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专题教案2
农业专题复习
复习目标:
1、学会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理解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2、结合地图掌握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分布的分析方法。研究思路:案例分析一一归纳总结——迁移应用
情境导入:
利用周村烧饼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淄博市有哪些特色农产品吗?(生答)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些,看看你们吃过哪些?它们分别是农业中哪个部门的产品?(出示图片,生答)。
农业不仅为人们提供了食物和用品,而且还能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和消费市场,我们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农业,所以农业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我们今天就来复习农业的专题。
复习过程:
请同学们结合地图,把我们刚才提到的农业生产部门在我国给布局一下,并说明布局的理由。
(一学生到黑板填图并讲解布局理由,其他同学在学案上填图)
教师追问:刚才这个同学将种植业填在了东部地区并讲解了理由,请问在国的西部有没有种植业的分布呢?如果有,分布在哪里?请你在图中标出,并说出影响分布的主要因素。(生答、并在黑板地图中标出)。
教师在学生答题过程中板书影响因素:自然条件——地形、土壤、气候(光热水)、水源
教师:同学们,畜牧业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地区,又划分为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教师在地图中圈出四大牧区)。其实在东部农耕区中也有畜牧业的分布,它主要为城乡居民提供生活中所需的肉、奶、禽、蛋,农村里饲养的家禽和家畜都是畜牧业。想一想,一些大型的养殖场应多分布在哪些地方?主要考虑了什么因素?(生答)
教师板书: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等。教师:通过刚才的填图我们知道了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光热条件较好的宜农地区发展中职业,在山区湿润/水土流失严重的宜林地区发展林业,在高原盆地干旱半干旱宜牧地区发展牧业。不同的农业生产部门在不同的土地类型上进行生产活动,请同学们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图,看看我们学习了哪些农业生产用地,在这些土地类型上分别进行哪些农业生产活动?(生答)
(过度)耕地、林地、草地都属于农业用地。同一种生产部门也有可能在不同的土地类型上进行,分布着种植业的耕地,又有水田和旱地之分,在不同的土地类型上的农作物也不相同。请同学们把主要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及农作物的熟制填入图中(出示地图,学生填图并回答问题、教师订正可能出现的问题)
们还学习了哪些国家和地区的农业情况呢?(生答、出示地图,教师在地图中指出相应的国家和地区)
下面就以印度为例,看看如何分析解答农业生产这类题目的。
(出示印度地图及题目,一学生黑板做题,其他学生在学案上做题)
教师追问:你根据什么得出印度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和小麦的?(生答)你怎样的出小麦和水稻的分布及依据的?(生答)
教师总结:完成此类题目的一般方法:
1、读图名,看图例
2、多图叠加理信息
3、理清条理得结论
同学们请结合刚才分析问题的方法,合作完成:澳大利亚东南部的两大混合农业带和南回归线附近的粗放牧羊带形成的原因。(出示澳大利亚的地图及题目,学生合作完成,展示交流、教师点评)
知识的迁移:如果你是一个农业专家,将怎样布局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平原的农业部门呢?说说你的理由。(出示西北地区图、我国干湿地区图、河套平原水系图等)
此题为一开放性的题目,答案可以不一,只要理由合理就行。
课堂总结:影响农业分布的因素 课堂巩固:
利用导入回扣,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来布局一下淄博市的农业部门吧。(生答)
农业布局往往与等高线地形图结合来考查我们,下面完成淄博市的一个模拟试题检查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吧。
淄博柳泉中学杨乃桂 2017、3、21
第二篇:农业谚语扫盲教案(2学时)
家乡的谚语教案(2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收集谚语,开发民间文化,增长农业知识和气象知识。2、2、通过收集谚语,积累形象生动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
整理材料,展示成果。教学难点
收集材料,了解所收集谚语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收集:老师提前一周时间收集谚语。
二、整理:对收集到的谚语进行整理。
1、收集的方式(个人收集或集体收集,采访群众或查阅资料)
2、谚语的分类。
3、谚语的含义。
三、汇报(课堂完成):
成果展示,并说明所收集到的谚语的意思。(以投影等方式展示收集到的谚语,并说明各条谚语的意思,可指明学生回答。)
四、总结(课堂完成):
1、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增长的知识和经验,得到的启发与教育。
五、课件展示(板书)
不怕初一阴,就怕初二下。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十雾九晴。
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夜星繁,大晴天。河里鱼打花,天天有雨下。久雨必有久晴,久晴必有久雨。冷得早,暖得早。久晴鹊噪雨,久雨鹊噪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棉花云,雨快淋。空山回声响,天气晴又朗。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云交云,雨淋淋。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东北风,雨太公。雷声绕圈转,有雨不久远。东边日出西边雨,阵雨过后又天晴。南风头,北风尾。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鸡早宿窝天必晴,鸡晚进笼天必雨。昼雾阴,夜雾晴。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溲溲。风静天热人又闷,有风有雨不用问。瓦块云,晒死人。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旱刮东南不下雨,涝刮东南不晴天。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烟囱不冒烟,一定是阴天。水缸出汗蛤蟆叫,不久将有大雨到。一日南风,三日关门。
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先雷后雨雨必小,先雨后雷雨必大。东风下雨,西风晴。
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先下牛毛没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馒头云,天气晴(淡积云)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山戴帽。一场春雨一场暖。早怕东南黑,晚怕北云推。日落西山一点红,半夜起来搭雨蓬。七月北风及时雨。早晨地罩雾,尽管晒稻谷。早阴阴,晚阴晴,半夜阴天不到明。蚂蚁垒窝要下雨。
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四季东风四季晴,只怕东风起响声。东虹日头西虹雨。久雨西风晴,久晴西风雨。云行东,雨无终;云行西,雨凄凄。星星眨眼天要变。早上朵朵云,下午晒死人。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蜘蛛结网天放晴。早晚烟扑地,苍天有雨意。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重雾三日,必有大雨。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干断江。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落雨落得慢,近日雨不散。天上灰布云,下雨定连绵(雨层云)雨打五更,日晒水坑。
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黑猪过河,大雨滂沱(大块碎雨云)炮台云,雨淋淋(堡状高积云)
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云行北,好晒谷;云行南,大水漂起船。早上红云照,不是大风便是雹。
晚看西北黑,半夜看风雨。天上鲤鱼斑,晒谷不用翻(透光高积云)
棉花云,雨快临(絮状高积云)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钩卷云)鱼鳞天,不雨也风颠(卷积云)
南风不过午,过午连夜吼。天上扫帚云,三五日内雨淋淋(密卷云)云自东北起,必定有风雨。
处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火烧乌云盖,大雨来得快(积雨云)云从东南来,下雨不过响。
处暑雷唱歌,阴雨天气多。滿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恶劣天气下的碎雨云)西虹跨过天,有雨在眼前。
处暑一声雷,秋里大雨来。天上花花云,地上晒死人(毛卷云)处暑晴,干死河边铁马根。
蚊子聚堂中,来日雨盈盈。月亮生毛,大雨冲壕(毛指晕或华)久雨冷风扫,天晴定可靠。
第三篇:农业经济管理2
第二讲国民经济中的农业
一、农业的概念
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对象是生物体,获取的是动植物产品。
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农业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在古代,直至今天社会分工尚不发达的国家,许多农村的非农生产活动都作为农业的副业,包含在农业的概念之中。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农业就存在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仅仅指种植业(有些场合畜牧业也包含在内);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所以在那时,农业经济这个部门概念,同农村经济这个地区概念的内涵几乎是相同的,概念也几乎是混同的。在国外,农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不尽相同,有些发达国家把农业生产前后的各种服务也包括在农业之内。
二、农业的特点
农业的根本特点是经济生产过程和自然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
农业的具体特点是由农业的根本特点决定的:
1.土地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人多地少的国家,技术进步的方向是替代土地,重点发展化肥、农药、生物技术;人少地多的国家,技术进步的方向是替代劳动力,重点发展农业机械。一国或一个地区的资源状况决定其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技术进步的方向。
2.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有较强的影响力。农业生产具有较大的自然风险。
3.农业生产周期长,劳动时间和生产时间不一致。农业生产具有较大的市场风险。
4.农产品具有体积大、鲜活、易腐、收获时间集中和空间分散的特点。农产品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市场上处于天然的弱者地位。
5.农业还具有其他经济上和社会上的特点。比如,农业劳动很难衡量,很难像工商业一样进行分工与合作,农业生产一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经营者(农户、农场)的规模不能和工商企业的规模相提并论。
三、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
赵冬缓主编《新发展经济学教程》(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30—231页: 工业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但为了研究各时期的主要特征,集中解决各时期的主要矛盾,往往人为地把工业化过程分为数个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
1.工业化初始阶段。基本特征是:工业化的推进主要依靠农业积累;农业与工业的关系是农业支援工业,工业受到保护,发展政策以保护工业为特征;由于工业的快速扩张,工业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农业。亦即工业化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就标志着这一阶段的结束。根据上述的工业化过程的特征,综合不同国家工业化的实践,尤其是对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的截面分析,这一阶段的终点标志大致可以设定为:工业与农业的产值比例为6∶4,农业的就业份额为60%,城镇人口率为35%。
2.工业化中级阶段。基本特征是:农业不再为工业提供资本积累,农业的积累用于农业自身的发展;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则依靠工业自身的积累;两大产业的联系基本上是通过产 1
品的平等交换来实现的;由于农业的剩余不再外溢,农业的自身投资增加较快,因而农业发展速度加快,工农业发展速度的差距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趋于缩小。总之,这一阶段工农业关系的核心是均衡发展。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就标志着这一阶段的开始,这意味着在该阶段工业已经形成了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调节机制,工业的扩张由依靠农业转向依靠自身的积累。这一阶段的终点标志可以设定为:工业与农业的产值比例为8∶2,农业的就业份额为40%,城镇人口率为50%。
3.工业化高级阶段。基本特征是:工业支援农业,农业受到保护,发展政策以保护农业为特征。此时经济发展以工业积累为主,农业依靠工业支援实现了自身的现代化,农民收入快速提高使城乡差别趋于缩小乃至消除。这种工农关系的形成标志着工业化已进入了成熟阶段,农业也由传统步入了现代。亦即工业化成熟阶段。这一阶段的标志是,整个经济的发展以工业积累为主,农业由依靠自身积累的发展转向依靠工业积累的更大发展,工业的资本积累回归于农业,形成了对农业的反哺。这一阶段的终点标志设定为:工业份额开始下降,工业在经济总体中的地位被服务业取代,经济开始走向“服务业化”。
李昌平著《我向总理说实话》(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第231—232页:
经济发展作为一个过程,无疑会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根据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与工业相互关系的演化顺序,经济发展过程实际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而不同阶段的工农业关系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第一阶段为农业支持工业发展阶段,亦即以农养工或以农补工阶段;第二阶段为农业与工业平等发展阶段,亦即农工自养阶段或农工自补阶段;第三阶段为工业支持农业发展阶段,亦即以工养农或以工补农阶段。
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我国已进入农工自养阶段。德国经济学家霍夫通过对世界20多个国家的考察证明,工业化中期阶段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最为困难的阶段,如美国在1900—1940年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长达40年处于停滞状态,英国徘徊了80年,法国停滞徘徊了60年,日本农业衰退也经历了50年左右。我国的情况更特殊,由于在体制转轨时期,国有企业面临企业改制,结构调整,加上面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加入WTO的压力,困难重重,步履艰难,不仅不能反哺农业,而且还将在很长时期依靠农业注入大量的资源帮助摆脱困境。据资料说明,在我国国民收入中,非国有经济所占的份额为80%,国有经济所占的比例是20%,而为了维持国有经济正常运转(包括亏损补贴、投资)占去了70%的投资与80%的贷款。这就是说,作为我国经济主体的国有经济由于经济效率低下,不仅无力反哺农业,而且还侵占了大部分的国民收入。正因为如此,近几年来,我国对农业的各方面投入都在不断下降。显然,我国农业的发展还取决于工业的发展,而我国工业的发展,又取决于深化国有经济的改革,取决于国有经济效益的提高。在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的情况下,自身生存与发展都成问题,更谈不到对农业的反哺。除此以外,我国城市化滞后,城市建设欠账太多,百业待举,嗷嗷待哺,排斥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转移,还需要农业农村继续输血,更谈不上财政分配上分配到农业应得的份额。事实证明,我国虽然按国际通则(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1000美元时)已进入农工自养阶段,但中国政府不是不为也,实为不敢为也。
我国三农问题的经济根源是重工轻农,向农业过度索取,取之者多,予之者少,且积重难返。我国除正常的农业税外,向农业索取主要是通过暗取方式达到的,有两种索取方式:
(1)用超经济力量无偿平调,强行摊派,向农民索取资金、物质和劳动力。索取所得大多用于当地的各项活动和建设,这是个无法统计的无底洞。(2)用工农产品剪刀差向农业过度索取。据计算,剪刀差的数额1952—1989年为9716.75亿元,相当于国家统计局计算的农业净产值的1/5,另一种计算的数额则大大高于此数,仅1953—1978年的剪刀差数就达9494.9亿元,相当于同期农业净产值的57.5%。1979—1984年国家一度缩小剪刀差,农业进入建国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但当1985年经济改革的中心转移到城市时,又再度忽视农业,扩
大剪刀差。仅1995—1996年就超过1836.3亿元,弄得农民难以维持简单再生产,集体经济组织难以维持简单再服务。
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为了弄清这一概念,可以先从一个企业的生产谈起。
假设某企业在2009年生产和销售了500万元制成品,能否说这500万元产品价值都是这个企业生产的或者说创造的呢?不能,因为生产中必须消耗原材料、能源等。假定这些消耗是200万元,则该企业新生产的价值充其量只有300万元(其实这300万元价值中还没有扣除厂房设备消耗即折旧部分,这里暂不扣除)。这300万元的价值就是该企业产品价值与从别的企业购进的原材料、能源等价值之间的差额。这个差额称为价值增值(增加值)。这一增值部分才被认为是该企业在2009年真正所生产的,真正贡献给社会的。因此,说企业在某年的产出,是指价值增值。
弄清这一点对于认识经济学所说的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年的总产出是至关重要的。举个例子说,假定一件上衣从生产到消费者最终使用共要经过5个阶段:种棉、纺纱、织布、制衣、销售。假设棉花价值为15元,并假定它都是当年新生产的价值,不再包含为生产棉花所费的肥料、种子等价值(当然,这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但为说明问题起见,需做这样的假定)。再假定棉花纺成纱售价20元,于是纺纱厂生产的价值是5元,即增值5元。20元的纱织成布售价30元,于是织布厂生产的价值是10元,即增值10元。30元布做成上衣卖给售衣商为45元,于是制衣厂生产的价值是15元,即增值15元。售衣商卖给消费者为50元,于是售衣商在售卖中增值5元。可见,这件上衣在5个阶段中的价值创造即增值共计:15+5+10+15+5=50元,正好等于这件上衣的最后售价。现在这件上衣不再出售,由其最后使用者即顾客消费了。像这样一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就称为最终产品,而棉花、纱、布等则称为中间产品。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上衣的例子说明,一件最终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增值,就等于该最终产品的价值。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千千万万种最终产品。按照经济学的说法,这些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就等于生产这些最终产品的各行各业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这被认为是该国在该时期真正生产的价值,称为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的总和。通常所说的经济增长率,指的就是GDP的增长率。农业增加值就是农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
195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50.5%。1978年,降到28.1%。1990年,27.1%。1993年,19.9%,首次低于20%。1997年以后,低于20%。(姜春云主编《中国农业实践概论》,人民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第61页)
初步核算,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547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56958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142918亿元,增长8.9%。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6%,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下降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6%,上升0.8个百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2月25日)
四、农业的多功能性
(一)农业多功能性的提出
农业的多功能性(multifunctionality)是指农业除了具有提供食物和纤维等多种商品的功能外,同时还具有其他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非商品产出功能,这些功能所产生的有形结果和无形结果的价值无法通过市场交易和产品价格来体现。
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最先在其“稻米文化”理念中明确提出了农业多功能性的概念。为保护国内的大米市场,日本提出,日本文化与水稻种植密切相关,日本国内许多节日和庆典是根据水稻的播种、移植和收获活动确定的,保护日本水稻生产也就保护了日本的“稻米文化”。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将第14章第12个计划(可持续农业和乡村发展)定义为“基于农业多功能特性考虑上的农业政策、规划和综合计划”。1996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和行动计划》承诺中提出“将考虑农业的多功能特点,在高潜力和低潜力地区实施„„农业和乡村可持续发展政策”。
1999年9月12日至17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和荷兰政府在马斯特里赫特召开了国际农业和土地多功能特性会议,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26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认为,所有人类活动均具有多功能性,即除了履行其基本职能外,还可以满足社会的多种需要和价值。农业也是如此,其基本职能是为社会提供粮食和原料,这是农民谋生的基础。在可持续乡村发展范畴内,农业具有多重目标和功能,包括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对此,需要在充分考虑各区域和各国不同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来衡量相互联系的经济、环境、社会成本和效益,通过分析,促进对农业不同方面之间相互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思考,以制定相应政策,确保农业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协调和有机结合。会议还指出,在强调农业和土地多功能性的同时,需要建立公平的农产品贸易体制以避免不合理的贸易壁垒;必须做出一切努力来确保政策措施不会导致不公平地限制市场准入,扭曲粮食和农产品出口市场。
在1999年11月召开的联合国粮农组织第30届大会上,与会各国对马斯特里赫特国际农业和土地多功能特性会议报告进行了审议,对“农业多功能性”这一概念进行了激烈争论。欧盟、日本和韩国认为“农业多功能性”这一新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和认识农业这一古老产业,从而在新的理论基础上制定下一世纪的农业发展战略,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希望粮农组织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完善和发展这一新概念。美国和凯恩斯集团(由15个国家组成的非正式联合体,1986年成立于澳大利亚凯恩斯。在多边贸易谈判中凯恩斯集团是一个坚强的联合体,它要求撤消贸易壁垒并稳定削减影响农业贸易的补贴)则认为,人类活动都具有多重功能,“农业多功能性”这一新概念没有任何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只能被用来作为反对贸易自由化的工具,因此坚决反对粮农组织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在辩论中,美国代表发言指出“农业多功能性是一些国家塞进《21世纪议程》和《罗马宣言和行动计划》中的一块砖,现在想在此基础上建一个庞大建筑来阻碍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美国和凯恩斯集团最后提出,“农业多功能性”这一概念目前存在很大分歧,粮农组织不应在这方面开展进一步工作。欧盟等国则针锋相对地指出,“我们讨论农业多功能特性,没有与农产品贸易联系,贸易问题应该在世界贸易组织讨论”,“正是由于大家对这一概念存在分歧,才特别需要粮农组织这一中立的、权威机构来对此进行研究”。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因担心发达国家利用农业和土地多功能性概念,对其农产品出口设置环境壁垒,也对此表示反对。最后,会议无果而终。
在2000年4月底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第8次会议上,与会各国再次对农业多功能性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欧、日、韩等国特别强调农业的多重功能,强调农业对保护文化遗产、确保粮食安全、保持空间上的平衡发展、保护地面景观和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认为加强农业多功能性的研究并用来指导实践有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决议中,呼吁各国和国际社会加强对农业多功能性的研究。美国和凯恩斯集团则针锋相对,指出农业多功能性概念的提出是一些国家为了替其农业高保护政策
寻求理论依据,农业可持续发展概念已包含了农业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多重功能,农业多功能性概念是他们无法接受的,它将阻碍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因担心农业多功能性概念可能被发达国家用作环境标准而坚决反对。会议最后在决议中取消了“农业多功能性”这一概念,但保留了这方面的内容,即敦促成员国研究农业在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作用。
目前,对“农业多功能性”这一概念的激烈争论仍然在持续。
(二)农业多功能性的内涵
一般认为,农业所具有的非商品产出功能可以分为环境功能、社会功能、粮食安全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5个方面。
1.环境功能。农业及其相关土地的利用对环境可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农业的环境保护功能包括农业景观和各种生态问题:水土保持、补充地下水、维持生物多样性、缓解气候变化、防治荒漠化、减少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控制洪水、提供农业景观、避免城市拥挤等。农业的直接环境收益包括:通过管理土壤和植物减少污染,通过多种作物轮作和肥料施用增加生物量和养分固定量,通过控制土壤侵蚀技术提高生态系统弹性等。农业对生态系统和可再生自然资源也具有负面影响,包括农用化学品、灌溉和机械耕作的过量投入所带来的影响。农业所产生的外部性主要是化学品污染、水土流失、种植系统弹性和多样性消失、土壤结构破坏、动植物栖息地减少等。农业对环境的影响具有不同规模的地域性特征,吸收二氧化碳和减少温室效应具有全球性影响,河流污染具有区域性影响。某些环境影响还具有不可逆性,如自然物种的灭绝等。
2.粮食安全功能。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粮食安全是指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在经济上有能力并且可以获得足够数量的卫生安全和营养的食品,从而达到积极和健康生活对食品的需要及偏好。粮食安全由以下4个要素构成:充足的供给,供给的稳定性,粮食的可获得性,食物的卫生安全、质量和偏好。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有三:一是依靠自己生产(自给自足);二是依赖进口;三是将两者结合起来。一般而言,开放贸易有助于稳定世界农产品市场,这反过来又有利于稳定粮食进口国的价格和保障其国家粮食安全。开放贸易可以产生贸易利益,提高人们的收入和购买力,从而有助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这种结论的前提是,不管一国的贸易地位如何,实行开放贸易后,所有国家都为稳定世界农产品市场做出了贡献,从而有助于消除偶然因素的影响。但是,那些严重依赖粮食进口的国家极为担心未来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演变态势。他们关注两个重要的事实:一是未来食物供给和需求的发展前景并不令人乐观;二是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任何担保,保证开放贸易一定会导致食物供给和价格的稳定。况且那些粮食进口大国具有拉动世界粮价上涨的能力,那些与粮食出口国存在现实或潜在政治冲突的国家,更缺乏依赖国际市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信心。因此,一个国家的农业在粮食安全方面的功能除了提供粮食这一特殊商品的供给外,还具有非商品功能,即保证一定的粮食自给水平,减少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的担忧,增加粮食安全的保障感,确保国家宏观战略的实现。对于面临粮食短缺和购买力不足的国家,农业生产具有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确保家庭粮食安全的特殊功能。
3.社会功能。由于农业所具有的地域性分布特点,农业不仅为农村居民提供了谋生手段和就业机会,而且为他们提供了生活和社交场所,有助于形成和维持农村生活模式以及农村社区活力,具有减少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保持社会稳定、形成社会资本的功能。特别是对贫困人口集中于农村、农村地区又缺乏必要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农业还具有消除贫困和替代社会福利保障的功能。在这些国家,农业发展是农民的重要生活保障,而农民拥有土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社会福利保障。由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
平所决定,发展中国家农业的社会功能,比发达国家更重要,具有更大的价值。
4.经济功能。农业除了与其他部门一样具有提供产品和就业机会等传统经济功能外,还具有其他经济方面的非商品产出功能,如保障劳动力就业、经济缓冲作用、保持国土空间上的平衡发展、提供消遣场所、文化和历史继承、形成农业景观、促进社会公平、提高农村居民学习能力和维持特殊的生态系统等功能。农业多功能性所具有的经济方面的非商品产出功能有别于一般经济活动所具有的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经济功能,如提供就业机会。保障农村劳动力就业之所以成为农业非商品产出功能之一,是因为很多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以及国际间劳动力流动受到限制,使这些国家的农业承受了保障劳动力就业和提供隐蔽性失业保障的功能。农业具有的经济缓冲作用是指农业随着宏观经济的波动适时释放和吸纳劳动力,为减缓经济危机和加速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
5.文化功能。农业具有形成和保持农村独特文化和历史的功能。由于农业生产活动与农村生活紧密结合,农业对形成和保持特定的传统文化、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一些国家的文化和传统深深地根植于农村生活,许多传统节日与农业密不可分,形成了许多富于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农村文化和传统。
复习思考题
1.农业。
2.农业的根本特点与具体特点。
3.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
4.农业的多功能性。
第四篇:农业教案
自学先知
1、农业概念、农业分类、农业地位
2、我国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与主要问题
3、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情况、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畜牧业的分布。众多的商品粮基地 A、三江平原 B、松嫩平原 C、洞庭湖平原 D、鄱阳湖平原 E、成都平原 A B C D E 返回 畜牧业的分布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3、我国有哪几大牧区? 内蒙古牧区 青海牧区 新疆牧区 西藏牧区 返回 农耕区畜牧业 例如:我国商品生猪的主要产区是 四川、湖南、河南 副业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章 中国的主要产业 第一节 农业 一 一 一
什么是农业?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思考 一种直接利用土地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种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想一想
你认为农业生产包括哪些方面,试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下列图片内容属于哪个农业生产部门 种植业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狭义的农业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下列图片内容属于哪个农业生产部门 林业 畜牧业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下列图片内容属于哪个农业生产部门 渔 业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下列图片内容属于哪个农业生产部门 渔 业 种植业 畜牧业 林 业 在水域中进行天然捕捞,或人工养殖有价值的水生生物的农业生产部门。在耕地上种植水稻、小麦、大豆等农作物的农业生产部门。在牧区,牧民靠放牲畜取得产品;在农耕区,农民靠饲养牲畜来获得产品的农业生产部门。对森林的种植、养育、保护、采伐以及对林木产品的采集和加工的农业生产部门。主 要 的 农 业 生 产 部 门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广义的农业生产包括: 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狭义的农业:种植业 小结 农业的分类 人们对农业地位的看法: ——我国人口这么多,粮食生产太重要了。——只有农村实现了现代化,才能说中国实现了 现 代化。——应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战略重点的首位。农业的地位: 是支撑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这些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1、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品种丰富多样。当前,我国的粮食、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等农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谷物人均占有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棉花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这说明什么?
材料一
2、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中国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 基础设施 施用化肥(万吨)农村用电(亿千瓦时)有效灌溉面积(万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万)1978 884 253.1 44965 11749.9 2000 4146.4 2421.3 53582 52573.6 这说明什么? 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3、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日趋合理。在东部,建设了大量高产稳产农田; 在生产水平低的地区培育了新的农业基地;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海建立了许多以出口创汇为主的农产品基地; 城郊农业蓬勃发展。
材料三 这说明什么? 我国农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3、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日趋合理。农业生产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呢?
1、主要农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品种丰富多样。
2、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小结
1、生态环境条件比较差
2、基础设施仍较薄弱
2、面临的挑战
3、对策 建立商品粮基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运用现代科技,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人口增加 耕地不断减少 水土流失 自然灾害 环境污染
我国农业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呢?
农作物主要分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经济作物主要有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饮料作物和药用作用 农业分布从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来分析 农业分布的地区差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畜 牧 业 渔业 林业 林业 种 植 业
南北差异明显 东西差异明显 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地区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饮料作物 纤维作物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小麦 水稻 大豆、花生 花生:山东、河南 油菜:长江流域 甜菜:黑、吉 内蒙古、新疆 甘蔗:华南、四川盆地 广西:最大产区 茶:闽、浙、云 棉花: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新疆 热带经济作物分布在哪里? 华南地区 海南省、广东的雷州半岛 云南的西双版
纳、台湾岛南部
知识回顾
农业 含义 地区分布 种植业 林 业 畜牧业 渔 业 西部 东部 东部半湿润和湿润平原地区:种植业 东北和西南:林业 东部沿海:渔业 畜牧业 长江中下游: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副业
1.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是().A.房地产 B.信息技术产业 C .农业 D.工业
2.农业的主要生产部门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我国西部地区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四大牧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我国东部地区是种植业、_____ 和 ______ 的主要分布区.5.我国农作物的分布有明显的南北差异,粮食作物北方以______ 为主;南方以_______为主.C 农(种植业)林 牧 副 渔 新疆牧区 青海牧区 西藏牧区 内蒙古牧区 林业
渔业 小麦 水稻
思维拓展
发展农业生产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因地制宜的原则(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A B C D 请给图中字母选择相应的农业生产方式: 农业(种植业)、牧业、渔业、林业 学以致用 南方有一家制糖厂,设想在附近开辟一个 甜菜生产基地,以满足制糖原料的需求。这种想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我国的农业分布大体上是东耕西牧、南稻北麦,若四地区调换一下类型,可行与否?为什么?
1、如图,反映了东部地区南北方农业分布的差异。请你根据图中的内容完成下表,并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分析讨论造成我国南北方农业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
地 区 秦岭~淮河 以北 秦岭~淮河 以南 耕 地 类 型 熟 制(一年几熟)
主 要 农作物 旱地 水田 一年一熟 两年三熟 一年两熟 一年三熟 小麦、玉米 大豆、甜菜 水稻、油菜 甘蔗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练习
2、请你按照下面的提示补充例证,具体说明农业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吃 种植业提供的食物 畜牧业能提供的食物 渔业能提供的食物 林业能提供的食物 穿 用种植业的产品作原料制成的衣物 畜牧业的产品作原料制成的衣物 用 用畜牧业产品加工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品 用林业产品加工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品
3、农业可为工业提供哪些原料?请你说出3-5种这样的农产品名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玉米、水稻 羊肉、牛肉 鲤鱼、草鱼 棉质大衣 羊毛背心 皮鞋刷 木筷、桌子
4、在我国西南部的山区中,农作物的种类、耕作制度随海拔高低的不同而不同。请在图中的适当部位填上如下四组内容,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为什么该地会呈现这样的分布规律? A、双季稻、香蕉,一年三熟;B、适宜发展林业、牧业;C、玉米、荞麦、燕麦,一年一熟; D、玉米、小麦,一年两熟。A B C D
课题:中国的农业 课型:新授课 自学指导题: 1、完成填充图第3页第五题(各种经济作物分布是重点)2、主要产于我国的饮料作物是--,列举我国的热带经济作物 3、完成第7页的题目; 4、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基地有哪些? 5、我国畜牧业与种植业的分界线是什么? 6、我国四大牧区是-----;各自代表牲畜? 7、畜牧业分为哪两类? 练习:根据分析找出正确的一幅图 ? 我国有哪些地区是主要的种植业区?从气候、地形等方面分析这些地区成为主要种植业区的原因。指图回答:种植业区与畜牧业区的分界线。是多少毫米的等降水量线? 我国的棉花主要分布在 —— 和 —— 的流域,还有非季风区的 —— 省。甜菜主要分布在我国 —— 带的 ——、——、—— 和 ——。甘蔗主要分布在我国 —— 带和 —— 带的南部沿海地区。
第1课农业的分布 【教学目标】
1、了解农业的地位和分类
2、知道种植业的分布和主要的农作物。
3、了解我国畜牧业的分布和主要牲畜。
4、知道我刚渔业的主要分布地区。【教学重点】
我国种植业的分布和主要的农作物 【教学用具】
各种教学挂图和投影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新课引入:前面学习了我国自然方面的知识,今天开始学习经济方面。
2、读课本68页插图,找出农业的定义和分类,注意它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 地位。
讲述:农业是通过人工培育和饲养动植物获取产品的部门,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板书:
一、农业与我们
我们最熟悉的是那种农业呢?
板书:
二、种植业的分布
读图找出我国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地区和主要的农作物。
总结:我国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平原和丘陵地区,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北方和南方。
列表总结南北地形、熟制、农作物等的区别。这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读图找出我国四大牧区和典型的牲畜。
板书:
三、畜牧业的分布
讲述:我国的畜牧业分为牧区畜牧业和农耕区畜牧业,其中后者占主要地位。
读图找出我国的三大林区,区分那个的天然林区,那个是人工林区。板书:
四、林业的分布
讲述:我们的森林主要分布在东部湿润的山区,最大的是东北林区,其次是西南林区和东南林区。读课本找出我国的渔业的分布地区,记住我国最大的渔场。板书:
五、渔业的分布
我国的海洋渔业集中于东部沿海,淡水渔业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总结:我国的农业种类丰富,产量巨大,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
结合自己的体会,同学们讲述自己对于种植业的了解,如主要的农作物,一年几熟等。
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一线,了解两侧农业的不同。再找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主要的农业类型和典型农作物。
在图上找出新疆牧区、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和各自的优良牲畜。
读课本找出林业的主要产品和我国三大林区的分布地区。
找出渔业分为淡水渔业和海洋渔业,我国最大的渔场是舟山渔场。【作业设计】 列表比较我国种植业的分布地区和主要农作物
第五篇: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2[定稿]
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地图描述和归纳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2.能举例说明北方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了解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及缓解华北平原地区水资源不足的措施。重点难点
1.重点: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农业发展情况。
2.难点: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及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课本第8页的文字及图片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黑土地
黄土地
1.读图6.3,描述北方地区的位置及范围。生答,师评。
2.在图6.3中找出北方地区分布的主要地形类型及主要的地形区。
3.教师出示“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中国的气候分布图”“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中国1月份及7月份平均气温分布图”,要求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
4.师生共同总结。
5.师提问:标题“黑土地
黄土地”是什么意思? 6.生自读课本第10页内容并回答问题。
7.生分组完成活动题。选出代表回答,师评析点拨。
注意:此部分可训练学生读气候资料图及归纳每个地区气候特征的能力。通过此活动题,学生可以了解到北方地区内部的地理差异也十分明显。
(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1.学生自读课本第11页内容,归纳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回答。2.教师评析,师生共同总结。(了解北方地区称为重要的旱作农业区的原因。)
有利条件:北方地区平原广阔(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土壤肥沃(黑土地),耕地集中连片(有利于机械化作业)。
不利条件: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
3.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华北平原春旱的成因及其影响。(此部分要求学生结合课本11页及12页的图文资料,综合分析归纳。既要认清华北平原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也要了解其春旱的成因及影响,更要寻求解决措施。)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初步了解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之一——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本章的后面几节将会对位于北方地区的几个重点区域进行深入了解。
四、布置作业
敬请使用《新学案同步导与练》“课后作业”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