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系统设计复习知识点

时间:2019-05-13 01:42: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系统设计复习知识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系统设计复习知识点》。

第一篇:教学系统设计复习知识点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小学生认知过程的特点

1、小学生的注意特点(1)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到五年级,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以基本占据主导地位。(2)注意的范围较小。(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差。(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差。

2、小学生知觉的突出特点:随年龄增长,知觉的有意性、精确性逐渐增强。比如,低年级的小学生的知觉具有无意性强、精确性较低等特点,因而容易在学习中分心,容易混淆形近字;到了高年级时,知觉的有意性、精确性均会大幅提高。

3、小学生的记忆特点主要表现为:由无意识识记向有意识记发展;有机械识记向意义识记发展。低年级小学生识记的无意性强,从三年级开始,小学生的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同时,随着他们知识的增长,理解力的提高,意义识记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机械识记的比例比则越来越小,逐渐从机械识记为主向意义识记为主发展。

4、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1)小学生的思维同时具有具体形象的成分和抽象概括的成分。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从高年级开始,学生逐渐学会区分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但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依然离不开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思维仍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2)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质变”期,亦称“关键年龄”(四年级,约为10到11岁)。(3)小学生的思维品质在不断发展,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

5、小学生想象的主要特点是:有意想象增强;想象更富有现实性;想象的创造成分增多。

二、小学生情绪情感过程的特点

1、表情丰富但不善于控制自己。

2、情感的内容不断扩大与加深。

3、冲动性减少而稳定性增加。

三、小学生意志过程的特点

1、意志薄弱且受暗示性强。

2、动机和目的的被动性和依赖性。

3、不善于反复思考和计划。

中学生心理特点:

1认知发展 初中生不仅能够把握事物眼前的状况,还能把握他们能够设想的可能情况。2他们思维敏锐,但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他们热情,但容易冲动,有极大的波动性。他们的意志品质日趋坚强,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冒险混同起来。在行为举止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

3自主性 高中生在观念上和行动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对许多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并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对成年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

4进取性 高中生精力充沛,血气方刚,反应敏捷,上进心强,不安于现状,颇具“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他们对未来满怀希望,乐于开拓。

5闭锁性 高中生的内心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但又不轻易表露出来。他们非希望有单独的空间,好像有什么秘密的东西不愿让别人知道。心理发展的闭锁性使高中生容易感到孤独,因此又产生了希望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他们热衷于寻求理解自己的人,对“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他们能坦率地说出自己的秘密。

6社会性` 高中生对现实生活的很多规范都很感兴趣,对新事物既敏捷又易接受。热心参与社会活动,乐于对社会事物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学校生活中,自治、自理、自立的要求强烈。

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1.处在18-22 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大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高峰期,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都达到了人生中的最佳时期。不仅观察到事物的表面,而且能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2.记忆力方面,识记范围大幅度扩大,逐步从少年时期的机械记忆转向意义记忆,能够按材料的顺序和主次整理使之系统化,便于记忆。

3.大学生智力发展中最大的特点是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活跃是当代大学生的一大优点。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合理性、灵活性和批判性显著增强,不再满足于一般的现象罗列和教科书、教师所提供的现成答案,不轻信名人,不轻信书本,不轻信宣传,喜欢独立思考,寻求事物的根源,喜欢怀疑和争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对自己的想法,也常常反复论证,并能对自己思考的结果进行检查和评价。

4.大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总是喜欢标新立异,提出新的见解和设想。

用ABCD法编写教学目标

ABCD目标陈述法是由阿姆斯特朗和塞维吉提出来的一种教学目标陈述技术。ABCD法包括在以下四个因素:A—听众(Audience):指目标所指向的对象B—行为(Behavior):指表明学习的具体行为C—条件(Conditions):指行为出现的条件D—水平(Degree):指可接受的行为水平。例如,这样陈述的一个目标是“每一个学生都将能够对在单元测验的阅读材料中给出的10个项目中的8个下定义。”在这个目标中,A(听众)指“每一个学生”,B(行为)指“能够下定义”,C(条件)指“在单元测验的阅读材料中”,D(水平)指“10个项目中的8个。用ABCD法陈述教学目标时,这四个因素的前后顺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一个教学目标中这四个因素要同时具备。ABCD法的后三个因素与1962年马杰的行为目标三要素是一致的,不过它增加并强调了行为者(听众)这一因素,从而使得教学目标的陈述更加完整。比如,在编写认知学习领域的目标时,可以选用下面的动词:① 知识:说出„„名称、列举、选择、背诵、辩认、回忆、描述、指出、说明等;② 领会:分类、叙述、解释、选择、区别、归纳、举例说明、改写等;③ 应用:运用、计算、改变、解释、解答、说明、证明、利用、列举等;④ 分析:分类、比较、对照、区别、检查、指出、评论、猜测、举例说明、图示、计算等;⑤ 综合:编写、设计、提出、排列、组合、建立、形成、重写、归纳、总结等;⑥ 评价:鉴别、讨论、选择、对比、比较、评价、判断、总结、证明等。而在编写情感学习领域的目标时,则可以选用下面这些动词:① 注意:知道、看出、注意、选择、接受等;② 反应:陈述、回答、完成、选择、列举、遵守、称赞、表现、帮助等;③ 价值判断:接受、承认、参加、完成、决定、影响、区别、解释、评价等;④ 组织:讨论、组织、判断、确定、选择、比较、定义、权衡、系统阐述、决定等;⑤ 价值体系个性化:改变、接受、判断、拒绝、相信、解决、要求、抵制等。编写行为的具体方法是:首先根据前面讲过的学习目标分类方法,结合学科内容分成不同类别的学习目标,然后从上面提供的动词中选择出合适的行为动词,最后再把学科内容作为动宾结构中的宾语。

学习者主要特征(因素分析法)

1)起点水平2)认知结构3)学习态度4)学习动机5)学习风格 1.起点水平分析:测验

必须了解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我们称之为起点水平或起点能力。2.认知结构分析:概念图

学习者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由学生能回想起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

3.学习态度分析:最常用的方法是态度问卷量表。此外,观察、访谈等方法也可用于学习态度分析。4.学习动机分析:(Keller的ARCS模型)教学设计者应从注意力、关联性、自信心和满足感等四个方面分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学习风格分析:可以依据Curry(1983)提出的“洋葱模型”,从教学偏好、信息处理方式、认知个性风格、场依存/场独立等方面进行分析。调查问卷等。

这些分析都有些理论化,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分析呢?(中学生的一般特征)1)认知发展方面

思维能力迅速发展,抽象思维占优势,很大程度上是经验型。初二明显表现出突变、飞跃和两级分化,高二初步完成转变。思维有系统性、结构性、预计性及个性色彩,创造性思维有所发展。约13-14岁是初中生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

2)情感方面

中学生的个人独立意识更为明显。感情丰富、爱幻想、富激情、易冲动,意志行为逐渐增多,抗诱惑能力日益增强,同一性、勤奋感是其情感发展的主要方面。情感世界仍处于易动摇和变化的状态。在高中阶段,独立性和自主性则成为情感发展的主要方面。[教案评价标准]

一、教学目标设计

二、教学方法设计

三、教学程序设计

四、教材处理设计

五、师生活动设计

六、板书设计

七、教案创新与个性特点

八、书写要求

教学系统设计:(乌美娜94定义)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教学系统设计经历了萌芽时期(1920s)、理论初创(60年代)、纵深发展阶段。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

1、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起着连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科学、传播与信息理论、管理与工程理论等多种学科的作用),不仅关心如何教,更关心如何学;

2、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关注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寻找解决方法的方法),其主要任务是提供方法,规定性较强;

3、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设计理论学科,目的是创设优化学习的教学系统,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设计的本质:决策、问题求解、创造)

系统方法:根据系统的观点,从整体出发,辩证地处理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境、功能与目标的关系,找到即使系统最优,有不使部分损失过大的方案,作为决策的依据,实现整体最优化的方法。系统分析的特点:

1、以整体为目标。

2、以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为重点。

3、以令人满意为准则。

教学内系统四要素 1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媒体、材料 3教学环境 4人 教学系统设计的特征:1.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2.教学系统设计是操纵和规划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程序。3.教学系统设计是以多种理论为基础的设计性学科。4.教学系统设计是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团队协作活动。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领域:(高文)1作为设计科学的教学设计2基于泛技术观的教学设计3作为系统设计科学的教学设计。研究方法:“形成性研究”方法。

教学系统设计的不同层级:

1、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2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3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分析法(共时性角度、历时性角度)、教育传播理论。

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主要是“教学设计理论”和“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教学设计理论:教学行为设计理论、教学规划设计理论、教学结构设计理论、教学实施设计理论、教学评价设计理论等。

1、加涅,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其核心思想是“为学习设计教学”,他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影响学习的全部因素,即学习的条件(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1)学习条件论: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学习过程:加工系统、执行控制系统、预期系统)

2)教学事件论:引起注意、告知学习目标、刺激对先前知识的回忆、呈现学习材料、提供学习指导、诱发学习表现、提供反馈、评价表现、促进记忆与迁移 3)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

a、言语信息(判断学生能否获得信息主要是看他们能否把获得的信息表述出来)b、智慧技能(辨别技能、形成概念、高级规则的获得)

c、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借以调节他们自己的注意、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的技能 d、动作技能 e、态度

4)“九—五矩阵”论(九个教学事件与五种学习类型的匹配关系)5)加涅提出了目标参照评价和常模参照评价。

2、瑞格卢斯把教学理论的变量分为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果(描述性理论、处方性理论)并把教学方法分为教学组织策略、管理策略和传递策略。教学组织策略进一步分为“宏策略”“微策略”。“继往开来” 精细化理论(1247):学习新内容时,首先要建立整体的、全局的概念,然后再逐步深入、细化地学习各个部分,在头脑中形成“框架-细节-框架-细节”的知识蓝图。一个目标(按照认知学习理论实现对教学内容合理而有效的组织)、两个过程(概要设计、一系列细化等级设计)、四个环节(选择、定序、总结、综合)、七个策略(学科课程的细化设计、每堂课程的内容设计、总结、综合、新旧知识联系、学习动机、自我控制)。

3、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二维模型(目标--内容)横轴代表学习类型(事实、概念、程序、原理),纵轴代表行为水平(记忆、应用、发现)

教学处理:就是教学算法-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是使学习者获得某种知识、技能的交互作用模式。

首要原理:以最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包括:1.学习者必须介入解决实际问题1激活已有知识并将它作为新知识的基础3将新知识展示给学习者4学习者对新知识进行应用5新知识与学习者的生活融为一体。

4、乔纳森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

什么是学习环境?(1)学习环境是一种场所(2)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3)任务情境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核心(4)学习环境是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赖以持续的情况和条件

有意义的学习和问题解决:有意义的学习的五种属性:有意义的、主动的、真实的、建构的、合作的。

乔纳森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的基点是学习活动分析,基本框架式活动理论,其模型包括六要素:1)问题/项目空间2)相关案例3)信息资源4)认知工具5)对话和协作工具6)社会/情境支持。

教学系统设计的过程模式: 设计思维:(认知心理学角度)程序性设计思维、典范性设计思维、叙述性设计思维。

系统分析模式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个“输入-产出”的系统过程。输入的是学生,产出的是受过教育的人。

A、肯普模式(349)(教学系统设计的过程模式)

四个要素: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教学评价 三个主要问题:学生必须学到什么-确定教学目标;为达到预期的目标应该如何教学-制定教学策略;检查和评定预期的教学效果-进行教学评价。

九个教学环节:选择课题的任务和总的目标要求、学生特征、学习目标、课题内容和任务分析、预测、教学活动、辅助性服务、教学资源、学习评价)

B、迪克凯瑞模式(教学系统设计的目标模式)

强调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设计,通过反复的实施、评估和修改,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图)

前端分析:美国学者哈里斯在1968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教学设计过程开始的时候,先分析若干直接影响教学设计但又不属于具体设计事项的问题。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和学习环境分析。绩效分析:人类绩效改进(HPI)系统地分析问题、明确目标、分析现状、揭示差距、剖析原因、寻找对策。(原因分析法:洋葱分析法、头脑风暴法、着手因果法)

 学习需求分析是一个系统的调查研究过程,其结果是提供“差距”的有效资料和数据,从而帮助形成教学设计项目总的教学目标,以便教学或培训方案论证报告的撰写提供参考依据。(学习需求:社会和行业期望达到的学习状况与学习者现有状况之间的差距。)方法:内部参照需求分析法、外部参照需求分析法

 分析学习者特征:1)一般特征:与课程内容无关但影响学习者学习方式的特征,包括学习者文化、心理与社会等因素,如民族、地域、宗教、年龄、性别、职业、经验、教育程度、角色、科技素养以及使用的语言。2)学习特征与课程学习直接相关的因素,包括先决知识技能(对起点知识技能的分析、对目标知识技能的分析、对学习态度的分析)、学习策略、学习风格(信息感知风格“视觉-听觉-触觉-动觉”、信息加工风格“场依存-场独立”、焦虑水平“高-低”)学习方式、学习态度等。

方法:1.确定学习者(标准化、历史性、叙述性)2.收集既定学习者资料的方法(查阅、调查、安置性评价) 学习任务分析:教学目标分析的方法:1)归类分析法2)图解分析法3)层级分析法4)信息加工分析法5)卡片法6)解释结构模型法。

 学习环境分析: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赖以持续的情况和条件,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乔纳森)

基础教育衡量教学的标准(三维)知识维度(知识、技能)、能力维度(过程、方法)、态度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策略: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其具体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识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组织策略、传递策略、管理策略)

教学模式:生成(发现-探究式教学模式)-替代(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图)促进记忆的信息加工活动:复述、联动、组织、精加工 促进语义的信息加工活动:概念图、类比、想象

行动序列是通过学习组成某一程序的一系列步骤来掌握的,包括认知和操作两方面。斯滕伯格在对智力的研究中提出了元成分智力、知识-获得成分智力和操作成分智力 但节课的组织策略:导入、主体、结尾、评估。问题教学目标: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内容问题

态度的教学策略:由受尊敬的榜样角色示范欲求行为、实践欲求行为、强化欲求行为。认知策略的教学策略设计:传授条件下的认知策略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指导条件下的认知策略的教学策略设计、在以元认知为中介的条件下的认知策略的教学策略设计

数字化学习环境:经过数字化信息处理后,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多媒体学习环境、网络化学习环境)

学习共同体:由学习者、参与者和助学者共同组成的,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习集体。(社会强化功能、信息交流功能)

学习管理过程与监控的设计主要包括环节控制、作业管理、促学措施和活动设计等。

行为教学目标的撰写方法:ABCD表述法

编写学习目标的基本要素:A(教学对象)B(行为)C(条件)D(标准)

运用ABCD方面编写具体的教学目标,应该注意:

① 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习者,而不是教师

② 教学目标必须用教学活动的结果来描述而不是教学活动的过程和手段来描述 ③ 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的,而不能是抽象的

教学目标分析和编写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目标的完整性(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教学目标的灵活性

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依据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依据教学对象,依据教学条件

教学媒体设计的心理学依据:注意、知觉、记忆、概念形成。

教学媒体设计的教学特征依据:可适应性、可利用性、低成本性、高效能性 现代教学媒体运用的形式:辅助式、直接式、循环式。

选择利用教学材料步骤:1)选择可用材料2)修改现有材料3)设计新材料。5P原则(海涅克):预览材料、准备材料、准备环境、让学生做好准备、提供学习经验 支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包括:课程支持、技术支持、学习方法支持(支持自主学习的方法、支持协作学习的方法)、情感支持、实践性教学环节支持。

企业培训的方式方法的案例

教学系统方案的评估方法: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总结性评估

诊断性评估:在教学系统设计之前,对目标对象的知识技能、智力体力、情趣风格以及感情态度等状况进行“摸底”,借以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准备状况,判断他们是否具备实现新的教学目标所具备的的基本条件,设计出可以满足个性差异的教学方案,并分别将学生置于最有益的教学环境中。什么是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的阶段(三个)

教学设计人员用来获取数据,并通过这些数据修正他们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效果的过程。1 一对一评价2 小组评价3现场试验

什么是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的阶段(两个 每个阶段分析)

“设计评价研究,收集数据,验证教学材料对目标学习者的有效性的过程” 教学系统设计方案的评价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完整性和规范性(教学目标阐述,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选择与学习活动设计,教学资源和工具的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习评价和反馈设计,总结和帮助),可实施性(时间因素、环境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创新性

教育评价分类:基准(常模参照评价、标模参照评价)、功能(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总结性评估)、方法(定性、定量)、评价的主体(自我、他人)、内容(过程、成果)

档案袋评价:按一定目的收集的反映学习过程以及最终产品的一整套材料,这些材料借助信息技术得以很好的组织管理。(录像带、书面文章、图画、计算机编程)量规评估:“为一项工作列出标准的评分工具”

第二篇:教学系统设计复习

1.教学系统设计的含义;1.教学设计是系统计划或规划教学的过程(Gagne,1992)

2.教学设计是创设和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教学设计新宣言》(Merrill,1996)

3.教学设计是一门设计科学《什么是教学设计》

2.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3,教学系统设计特征

。教学系统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究教与学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并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和协调她们的关系,使各要素有机结合以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

。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层次的学与教的系统。这一系统中包括了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容、条件、资源、方法、活动等,教学系统设计的过程就是针对这些影响教学效果的各个要素进行具体的计划。

。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是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基础理论的原理和方法转换成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案,他不是为了发现客观存在的,尚不为人知的教学规律,而是运用已知的教学规律去创造性的解决教学中的问题8

4.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

其发展过程大致分为:思想萌芽、理论形成、学科建立等几个阶段。思想萌芽:正是这些前人的思考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思想源头

构想:最早提出将教学设计看作是一种理论的先驱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J.Dewey)和美国心理学家、测量学家桑代克。杜威在1900年曾提出应发展一门连接学习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科学”,它的任务是建立一套与设计教学活动有关的理论知识体系。桑代克也曾提出过设计教学过程的主张和程序学习的设想。

理论形成:20世纪50年代以来,系统方法开始受到心理学专家的关注。斯金纳(B.F.skinner)改进和发展了教学机器,创造了程序教学法。60年代后期,引入系统方法,并在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使教学设计作为一个确定的研究领域得以形成 学科建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教学设计便以它独特的理论知识体系、结构而立足于教育科学之林。(1)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TID)

(2)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LID)(ID3)

(3)自动化教学设计(AID)

5.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特点、意义 性质。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交叉、综合学科

。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应用性、桥梁学科

。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设计科学

特点:系统性、理论性与创造性、计划性与灵活性、具体性。意义:1.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2.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能够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3.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4.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6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领域、不同层次 领域:课堂教学、远程教学以及企业员工培训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层次:1 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

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

3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7.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和传播教育理论。

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理论:1加涅的教学设计理论:加涅思想在教育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作用: 促成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连接—教学设计,为教育技术学找到了自己的主战场。

对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的超越,从而促成了从行为主义基础的ID到认知主义的根本转变。

开发了一系列实施教学的教学技术:五成份目标分析等

确定了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学习起点论。

他将学习结果分为五种类型(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9大教学事件(引起注意,告诉目标,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诱发学习表现,提供反馈,评价表现,促进记忆和迁移)

2,瑞格卢斯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框架:他认为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就是“教学科学”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是规定性的教学理论,他还提出了建立关于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知识库的构想。他把教学理论的变量分为教学条件、教学策略和教学结果。

3,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认为知识由行为水平和内容类型构成了两维度分类。它的行为维度是记忆、运用和发现(纵坐标);它的内容维度是事实、概念、过程和原理(横坐标).3 9,ISD几种主要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ID1、基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ID2)

。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主要基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简称“主导—主体”模式)模式含义的三个要点:(1)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是对教学设计实践的再现;(2)它是理论性的,代表着教学设计的理论内容;(3)它是简化的形式,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精心简化。

功能作用;(1)是相互交流的有效手段。(2)是管理教学设计活动的指南。(3)是决策的规则系统或算法。

肯普模式——基于行为主义的代表模式

四个基本要素: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 三个主要问题:学生必须学习到什么(确定教学目标)

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应如何进行教学

检查和评定预期的教学效果(进行教学评价)十个教学环节:确定学习需要和学习目的,为此应先了解教学条件

选择课题与任务

分析学习者特征

分析学科内容

阐明教学目标

实施教学活动(由老师做主导,师生共同完成)

利用教学资源

提供辅助性服务

进行教学评价

预测学生的准备情况

1.学习者一般特征 学生的一般特征是指学习者具有的与具体学科内容无关,但影响其学习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它包括年龄、性别、认知成熟度、学习动机、生活经验等内容。

10.学习者的初始能力:对初始能力是指学生在从事特定学科内容的学习前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能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内容的认识与态度。初始能力分析包括下述三方面: 对先决知识和技能的分析 对目标技能的分析 对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态度的分析

学习者的认知能力特征分析

皮亚杰(感知运动阶段、前运演阶段、具体运演阶段、形式运演阶段)1前运演阶段(2到7岁)知觉的集中倾向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主义

2.具体运演阶段(7到11岁)基本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缺乏抽象性,最大收获是具有了心里操作能力

3形式运演阶段(11岁以上)不仅可以在逻辑上考虑现实的情境,而且能够根据可能的情境进行思维;抽象思维,即能运用符号进行思维;系统思维,即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在心理上控制若干变量。

认知结构变量:可利用性、可分辨性、稳固性

学习者学习风格的分类:

1从学生的认知方式对学习风格分类

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沉思型冲动型、格雷戈克的学习风格分类

2从大脑半球功能角度对学习风格分类

左脑优势(雄辩家,科学家。很刻板)右脑优势(擅长非语言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音乐、艺术等方面有天赋,很好的空间感,感情丰富,很有人情味。斗不过左脑)两半球脑功能和谐发展(爱因斯坦,达芬奇)

3从学生的人格因素对学习风格分类 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

焦虑水平(正常焦虑与过敏性焦虑)

学习风格相关理论模型(Curry1983提出了“洋葱”模型。1最外层——教学偏好

学习的刺激因素:环境因素(噪声、光线、温度和教室设计)

情感因素(动机、持久性、责任和结构)

社会因素(学习小组,以不同的方式学习,权威人物的出现)

生理因素(知觉、吸收、时间和灵活性)

心理因素(整体VS分析,冲动VS反思,脑半球优势)2中间层——信息处理方式

3里面层——认知个性风格(威特金的场依存和场独立的理论属于里面层

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学习动机分类: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阐述问题的需要。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附属内驱力是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同时前者具有稳定性,后者具有灵活性。首先,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它对各级各类学校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教学目标只是对特定的教学活动起指导作用。其次,教学目的体现了社会的意志和客观要求,是以指令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更多地带有强制性。而教学目标则较多地体现了教学活动主体的要求,带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性和自由度。

教学目标的功能于局限性 1.功能: (1)导向功能:是教学实践活动的方向标,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指示方向、引导轨迹、规定结果的重要作用。教学目标可以提供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活动的依据。

(2)控制功能:一种约束力量,将教学人员、行政人员和学生各方面的力量凝聚在一起。(3)激励功能:教学目标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力。

(4)中介功能:教学和社会需要,教学系统内各要素。

(5)测度功能:作为评价标准的重要依据。

学习目标的分类通常按照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态度领域三个领域来分类 ABCD编写方法基本上反映了行为主义的观点,强调用行为术语来描述学习目标 A对象 b行为 c条件(环境、人的、设备、信息、时间、问题明确性)d标准 运用abcd方面编写具体的教学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须是学习者,而不是教师

2教学目标须用教学活动的结果而不能用教学活动的过程或手段来描述 3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须是具体的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不是被动,而是主动寻求者,探索者。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使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同化与顺应: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图式扩充),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图式改变)

维果斯基“社会历史观”与“最近发展区

社会历史观:研究人的意识的形成与心理的发展应从历史角度,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分析。提出人所特有的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而产生的,它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能转移到内部,内化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

最近发展区: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发展是通过社会建构而激起的,这种社会性建构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从事持续的谈话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在与他人讨论过程中帮助学习者学到新东西,扩大其认知结构,更清楚地表达他们自己已有的概念,并检验那些与别人相不同的观点。自然情境:情境性学习、情境性认知、强调知行统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论 知识是由概念、命题、基本原理及其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组成的,也就是知识结构。学习是由学生的内部动机,好奇心、进步的需要、自居作用以及同伴和相互作用驱动的积极主动地知识建构过程,该过程包括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换与知识评价。内部动机启发:强调学生象科学家一样与探索和发现未知领域。强调直觉思维对创新的作用 五环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九段教学策略:引起注意、阐述教学目标、刺激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诱发学习行为、提供反馈、评价表现、促进记忆与迁移

第三篇:教学系统设计知识点总结

教学系统设计知识点总结

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

1、杜威在1900年提出应建立一门连接学习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学科”,其目的是建立一套系统的、与设计教学活动有关的理论知识体系,已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此外,桑代克也提出了类似的主张。

杜威和桑代克的构想是建立教学设计学思想的萌芽。2、20世纪50年代中期,行为主义迅速发展,斯金纳作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将其提出的刺激--反应(S--R)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创造了程序教学法和教学机器。

教学系统设计经历了思想萌芽、理论形成、学科建立等阶段。

A、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初期的程序教学、行为目标理论提供了思想;

B、20世纪60年代末期,教学系统方法形成并且运用到各层次的教学中,教学系统的理与方法体系得以建立;

C、20世纪7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系统科学等理论被吸收到教学系统设计中,从而使得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进一步发展,进而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学系统设计的特点:以系统方法为核心,具有系统性、具体性、设计活动的理论性和创造性以及设计过程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教学系统设计的意义:有利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能够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有利于科学思维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深化,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

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

1、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起着连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科学、传播与信息理论、管理与工程理论等多种学科的作用),不仅关心如何教,更关心如何学;

2、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关注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寻找解决方法的方法),其主要任务是提供方法,规定性较强;

3、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设计理论学科,目的是创设优化学习的教学系统,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设计的本质:决策、问题求解、创造)

教学系统设计的应用范畴:学校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行业培训、远程教育、教学软件和教学材料开发。

教学系统设计的不同层级:

1、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它把教学中需要使用的媒体、材料、教学包、网络教学系统当做产品来进行设计

2、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其设计工作的重点是充分利用已有的设施和现有的教学材料,选择、开发适合的教学资源和策略来完成目标

3、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这一层次的设计通常包括系统目标的确定,实现目标方案的建立、试行、评价和修改等,这一层次的设计需要由教学设计人员、学科专家、教师、行政人员等共同完成。

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方法、传播理论。

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苏格拉底、柏拉图、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赫尔巴特、瑞

士的斐斯泰洛齐、杜威(儿童中心论、做中学)苏联凯洛夫(五步教学法);

系统方法:就是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查的方法。

信息传播模式图

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主要是教学设计理论和教学设计过程模式。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1、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M·加涅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其核心思想是“为学习设计教学”,他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影响学习的全部因素,即学习的条件(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2、瑞格卢斯把教学理论的变量分为教学条件、教学策略和教学结果。并把教学策略分为教学组织策略、教学管理策略和教学传递策略。教学组织策略进一步分为“宏策略”“微策略”(瑞格卢斯教学策略分类思想)

3、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二维模型(目标--内容)横轴代表教学内容(事实性、概念性、过程性、原理性),纵轴代表教学目标(记忆、运用、发现)

4、史密斯--雷根

教学系统设计的过程模式:

一、概念:指出了以什么样的步骤和方法进行教学的设计,是关于设计过程的理论

二、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的区别:前者关心的是具体的教学问题,后者关心的是设计问题;

三、几种主要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1、以教为主

2、以学为主(基于建构主义)

3、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简称“主导--主体”模式)以教为主:

A、肯普模式

四个要素: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教学评价

三个主要问题:学生必须学到什么;为达到预期的目标应该如何教学;检查和评定预期的教学效果

10个教学环节:(确定学习需要和学习目的,为此应该先了解教学条件(包括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选择课题和任务、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科内容、阐明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活动、利用教学资源、提供辅助式服务、进行教学评价、预测学生的准备情况)

B、史密斯--雷根模式

这种模式吸收了瑞格卢斯的教学策略分类思想,并把重点放在教学组织策略上

教学分析(学习环境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任务分析)从而编写测验项目

策略设计(组织策略、传递策略、管理策略)从而编写与制作教学资料

教学评价(进行形成性评价)而后修改教学

特点:不仅考虑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和知识水平,还考虑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能力。以学为主(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模式流程: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情境创设、信息资源的设计与提供、自主学习设计、协作学习设计、形成性评价。

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关注学习者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其中智力因素粉丝主要包括学习者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分析

信息资源的设计:是指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自主学习设计:整个以学为中心,是教学系统设计的核心内容。学习效果评价: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和学生本人的自我评价。主要围绕: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做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 主导--主体教学设计

以教为主的学与教的理论基础: 1、17世纪30年代,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提出班级授课制度

20世纪后半叶奥苏贝尔的教与学理论

奥苏贝尔学与教理论的主要内容: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能够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习得意义的保持)

动机理论: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是通过动机起作用的

① 动机可以影响有意义学习的发生 ② 动机可以影响习得意义的保持 ③ 动机可以影响对知识的提取(回忆)

动机的分类: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以学为主的学与教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协作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方面进行设计

主导--主体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和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 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

     教学目标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设计 学习环境设计 教学设计结果的评价

教学目标定义: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它是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的并且能够用现有技术手段测量的教育结果

教学目标特点:客观性和主观性并存、动态性和稳定性并存、系统性、层次性和时限性等特点

教学目标的功能: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中介功能、测度功能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a.认知学习理论目标分类(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识记:为......下定义,列举,说出(写出)......的名称,复述,排列,背诵,辨认 领会:分类,叙述,解释,鉴别,选择,转换

运用:运用,计算,示范,改变,阐述,解释,说明,修改 分析:分析,分类,比较,对照,图示

综合:编写,写作,创造,设计,提出,组织,计划,综合,归纳

评价:鉴别,比较,评定,判断,总结,证明,说出......的价值 b.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感知、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c.适应、创新)

情感学习领域目标分类(接受或注意、反应、评价、组织、价值和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

a、言语信息(判断学生能否获得信息主要是看他们能否把获得的信息表述出来)b、智力技能(辨别技能、形成概念、高级规则的获得)

c、认知策略:所谓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借以调节他们自己的注意、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的技能 d、动作技能

e、态度

霍恩斯坦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行为领域)梅瑞尔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分析和阐明教学目标的意义:有利于课程的规范化;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有利于交流和沟通

教学目标分析的方法:归类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解释结构模型法(ISM分析法)

编写学习目标的基本要素:A(对象)B(行为)C(条件)D(标准)

教学目标的具体编写方法:对象的表述、行为的表述、条件的表述、标准的表述、基本部分和选择部分、内外结合的表述

运用ABCD方面编写具体的教学目标,应该注意:

① 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习者,而不是教师

② 教学目标必须用教学活动的结果来描述而不是教学活动的过程和手段来描述 ③ 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的,而不能是抽象的

教学目标分析和编写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目标的完整性(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教学目标的灵活性

a、符合大纲所提出的最低限度要求,达到合格水平的目标。它是学业不良学习者应完成的目标

b、符合大纲所提出的各种基本要求,达到中等以上水平的目标。它是学业中等学习者应完成并鼓励学业不良学习者完成的目标

c、符合或超出大纲所提出的最高要求,达到优秀水平的目标。它是学业优良学习者应完成并鼓励学业中等学习者完成的目标

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学习者的认知能力特征分析: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演阶段:指儿童遇到问题时会运用思维,但思维方式常常是不符合逻辑的,其思维c.主要有一下特征:直觉的集中倾向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主义 具体运演阶段:这一阶段儿童思维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

d.形式运演阶段(11岁以上):具有了假设--演绎思维,其思维的 抽象性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学习者认知结构分析:

认知结构概念:所谓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能回想起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

认知结构的特点:可利用性、可分辨性和稳固性。

判断学习者认知结构的技术:概念图,绘制概念图是判断学生认知结构的一种有效的技术

学习者的知识和能力基础特征分析在教学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清晰了解教学对象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之后,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确定知识和能力基础特征的有效方法:编制预测题、访谈、观察

学习动机概念: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学习与学习动机的关系:学习能产生动机,而动机又能推动学习

学习动机分类: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认知驱动力、自我提高驱动力和附属驱动力

内部动机:指由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

外部动机:由外部诱因引发的动机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附属内驱力:是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如家长、教师等)的赞许和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激励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模型--ARCS模型(注意力、关联性、自信心、满足感)学习者态度分析常用方法:问卷量表、访谈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特征分析:

①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更容易个性张扬

② 学习者在网络中更容易结成团体,但从众和服从权威的心里却在削弱 ③ 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的扮演者意识强烈

④ 学习这儿在网络环境中认知策略发生了变化

⑤ 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在网络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完善 ⑥ 学习目标多样化

⑦ 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多样化

网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起始能力分析(有多种多样的学习起点、学习者对见算计和网络技术的掌握程度、学习者对计算机和网络的态度)

教学方法:通常是指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实现既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原则指导下,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而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和措施,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

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和策略:接受学习模式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五环节教学模式,九段教学策略,掌握学习模式,情境--陶冶教学策略,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奥苏贝尔将学生的知识学习分为四种类型:第一个维度是意义和机械,第二个维度是接受和发现

五环节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九段教学策略:引起注意、阐述学习目标、刺激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诱发学习行为、提供反馈、评价表现、促进记忆与转移

典型的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发现学习模式,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随即进入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自我反馈教学策略,基于Internet的探入式学习策略

支架式教学策略: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脚手架:是指教师所能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提高现有能力的支持的形式 实现有效协作学习的条件:分工合作、各自尽力、社会互动、必要指导

常用的协作学习策略:课堂讨论、角色扮演(师生角色扮演、情景角色扮演)、竞争、协同、伙伴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的特点:突破了范围的限制、CL交互的可控性、附

属角色的隐藏、复杂地层工作的简化、全面展开问题情境、在线资源、教师的角色转变 CSCL的几种主要形式:实时实地CSCL,非实时实地CSCL,实时远距CSCL,非实时远距CSCL 研究性学习: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狭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研究性学习特点:

a.c.e.f.贯彻人类认识论的完整过程,真正实现教学中知行的统一 注重学习的实践性 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强调学生的开放性

1.提出问题(问题必须具备的特征:自然界或者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非良构的问题 有一定的开放性)

2.分析问题

3.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合作交流优化方案,实施方案)

4.成果展示与评价 5.总结与提高 b.以自然界或社会中的真是问题作为研究的专题 d.注重学习的过程及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研究性学习的五个阶段,七个步骤

教学活动设计的内容和方法:活动任务和目标设计,活动方式和操作流程设计(确定子活动及其操作流程,子活动的操作方式和角色分工设计),活动的条件分析和支持设计,活动的评价设计

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一种动态组合

课堂中常用教学媒体的特性:表现力、重现力、接触面、参与性、受控性

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依据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依据学习者特征,依据教学条件 教学媒体选择的方法:问题表,矩阵式,算法式,流程图

教学媒体选择的程序:描述对媒体的要求,采取合适的选择模型,做出最佳选择,阐明媒体运用的设想

学习资源分类: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

学习资源来源:选取现成的、修改原有的和编制尚无的

学习资源设计的心理学依据:注意(选择性、新异性、简洁性、适中性、期望性),知觉(整体性、相对性、对比性),记忆(组快性、有限性),概念形成

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有以下类型:课程学习的资源工具、情境创设和探究工具、交流和协同工具、知识建构和创作实践工具、自我测评和学习反馈工具

课堂氛围分类:积极的、消极的、对抗的

课堂氛围营造的一般原理:教师要“了解自己”,教师要“了解学生”,教师要“了解目标”,教师要“了解从何开始”

课堂氛围营造策略:民主教学、成功教学、灵活教学、双边教学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音响教学效率的行为

传统课堂学习环境下的问题行为的调控策略

a.运用先行调控策略,实现预防问题行为(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促成学生的成功经验,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

b.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鼓励和强化良好行为,以良好行为控制问题行为,选择有效方法及时终止问题行为)

c.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明了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内容,遵循课堂行为问题矫正的选择,掌握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有效步骤)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行为及调控策略

1)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2)利用相关技术进行调控 3)做好课堂常规训练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与价值判断

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教学功能,导向功能 教学评价的分类:

① 按评价基准的不同,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身评价

② 按评价的功能不同,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教学效果的评价一般包括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评价,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三个维度对学生的投入程度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

评价方法和工具:

1)档案袋评价:指的是手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项信息,包括非优秀的但有代表性的作品,还包括各种作业信息、考试信息、成长使得反思、论文等,形成一个反映其成长足迹的档案袋。档案袋功能: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这个对其进行评价,更主要的是档案袋的主人可以从自己的档案袋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档案袋的基本结构:观察的信息资料群,作业实绩的标本群及考试信息群 2)研讨式评定

3)学生表现展示型评定 4)缝补性评价 5)电子化评价

教学系统设计方案的评价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完整性和规范性(教学目标阐述,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选择与学习活动设计,教学资源和工具的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习评价和反馈设计,总结和帮助),可实施性(时间因素、环境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创造性

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评价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a.教育性:看是否能够用来向学生传递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服务

b.科学性:看其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学科的基础知识或先进水平c.技术性:看其传递的教学信息是否达到一定的技术质量 d.艺术性:看其是否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e.经济性:看其是否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效益

教学系统设计结果的形成性评价六个阶段:自我评价、专家评议、一对一评价、小组评价、实地试验以及进行中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为使教师的专业水平继续提高、不断获取反馈信息,以便改进教学而进行的系统性评价。它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目的是为了找出教师工作中的不足,为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教学系统设计结果的形成性评价的一般过程:

1)制定评价计划(确定评价对象和评价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收集信息的类型和方法以及处理统计数据的技术手段,选择被试并阐明成果的背景条件)2)实施评价计划(收集评价信息,整理评价信息,处理评价结果)

影响形成性评价的因素:环境方面的因素,学习者方面的因素,实施人员方面的因素,形成性评价实施中的其他条件因素

总结性评价:“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学期末或学年末进行的各科考试、考核都属于这种评价,其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业是否最终达到了各科教学目标的要求。总结性评价重视的是结果,借以对被评价者做出全面鉴定,区分出等级,并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做出评定。

教学系统设计结果的总结性评价力图解答两个问题:

  教学设计是否真正解决了教学问题?

教学设计是否优化了教学?是否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培训方案的形成性评价阶段:自评,专家评议,一对一评价(教学的清晰度,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可行性),小组评价,实地试验,应用中的评价

第四篇:教学系统设计复习笔记

第一章 教学系统设计概论 1.教学系统设计(p2)、教学设计过程模式(p19)2.教学系统设计的意义(p7)、学科性质(p9)3.教学系统设计的应用层次(p10)第二章 教学目标分析

1.教学目标(p31)、教学目标的功能(p32)2.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与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的比较

相同点:(1)三个主类领域是一致的。(加涅提出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将学习结果分为认知(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三方面。而布卢姆等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学习领域、动作技能学习领域和情感领域三个方面。这两个分类理论的三个主类领域是一致的,只是言辞表达上的不同。)(2)两种理论在分类的细化都存在层级关系:

布鲁姆整个目标体系的划分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结构;

加涅在认知结果的智力技能分类也是由简单到复杂构成的层级关系。

(3)两个理论在教学设计、媒体选择等方面对教育过程都有其积极的意义。(布卢姆注重知识的积累,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性,在知识型人才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加涅注重能力的培养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巨大的贡献。)不同点:

(1)分类依据与理论不同

a.布卢姆分类法基于生物分类学,以学生的外显行为作为教学目标分类的基点。

b.加涅分类法则基于信息传播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从他的“联结 —认知”学习理论出发,以能力和倾向作为教育目标分类的基点。(2)结构体系不同

a.布卢姆的分类是一个累积学习的模式,目标由简单到复杂

b.加涅的分类理论从整体上是不具备有连续性、层次性和累积性,仅在“智慧技能”这一主类下各子类之间具具备连续性、层次性、相关性。3.教学目标分析的方法(举例说明)(p41)4.教学目标阐明的方法(举例说明)(p45)第三章 学习者特征分析

1.认知结构(p60)、学习动机(P65)、学习风格(68)2.教学中通常分析的学习者特征

学习者一般特征是指对学习者学习有关学科内容产生影响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特点,它们与具体学科内容虽无直接联系,但影响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影响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与运用。包括认知能力、认知结构、学习风格、学习动机等。3.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新特征(p72)第四章 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和设计 1.教学模式(p81)、教学策略(p81)2.几种以教为中心教学模式、策略的特点、步骤(如掌握学习、加涅的九段教学策略、示范——模仿等)

1掌握教学

步骤:学生定向:教师通过诊断性评价测查学生现有的水平,明确教学的方向,详细说明教学目标或课题。B集体教学:在不影响传统班级集体授课制的前提下,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优良成绩。C形成性测验:教师采用形成性测验了解每个学生的已掌握知识、差距和错误并反馈。D矫正教学:根据形成性测验结果,如果50%以上的学生不能掌握,教师应再次教学。E再次测评:教师对学生进行第二次测试,试题水平与第一次形成性测验是一致的,但指向更明确。特点:(1)不改变学校和班级组织,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集体教学与个别需要之间的矛盾。(2)教学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通过形成性测验,可以使学生确认自己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活动。已达到目标的学生,可以产生成功的满足感,更积极地参与下一单元的学习;未达标的学生可以了解自己有哪些基础知识或能力未能掌握,明确努力方向,进行矫正。)

(3)教师认为所有学生都能学好功课的信念,对学生学业成功的期望,对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起促进作用。2.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步骤:

(1)动作定向;

a要对学生解释完成技能的操作原理和程序,以及掌握行为技能的要领; b对学生作形体演示。

(2)参与性练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模仿分解动作入手,参与进行尝试性练习。(3)自主练习:学生脱离教师的指导,通过反复练习,使技能熟练掌握。

(4)技能的迁移:在其他学习情景中,应用所获得的知识、技能。3.九段教学策略 步骤:(1)引起注意;(2)阐述教学目标;(3)刺激回忆;(4)呈现刺激材料;(5)提供学习指导;(6)诱发学习行为;(7)提供反馈;(8)评价表现;(9)促进记忆与迁移。特点:

“九段教学策略”由于有认知学习理论作基础,所以不仅能使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4.五环节教学 步骤:

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特点:

优点是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系统知识,能体现“教学”作为一种简约的认识过程的特性。

缺点是学生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其学习主动性的发挥。3.4.5.6.常用的协作学习策略(p99)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的主要形式(p103)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步骤(p106)教学活动设计的内容(p114)7.教学模式或策略选择时的影响因素

教学目标: 一门课、一个单元的教学往往同时会涉及多个目标,要在教学中适当对不同模式加以组合。

教学内容: a学科特点, 语文、外语等学科宜采用讲授;生物、化学等学科宜讲解与演示结合,音乐、美术等学科宜用练习b在教学进程中的某一阶段,随着具体教学内容的不同,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教习过程的复杂性: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学习活动的认知复杂性是不同的.如果所要进行的学习活动主要依赖较低复杂性的认知活动,可选择结构严格的教学模式.如果所要进行的学习活动主要依赖较低复杂性的认知活动,可选择结构严格的教学模式.学习者特点: 教学模式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在选择教学模式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而且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教师风格、教学时间:每一位教师有自己不同的特长、素养和教学风格.教学时间有一定限制.教学资源、环境等客观条件的要求: 不少教学方法的运用需要一定的设备条件.第五章 学习环境设计

1.学习环境(P125)、学习资源(p125)、认知工具(P137)、课堂问题行为(P143)、课堂氛围(p140)2.简述学习环境设计的内容(第五章各小节题目)3.教学媒体选择的方法(举例说明)(P130)4.学习资源设计的心理学依据(p134)5.常用的认知工具分类(P137)6.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的主要作用(P138)7.网络环境下的课堂问题行为及如何调控(P146)第六章 教学系统设计结果的评价

1.教学评价(P157)、一对一评价(P170)、进行中的评价(P174)2.教学系统设计结果评价的内容(P157)3.教学效果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环节158 4.教学系统设计结果形成性评价的一般过程175 第八章 教学系统设计发展的新动向

1.混合式学习的应用阶段:

根据学习方式结合的紧密程度,混合式学习的应用可分为四个阶段: a组合阶段,将不同的学习方式简单组合在一起,这些学习方式没有关联,各自开展,设计上较简单

b集成阶段,尝试建立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连接关系,将在线学习和面授等形式根据学习目标聚合起来,同时制定测评方式

c协同阶段,使学习方式间的组合更为紧密,需要组建学习群体和管理制度,进行学习者学习情况的持续跟踪

d扩展阶段,通过学习方式的混合,达到某种单一的学习方式无法达到的目标,促进学习到工作的转化,提高工作绩效。2.教学系统设计自动化的实现途径262 3.混沌理论对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的启示254 4.教学系统设计发展有哪些新动向

a教学系统设计自动化: 教学设计自动化工具指能辅助教学设计者和其他教学产品开发人员提高教学设计过程、教学开发过程的所有计算机工具。教学设计自动化工具的产品 :课件,教学设计方案.b从教学系统设计到绩效技术:教学系统设计的应用应从学校走向企业,扩展教学系统设计的应用领域,开拓一个崭新的研究与应用领域——企业绩效技术,这是教育技术学科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后的新课题.c学科教学系统设计:

即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向各个学科深入.在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应注重学科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这也是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普遍被教师们掌握的一个途径.学科教学设计要以解决学科教学问题为导向,其实质就是设计促进学习者学习与发展的学习环境

d信息化教学系统设计: 信息化教学系统设计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信息化教学系统设计是教学系统设计研究的一个具体领域,这个具体领域是教学系统设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应用的驱动下而产生的,实际上就是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设计.5.绩效技术对教学系统设计的启示

a树立绩效观念:成本—效益问题是绩效技术所关注的重要因素。在教育应用情境中,学校教育和教学同样也是要考虑投入和产出的关系的。

b重视前端分析:绩效技术的前端分析为关注教学与学习问题的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c开拓问题解决思路:绩效技术工作者的主要职责是对绩效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制定最合适、最经济、最及时的解决方案.绩效技术灵活多样的问题解决方案的研究与实践,有助于以关注教与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工作者开拓问题解决的思路.

第五篇:教学系统设计 期末复习总结 复习

教学系统设计总结

关于人物:

加涅(美国心理学家)核心思想:“为学习设计教学”;学习结果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提出信息加工分析法;九段教学策略;学习的层次的分类;任务分析技术。

奥苏贝尔:提出包容(Subsumption)和同化(Assimilation)理论以及“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布卢姆:认知领域教学目标——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提出掌握学习。梅瑞尔:“目标—内容”二维模型

瑞格鲁斯:细化理论;

巴班斯基: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教育科学博士、院士。最优化教学理论。基本标准:效果与质量;时间。维果茨基:

肯普:ID1——“肯普模型”

皮亚杰: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模式;认识结构论---认识是主体在转变客体的过程中形成的结构性动作和活动。认识活动的目的在于取得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达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平衡。主体通过对客体的适应推动认识的发展。

杜威:实用主义大师,美国现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最有影响的教育家。在教育理论方面,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学方法应根据“从做中学”的原理,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1900年提出:发展一门连接学习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科学”。每一位老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

桑代克:心理学大师,1912年就已经设想过相当于现代的程序学习的控制学习过程的方法.桑代克的三条学习定律:准备率/重复率/效果率。猫笼实验 米勒:任务分析法

斯金纳:程序教学运动。教学技术第一人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与行为矫正术。认为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主要的形式。布鲁纳: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认知发现说 赞可夫:发展教学理论。

瓦根舍因、克拉夫基:范例教学理论。

第一章

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教学系统设计是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分析、设计、开发、实施。1.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系统论 2.教学设计的方法论基础是:系统科学方法 3.教学设计的依据是:学习需求分析

4.教学设计的任务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设计方案 5.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6.教学设计的环节:

 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 确定目标;  选择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

 选择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  建立评价标准 教学系统设计的三个层次:

基于“系统”的教学设计 如企业培训方案的开发 基于“产品”的教学设计 如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基于“过程”的教学设计 如信息化教学教案的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的三大变量:条件变量、方法变量、结果变量

第二章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它是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的并且能够用现有技术手段测量的教学结果。

教学目标特点:客观性和主观性并存、动态性和稳定性并存、系统性、层次性和时限性。教学目标功能: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中介功能、测度功能。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1.布鲁姆认知领域教学目标——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1)识记:对先前学习材料的回忆;

(2)领会:指理解和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转化、解释、推断

(3)运用:将规则、方法、步骤、原理等运用到新环境中的能力;(4)分析:分解复杂问题并理解个部分关系的能力;

(5)综合:将所学知识、原理、事实等整合成新的知识整体的能力;

(6)评价:根据某项标准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

2.加涅学习结果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言语信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能记忆诸如事物的名称、时间、地点等对事物的描述等的具体事实。

智力技能:指学习者通过学习获得了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与知道“怎样”有关,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可以细分为若干 小类: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三类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借以调节他们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过程的技能。布鲁姆目标分类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比较

1.相同点:均描述了学习结果,包含基本的心理过程(由简单事实学习向高智力水平的学习的累积发展过程)——教学要重视不同层次的目标!

2.不同点:布——用可观察到的学生行为术语表示,不偏重揭示教学内在机制,偏重于评价和测量,但是没有阐明知识和智慧技能是怎样习得的,对于指导教学和学习是有困难的;加——着重人类认知过程和思维的内在机制,每类目标伴随着特定的学习结果的学习过程、学习的条件和评价,对教与学具有实际指导作用。

教学目标分析方法:

1、归类分析法.概念:是研究对有关信息进行分类的方法,旨在鉴别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需学习的知识点。

特点:分析有关学习信息不同类别的知识点,把所需学习的知识点划分为无难易层级关系的知识类别。

2、图解分析法.概念:是一种用直线形式揭示学习内容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的内容分析方法

3、层级分析法.概念:是用来揭示教学目标所需掌握的从属技能的内容分析方法

特点:A、一级级分析直到最具体为止 B、未掌握的和已掌握的明显,便于组织教学。

4、信息加工分析法.概念:将教学目标要求的心理操作过程揭示

出来的内容分析方法。两种操作方法:直线式方、分支式方法。

5、卡片分析法.概念:使用卡片,用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卡片把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归类加以摆放,便于利用分析。特点:直观、灵活、操作方便 6.解释结构模型法。

编写教学目标的基本要素:ABCD模式,包括:对象、行为、条件、标准的表述。

对象——A(audience),教学对象,即学习者;

行为——B(behaviour),通过学习以后,学习者能够做什么; 条件——C(condition),上述行为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 标准——D(degree),评定上述行为是否合格的最低衡量依据。教学目标的具体编写方法: 1.对象的表述 2.行为的表述 3.条件的表述 4.标准的表述

5.内外结合的表述 内容编排的基本理论

1、加涅的直线式编排法:

2、布鲁纳的螺旋式编排法:

3、奥苏贝尔的渐进分化与综合贯通编排法 教学目标分析与编写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整体性;2.灵活性;3.层次性。

第三章 学习者特征分析

包括:一般特征、初始能力、学习风格、学习动机。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

1.认知发展特征分析 前运算阶段(2-7岁):知觉的集中倾向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主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缺乏抽象性。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假设-演绎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教学系统设计中应将具体的事物或概念作为认识抽象事物的基础,引导学习者的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发展。

态度

分为:

一、情感成分,包括你对态度对象的情绪反应;

二、认知成分,包括你对态度对象的想法和信念;

三、行为成分,包括你对态度对象采取的行动或可观察的行为。

学习动机

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分类:内部动机及外部动机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模型——ARCS 3 Keller(1987)开发和设计了ARCS模型,该模式认为影响学生动机形成的因素有四类:注意(Attention)、相关(Relevance)、自信(Confidence)和满意(Satisfaction),简称ARCS模型。

学习风格

Keefe(1979):学习风格由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构成,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映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分类:环境类,情感类,社会类,生理类,心理类; 三种感知觉类型:视觉、听觉、动作 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冲动型和沉思型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特征分析,通过对比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和传统课堂学习的差异,得出学习者的一般特征:

– 更容易个性张扬

– 更容易结成学习团体,单从众和服从权威的心理在消弱 – 扮演意识更强烈

– 认知策略发生了变化

– 学习风格更容易发挥和完善 – 目标多样化

– 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多样化

第四章 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和设计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

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综合,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

教学方法指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实现既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原则知道下,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而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和措施,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又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

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该包含以下五个因素:

(1)理论基础:指教学模式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

(2)教学目标:指教学模式所能达到的教学结果,即能够在学习者身上产生何种效果。不同的教学模式总是为某种教学目标而设计的,而不是完全通用的。

(3)操作程序:指教学活动的环节步骤以及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方法,当然这种程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4)实现条件(手段和策略):为了发挥教学模式的效力,教师在运用教学模式时必须对各种教学条件进行优化组合,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5)评价:由于每种模式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教学目标,因此,其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分类:宏观层次:基于“教”的模式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的模式、基于“学”的模式。

中观层次:接受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做中学教学模式。

微观层次:根据对认识论、课程论、教学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等,从逻辑结构、历史结构、学科结构所进行的研究而得出的各种教学模式。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1.接受学习模式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学生学习知识的形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学习过程的性质: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意义学习:个体认知结构对学习的重要性。而先行组织者对改进认知结构和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和保持非常重要。

先行组织者: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的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目的在于:解释、整合、联系—Anchors/Scaffolding/bracket.2.五环节教学模式

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3.九段教学策略

4.掌握教学模式

5.情景—陶冶教学策略

6.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我国当前流行的课堂教学过程模式

(1)组织上课。(2)检查复习。(3)讲授新教材。(4)巩固新教材。(5)布置课外作业。“六步三段两分支”课堂教学过程模式 第一步:引起注意与告知目标; 第二步: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 第三步:呈现有组织的信息;

第四步:阐明新旧知识关系,促进理解; 第五步:对复习与记忆提供指导; 第六步:提供提取知识的线索;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应该有以下的几种: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训练和实践法、合作学习法、示范模仿法、强化法、实验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分类:

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 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1)演示法(2)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1)练习法(2)实验法

(3)实习作业法 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法 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教学策略

典型的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 发现学习模式     支架式教学策略 抛锚式教学策略 随即进入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策略

 自我反馈教学策略

 基于Internet的探究式学习策略

协作学习是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

协作式教学策略包括: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和伙伴等

为帮助记住协作学习的五个要素,可将其缩写为: PIGS FACE  正互赖性(Positive Interdependence) 个体职责(Individual Accountability) 组进程(Group Processing) 社交技能(Social Skills) 面对面交互(Face to Face Interaction)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

教学活动设计的内容和方法

第五章 学习环境设计

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动态组合; 学习环境的设计包括:  物理学习环境设计    情境(媒体)的设计 学习资源的设计 学习工具的设计

 策略的设计 学习媒体的分类

1.按媒体的表达手段分类:口语媒体、印刷媒体、电子媒体

2.按媒体作用的感觉和信息的流向分类: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交互式多媒体 3.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流动的相互性:单向媒体、双向媒体

4.按传递信息的范围:大规模教学使用、班级教学使用、个别化教学使用 5.按使用者自行控制的程度:完全可控、基本可控、基本不可控

教学媒体:是以传递教学信息为最终目的的媒体,用于教学信息从信息源到学习者之间的传递,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特性:表现力、重现力、接触面、参与性、受控性。

教学媒体的选择:

(1)根据学习者的特征

6(2)根据教学目标

(3)根据学习任务(4)根据客观条件

方法:问题表、矩阵式、算法式、流程图。

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 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 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 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 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 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 G.设难置疑,引起思辩; 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 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 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 K.其他(包括突出、强化教学重点,突破、化解教学难点)。教学媒体使用的方式

A.设疑——播放——讲解; B.设疑——播放——讨论; C.讲解——播放——概括;

D.讲解——播放——举例(学生讨论); E.播放——提问——讲解; F.播放——讨论——总结; G.边播放、边讲解; H.边播放、边议论;

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等; J.自定义。

认知工具

学习资源

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主要包括支持学习的人、财、物、信息等。按学习资源的来源:设计的资源和可利用的资源;

按学习资源的表现形式:硬件资源、软件资源;

按学习资源所涉及的人与物的关系:人力资源与非人力资源 认知工具:

第六章 教学系统设计结果的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教学功能、导向功能。分类:按基准:绝对评价、相对评价、自身评价 按功能: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评价。按分析方法:定性、定量评价。

教学效果的评价包括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评价,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的投入程度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

新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在评价功能上,由侧重甄别选拔转向侧重发展。

在评价重心上,从过分关注结果的评价逐步转向关注对过程的评价。

在评价主体上,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的多源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

在评价的结果上,不只是关注评价结果的准确、公正,更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有状态的改进。

在评价内容上,强调对评价对象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察。

在评价方法上,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尤其注重把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起来,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

在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上,强调平等、理解、互助,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

档案袋评价

学生档案袋评价:是指通过对档案袋的形成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

档案袋的基本特征:作品的收集是有目的的,不是随意的,是与一定的教学目标相适应的;其基本成分是学生某一领域的作品;档案袋内容的选择和提交是由师生共同决定的,但学生是主要的决策者;教师要对成长记录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但学生是所提交作品质量和价值的最终仲裁者,允许学生的反省和自我评定是最为重要的。档案袋评价的主要功能 描述进步的功能

展示学生成就的功能 评估学生的状况

档案袋评价的主要类型有: 过程型档案袋 目标型档案袋 展示型档案袋 评估型档案袋

如何制定评价方案

 确定评价对象  明确评价目的

 确定要搜集的材料类型以及时间和次数  制订调动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有效方法  确定给档案袋评分的办法

 制订评价结果交流与分享的计划

“五性”的编制原理:

教育性:能否体现教学大纲的内容,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服务 科学性:是否正确反映了学科的基础知识或先进水平技术性:看传递的教学信息是否达到了一个的技术质量 艺术性:看是否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经济性:看其是否以较小的代价获得了较大的效益

教学系统设计形成性评价的方法 1.自评

2.专家评议 3.一对一评价 4.小组评议 5.实施实验

6.进行中的评价

多媒体教学软件是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反映一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程序,它可以用来存贮、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能让学生进行交互操作,并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的教学材料。教学软件的基本特征  体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 反映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 具有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

 具有诊断评价,反馈强化功能

开发多种形式的教学软件

 课堂演示型: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

 素材资料型:各种电子字典、图形声音库。 自主学习型: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

 游戏学习型:通过游戏的形式掌握学科知识。 模拟实验型:供学生模拟实验学习用。 工具平台型  网络浏览型

下载教学系统设计复习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系统设计复习知识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系统设计 复习重点(推荐五篇)

    《教学系统设计》复习重点概念及问题(填空、简答) 1、教学系统设计: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

    《教学系统设计》复习大纲(五篇范例)

    《教学系统设计》复习大纲 1. 教学系统设计的概念。 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ISD)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相关......

    教学系统设计[最终定稿]

    第一章 一、教学系统设计的不同层次:P10 ①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②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③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二、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P11 1、 学习理论与教学设......

    教学系统设计

    填空题: 1.教学系统设计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他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2. 教学目标分......

    教学系统设计

    第一章 教学系统概述: 教学系统设计(ISD)是以促进学习者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

    教学系统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  1.1教学设计概述  教学设计含义P3  1992加涅  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事件,而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加涅,1992)  1994肯......

    教学系统设计(精选)

    1.概述: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化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实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结果为目的,以学习理......

    教学系统设计

    1. 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2. 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教学系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