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倍的认识》复习课 人教新课标(2014秋)(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3 01:35: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倍的认识》复习课 人教新课标(2014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倍的认识》复习课 人教新课标(2014秋)》。

第一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倍的认识》复习课 人教新课标(2014秋)

倍的认识 单元复习

一、复习内容 教材P50—P55的内容

二、复习目标

1.在老师的引导下,经历知识整理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知识及相互联系。

2.通过复习,进一步建立倍的概念,灵活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渗透模型思想。

三、复习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巩固对“倍”的含义的理解 难点:灵活解决和“倍”有关的实际问题。

四、复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复习任务:翻阅教材,回忆梳理

同学们,本单元学习结束了,请你认真阅读教材P50-P55内容,回忆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试着整理出来,并举出相关的例子进行说明。

(二)课堂设计

1.回顾学习内容,明确复习任务

课前同学们已经对本单元知识进行了梳理,谁来说一说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随着学生的交流,板书知识点: “倍”的概念

运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 2.分类进行复习,巩固基础知识(1)复习“倍”的概念

关于“倍”,你是怎么理解的?请你举例说明。

突出强调:倍是两个量比较的结果,“几个几”就是“几倍”。典型题目1:

问题1:每一组的蓝色圆片个数和红色圆片个数有什么关系? 问题2:为什么个数都不同,却都是2倍的关系呢?(关注本质)在圈一圈的基础上强调:红色和蓝色圆片的个数都不同,但是蓝圆个数都有2组红圆个数,它们的倍数关系是一样的。

典型题目2:在变化中强化倍的含义。(以第一组圆片为例)红色个数不变,使蓝色个数是红色的4倍? 蓝色个数不变,使蓝色个数是红色的4倍?

红色增加3个,要使蓝色个数是红色的4倍,蓝色增加几个?(2)解决问题

通过复习,我们对“倍”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接下来我们就利用倍的知识解决生活的的一些问题。

典型题目3:根据下图提出问题并解答。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此图,从图中你都得到了哪些信息?你能选择部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请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全班汇报。预设的情况:小鸡的只数是蝴蝶的多少倍? 小鸭有多少只?小鸭的只数是蝴蝶的多少倍? 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并说出解答的思路。

教师归纳:求6是3的几倍?就是看6里面有几个3?所以用除法。求6的3倍是多少?就是求3个6的和,所以用乘法。在此基础上总结并板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3.结合梳理过程,完成思维导图 我们对本单元知识进行了梳理,形成了一个这样的知识图(出示下图)这样的知识地图能把我们学过的单一知识点串起来,便于我们发现知识间的联系。

4.精心设计习题,检测学习效果(1)填一填。

18里面有()个6,18是6的()倍。2的3倍是(),5的4倍是()。

【知识点】巩固“倍”的意义、“倍”的求法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答案】 3 3 6 20 【解析】找到最佳的判断方法,从最高位的后一位入手,判断最高位的后一位上数字的加减是否影响了最高位。

(2)画一画。

②要使●是○的2倍,应该再画()个●。

【知识点】“倍”的意义及应用。【答案】 略

【解析】①注意对比,第一行是比4多4个,用加法;第二行是4的4倍,用乘法。②先数出○的个数,再求出○的2倍,就是●的个数,最后算出缺几个。

(3)解决问题。

①皮球有多少个?

②青蛙弟弟捉了9只害虫,青蛙哥哥捉了27只。哥哥捉的只数是弟弟的多少倍?

A.松鼠比兔子多多少只?松鼠的只数是兔子的几倍? B.小狗的只数比青蛙的2多2只,小狗有多少只? C.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

【知识点】运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答案】 略

【解析】第1小题为看图列式,求3的3倍是多少;第2小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多少倍?用除法解决;第3小题第一问是两个量比较的两种情况:求差和求倍数,注意提醒学生认真审题;第二问是一个变式练习,先求8的2倍是16,再加上多的2只,共18只。

5.小组互相评价,反思修订错误

完成后请小组同学互相批改,对于组内个别问题,在优等生的帮扶下进行订正,对于共性的错误,老师进行集中评讲。

6.全课小结、完善思维导图

小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收获与不足,同时相互评价自己梳理的思维导图,并完善提升。

第二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4扇形 |人教新课标(2014秋)

课题:扇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扇形》。

教学目标:

1、认识弧、圆心角以及他们之间的对应关系,认识扇形。

2、能准确判断圆心角和扇形。

3、理解善心的大小在同一个圆中与圆心角有关,了解扇形与所在圆的关系。

4、感受图形之美,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弧、圆心角、扇形,能准确判断。

教学难点:理解扇形当然大小在同一个圆中与圆心角有关,了解扇形与所在圆的关系。

教具准备:课件,圆规,尺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你能指出这个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吗?

2、圆的周长计算公式:C

=πd

或C=2πr

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πr²

3、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扇形物体:扇贝、扇形藻、折扇。

师:它们的名称中都有一个“扇”字,它们的形状都是这这样的(课件抽象出图形)我们把它们称为“扇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扇形。

(板书课件:扇形)

二、探究新知

1、师提问:关于扇形,你想知道什么?

生答:定义,各部分名称,周长,面积,大小与什么有关,怎样画扇形........师选择性板书:定义,各部分名称,周长,面积,大小与什么有关

2、师指出:扇形的定义和它各部分的名称,数学书上有介绍,下面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第75页自学这部分内容。

生自学,同时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虚线圆和扇形不作标注,另外再画两个圆,标好圆心和一条半径。

3、自学完了,你知道了什么?

(1)

生答: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读作“弧AB”。

师:你能在黑板山找到弧AB吗?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指出。

(2)

生答: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师:请你上来指指,他指得对吗?

师生共同小结:扇形是由一条弧和两条半径围成的,所以扇形的定义是: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

(3)

生答: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师:真棒,你能在黑板上指出来吗?我们来看看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特点:一,顶点在圆心。二,它的两条边其实就是半径。三,它所对的圆上的部分是所在扇形的弧。

小结:课件演示扇形定义及各部分名称。

4、巩固新知

师:我们认识了扇形,弧和圆心角。你会判断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判断:(书第76页,第二题)

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圆心角?在括号里打“√”

指名生答后师指出第二幅图,问:为什么它不是圆心角?

生答:因为它的顶点不在圆心。

5、师设疑:我们知道,一个角的两条边张得越开,这个角就越大。那么,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圆心角变大了,扇形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大家一起看屏幕。(课件演示)你发现什么了?指名生答。

生答:圆心角越大,扇形越大;圆心角越小,扇形越小。

师肯定: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同一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师板书)

6、(1)师:我们继续观察。(课件演示)当这个扇形的两条半径在同一直线上时,这个图形变成了半圆,(板书画圆)那这个半圆面还是扇形吗?为什么?指名回答。

生答:是。因为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师指出弧和半径。

师问:半圆面是扇形。那这个以半圆为弧的扇形的圆心角是多少度呢?你是怎样想的?

生答:180°,因为平角180°、圆周角的一半是180°。

师板书标出180°。

师问:它的弧长与所在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它的面积与所在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呢?你是怎样想的?

生答:一半。因为这个扇形是半圆。

师问:我们继续观察。(课件演示)当这个180°的特殊扇形的2条半径继续旋转时,这个圆被分成了4个部分,他们都是扇形,当两条直径互相垂直时,图形被平均分了,(板书)那其中这个以四分之一圆为弧的扇形的圆心角是多少度呢?你是怎样想的?

生答:90°,因为直角90°、圆周角的四分之一是90°。

师板书标出90°。

师问:它的弧长与所在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它的面积与所在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呢?你是怎样想的?

生答:四分之一。因为圆平均分成的四份。周长面积都被平均分成了四份。

师小结:对,像这样圆心角是180°,90°的扇形,我们要求它们的面积和周长就是看它占它所在圆的几分之几。

三、知识应用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扇形,还有圆心角是180°和90°的扇形。我们来看看生活中的扇形。(课件出示扇形图片)

请生上来指出扇形。

师指出其中也有特殊扇形。

师提问:生活中使用扇形,有什么好处呢?

生答:节省空间,美观,方便,安全.....师:我们继续来欣赏生活中跟扇形有关的图片吧?(课件展示)

师:像后面出示的几幅图片,它们都不是扇形,但它们都和扇形有关。

2、课件出示扇形图片。课件演示介绍扇环。

师:像这样的一个图形它可以看做一个大扇形去掉一个小扇形,或者可以看做一个圆环被截得的部分叫做扇环。你会求扇环的面积吗?课件出示第76页第4(1)题。

指名回答问题:

师:1、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扇环的面积是图上的哪部分?

3、你准备怎样求扇环的面积,和同桌说一说。

反馈后,生独立在草稿本上试算。请2两名学生板演2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最后比较2种方法各有优点。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扇形,你学到了什么呢?

指名生答。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真不少,这节课上到这里。谢谢大家,下课!

五、布置作业

作业:第76页练习十六,第2题~第4题。

六、板书设计

圆心角

扇形: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圆心角: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90°

180°

一半

四分之一

教学反思

《扇形》这部分内容是圆的相关知识的延伸与扩展,本节课尊重教材的设计,把握好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让学生经历了由物到形再到概念的这样一个认识图形的过程,符合认知的规律,用“联系”的观点来教学,抓住扇形与圆形的联系,扇环与扇形、圆环的联系,扇环与扇形、圆环的联系,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三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5圆 解决问题 |人教新课标(2014秋)

解决问题《组合图形的面积》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69~70例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组合图形的特征,掌握计算“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图形面积的计算。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的习惯。

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圆的面积及圆环的面积计算,下面我出两个问题试一下大家掌握的如何?1.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S=πr²)2.圆环的面积该如何计算?(S圆环=πR²-πr²)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探究圆与正方形有关图形的面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探究新知

中国建筑中经常能见到“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的设计。请大家欣赏下面这些图片。

图1

图2

图3

图4

图2和图3中的两个半圆半径都是1m,你能求出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吗?

(1)阅读与理解: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问题

提问:正方形和圆之间的部分的面积是指哪些呢?

生:两个圆的半径都是1m。

生:左图是求正方形比圆多的面积,右图是求圆比正方形多的面积。

生:左图是正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

生:右图求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需要分割。

分析与解答:

1.外方内圆

提问: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呢?(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圆的直径。)

正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

2.外圆内方

提问:下图中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呢?

可以将上图中的正方形看成两个三角形,它的底和高分别是圆的直径和半径。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便可以计算出正方形的面积。

回顾与反思:

如果两个圆的半径都是r,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三、课堂练习

用心填一填。

(1)在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则这个圆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2)用一根长62.8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平方米?

四、课后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我学会了观察组合图形的特征,掌握了解决“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问题。

五、巩固作业

1、计算下边圆的面积:

4cm

4cm

2.一个运动场(如下图),中间是长方形,两头是半圆形。这个运动场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

1.外方内圆

2.外圆内方

2×2=4(m²)

(2×1×)×2=2(m²)

3.14×1²=3.14(m²)

3.14-2=1.14(m²)

(2r)²-3.14×r²=0.86

3.14×r²-(2r×r×)×2=1.14

第四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毫米与分米的认识》教学人教新课标(2014秋)

《毫米与分米的认识》教学预案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人教版)第五册第2-4页。

【教学目标】

1.认识“毫米”和“分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模型,并能运用已有长度单位的模型表象,合理估计实际物体的相关长度。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并使其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充分体验中有效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模型。

【教学难点】

根据长度单位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扇门高大约是2()。

一个回形针长约2()。

一个一元硬币大约厚2()。

(设计意图:通过蕴涵情境的任务驱动,一方面激活学生对“米”和“厘米”的已有经验,同时,又引导学生体会到“米”和“厘米”有时无法准确描述现实世界中的一些长度,从中引出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二、展开探究

(一)认识“毫米”

1.了解“毫米”

一元硬币大约厚2毫米。量一量硬币厚度,找一找“2毫米”是尺子上的哪一部分。交流得出:两格就是2毫米,一格就是1毫米。

(设计意图:知识的逻辑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是有差异的。这个环节中,由“硬币厚2毫米”反推出“尺上一格是1毫米”,既符合知识的逻辑结构,也贴切学生的认知结构。)

2.深化“毫米”

(1)课件出示6毫米长的物体,让学生说说是几毫米。

(2)课件出示9毫米的物体,让学生说说是几毫米。交流方法,得出1厘米=10毫米。

(设计意图:趁热打铁。在学生认知了“一格是1毫米”后,紧接着出示这样两道练习,既能很好巩固对“一格是1毫米”这一知识点的认识,同时也能促使

“5毫米刻度线”、“1厘米=10毫米”等新知识点的自然生成。)

(3)课件出示“橡皮”,让学生用两种方式描述长度:3厘米、30毫米。

(4)课件出示“回形针”,让学生用两种方式描述长度:2厘米4毫米、24毫米

(设计意图:“单位转化”教学通常会陷入“死板”、“机械”等境地。但此处安排这两道练习,却能让枯燥的“单位转化”拥有了更多的现实意味。同时,这个环节也是对“1厘米=10毫米”这一知识点的强力巩固。)

3.感受“毫米”

(1)用手估计着比划“1毫米”的长度。

(2)借助实物比较准确地比划“1毫米”的长度。

(设计意图:两次不同层次的比划体验,在活动中调整,在调整中感受。)

(3)找一找生活中的“1毫米”。

(二)认识“分米”

1.看书自学:得出“1分米=10厘米”。

2.比划测量:找一找尺子上的“1分米”,并用手比划“1分米”,再用自己比划的“1分米”来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师:其实,在不需要精确数据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身体中的尺子”进行测量。

(设计意思:比划测量,既能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模型,更能渗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测量”的应用意识。)

3.寻找原型:列举生活中的“1分米”。

三、组织练习

1.估计并测量“白纸”的长度及厚度。

2.补充长度单位。

四、课堂小结

第五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解决问题(3)(人教新课标(2014秋))

分数除法之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和倍问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会通过画线段图理解题意,并能正确的找到等量关系设未知数,能列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掌握解题方法。

3.通过解决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列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掌握解题方法。

2.正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设未知数。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认真算一算。

5x+4x=

a-a=

x+x=

2.快乐填一填。

(1)山羊有x只,绵羊只数是山羊的3倍。绵羊有

只。

(2舞蹈队有女生x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男生有

人,舞蹈队共有

人。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6

学校六年级举行篮球比赛,我们班全场得了42分;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

(1)读题,理解题意。

找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2)怎样理解“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

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教师小结:下半场得分﹦上半场得分×。

或者上半场得分是下半场的2倍,即上半场得分﹦下半场得分×2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分析理解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为学生分析、理解等量关系提供直观支柱,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3)“全场42分”包括什么?

(4)问题求什么?说说这道题与之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有两个未知数)

(5)你从哪知道有两个未知数?(各是多少?“各”表示分别是多少,也就是上半场是多少,下半场是多少。)

2.小组合作完成。

(1)先独立画出线段图,写出等量关系式。

(2)组内交流你的线段图是怎么画的。你想如何解答。

3.集体交流。

(1)两个未知量,你是怎样进行解设的?你的依据是什么?

(2)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因为上半场得分+下半场得分=42分

所以可列等量关系式为:

上半场得分+上半场得分×=42分

或者下半场得分+下半场得分×2=42分

4.列方程解答。

方法1:

解:设上半场得x分,则下半场得x分。

x

+x=42

x=42

x=28

下半场:28×=14(分)

师:还可以怎样设未知数解答?

方法2

解:设下半场得x分,则上半场为2x分。

x+2x=42

3x

=42

x

=42÷3

x

=14

上半场:14×2﹦28(分)

教师明确:在设未知数x时,一般把一倍的数设为x,容易理解和计算。

如果假设一半的数为x,则另一个数为2x,也可以解答。

5.回顾与反思。

怎样检验结果对不对呢?

(1)看上半场得分加下半场得分是否得42分。

(2)看下半场得分是不是上半场得分的一半。

(3)若上面2个条件都符合,说明所求结果正确。

检验过程:

14+28=42(分)

14÷28=

6.小结:分数和倍问题的应用题有何特征,解决分数和倍问题的应用题应该注意什么?

解决较复杂的应用题时,应先找到关键句,再列出等量关系式,设未知数,列方程解答。

三、巩固练习

1.我来补条件。

我们班有故事书和作文书共60本,故事书有多少本?

解:设故事书有x本,那么作文书有x本。

x+x=60

条件:。

‚解:设故事书有x本,那么作文书有3x本。

x+3x=60

条件:。

2.白菜的重量是萝卜的。白菜比萝卜少120千克,白菜和萝卜各有多少千克?

3.一个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是顶角度数的,底角和顶角各多少度?

提问: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点?题目还隐藏了一个条件是什么?(三角形内角和180°)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

教后思考:

下载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倍的认识》复习课 人教新课标(2014秋)(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倍的认识》复习课 人教新课标(2014秋)(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