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通过培训使我对优化教学设计能力进一步提高
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总结
通过培训使我对优化教学设计能力进一步提高。在以往的教学设计中,我只关心对知识的设计,而忽略了情感态度的关注,只会照搬教材的设计过程,不会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的教案,只会注重课堂活动,淡化了情感和能力的培养。在国培的学习中,在专家们专业科学的理论理念作指导,优秀老师的课堂实录做引领,还有辅导老师的辅导和同行们的交流互动,让我学会课改下的教学设计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情,生成资源的开发和调控,能力的培养和生成。关注学生的学情,以往的课堂机械、沉闷,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国培让我知道更要注重身心的点化和人格的润泽。更要体现学科文化素养的精髓,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捕捉生成资源,以往是遵循固定路线的教学,从不考虑生成资源,实质是一种浪费,通过国培的课堂实录,感知到课堂是向未知挺进的旅行,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或美丽的风景,如果合理利用,可以涌现出鲜活、精彩的画卷,善待意外,激活心智,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自由飞翔。培养学生能力,以往自己“重知识,轻能力”,“习题化”淡化了“生活化”让知识和实践脱节,在课堂实录中,感受到他们的教学设计注重“教学回归生活,让教学生活化,生活教学化。”课堂教学重视生活体验,把教学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创设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注重能力的培养,最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我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自己过去的教育教学方法有了重新审视,现总结如下。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课程教学中的身份和地位,在新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培训内容丰富,在一个多月的学习过程中,我系统地学习、研讨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修养、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等几个模块培训内容。这些内容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实用性很强,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教学工作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也指出了具体可行的方法与措施。培训形式灵活,本次培训过程中安排了专题讲座、案例导读、案例展示、案例评析,尤其在班级论坛同学们的发言和回复,辅导老师的评论与指教使我受益匪浅。
总之,通过这培训,我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很多的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思想,从思想上受到了极大地鼓舞,这必将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使自己具有所教学知识方面的前瞻性。这样,才能培养出新时期“发现型、发明型、创造型、创新型”的学生。
这次培训之后,我将以这次培训学到的技能和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大力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针对某些专题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并不断运
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自己的学习资源,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活动,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贡献自己的力量。
研究初中古诗文教学,必须要关注中考语文对古诗文的考查。中考的导向很重要,中考考什么,怎样考,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古诗文教学怎么教,教什么。不要责怪我们的老师太现实,太功利,他们首先是要对孩子的分数负责,对家长的期望负责。离开这个前提,研究初中古诗文教学是没有现实意义的。
那么,中考古诗文是怎样考的呢?回顾近几年各省市的中考试题,对古诗文的考查主要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都有名篇名句的考查。分数不等,最少的也有5分,最多的有10分,这方面主要是考查学生课内的积累。
第二,都有文言文的阅读考查。分数也不等,最少的也有7、8分,最多的达到16分。文言文考查又分课内、课外、课内外结合三种。试题类型有基础题,如解释词语、翻译句子等,也有文意理解题,如人物品质的概括、思想感情的把握等。
第三,一部分省市区没有诗词赏析的考查。这三个特点至少可以说明三个问题:
第一,都重视古诗文的积累考查。说明大家对古诗文阅读的积累有一致的理解。这种思想是符合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的,也是符合初中生认知规律的。
第二,文言文考查较全面。既重视对基础的考查,也重视对感悟、理解的考查。这样的考查导向,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告诉学生读文言文,既要做到字字落实,特别是重点词句,又要做到有理解,有感悟。这一点是符合新课标精神的。新课标强调要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对此,老师们深有体会。
第三,削弱古诗词的阅读考查或许不太妥当。
明确在2011版课程标准背景下,初中古诗文教学哪些问题得以强调
第一,强调语文的运用能力和综合实践性,但不轻视知识学习第二,强调个性化阅读,但不轻视教师的指导和引导
第三,强调朗读,倡导多种阅读方式并举。
阅读应该多种方式并举,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通读、浏览,都可以,具体到古诗文,朗读和精读应该成为主要阅读方式。
第四,重视评价导向对阅读的影响作用。第五,强调多读书,多动笔,少做题。
“初中综合性学习”命题的呈现方式及应对策略
综合性学习类试题近年也备受命题者青睐,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近几年 综合性学习在试卷中的呈现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点:
1.依据设置的情境和提供的资料,完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简单方案的设计。
综合性学习试题一般会设置一定的活动情境,有活动的主题,围绕主题命题,在试题中有具体的语言表达的要求。.根据要求提取文字或图表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形成自己初步的认识。
考查时,会有不同的命题角度:(1)对语段和图表提取信息后,分别对材料的要点进行归纳;(2)对材料提取信息后,把材料的要点做共同的归纳。.综合运用语文能力解决生活中的语文实践问题。
“生活中的语文实践”往往体现在活动中,如:主题班会、社会调查、语文探究、诗歌朗诵会、学校的募捐活动、社区活动等。“实践问题”可以是活动中某个局部环节的设计,也可以是具体内容的比较探究;还可以是对有问题的计划、报道、广播稿等应用性的文稿的修改,面对这样一些“实践问题”,考生要运用包括读、写的多种语文能力来答题,例如概括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比较探究能力等等。
要想让学生很好地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求学生积极认真地参与平时语文学习过程中开展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作为语文教师要正确认识语文综合性学习课,注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在 “ 综合 ” 二字上做文章。明确 “ 综合 ” 的具体指向包括三个方面:
1.语文学科内部的综合。
2.语文 书本 学习与 生活实践学习的综合。3.立足语文主体实现跨学科综合。明确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要求:
1.活动主题要突出,目标要全面。综合性学习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不仅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还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每次活动要调动全体学生,形式要多样。可采取竞赛、表演、辩论、研究等形式。由于语文综合素质的形成,是长期努力和刻苦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关心学校、社区、国家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2.注重实践活动的参与,并在其中发挥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如何把这一最能体现语文特色的课程利用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和总结经验教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正确和积极的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学识,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悟综合性学习的无限魅力。
通过参加培训学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上好每一堂课,除了敬业精神、知识功底以外,最重要的是必须具备四种能力,即,处理教材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表达表演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课堂上应该最大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对提出的问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解决,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华东师范大学燕岚教授曾经说过:课堂教学应被看成是师生人生课堂教学可以说是师生人生成长中一段重要的经历,是师生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极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部分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和今后多方面发展成长;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及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
通过培训,我了解了只有在课堂中能激发学生兴趣、拓展教学乐趣的老师,才是一名好老师。所以,首先我就得要求自己获得就业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其次,教学内容应尽量新颖丰富,让学生有所得。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可引起学生的新鲜和好奇,两者都可以使学生获得精神的满足而产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最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获得最大发展。亲和力教学,是美国哈佛大学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亲和力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亲和力教学的方法是:上课努力保持一种轻松、自由的思维方式,对上课内容有一种有意与无意地都会吸引学生到课堂中来,并且有一种凝聚到课堂中的无形的力量。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集体氛围对其在成员的学习动机、个性有重要的影响。个人的行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集体的要求和期望,个人的学习动机由于想得到所在集体的重视而受到激发,学习效率也可以由此而提高。所以,努力形成一个相互竞争又相互理解和支持的集体氛围,对培养和激发良好的学习动机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要既备教材,又要备学生,使衔接的地方让学生能够自己去思考,去讨论,去发展。还要努力营造一个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时时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温暖,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思品课堂充满着乐趣与激情。我们就是要用真诚的师爱对待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畅所欲言、积极参与、主动发展。
总而言之,此次远程培训,使我获益匪浅。让我找到了差距和更好的工作策略,对教学基本功有更好的理解和运用,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并且在实际的教学中逐渐去灵活的运用。尽量做到优选、活用、量体裁衣,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需要。
观看、学习国培教授们对上课基本、课堂案例等的分析与点评是一种享受过程专家的讲座就象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通过研修,我全面提升了自己的基本素养和业务综合能力,对于个人今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教育教学工作也有了一种新的理解。下面谈一下自己培训、学习之后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研修转变了我的思想。
此次培训虽然时间短暂,但我却收收获了很多很多。这让我站在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上审视了我的语文教学,使我对今后的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我通过研修学习,知道了作为一名教师
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否则就要被时代所淘汰,增强了自身学习的紧迫性,危机感和责任感。这是收获丰厚的一次培训,也是促进我教学上不断成长的一次培训。
二、勤勤恳恳,积极研修
在研修过程中,我坚持每天进行网上学习,认真观看各个专题视频录象,通过学习新课标解决了我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难问题,使自己在道德修养、新课标解读、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驾驭课堂、把握教材、交流沟通、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的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更新了教育理论,丰富了教学经验,为今后从事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通过QQ群(新课标交流)结识了许多优秀的教师,开阔了视野,充实了自己。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1、积极认真的观看视频学习,并且在观看视频的时候积极提出自己的问 题。
2、认真独立完成必修作业,选修作业,认真评判,积极评论,按时主动参加在线研讨。我勤勤恳恳的研修学习,不仅提高了自己基本素养和业务综合能力,同时自己的付出也得到了领导们的认可与鼓励,使我对此次研修有了新的认识,它成为了我人生历程中一段含义深刻的文化之旅。
三、在研修中反思自我。
其实,教师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有双重角色,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这样的网络培训自我感触真是有必要的,每一专题中的各个观点或课例分析是很好的借鉴和启迪。不反思不总结,就不会有进步。记得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如果一个教师只满足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再教20年,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遍的重复”他同时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我保持主动学习、反思的态度去参加这次难得的培训,一点点揣摩专家的每一句话,认真推敲每一个学友的发言,认真思考每一份作业,并与自己的教学经验联系,思维驰骋、观点碰撞中,我们才会体验成长的快乐,获得教育的真谛。在这个知识爆炸和网络化的时代里,我们作为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本身一定要有常流水。所以我觉得自觉学习尤为重要。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是我们教师最基本的职业要求。我们不仅要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还要博览群书。要充分、合理利用网络这本大百科全书,不断学习,自我加压,坚持主动学习,丰富自己。只有不断获取新信息,补充新知识,吸收新理念,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及时把握教学的最新动态,及时掌握一些新方法,将之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激活教学活动。与此同时,结合所学理论和自己的课堂实践及时反思、修正,是提高自我的有效途径。我认为很多的教学心得往往是在反思中形成的。其实无论哪堂课,总有它的优点和缺憾。我们把这些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加以提升,常常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有时就是极好的写作素材。我觉得不仅要求学生做到及时积累,作为教师,更应该率先垂范,到学生中去,倾听学生听课的心声,有时会给我们做教师的有益的启
示。
在这次培训中,我非常感谢领导,提供给我们学习与提升的机会。感谢省办事处徐老师对我提出问题的耐心解答,感谢丰泽小语一班负责人林老师对我的认真辅导。在网络研修活动中,我做到了积极参与,学习借鉴,提升品位;强化效果,影响学生;精心经营,追求高效。同时,把对语文新课标的研读写成日记,用于日后教学所用。研修时间虽说短暂,但给我的影响却很深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实践,不断探索,向着教育的理想境界努力前进。
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多年来,我在教学中始终坚持提高学生的两个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呢?
一是立足课堂,努力把语文课堂建设为“三味书屋”。所谓“三味”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语文味具体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人情味”则是让语文课堂有情趣、有价值导向、有人文关怀。“书卷味”就是儒雅、从容、含蓄、纯正,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如果能让学生长期沉浸在这样的氛围中,阅读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当是指日可待的。
二是取法课外,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有一位作家说过:“我没有当过中学教师,但我当过中学生。
让我回顾一下,是什么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
其次,从自我参与的生活入手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
1、开展主题式写作。
(1)写自己的故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历,自己的生活,但是大多数学生没有让它发展成为自己的故事。
(2)写他人的故事。记录自己所听到的、所看到的他人的故事。或长辈,或亲戚,或朋友的故事,或是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
这样坚持下来,学生有了一定的故事积累,那么他在写记叙文时,就有了丰富的素材,也有了使之生动的方法;写议论文时,就有了充实的论据,为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添彩。
2、创设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比如:作品讨论课、读书会、文学欣赏讲座、3分钟演讲活动等等。有一句话说的好,一切目标都是活动中达成的。
教学心得
时光飞逝,转眼间一个又一个学期一闪而过,回顾二十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工作,感慨颇多,有失也有得。总之,在这么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有许多优点和不足之处,现将自己的教学心得总结如下:
一、教学态度要端正。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每篇课文至少阅读了五六遍以上,并且对于重点的课文总是反复读了几遍,自己从课文中提出各种问题,以达到让学生思考,并思有所获。在课堂上常常走到学生当中去,与他们共同探讨。在课堂朗读中要求学生读的同时,自己常常是先示范一遍,以至于有的学生说:“老师这篇文章好像就是你写的。”
二、能够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坚持多鼓励少批评。通过这种方式,树立起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寻找学生的优点,让学生意识到老师关注他们。另外,我从学习,生活各方面都关心他们,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正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
三、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命题灵活,形式也多样化了。比如学生参加了运动会,因此就布置有关这方面的作文,因为是学生亲身实践的,写作中就多了几分真实性和真切的情感,作文水准也提高了许多。周记就让学生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做些摘抄
写一写读后感,有时还有意识将课堂延伸让学生写在周记上。还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四、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教学。在教学中就注重让学生掌握各个知识点,并以每篇课文作为范例进行教学,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让他们展开讨论,让学生有意识思考,有兴趣思考。在教学的过程也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的能力。每堂课都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精心备好学生,锻炼学生听课的能力和概括的能力。同时,课文的迁移积累也是本学期很注意做的一件事,每课都会向课外或生活延伸,作业设计也注意一些发散性思维的题目的设计。
国培计划以极其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合作、创新的平台。我非常珍惜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几天的培训,我感觉自己受益匪浅。这次培训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要平等地、友善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学校是师生交往的场所,师生关系的好坏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因此优化师生关系,强化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的交往,是教师需要做好的头等大事,教师的职业生涯是漫长而艰巨的,要快乐地走下去的话,必须要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动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激情和努力去培养学生。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做个出色的教师。做一名优秀教师,首先要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知识当做人生的最大乐趣。要关爱每一位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进步,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每天工作劳累之余,我一定会抽出时间进行培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让自己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 充满激情,充满爱心,做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浅谈教师爱心的养成
作为教师,要注重爱心的形成。教师要关爱学生,既要严慈相济,又要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教师的爱心是个什么样的的爱?我认为,要向家长爱孩子那样爱学生。但要认识到,教师的爱与家长对学生的爱是有区别的:一是从爱的产生上来看,父母对子女的爱产生于血缘的亲情关系,而教师的爱则是建立在对祖国、对事业高度负责的责任感之上,它是对祖国对事业的责任感之上生发出来的。二是从爱的经常性表现来看,教师对学生的爱,教育性特点最为明显 , 而家长对于子女的爱,养护性比较突出。比如,父母最怕孩子生病,吃不好,冷着或热着等等。三是从爱的广度上来看,家长对孩子的爱,家庭性比较明显,而教师对学生的爱,社会性比较突出。家长爱孩子往往带有家族性的考虑,如:希望孩子能够成才,光宗耀祖,光耀门庭。有的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艰苦而又偏远的农村,所以他告诉正在上学的孩子:你爸你妈就这样了,大字认识不多,就希望你将来能够走出去,给咱们争光等等,对孩子的成长带有家庭性的考虑。四是从爱的量上来看,父母的爱往往只是施之于仅有的子女,而教师的爱则是面对全体学生。刚才说过,老师要像父母爱孩子一样来爱学生,这话不错!但教育爱不能停留在这个程度。父母爱孩子,或者是溺爱,或者是苛刻的爱,如奉行打是疼,骂是爱;宁给好心,不给好脸;恨铁不成钢等。提倡老师要向父母那样爱学生,也会使有的教师真的像有的父母那样来对待学生。也表现出恨铁不成钢;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甚至奉行打是疼骂是爱的方式。所以,教师还是要认识到教育爱与父母对子女的爱不同为好,保持这样的理性。
在教育现实中,我认为真正的教育不能没有爱,比如尊重信任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等,但也不能没有要求。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这是教育的本来应该。我们应该按照教育的本来应该来把握这样的关系。我很反感现行教育中那种思维极端化,把关爱学生、尊重信任学生这方面极致化强调,夸大学生自主性和主体性,似乎学生皆可自成。什么一切让学生自主,让学生自主决定,让学生自主选择,似乎教育没有对学生提出要求的必要了,对学生提出要求就是观念陈旧,就是落后于时代。我认为这是典型的主体至上论。限制学生或苛刻要求学生,这种现象在我们教育中有没有呢?不能否认!这种现象确实应该去提醒,甚至批判使它改正,但并不意味着教育就不需要严格要求学生,不能把严格要求方式上的不当与严格要求的必要性混为一谈,等同起来。因为严格要求方式上的不
当,就忽略、甚至否认了严格要求的必要。认为严格要求就是陈旧的,不能做这样的理解。它不利于搞好教育工作。
教师爱心的形成,都有各自的想法和实践体会,就我个人而言,觉得要有这样的努力:第一,要把爱心和爱行结合起来。就是不仅要有爱心,也要有这方面的行动。第二,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另外,希望学校能创造这样的氛围,一方面强调老师要关爱学生,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该注重在学生中提倡学生尊重关爱教师。其实,尊重关爱是相互的,这种相互性越强,相互尊重关爱的这种感情就很容易建立起来。如果只提倡教师要爱学生,学生那边却没有这样的教育氛围和意识,对教师的爱毫不在意,甚至表现麻木等等,一个老师的热心关怀却没有能引起相应的回应,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影响老师爱心的,所以,学校也要注意为教师的爱心形成创造这样一个外在的条件。
第二篇:通过培训使我充分认识到(小编推荐)
终身学习伴成长
这次培训,就自身更新优化而言,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思想。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培训,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感觉以前所学的知识太有限了,看问题的眼光也太肤浅了。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但是,经过培训后,我觉得教师绝对不是一桶水这么简单,它应该是一条有源头的溪流。我认为,教师只有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思想,才能跟上时代前进和知识发展的步伐,才能胜任复杂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教育工作。“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否定自己,才能不断进步,拥有的知识才能像„泉水”般沽沽涌出,而不只是可怜的“一桶水”了。通过培训使我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势在必行,教师的教育理念必须改变。
二、要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坚持做到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在与家长联系上相互探究如何使学生发展的方法、措施,在交往中不收礼、不吃请、不叫家长办事,不进行有偿家教,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对课堂教学行为的重新认识与思考。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老师很少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不够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是否与自己有关。当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 致的行为时,只是一味地批评学生,要学会欣赏学生,教师要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学生在老师的关注中,不仅会喜欢老师,喜欢上课,产生融洽和谐的师生情感,还会在课堂上积极表现,快乐愉快地去学习。比如学习《整式的加减》去括号,就放手让学生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感受知识的相同应用,然后让学生讨论发现变号的法则;最后巩固练习,方法多样,不限制,怎样方便就怎样做。充分展示每个人的个性。
总之,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做一名让领导放心、学生满意、家长信任的好教师的重要性。要做到这些,要从端正心态开始,从细节之处入手,在学习和反思中不断成长,以和谐的师师、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为着手点开始做起。
第三篇:怎样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
提高教师教学设计及教学预设能力的研究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大家都已经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在这场重大的教育变革中每一个教师都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改变自己,在新课程中重塑自己。教师角色的转变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新的教学设计理念应运而生。这些新的教学设计理念呼唤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更新,呼唤与之相匹配的新的教学设计。但目前我们感到,当前的课堂教学设计还普遍存在滞后于新的教育思想观念的现象,怎样才能提高我们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我们的专业素质,让学生学的轻松呢?
一、找准目前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偏重知识传授设计,忽视培养能力、智力、非智力的设计。当前,许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仍用大量的篇幅仅仅从传授知识的角度详尽地描写教学过程,教师很少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去设计那些发现、挖掘、提炼教材中智力价值的方案;很少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去设计那些发现、挖掘、创造教材中潜在非智力价值的方案;很少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去设计那些挖掘、利用教材自身所具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方案。
2、偏重教学内容设计,忽视教学目标设计。目前,一些教师的教学设计只是停留在完成 “教学内容”的水平,而没有达到完成 “教学目标”的高度。“教学目标”和 “教学内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它们密不可分,但其内涵和层次存在明显差异。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的升华。因此,教学设计中仅有让学生获得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方案还是远远不够的。
3、偏重课内知识设计,忽视课外知识设计。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由于对课内知识研究的比较多,联系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比较少,因此使教学设计比较单调乏味;由于缺少知识整合而使教学容量不够。表现为缺乏与本课有关的相关学科知识联系的设计,缺乏与本课有关的实践知识联系的设计等。
显然,教师们尽管接受过新课程的培训,却不知道如何运用新理念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影响了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4、有教案的企盼却无设计的意识。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设计,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但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却从大部分教师平时的备课中发现:有些教师完全按照或基本按照“教材内容和教学参考书怎样要求,我就怎样教”去备课;也有些教师钟情于《优秀教案选》等教学参考书,照搬别人的教学设计;还有些教师备课时从别人的教学设计中裁剪某些环节重新组合,粘贴成简单的教学思路等。这些现象说明许多教师自身缺乏设计的意识,教学时严重依赖教科书及参考书,并逐渐在依赖中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导致有些教师离开教参无法备课,教学设计能力得不到提高。
5、只重教学前的设计却忽视了教学中的调整和教学后的反思。当前,大部分教师撰写的教学设计仅仅局限于教学前的预先设计,基本上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部分组成。教学设计中没有关注教学对象的存在,没有预测课堂教学中可能会产生的一些影响教学设计的因素。这样的教学设计只是教学准备的结果,不能反映课堂的复杂性,不能体现教师的专业性。尤其是伴随着课堂教学的结束,教学设计也就画上了句号。这种封闭的设计过程,阻碍了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
二、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专心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学会处理教 材和组织教学活动,大胆进行教学创新。
1、领悟、把握相关的数学知识。
一般认为,教师的知识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就是数学知识。
例如:《可能性》一课的教学。片段一:
分组摸球,感受“可能”
谈话:如果口袋里既有红球又有蓝球,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出的可能是什么球呢?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每个组都来摸一摸,请组长在不透明的口袋里装3个红球、3个蓝球,比比哪个组动作又快又安静。做摸球游戏要注意什么呢?摸球前先要把口袋里的球搅一搅,摸球的小朋友眼睛不能看口袋里,摸后要把球放回口袋,一位小朋友在摸的时候其他小朋友要注意看。从1号小朋友开始轮流摸球,每人摸两次。
活动结束后提问:刚才谁两次摸到的都是红球,如果再让你摸一次,结果会怎样?刚才谁两次摸到的都是蓝球,如果再让你摸一次,结果会怎样?刚才谁一次摸到红球,一次摸到蓝球,如果再让你摸一次,结果会怎样?
片段二:
转盘游戏,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出示转盘(转盘分为红色、黄色、绿色三个区域,每个区域大小一样),教师介绍转盘上三种不同颜色的区域以及转盘上指针的作用。
提问:推想一下,转动转盘,停下来时指针会指着哪里? 指名学生说想法。谈话:我们要来转一转,看看结果与我们的想法是不是一样。请每位小朋友先猜一猜指针可能会指着哪里,再由组长转转盘(教师与一小组示范:1号小朋友先猜,猜了以后组长再转,接下去2号小朋友猜,组长再转),从1号小朋友开始,每人猜一次,轮到组长时,组长自己也要先猜再转。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学生活动后,提问:刚才哪个小组6个人全猜对了? 追问:为什么这么难猜呢? 没有学生举手。
教师出示只有一种颜色的转盘,提问:如果是这样的转盘,你们能不能都猜准确?为什么前面这个转盘就这么难猜呢?
有十几位学生举手。片段三 联系实际举例。
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书上有一个问题,一张正方形的纸剪去一个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呢?
学生回答:“剩下的可能是三角形,可能是四边形,也可能是五边形。” 又有学生补充:“还有可能是六边形、七边形。”
老师肯定地说:“你们说的都是对的。”(下面听课老师一片哗然,议论纷纷。)老师举起了事先准备好的图形,说:“你们说的六边形、七边形是这样剪出来的,这些图形与我们前段时间认识的多边形不太一样,但它们也是多边形。”
片段一中口袋里装3个红球、3个蓝球,学生摸球后,教师提问:刚才谁两次摸到的都是红球,如果再让你摸一次,结果会怎样?刚才谁两次摸到的都是蓝球,如果再让你摸一次,结果会怎样?刚才谁一次摸到红球,一次摸到蓝球,如果再让你摸一次,结果会怎样?教师会这样设计提问说明教师已经认识到每次摸球都是独立事件,摸到红球或者蓝球的可能性是0.5,不管前面摸了几次,不管前几次摸球的结果如何,对后一次摸球的结果没有影响。教师设计这样的提问就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
片段二中学生小组活动后,没有哪个组6个人都猜对,这时教师问的是“为什么这么难猜呢?”而不是“为什么猜不对呢?”因为转盘上有三种不同的颜色,一个小组有6人,6个人都猜对的概率是三分之一的六次方,6个人都猜对的可能性极小,但有猜对的可能,因此教师追问的是“为什么这么难猜呢?”
片段三中的问题,教师教学用书上只给出了三个答案:剩下的可能是三角形,可能是四边形,也可能是五边形。因此当学生说出还有可能是六边形、七边形,并得到上课教师的肯定时,下面听课老师一片哗然,议论纷纷,认为是上课教师讲错了。
其实,学生说的这些答案确实都有可能,有这样几种剪法:
剪去一个三角形后剩下的这些图形都是多边形,有一些是凸多边形,像(1)、(2)、(3),有一些是凹多边形,像(4)、(5)、(6),小学阶段研究的都是凸多边形,因此教师教学用书中只给出了三种答案,但这并不能说明后三种剪法是错误的。学生若只提出前三种剪法,那教师不必提出另外的剪法,若学生提到了后面的三种剪法,教师应给予肯定。
若我们教师没有准确把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就不可能适时地引导学生反思、就不可能逐字斟酌设计提问、就不可能对于学生意料之外的回答应答自如。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每位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审视自身现有的“一桶水”的 “水质”如何,其中还缺少哪些“微量元素”。要努力弥补自身的知识缺陷,在设计教学时要增强教学科学性方面的自我监控意识,既要钻进去,又要跳出来,居高临下地以理性的目光,审视教与学的过程,解剖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我们的教学科学有效。
2、提高分析数学教学内容的能力。
数学教学内容是解决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它的主要依据是数学教材。数学教师只有在深刻理解数学教材的基础上,才能灵活地运用数学教材、组织教材和处理教材,深入浅出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片段一:
1、感受约定方向的必要性。媒体出示一排动物在做操。
谈话:看,有一排小动物在做操呢!在这些小动物中老师比较喜欢第2个动物,你知道是哪个小动物吗?
追问:老师比较喜欢的小动物只有一个呀,怎么成了两个啦? 结合学生回答指出:像这样用第几个确定小动物的位置时我们要约定方向,只有按照统一的顺序来数,才能让大家都明白。
问:在这些小动物里,老师比较喜欢的小动物从左往右数排在第2个,你知道是哪个小动物吗?
2、感受用“两个第几”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媒体出示四排小动物在做操。
谈话:做操的小动物又多了几排,在这些小动物中,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从左往右数排在第2个,你知道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是哪个吗?
追问: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只有一个呀,怎么成了四个啦?
结合学生回答指出:这儿的小动物不是一排,有几排了,要确定小动物的位置就要说清楚是第几排第几个。
片段二: 总结延伸。
1、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确定位置,你有哪些收获呀?
2、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指出:“几”就是数,有时我们可以用两个数来说清物体的位置。
片段一中教师设计教学时做到了承上启下,通过关键处的追问“老师比较喜欢的小动物只有一个呀,怎么成了两个啦?”使学生明确用第几个确定小动物的位置要统一数的顺序、“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只有一个呀,怎么成了四个啦?”使学生领悟到有几排小动物时,要用第几排第几个才能确定小动物的位置。
片段二中教师画龙点睛的总结渗透了用两个数可以确定位置的意识,为学生在第二学段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做了铺垫。
只有认真深入地对数学教材进行研究,才能设计出细腻、智慧的教学活动。
3、教师要具有善于发现“生活数学”的眼光。
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链接与交互”,可以使封闭的书本文化积累过程转变为开放的、活生生的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自我发展过程。
例如:《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
教师在联系生活这一环节中结合媒体播放介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汽车的CD机里可以同时放多张碟片,看,在这辆车的CD机里可以同时放8张碟片,你只要记住你最喜欢听的歌曲是第几张碟片的第几首歌曲,用控制键调到相应的位置就能听到你喜欢的歌曲了。比如老师最喜欢的歌曲是第8张碟片的第1首歌曲,就只要用控制键调到第8张碟片第1首歌曲,就马上能听到这首歌曲了。
正是教师具有善于发现“生活数学”的眼光,才能发现并把这与数学教学内容有关的新兴事物介绍给学生,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能服务于生活。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可以说处处可见,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特别要留心收集那些与学生的生活、教学内容联系比较紧密的资料,供教学中采用。只有教师具有数学的眼光,才能培养出有数学眼光的学生。
总之,社会在不断的变革之中,教育教学工作也在不断的改革之中,我们作为一名教师,面对的学生也在不停的变化之中,因此,我们自己就不能一成不变,我们也要顺应各个变化,随时转变我们的角色,及时的更新理念,加快学习的步伐,积极探索出适应学生要求的自己的教学风格。
第四篇:如何使教学设计更加优化
专题讲座
如何使教学设计更加优化
主讲:焦玲玲 古交十三校 2011年1月
如何使教学设计更加优化
一、教学设计的定义:
1、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即教学设计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套系统化程序。
“教学设计”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教学设计是以分析教学需求为基础,以确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为目的。
2、文本的解读——教学设计的前提: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握好教材,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敢走进课堂。我们的 备课为什么千篇一律?我们的课堂为什么缺乏创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首先去看教案,单纯依赖教参,毫无教师本人对文本的解读,对教学的构想,有不少教师已成为“虔诚的崇拜者”“忠实的执行者”,他们单纯依赖教参确立教学目标,构思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教参内容绝对化。实际上,教参仅仅是素材、例子、资料库,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备课法宝。所有,要从教师本人解读文本入手,才能解决单纯依赖教参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设计个性化、多样化、创新化。
目标的设定——教学设计的方向:
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注重体现综合性和全面性。
二、怎样把握课时教学设计首页的撰写:
1、课时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目标不是定的越多越好,一节课目标至多三个。既要体现课程目标,又要贴近学生实际。
知识与技能:学会(学什么)? 过程与方法:学会(怎么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乐学(为什么学)?
在书写的过程中,少用“培养”“让”“教育”之类的词语,而是变成“能够”“掌握”“或”等词语。
以我校老师的教案为例:
例1:以马勇珺老师《纸船和风筝》为例:
⑴、认识“莓”等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应当让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⑶、通过感悟课文,使学生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例2:以张板女老师《复式统计表》为例:
⑴、让学生在具体的统计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⑵、经历制作复式统计表的全过程,体验收集信息、整理、分析的学习方法。
⑶、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教学方法与手段:(目标不要太宽泛,不要千篇一律,都是自主、合作、探究),本课这一主要教学方法要达到什么目的,运用什么手段,使老师有可操作性。
例3:以胡志影老师的《小数除以整数》为例:
教法: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法: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懂得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例4:以周方群老师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例: 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并在读中读出父母的“爱”。
例5:以肖玉萍老师的《七律 长征》为例:
在学生通过初读大致了解诗意后,提问从诗中哪里读出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从而引导学生回到诗中,潜心思考。在对比中,领悟意蕴,体会情感。
3、使用教材构想:
本课在单元体系中的地位、作用,结合教材对学情进行分析,把握学生实际状态,对教材使用有自己的认识。
例6:以赵绪清老师《园丁赞颂》为例:
漫游“知识窗”中,列举了大量的故事,既有孔子不耻下问、教学相长的典故;又有一代伟人的尊师的佳话;既有不忘恩师情;又有当代优秀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艺术;然后设计一些学习活动:如小诗创作、上网学习、观看电影。最后通过一天的跟踪采访,能更深刻地了解老师的工作特点,更深入地了解老师“春风化雨”的教学风格。
例7:以范丽丽老师《走遍天下书为侣》为例:
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走遍天下书为侣的原因和方法,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并受到启发;二手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观点的,体会其说明方法及表达方式,体会假设、设问、反问、比喻等表达效果;三是进一步开展综合性学习。
例8:以降秋花老师《一分钟》为例: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学生标自然段序号,可以让学生对文章有个大致了解。识字是低年级的重点,继续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有助于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本课教育意义极强,要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并通过知识的扩充,让学生懂得时间的宝贵。
三、怎样使教学设计更加优化:
新课标明确提出小学教师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在进行小学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观,在教学设计中,确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方法,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结合,以活动为主线,为学生创设适合的情景,使学生能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中有效学习。
1、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有效结合。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学内容要注意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要体现用教材教,不仅注重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的提高,更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教学设计要以活动为主线。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活动是他们的天性,他们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交流,在活动中学习。小学教学设计要以活动为主线,为学生充分提供语言学习、训练的机会。有效的活动能为小学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使课堂教学更有实效性。
3、创设语言情景,营造使用语言的氛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为学生创设一个又一个语言情景,使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
4、探索适应小学生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小学教学要探索生动活泼又适应学生个性特点的的多样化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 分组合作,把时间教给学生, 让她们“尝试”;让她们 “思考”、让她们“多说”、让她们“讨论”等等。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方式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并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五篇:如何使小班化数学教学最优化
如何使小班化数学教学最优化
【摘要】:小班化教学,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理念,它强调“以学生为本”,教学活动必须适应学生差异,使每位学生都拥有均等的参与教学机会。学好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其他的学科的基础和前提,综合考虑教学任务和学生年龄特征的要求,小学数学学习成效的好坏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本文旨在探索出符合目前小班化数学教学实际情况的、现实可行的优化小班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班化 小学数学教学 优化 策略
小班化教学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它体现了教育内容整体化和个别化的有机结合,其教育内容一方面重视认识与情感意志的结合,以及塑造教育对象完整的人格;另一方面又针对每一个个体的差异,提供最适当的教育。在小班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中,我逐步认识到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如何利用小班化教学的优势,使小学生享受高质量的教学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力争人人参与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通过创设特定的游戏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数学问题与学生的已有经验产生联系,从而展开学习活动。“打电话”是小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熟悉的生活经验,在课堂上开展“打电话”游戏。让学生在打电话的对话中交流学习的感受,掌握知识技能。课中,教师做着打电话的姿势,对学生说:“喂!小红在吗?请问19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小红也做着打电话的姿势回答说:“19里面有1个十,9个一。”然后全班学生模拟打电话情景进行实践体会练习。这样,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游戏,既学会了11~20各数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又从这个游戏中掌握了数的组成规律。还可以在游戏中比比谁打电话打得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从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学习数学知识,学得轻松愉快。总之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它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游戏让他们的注意力更持久,游戏让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高,游戏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游戏,使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游戏中来,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获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同时,也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因此,数学教学中要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主动人人参与学习,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巾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小班化教学为学生参与教学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又如:在教学行程难题中的“相遇难题”时,老师先和全体学生一起分析“击掌的学问”,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击掌的规律:即两只手掌并且相向运动,相遇时发出掌声。然后因此导入相遇应用题,学生在击掌的实践中不但了解了相遇应用题的特征,更为注重的是经过活动刺激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自主探究的欲望。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一改以往死板板的课堂氛围。活动结束后,同学们讨论自己击掌时出现的很多问题,有的能互相解释清楚,解释不清的向老师请教,这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不但心态轻松,而且真真实实的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二、增强学法指导,培养学习习惯,实现师生、生生互动
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学生是被动的学习,学习不主动不积极,学习效果不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尤为强烈。”小班化教学缩减了班级规模,缩小了师生比例,因而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动手、动口、动脑、合作的机会,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展示平台,所以老师要充分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不但需要教会知识,更要把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让学生可以灵活迁移,举一反三,从而培养自觉地认真学习的本领。而小班化背景下,师生、生生相互交流更为频繁,为学生学法的指导更是提供了便利。
因此教师在进行小班数学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尝试自学,自己发现问题,然后通过一系列课堂内师生、生生学习交流活动,最后让学生掌握知识。数学尝试教学,变传统的“先教后学,以教为主,先讲后练,以讲为主”为“先学后教,以学为主,先练后讲,以练为主”,体现数学教学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即由“呈现——灌输——被动接受”的模式变为“引导——尝试——主动获取”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主体地位得到真正体现,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得到真正的培养。
三、注重因材施教、科学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小班化教学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小班班级小人数少,老师能更全面的了解每个学生,面向有差异的个体,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达到最大限度的因材施教。
如教学中,将程度相近的同学归为一类,采用“同步教异步学”的方法,分层施教。A类学生重点指导其自学,提高其获取知识能力。B类学生重点点拨释疑,辅导其完成所学知识。C类学生重点在于拾遗补缺。这样各类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再如,作业批改方面,小班化教学可实行面对面批改,个别指导,更直接、更及时,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师生之间感情也更融洽,“亲其师信其道”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同时,教师在因材施教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小班学生少的优势,采用灵活多样、科学合理的诸如即时评价、多次评价、分层评价、无级评价、激励评价、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牢牢把握新课程所确定的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即对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出的四个方而要求,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评价目标应紧密围绕这些方面展开,形成多维性、全面性的评价目标体系。让评价不仅成为教学质量的反馈,教学调控的依据,而且充分发挥其激励和向导功能,促进学生的提高和发展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化学习过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现代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高要求,信息技术逐步走进课堂,并深刻地影响着整个教育的发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因此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网络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正被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并在课堂改革中发挥着积极的、重要的作用。
总之,教师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更重要的是自主探究,自主发展。小班化教育正是营建了这样广阔多样的自主学习环境,这是传统的数学教学达不到的效果。为了实现小班化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注重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优化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师们必然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只有在平时多思考,多研究,多实践,才会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一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