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分子教案(推荐5篇)

时间:2019-05-13 01:38: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年级化学分子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年级化学分子教案》。

第一篇:九年级化学分子教案

科目

化学 年级

初三 标题

分子

章节

第二章第一节

关键词

分子和原子 内容

教学目的 知识: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进一步理解分子的概念;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加强对滴管使用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和实事求是的品德。

教学重点: 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教学难点: 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教学方法 实验学习法、问题解决法、课堂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经验中学习。教学用具 仪器:烧杯、药匙、试管、镊子、滴管、分子间隔演示仪、橡皮塞、试管夹、酒精灯、磁铁、玻璃片、碘球。药品:品红、水、酚酞试液、浓氨水、酒精(带红色)、硫粉、铁粉。

其它:棉花、滤纸条、火柴、滤纸、投影仪。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设问】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酒有醇香,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湿衣服晒在太阳底下干得快,白糖放在水里不一会儿就没了,而水却有了甜味,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呢?

【引入】这是因为二氧化硫、酒精、水以及蔗糖这些物质都是由许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构成的。我们能闻到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酒的醇香,是因为构成二氧化硫或酒精的微粒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因而使人嗅到了刺激性气味,酒的醇香;湿衣服晾干,是由于构成水的微粒在风吹日晒下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放在水中 思考、回答

领会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并通过教师的归纳、完善,引入课题。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会儿变没了,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蔗糖的微粒扩散到水的微粒中间去了。所谓微粒就是微观粒子简称。今天,我们就要研究一种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

【板书】第二章 第一节 分子

记笔记

【讲述】前面我们提到的二氧化硫,酒精、水、蔗糖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上一章我们提到的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也是由分子构成的。

【设问】水是由分子构成的,那你们知道一滴水中大约有多少个水分子吗? 请一位学生阅读课本第27页第一自然段,并观看课本上的图2—3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到苯分子图像的照片。【板书】

一、分子

1.分子很小,有体积,有质量

一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听,然后思考,并观察想象课本上的图2—3。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从事实上去体验分子很小,但有体积有质量,体验分子的其实存在。

【设疑】分子是不是固定不动的?让我们通过几个实验来研究一下。【实验】1.碘的升华和凝华(演示)2.品红的扩散(学生分组实验)3.氨分子的扩散(学生分组实验)

【讲解】以上几具实验,使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着的,品红分子逐渐向水分子间扩散,使液体变成红色;氨水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氨分子遇上了酚酞试液,就发生了变色反应;加热碘球,使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冷却后,碘分子运动速度又变慢,碘分子从磺球的一端运动到了另一端。【板书】2.分子在不断运动

【设疑】物质为什么会有三态的变化?

【讲解】物质之所以有三态的变化,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隔,给碘球加热后,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碘分子间的间隔加大,碘从固态变为气态,我们还可以通过其它实验来证实分子间存在着间隔。

观察给碘球加热后发生的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现象的本质。记笔记

思考并根据上面三个实验的现象试回答。通过设疑及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从事实上去理解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着的。

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重点复习巩固滴管的使用。

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与讨论,得出结论:分子间有间隔。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演示】如图所示,在分子间隔演仪内倒入一半容积的水,然后小心地向水上倒入有颜色的酒精至分子间隔演示仪细颈的上端,然后塞紧像皮塞翻转摇匀,观察

液体体积的变化,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讲解】将酒精和水相混合,酒精分子进入到水分子的空隙中,所以混合后液体的总体积减小。这说明分子间有间隔。【板书】3.分子间有间隔 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现象的本质,试着分析变化的原因。

记笔记

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引入】蔗糖是甜的,各地的蔗糖制成的糖水都是甜的;食盐是咸的,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食盐是由食盐分子构成的,可见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板书】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思考

记笔记

通过对不同物质性质的比较,认识分子的性质。

【引入】硫分子保持着硫的化学性质,氧分子保持着氧气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硫保持着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所以,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板书】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领会分子的概念

通过对分子的概念的分析,使学生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设疑】空气是单一的气体吗?糖水是一种物质吗?

【引入】空气是由多种气体和杂质组成的,糖水是由糖和水组成的,米时有沙子就不是纯米,食盐里有杂质就不是纯盐而是粗盐。以上这些都不是纯物质,只能称为混合物,与混合物相对应的是纯净物。【板书】

二、混合物与纯净物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说说什么是混合物,什么是纯净物吗?

【板书】混合物:由多种成分组的物质;纯净物:由一种成分组成的物质。【演示】在两张滤纸上各放置少量铁粉和硫粉,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把两种物质的粉末在一张滤纸上均匀混合,再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用一块磁铁隔一块薄玻璃片在混合物上方缓慢移动,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板书】混合物中的各成分只是简单地混合,各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但有影响。

【讲解】物质在纯氧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旺盛,就是因为纯氧是纯净物,而空气是混合物,本质上都是体现了氧气的氧化性,只不过空气中还有其它的气体影响了氧气的纯度。回答课堂练习

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回答空气的成分,说明空气不是一种单一的气体;糖水是由糖和水组成的,不是一种物质。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

观察混合物质的颜色、状态,混合后物质的颜色,用磁铁吸附的现象,分析、总结混合物的性质。

记笔记

回忆上一章做过的有关氧气性质的实验现象。

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对分子概念与性质的认识。通过设疑引出混合物与纯净物的课题。

通过教师的引入让学生总结概括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实事求是的思想品德。

从学过的事实中进一步让学生体验混合物中各成分保持原来的性质,但有些影响。

【设疑】利用我们学过的分子的知识,你们知道什么是混合物和纯净物吗? 【板书】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由同种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用分子的概念解释混合物与纯净物。回答问题。

接着学生综合能力,引出从微观角度出发的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讲解】完全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像我们化学常用的试剂就根据用途的不同分为化学纯和分析纯等种类,这些试剂能满足不同使用的需要,我们都认为它是纯净物。通常所谓的纯净物指的是含杂质很少的具有一定纯度的物质。我们化学主要研究的就是纯净物。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29页和二段。领悟“纯”的是相对的。阅读课本

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思想方法,从实际出发,认清没有“绝对”纯净的物质。【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

【小结】让学生小结这节课的内容该如何掌握,最后教师再小结。重点掌握分子概念,会利用分子的观点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要了解和会判断一些容易分辨的、比较典型的混合物和纯净物。【投影】随堂检测(见附4)小结这节课的知识要点。

巩固对混合物及纯物概念的理解,考察学生的听讲情况及总结的能力。附1:课堂练习一

1.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A)氧元素(B)氧原子(C)氧分子(D)氧气 2.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A)液氧(B)

(C)

(D)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实质是()

(A)分子间距离发生了变化(B)分子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C)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发生了变化(D)分子破裂后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附2:课堂练习二

4.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属于混合物垢是。

①高锰酸钾;②硫磺;③食盐水;④空气;⑤水银;⑥白酒;⑦二氧化硫;⑧自来水;⑨矿泉水;⑩液氮;⑾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成反应后剩余的固体。5.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空气(B)液态氧(C)澄清的石灰水(D)氯化钠溶液

6.下列物质在纯氧中燃烧,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物属于混合物的是()(A)蜡烛(B)硫(C)红磷(D)镁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C 2.A 3.D 4.纯净物①、②、⑤、⑦、⑩ 混合物③、④、⑥、⑧、⑨、⑾ 5.B 6.A 附4:随堂检测

1.氧气变为液态氧主要是因为()

(A)分子本身大小发生了变化(B)分子运动发生了变化(C)分子间隔发生了变化(D)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2.水结成说,其结果是()

(A)水分子的大小改变了(B)水分子的间隔增大了(C)水分子的间隔减小了(D)水分子的组成改变了 3.以下各种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完毕后所剩的固体(B)纯净的糖水(C)液态氧(D)液态空气

4.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的是()

(A)加热氧化汞有汞生成(B)碘加热升华成气体(C)铁矿石磨成粉末(D)加热水产生蒸汽

第二篇: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定稿)

分子和原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过程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

2.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情感价值观目标: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二、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四、学生认知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但是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真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五、教学过程

环节

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并通过“生活经验——化学实验——科学技术”的途径帮助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问题

1、你能解释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吗?(投影图片)(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宏观生活现象,引发学生感悟“宏观的物质可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并带着困惑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1)走到花圃会闻到花香;

(2)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学生观看,思考,并作出猜想: “花香”、水、糖块可能都是由看不见的更小的东西构成的。

教师:那今天就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化学的另一个世界!

【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设计意图: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实验继续让学生感知“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问题2】请认真观察,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观察实验,交流讨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加入的品红,在水中慢慢的扩散。

【问题3】你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生认为:品红可能是由更小的看不见的“品红粒子”构成的,这种粒子还在不停的运动。

教师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证明了物质确实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构成的。【展示图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

生观看图片,并思考图片所表示的意义——宏观物质确实是微观粒子构成的。(设计意图:通过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的分析,都只是一种推断。只有通过更科学的手段,才能得出更科学的结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的重要性)

环节

二、探究分子的基本特征

【资料卡片】水分子自述: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

211mL计)中大约有1.67×10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问题4】根据对“水分子自述”的分析,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呢?(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生阅读、分析所给材料,并经过讨论得出下列结论:

(1)分子的体积很小;(2)分子的质量也很小。

【演示实验】教材“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生观察,并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A烧杯中无变化,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生观察,并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试管中溶液变红色,说明氨水能使酚酞变红色。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观察,并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A烧杯中溶液变为红色,说明B烧杯中的氨分子进入到了A烧杯中

【问题5】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

生思考,得出结论: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

【演示实验】向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品红溶液。(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问题6】请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能够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质? 生思考,得出结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演示实验】将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观察混合后液体体积?(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

【问题6】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分子有什么基本特征?

观察,发现实验结果“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体积竟然不是10050mL”。思考,总结出: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

【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分子的基本特征(设计意图:将本节课的核心知识进行整理归纳,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条理。

1.分子的体积、质量都很小;

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3.分子之间有一定间隔。环节

三、学以致用 练习

环节

四、课堂小结

第三篇: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4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4 昂洞中学

周正芝

课题2 分子和原子(A案)【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了解分子、原子的区别;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2、学会运用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粒子。【实验准备】品红的扩散 氨分子扩散实验 二氧化氮气体在空气中扩散 水和酒精的混合 压缩水和空气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问题情景】投影四幅Flash动画画面

1、小明站在阳台上想:湿衣服晒干,水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2、路过花店时,小丸子对小英子说:我闻见了花香,你闻见了吗?

3、冲糖水时,小刚感到迷惑,把白砂糖放入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有了甜味。

4、小强指着马路问爸爸:马路为什么要隔成许多小泥块,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和夏天为何不一样宽? 【引入课题】以上四种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我相信我们一起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以后,你一定会解释以上现象。

【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

【想一想】你看见了什么?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拓展】结论1: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播放动画】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

【投影】

1、苯分子的照片

2、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活动与探究】在烧杯A中装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得到无色溶液。在烧杯B中装入10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罩在一起,几分钟后,观察到小烧杯A中的溶液变成了红色。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请你用简单的实验证明自己的解释。【学生猜想】

1、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红,与B烧杯无关。

2、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烧杯A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

3、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杯A的溶液中,使A溶液变成红色。【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1、用洁净烧杯C装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静置,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

2、另取两只烧杯,重新配好A烧杯中的溶液,B溶液用蒸馏水代替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A、B烧杯,观察现象。

3、小心闻B烧杯的浓氨水,嗅到刺激性气味。取出浓氨水少量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获得结论】

1、氨水能使酚酞试剂变红。

2、B烧杯浓氨水中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A烧杯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颜色变红。

【分组实验】

A组:一杯开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品红,观察现象。B组:下面一个集气瓶盛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上面一个集气瓶盛空气,抽走中间玻璃片,观察现象。C组:(1)50ml水与50ml水混合(2)50ml酒精与50ml酒精(3)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

D组:各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汇报实验结果】你有何发现? 【拓展结论并投影】

结论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结论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小。【考一考你】1、苯分子照片中两个相邻苯分子间黑色的部分是什么?

2、“酒香不怕巷子深”、水烧开后在壶口处能看见白雾,说明了分子具有什么性质? 【投影】

1、几种常见分子模型

2、空气的自白(模拟空气中的氮气分子、氧分子、水分子、氦原子等微粒模型以及运动情况)【讨论与交流】

1、解释四幅Flash动画中的问题

2、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感受……

3、P52 3(2)(3)(4)(6)4、动动手,制作几种分子模型 【知识梳理】我已知道: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分子是在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

•分子是由两个及以上的原子构成的 第二课时 【实物展示】

请几名同学把亲手制作的分子模型展示给大家。(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二氧化碳分子。)(分子里的各个原子可以拆开)【问题情景】投影

1、从分子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2、观察P49氢气与氯气的反应的示意图,仔细分析在此变化过程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小组讨论】

1、教师也参与讨论

2、小组交流观点 【模型演示】

1、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一人演示一人解说)

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同上)【分析】

水的蒸发:水分子未变,分子间隔增大……物理变化 电解

水的电解:水 氢气 + 氧气……化学变化

(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

【获得结论】

1、化学变化前后,分子发生改变。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质疑探究】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呢? 【投 影】

1、水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

2、氧化汞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

【小组讨论】你有何发现?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小组讨论】发现各自观点 【获得结论】

1、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新的分子。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原子可以结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反思小结】

1、你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后,有哪些收获或感受?请你说出来。

2、P52 3(1)(5)、4

第四篇: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一)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分子和原子》,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大板块来给大家阐述我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课题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基础上,由宏观的世界转向微观的世界的开端,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它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以后学习化学方程式,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起着重要作用。本课题内容计划安排两课时,本节课完成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2.学情分析

(1)知识水平: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在前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学生通过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学习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些探究方法和实验技能,加之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了很多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的关键。《分子和原子》一节,通过模拟原子运动、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将文字、图像、声音综合起来。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不同的感观,不同的侧面使学生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2)智力水平:九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的时期,认知能力和水平都比较高。这为本课题的学习提供了智力支持。

3.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情况,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的特点。

(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理论解释日常现象。

(2)学习运用分析、归纳和模型化等方法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渗透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

4.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本课题是学生初次接触微观世界,从微观角度学习化学,认识世界的开端。所以对物质粒子性的认识决定着后面学习的成败。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情况,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1)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

(2)能用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难点: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利用多媒体技术、探究活动和评价反馈等方式对重、难点进行突破。

二、教法分析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指出“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情景创设:创设一个与本节内容相关且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通过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出新课。

(2)实验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

(3)活动探究:组织学生完成几个活动,归纳、总结分子的三个特点。

(4)评价反馈:设置课堂练习,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评价。

三、学法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认知规律,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设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情境,强调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由于本节概念比较抽象,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微观概念,对分子和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容表象,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这节课我将通过五个环节来完成教学:创设情景——新知探究——课堂小结——巩固提高——课后练习。具体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生活中经常这样的现象:放学回家后一踏进家门,“哇!今天吃****菜”,这是一个同学们都很熟悉的生活场景,从情景入手,抓住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提出问题:

明明没有看到桌子上的菜,却能隔很远就能闻到,为什么?

通过提问将学生引入一个问题情景当中,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当学生给出答案后,进而追问:你知道香味四溢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吗?

由追问将问题继续深化,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自然过渡到本节的主要内容——探究物质的构成。

(二)新知探究

引导:物质表现出来的很多特征,都与物质的微观结构是有关系的。

通过引导明确宏观想象与微观构成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宏观现象的分析,推测物质可能的微观组成。

1.此时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设计过程中考虑到教材中安排的探究实验操作有点复杂,用时较长,且不利于照顾学生的差异。所以对探究实验进行了调整——设计了三个操作更为简便的探究实验,节约操作时间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展开讨论。同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

(多媒体展示实验内容及主要操作步骤):

(1)碘加热升华

(2)品红在冷水、热水中的扩散

(3)氨水使试管内滤纸条上的酚酞变色

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物质具有什么样的结构才会导致出现这样的实验现象。要求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汇报结论。

通过讨论,学生获得的探究结果不一定与事实相符,这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苯分子和硅原子照片。让学生感受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如果前面学生的探究结果与事实出入有较大出入,这时可以让学生继续思考。最终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结论。

[板书]

一、物质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在确立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分子的特点。我设计了三个小活动引导学生对分子的三个特点进行探究。同时利用活动突破本节的难点。

2.活动一:刚才给大家展示的苯分子和硅原子图片在普通的显微镜下是看不到的,它是利用分辨率更高,放大倍率更大的电子隧道扫描显微镜拍摄到照片。这说明分子大还是小?

介绍两幅图片的来历,引出分子很小的特点。为了能更直观的感受分子的小,继续引导学生活动。

分子到底有多小呢?现在假设一个任务: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数一数一滴水中的分子。假设每人每秒中数1个,计算一下需要多长时间能数完?

(利用计算结果,加深学生对分子很小的印象)

[板书]分子的特点

1.分子很小

2.活动二:分析实验

(1)品红在冷水、热水中的扩散

(2)氨水使试管内滤纸条上的酚酞变色

从氨水使试管内滤纸条上的酚酞变色,品红在冷、热水中扩散,由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水到渠成的引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特点。

[板书]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从生活中真实的事例出发,引导学生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社会的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活动三: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吗?

补充两个小实验:1体积的水和1体积酒精混合后为什么不是得到2体积溶液?利用1升黄豆和1升小米混合总体积小于2升的生活实验,启发学生思维,得出:“分子间有间隔的”结论。

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然后吸入一定体积的水,再试一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气体物质粒子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隔比较小。

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或冰雹。利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热胀冷缩的现象。

[板书]

3、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物质在不同状态时分子间的间隔不同。

有关分子的这些特点,在八年级物理第十单元中已经出现过,直接引用就可以了。补充这个实验目的是提示学生各学科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要学会整合各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

(三)课堂小结

5.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总结后多媒体展示板书设计)

通过让学生自己小结,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可以反映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突出本节的重点。

(四)巩固提高

6.引导: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以下生活现象。(多媒体展示)

(1)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处易于晾干。

(2)香水、汽油为什么要密封保存?

(3)25cm3的石油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0.024cm3的钢瓶中。

建构注意理论认为学习的目的是建构意义,即能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设计练习的目的,第一,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反馈。第二,是让学生在解释——指正——再解释的过程中巩固提高对分子特点的认识,进一步对难点进行突破。

(五)课后练习

1、P51习题1(1);2(2)、(6)

2、请同学们课后搜集生活中与物质粒子性有关的例子。看哪些你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题目1属于基础性题目,适合于所有的学生完成。可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题目2属于活动性内容。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将知识带出课堂,引入生活。学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五、板书设计

课题二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二、分子的特点

1、分子很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3、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板书设计体现的是本节的主要内容,也是重点内容之一。通过展示让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更清晰的印象。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分子、原子、离子的知识,建立微观粒子之间的联系,对微观世界有一个初步认识,并能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通过习题训练,巩固学生的原有知识,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逐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能熟练运用分子、原子、离子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问题。教学过程:

(一)前置作业

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去解答问题,并在解题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掌握知识的不足与运用知识的缺陷,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有的放矢的复习,提高学生复习课堂听课的效率。

(二)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温室效应怎么造成的呢?二氧化碳气体由什么构成的?那么构成物质的粒子还有什么呢?

(三)知识回顾,直击考点

一、分子与原子

1、提出问题:你怎么认识分子、原子的?分子、原子有什么性质?分子、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2、分子原子的比较

3、习题巩固。

二、原子的构成

1、引入:“原子是一种不能再分的粒子”这种说法正确吗?

2、提出问题:原子由什么构成的呢?原子核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用图表归纳梳理:原子的内部结构。

3、认识原子结构图。提问:

1、各部分都代表什么?

2、有哪些规律?

三、离子的形成 提出问题:

1、为了达到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会有什么变化呢?

2、如何区分阴阳离子结构示意图呢?并记忆常见离子符号。

3、化学符号中数字的含义。

4、原子与离子的区别。

四、物质与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之间的关系

1、归纳梳理物质与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

2、习题巩固。

五、化学变化的微观解释

1、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析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破裂,而原子不会破裂,原子只是进行重新组合。

2、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三)

一、内容分析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是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节和第三节内容: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和离子,是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的一堂复习课。

课标中的地位:第三个一级主题《物质构成奥秘》中的二级主题《微粒构成物质》。本部分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抽象化,但却是初中化学学科最基本的化学用语,因此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充分发挥导学案的教和辅的功能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资源。

2、说学法:采用“整理、练习、小结”的学习方法。

三、说重难点:能熟练运用分子和原子及离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说过程

1、设制前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去解答问题,并在解题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掌握知识的不足与运用知识的缺陷,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有的放矢的复习,提高学生复习课堂听课的效率。

2、课堂引入:由生活中的 “温室效应”的话题引出分子、原子和离子。

3、展示考纲,使学生明确复习内容和目标。

4、完成复习内容的主体部分:

(1)对基础知识的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网络结构。

(2)设计习题及时巩固知识,提高学生解题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第五篇:化学分子模型手工制作

化学分子模型手工制作

活动目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构型能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使学生理解常见的分子的空间结构。

活动时间:2011年3月

活动地点:高二、二班教室

活动过程:

1、用品准备:学生提前准备好橡皮泥(1盒)和牙签(1桶)

2、模型制作:

首先观看教材中的分子模型图片

其次小组成员分工:搓球、摆形、组装

最后成型

3、模型展览:在中厅放置一个桌子,将学生制作的模型制作好标签,展览时间(1周)

下载九年级化学分子教案(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年级化学分子教案(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化学同步练习题考试题试卷教案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练习题

    中考网 课题2分子和原子达标自查1.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A.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B.分子的质量发生变化 C.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D.分子的形状发生变......

    九年级教案[合集]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新建演示文稿 教学目标: 1. 掌握如何启动Powerpoint应用过程。 2. 能新建一个空演示文稿3. 知道幻灯片的“版式”的涵义4. 会保存制作好的演示文稿。 教学......

    九年级教案

    21.陈涉世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2〉会读会写下列字:辍 屯 度 罾 篝 恚 笞 蕲 〈3〉应掌握下列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安 度 亡 数 举 苦 将 诚......

    九年级下册教案

    下册第三单元   家国之思9 鱼我所欲也1.反复诵读,疏通文义。2.探究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4.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九年级上教案

    鼎湖山听泉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

    九年级安全教案

    第一课 同学相处防意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懂得不避风险学相处要友爱谦让,不相互打闹,学会正确处理同学间的矛盾。 2、初步形成避免在活动、游戏中造成误伤的意识,学会辨别具......

    九年级心理健康教案

    九年级上备课时间:( )周星期( ) 教出时间:( )周星期( ) 共计课时 九年级心理健康教案 1.健康新观念——心理健康 课题:健康新观念——心理健康。 知识目标:懂得心理健康......

    九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课题: 相聚网上---Internet基础知识 网上冲浪---浏览网络资源 导入新课:你们知道吗,我们通过因特网可以做什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因特网的组成。 2.能启动、退出网络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