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桥》教案01
《桥》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桥有关的歌曲,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人类丰富的情感生活。
2.感受歌曲的情绪,并根据歌曲情绪的变化区分歌曲中不同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1.听辨出歌曲的地方特点。
2.对比歌曲《北京的桥》,说出两首歌曲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给大家朗诵一篇小散文,播放《桥》音频。“水乡的小桥姿态多,石板缝里长藤萝,三步两桥连水港,条条玉带映绿波。姑娘挑藕桥头歇,老汉送粮桥下过。离家千年也念故乡啊,愿作人间桥一座。”听了这段小散文,你好像看见了什么样的景象?
生:我好像看见了水乡的小桥„„
师:刚才我朗诵的小散文就是一首歌曲《桥》的歌词,我们一起来听听,歌声是怎么表现的?
二、欣赏歌曲
1.初次聆听歌曲《桥》音频。
师:同学们能听出这首《桥》的演唱形式和唱法与《故乡的桥》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 生:演唱形式都是男声独唱,《故乡的桥》是通俗唱法,《桥》是美声唱法„„ 2.复听歌曲《桥》音频。
师:这首歌曲表达的是怎样的情绪? 生:深情地„„
师:同学们再仔细听一听,歌曲中描绘的水乡小桥有什么特点,歌曲采用什么样的音乐形式来表现?节拍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歌曲通过节拍的变化使旋律比较自由,好像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清新的水乡景色,淡雅的画面流露出了意味深长的情绪。听辨出歌曲前四句长短不一。听辨出略带装饰的滑音和句尾的拖腔,紧扣歌曲的韵律。
3.教师出示《桥》曲谱,再次聆听歌曲《桥》音频。
师:歌曲在前半部分描绘了水乡的美丽景色,后半部分描绘的是什么呢?你仔细听听。生:后半部分描绘了对家乡的感情。好像游子对家乡的深情厚谊,愿在家乡长久相守的感情。
师:是通过什么样的音乐要素使你有这种情感呢? 生:音区高了,情绪也更加的激昂。
师:对,通过音区和情绪的变化牵出了歌曲的主题。4.对比欣赏。
师: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北京的桥》,你们能说说这两首歌曲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播放《北京的桥》音频、《桥》音频)
生:《北京的桥》的情绪非常的轻松欢快,《桥》的情绪深情,带着眷恋。《北京的桥》是男声独唱、女声伴唱,通俗唱法。《桥》是男声独唱,美声唱法。
师:除此之外,你们觉得《桥》这首歌曲展现的是我国哪个地方的景色呢? 生:南方的水乡„„
师:对,《北京的桥》表现的是北方的景色,音乐具有北方的特色,具有京歌的韵味。《桥》表现的是南方的景色,曲调中带有南方水乡的旋律,婉转、摇曳。
三、课堂小结
不同的桥带给我们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旋律、不同的速度都可以表现桥这个主题,如果让你们给今天学习的歌曲起个名字,你会起什么呢?请同学们课下可以想一想。
第二篇:《北京的桥》教案01
《北京的桥》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桥有关的歌曲,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人类丰富的情感生活。
2.感受歌曲的情绪,并根据歌曲情绪的变化区分歌曲中不同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1.听辨出歌曲中的主歌和副歌。2.分辨出主歌和副歌的不同。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新课
随《在阿维翁大桥上》伴奏复习演唱歌曲。
教师:你们去过北京吗?知道北京有哪些著名的桥吗?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出示北京的桥图片。
师:北京有很多的桥,有古老的金水桥、卢沟桥,还有现代的桥梁,三元桥、四元桥。有这样一首歌曲,名字就叫做《北京的桥》。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歌曲里都唱到了北京的哪些桥?
二、欣赏歌曲
1.初次聆听歌曲《北京的桥》。学生回答:高粱桥、三元桥…… 2.提问:歌曲的前奏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前奏有点像京剧的音调,除了有乐曲的伴奏,还有一个男生伴唱…… 教师提问:这个前奏给同学们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前奏给我们一种喜气洋洋、生机勃勃的感觉…… 3.复听歌曲《北京的桥》。
教师提问:歌曲有主歌和副歌之分,副歌一般是歌曲的高潮,你能听出来吗?当你听到副歌的地方马上举手表示。
学生自由回答。
4.提问:同学们知道主歌是什么演唱形式吗? 学生:男生独唱……
5.教师出示《北京的桥》曲谱再次聆听歌曲《北京的桥》。
教师:你再来听听这首歌曲,仔细听听歌曲副歌和主歌的演唱形式一样吗?这种形式让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副歌有女生的伴唱,男生独唱与伴女生唱的结合,表达出了对北京由衷的爱。教师小结:这首歌曲通过对北京千姿百态的桥的歌唱,歌颂了北京这座文化古都的变化。6.教师:你们还听出这首歌曲有什么特点了吗?比如在音区、旋律等方面。学生:歌曲的旋律比较婉转,有一些装饰音,听起来有京歌的音乐风格。7.欣赏《北京的桥》视频。8.出示国内的桥图片。
教师:我们来看看我们祖国其他著名的桥。
三、知识拓展
1.教师:同学们,你们听了这首歌曲,一定对北京很好奇,想看看北京的其他风景吧,咱们一起来看看。(播放视频《故乡的北京》)
2.教师:看了北京的风景你们也想去看看北京的样子吧,希望你们有机会也能够到北京亲眼看看北京的桥,看看首都的变化。而现在,你们能说说自己家乡的桥和家乡的变化吗?
学生自由回答。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说得太好了,希望你们长大以后也能够为自己的家乡做出贡献,让自己的家乡越来越美丽!
第三篇:《夜莺》教案01
教学内容:
1、了解电声乐队和电子音乐的相关知识。
2、欣赏乐曲《夜莺》。
教学目标:
1、了解电声乐队和电子音乐的相关知识。
2、欣赏《夜莺》感受电声乐队的音响效果,对现场演奏的电子音乐有一定的了解,同时激发学生对电子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利用光盘资源画面激发学生对电声音乐的兴趣:为学生对电声乐队和电子音乐的理解和掌握提供帮助。从而解决课堂教学中只听声音看不到演奏这一难点。
教学思路:
1、从电声乐器入手,引出电声乐队的与电子音乐的概念,再通过乐曲《夜莺》的欣赏来进一步加深对电子音乐的理解,同时了解各乐器人声和电子音乐是不可相互取代的。
2、通过对比、体验和学生感受等多种方法,使学生了解电声音乐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音乐的辨别和感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聆听一段音乐导入电声音乐。(学生写出乐器名称)
二、电声乐队及电声音乐的介绍:
1、提问:什么是电声乐队和电声音乐?
2、定义:由电子乐器为主组成的乐队称为电声乐队,电吉他、电贝司、架子鼓和电键盘乐器被称为电声乐队的四大乐器;由运用电子元件产生和修饰音响的乐器称为电子乐器;运用电子方法产生和修饰的音乐称为电声音乐。
三、欣赏《夜莺》:
1、聆听并思考,音乐《夜莺》中哪一件乐器是中国的传统乐器?
2、《夜莺》这首乐曲中有一件乐器的演奏是代表夜莺在歌唱,你能找出来吗?
3、作者简介、作品简介:《夜莺》是一首充满中国古典音乐情调的现代电声音乐作品,是雅尼为华人而作的,全曲洋溢着中华民族的风格。《夜莺》的特点是乐曲中加入了中国的竹笛,笛子的悠扬清越,小提琴的婉转飞扬,大提琴的低沉肃穆,还有钢琴和电声乐队的雄浑壮丽,最后还有人声的加入,充分显示了乐曲的独特魅力。
5、欣赏乐曲《夜莺》
(1)分工模拟乐器演奏(展示乐器音色,并分工)。(2)思考你对雅尼的这种演奏形式和演奏效果有什么看法?
四、总结。
第四篇:01观潮教案
1、《观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准备:词卡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
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
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A、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日 B、盐官镇——最好的地方
C、观潮人——最多 D、响声——最大
E、浪潮——最壮观 F、人的情绪——最高涨
2.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在一起吗?可以说一句话,可以说两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你们的学习,已经把课文读成了几句话,由厚读薄了。能不能把这篇课文读得更薄一些,把整篇课文读成一句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4.指导朗读:(1)要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2)突出它是天底下美丽而罕见的景象。
5.能不能把这句话再读厚?通读这篇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表现出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预设:学生很容易地从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中找出直接描写大潮十分壮观的语句。在学生找出后,教学进行小结:这就是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景象。板书:潮来时,潮过后。再启发: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板书:潮来前。)
6.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朗读全篇,感受“天下奇观”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三大组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抓住重点,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
1.翻开书,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胧之美;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但教学实际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
2.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A、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最壮观?
B、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A、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
这响声响亮吗?(不响亮。)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
B、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C、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咱们演一演,怎么样?
提示:人们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隆隆响声,看到了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了。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沸腾了,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
E、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
F、多么壮观啊!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G、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
4.听读段落,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
A、我们把精彩的段落打乱了顺序去朗读,实际上作者在描写大潮时是有顺序的。你听我来读一读,仔细听,看看缺少了哪些词语?
B、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
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A、作者在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时,之所以把它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那时因为作者突出抓住了它的“变化”,作者都突出了它的哪些变化呢?
(1)潮声(越来越大):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2)潮头(越来越高):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3)潮势(越来越猛):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B、作者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啊!
6.当大潮奔腾西去后,作者仍旧描绘出了它的变化?两丈来高,大约是6、7米,相当于三层楼那么高?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三、对话文字,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
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2.品味“横卧”。
A、这两句话中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
B、看看“卧”字,左边一个“臣”,又边一个“卜”,表示“人”。“臣”像什么呢?(上下排列着两只眼睛。)人的眼睛是左右排列的,那么什么时候人的眼睛才是上下排列的?(趴或是躺。)“卧”是什么意思?
C、作者说,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就是想突出什么呢?(一动不动,没有动静。)与后面哪个词语是呼应的?(平静。)
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A、理解“屹立”,来了解“古塔、中山亭、观潮台”的特点:高耸,稳固
B、小山:若隐若现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朦胧、美丽、和谐、壮观……)
5.此时此刻,高耸、稳固的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宽阔的、平静的钱塘江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几座小山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美?
四、抒发情感,总结全文
作者在观潮之前,就评价到: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成为天下奇观。而现在,我们是亲临其境,耳闻其声,眼见其景,感受到了朦胧与澎湃,你不由得要发自内心地说上一句:钱塘江大潮,……
五、作业
A、背诵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
B、模仿描写潮水来时的写作方法,写一场雨景。
第五篇:《平安夜》教案01
平安夜
教学内容: 学习歌曲《平安夜》。
教学目标:
1、以和谐、优美、统一的声音演唱歌曲《平安夜》,感受宁静、祥和的气氛。
2、解歌曲的创作经历。欣赏不同形式的《平安夜》。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用悠长的气息,较高位声音控制演唱歌曲。
2、歌曲中的音准。
3、附点节奏的正确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师生交流: 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12月25日是什么节日吧?(圣诞节)随着东西方文化、习俗的不断交流,圣诞节——这一西方人的节日,早已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那你知道圣诞节前一夜是什么夜吗?(平安夜)
一年一度的圣诞节--12月25日,是许多国家万民同庆的盛大节日,在这辞旧迎新的节日里,你会听到一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歌曲,这首歌在圣诞前夜演唱,是西方人过圣诞节时必会听到、唱到的,那安详柔和的旋律,带给人们节日之夜的温馨与和谐,那就是著名的圣诞歌曲《平安夜》。
2、教师范唱歌曲
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
二、学习歌曲。
(一)歌谱学习。
(1)歌曲为6/8拍,六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巩固八六拍知识,拍号知识,强弱规律。
用手轻轻拍凳子,拍出强弱弱次强弱弱的节奏规律。学习旋律。(1)跟唱旋律。
(2)练唱难点(音准),(气息控制,较高声音位置)。(3)节奏难点,聆听歌曲。(4)完整地演唱歌曲旋律。
(二)歌曲学习。
在这繁忙的节日季节,让我们暂时忘掉那些杂事吧!安静下来,倾听那来自心底的轻轻的《平安夜》歌声。
(1)听歌曲录音,再次感受歌曲宁静、安详的氛围。(2)配歌词唱,逐段配唱,解决难点。(3)完整地演唱。
三、处理歌曲。
歌曲旋律起伏、力度处理。
随着旋律线演唱出波浪起伏感觉,注意每一句从高到低,落音在低音处,由回归宁静效果。旋律完美地抒发了作者的内心对和平幸福的追求,带给人们祥和与安宁。
四、了解歌曲创作经历,欣赏不同圣诞歌曲,不同形式平安夜歌。关于这支歌,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听老师讲述平安夜的小故事。
这首歌曲是奥地利的一个小乡村教会的神父Joseph·Mohr在1816年写的歌词,曲作者Franz·Gruber是当地一位默默无闻的音乐老师。据说当时因为小教堂的管风琴坏了,可恶的老鼠把送风的皮风箱咬出了许多破洞,所以Mohr神父要Gruber先生为他写的这首歌谱上用吉他伴奏的曲子应急。Gruber先生被Mohr神父写的小诗所感动,立刻回家,飞快的记录下他泉涌般的乐思,只用了两个小时,歌曲写好了。神父集合了唱诗班的学生,在吉他的伴奏下,孩子们唱出了沁人心脾的优美旋律。乐谱后来由修管风琴的人带出来,外面的世界才得以知道这首歌曲。这首歌很快就被人们广为传唱。今天已经几乎成为圣诞节的官方“节歌”,被译成许多种文字。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旋律动听,歌词优美,音乐语言朴实无华,充满了安详、宁静的感觉。现在已经成为人们最爱听的圣诞节歌曲之一了。
欣赏圣诞歌曲《铃儿响叮当》 教师播放音乐。
五、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