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道德经》教学设计
谦逊美德与我同行(肇庆市第五中学 钟佩清)
点评:以“谦逊”作为主题讲解此文,难度把握适中,紧扣了学生价值观和品德修持特点,很好。相信以此拓展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养成,选取的例子也比较生动有趣而易于理解。建议该老师看于丹的《论语》《庄子》等心得式的书,以此提高自己的语言驾驭能力,丰富自己的教学案例。
教案主题突出,但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略显单薄。对《道德经》这一典籍的讲解,最怕仅有诵读的热闹而无智慧的汲取,同时也怕仅有枯燥的讲解而未能通过诵读体会其文字之妙。此教案主题突出,但略显枯燥,恐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建议引导学生读,同时借助动画等多媒体方式辅助性讲解内容,通过丰富多彩方式引发学生兴趣,毕竟七年级学生对深奥东西的理解还略嫌积累薄弱,教案式的道德教诲也难以引发学生共鸣!(肇庆学院文学院 李亚旭博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老子及其的思想,通过自学方式掌握《道德经》的思想主旨。2.过程与方法:流利的朗读《道德经》选段,感知文章,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准确理解“谦下,不争,不居功,不恃才,任自然”的思想内涵;要想成为大有作为的人应该学会谦逊。
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文章,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准确理解《道德经》中关于谦下,不争,不居功,不恃才,任自然的思想内涵。
教学前准备:
学生搜集《道德经》中关于谦逊的篇章以及古今中外谦逊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经常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哪位名人的名言呢?(明确:毛泽东)其实,谦虚的品质不是新时代的产物,早在春秋时期,当时有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就在《道德经》中提出“谦下,不争,不居功,不恃才,任自然”的思想。
二、老师展示当中有名的篇章。
1、学生齐读。《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2、请学生翻译,老师给予指导。[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3、小组讨论,谈读后的感受与体会,派小组代表发言。
4、老师对这个环节进行小结。
老子认为,谦下是一种美德,在高位、上位者更应具备这种美德。老子说“(水)几于道”,拿水与物不争的善性一面,来说明它几乎近于道的特质。佛说“大海不容死尸”,水性至洁,表面上虽能藏垢纳污,其实它的本质是净,水净沙明,不为外物所污染。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流逝,而我们勇迈古今。从三家圣哲赞水,可看出:儒家精进利生,道家谦下养生,佛家圣净无生。
5、请学生再展示《道德经》中有关“谦逊”的篇章。
三十九章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 六十六章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二十二章(六十一、六十七章、七十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三、各小组展现古今中外关于“谦逊”的故事。
例一:被称为美国人之父的富兰克林,一生功绩卓绝,这与他的一次拜访不无关系。一次,富兰克林到一位前辈家拜访。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了门框上,疼得他一边不住地用手揉搓,一边看着比正常标准低矮的门。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来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时刻刻记住„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不要忘记了”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看成最大的收获,牢牢忘记住了前辈的教导,并把它列入他一生的生活准则之中。
启示:谦虚谨慎是做人的美德。一个成熟的人,有成就的人,必备此种品格,宜低头、忍让,而非自高自大。这也许是许多成功人士之美德。
例二:苏东坡少年时才智过人,经常受人夸奖,便渐生傲气,就在自家门前写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有一天,一位老者来拜访,给了苏东坡一本书,向他请教几个生字。苏东坡接过一看,谁知第一行就读不下去了,越往下看,生字就越多,他不由得脸红了。老者笑吟吟的走了。于是,苏东坡就重新写了一幅对联: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四、发扬谦逊的传统美德,讲讲自己的缺点或存在的问题。
五、背诵《道德经》第八章
六、老师小结:
古人说得好:“谦受益,满招损。”如果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就会把辛辛苦苦得来的成绩毁于一旦。没有一蹴而就的业绩,没有一成不变的江山,没有人可以顶着荣誉的光环过一辈子。荣誉是短暂的,它只是人生旅途上一片美丽的风景,它再美丽,也只是一小段人生;但谦虚是培植人生靓丽风景的种子,你一直耕耘,就会一直美丽,你将谦虚的种子洒满大地,你的人生也将会美丽到天长地久。
第二篇:《道德经》教学设计 上善若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老子及其的思想,通过自学方式掌握《道德经》的思想主旨。2.过程与方法:流利的朗读《道德经》选段,感知文章,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准确理解“谦下,不争,不居功,不恃才,任自然”的思想内涵;要想成为大有作为的人应该学会谦逊。
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文章,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准确理解《道德经》中关于谦下,不争,不居功,不恃才,任自然的思想内涵。
教学前准备:
学生搜集《道德经》中关于谦逊的篇章以及古今中外谦逊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经常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哪位名人的名言呢?(明确:毛泽东)其实,谦虚的品质不是新时代的产物,早在春秋时期,当时有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就在《道德经》中提出“谦下,不争,不居功,不恃才,任自然”的思想。
二、老师展示当中有名的篇章。
1、学生齐读。《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2、请学生翻译,老师给予指导。[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3、小组讨论,谈读后的感受与体会,派小组代表发言。
4、老师对这个环节进行小结。
老子认为,谦下是一种美德,在高位、上位者更应具备这种美德。老子说“(水)几于道”,拿水与物不争的善性一面,来说明它几乎近于道的特质。佛说“大海不容死尸”,水性至洁,表面上虽能藏垢纳污,其实它的本质是净,水净沙明,不为外物所污染。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流逝,而我们勇迈古今。从三家圣哲赞水,可看出:儒家精进利生,道家谦下养生,佛家圣净无生。
5、请学生再展示《道德经》中有关“谦逊”的篇章。
三十九章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 六十六章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二十二章(六十一、六十七章、七十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三、各小组展现古今中外关于“谦逊”的故事。
例一:被称为美国人之父的富兰克林,一生功绩卓绝,这与他的一次拜访不无关系。一次,富兰克林到一位前辈家拜访。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了门框上,疼得他一边不住地用手揉搓,一边看着比正常标准低矮的门。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来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时刻刻记住„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不要忘记了”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看成最大的收获,牢牢忘记住了前辈的教导,并把它列入他一生的生活准则之中。启示:谦虚谨慎是做人的美德。一个成熟的人,有成就的人,必备此种品格,宜低头、忍让,而非自高自大。这也许是许多成功人士之美德。
例二:苏东坡少年时才智过人,经常受人夸奖,便渐生傲气,就在自家门前写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有一天,一位老者来拜访,给了苏东坡一本书,向他请教几个生字。苏东坡接过一看,谁知第一行就读不下去了,越往下看,生字就越多,他不由得脸红了。老者笑吟吟的走了。于是,苏东坡就重新写了一幅对联: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四、发扬谦逊的传统美德,讲讲自己的缺点或存在的问题。
五、背诵《道德经》第八章
六、老师小结:
古人说得好:“谦受益,满招损。”如果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就会把辛辛苦苦得来的成绩毁于一旦。没有一蹴而就的业绩,没有一成不变的江山,没有人可以顶着荣誉的光环过一辈子。荣誉是短暂的,它只是人生旅途上一片美丽的风景,它再美丽,也只是一小段人生;但谦虚是培植人生靓丽风景的种子,你一直耕耘,就会一直美丽,你将谦虚的种子洒满大地,你的人生也将会美丽到天长地久。
第三篇:《道德经》第13章教学设计
《道德经》之 品格养成课
《道德经》第13章教学设计
函谷镇中
刘文璇
一、学习目标
1、诵读原文,理解大意;
2、悟读经典,明理践行。
3、运用哲理解读生活故事。
二、调整身心
准备上课
身心三调(播放音乐)
含胸拔背,竖颈悬顶,舒眉展目,逆腹式呼吸。
三、情境导入
前一段九年级实验考试过后,一位女生因操作失误扣了一分,走出考场后嚎啕大哭,几位老师及时劝说,并打电话通知家长,还是啼哭不止,直到下午上课前还独自一人在操场边徘徊,满脸愁容。
站在教学楼上的我们,看到她这般模样,你会用《道德经》中哪一章来劝解这位学姐呢?
四、诵读经典
(一)、《道德经》第13章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一)正音:
chǒng rǔ ruò jīng,guì dà huàn ruò shēn。
宠
辱 若
惊,贵 大 患 若
身。
hé wèi chǒng rǔ ruò jīng ?chǒng wéi xià,何 谓 宠 辱
若
惊?
宠
为 下,dé zhī ruò jīng,得
之 若
惊,shī zhī ruò jīng,shì wèi chǒng rǔ ruò jīng。
失 之 若
惊,是 谓 宠
辱 若
惊。hé wèi guì dà huàn ruî shēn ? wú suǒ yǐ yǒu dà
何 谓 贵 大 患 若
身 ? 吾
所
以 有 大
huàn zhě,wéi wú yǒu shēn,患 者,为 吾
有
身,jí wú wú shēn,wú yǒu hé huàn ? 及 吾 无
身,吾
有 何 患 ?
gù guì yǐ shēn wéi tiān xià,ruî kě jì tiān xià ;
•故 贵 以 身
为
天 下,若
可寄 天 下 ; ài yǐ shēn wéi tiān xià,ruî kě tuō tiān xià。
爱 以 身
为
天 下,若 可 托
天 下。
(二)、译讲全文
同桌结合,参见重点注释译讲全文 [注释] ①宠辱:荣宠和侮辱。
②贵大患若身:贵,珍贵、重视。重视大患就像珍贵自己的身体一样。
③宠为下:受到宠爱是光荣的、下等的。
④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如果我没有身体,有什么大患可言呢?
⑤此句意为以贵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以爱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三)、朗读译文(译文)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 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
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五、悟读经典
(一)理清思路谈结构 全章讲了几层意思?
1、(总领):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2、(分述):何谓? 得之
失之
是谓
何谓?为吾
及吾
是谓
3、(总结):是故
贵身
可寄
爱身
可托
明 确 结 构 总——分——总
(二)、学完本章后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 展 示 感 悟
(一)1、“宠辱若惊” 启示我们 :
那些太过重视自身荣辱的人稍微得宠受辱,就会感情剧烈变化,他们得宠的时候高兴的不得了,失宠受辱的时候又惊恐的不得了。又常常猜忌,时刻恐惧身陷灾难,所以他们失去了内心的平衡和宁静。
展 示 感 悟
(一)2、“贵大患若身” 启示我们:
如果我们能抛弃“别人眼中的自己”,达到忘“我”,便能超然物外。为了治理天下,珍贵自己的身体,爱惜自己的身体,天下就可以托付、依靠他了。
(三)、点 拨 归 纳
工作生活中,应得起生活的磨砺,做到“胜不骄,败不馁”。特别是在逆境中奋然前行时,“贵身 ”,“爱身,”方可达到“ 寄天下”,“托天下”的境界。
归纳总结:(板书)
1、宠辱不惊,坦然面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胜不骄,败不馁)
2、珍爱身体,大有作为。
六、据案论道
(一)陶潜,一尊熠熠闪光的灯塔,永远照耀在广漠的尘海中,万古不灭!
熹微的晨光中,秋风猎猎,江流滔滔,小舟摇摇。他站立在船头,身轻似燕,一袭青黑的长衫哗哗鼓荡。往事不堪回首,他曾深为痛悔,——83天彭泽县宰相的任上,他忍看着硕鼠醉生梦死,蛀虫尔虞我诈,读懂了官场的黑暗。“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他不禁暗暗诅咒,更猛省过来——便愤然辞职,遁世归隐,不再让率真的人性被扭曲……他拉回思绪,举目眺望,那青山隐隐,绿水迢迢,白云悠悠的世界,莫不是心仪已久的“桃花源”?于是他背道而行,走回桑梓田园。从此,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放逸神思,享受淡泊的宁静;“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挥洒汗水,品尝收获的芬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独步抛却名利,享受高雅恬淡的圣境。
(二)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衰落。他从小勤奋好学,胸怀以天下为已任的远大政治抱负。在《岳阳楼记》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反映的“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的境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践行了范仲淹一生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他的行动和思想,可谓“赢得生前身后名”。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风流人物”!
(三)当前全民健身已成时尚,我奉劝大家工作再紧,也要锻炼,健康的身体是“1”,其它的名利地位只是“1”后面的“0”,没有了“1”,后面再多的“0”也毫无意义,当然,无论“大家”还是“小家”都无法“托”,不能“寄”了。
七、联系实际,深化理解(小组讨论)
1、当你考试取得优异成绩或考试失利时,你应该怎么做?
2、某同学家庭遭遇变故,你应该怎样去安慰他?
明确:“贵大患若身”启示我们,工作生活中,应经得起生活的磨砺,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特别是在逆境中奋然前行时,“贵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方可达到“若可寄天下”,“若可托天下”的境界。
十一、教师寄语
坦然面对黑夜,流星划出永恒;
坦然面对悬崖,雄鹰飞出矫健;
坦然面对严寒,青松挺出高洁;
坦然面对现实,人生亮出辉煌!
洪应明《 菜根谭》对联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推荐文段
《唯有淡定才能强大无比》(《河南中考》第65页)
十二、我能背诵
分组展示成果
十三、齐读 《感恩词》
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国家培养护佑!
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老师辛勤教导,感恩同学帮助关心,感恩所有付出的人,让我们快乐的生活!
十四、结束齐唱《寄爱天下暖人间》
学生向听课老师行“拱手礼”。
唯有淡定才能强大无比
①生活在快节奏、高频率的现代社会,我们都有一个感觉:累。我们需要承受重重压力:学业的压力,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压力等等。所以,时下有一句流行的话:累并痛苦着。我们为什么会觉得痛苦,感到活得很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欲求,太多的愿望,太多的梦想,什么都想得到,什么都不想放弃,什么都要拥有,什么都不愿舍去。患得患失,贪得无厌,当然就很累,当然就痛苦。
②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卡耐基在《淡定——做内心强大的自己》一书中告诉我们:唯有淡定,我们才能强大无比;唯有淡定,我们才能静观花开花落,笑看云卷云舒;唯有淡定,我们才能尽情享受生活的赐予,获得人生的幸福。③什么是淡定?作者告诉我们,淡定就是对名利荣辱的淡然,就是对爱恨情仇的超脱,是对世态炎凉的看破。它能让浮躁的人们学会放下,告诉人们一切顺其自然便能宁静致远;它让人们在淡定中滋养心灵,在智慧中升华人生。心怀淡定之心的人,必将是最坦然、最和平、最洒脱的人。
④古往今来,凡是有所成就者无不具有“宠辱不惊”的宝贵品格。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各种评论纷至沓来。莫言超然地说:“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地,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的人,看着众人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的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这就是淡定,处世的智慧。⑤怎样才能保持淡定,做有智慧的人呢?有智慧的人能够正确面对宠辱得失,无论世间如何变化,无论人生经历怎样的风雨,内心总能风平浪静。有智慧的人,是懂得生活辩证法的人,知道有所得必有所失,拥有的同时也会失去,必须学会放弃。有智慧的人,是自信的人,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能够自己掌控自己,不会被别人的议论所左右。有智慧的人,懂得调节自己的心情,保持良好的心态,不会因打翻牛奶而影响好心情。有智慧的人,也是懂得宽容的人,既宽容自己,宽容失败,也宽容别人,宽容错误,深知原谅别人就是解脱自己。
⑥世间一切烦恼都是自找的。一个人能否成功,并不取决于别人怎样看待自己,而在于自己怎样看待自己。无论面对怎样的生活景况,无论生活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痛苦,必须始终记住:影响我们生活的不是处境,而是我们的心境。一定要让自己的心情保持永远的畅快。“淡定”被誉为洗涤内心污秽,解除心灵束缚,自我救助,还原幸福的心灵修行宝典。
⑦总之,淡定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思想境界,一种豁达人生,一种成熟心态。唯有内心淡定,我们才能强大无比,让我们学会淡定吧,珍惜人生,享受快乐,追求幸福。
第四篇:道德经[定稿]
初读道德经时,心中冒出许多个疑问,人是归属自然的,是自然很小的一部分,人的行为本身就是“自然”的,为什么要“法自然”?这样说就将人和自然分开对立开来了。本人认为,存在即有其合理性,人类无需去效法什么,遵从自己的内心就好,这样即为自然。更以为道德经避世思想严重,反对各种激烈行为,不免有逃避的嫌疑,不为失去痛苦,不为得到高兴,心态始终一团和气,当然这是为了追寻长久之道,然对于许多人来说,倘若这样波澜不惊的过一辈子,岂不是会闷死。至于政治上,老子认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意思是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有些泯灭人性的意思。倘若统治人和养猪一样,这个世界怎么样向前发展的呢。
站的高度不同,想法也就不一样,不得不说,道德经中的思想有许多让人不禁拊掌,与自己的内心的想法或经历不约而合。对,就是这么神奇!
道德经第八章讲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水之所以善,是有利万物生长并不争功,它处于众人都不愿去的地方,所以最接近大道。为什么处在众人都不愿去地方还最接近大道呢?因为水本来是干净纯洁的,但为了净化他物而把自身弄得全是污浊,最后还要流到最低的地方,不再被人重视。所以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最后还落到人人都不愿去、受轻视的地方,这种“甘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就是“道”的品质,这种品质在《道德经》里也叫“柔弱”,即永远把自己个人的私欲放在最柔弱的位置,而把付出放在最强大的地方,《道德经》写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意思是,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用它去攻击最坚强的,没有不胜的。在克服困难时,水又变成最坚强的。《道德经》就是以水喻“道”,用水的柔弱与顽强来形容“道”的特性。我们总是强调人要无私奉献,无私就是私心欲望要柔弱,奉献就是付出的愿望与力量要强大。为什么那些有著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做起事来总是会散发出蓬勃朝气和无穷力量呢?因为他的精神状态符合了万物本源“道”的特性。
第七章写道:“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可是我想问,圣人“无私”是不是为了“成其私”?倘若我们无私,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没有关于自身的目的,那还在乎“成其私”吗?如果有目的,还叫“无私”吗?
思想是行为的指南与依靠,道德经的思想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然,再好的指南都不如自己切身经历来的实在。有一种状态可能最常见,等到我们达到不惑之年,经历足够丰富,思想足够成熟时候,也许会由衷的拊手长叹 “老子说的对啊~~”
这篇算不上文章的文章不免有断章取义,钻牛角尖之嫌,但是都是本人真实的想法,希望能和老师交流,望指教。
第五篇: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首家的主要经典,据传是由春秋末期李聃所著。
老聃,通称老子,是春秋时的思想家,首家学说的创始人。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曾做过周王管理藏书官。在当时,老子是一个颇有声望的智者,其学识举世闻名。孔子就曾向他请教过“礼”的问题,并称他是为“龙”。由于周王室的衰弱各内乱,老子弃官归隐,跨青牛而去。行至函谷关,老子应关令尹喜的请求,写成一部书,这就是《道德经》
《道德经》共5000余言,原分上下两篇,通常称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全书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在书中老子以其独有的视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发前人所未发,述前人所未述,并且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等其名的哲学概念,成为中国哲学的基石之作。概括起来,《道德经》的见容主要有三,即谈宇宙、谈人生、谈政治。
《道德经》中明确提出,天地万物的本源不是天帝,而是“道”。《道德经》中谈道、谈天道,不仅仅是为了对宇宙的形成和自然霍华德做一个阐述,更是为了给探讨人生和社会政治准备一个前提,老子主张人法自然,道 的准则完全适合人类生活,老子的宇宙鸡肉是其人生观,政治观的基础。《道德经》中对人生、对政治的阐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道德经》中所体现的人生观有两个基本特点:就自我而言,讲究珍惜躯体 就人与人的关系 而言,主张柔弱不争。有道 的人少私寡欲,见朴抱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