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故事教学(DOC)(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21:57: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道德经故事教学(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道德经故事教学(DOC)》。

第一篇:道德经故事教学(DOC)

道 德 经 典 故

目录

1.第三章《卫懿公好鹤》-----3 2.第五章《郭橐驼种树》-----5 3.第七章《李吉甫不计旧怨》-7 4.第八章《晏子责烛雏》-----8 5.第十三章《宠辱若惊》-----9 6.第十九章《宋襄公之仁》---10 7.第二十二章《狄仁杰委屈求全》----------------------------11 8.第二十六章《秦灭除之战》-12 9.第二十九章《东野稷驾马车》------------------------------14 10.第三十二章《过犹不及》--15 11.第三十五章《余音绕梁》--16 12.第三十七章《吕梁丈人游水》-----------------------------17 13.第三十九章《载舟和覆舟》-----------------------------18 14.第四十三章《水滴石穿》--20 15.第四十四章《秦武王举鼎》21 第三章-卫懿公好鹤

卫懿公即位以来,“般乐怠政,不恤国政”,唯好“羽种一族,其名曰鹤”。这卫懿公好鹤到了什么程度呢?“自苑囿宫廷,处处养鹤,何止数百”,不但如此,卫懿公所养之鹤“皆有品位俸禄:上者食大夫俸,次者食士俸。”

懿公每逢出游,都会使鹤随行,号之曰“鹤将军”。卫懿公好鹤也还罢了,可是他只赏进鹤、养鹤之人,故“厚敛于民,以充鹤粮,”而“民有饥冻,全不抚恤”所以“民皆怨之”。话说与卫国相邻的有一胡族,名曰北狄,其实已很强盛,常有进取中原之意,此时因为伐邢国而被齐国相救,故移兵伐卫,这是卫懿公正载鹤出游,闻北狄已入境大惊失色,忙敛兵授甲,为战守计,但此时百姓恨透卫懿公,纷纷逃避村野,不肯入伍。而虽然懿公最终悔过,亲自将兵,抵抗北狄,但军队仍怨声载道,毫无战意,百姓弃地而逃。结果可想而知,卫懿公战死沙场,尸骨未存。而同时,狄兵乘胜长驱,直入卫城,将卫国百姓尽兴杀戮,将金粟车马,劫掠一空,可谓惨矣!世人皆云懿公昏庸,视百姓不如禽兽,故国破家亡,实属咎由自取,固然如此。

但另一方面,卫国的军民就无过吗?的确,君视民为草芥,则民视君如仇敌,这是实实在在的真理,但当外敌入侵时,难道不应先抛弃对君主的仇恨而一致对外吗?说“君有鹤将军,自可御 3 敌,何必要我们!”这是在外敌入侵时应该说的话吗?好吧,咱们都不抵抗,可换回来的是什么呢?难道北狄会因为你卫国国君昏庸不仁,就对你卫国的百姓好一些吗?

故事摘自《左传》 第五章-郭橐驼种树

郭橐驼,不知道他起初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弯腰行走,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橐驼”。橐驼听说后,说:“这个名字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于是他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把他接到家里奉养。观察橐驼种的树,有的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 5 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问的人说:“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为这件事作传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故事摘自《古诗文网》 第七章-李吉甫不计旧怨

唐德宗时,宰相陆贽很瘦朝廷器重。一次,有人在他面前诬陷太常博士李吉甫结党营私,他便将李吉甫贬职到明州去做长史了。

不久,陆贽遭人陷害,被罢免了宰相职位,被贬到明州附近的忠州当别驾。后人的宰相知道他和李吉甫之间有点私怨,便特意提拔李吉甫为忠州刺史,让他去当陆贽的顶头上司,想要借刀杀人。可李吉甫根本就不记旧怨,他怕陆贽担心,一上任就去找陆贽喝酒谈心。陆贽深受感动,从此积极协助李吉甫,吧忠州治理的一天比一天好,让位宰相的阴谋化成了泡影。

故事摘自《道德经经典故事》 第八章-晏子责烛雏

齐景公非常喜欢捕鸟,他常常将捕获的各种各样的鸟养起来赏玩,还专门指派了一个名叫烛雏的人主管捕鸟的事。

有一天,烛雏不小心,让捕获的鸟飞走了。于是齐景公十分生气,他大发雷霆,准备杀掉烛雏。晏子知道这件事后,赶紧跑来见齐景公。他对齐景公说:“烛雏犯了罪,请让我来一一列举他的罪状,然后大王按他的罪过来处死他吧。”景公同意了晏子的请求。

于是晏子派人把烛雏叫来,当着齐景公的面历数烛雏的罪状,说:“大王派你专门看管鸟,你却粗心大意让鸟飞掉,这是第一条罪状;你使大王因为鸟飞掉的缘故而杀人,让大王背上杀人的名声,这是第二条罪状;如果让别的诸侯王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大王把鸟看得比人命还重,从此坏了大王威望,这是第三条罪状。”晏子一口气列举了烛雏三大罪状后,请齐景公处决烛雏。

齐景公在晏子斥责烛雏罪状的时候早已醒悟过来,他摆摆手说:“不要杀了,不要杀了,寡人盛怒之下差点做了错事。多亏爱卿指点。”

就这样,齐景公不但没有杀烛雏,还向他表示歉意。同时又向晏子表示感谢。

故事摘自《道德经经典故事》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

卢承庆是唐太宗时的考功员外郎,掌管官吏的考绩。这关系到官员的前途,因此他十分负责。

一次,一个督粮官由于风大弄丢了粮食。卢承庆在给他考级评功时,把他评定为“中下”等级,这位官员神色自若的接受了。卢承庆一想:这大风并不是他能阻止的。决定该评为“中中”。这位官员仍然十分镇静。卢承庆称赞地说;“宠辱不惊,实在难得!”

故事摘自《道德经经典故事》

第十九章-宋襄公之仁

宋襄公和楚国军队在泓水之滨交战。宋兵已经安排好阵势,楚军还没有渡河。右司马向宋襄公献计道:“楚军多而宋军少,趁他们正在过河尚未列队时发动突然攻击,那么他们必败无疑。”宋襄公说:“我听得君子讲:‘双方交战。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擒捉头发斑白的老兵,人处险地,不推他跌下深渊,人处困境,不逼他走投无路,不进攻尚未列成阵势的队伍。’现在楚军还未完全渡河,我们发动攻击,这是不道德的。还是让他们全部渡河摆好阵势后,再击鼓进攻吧。”右司马说:“您不爱护我国的人民,让国家受到损害,难道这就讲道德了吗?”等到楚军已渡过河来摆好了阵势,宋襄公这才下令击鼓进军,楚军已经布好阵,列队冲了过来。宋军看到楚军凶猛胆都吓破了,掉头便逃。宋襄公正想亲自督阵进攻,还没来得及冲向前去,便被楚军围住,身上、腿上儿处受伤。幸亏宋国的几员大将奋力冲杀。才救出他来。等他出来逃命,宋军已早逃散,粮草。兵车金部被楚军抢走,再看那杆 “仁义”大旗,早已不知丢在何处去了。宋国的百姓们对宋襄公都骂不绝口,宋襄公一瘸一拐地边走边说:“讲仁义的军队就是要以德服人,我奉仁义打仗,不能乘人之危去攻打别人!”他身边的将士们听了,都在心中暗骂宋襄公是个蠢货、大草包。宋兵大败后宋襄公遭受重伤,几天后就死了。

故事摘自360百科 第二十二章-狄仁杰委屈求全

狄仁杰是武则天时的大臣。有一次,来俊臣诬陷狄仁杰谋反,狄仁杰为了保住性命,就签了认罪书。

看了狄仁杰的认罪书,武则天觉得很奇怪,就命人将狄仁杰带来。狄仁杰向武则天陈述了自己的冤情。武则天问:“那你为什么要承认谋反?”无人接忙说:“如果我不承认,早就死于酷刑了!”武则天于是将狄仁杰释放了。

故事摘自《道德经经典故事》

第二十六章-秦灭除之战

秦王政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公元前226—223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军攻灭楚国(今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大部等地)的作战。

二十一年,秦将王贲率军进攻楚国北部,开道击魏,揭开了攻灭楚国的序幕。这年,秦王嬴政又派李信和蒙武率20万大军,乘楚国内讧之机,分兵两路进攻楚国。二十二年(前225年),李信率一军进攻平舆(今河南平舆西北),蒙武率一军攻打寝(今河南沈丘东南),均击败楚军,会师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楚王派将军项燕率军抵抗。项燕挥军尾随秦军,追击三天三夜,乘秦军轻敌无备,在城父发起突然袭击,大败秦军,占其两座营垒,杀死7名都尉。李信带残兵逃回。秦王赢政认识到楚虽已衰弱,但毕竟地广人众,仍具有一定实力,非轻易可灭。他亲赴频阳(今陕西蒲城西)王翦家,敦请其统兵出征,并按其要求调军60万归其指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和蒙武率领60万大军再攻楚国。攻占平舆后,楚国征调全国兵力,命项燕率领与秦军决战。王翦采取了坚壁自守,避免决战,养精蓄锐,伺机出击的作战方针。楚军多次挑战,终不肯出。王翦与士兵共同生活,(此战成败,将帅的选择也是关键,说明秦始皇也有识人之眼,用人得当)并 12 关心其饮食、起居,注意其劳逸结合,同时开展投石和跳远运动,以提高士兵的体力及战斗技能。楚军求战不得,日久斗志松懈,项燕只好率军东撤。(此时项燕带兵撤退,后退时,肯定军容不整,次序混乱,正是秦军出击之时)王翦抓住战机,挑选精兵在前,实施追击,在蕲(今安徽宿州东南)南大败楚军,杀死项燕。秦军乘势攻取了楚国的许多城邑。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蒙武率领秦军继续向楚国纵深进攻,一举攻破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俘楚王负刍,楚亡。王翦继续进军江南,占领楚国全部土地。秦在楚地设立楚郡,不久,又分为九江郡、长河郡和会稽郡。

故事摘自《道德经经典故事》

第二十九章-东野稷驾马车

东野稷擅长驾马车。他想做官,于是凭借自己驾车的本领去求见鲁庄公。鲁庄公接见了他,并叫他驾车表演。东野稷决心露两手,在马车上进退自如,驾轻就熟。他驾车时,无论是进还是退,车轮驶过后留下的痕迹就像木匠画的墨线那样笔直;当他驾着车转圈时,无论是向左转还是向右转,车轮的痕迹就像木匠用圆规画出来的圆圈。鲁庄公看到东野稷炉火纯青的驾车技术,非常满意,便称赞他道:“你驾车确实非常熟练!”说着,鲁庄公饶有兴趣地让东野稷兜一百个圈子。鲁庄公身边一位叫颜阖的臣子看到东野稷这样用马驾车,便对鲁庄公说:“我看,东野稷的马车过不了多久就会翻。” 颜阖的话让鲁庄公很不高兴。鲁庄公没有理会颜阖,仍是兴致勃勃地看着东野稷驾车旋转。突然,“砰”的地声,东野稷累垮了,马失前蹄,摔了个人仰马翻。东野稷悻悻地走到鲁庄公面前,很是难堪。鲁庄公转身问颜阖:“你是怎么知道东野稷的马车会翻的?”颜阖回答说:“一个优秀的驭手驾驭马车,也会受马的体力的限制,刚才大王让东野稷驾马车跑一百圈,这远远超出了这几匹马的体力,我刚才就看到马匹已经显现出疲态,所以我料定,技术高超的东野稷也会因马过于疲劳,而出现小的过 14 错。”鲁庄公满意地点了点头。

故事摘自《道德经经典故事》

第三十二章-过犹不及

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有三千弟子。他因材施教,培养了许多不同的人才。

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问他;“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贤明?”孔子说:“子张总是超过周礼的要求,子夏呢,却又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子贡说:“那就是子张更好啦!”孔子却摇头说:“过犹不及!超过,有时候和达不到的效果是一样的啊!”

故事摘自《道德经经典故事》 第三十五章-余音绕梁

传说战国时期,一位叫韩娥的女子来到齐国,因为一路饥饿,断粮已好几日了,于是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的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人们都说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韩娥投宿一家旅店,因为贫困,韩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韩娥伤心透了,“曼声哀哭”而去。声音是那么悲凉,凡是听到她歌声的人都觉得好象沉浸在哀怨里。一时间,“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只好又把她请回来唱一首欢乐愉快的歌曲。韩娥“复为曼声长歌”,众人闻之“喜跃抃舞,弗能自禁”,气氛顿时欢悦起来,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其歌声之动人,乃至于此。因此后世就有了“余音绕梁”、“绕梁三日”的成语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声和音乐的魅力。

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韩娥善唱余音竟能绕梁三日,音乐的力量实在是令人无法想象的。

故事摘自《道德经经典故事》

第三十七章-吕梁丈人游水

孔子在吕梁山游览,看见瀑布有几十丈高,流水的泡沫溅出三十里,鼋鼍鱼鳖也不能游动,却看见一个男人在那里游泳,以为他是因痛苦而想自杀的人,便叫弟子顺着水流去救他.谁知这个人游了几百步又出来了,披着头发唱着歌,在塘埂下漫步.孔子赶上去问他说:“吕梁瀑布有几十丈高,流水的泡沫溅出三十里,鼋鼍鱼鳖也不能游动,刚才我看见你在水里面游,以为是有痛苦而想自杀的人,便叫弟子顺着水流去救你.你出来后披着头发,一面走一面唱歌,我以为你是鬼怪.但仔细看你,仍然是人.请问游泳有道术吗 ” 那人说:“没有,我没有什么道术.我从这里的水的流势起步,顺着水有本性起伏,不知不觉就成功了.与漩涡一起进入水流的中心,与涌出的流水一起浮出水面,顺从水的流动方向而不另出已见,这就是我游泳的方法.” 孔子问:“什么叫从这里的条件起步,顺着水的本性成长,不知不觉就成功了? ” 那人说:“我生在山区就安心住在山上,这就是从这里的条件起步;长在水边就安心住在水边,这就是顺着水的本性成长;不知道我为什么会成功却成功了,这就是不知不觉的成功.”

故事摘自《道德经经典故事》

第三十九章-载舟和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唐朝是在灭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隋末农民起义的威力,震撼着唐太宗和他的大臣们,使他们深刻体验到人民群众的力量。

有一次,太宗问魏征:“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明智,有的昏庸?”魏征说:“一个人的智慧到底有限,君王若多听各方面意见,就明智;若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他还列举了历史上尧、舜等名君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昏君的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么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们想蒙蔽他也就做不到了。”太宗听了连连点头称是,并时刻提醒自己时刻牢记。

有一次,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对左右大臣们说:“隋炀帝这个人,学识渊博,也懂得尧、舜好,夏桀和殷纣王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那么荒唐。”魏征接口道:“一个皇帝光靠聪明和学识渊博还不行,还应该虚心听取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越来越糊涂,就自行灭亡了。”

魏征乘机劝太宗以隋亡为鉴,并引用《荀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君喻舟,以民比水,劝太宗体恤民众。唐太宗对荀子的这一思想十分欣赏,在与郡臣讨论国家的治理问题时,18 多次引用和发挥了这一观点,他在《论政体》一文中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荀子和唐太宗,都看到了人民的伟大力量,强调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他们的这一思想,为后来历代统治阶级所接受。后世由此简化出“载舟覆舟”这一成语,用以比喻人民力量 伟大说明尊重民情民意的重要性。

故事摘自《道德经经典故事》第四十三章-水滴石穿

张乖崖是崇阳县的县官。一次,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从仓库出来时,顺手 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他立即派人把这小吏抓来追问,并且下令用棍棒拷打,小吏心里不服,大声嚷道:“一枚铜钱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对我这么凶狠啊!” 张乖崖听了,就拿起笔来,写了一条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是:一天一个铜元,一千日就是一千个铜元,这就像用绳子锯木头、水滴石头一样,日久天长,木头也会被锯断,石头也会被滴穿的。然后,他下令将这小吏斩首。

成语“水滴石穿”就是由这个故事来的。有时也写成“滴水穿石”,含义是一样的,故 事原来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危害。张乖崖就是根据这一条杀了小吏,这自然是滥用刑法。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办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水滴石穿”,战胜困难,得到成功。

故事摘自《道德经经典故事》

第四十四章-秦武王举鼎

秦军占领宜阳,周都洛阳门户洞开。秦武王亲率任鄙、孟贲精兵强将大举进攻洛阳。周天子无力抵御,只好出迎秦军。秦武王直奔周室太庙,往观九鼎。

只见九个宝鼎一字排列在殿堂之内。这九鼎本是大禹收取天下九州的贡金铸成,每鼎代表一州,共有荆、梁、雍、豫、徐、青、扬、兖、冀九州,上刻本州山川人物、土地贡赋之数。武王逐个审视,看到雍州鼎时,对众臣说:“这鼎有人举过吗?”守鼎人回答:“自从有鼎以来,没有听说也没有人见过举鼎,这鼎重达千钧,谁能举得起呀!”武王问任鄙、孟贲二将:“两个人,能举起吗?”任鄙知道武王恃力好胜,婉言辞谢:“臣只能举百钧之物。这鼎重千钧,臣不能胜任。”孟贲伸出两臂走到鼎前,说:“让臣试举,若举不起来,不要怪罪。”说罢,紧束腰带,挽起双袖,手抓两个鼎耳,大喝一声“起!”,只见鼎离地面半尺高,就重重地落下,孟贲感到一阵晕眩,站立不住,幸被左右拉住,没有倒在地上。

武王看了发笑:“你能把鼎举高地面,寡人还不如你吗?”任鄙劝道:“大王万乘之躯,不要轻易试力”。武王固执不听,卸下锦袍玉带,束紧腰带,大踏步上前,任鄙拉着武王苦苦劝阻,武王生气地说:“你不能举,还不愿意寡人举吗?”任鄙不敢再劝。武王伸手抓住鼎耳,心想:“孟贲只能举起地面,我 21 举起后应移动几步,才能显出高低”。于是,深吸一口气,使出全身力气,喝声:“起!”。鼎被举起半尺,武王接着移动左脚,不料右脚独力难支,身子一歪,鼎落地面,正砸到右脚上,武王惨叫一声,倒在地上。众人慌忙上前,把鼎搬开,只见武王右脚足骨被压碎,鲜血流了一滩。等到太医赶来,武王已昏迷不省人事,仍然自言自语;“心愿已了,虽死无恨。”入夜,武王气绝而薨。

故事摘自《道德经经典故事》

第二篇:道德经[定稿]

初读道德经时,心中冒出许多个疑问,人是归属自然的,是自然很小的一部分,人的行为本身就是“自然”的,为什么要“法自然”?这样说就将人和自然分开对立开来了。本人认为,存在即有其合理性,人类无需去效法什么,遵从自己的内心就好,这样即为自然。更以为道德经避世思想严重,反对各种激烈行为,不免有逃避的嫌疑,不为失去痛苦,不为得到高兴,心态始终一团和气,当然这是为了追寻长久之道,然对于许多人来说,倘若这样波澜不惊的过一辈子,岂不是会闷死。至于政治上,老子认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意思是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有些泯灭人性的意思。倘若统治人和养猪一样,这个世界怎么样向前发展的呢。

站的高度不同,想法也就不一样,不得不说,道德经中的思想有许多让人不禁拊掌,与自己的内心的想法或经历不约而合。对,就是这么神奇!

道德经第八章讲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水之所以善,是有利万物生长并不争功,它处于众人都不愿去的地方,所以最接近大道。为什么处在众人都不愿去地方还最接近大道呢?因为水本来是干净纯洁的,但为了净化他物而把自身弄得全是污浊,最后还要流到最低的地方,不再被人重视。所以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最后还落到人人都不愿去、受轻视的地方,这种“甘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就是“道”的品质,这种品质在《道德经》里也叫“柔弱”,即永远把自己个人的私欲放在最柔弱的位置,而把付出放在最强大的地方,《道德经》写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意思是,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用它去攻击最坚强的,没有不胜的。在克服困难时,水又变成最坚强的。《道德经》就是以水喻“道”,用水的柔弱与顽强来形容“道”的特性。我们总是强调人要无私奉献,无私就是私心欲望要柔弱,奉献就是付出的愿望与力量要强大。为什么那些有著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做起事来总是会散发出蓬勃朝气和无穷力量呢?因为他的精神状态符合了万物本源“道”的特性。

第七章写道:“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可是我想问,圣人“无私”是不是为了“成其私”?倘若我们无私,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没有关于自身的目的,那还在乎“成其私”吗?如果有目的,还叫“无私”吗?

思想是行为的指南与依靠,道德经的思想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然,再好的指南都不如自己切身经历来的实在。有一种状态可能最常见,等到我们达到不惑之年,经历足够丰富,思想足够成熟时候,也许会由衷的拊手长叹 “老子说的对啊~~”

这篇算不上文章的文章不免有断章取义,钻牛角尖之嫌,但是都是本人真实的想法,希望能和老师交流,望指教。

第三篇: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首家的主要经典,据传是由春秋末期李聃所著。

老聃,通称老子,是春秋时的思想家,首家学说的创始人。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曾做过周王管理藏书官。在当时,老子是一个颇有声望的智者,其学识举世闻名。孔子就曾向他请教过“礼”的问题,并称他是为“龙”。由于周王室的衰弱各内乱,老子弃官归隐,跨青牛而去。行至函谷关,老子应关令尹喜的请求,写成一部书,这就是《道德经》

《道德经》共5000余言,原分上下两篇,通常称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全书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在书中老子以其独有的视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发前人所未发,述前人所未述,并且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等其名的哲学概念,成为中国哲学的基石之作。概括起来,《道德经》的见容主要有三,即谈宇宙、谈人生、谈政治。

《道德经》中明确提出,天地万物的本源不是天帝,而是“道”。《道德经》中谈道、谈天道,不仅仅是为了对宇宙的形成和自然霍华德做一个阐述,更是为了给探讨人生和社会政治准备一个前提,老子主张人法自然,道 的准则完全适合人类生活,老子的宇宙鸡肉是其人生观,政治观的基础。《道德经》中对人生、对政治的阐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道德经》中所体现的人生观有两个基本特点:就自我而言,讲究珍惜躯体 就人与人的关系 而言,主张柔弱不争。有道 的人少私寡欲,见朴抱素,

第四篇:道德经

《道德经》学习感悟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与儒教,佛教相比,道教既没有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教的推崇,也没有历代君主大兴佛教对释家的重视。道教一直植根于民间,发展为与儒教,佛教并称的中华民族的三大宗教。而作为道教的主要经典《道德经》,其中一定蕴含着大智慧,大道理。

通过道德经的学习,《道德经》的博大精深的确深深地震撼了我。道德经几乎涵盖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政治,社会到自然,几乎都能看到道德经的影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我最早接触的道德经中的论述。几千年前老子就提出了人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然而处于现代人的我们却一心想要改造自然,我们贪婪的掠夺着地球的资源,把生产生活中的垃圾都排向了自然,混凝土覆盖了一片又一片的土地,我们本以为世界会更美丽,更和谐。却尴尬的发现天不在蓝了,水不在清了,空气不在新鲜了.....受到大自然惩罚的我们才提出了“环保”,“低碳”的概念。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认为水是最能体现其“道”的思想的,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所以君子要像水一样,温文尔雅,柔中带坚,为人处世要如水,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老子第三章说“为无为,则无不为”。老子的很多理论中都体现了无为,然而这里的无为并不是听之任之。“无为”指的是不要去特别地提倡什么、鼓励什么,如此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君子才能潇洒的为人处世,国君才能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社会的各个方面才能和谐的运转。

学习完《道德经》,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种种困难而我们又无从下手时,为什么不从道德经里汲取一些方法,经验亦或是一种心态。也许就能帮助我们度过人生中的一次磨练,从而获得处事不惊,临危不惧的心态。

在如今这个诱惑颇多烦恼也颇多的社会,我们每个人都马不停蹄地追逐着功名利禄,我们每天都在不停地向生活索取,也许《道德经》中的气定神闲,宁静致远,淡泊名利能够帮我们平稳那颗为功名利禄所劳累的心灵。所以我们需要读《道德经》来陶冶我们的情操,来洗涤我们庸俗焦灼的心灵,来寄托我们无所栖息的灵魂,来指明我们前进中的道路。相信当你在生活,工作不顺心的时候读读《道德经》,仔细的聆听一下老子这个人中之龙对生活的见解,对为人,对处世的高见,你会有一个比较满意的回答,而这会帮你走出生活的阴影,走向人生的巅峰。

第五篇:道德经

《道德经》读后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对于《道德经》,我很是惭愧只用了大概一周的时间来读,勉勉强强算是读完了。起初读起来很是费力,首先这是一篇先秦诸子时期的著作,其古文甚是晦涩难懂。但是难度最大的地方还是经文的内容太过博大精深。老子短短五千言,却凝聚着他一生的思想结晶,其中涉及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军事观,宇宙观,文章简短而精华,句句微言大义。由于研读时间实在太短,所以只能就自己的一些简单的感悟付诸笔端。

首先对这篇巨著先做一个简单的介绍。《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道德经》,东周春秋末周收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吕觉不二篇》汉高诱注释老子去国西游,函谷关尹喜请为著《上至经》五千言,即此书。《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公元前571年农历2月15日诞生,诞辰: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现址河南鹿邑太清宫镇。著书《道德经》上下篇五千余言八十一章。修道而长寿,大概活了一百六十余岁,或说二百余岁。与孔子同时,长孔子20余岁。孔子数次求教天道问老子,言老子“犹龙”。更值得一提的是,《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老子也是西方人最感兴趣的哲学家之一。尤其在现今,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与信息革命带来的又一次经济爆炸式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令全世界头疼的难题,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他们对东方的哲学更加感兴趣,大多人便试着通过《道德经》以得到解决之道。

其实西方人最初了解老子不是通过电视的形式。早在唐朝,玄奘法师就将《道德经》译成梵文,传到印度等国。从16世纪开始,《道德经》就被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千多种。如今几乎每年都有一到两种新的译本问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一代文豪托尔斯泰对老子也十分推崇,有人问他,世界哪些作家和思想家对他影响最深,他回答说,孔子、孟子对他影响很大,而老子对他影响巨大。他对老子的《道德经》很有研究,曾帮助日本著名神学家小西增太郎翻译出版《道德经》,还亲自编选出版了《中国贤人老子语录》,并在书中发表了他的《论老子学说的真髓》一文。

德国大哲学家海德格尔曾很推崇老子,与中国萧师毅合译《道德经》,其晚期思想与老子思想有多共性共识之处。

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摇滚乐队披头士将《道德经》四十七章改编成歌曲《The Inner Light》。哈佛知名讲师泰勒用《道德经》诠释“幸福学”。

毛泽东晚年时最爱的书是《道德经》《庄子》《易》,这一切都说明道家思想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现在的我们一直忙于学习西方文化,可能无暇顾及学习《道德经》,但是我们应该都听过,“无为之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柔弱胜刚强”等,这些早已家喻户晓,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所熟悉的,也许我们并不清楚这是出自道德经,但是这一切已经铭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指导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老子的无为:

“无为”是老子在书中反复提到的一个思想,其贯穿整篇经文。刚刚翻阅的人看到这样字眼一定会十分不解。正如林语堂先说所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其实这正是老子高明之处,他以一个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高度审视着整个世界,看到了当时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根源问题就是“有为”,统治者为了到达自己的目的,压榨人民,如老子所云“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而他所崇尚的也并非孔子的儒教,法家等诸子的理论,他所崇尚的是“上德”,所谓“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由此而观之,老子是绝对反对一切“有为”的思想,因为他认为想要有所为,必须采取“无为”方能与道合一,老子称之为“玄德”。只有这样才能与道合一,才能真正到达让天下太平,民各有所安——“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由此观之,老子的无为的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能为了欲望而妄为,要有所节制。“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这也从某个角度说明了老子的反战观念,甚至可以说是极其反对战争,反对一切干扰民生的行为,他所崇尚的是一个道法自然的和谐社会,在这个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今社会,尤其是科技日新月异的中国,经过了30年的改革开放,物质财富大量积累,中国从30年前一个贫弱、千疮百孔的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日益突出。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时期,中国经济反而逆流而上,一直保持着9%的增长率,然而在这个时刻,国内人民的生活也出现了各种不和谐现象,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文化问题,住房问题接踵而来,于是政府也迅速调整政策,采取放慢经济增长,积极转变经济架构与模式,把焦点聚焦在民生问题。胡锦涛总书记也提出“不折腾”,他认为不折腾的官员才是好官员,这也秉承了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

宫崎骏是日本动漫业的神话,他的动画多数获得奥斯卡,《幽灵公主》《天空之城》《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等动画更是深入人心,他所有的动画几部都有一个统一的主题那就是与自然和谐相处,抵制战争,甚至是抵制科技的肆意发展。在《天空之城》中在神秘的天空之城中,其科技领先于地球几千年,然而就在这样的发达社会里,并没有任何的高楼,高科技的东西,仅有的就是绿色的植物,各种动物还有机器人一起和谐的生活在一个生物圈内,这一切显示出他对在日本当年科技发展迅猛的年代,想要复归当初盘古开天辟地以来的万物自然生长,天地和谐的向往。在《千与千寻》中,小千的父母因为贪吃而变成了猪,擅长使用的魔法的钱婆婆从来不使用魔法,并对小千说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不是魔法做的。《幽灵公主》更是显示出宫崎骏对环境保护的呼吁。由于宫崎骏经历了二战,家族经营飞机工厂,然而这一切也让他对战争产生一个反思,虽然我不明确他是否也读过《道德经》然而,他的哲学理念与老子的重合之处不在少数。日本曾经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道德经也是日本所崇尚的一本著作,因此可以知道《道德经》对世界的影响可见一斑。以上可以看出,老子所崇尚的道法自然的社会是每一个人的愿望,是人类最高的愿望,用现代眼观来看便是我们所说的“共产主义”这与马克思的观点也不谋而合,而英国的另一位哲学家,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提出“无形的手”强调市场有自己的运作规则,政府不应该强加干预,而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为。以上四位分属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职业的人对于“无为”却是不谋而合。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谈起这个话题,我们似乎都会想到孔子的《论语》,这历来就是儒家学而优则仕的最高目标。然孔子曾数次请教于老子,并称老子“犹龙”。在《道德经》中也提出“

下载道德经故事教学(DOC)(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道德经故事教学(DOC)(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道德经》教学设计 上善若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老子及其的思想,通过自学方式掌握《道德经》的思想主旨。 2.过程与方法:流利的朗读《道德经》选段,感知文章,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道德经》教学工作计划(精选)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中华传统文化《道德经》教学计划 一、《道德经》核心思想: 文化是人类最后的精神家园。一个伟大的国家,一个伟大的民族,不可能没有自己独有的思想和......

    《道德经》第13章教学设计

    《道德经》之 品格养成课《道德经》第13章教学设计函谷镇中刘文璇 一、学习目标 1、诵读原文,理解大意; 2、悟读经典 ,明理践行。 3、运用哲理解读生活故事。二、调整身心准备......

    《道德经》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谦逊美德与我同行 (肇庆市第五中学 钟佩清) 点评:以“谦逊”作为主题讲解此文,难度把握适中,紧扣了学生价值观和品德修持特点,很好。相信以此拓展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养......

    道德经感悟

    道德经感悟《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写道∶“要积极开发优秀民族道德教育资源。”作为中华民族道德经典的最优秀的代表——《道德经》,是“道”的具体化,她从人与万物的本源——......

    道德经体会

    《道德经阅读感想》后记网络写作给我的感觉是浮躁和应付,有时候写的非常的困难,感觉都要写不下去了,还是敷衍了一篇,自己都觉得别扭,更不用说是读者了。所以常常的我会接受......

    道德经感想范文合集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管思想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不仅仅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中国几大传统思想文化,也领悟了一些其中的道理,有的可以继承到现在......

    《道德经》心得

    《道德经》心得 这个暑假,科协在学期末要求大家假期完成对《道德经》的阅读。而假期中我开始读这部典籍的时候,正是自己为一些决策和想法困扰的时候。最开始没有太过期望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