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互联网的普及》教学设计
《互联网的普及》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110~11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实际,通过调查,整理数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百分率的认识。
2、让学生经历调查,收集数据的整个统计过程,体会选取样本进行调查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再利用样本的统计资料分析整体状况的统计思想。
3、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教学设计
一、阅读与讨论
1、提问:同学们,你们了解互联网吗?谁上过网,利用互联网我们可以做到哪些事呢?
(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内容总结)
2、教师出示110页表格。教师:你能读懂这个表格吗? 互联网普及率是表示什么意思?
2002年互联网普及率是多少?表示什么?2004年呢?2010年呢?
追问:你知道2002年互联网普及率是4.6%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吗?为什么用上网人数除以人口总数?
教师:看了这一段文字你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想法)
二、统计与分析
1、调查方案设计
教师:同学们,你们上过网吗?在哪里上的?要想知道我们班同学中互联网的普及情况可以从哪些方面了解这个问题?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要知道我们班学生互联网的普及率就要知道我们班一共有多少人,上网的有多少人?
2、数据统计(1)分组设计统计表
要求:自己设计统计表,统计出本小组的上网人数。
小组之间交流设计统计表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评出最佳统计表。
(2)学生分组统计
利用刚才评选出的最佳统计表统计本小组的情况,并在全班交流。(3)全班情况统计
讨论:怎样在小组统计的基础上进行全班学生上网人数统计? 汇总全班统计数据。
3、统计结果分析
(1)学生计算机普及率。(2)对普及率结果进行分析。
4、学生上网内容调查。
让学生计算出查资料、学习知识、阅读新闻、联系同学、下载音乐的人数各占上网人数的百分比。
三、总结
1、引导学生交流:通过这一节课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老师向学生介绍数据统计的方法和作用。
板书设计
互联网的普及
普及率=上网人数÷总人数
第二篇:《互联网的普及》教学设计1
《互联网的普及》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110~11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实际,通过调查,整理数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普及率的含义,领悟普及率的计算方法,加深对百分率的认识。
2、引导学生有序开展调查活动,用合适的方法整理数据,进而获得统计结果,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普及率。
教学设计
一、有效铺垫,点题切入
1、引导:同学们,随着信息化水平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已经进入千家万户,你知道互联网吗?上过互联网吗?我们利用互联网可以做哪些事呢?
协商自由表述,多维交流。
引入:同学们都想到可以知道互联网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也就是说,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就需要看使用互联网人数的数据。
本节课,我们先通过一些数据了解下我国2002年到2012年关于互联网普及的一些情况,再调查我们班同学和家庭的互联网普及情况,看看现在互联网的普及程度。
2、教师出示110页表格。教师:你能读懂这个表格吗?
互联网普及率是表示什么意思?
2002年互联网普及率是多少?表示什么?2004年呢?2010年呢? 追问:你知道2002年互联网普及率是4.6%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吗?为什么用上网人数除以人口总数?
教师:看了这一段文字你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想法)
二、统计与分析
1、调查方案设计
教师:同学们,你们上过网吗?在哪里上的?要想知道我们班同学中互联网的普及情况可以从哪些方面了解这个问题?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要知道我们班学生互联网的普及率就要知道我们班一共有多少人,上网的有多少人?
2、数据统计(1)分组设计统计表
要求:自己设计统计表,统计出本小组的上网人数。
小组之间交流设计统计表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评出最佳统计表。
(2)学生分组统计
利用刚才评选出的最佳统计表统计本小组的情况,并在全班交流。(3)全班情况统计
讨论:怎样在小组统计的基础上进行全班学生上网人数统计? 汇总全班统计数据。
3、统计结果分析
(1)学生计算机普及率。(2)对普及率结果进行分析。
4、学生上网内容调查。
让学生计算出查资料、学习知识、阅读新闻、联系同学、下载音乐的人数各占上网人数的百分比。
5、小组讨论:通过上面的统计,你认为我们班同学家庭互联网的普及情况怎么样?
三、回顾反思,交流收获。
1、引导学生交流:通过这一节课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老师向学生介绍数据统计的方法和作用。
五、、课后调查,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互联网的普及
普及率=上网人数÷总人数
第三篇:互联网教学设计
新标准英语(供三年级起始用)第二册
Module 7
Festivals
Unit 2
We have Christmas in England
一、课前分析
小学英语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承上启下的过程。本课作为一个新授课,我认为教学环节应该是:
1、热身活动
2、新课导入;
3、提出任务;
4、学习新知;5课堂活动
6、完成任务
7、家庭作业。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模块是《新标准英语》三年级起点第二册Module7 Unit2。本模块以Christmas即节日为话题,Unit1呈现了Daming向Lingling介绍中国如何过春节的情景。Unit2呈现了Lingling向Daming介绍西方人如何过圣诞节的情景及一首歌曲、字母Oo
Pp
Qq。本模块预计两个课时完成,本课是第二课时。本模块的语言功能是描述节日。本单元围绕“圣诞节”这一题材开展,要求学生掌握Christmas、sing、we 等词,并能运用4个句型进行介绍圣诞节主要活动等。本单元是前一单元学习中国新年(春节)的基础上进行的,peanuts、sweets在前一单元学过,本单元的学可只是将这两个单词迁移一下,放在另一个句型中进行巩固练习。本单元旨在巩固新年活动、问候的同时,介绍西方的圣诞节,进行中西文化的对比。当然,现在很多时候,很多学生能从不同的地方了解到圣诞节的有关知识。所以,学习这一单元的知识,学生不仅很感兴趣,而且有些了解,难度不大。
三、教学对象分析
三年级学生处于低年级阶段,教学内容的设计以生动活泼,浅显易懂,学生易于接受和运用为主导思想。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乐于参与活动、游戏及表演,所以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交替使用,创设情景,尽量利用实物、图片及课件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三年级的学生求胜心理较强,教师要加以指导或言语鼓励或对学困生担当重要角色的小组给以较高的评价等,引导学生真正做到互帮互助。
四、教学目标分析
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又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综合素养为基础。基于以上认识,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以及本教材的特点,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1)能够听、说、认、读本课的重点单词:Christmas, England, sing songs, give, eat.(2)能够掌握句型We have Christmas in England.We sing songs.We have a Christmas tree.We give presents.We eat peanuts and sweets.(3)学习字母:O o
P p
Q q的读音及书写(4)能口头运用We sing songs.We have a Christmas tree.We give presents.We eat peanuts and sweets.这类语句描述活动。
2、能力目标:能够介绍圣诞节,知道圣诞节的主要活动
3、情感文化等有关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有兴趣听、说英语、背歌谣,主动与他人交流。能够互相致以节日的问候,了解西方圣诞节。
五、教学重点:
1、能口头运用We sing songs.We have a Christmas tree.We give presents.We eat peanuts and sweets.这类语句介绍节日的活动。
2、能听出、认读并书写字母 O o
P p
Q q
3、能在图片提示下识别 Christmas, England, sing songs, give, eat
六、教学难点:
依据以上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分析以及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英汉语言的差异,认为“We +动词+名词”这个句型及节日问候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及难点重难点句型:We sing song.We have a Christmas tree.We give presents.We eat peanuts and sweets.这类语句介绍节日的活动。
七、教学准备:
Flash课件,图片数张、磁带,教学食物花生糖果
八、教学过程: Step 1
Warm –up:
1、Greetings.T: Hello, everyone.Ss: Hello, Miss Liu.T: How are you today? Ss: I a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T:I am fine too, thank you.Now please say“hello”to your friends.OK?
Ss: OK.(Students greet each other.)T: Before our class, let’s sing and dance, OK? Ss: OK.(播放儿童歌曲《follow me》,让学生边唱边做动作,并跟学生一起做。)将学生带入英语氛围。Step 2
lead in(课文导入)
1、(教师出示中国国旗并出示春节图片)In China, we have Spring Festival.What do you do at Spring Festival? S1: At spring festival, we have a big family dinner.S2: We eat peanuts and sweets.S2: We say Happy New Year!T: Yes, very good.Sit down,please.2、(教师出示英国国旗)We have Spring Festival in China.3、How about the festivals in England? 在中国我们过春节,在 英国小朋友过什么节日呢?(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圣诞节图片)
Ss:圣诞节 T: right 3.教师播放课件 Christmas,出示圣诞树卡片,圣诞帽激发学生 兴趣。T:在上节课Daming向Sam和Amy介绍了中国最最重要的节 日——春节,在这一节课Amy又迫不及待地向Daming介绍了 英国最最重要的节日——圣诞节,大家想不想知道英国的小朋 友是怎么过圣诞节的呢? Ss:想。
T: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过圣诞节的吧。Step 3
Presentation
1、听音。在听音过程中,向学生介绍新的语言项目。
(1)Listen and point.T: Boys and girls, now let’s listen to the tape.when you listen, please point, use your fingers point.Are you clear? Ss: Yes.(教师播放录音)T:now, let’s listen again.when you listen, please under the new words, OK? Ss: OK.(教师播放第二遍录音)
2、教授生词。
1)教师出示图片sing songs,并且出示sing songs的单词卡片。T: Now boys and girls, please read after me :sing songs.(学生跟读)抽学生读,纠正发音。Now boys and girls, let’s chant.(教读,自编 Chant)sing songs、sing songs.We sing songs,(边读边将图片贴到黑板上,要求学生根据图片及老师的动作理解意思,多说几遍。)
2)教师出示圣诞帽,引入Christmas 出示图片并且出示单词卡片,教读、抽读、纠正发音。
3)出示圣诞树,T:What’s this ? 引入Christmas tree。出示 图片和单词卡片,教读、抽读、正音,自编Chant:Christmas tree,Christmas tree,We have Christmas tree。(边读边贴图片)。4)拿一个盒子,请学生猜猜里面有什么?揭示结果,出示图片和单词卡片,peanuts sweets 抽读、正音,自编Chant:peanuts sweets,peanuts sweets,We have peanuts and sweets。
5)抽生说,说的好的给礼物,引出单词presents,出示图片和单词卡片,教读、抽读、正音,边说边拍手:presents,presents,We have presents。并且告诉学生,回答问题积极的可以得到一个present.(以上环节用朗朗上口的儿歌突破本课的重难点)。Step
4、综合运用
(1)match the words and the pictures.T:Boys and girls,now,let’s play games.please match the words and,pictures.if you are right,you can get a present.(为单词找朋友,回答对了可以得到一个小贴画。)(2)Listen and number the pictures.教师准备图片,让学生按照课本上的顺序为图片排序
(3)Memory game(记忆大比拼)课前准备好图片,学生四人一组到教室前抽取图片,说出英语。一组同学说完。
T:What do they do at Christmas?
Ss: They……….看谁说得好,记得快。
(这个环节又一次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为下面的学习垫定基础。)
(4)Mime and say.T: Now i will ask a group to come here.(学生走上讲台)T:Now please choose a picture and do the actions.(学生抽取一张图片,这组同学做出这个动作)T: Who can guess? Ss: They sing songs.T: Yes or no?(问表演动作的同学,如果回答yes,就给猜动作的同学小贴画作为奖励)。(5)Describe and say 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组员描述节日,其他组说出节日的名称,并进行节日问候。
S1 We have a big family dinner.S2 We have peanuts and sweets.S3 We say “Happy new year!”
其他学生说:It’s spring festival., happy new year.Step
5、歌曲欣赏
T: It’s Christmas today.I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Now, let’s sing a song.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
播放歌曲《I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并要求学生跟唱。小组对唱。本环节有效地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动静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地运用英语。
Step
6、字母学习
Oo
Pp
Qq(准备卡片,领读,学生跟读,并且板书)
Step
7、Homework(1)Finish activity book exercise 1.(2)Make a present for your mother and father.
第四篇: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互联网的普及》教学设计
互联网的普及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110页综合与实践互联网的普及。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读表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普及率的含义,领悟普及率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有序开展调查活动,用合适的方法整理数据,进而获得统计结果,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
调查数据,计算普及率。教学难点:
针对问题设计调查内容。教学准备
按教材摆个设计相应的调查记录表,每人一张,每人准备计算器。教学过程:
一、有效铺垫,点题切入
引导:同学们,随着信息化水平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已经进入千家万户,你知道互联网吗?上过互联网吗?我们利用互联网可以做哪些事呢? 协商自由表述,多维交流。
引入:同学们都想到可以知道互联网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也就是说,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就需要看使用互联网人数的数据。
本节课,我们先通过一些数据了解下我国2002年到2012年关于互联网普及的一些情况,再调查我们班同学和家庭的互联网普及情况,看看现在互联网的普及程度。
二、阅读交流,启思明义
1、自主阅读,引发思考
阅读课本110页,阅读与讨论这部分内容,先独立思考以下三个问题,然后再小组内讨论交流。(1)通过阅读,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什么是互联网的普及率?(2)这段文字和统计表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3)读了这段文字和数据,你有什么感想?
2、了解普及率
提问:你是怎样理解互联网普及率的?
明确:普及率就是百分率,互联网普及率是指某个地方或国家的互联网上网人数与该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总数的比,也就是上网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小结。
三、调查统计,分析提升
(一)我们班的互联网普及率 1.提出问题,确定方案
出示:我们班同学中互联网的普及情况怎样?全班同学家庭中互联网普及情况怎样? 提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了解这些问题?怎样了解?(1)以小组为单位
(2)全班汇总整理各小组收集的数据。(3)正确计算
2、展开调查,计算分析
3、整理汇总,计算分析(1)各小组交流汇总每个小组收集的数据,每人把汇总结果填写在课本表格里。(2)根据统计的数据里,每人完成百分比的计算,并交流、确认结果。
(3)小组讨论:通过上面的统计,你认为我们班同学家庭互联网的普及情况怎么样?
(二)我们使用互联网的价值 1.设计调查表
2.调查整理,完成统计表
3.交流:观察、比较表格里的数据,你有什么想法要和大家说的?
四、回顾反思,交流收获
五、课后调查,拓展延伸
第五篇:与互联网相关的教学设计
与互联网相关的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南阳路三小 张洁
教案背景
本节实践活动课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七单元第二节——时间与数学
(二)课后的实践活动,学生在本单元最后的学习中,感受数学与生活,与互联网的密切关系,增强课堂教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课题
收集家人的身份证,你能从身份证上发现什么数学信息,身份证号与他们各自的出生年月有什么关系?
教材分析
本节实践活动是在学生掌握年、月、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时,教师设置与学生自身的相关的教学情境,启发孩子,设置疑问,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不但要关注学生能否理解身份证号中的时间信息,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每个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能否提出自己的疑问,是否乐于与同伴合作交流。
教学时应注意:要结合实际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的运用互联网的优点。本节课结合教材和本班学生特点,设计如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学时,教师先将自己的18位身份证号写在黑板上,询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一组数字是什么吗?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先将学习气氛调动起来。在学生充分回答后揭示答案——老师的身份证号。
二次设疑:你知道老师是怎样记住这些毫无规律的数字组合的吗?这样再次引起学生的好奇,渴望了解掌握这种方法。以此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南阳路第三小学校
与互联网相关的教学设计
2.观察、探索身份证号的秘密。
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面对这样的学习情境,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身份证号的特征,利用http://
http://等网络链接学习身份证号的数字意义,能够看出身份证号上的时间信息,经历查询身份证归属地的过程,感受学习的快乐。
3.应用知识,回归生活。
学生了解身份证号种每个数字的实际意义,在以后的生活经验中运用数学知识,利用网络的有点,增长经验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先在黑板上写出410***3278(虚构)
师问:同学们,老师刚才写了这么长的数字,你们能猜出来这组数字的意义吗?
生:密码,无意义的数字,身份证号码等。
师:老师写的是自己的身份证号码,身份证号是每个人特有的号码,每人一个,不会雷同。同学们看看老师的身份证号码有什么特征?
生:18位,数字多等特征。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南阳路第三小学校
与互联网相关的教学设计
(二)观察、探索身份证号的秘密
师:你们以后也会有自己的身份证,每个人都记住自己的号码。你知道老师是怎么记住这些数字组合吗?你还知道这些数字背后的特殊意义吗?
教师揭示每个数字的含义,如41是河南的代号,01是郑州的代号„„ 利用互联网连接查询每个数字的意义。
从身份证号的第7位到14位,代表的是公民的出生日期,也就是说你未来的身份证号就会出现你的生日信息。根据这点,谁能猜出老师的生日,年龄呢?
(*结合年月日的知识学习,巩固深化知识)(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看屏幕(出示一个身份证号,回答这个身份证号的主人的出生年月,性别)。
(四)小结
今天学习的知识你能利用吗。回到家后搜集爸爸妈妈的身份证号,提取数学信息,再利用互联网搜集不一样的身份证号,查查它们的所代表的意义。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这个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多样性,趣味性,与生活的密切性。
2.在探索身份证号上的数学信息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有利信息,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同时锻炼学生的收集信息的能力。
3.“应用知识、回归生活”这一环节,旨在贴近学生的生活,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这一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的年龄较小,大多没有自己的身份证,故教材要求学生搜集家人的身份证,本节教学设计则采用先教学后收集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教材建议的教学顺序,但是设计意图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南阳路第三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