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秀教学设计评价标准(2014.9)
泸西县中学教师优秀教学设计评价标准(试行稿)
(2014年9月23日)
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之梦,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鼓励广大教师创新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造就一批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做出贡献,泸西县教育局教研室特组织全县中学教师举行优秀教学设计交流与评比活动。
本项活动的宗旨是:重在参与,重在过程,重在交流,重在研究,提高中学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为了更好地贯彻活动宗旨,顺利开展本项活动,特制定本《优秀教学设计评价标准》。
高中为单元教学设计,初中为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以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统称为“课标”)为基本依据,要把“学科育人”作为根本目标。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根据学科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学生学习本学科知识的规律设计教学过程。要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展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切实学好学科知识,提高学科能力。要引导学生的创新思考,加强学生的实践,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并逐步学会学习。要注重教育技术的使用,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组织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要注重使用评价-反馈手段,恰当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对课堂教学设计的评价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主要指“课标”的“内容标准”中所规定的学科知识及其由内容所反映的学科思想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教学内容分析的目的是在准确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使教学做到准、精、简。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学内容分析要做到:
1.正确表述教学内容以及由内容所反映的学科思想方法,并阐明其核心;
2.正确区分教学内容的知识类型(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
3.正确阐述当前教学内容的上、下位知识及其关系,明确知识的来龙去脉; 4.从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角度分析内容所蕴含的思维教学资源和价值观教育资源;
5.通过分析明确教学的重点和关键。
二、教学目标设置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和安排师生活动方式的依据,是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的依据。清晰而具体化的目标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科学习。教学目标的设置与陈述要做到:
1.正确体现“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在“课标”的“总体目标”和“内容与要求”的指导下,设置并陈述单元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
2.目标要指向学生的学习结果;
3.目标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避免抽象、空洞;
4.要用清晰的语言表述学生在学习后会进行哪些判断,会做哪些事,掌握哪些技能,或会分析、解决什么问题等等。
三、问题诊断分析
问题诊断分析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条件的分析。学习条件主要指学习当前内容所需要具备的内部条件(学生自身的条件)和外部条件。学习条件的分析是确定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材料的前提。鉴于学习条件(例如,内部条件包括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复杂性,本标准着重强调如下要求:
1.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认知基础(包括日常生活经验、已掌握的相关知识技能和学科思想方法等);
2.分析达成教学目标所需要具备的认知基础;
3.确定“已有的基础”和“需要的基础”之间的差异,分析哪些差距可以由学生自己消除,哪些差距需要教师的帮助;
4.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困难或障碍,并分析突破问题、困难或障碍的策略。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根据已定的教学内容、问题诊断分析和学习行为 2 特点,重点分析应当采取哪些教学支持条件,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发现学科规律,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本标准侧重于信息技术的使用,要从使用信息技术的原则出发,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加以分析,充分体现使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主要分析如下三个方面:
1.说明具体所使用的信息技术,要具体指出用计算机或其他信息技术设备的什么软件工具或功能;
2.说明将所使用的信息技术具体用在哪个教学环节或哪个具体内容上,以及如何通过使用该信息技术来帮助完成哪些具体的教学任务;
3.具体说明使用该信息技术会给教学或学习具体带来什么好处。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科学习活动,包括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知和实践两个方面。从操作的层面看,教学过程就是由教师安排和指导的学生学习的活动步骤。对教学过程的要求是:
1.注意根据不同知识类型的学习过程安排教学步骤,包括:引入课题、明确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已有相关知识,呈现有组织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的归纳、概括活动以促进知识的理解,通过练习促进知识向技能的转化,提供应用性情境促进知识技能的迁移等;
2.正确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正确反映教学目标的要求,重点突出,把主要精力放在核心内容及其反应的学科思想方法,注重建立新知识与已有相关知识的实质性联系,保持知识的连贯性、思想方法的一致性,易错、易混淆的问题有计划地复现和纠正,使知识得到螺旋式的巩固和提高;
3.学生活动合理有效,教师指导恰时恰点: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提出问题,使学生面对适度的学习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全体学生开展独立思考,提高学生思维的参与度,使学生逐步学会思考;
4.恰当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以便于机智运用反馈调节机制,根据课堂实际适时调整教学进程,采取有效策略解决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为学生提供反思学习过程的机会,引导学生对照学习目标检查学习效果;
5.设计的练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起到巩固知识、训练技能、查漏补缺的作用,并在帮助学生领悟学科基本思想,积累丰富的学科活动经验,发展学科能力,培养学习习惯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6.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学习的需要,恰当选择和运用包括教育技术 在内的教学媒体,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以更好地揭示学科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本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学科知识,发展学科思维。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还要注意对所使用教学策略的分析。教学策略是指在设定教学目标后,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为解决教学问题而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策略分析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教学策略分析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并做到具体且针对性强:
(1)对如何选择、运用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教学材料的分析;(2)对如何从学生的现实出发组织教材,将已学知识自然融入新情景,以旧引新,以新强旧的分析;
(3)对如何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情况选择教学方法的分析;(4)对如何围绕教学重点,依据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设计“问题串”,用以引导学生的学科思维活动的分析;
(5)对如何为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和适当帮助的分析;(6)对如何提供学生学习反馈和调节的分析。
六、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包括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个方面。教学内容分析和问题诊断分析要体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诊断性评价;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利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以便于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控。另外,还要通过课堂目标检测和课外作业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终结性评价,具体要求是:
1.目标检测可分为单元目标检测和课堂目标检测。目标检测要紧扣教学目标,通过编拟一定量的题目组成目标检测题来评价课堂教学或单元教学达成目标的情况。对于每一道题都要写明设计意图,以加强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能反映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一个单元设计一个单元目标检测,检测目标应与单元教学目标一致,突出单元核心内容;一次课还应设计一个课堂目标检测,检测目标应与课堂教学目标一致,兼顾课时教学的主要内容。
2.作业除了要紧扣教学目标,还要针对课堂教学(特别是目标检测)情况,选择一定量合适的题目,以进一步评价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复习、巩固和提高有关的知识、技能、方法和能力。对于每一道题都要写明设计意图,以突出目的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并反映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二篇:教学设计评价标准
教学设计评价标准
一、教学目标设计
1、明确(目标明确,具体,便于师生操作),2、恰当(符合大纲、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
3、全面(体现知识、能力、思想等几个方面)。
二、教学方法设计
4、教法选择得当(结合教材特点,学生,教师实际,一法为主,多法配合,优化组合)。
5、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恰当(根据实际需要,教具、软硬件并举)。
三、教学程序设计
6、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有层次、结构合理,过渡自然)。
7、教学环节中小步骤设计具体(根据实际需要有些教学环节 中有小步骤设计。教学环节或小步骤分配合理)。
8、教学程序设计巧妙(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和方法运用上新颖独特,有艺术性)。
四、教材处理设计
9、教学思路清(有主线,内容系统,逻辑性强)。
10、以旧引新(寻找新旧知识的关联和生长点,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11、突出重点(体现在目标制定和教学过程设计之中)。
12、突破难点(体现在教材处理从具体到抽象,化难为易,以简驾繁等方面),13、抓住关键(能找到教材特点及本课的疑点,并恰当处理)。
五、师生活动设计
14、精讲巧练(体现以思维训练为核心,落实双基)。
15、教为学服务(体现在教师课堂上那股设疑问难,引导点拨, 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16、体现知识形成过程(通过暴露思维过程,学生自悟与发展,总结出规律和体会)。
17、学法指导得当(学生课堂上各种学习活动设计具体、充分,教师指导有方)。
18、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六种意识(目标意识、主体意识、训练意识、情感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
六、板书设计
19、紧扣教材,突出重点,主次分明、有启发性。20、言简意赅,文图并用,有美感。
21、设计巧妙,有艺术性。
七、教案创新与个性特点。
22、遵循常规但不拘泥,根据个人诧异和特点,有创新,写出有个性特点的教案。
八、书写要求
23、祥略得当。
24、字迹清楚、文通词达。
九、教学思路设计说明。
25、教材分析与处理说明。
26、教学方法设计说明(设计依据和策略等)。
第三篇:中学教学设计评价标准
中学教学设计评价标准
为加强教学设计管理,完善教学设计评价,提高教学设计质量,结合县教育局《关于推进中小学课堂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评价内容
(一)教学目标
1.目标难度。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是否符合课标(或考纲)要求; 2.目标内容。目标内容是否全面,能否涵盖三维目标;
3.目标描述。描述是否规范,行为条件是否明确,行为动词是否准确,行为对象是否具体。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重点是否准确,是否符合课标(或考纲)的要求,是否符合教材实际,重点有没有遗漏;
2.难点。难点是否明确,能否依据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预设,预设的难点是否是知识的衔接结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教学过程 1.自学学习⑴自学任务
能否依据学习内容设计学习任务,学习任务是否明确,能否说明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目标)的要求,能否体现学习方法的指导。
⑵自学内容
①认知前提。即学习本节内容所用到的旧知识。能否依据本节内容设计认知前提,认知前提是否是本节的基础,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否密切,能否帮助学生做好学习铺垫;内容编排是否符合新旧知识的递进关系,衔接过度是否自然,有没有存在较大的跨度。
②新知认知。即本节学习的新内容。按照“把目标转化为问题,把问题转化为活动”的思路,能否依据课标(或考纲)的要求设计学习问题,学习问题能否涵盖所有基础知识,能否揭示知识要点;学习问题排列是否合理,能否符合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或递进关系;能否依据学习问题整合感知素材,丰富学生感知的内容,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
③学习诊断。即学习效果检测。能否依据学习任务设计学习诊断,诊断内容能否涵盖学习知识,诊断难度是否符合学习任务的要求,诊断题型是否合理。
2.讨论展示
能否设计自学交流、展示活动,有没有设计组织方式、组织程序以及实施的明确要求。自学交流可以采取集中组织或按学习任务分块组织,学习展示可以采取板演、实物投影、口头解说、演示等,展示人员可以是小组代表,也可以是小组集体。
3.精讲点拨
能否针对预设的难点设计讲解内容,讲解内容是否具体、细致;能否针对重点设计探究活动,探究程序设计是否清晰、具体,教学手段是否科学、合理。
4.反思拓展
能否围绕重点、难点设计反思拓展活动,有没有针对知识内涵、研究历程、研究方法等设计反思问题,有没有拓展前后知识以及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能否体现提升学生应用能力或情感态度的设计;反思拓展难度是否适当,是否符合课标(或考纲)要求。
1.自主学习(35 分)⑴自学任务(5 分)
自学任务明确,有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目标)的要求,能体现学习方法的指导,评定等级为“优秀”;自学任务有做什么、如何做的要求,能体现学习方法指导,但做到什么程度(目标)要求不明确,评定等级为“良好”;自学任务有做什么的要求,学习方法和预习目标不明确,评定等级为“合 格”;自学任务不明确,仅仅是目标的描述,或仅仅是笼统的学习要求,评定等级为“不合格”。
⑵自学内容(30 分)
①认知前提(5 分)。认知前提符合本节的基础,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密切;内容编排符合新旧知识的递进关系,衔接过度自然,能达到以旧引新的作用,评价等级为“优秀”。认知前提符合本节的基础,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密切;内容编排符合新旧知识的递进关系,但衔接过度存在一定的跨度,评价等级为“良好”。认知前提符合本节的基础,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密切,内容单一,仅仅是为了回顾,新旧知识之间过度没体现,评价等级为“合格”。认知前提与本节内容没有联系,评定等级为“不合格”。
②新知认知(20 分)。能依据课标(或考纲)的要求设计学习问题,学习问题能涵盖所有基础知识,问题之间的排列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能合理设计或整合预习素材,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评定等级为“优秀”。能依据课标(或考纲)的基础要求设计学习问题,学习问题能涵盖所有基础知识,问题 之间的排列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能合理设计或整合预习素材,丰富学生的认知内容,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不明显,评定等级为“良好”。能依据课标(或考纲)的要求设计学习问题,学习问题能涵盖所有基础知识,但问题排列与知
能针对重点、难点设计反思拓展活动,反思全面,能针对知识内涵、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等设计反思问题;拓展到位,能针对前后知识以及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设计拓展内容,体现了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和情感态度的设计;反思和拓展难度适当,符合课标(或考纲)要求,评定等级为“优秀”。能针对 重点、难点设计反思拓展活动,能针对知识内涵进行反思,注重了前后知识之间以及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但反思欠全面,忽视了研究过程或方法的回顾,评定等级为“良好”。能针对重点知识设计反思问题或训练题组,难度符合课标(或考纲)要求,评定等级为“合格”。没有设计反思拓展活动,或反思拓 展内容不符合课标(考纲)要求,评定为“不合格”。
5.系统总结(5 分)
能设计系统总结活动,活动要求明确,能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总结要求,评定等级为“优秀”。有系统总结活动的设计,有对知识和方法的总结要求,但缺少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总结要求,评定等级为“良好”。有系统总结活动的设计,仅有对知识的总结要求,评定等级为“合格”。没有系统总结活动的设计,或仅有条目没有总结 要求,评定等级为“不合格”。
6.达标检测(15 分)
难度符合课标(或考纲)要求,内容能涵盖所有知识点,题型合理,具有层次性,基础性和拓展性内容比例符合 4:1 的要求,评定等级为“优秀”;难度符合课标(或考纲)要求,内容能涵盖所有知识点,基础性和拓展性内容比例符合 4:1 的要求,但考查层次性欠缺,评定等级为“良好”;难度符合课标 要求,内容能涵盖重要知识点,评定等级为“合格”;没有设计限时作业,或难度不符合课标要求,评定等级为“不合格”。
第四篇:9双曲线及其标准方教学设计1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湖北省大冶市第一中学
江猛
435100
课
型:新 课 课
时:第一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双曲线的概念及其标准方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类比椭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让学生在问究中感悟数学的魅力,享受探究的乐趣,体验成功的欢悦,收获情感的升华。引发学习和使用数学知识的兴趣,发展创新精神,培养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双曲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
教学难点:双曲线定义的准确理解及标准方程的建立。学法指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类比猜想。教学方法:探究体验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探究体验、小组合作、借助多媒体演示和幻灯机实物投影。
课堂构思:课堂结构分为三部分,其一,动手实验,折出双曲线,并从折纸过程中探究其内涵,这是主体总分;其二,方程指导;其三,实际应用。以巧设情境,妙立问题,以问促究,问究结合,师导生演的方式演绎课堂。教学过程:
折纸实验导入:
1.1 T:大家经常做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实验,可是你们做过数学实验吗? S:没有。T:那么,我们今天一起来做一个数学实验。请拿出刚发下来的印有定⊙F1白纸,按如下步骤操作:第一步:在⊙F1外取一定点F2;第二步:在⊙F1上任取一点P1;第三步:将白纸对折,使P1和F2重合,并留下一条折痕;第四步:连接P1和F1,并延长交折痕于点M1;第五步:再在圆周上任取其他点,将上述步骤2~4步重复4~6次,便可得到一个点列M1、M2、M3„等,这个点列能连成一个很美的图形,大家想欣赏它吗?请迅速动手折纸,看谁折得又快又好;(5分钟后)第六步:请大家将所得点列,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1.2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高效参与。1.3 预期成果:(5分钟后用幻灯机展示学生成果)第一位同学将点列连成的图形是开口向左的一支曲线(如图1)、第二位同学将点列连成的图形是开口向右的一支曲线(如图2),噫,怎么不同呢?T:第三位同学怎么又连成了两支曲线(如图3)?第四位同学怎么也连成了两支曲线(如图4)
图1
图2
图3
图4 1.4 探究“问题1”: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同学连成了其它图形?(全都拿上来。)这些不同的图形到底哪个更准确呢? 预案1:学生沉默,T:“是不是拿不准?”预案2:学生都说自己连的图形才是正确的;对预案1或预案2老师可引导如下:我们知道对于知式作图问题,取点越多,所作的图形就越精确。要能知道正确答案,我们就只有遍取圆周上所有的点,但这非人力所能及,我们还是请电脑帮忙检验结果。(出示动画如图5)看来S3、S4同学连成的两支曲线更全面。那么,以第一、第二位同学为代表的其他作图结果,为什么不够全面
图5 呢?我们对比这四位同学的作图痕迹,S1、S2在⊙F1上取点时,把所取的点都密集在⊙F1的一段弧上,不象S3、S4同学那样在圆的四周都取了点。
预案3:学生都说第三、第四位同学连成的图形正确。则老师可设问诱思如下:那么,以第一、第二位同学为代表的其他作图结果,为什么不够全面呢?我们对比这四位同学的作图痕迹,S1、S2在⊙F1上取点时,把所取的点都密集在⊙F1的一段弧上,不象S3、S4同学那样在圆的四周都取了点。那么,S3、S4同学的结果是否就不具有片面性?我们知道对于知式作图问题,取点越多,所作的图形就越精确。要能知道正确答案,我们就只有遍取圆周上所有的点,但这非人力所能及,我们还是请电脑帮忙检验结果。(出示动画如图5)2
定义:
由课件显示的图形看,连成两支曲线是对的,引导学生对比两支曲线的特征,并给它们取个名称。
2.1 探究“问题2”:类比椭圆定义,用一个数量关系来刻画双曲线上动点M的属性。
2.2 探究方式: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让学生广泛参与;教师主导,营建探究氛围,引导学生思维方向,调控探究过程。
2.3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交流,奇数排同学向后,偶数排同学不动,4~6人一组,回顾折纸全过程,从中挖掘出动点M所满足的数量关系。并展示探究成果,小组间相互补充,充分进行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
预案1:若学生回答:设双曲线上动点为M,则|MF2|=|MF1|+r。则老师可分步问究如下:
第一问:好!说说你们是怎么得到这个结论的。
第二问:大家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预案:面对全班提示:差是有顺序的,是不是双曲线上所有的点到定点F2的距离比到定点F1的距离都大r?稍停:当动点M位于双曲线左支时呢?)
第三问:数学讲究简洁、和谐、统一,能将以上两位同学的结果统一成一个等量关系式吗? 第四问:请回顾折纸全过程,在折纸活动中,还有什么位置限制吗?(预案:面对个别提示:我们已经分析了折纸第2、3、4,甚至第5步,得到了(1)式,还有哪步没分析?S:第一步。T:由第一步可知点F2的位置有什么限制呢?)
预案2:若学生答不出或直接答出定义,又答不出原由,则T:你提前预习的习惯很好,但数学定义光靠死记不行,要了解它的形成过程,理解定义的本质,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则可分步问究如下:
第一问:回顾折纸过程,由折纸第三步可得到动点M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 第二问:回顾折纸过程,由折纸第四步可得到动点M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 第三问:综合以上两步,可得到动点M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
第四问:折纸前,我们任取了一定点F2,它的位置特征能用一个怎样的数量关系来刻画? 2.4 预期结论:|MF1|-|MF2|=r„„„„„„„„„„„„„„„„„„„(1)r<|F1F2|„„„„„„„„„„„„„„„„„„„(2)
2.5 “问题2”延伸:我们已经揭示了双曲线的内涵,下一步该轮到我们给双曲线下个定义了,谁来试一试?
(预案:学生的回答若不妥,则由全班学生评判、补充,用学生来教育学生!)
预期结论: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2.6 教师讲解:板书定义,这两个定点叫——双曲线的焦点,记作F1、F2,两焦点的距离叫——双曲线的焦距,记作:2c,这个常数记作2a。
2.7 定义延伸1:请同学们对比双曲线定义与椭圆定义的差异。2.8 定义延伸2:课后思考:在折纸“实验”中,我们若将定点F2取在圆周上,则动点M的轨迹是什么图形?若将定点F2取在圆内,则动点M的轨迹又是什么图形呢?科学既要异想天开又要细致入微,当我们将定点F2取在圆外时,虽然,第三第四位同学连成的都是两支曲线,但在我看来,它们仍然有细微的差别,你们能看得出来吗?(老师辅以手势,提示开口大小)S:开口程度不一样。T:我发给大家的是同样大小的白纸,在相同位置印有一个相同的圆,即具有相同的圆心和相同的半径。可是用它折出来的曲线,为什么开口程度却不一样呢(摊开双手)?作为一个思考题,留给同学们课后去研讨。3
方程推导: 3.1 探究“问题3”:求双曲线的方程。
3.2 探究方式:自主探究,充分进行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3.3 学生活动:自行推导双曲线的方程。3.4 分层问究:
第一层问究:求双曲线方程,你准备如何建系?是怎么想到这样建系的?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举手枪答。
第二层问究:请同学们自行推导双曲线方程。学生活动:独立推导双曲线方程。
第三层问究:用幻灯机展示学生推导过程,并追问其思维过程。第一问:你对„„(3)式是怎么化简的?
第二问:为什么要平方?为什么要移项后再平方?
第三问:移项平方得:(c2-a2)x2-a2y2=(c2-a2)a2,这就是双曲线的方程,却不够简洁,有谁能帮忙作一个技术处理? 预期结论:可令c2-a2=b2。
第四问:你是怎样想到的?为什么可以这样令?
预期结论:由双曲线的定义可知,2c>2a>0,∴c2-a2>0,可令c2-a2=b2,其中b>0。
第五问:为什么不令c2-a2=b,其中b>0呢?这是因为同椭圆一样令c2-a2=b2不但结构优美,而且还有其优美的几何意义。预期结论:求得双曲线的两个标准方程:
(a>0,b>0)„„„„„„„„„„„„„„(4)(a>0,b>0)„„„„„„„„„„„„„„(5)3.5 方程延伸1:双曲线标准方程的特征。它们都是两个完全平方项的差等于1的结构形式,如此简洁的形式正源于我们依据对称美来建系。
3.6 方程延伸2:同学们课后还可以比较椭圆与双曲线标准方程的异同。4
应用
4.1 探究“问题4”: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双曲线?这些地方应用双曲线有什么优点? 4.2 探究方式:作为一个研究性课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资料,比如利用互联网、电子图书等,体会这些地方应用双曲线有什么优点?
4.3 学生活动:课后分组合作,利用互联网、电子图书等查阅资料,并分析整理。4.4 应用举例(多媒体显示):
4.4.1工业生产中:这是双曲线型冷却塔;将物理的流体力学与数学完美结合。4.4.2城市交通中:这是北京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正准备修建双曲线形通道。
4.4.3建筑艺术中:这是法国标志性的建筑,埃菲尔铁塔,每个面都是双曲线形线条,简洁而又壮阔的气势征服了全世界。
4.4.4军事战争中:据资料记载,在抗美援朝早期,我志愿军某炮兵团冒着生命危险,侦察出美军阵地,我方当机立断,火速炮击,可不久美军就会将炮弹比较准确地打到我军阵地,美军为何能这样准确呢?
原来他们在阵地旁建有如多媒体显示的A、B、C三个固定的观测站,根据听到我方阵地位置D处打炮声的时间差及声速就能确定我方位置,而不需要冒任何生命危险,大家能用已学的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吗?请分组讨论,保持上次分组的组员不变。
4.4.4.1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保持上次分组的组员不变。合作交流3分钟后,展示学生探研成果,小组间相互补充,师生相互交流。
4.4.4.2 预期结论:我军阵地应在以A、B为焦点的双曲线的一支上,同理又在以B、C或以A、C为焦点的双曲线的一支上。所以这两支双曲线的交点就是我方的准确位置。4.4.4.3 探究延伸:(爱国教育)要是有大家在场,我志愿军就不致如此被动,因为当时我志愿军战士都是工农子弟兵,没有美军士兵的文化程度高。这充分印证了 “落后就要挨打”这句名言。试想,若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军事技术都是世界第一,你看美国还敢不敢来干涉我国的台湾问题!小泉还敢不敢不顾我们中国人民的感情,屡次去参拜靖国神社!同学们,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努力读书吧!
第五篇:基于标准的教学评价一体化教学设计
基于标准的教学评价一体化教学设计
课题
观潮
时间
9月2日
课时安排
2课时
主备人
唐建伟
课型
阅读课
授课年级
四年级
授课教师
目标确立依据
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2012最新修订版)》中对四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文的相关要求是: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自然美景”的第一课,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本文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盛况,体现了祖国自然景观的壮美。教学时要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自然景观的壮美,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生词较少,生僻的句子较少,因此不难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这些词语、句子,让学生边读边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头脑中展现文字所描述的景象。这样学生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学习了阅读理解的方法,同时也品味了文字的魅力。学生们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体会大自然的魅力。
学习目标
1.学生(主体)能随文(条件)熟练(程度)认读(行为)“盐、屹”等12个生字,在田字格(条件)中正确(程度)读写(行为)“潮、据”等15个生字、正确(程度)读写(行为)“奇观、农历”等词语。
2.学生(主体)能够正确、流利(程度)地朗读(行为)课文,读出(行为)钱塘江大潮的壮美(程度),能流利(程度)背诵(行为)课文第3~4自然段。
3.学生(主体)能边读课文(条件)边想象(行为)画面,并能联系上下文(条件)或结合生活实际(条件)体会(行为)句子的含义。
4.学生(主体)能学习(行为)作者按照时间顺序,通过对钱塘江大潮的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突出大潮给人带来的震撼的写法;能体会(行为)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并且练习(行为)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预期目标
学习单元导语,知悉单元主题、语文要素。
1.明确学习语文的要求:
2.了解第一单元:
单元主题:自然美景
语文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
学生明确单元主题、语文要素。
一、资料袋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课后资料袋,初步感知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2.课件出示:钱塘江大潮图片,并引导学生体会“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3.学生交流看到这些资料、图片后自己的感受。
4.作者是怎样用文字把这种汹涌澎湃的景象表现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潮》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入课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整体把握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用笔画出文中带生字的词语,多读几遍。
课件出示本课生字。
潮
据
堤
阔
盼
滚
顿
逐
渐
堵
犹
崩
震
霎
余
学生认读生字,教师重点指导易读错的字、易写错的字,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引导学生注意:“阔”是半包围结构,里面的“活”字要写得略窄些;“盼”是左右结构,书写时左窄右宽,左右同高;“逐”是半包围结构,“豕”要写得略窄。
3.学生书写生字,教师投影学生书写的生字,同步指导。
4.词语学习。
(1)课件出示本课生词,学生读一读。
课件出示:
奇观
农历
据说
宽阔
人山人海
滚动
顿时
逐渐
犹如
齐头并进
山崩地裂
霎时
余波
依旧
(2)学生交流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3)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
如在理解“山崩地裂”时,可以联系上下文去理解。上文提到“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想象画面,钱塘江大潮如同万马奔腾而来,其声势之浩大,有如天地崩裂一般,令人神往而敬畏。
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段话。
(4)通读课文,你可以用哪些成语来描述钱塘江大潮?
预设:气势磅礴、汹涌澎湃、排山倒海、惊涛骇浪、波澜壮阔等。
(板书:气势磅礴)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
三、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理清写作顺序
1.学习一篇课文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从读中弄懂文意,从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下面就让我们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吧。
2.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课件出示:
在读中思考:作者在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时候,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学生读课文,找关键词,并回答问题。
教师指导: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通过下列词语可以看出来(课件出示):
这一天早上→午后一点左右→过了好久
学生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内容和课文的写作顺序。
四、指导书写
1.教师提示;
书写时,坐直,保持身姿的正确,握笔姿势。
2.书写规范,注意字结构布局,观察,模仿,写美观。
提示学生规范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预期目标
一、复习回顾、引导探究主题
1.复习生字词,听写。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自查听写情况。
课件出示:
奇观
农历
据说
宽阔
人山人海
滚动
顿时
逐渐
犹如
齐头并进
山崩地裂
霎时
余波
依旧
2.思考课文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引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3.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述这一“天下奇观”的?(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
4.找出体现这种顺序的词句。
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潮来了,潮头东奔西去等词句。
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为后面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二、精读课文、品读重点句子、感受澎湃之美
1.上节课,我们通过图片了解了钱塘江大潮。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文字描述来了解这一“天下奇观”。请同学们朗读第1自然段,说说从第1自然段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学生根据自己获取的信息各抒己见。
预设1:从“自古以来”这个词语中,我知道了钱塘江大潮存在了许多年。
预设2:从“天下奇观”一词可以看出,钱塘江大潮是奇特的、世间少见的景观。
师总结:第1自然段,一句话就蕴含了丰富的信息,“自古以来”,从时间上告诉我们,钱塘江大潮由来已久;“天下奇观”则告诉我们钱塘江大潮的奇特世间少有。(板书:天下奇观)
2.赏析第2自然段,作者登上了大堤,看到了哪些景物?
(1)教师范读第2自然段。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2)学生自读这段文字,交流:观潮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最佳地点在哪里?潮来前的情景是怎样的?
(3)学生自读,圈画相关景物。
(4)教师指名回答,其他学生认真听,并及时进行补充。
师总结:我们抓住描写景物的关键词句,展开丰富的想象,能够在脑海中浮现潮来前的景象。这段文字描写了潮来前的情景。具体交代了观潮的最佳时间——八月十八,最佳地点——海宁市的盐官镇,运用成语描写了潮来前的情景——若隐若现、人山人海。
3.赏析第3~4自然段。
(1)放录音,听范读第3~4自然段。
(2)品析第3~4自然段的朗读方法。
师总结:读第3自然段时,语速要略慢一些,声音要稍微平静一些,要把“平静”体现出来。读第4自然段时,语速要快,声音要高亢,要体现出紧张的气氛。
(3)学生自读第3~4自然段,指名读,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4)默读并思考:潮来时的过程是怎样的?圈画出关键词语。
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并在全班交流,教师及时补充、纠正。
课件出示:
第3自然段
潮的声音:“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直接描写)
人的活动:“人声鼎沸”“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人群又沸腾起来”。(间接描写)
潮的样子:“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直接描写)
(5)细读第4自然段,找出重点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大潮的。
学生读第4自然段,找重点语句,并在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
第4自然段
潮由远及近的变化:“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潮水的气势:“白浪翻滚”“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播放大潮视频,半分钟即可)
潮水的声音:“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总结:作者详细描写了大潮的变化:从远处的白线到近处的白浪再到近前的“千万匹白色战马”;声音:“山崩地裂”。这样的直接描写让我们对大潮的认识更加清晰,对大潮的恢宏气势感受得更加深刻。
(6)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读了这两段文字,对钱塘江大潮有了怎样的新认识?
学生读第3~4自然段,想象画面,并描述头脑中想象的画面。
预设:读了文字,我能想象出大潮由远而近,逼近人们。一开始,大潮只是像一条白线,然后逐渐拉长、变粗,到后来白浪翻滚,浩浩荡荡,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4.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潮过后,江面是什么样子的?试着找出重点词语并进行分析。
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并在全班交流。
预设:“霎时”表明时间很短,点明潮涌速度之快。“奔腾西去、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体现出潮头汹涌,余威犹在。“依旧”写出了“潮前静→潮来动→潮过静”的变化。这段文字更加衬托出钱塘江大潮的壮丽,表达出作者对这一奇观的赞美之情。
5.我们再次通过朗读感受壮观的钱塘江大潮。
6.拓展刘禹锡的《浪淘沙》,练习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以读为主,以读促悟,边读边想。在读中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在读中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三、总结课文、学习写法
1.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对景物描写方法有了怎样的认识?
学生各抒己见。
预设:在描写景物时,我们可以使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我们可以运用直接描写来体现景物特点,用间接描写来进行烘托。这样双管齐下,会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2.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景物的?
学生找关键词,并在全班交流,教师及时引导。
预设:运用时间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从“早上”“午后”“过了好久”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学生了解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描写景物的顺序,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四、扮演导游,拓展延伸
教师:为让更多的天下人领略钱江潮的“天下奇观”,请大家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介绍给更多的人。
小组讨论介绍的顺序、要点、组织语言的方法。组长汇报,教师相机点拨,适时评价学生。
小结:刚才介绍太精彩了,相信定会有更多的人去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认识大千世界,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提升拓展、运用
有效练
1.读句子,根据拼音写字词。
雾来了,它似一件巨大的天衣lǒng
zhào()着大地。不一会,太阳出来了,雾zhú
jiàn()散去,大地才显露出盎然的生机。
2.霎时,潮头奔腾西去。
(1)写出加点词语的两个近义词。
(2)请你照样子写一个句子,用上“霎时”。
3.《观潮》这篇课文是按照、和的顺序来写的,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气势。
巩固所学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平静
钱塘江大潮
潮来时——声音
颜色
形状
气势
(天下奇观)
潮去时——余波汹涌
(赞美)
突出主题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