”谋生的历史。
华人和华侨对所在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应当学习他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精神。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作为中学地理的开篇教材,《与同学们谈地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是什么是地理,主要是通过同学们所联想到的具体事物奠定学生对地理的初步认识;二是为什么要学地理,主要是从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出发推导出生活离不开地理;三是学了地理有什么用,主要是从现实社会面临的矛盾出发得出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教材分为2个板块,用了6幅图、2段阅读材料、一个思考以及相应的文字说明组成,内容较多,需要详略有当的进行讲解。
学生活动主要设计在“生活离不开地理”这个板块,“学习地理,为了更好的生活”主要是讲导为主。
二、学情分析
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较差,有的学生虽然在小学接触过地理,但地理思维能力十分薄弱。另外,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方面还存在诸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例如:个别学生不明确学习地理的目的;有些同学对学好英地理缺乏自信;缺乏小组合作意识。
针对这种情况,在入门教学阶段,努力做好中小学的衔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放慢教学进度,并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想一些办法。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理学科;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五、课程类型
综合课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1、自我介绍
师:同学们好,我叫~~~,很高兴能够成为你们的地理老师。从今天起,我将和大家一起学习地理。地理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只有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与能力,我们才能得到更好地生活品质。
2、什么是地理
师:请看PPT,你认识它吗?
生:地球
师:咱们地理就是的“地”就可以理解为“地球”,那“理”是怎么理解呢?
生:道理、真理----
师:很好,那么连起来应该怎样理解地理呢?
生:研究地球的一些“道理”。(需指导学生形成这个概念)
师:一说到地球上的事物,那你们会联想到什么呢?
生:山、水、火山、地震等等---
师:很好,山、水灯这么多的地球上得事物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听过、遇到过吗?
生:是
师: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我们会发现生活中出现和遇到的很多事情,都有一定的地理背景,不妨看看P2的四幅图。
(师生互动简要的讲解四幅图,简要强调出这些地理现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师:人总是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有不同的特点,在不同特点的地理环境中人们也会形成一定的生活习惯和方式,这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先看PPT,这是一张重庆地形图,从图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重庆四周的地形高中间相对较低时,与成都平原等地形相连共同构成了四川盆地。注意,这里所谓的中间低是相对于四周而言,就重庆主城而言在理论上应该是属于“中间低”,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依旧会遇到很多山,所以重庆也有“山城”之称。
除此,重庆主城还是处在长江与嘉陵江相汇的地方,再加上重庆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带,大气降水量丰富,充足的水汽导致重庆大雾天气多。所以重庆除了有“山城”的美誉还有“雾都”之说,雾都说明重庆有很多的雾,具体来说,重庆年平均雾日是104天,有世界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年平均雾日只有94天,重庆是名符其实的“雾都”。雾和云都是由浮游在空中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只是雾生成在大气的近地面层中,而云生成在大气的较高层而已。雾都导致重庆的空气很湿润。
那我们重庆的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又孕育出怎样的重庆人呢?
生:------(引导学生回答)
师:刚才同学们说到很多的重庆特色,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挑选其中的3个进行详细讲解。首先,为何重庆美女多?
生:------(引导学生回答)
师:其次,为何重庆人爱吃火锅?
生:------(引导学生回答)
师:最后,为何重庆夏季高温?
生------(引导学生回答)
(过渡)
师:这只是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小问题,还有很多的其他问题。要是,我们有一定的地理背景的话,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所以生活是离不开地理的。既然地理如此重要,那学习地理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请看P2页---
生:学习地理,为了更好的生活。
3、学习地理,为了更好的生活
师:地理教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好朋友”,这样,我们才可以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这里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在大约公元前5000年,在今天伊拉克地区有一个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巴比伦,然而,由于人们长期滥伐森林、过渡放牧等等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再加上战乱等原因,最终使巴比伦被掩埋在了泥沙之下。所以,违背自然规律,人类就会受到怎样的惩罚?
生:------
师:地理教我们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比如新疆种植棉花质量很好要是让重庆种植棉花的话估计很难获利,重庆适合种植水稻要是将水稻种植到新疆去的话估计颗粒无收都可能,要是不具备一定的地理背景的话,我们就很难过上好日子。
还需要学会“综合的分析问题”和“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人地关系才会相辅相成和谐发展,我们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4结语
最后,跟大家分享2个观点。一是,地理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教师适当的给予解释:春雨主要是暖空气,秋雨主要是冷空气)二是,地理是一门爱情学科,“海枯石烂(大海干涸,岩石成土。喻指经历极长久的时间。)、山盟海誓(指着山、海发誓,订立盟约。表示要像高山大海一样永恒不变)、天涯海角。”
(若有时间多放些图片)
愿:同学们学会用地理的眼光终身欣赏和认识生活,你会发现不一样的美好。
第五篇:初一地理教案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精选)(共)
第三章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教学目标
2.3.维。
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
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
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为我们研究人类的文明史,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聚落形式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
课前准备: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接着学生按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课前准备提出要求如下:(1)搜集城市与乡村的不同景观图片,分析城市与乡村有何差别;(2)搜集民居建筑图片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料,分析形成建筑特色的原因;(3)复习前面世界人口分布知识,了解人口密集地区的地形。
[导入新课] 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
[一] 讲述“聚落的形态”,按以下步骤:
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
1. 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
哪些好处?
[启发]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 教师展示城市与乡村差别表格:
2.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人口规模、从事的生产劳动等方面来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城镇,但我们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确存在很多的好处。
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你我就身在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哪位同学起来说一说你认为城市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业困难等方面来进行讨论。
[小结]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越来越大,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我们更加要加强城市的绿化,管理与保护。在城市的建设中,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环境来。
[过渡] 前面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与乡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乡村发展成为城镇、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3. 教师展示动画:课本p52由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讨论城市发展过程。简要分析城市发展条件。
[教师提问] 聚落分布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匀,从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识,我们就可以知道,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情况。那么,结合人口的分布情况,分析讨论:在哪些地方容易形成聚落呢?
[启发] 世界人口密集区域分布在哪些区域?为什么?那些地区的地形如何?气候如何呢?如:我们冀州的地形如何?
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讨论。
[小结]:聚落的形成受水、地形、气候、交通等条件影响。气候温和、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的地区易形成聚落。
[承转] 由于环境的不同,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房屋)风格不同。为什么呢?
[讨论] 把学生分成3组,展示课前搜集的“东南亚的高脚屋”、“北非的平顶屋”、“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的冰屋”的图片,讨论不同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当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呢?(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
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
[承转] 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4.讲述“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展示] 各类文化遗产的图片,教师边介绍边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请学生考虑图片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共性?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经济科技等到的发展水平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教师提问] 有人在古代建筑物下刻写“xxx到此一游”,这种做法对吗?(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
[小结]: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经济、科研价值,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我们研究人类各个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民族风情等有着重大的意义。特别为我们人类如何去协调人地关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宝贵的资料!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课堂板书设计,概括本节知识要点:
1.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可分为城市与乡村两种形式;两者的差别;
2.聚落的形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课堂巩固]
1. 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a.种植
2.a密集
c生活丰富
交通
农村——放牧 b.牧场——伐木 c.渔村——捕鱼 d 林场——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 b 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 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影响聚落形成与发民的主要因素有???()① 地形 ② 资源 ③ 土壤 ④ 水源 ⑤ 气候 ⑥ 植被 ⑦ 地质 ⑧ 板书设计
一、聚落的形态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形式
3.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二、聚落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1.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2.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1. 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
2.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后记
本节内容主要运用了分组合作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的能运用自己学到的地理知识去解析身边的事物,真正做知识的“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在如下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才是真正有效的:当学生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
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这样才能最好使新课程标准得以实际上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