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理教案-众多的人口-教学教案
教学要求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会读“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会用调查或收集的我国与当地近年来人口增长的资料绘制人口增长折线图,并分析我国与当地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增长的特点。2.学会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知道我国黑河—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并比较其西北、东南在面积和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方面的地区差异,从而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3.通过阅读上述数字资料和图表,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分布不均)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并初步懂得人口增长必须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理,提高对我国人口政策的认识。内容点析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现状、人口问题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的人口政策等都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主要在中国地理教学中完成。关于我国人口的国情,教材主要说明了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迅速,人口东多西少,并联系经济发展、资源与环境,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和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必要性,这既是本节学习的重点知识,又是今后学习我国自然资源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出发点。为突出教学重点,本节教材未涉及“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较轻、农村人口比重大”等方面的人口内容。2.我国人口总数为12.95亿(2000年),占世界人口1/5以上,形象地说明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和“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展示了我国人口增长快和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与区域自然环境差异和区域经济差异密切相关。如何运用“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和“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说明我国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形成原因,是学生在本节应学会的读图技能。在基本训练要求方面,主要是:(1)学会阅读和绘制“人口增长”折线图,并分析人口数量的变化和增长的特点。(2)学会计算人口密度。(人口密度的大小可以定量地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分布稠密或稀疏状况。人口分布的最大特征就是不平衡性。衡量一个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合理,人口密度是否适当,应该根据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与人口资源的结合和利用程度而定。)(3)学会阅读“我国人口密度” 分布图,能够使用图例、注记,识别图上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及其分布,培养阅读人口分布专题地图的能力。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面积大小、人口多少和人口密度数据,说明人口分布的状况。3.本节教材中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人民勤劳勇敢。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个突出的国情。我们有的产品产量已列入世界第一位(如煤),但用人口总数一平均,指标却非常低。中国人口形势现在已经很严重,如再不严加控制,问题会更加严重。„„人口如果控制不住,即使经济上去了,也会产生各种困难和问题”。本节教材通过正文、图表和活动教材的讨论,突出“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观念,使学生加深对我国人口国情的理解,增强执行、宣传我国人口国策的自觉性。4.总之,本节没有明显的难点,但是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基本数据比上一节要多很多,特别是学会阅读数字资料和分析运用图表资料,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问题及其基本国策,就成为本节突出的难点。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地图,再补充一些“鲜活”的材料,训练学生学会分析课本插图、数字和文字材料的基本技能,教会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和新知识联系在一起,并巩固在地图上,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本节需要掌握的我国人口国情主要是: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当前人口基数大与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人口问题;我国人口东多西少。本节需要掌握的我国人口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本节需要理解的人口观点和原理是: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的分布要与经济的发展及资源、环境承载量相适应;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要提高人口素质。本节需要掌握的地理数据是:我国有12.95亿人口(2000年),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居世界第一,我国人口基数大,近几年每年净增人口仍在1 200万左右;我国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4人(2000年)。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本节安排1~2课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引入新课(1)由启发性问题引入新课:关于我国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生对这一“话题”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各种各样的看法。由启发性问题直接引入新课,一方面可通过学生发表意见,在学生思考讨论中形成活跃的教学气氛,另一方面也是引入人口观点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2)由与世界面积和人口大国的对比中引入新课:可联系以前学过的世界地理的知识,提问世界人口总数,世界前十位人口大国和前五位面积大国,再与我国人口和面积数值进行计算和对比。例如算一算中国的人口数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巴西人口的多少倍,中国在世界上人口1亿以上的国家中的排位,中国与印度在人口国情方面的异同点,从而说明我国人口在世界的地位,加深对中国人口最多的印象。2.转折深入(1)结合课本“我国人口的增长(公元初~2000年)”图,说明人口增长折线图的绘法,引导学生从图中分析出我国在1578年后和1949年后两个人口增长高峰,特别是1949年后人口增长过快的特点。(2)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进一步分析:从以前学过的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补充说明解放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文化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同时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随后,联系正文的“话题”,引出1970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9%(特别是1960~1970年,某些年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3%以上,平均每年新增人口2 000多万,超过澳大利亚的总人口数1 875万);我国1999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8%,每年新增人口1 200万(接近荷兰的总人口数1 570万,超过南斯拉夫、希腊、比利时、捷克、匈牙利、白俄罗斯、葡萄牙这些人口总数为1 000万左右的欧洲国家),近30年少生2.5亿人(接近美国总人口数2.78亿),仅抚养费一项就为社会节约开支约3万多亿元。说明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的事实,并分析由于人口基数这个人口“分母”太大了,每年净增人口数很大的事实,突出“人均”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自觉地执行与宣传我国人口国策。(3)提出人多好不好的问题,展开讨论,启发学生明确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环境与资源相协调的人口观。再由学生联系实际,结合课本活动教材,举例说明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所带来的突出的人口问题,以及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的影响。3.组织学生分组活动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印发一些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分析我国的人口构成和人口素质。例如利用“中国文化程度构成百分比变化”“中国人口文化程度的构成”“中国每10万人中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增长”图表,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素质正在逐步提高的事实,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育。还可以举例说明我国四化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人口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而以上图表反映我国人口中大学、中学文化程度的百分比数值还不高,再依据“中国各省(区、市)文盲、半文盲人口比”图及“各省(区、市)人口的文化素质”图,分析我国文盲、半文盲仍占较大的比重,各省区文化素质有较大的地区差异,说明进一步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要性,并结合人口教育的宣传图片,教育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建设祖国打好基础。【人口东多西少】
第二篇:地理教案-新加坡-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新加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了解新加坡的领土组成和居民特点,新加坡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和发展途径。
2、初步学会读图分析新加坡的位置及其重要性,初步学会正确评价新加坡发展经济的条件。
3、通过自学、讨论、讲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4、树立“发展经济应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独立自主、对外开放”的观点。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努力学习,借鉴新加坡成功经验,振兴中华的思想。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
第一段对新加坡作了简介。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的南面,是著名的城市岛国。新加坡的字面意思是“狮子城”-因为岛的形状像狮子。华侨又称它“星岛”或“星洲”,意思是岛小如星。新加坡是世界上人口很稠密的国家,居民中约四分之三是华人,其次是马来人,印度人。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的东口,处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运要道上。新加坡海港是天然良港,可停泊许多艘大型轮船。简介中提出:城市岛国、人口稠密、天然良港是新加坡的基本国情。
“利用有利条件,迅速发展经济”这一段是本节的教学重点。教材首先分析了新加坡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回顾了新加坡的殖民地历史和建国后经济发展的历程。然后,探讨了新加坡发展经济的重要突破点:(1)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积极发展转口贸易、对外贸易和航运业;(2)在发挥本国技术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炼油、造船、电子电器等工业;(3)利用本国的自然、交通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
“花园城市”从合理布局产生和规划绿地两个角度分析了新加坡“花园城市”美称的由来。教法建议
1.从观察新加坡岛的形状入手,说出它像什么动物的形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指导学生读图,了解新加坡的领土的组成,北面靠近什么半岛,南邻什么岛,处于什么海峡东口,从而认识新加坡交通位置上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查阅新加坡的面积、人口数字,得出它面积狭小、人口稠密的特点。
2.利用前面已学的知识,分析新加坡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再用讲议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新加坡经济特点和发展经济的途径。
3.通过朗读课文和阅读材料,使学生了解新加坡如何美化和保护环境,从而进行生动的环境教育。最后,指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从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中可以吸取有益的经验(根据国情,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发展经济;实行对外开放,提高人民的文化科技水平,注意环境保护)。教学设计示例1【教学重点】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 新加坡的经济发展道路【教学难点】新加坡发展的道路【教学工具】新加坡风光图片、新加坡图【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教学过程】
(导入)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较全面的了解了东南亚的位置、居民态度、自然环境及经济状况。但是各个国家又有不同,今天,我们来学习东南亚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新加坡。
(板书)第三节 新加坡
(展示新加坡图)新加坡的形状像什么?它和什么动物的形态很相象?
(告诉学生新加坡又名“狮子城”)
指导学生自学课文及有关插图,然后分组讨论,介绍新加坡国情。
新加坡的领土组成有什么特点?
新加坡的国名因何而来?华侨为什么称它为“星岛”或“星洲”?
新加坡面积有多大?人口有多少?人口组成有什么特点?
新加坡有哪些邻国?
新加坡的纬度有什么特点?应属哪种气候类型? 为什么说新加坡地处交通要道上?
新加坡的自然资源条件怎样?
(新加坡领土有新加坡及一些小岛组成,因岛小如星,仅相当于我国一个小县的面积,所以,华侨称它为“星岛”或“星洲”)
计算:新加坡面积仅618平方米,人口确有316万,人口密度是多少?(5000人/平方千米)
(结论)新加坡是世界上人口很稠密的国家,整个国家都是城市。
即新加坡集国家、首都、城市、岛屿于一体。
(板书)
一、城市岛国
(读插图)分三步认识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
(1)从与东南亚诸国相关位置看,新加坡地处物产富饶的东南亚中心,可称为“物产集散地,货物转运站”
(2)从海陆位置看,新加坡地处马六甲海峡东口,处在太平洋与印度洋的航运要道上,扼守“十字路口”的交通“咽喉”
(3)从纬度位置看,新加坡位于赤道附近,属热带雨林气候,风光优美。
请同学们分成若干组,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新加坡发展经济有那些优越条件?
2、新加坡发展经济有哪些不利条件?新加坡经济是如何发展的?
(学生活动)
(新加坡发展经济的优越条件有:地理位置优越、有天然良港、劳动力众多民族独立。新加坡发展的不利条件有:领土狭小、资源贫乏、粮食进口等)
(提问)那么新加坡的经济是如何发展的呢?
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讨论)
(1)新加坡发展了哪些经济部门,分别利用了哪些有利条件?
(2)新加坡的航运业主要包括哪两种运输方式?规模如何?
(3)新加坡发展工业所需的资金、技术、原料是怎么来的?
(4)新加坡发展了哪些工业部门?为什么发展这些工业部门?
(5)新加坡发展旅游业有哪些有利条件?为什么新加坡的风光那样美?
了解新加坡的环境保护。
(板书)
二、经济迅速发展
转口贸易—对外贸易 航运业
工业
(展示图片)新加坡城市风光图片,欣赏“花园城市”的环境美。
读新加坡图,提问
(1)城市工业区、居民区为什么分开布局?炼油工业为什么布置在远离市区的小岛上?
(板书)
三、花园城市
(讨论)从新加坡经济发展中,可以吸取哪些对我们有益的经验?
(学生活动)
(教师归纳)(1)因地制宜、扬长避短;(2)对外开放,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3)发展教育,提高文化科学水平;(4)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环境保护等。【板书设计】第三节 新加坡
一、城市岛国
二、经济迅速发展
转口贸易—对外贸易 航运业
工业
三、花园城市
教学设计示例2【教学重点】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 新加坡的经济发展道路【教学难点】新加坡经济发展的道路【教学工具】新加坡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基本了解了东南亚的自然特征和经济发展的状况,东南亚各国利用其丰富的资源大力发展工业,同时,利用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世界各地的游客,成为经济发展迅速的一个地区。不过,同学们是否知道,在东南亚各国中工业发展最快、旅游业服务最为完善,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的不是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这些国家,而是一个面积仅仅相当于我国一个小县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新加坡。
(课件展示)新加坡位置图,引导学生明确新加坡在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提问)新加坡有哪些邻国?
新加坡是一个很小的国家,在东南亚政区图上我们很难清晰地了解它的国家概况。
(课件展示)新加坡简图 简要介绍新加坡国名的来历
(提问)从位置看,新加坡属于什么国家?
岛国,主要由新加坡本岛及周边的一些小岛组成。
(联系前面的导言提问)有不少华侨称新加坡为“星岛”或“星洲”,大家知道为什么吗?
岛小如星,总面积只有618平方千米,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小县。
新加坡人口有316万,按照面积计算,平均每平方千米约5000人,它是世界上人口非常稠密的国家。实际上,新加坡整个国家都是城市,是一个集国家、首都、城市、岛屿于一体的独特的国家,因此我们才把它称为“城市岛国”。
(简要介绍)在新加坡生活的居民中约3/4是华人,其次是马来人、印度人等,所以,新加坡的很多文化传统都留着中国文化的烙印。
(提问)从新加坡的纬度位置看,它应属哪种气候类型?
新加坡位于赤道附近,属热带雨林气候,风光优美。(伏笔)这为它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承转)有人把马六甲海峡称为“十字路口”,而把新加坡称为“十字路口”的“咽喉”,这说明新加坡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新加坡位置的重要性。
(课件展示)新加坡重要的地理位置
引导学生观看课件演示,教师加以讲解,注意把握两个方面:东南亚中心、马六甲海峡东口
(承转)一个国家经济要想腾飞,首先要了解本国的现状,知道自己的不足和长处,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的发展经济,我们可以帮新加坡分析一下它发展经济的优越条件和不利因素。
第三篇:教学比武地理教案
课
题: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课
时:一课时
课
型:新授
班
级:八年级(8)班 教
者:罗利学 时间:2008.9.23 教学重点: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及特点
教学难点:地势特征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地势、地形的概念,能运用地图说出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
2. 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3. 态度、价值观方面:树立环境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解法、图示法、启发式教学。课堂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由歌曲《彩色的中国》导入)
一、地形: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
地势: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总趋势。(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并讲解)
二、中国地势的基本特征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并讲解图2.1,让学生画剖面图,教师多媒体展示。)
三、阶梯之间的分界线
(老师引导学生自找,并讲解图2.2,让学生回答,并完成图2.3,教师多媒体展示。)四、三级阶梯的特点
(学生分成四组讨论并回答,教师多媒体展示,讲解。)
五、地势特征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学生分成四组讨论并回答,教师多媒体展示,讲解。)
六、练习
(见多媒体)
小
结:(略)作业设计:(见多媒体)板书设计:(见多媒体)
教学反馈:(略)
教研组长签字:张军平
第四篇:地理教学设计教案 文档(精选)
七年级地理《大洲和大洋》教学设
七年级地理《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一、从容说课
本课是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社会生活的空间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地球、认识世界的开始,也是学生学习自然及人文特征的基础。课文主要介绍海陆面积比例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位置分布;大陆、岛屿、大洲、海峡等一些基本概念;陆地及海洋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地图和图片等直观资料,以加强学生的理解,化抽象为形象,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本课是学生认识地球、认识世界的开始,对地球、大洲、大洋大陆、岛屿、海峡的认识没有明显的轮廓,在脑海中只有初步的概念印象,认识很浅。学生对各洲、各洋的分布、形状在较短时间熟悉有一定难度,尤其是海洋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采用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为主的学习方式。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地图和图片等直观资料和互动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利用地图了解世界海陆的分布特点。
2、在地图上能识别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以及大洋、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以及分布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规范填写七大洲、四大洋名称。
2、通过参与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填图、绘制地图的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认识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2、通过探究式学习和竞赛活动,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位置。教学难点:大陆与大洲的联系、区别;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空间概念。
四、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与读图启发式、讨论法相结合。
五、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地球仪,“世界地形图”、“世界海陆分布图”、“大洲和大洋分布图”课件及以它为底图的各大洲轮廓剪成的图片,并为每张学生桌上准备一个小地球仪。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一些有关四大洋的材料和海峡的图片。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英雄是谁吗?(杨利伟)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加加林)他们都说:在太空里看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请同学们欣赏。(展示在太空拍摄的地球卫星照片)
同学们,我们的地球美不美?它像一颗璀璨的珍珠,更像我们的眼球,水润而有光泽,所以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地球家园,保护环境。
那么人类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叫它是地球,而不叫它水球呢? 如果你是一名宇航员,当你在太空中遨游的时候,你会发现地球上有什么?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新课教学)
一、地球?水球?
【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
【活动】(1)学生讨论自己所居住的星球是应叫“地球”还是应叫“水球”?
(2)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3)引导学生旋转地球仪,用右手食指随机点出是陆地还是海洋,并作概率统计。
【展示】“海洋和陆地面积比例示意图”。
引导学生小结。(地球上71%为海洋,29%为陆地,海陆分布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总结】从地球上海洋和陆地所占的比例看,其实地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球”。由于古人生活的范围很小,居住在大陆两岸的人们没有交流,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他们根本不知道地球的全貌,就给我们生存的星球取名地球。现在我们就给他取个“别名”叫“水球”。
请全班同学读阅读材料: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
学生一边阅读,老师在屏幕上展示出马可〃波罗、郑和、哥伦布、麦哲伦等一些旅行探险家的图片供学生欣赏。然后请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展示】课件:图1.5“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素描图,指导学生熟悉陆地和海洋的各种表现形式。
【展示】课件:“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提问】(1)未被海水淹没的这样大块的陆地,我们称它什么?(大陆)(2)这块面积较小的,四周被水包围的陆地称什么?它一般都散布在哪里?(岛屿,海洋上)
(3)三面临水、一面与大陆连接的陆地称什么?(半岛)。
请同学们在“世界地形图”上查查世界最大的半岛、最大的岛屿是哪一个。(阿拉伯半岛、格林兰岛)
(4)你们知道大洲与大陆的区别吗?(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大洲。)学生看图思考回答。
【活动】学生发言,以自己准备的图片、文字资料为主,介绍大洋内容。区分海、洋、海峡等概念。
【叙述】我们把全球陆地分为七大洲,海洋分为四大洋,请同学们分别在地球仪、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活动】(1)学生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共同查找。
(2)让两个学生上讲台分别在“世界地形图”,地球仪上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的位置。
(3)请一位同学上台前带领全班学生认识七大洲四大洋轮廓和大小。(面积由大到小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4)各小组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四大洋名称。
【叙述】请同学们查阅课本最后的“世界地形图”回答问题。【提问】(1)哪些大洲是相连的?找出它们的界线。
(2)以运河为分界限的是哪些大洲?(3)以海峡为分界线的是哪些大洲? 【展示】课件“亚洲与欧洲、非洲分界”图。
亚欧:乌-乌-大-土
【小结】主要大洲界线 亚非: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展示】课件“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
【活动】把学生按小组分开,几个组展开竞赛抢答,得分最高的组,掌声鼓励;得分最低的组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
(1)说说七大洲中,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哪些?(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
(2)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哪些?(北美洲、南美洲)。
(3)哪些大洲全部或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4)哪些大洲全部或大部分位于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5)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的大陆?(南美洲和非洲大陆。)
【叙述】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拼图游戏,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七大洲几何图形,请同学们把它们放在标有经纬线的空白图上,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学生积极参与,在拼图的过程中,会出现错误,就请别的学生来纠正。)【提问】你们能不能告诉我,在做这个游戏时,你们会注意哪方面的问题? 学生回答:(主要是要注意每个大洲大致的经纬度位置。)【质疑】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观察讨论。(我们发现各大洲基本上被海洋包围,那如果从海洋的角度去观察,海洋是彼此相连的,并且被陆地分隔成相对独立的四部分,即上面提到的四大洋。)
四大洋中最大的是哪个洋?最小的是哪个洋?总结成口诀(太大印北,四洋贯通)
【提问】除南极洲外,哪些大洲的位置是两两对应的?
学生观察一一分析得出:南美洲与北美洲是对应的,亚洲和大洋洲相对应,欧洲与非洲相对应。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并提出存在的疑问。课堂总结部分
先由学生归纳小结。在学生小结的同时,教师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条理清晰地展示出来。如板书。
【课堂训练】:完成教材P31活动4。【活动探究】
1、看“世界陆地和海洋图”,假如你从海南岛出发,自东向西进行一次环球旅行,请按顺序说出你所经过的大洲、大洋和海峡的名称。
2、课后请思考一下,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吗?你可以在第二节中找到答案,请做好预习。
【教学板书】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一、地球?水球? 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海陆分布不均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亚欧:乌-乌-大-土
1、主要大洲界线 亚非: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2、七大洲的位置和四大洋的位置
教学后记
(1)利用直观地图,通过启发、讨论、探究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自身提取信息的能力,阅读地图能力,不仅使学生会看地图,更重要的是他们能理解和分析地图,并运用地图说明问题,使之理解地图的语言。讲练结合,使知识及时得到巩固。通过找图、填图,培养学生正确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主动选择、获取信息、并用信息作出分析、判断和鉴别的能力。
(2)在教学中要进一步把握好时间,学生在讨论时要牵好主线,偏题太远要引导学生“刹车”。
(3)通过本课的教学,感受到新课改理念中的教学方式更适合学生的特点,学生感兴趣并乐与主动去学,在讨论探究的过程中能培养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关键能学以致用。
第五篇:地理教案
前段时间就是关于东三省召开教研会评选作品的事情,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论文等,有参加的没有了?我把通知附后面:关于召开“东北三省中学地理教学研究会第七届年会”的 预
备
通
知
辽宁、吉林、黑龙江省中学地理教学研究会:
东北三省中学地理教学研究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拟定于二0一一年暑期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召开。按照上次三省联席会拟定的会议精神,经大会秘书处协调整理,现将大会召开的主要内容和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会议内容 1.理事会改选 2.专家讲座
3.优秀教研成果评选 4.优秀教研成果展示与交流 5.现场课观摩及研讨 6.地理考察(自费)
二、参加人员
1.东北三省中学地理教学研究会理事和本届理事候选人; 2.参加优秀教研成果展示与交流的选手; 3.三省省、市、区(县)地理教研员; 4.参加观摩的三省地理骨干教师;
三、相关要求
1.理事候选人:每省根据本省的教学研究实际情况向大会推选理事候选人(人数19以下单数);
2.优秀教研成果征集与评选;
①优质课:以录像课形式上交评选;
②优秀教学论文:论文字数限定3000字以上,论文必须独自撰写; ③优秀教学设计:作者独自完成一课时的教学设计,鼓励设计创新; ④多媒体教学课件:要求以课为单位完成课件设计;
⑤课程改革经验介绍:建议以教研组或教研团队经验介绍为主,包括课程改革、课题研究、校本教研、信息技术等方面;
⑥课程改革(教育科研)先进个人:以东北三省中学地理教学研究会名义发证书表彰,名额各省决定。
四、现场成果交流
1.现场观摩课:现场观摩课展示,每省初中和高中各一节。现场课所在地学校高中和初中可各再提供一节课。
2.课程改革经验介绍:每省初高中各一篇,时间不超过20分钟。
3.教师论坛:各省可根据本省实际选择若干名教师,围绕本次年会事先确定的主题《课堂有效教学》展开自由论述。各省选手在阐述本人观点的同时,还可以对其他教师的观点提出认同或不同意见,展开交锋、对话和交流。
4.教学设计现场说课:采取多媒体辅助形式宣讲,每省初高中各二篇,每人宣讲时间不超过8~10分钟。
五、其他方面
1.代表名额分配:每省代表各60名,承办省可以略多一些,特约代表不计在内,会议人数控制在200人左右。
2.会议举办时间:拟定于2011年7月13-15日召开(以正式通知为准)。3.各省理事名单和理事基本情况汇总表和证书数量、优秀教研成果证书数量、参会大致人数,请尽详细于2011年6月10日之前报给黑龙江省教育学院文科部地理教研室。
4.各省接到此通知后速将通知下发到各地(市)级教研员处,以便通知与会代表做好各项准备。具体事宜届时将另发正式通知。
5.会议结束后,会议主办方可协助联系安排赴俄罗斯、五大连池等地考察,本着自愿原则,费用不计入会务费。其中,去俄罗斯手续可在会议上办理,但因有些地区个人信息没能联网,所以建议有出国意向的老师在当地办好护照并带到会上。另外,处级干部应在当地组织部开具出境保证书。
其他未尽事宜需要三省共同协商,望各省尽快做出反馈意见,以便正式通知时修正。
王沥铧(教研员)(414968628)2011-6-27 5:38:06 关于转发“东北三省中学地理教学研究会第七届年会”的 预 备 通 知
各市(州)教育学院、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省直中学:
现转发关于召开“东北三省中学地理教学研究会第七届年会”的预备通知。请各地区地理教研员、地理教研组负责人组织好当地地理教师参评的优质课、优秀教学论文、优秀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课程改革经验介绍、课程改革(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参评优质课需交纳评审费100元。其余参评项目需交纳评审费50元。于2011年6月20日前寄到吉林省教育学院(长春市人民大街6755号。邮编:130022)骆秦俐处。各市(州)地理教研员按照县市区分配名额安排好参评教师上交的论文、教学设计等。每县(市、区)参评优质课限报2节。教研论文、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限报5个,课程改革经验报告限报1个,课程改革先进个人限报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