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朗诵》教案01
考试指南报——课堂网(www.xiexiebang.com)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表达交流《朗诵》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初探
朗诵,是一种技巧,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中国自古就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而这里的“读”,就是古人所倡导的“诵读”,实质上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朗诵”。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既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又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因此,要想成为口语表达与交流的高手,就不能漠视朗诵。
朗诵不同于朗读,朗读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读出来;朗诵则是大声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可见,朗诵的要求比朗读要高。
二、教学过程
学习诗歌及散文,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朗诵技巧。
1.把握作品的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把握其感情基调,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
2.用普通话语音朗诵
要使自己的朗诵优美动听,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诵,只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才能更好地更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用普通话朗诵;便于不同方言区的人理解、接受。因而,在朗诵之前,首先要咬准字音,掌握语流音变等普通话知识。
3.掌握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
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顿连、重音、语速、语调。
(一)顿连
是指朗诵语流中声音的顿歇和连接,顿到好处,连到妙处,会增加语言的表达魅力。标点符号是顿连的重要参考,但朗诵者不能完全依靠标点,有时一句话没到标点,但需要语义上的停顿;有时有标点符号,却需要几句话一气呵成。
例如:《春晓》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是以基本的语义为单位的停顿。
(二)重音
为了实现朗诵的目的,强调或突出的词或短语成为重音。重音绝不是“加重声音”的简称。突出重音的方法多种多样。重读是突出,轻读、拖长也是突出。可以快中显慢,也可以重中见轻,高低相间,前后顿歇。
还以《春晓》为例,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三)语速
(430000)武汉市前三眼桥85号
电话:027-85787779 027-85788887 027-85789992
考试指南报——课堂网(www.xiexiebang.com)
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四)语调
在汉语中,字有字调,句有句调。我们通常称字调为声调,是指音节的高低升降。而句调我们则称为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语调是贯穿整个句干的,只是在句未音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语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1)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
(2)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
(3)平调。
(一),这种调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4)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
除了以上这些基本表达手段外,要使朗诵有声有色,还得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这里我们就不详细介绍了。
4.朗诵的特点(1)文学性
朗诵的内容一般都是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一些非文学作品,如社论、书信等,一旦作为朗诵材料,往往也会偏向于表现某个人的某种思想感情,自然带上明显的文学色彩。文学艺术也是语言的艺术。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都是运用语言表现的。有声语言最能显示语言的风采和魅力。文学作品通过朗诵可以再现作品描写的人物形象、环境气氛和生活场景,充分发挥它的艺术魅力和教育作用。
(2)艺术性
朗诵是一种比较精细、高级的有声语言艺术。朗诵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要能分析欣赏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这是朗诵表情达意的前提,朗诵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修养,要熟练掌握标准发音和发声技巧,要善于正确地运用语调语气,这是表情达意的关键;朗诵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舞台表演艺术的修养,要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中说话,要善于正确地发音、自然地表情,这是朗诵表情达意的重要条件;此外,朗诵者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思想修养、社会知识修养,这是朗诵表情达意的基础。朗诵艺术就是以上各方面修养的综合体现,缺少哪一方面修养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朗诵者。
(3)表演性
朗诵,一般都在舞台上,在大庭广众之中进行。朗诵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表演才能。要有优美的语言、端庄的仪态、丰富的表情。朗诵者还可以适当化妆,可以运用灯光布景,可以进行配乐。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增强朗诵艺术的表演效果。
只要是朗诵,即使是在小的范围内进行,都会带有表演的性质。朗诵者要向听者显示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口语艺术才能,听者总要对朗诵者的文学修养,口语才能和表达效果等进行评价,这都具有表演活动的明显特点。
三、课下作业
在第一单元里,我们学习了现代诗歌,这些诗歌基本上都适合朗诵。有许多诗歌只有通过朗诵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体味其思想感情,请任选本教材第一单元中的一首诗歌进行朗诵,先在学习小组内朗诵,然后推选几位同学上台朗诵。
(430000)武汉市前三眼桥85号
电话:027-85787779 027-85788887 027-85789992
第二篇:《古诗朗诵演唱会》教案01
古诗朗诵演唱会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歌曲《读唐诗》,感受歌曲的意境;感受中国古诗文化的博大精深。2.通过活动复习学过的古诗歌曲,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化的热爱。
3.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音乐为古诗朗诵配乐,使音乐与古诗的意境融为一体,使学生对古诗意境有进一步的理解。
4.通过竞赛的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点:
音乐活动“古诗朗诵演唱会”。
教学难点:
组织学生在活跃而有序的课堂气氛中开展音乐活动。
教学教具:
钢琴、古筝、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创设情境
1.听音乐《读唐诗》,学生走进教室。2.大屏幕展示古诗的画卷,学生观看。
二、欣赏歌曲《读唐诗》
导言:古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千余年,但仍被世界人民所喜爱,被我们代代相传。
师: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古诗文化最精华的部分。老师知道同学们已经会背很多唐诗。今天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曲,它的歌词非常有特点,听后你会有惊奇的发现。请听歌曲《读唐诗》。
学生看大屏幕出示的歌单来欣赏歌曲《读唐诗》。师:你发现歌曲中歌词的特点了吗? 学生回答。
师:你知道有多少首唐诗藏在这首歌曲里面吗? 全班学生分四组,每组有一题板,请将歌词与古诗题目用连线连接起来,小组同学共同完成,最先完成者为优胜。
教师同时播放歌曲《读唐诗》做背景音乐,使学生熟悉旋律。
师:我们知道了,这首歌曲以八首古诗的最美的佳句,组成歌词。它由衷地歌颂和赞美了唐诗。你怎样理解“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这句歌词?
师:比如说歌中“高飞的白鹭”是指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画面。
现在我们深情地朗读歌词,体验歌曲是怎样赞美唐诗的。抒发情感,全体学生随音乐唱。
纠正唱不准确的地方。讲解歌曲中难点——弱起、连音线及后十六分音符。亲切、自然地完整演唱。
三、音乐活动“古诗朗诵演唱会”
师:古人日“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今天我们开一个“古诗朗诵演唱会”,借古人的情怀,抒发我们的情感。
(一)诵古诗
师:祖先在向我们诉说,诗人以诗抒怀,从诗中我们体验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体会心中细腻的情感。下面是配乐朗诵古诗。请朗诵歌曲《读唐诗》的歌词中所隐含的古诗(共8首,可选择其中的3或4首作配乐朗诵)。
教师提供配乐参考乐曲,如《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等。
(二)赏古诗文化
师:下面请四个小组根据课前的准备,为我们赏析古诗及相关文化。
各小组的展示。学生展示各小组收集到的有关古诗的国画、书法、音乐等艺术作品(歌词中的其余几首古诗)。
师、生对各组的表演进行评价。评委由全班学生担任,用手势来表示认为表演最好的小组的序号。
(三)唱古诗
师:由于古诗朗诵的韵律感与音乐是相通的,所以作曲家创作了许多古诗新唱的歌曲,我们也学过不少古诗歌曲,你们能说出有哪些吗? 学生说出古诗歌曲的曲名。学生演唱古诗歌曲。
采用比赛的形式来复习古诗歌曲。已经学过的古诗歌曲有《咏鹅》《江雪》 《梅花》 《静夜思》 《鹳雀楼》等。
全班演唱歌曲《读唐诗》,将“古诗朗诵演唱会”推向高潮。
四、小结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音乐,博大精深,优秀的文化记载着千年的文化变迁,传承着诗人的情怀,我们读古诗,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感与自豪感,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化的热爱。
第三篇:朗诵教案
第四课时 朗读时的语速
一、语速
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读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读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以《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为例,朗读时应根据人物心情的变化调整语速,而不应一律以一种速度读下来。如:
周: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慢速。周朴园故作与鲁侍萍闲谈状,以便探听一些情况。)
鲁: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慢速,侍萍回忆悲痛的往事,又想极力克制怨愤,以免周朴园认出。)
鲁:我前几天还见着她!(中速)
周: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快速。表现周朴园的吃惊与紧张)
鲁: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慢速。鲁故意试探)
周:不,不,不用。(快速。表现周朴园的慌乱与心虚。)
周: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中速)
鲁: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快速,表现鲁侍萍极度的悲愤以至几乎喊叫)
二、决定语速不同的各种因素
(一)不同的场面
急剧变化发展的场面宜用快读;平静、严肃的场面宜用慢读。
(二)不同的心情
紧张、焦急、慌乱、热烈、欢畅的心情宜用快读;沉重、悲痛、缅怀、悼念、失望的心情宜用慢读。
(三)不同的谈话方式
辩论、争吵、急呼,宜用快读;闲谈、絮语,宜用慢读。
(四)不同的叙述方式
作者的抨击、斥责、控诉、雄辩,宜用快读;一般的记叙、说明、追忆,宜用慢读。
(五)不同的人物性格
年青、机警、泼辣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宜有快读;年老、稳重、迟钝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宜用慢读。
三、朗读速度的转换
朗读任何一篇文章,都不能自始自终采用一成不变的速度。朗读者要根据作者的感情的起伏和事物的发展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朗读速度。这种在朗读过程中实现朗读速度的转换是取得朗读成功的重要一环。
四、注意问题
读得快时,要特别注意吐字的清晰,不能为了读得快而含混不清,甚至“吃字”;读得慢时,要特别注意声音的明朗实在,不能因为读得慢而显得疲疲沓沓,松松垮垮。总之,在掌握朗读的速度时要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拖”。
第四篇:朗诵教案
朗诵
一、朗诵与朗读的区别:
1、从所依据的材料性质来看 {朗读材料覆盖一切文字作品。
{ 朗诵材料则主要涉及文学作品,如
诗歌、散文、小说、故事、寓言、剧本台词等。
2、从表现形式来看{朗读是工作、学习、生活的日常需要,它不分
场合,不依靠表演等手段的介入。
{朗诵是有一定的表演性质,除了有声语言之
外,朗诵者还要通过体态语言,甚至需要音乐、舞美、灯光等来强化感情的表达和气氛的渲染。
二、朗读技巧的训练
可分为“内部心理”训练(包括形象感受、逻辑感受、内在语、语气度)和“外部表达技巧”训练(包括语势、停连、重音、节奏等)
1、内部心理训练(1)形象感受:
朗读者由作品引起的具体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各种内心体验。——“情景再现”
2、“外部表达技巧”训练
(1)语势 是朗读中高低抑扬的变化过程。
是语气具体的语音表现形式{喜欢:气徐声柔
{悲伤;气沉声缓
{激愤:气粗声重 如:啊,知道了。↓(降抑表肯定)(班长名单)
啊!你说谁?↑(上扬表发问)
啊!↓怎么会是他?↑(先降后升,表惊奇不解)啊!↑原来是这样啊!↓(先升后降,表示恍然大悟)(2)停连(停顿连接)
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顿歇和连接,包括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其主要作用是调节气息,显示语气,既是人生理上的要求(被动),也是语言表达上的要求(主动)。在朗读作品时,停顿时间由短到长的标点符号依次是、,。?!有不同的停顿就有不同的内容。
如,(逻辑)他喜欢,我也喜欢,你怎么办?
他喜欢我,也喜欢你,怎么办?
(2)重音 是口语表达中需着重突出的字、词、词组等,重音不同,其潜在的涵义也不同。
如:小王明天去北京。(谁明天去北京)
小王明天去北京。(小王什么时候去北京)
小王明天去北京。(小王明天去哪)① 语法重音
根据句子的内部语法关系说得或读得重些的音节叫做语法重音。语法重音是有规律的,重音的位置一般比较固定。● 一般主谓词组和短句中的谓语应稍重些。A 风停了,雨住了,太阳出来了。B 你说他写。C 风吹雨打
●动宾词组中的宾语和前置宾语一般应稍重些。A 上班 打球 割麦 制造轮船 B 小王把花瓶拿走了。
●定语、状语、补语一般应比中心语稍重些。A 我们肩负着光荣的使命。B 天气渐渐地暖和了。C 同志们干得热火朝天。
●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一般应稍重些。A 谁在喊? B 那是什么? ②强调重音
为了突出某种注意或思想感情而说得或读得重些的音节,叫做强调重音。有人把根据逻辑关系而强调的重音叫做逻辑重音;把突出某种浓烈感情色彩的强调重音叫感情重音
强调重音没有固定的位置,它是根据话语具体内容和说话人的情感变化来确定的。话语的潜在意义不同,强调重音的位置也不同。
如:逻辑重音:妈妈,我没有干坏事。我表明不接受批评的态度;
坏事表明据理力争的态度,“这并不是坏事”。② 显示重音的方法:
重音一般通过加大音量来显示,但由于人们的思想感情千变万化,为了准确细微地表情达意,显示重音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有一下几种: ●加大重音或音势
如:这个敏感的精灵,早就听出震怒的雷声已经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重音的轻吐
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水的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拖长音节
如: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补语)
(4)节奏——口语表达中的节奏是由一定的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造成的声音形式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回环往复。
富于变化的节奏,不仅可以避免口语表达的单调平板,而且能够吸引听者的注意,激发听者的兴趣、优美的语言节奏,既可以使思想感情表达的更充分,又能给听者以美的享受。因此,语言节奏,也是我们需要掌握的一种口语表达的技巧。
第五篇:《好朋友》教案01
《好朋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唱歌曲《好朋友》。2.创编新的歌词演唱。
教学重、难点
1.加入声势演唱歌曲。2.创编歌词演唱
教材分析
《好朋友》是一首热情真挚的儿童歌曲,由两乐句构成,每个乐句可分为两个分句,在1、2句及结尾处加入了小过门,每个小过门处拍两下手,第11小节处还要热情地喊:“嘿!嘿!”,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唱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表现出朋友间亲密无间的真挚感情,不要喊唱,拍手处和“嘿”处要整齐,不能抢拍。拍手处学生可能习惯拍成“ X X X ”的节奏,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习惯于最后一句唱完边拍手边喊“嘿”,要反复练习。“一起游戏笑哈哈,一起歌唱乐悠悠”这两句歌词可以让学生进行歌词改编演唱,可只改编一个词也可一整句改编。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分别问三名同学你有好朋友吗?你和你的好朋友在一起都干什么? 生:做游戏、学习„„
教师:一个人没有朋友行吗?对,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朋友。都需要好朋友。老师现在给大家听一首和好朋友有关的歌曲,你听听歌里都唱了些什么?
二、《好朋友》学习歌曲 1.声势和动作感受歌曲。聆听《好朋友》范唱。提问:歌中都唱了什么? 学生回答:我们都是好朋友等。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是表现好朋友们在一起游戏、歌唱的。提问:乐曲中除了演唱的声音还有什么声音? 学生回答:拍手的声音。
教师评价并再次提问:对!我们来听听,共有几处拍手声音? 学生听辨拍手次数并回答。
教师总结,提出听赏要求:在歌曲过门处随音乐一起拍手(3处)。学生边听边随音乐在过门处拍手。
提问:小朋友们在游戏时兴奋地喊叫起来。你听到了吗?出现在歌曲哪里? 学生回答:“嘿嘿”在歌曲最后一句演唱完。
观看《好朋友》动画,按要求在过门处拍手并在最后一句后有节奏地轻声喊出“嘿嘿”。2.学习歌词
出示《好朋友》歌词谱例,带领学生拍手读歌词。学生分句跟随教师节奏法读歌词。教师总结评价,请学生自己完整读。学生拍手节奏法读歌词。3.演唱歌曲。
教师播放《好朋友》范唱。出示《好朋友》歌曲谱例。学生跟随范唱轻声模唱歌曲。教师分句教唱,学生分句学唱。
教师总结,要求学生用自然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不能喊唱。学生集体完整演唱歌曲。
三、表演歌曲
师:在小过门处除了拍手,能不能加其他动作? 生:可以加一些拍肩、拍腿、握手等动作。教师总结,并请学生分组设计动作进行表演。学生分组讨论后练习。
教师总结并请学生分组进行表演。
四、创编歌词
师:同学们,我们不仅可以和好朋友在一起游戏、歌唱,还可以一起做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演唱创编后的歌曲(将“游戏”、“歌唱”改成“跳舞”、“画画”)。提问:听听老师和好朋友在一起做什么呢?
学生听后回答。
出示《好朋友》歌词创编曲谱:
要求学生在红色字的部分进行改编并演唱。学生创编练习。教师评价总结。
学生加入声势和动作完整表演创编后的歌曲。欣赏视频:《好朋友》舞蹈表演。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用歌声表达了自己对好朋友的友好,下课以后请你们还要用行动来表现出对同学和好朋友的友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