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掌握主题文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会课文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课文中的四字成语和常用语。2.感悟文本主题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李白的几首离别诗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3.培养言语品质
在四字成语或常用语的感情朗读中唤起鲜明意象。
围绕依依惜别的感情去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性。
在模仿迁移表达和想象表达中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和审美感受。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词语,指导朗读(幻灯片底色为插图景物,便于图文对照)
烟雾迷蒙俯临长江杨柳依依依依惜别脍炙人口浩浩荡荡
繁花似锦飞檐凌空沙鸥点点按捺不住誉满天下永世不绝
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一个词语,学生模仿朗读对应的词语,要读出画面、语气和情感。
(二)诗文对照初步朗读感知
1.课前板书:黄鹤楼送别,朗读课题,读出感情。指出课文特点,板书:文包诗
出示李白写的送别诗并指导朗读,读出诗的节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扬州是江苏省扬州市,它们都在长江边上,黄鹤楼在西面,扬州在东面。所以说西辞黄鹤楼。)
2.从课文中找找哪些语句表达的就是这首诗的意思。用直线_________划出来。然后交流一下。老师读一句诗,让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情
1.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当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呢?
(1)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板书:之景
(2)师:你觉得送别时的环境怎么样?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同学和老师带进那迷人的送别场景。
2.假如第一段侧重写的是黄鹤楼送别之景,那么第二自然段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二自然段,能否和第一自然段一样,用一个字概括。讨论并板书:之情。
(1)指名朗读,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离别之情。讨论板书:依依惜别
(2)什么叫依依惜别?依依什么意思?惜别什么意思?(依依:留恋的样子;惜别:舍不得分别。形容十分留恋,舍不得分开。)
(3)指导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4)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________,一会儿远眺_______,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除了蓝天白云和江上景色,还可能仰望什么,远眺什么?比如:温暖的春日、雄伟的黄鹤楼、点点白帆、滚滚江水、飞翔的沙欧等)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_______低垂的杨柳,一会儿_______似锦的繁花,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除了仰望和远眺,还可以用哪两个表示看的词语?比如:俯视、注视、凝视、凝望、观望、紧盯等)
(5)集体朗读第二节,体会依依惜别的感情。
3.李白和孟浩然在一个特定的送别之景当中,深藏着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接着,课文又写了送别之什么呢?请读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一个词语概括。(板书:之语)
(1)出示:仔细读读第三自然段,你能读出两人之间怎样的感情?请抓住关键词句你圈圈划划,并做批注。
(2)交流
(李白对孟浩然十分敬重,两人的友谊十分深厚。在谈出感受后,通过朗读体会感情。)
①重点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指导朗读,问:猜想一下,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得到李白的敬仰?(有所领悟后再感情朗读,层层叠加。)
随机补充:
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出示):
赠孟浩然
唐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教师解释:我十分敬仰孟先生,他人格高尚才华横溢,名闻天下。年轻时远离官冕车马,年纪大了又归隐山林,常与松云为伴。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孟浩然很有才华,一生不贪图荣华富贵,人品高尚纯洁,深受李白的敬仰。指导朗读重点句。
李白说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我们以前学到过孟浩然写的诗吗?出示: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指导集体朗读诗句,初步感受孟浩然诗篇誉满天下(几乎家喻户晓)的才华。然后指导朗读课文重点句。
②重点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指导朗读。对比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蓝天下的白云_________________。(纯洁无暇)再比如:却像这雄伟的黄鹤楼名垂千古,却像这三月的繁花美丽动人,却像这杯中的美酒清纯甘甜&&)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依依不舍的感情。教师读旁白。
4.黄鹤楼送别,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再写到送别之语。接下来,又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四自然段,讨论并板书:之举
(1)在送别之举中,你又从哪里读出了人物的依依惜别之情?讨论,随机出示: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随机理解:伫立(长久地站立)、凝视(聚精会神地看)指导有感情朗读
(2)好友已经乘船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久久不愿离去。此时,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请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李白此时的内心活动。
(3)交流,点评。
5.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指导有感情朗读
(3)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写到送别之语、写到送别之举,最后写出了李白所作的送别之诗。(板书:之诗)请你再仔细读读这首诗,你觉得这首诗哪里蕴含着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说说理由(蕴藏在烟花三月中、孤帆远影中、碧空的尽头中、滚滚长江水中)
(四)拓展李白的离别诗,感受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1.李白写过很多的送别诗,而且十分喜欢把离别时的感情寄托在流水之中。(板书:寄情于水)
(1)出示: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这是我们曾经学过的李白写的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在这首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感情寄托在哪里?李白和汪伦感情深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2)出示
《金陵酒肆留别》(唐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另一首送别诗,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酒肆就是古代的酒店。在这首送别诗当中,李白先写了酒店周边环境非常美丽,酒店里已经酿造了上等的美酒。金陵的很多朋友前来相送,大家频频举杯畅饮美酒。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在这两句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情谊寄托在哪里?(寄托在东流水当中,也就是长江水当中,长江全长6300多千米,但李白觉得自己与金陵朋友的离情别意比长江水还要长。)
(3)出示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又一首送别诗。荆门是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长江边。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从荆门的渡口与朋友们告别。一共有六句诗,写了李白离开荆门渡口以后,一路上看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你们说,李白一路上游览了那么多的自然美景,为什么最后还是十分怜爱这来自故乡的水呢?(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感激之情)
2.将寄情于水的诗句整合在一起朗读:
出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小结
让学生看着板书,引导学生梳理出课文的写作思路。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生:之情,写到送别生:之语,写到送别生:之举,最后写到送别生:之诗。表达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生:依依惜别之情。通过了解其他三首李白的送别诗作,我们发现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创作现象,这是一种诗歌文化现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关注这种文化现象。板书:寄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最后再有感情地朗读一下李白的这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三、课后作业
第一首:《金陵酒肆留别》(唐李白)
第二首:《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板书:
之景
之情依依惜别
黄鹤楼送别之语寄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包诗之举寄情于水
之诗
附:李白诗二首
金陵酒肆留别
唐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翻译:
风吹柳絮满店都是香味,吴地的女子压好了酒请客人品尝。
金陵的年轻朋友们都来为我送行,送与被送的人都频频举杯尽觞。
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翻译:
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游历。
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第二篇:五年级上册 黄鹤楼送别 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3、通过诗文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深深之情,感悟课文。教学难点:
置身课文语言之中,体会诗话互照,情这同现的意境。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阅读交流法。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小黑板。课时安排:2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课时目标:
1、能读通、读顺课文,初步感知识
2、自学本课生字词,体会课文情节。教学进程:
一、激发兴趣,揭题。
㈠投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略)自读
正音
齐读 ㈡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见呢? 板书:黄鹤楼送别
二、听录音、初读课文。㈠听录音初读课文,㈡自读课文。㈢检查自学效果。⑴投影生字词。
⑵分节试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谁写了谁发生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1至3自然段)感悟情感。㈠投影:插图
⑴用自己的话描写图意。⑵谁站在岸边遥望什么? ⑶自读第二、三自然段。
㈡你对李白的放,读后产生什么感想?
⑴再读课文,凭借语言体会李白对老友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意呢? ⑵指导朗读
㈢学生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⑴指名读孟浩然的话。
⑵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㈣分角色朗读。
四、朗读效果评议 ㈠投影: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㈡烟花三月的景色可在文中圈画 ㈢口述诗意 ㈣齐读全诗 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精读课文。
2、诵诗,体会诗与文创设情感内涵。教学进程:
一、检查复习
口述对烟花三月景色描述。
二、精读课文。㈠指名第四自然段学生评议。㈡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㈢投影:插图。交流插图内容 ㈣齐读第四自然段
⑴理解“杨柳依依“依然 伫立、凝视”等词的意思。⑵海欧点点表示了什么?
㈤小黑板出示:白帆随着江凤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表示什么意思? 指名读一读,相机发言交流。精读第5自然段
㈠指我读,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㈡理解诗题意思。
㈢齐读全诗,读后想角体会诗的意境。㈣学生联系上文的故事内容对诗理解的情况。㈤诵读全诗。
三、自由读全文
四、总结全文 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结合课文,理解诗意。板书设计:
暮春三月 孤帆远影碧空尽
25、黄鹤楼送别 伫立凝视
吟 诗 唯见长江天际流
第三篇:国标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国标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教学设
计
fontsize=“6”>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自仪征漫网
点击数:110
教学要求:、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初步设疑:、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齐读题。
课文讲了谁为谁送别呢?(板书:李白——孟浩然)
你能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连起来说一说吗?
2、打开书,齐读第一自然段,我们看书上怎么写的。
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吟出这样一首诗
3、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⑴自读古诗。
⑵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
谈话激趣: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
二、精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㈠ 第二自然段。、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黄鹤楼的句子。
2、出示图片。
说说你觉得黄鹤楼怎么样?
3、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读读课文,体会一下。
⒋学生交流,出示句子1: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 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他们的行为与心情吗?
(因为他俩都不愿意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⑶ 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齐读这一句话。
㈡ 第三自然段
过渡: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出示句子2。学生自由读。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⑴ 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⑵ 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⑶ 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伤感>。)
⑷ 马上我们要请同学上台来表演这一段内容,现在我们要招聘演员了,谁想演李白?大家先练一练台词。
a、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b、评价
* 好,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哪里看出?
* 不好,为什么?你能读得比他好吗?(确定小演员)
⑸ 齐读这一部分。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2、出示句子3: 自由读。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 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⑵ 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⑶ 下面要挑选演孟浩然的同学。
那请你读一下孟浩然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
(学生读)
3、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这样,你们先练一遍,我们其他同学站起来,自由结对,你们也来练一练。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道具:一次性纸杯2只)(一人读提示的话。)
评一评。
还有人愿意上台来表演吗?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㈠ 第四自然段。
、引读第四小节。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接下去齐读……(生接读)。
2、重点理解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⑴ 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 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他会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⑷ 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
板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3、齐读第四节。
㈡ 第五自然段
过渡: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⑴ 什么叫“脍炙人口”?
⑵ 我们来看看这首诗为什么能脍炙人口。
出示并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⑶ 现在,你能大概地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了吗?
(同桌交流一下,再全班交流。)(结合“西辞”,板书图)
板书:
⑷ 你知道为什么这首诗能脍炙人口、流传千年了吗?你觉得这首诗好在哪里?
(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这首诗没有一个字提到离情别恨,却饱含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这首诗中景色美:烟花三月,碧空,长江天际流……)
(反衬写法:景色美,却无心欣赏,因为与好朋友分离)
(用词好:孤帆远影,写出了李白在江边目送了好久好久……)
(两次写到黄鹤楼,黄鹤楼有神仙飞天的传说,祝愿孟浩然到扬州能像神仙一样过得逍遥自在)
⑸ 这真是一首好诗,让我们怀着和李白一样的心情,再次朗诵这首诗。
四、扩展阅读、课前布置大家收集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朱大入秦》《芙蓉楼送辛渐》
《留别王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学生汇报
3、推荐古诗,出示:《送朱大入秦》《别董大》
学生自由诵读。
4、引导开展课外诵读: 的确,一首好诗,就像一位好朋友,好兄长,他能告诉你什么是高山流水般的伟大友谊,他能告诉你什么是见览思齐的人生哲理。古诗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想象的天地,提供了一个净化心灵的空间。
大家准备一下,我们下周六开个古诗文背诵比赛,看谁在3分钟时间内背诵出来的古诗多,好不好?下课。
第四篇:黄鹤楼送别优秀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教学内容,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文诗兼美,诗文互照,充满诗情画意。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有助于五年级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能力的训练,有助于体会诗人间依依惜别的情感。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
2、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力求让学生在民主与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自读自悟,主动探究,读懂故事,感悟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3、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古诗及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认读“谊”和“暂”,形近字辨析“暮”“幕”和“唯”“维”;查词典理解“脍炙人口”、“誉满天下”;
推敲词语“依依惜别”和“杨柳依依”中“依依”的含义,区别“远眺”和“仰望”,“伫立”和“站立”,“凝视”和“看”,探究用词的准确,并积累一些含有“看”的意思的词语。过程和方法:
将故事与古诗对照阅读,通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方式,理解诗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感情,熟读成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诗人和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重点:
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和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准备:
有关送别的诗句,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诗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让大家搜集了一些送别诗,谁想先来跟大家交流?
1、确实“人生自古伤离别。”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流泪。他们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里有一首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古诗。
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想一想这首诗所蕴含的情感,你了解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2、【说得真好,诗源于情,这首诗之所以脍炙人口,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情感故事,故事的题目是:黄鹤楼送别】
3、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进这个故事。
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选择你喜欢的朗读方式美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检查读书情况:(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
相机理清:人物、地点及课文主要内容。抓住故事的主人公——(板书:李白 孟浩然),知道故事发生的地点——伺机介绍“黄鹤楼”那就在这享誉盛名的黄鹤楼上,一对友人即将要分别了,这就是黄鹤楼送别(多媒体相机出示介绍诗人及黄鹤楼的课件)。
2、细心的同学发现没有,其实我们刚才说的主要内容在一个自然段中已经告诉我们了,那就是第一自然段。谁想再来读一读这个写出了文章主要内容的段落? 那你知道什么叫“饯行”吗?联系生活,说说“饯行”的意思。(饯:设酒食送行。饯行:为远行的人摆酒宴。)
3、那是在什么时候“饯行”呀?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雨迷蒙,繁花似锦。多么美的景色啊!再看看课本上的插图,你还能想到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生谈)多美的词,多美的景,让我们把这种美读出来。指读描写景色的话(生评价)女生读。
4、就是在这“烟花三月”的时节,孟浩然要离开了。男生,让我们来送一送他吧。男生读第一段。
四、精读课文,品味关键词句。
(一)第二自然段
过渡:在这大好的季节里,景色美如画,可李白却要为好友孟浩然饯行,他们是怎样挥洒满腔的离别情的呢?
1、让我们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看一看离别之际,李白和孟浩然的心情如何? ▲交流探讨:
2、师:就在这俯临长江、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上,一对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谁已经找到了? 【1】(板书:依依惜别)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这种依依惜别之情他们有没有表现出来呢?而是——藏在心底,这个“藏”字用的太好了,他们是怎么藏的?(生谈)两个一会儿正是告诉了我们,两位友人正在借欣赏景物来隐藏内心的离别之情呢。
★那我能不能将“仰望、远眺”位置互换?(不能,“仰望”向上看,“远眺”:远远地看。角度不同。)
【2】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他们都有意不去触动„„(生接读)。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他们一会儿„„(生接读)【3】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流露出两位诗人深深的情谊。谁愿意来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指读。齐读。
(二)第三自然段
过渡: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请大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要求:
1、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2、用“—”划出李白说的话,用“~”划出孟浩然说的话。
3、选择其中一位的话,谈谈自己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交流探讨:
哪个小组愿意先来交流有关李白的内容? 【1】此时他的心情如何?(敬仰和依依惜别)
(1)学生谈到兄长和老师时补充:当时孟浩然早已诗名远扬。李白比孟浩然小,结束江南之游后特来拜访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孟浩然在诗词创作上给了李白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称他是兄长和老师。(2)学生谈到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时补充: 李白曾有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3)谈到:何日才能再见面:还没分别呢,李白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足见对于这次分别,是多么的不舍呀!
(4)李白短短的三句话中,竟用了六个“您”字,足以看出他是何等的敬仰孟浩然。【2】指导朗读
(1)志同道合的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伤心难过!谁来试试,读出李白的敬仰与依依惜别。
(2)李白的酒杯中难道仅仅是酒吗?杯中还有他对孟浩然的祝福、友谊和敬仰。请把这种敬仰与不舍读出来吧(齐读)过渡:相见时难别亦难,李白的心情,孟浩然能不理解吗?哪个小组来接着交流有关孟浩然的内容?
【1】(1)“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的意思你理解吗?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说:天底下只要有一个知心朋友,即使他远在天边,也像是靠在一起的邻居。孟浩然此时引用这句诗,就是想告诉李白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引读
(2)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3)孟浩然不但忍住离愁还宽慰李白,真不愧是——兄长,是老师。谁来带着你的理解,如兄长,似老师一般安慰李白。(指名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一个满怀仰慕,敬上临别之酒,一个宽慰友人,道声情意深长。同学们,你们能演好这话别的场景吗?哪个小组来把他们的依依惜别表现出来。(配乐表演)。
▲小结:就在这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的长江边,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即将顺江东下前往扬州的孟浩然饯行,这就如诗句中所说: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种诗中有文,文中有诗的课文,我们就称它为“文包诗”。让我们再一起分角色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来感受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女生李白,男生孟浩然)
五、总结升华
分离就在眼前,有太多的话没来得及说,有太多的情未来得及诉,看着友人即将离去,李白又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六、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2。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3,搜集李白和孟浩然的诗读一读背一背。板书:
黄鹤楼送别
李白 孟浩然
第五篇: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黄鹤楼送别 教学设计 教案
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
镇江市丹徒区石马中心小学 周枫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生词,会用生字组词并理解词义;
3、对照课文,弄明白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会生字,会用生字组词并理解词义。
教学难点:
对照课文,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导入:同学们,刚刚这首歌唱的是哪儿?(扬州)好不好听?(好听)不光歌好听,扬州这地方也美呀!俗话说,烟花三月下扬州。今天,我们就要送一个人去扬州。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第25课 黄鹤楼送别)
3、过渡:谁送谁?(李白送孟浩然)看样子同学们都课前认真预习课文了,这是个好习惯,要保持。
二、预习反馈
1、字词: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先读一读词语 PPT:暮春三月 孟夫子 满饮 暂时 友谊 唯一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飞檐凌空 依依惜别
誉满天下 永世不绝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读准字音
容易读错的有“饮”,前鼻音;“暂”,平舌音;“谊”,第四声;“捺”,不能读成“奈”;“脍炙”,“kuài zhì”。
理解词义 这些词语的意思同学们理解么?有不理解的可以提出来。烟雾迷蒙:烟雾弥漫,使得眼前的景物朦朦胧胧,模糊不清。
繁花似锦:繁,多而且茂盛;锦,织有彩色花纹的锦缎。许多色彩缤纷的鲜花,好象富丽多彩的锦缎。
俯临长江:俯,向下,低头,与“仰”相对;临,挨着,靠近。
飞檐凌空:屋檐上翘,好像要飞到天上去。用来形容建筑的气势非凡。
依依惜别:依依,留恋的样子;惜别,舍不得分别。形容十分留恋,舍不得分开。誉满天下:美好的名声天下皆知。
脍炙人口: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用来形容大家都喜欢的,广为流传的好诗文。
读出韵味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美)飞檐凌空(气势非凡)
依依惜别(舍不得分开,悲伤难过)
誉满天下 永世不绝 脍炙人口(赞美)
按捺不住(激动)
三、整体感知
1、分段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同学们词语读得这么好,课文一定也读得不赖。请五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一下预习的成果,分段朗读课文,读得最好的,老师给他加一颗星。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发现错误我们及时为他纠正,与此同时,请你思考一个问题:课文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纠正。
交流讨论:课文主要写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
2、给课文分段: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李白和孟浩然话别?(1—3)【板书:饮酒话别】 孟浩然送走了,李白还做了一件事(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作了一首诗)【板书:吟诗送别】
请哪个同学把这两部分连起来,完整得说一说。说的时候注意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孟浩然走后,李白忍不住写了一首诗)
四、精读感悟
1、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1)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同学们能不能读好呢?
2)诗的意思你明白吗?请同学们对照课文,在课文中找到每一句诗相对应的句子,用直线画下来,并且把古诗的诗句写在对应的句子旁边。
交流讨论: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读好课文,读好古诗
自由朗读:文章写得美,诗也很美,请同学们轻声地读读文,再读读诗,看看眼前有没有出现这美丽的画面。
男女生配合朗读:请女生读一读文,男生读相对应的诗,女生要用自己优美的嗓音和有感情的朗读把男同学们带到古诗的境界中去,任务很艰巨,有信心读好么?
指名读文:请一位同学读一读文,要把全班同学都带进诗的意境中去。读得好,也给你加一颗星。
4)说说古诗的意思
现在,古诗的大意我们已经明白了,看看这个练习你能完成了么? PPT:请解释加点的字词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现在,同学们应该可以不看课文,自己说说古诗的意思了。先自己练说,再说给同桌听一听。
2、按要求默写古诗
质量要求:书写正确、端正、整洁,行款格式符合要求。速度要求:全诗38个字,请在3分钟内完成。
五、拓展延伸
1、诵读积累古诗《黄鹤楼》 师范读 学生自由朗读 学生齐读
六、作业布置:
1、随堂练习: 1)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完成《练习与测试》第25课一、三两题
2、课后作业:
1)《练习与测试》第25课
二、发展练习2)积累送别的古诗,背给同桌听。
板书:
黄鹤楼送别
饮酒话别
(时间)李白和孟浩然(地点)
依依惜别
吟诗送别
《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
教学反思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我认为本篇课文的重点就在诗,学习文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诗意,体悟诗人写诗时的感情。所以我从诗入手,设计了几个环节:
一、通读古诗,初步感受古诗
在字词教学结束之后,让学生初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加上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因为这首古诗真的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因此学生在这一环节上很轻松就完成了设定的学习任务。
二、诗文对照,理解古诗大意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熟读课文,让学生对照课文,找出能够解释诗句的语句,难度不大。很多学生第一时间找到的是后两句诗的解释:“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而前两句诗学生较难找到对应的句子。在巡视的过程中,可以提醒学生抓住诗中的一些关键字词,比如,“黄鹤楼”、“烟花三月”等,学生就不难发现,可以解释“烟花三月”的正是“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这句,那么就应该发现“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对应的应该是“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至于“下扬州”在第三自然段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中有所体现“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
这个过程既是学生理解古诗的过程,也是理解课文的过程,只有通过充分的读,读懂了课文,读明白了古诗,才能把诗文对照起来。
找到相对应的诗文之后,请学生读,既要读出文的美,更要体会诗的美。通过自由练读,男女生合作读,指名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把诗文读好。
三、精读古诗,解析难懂的字词
在充分朗读了古诗大意的基础上,再来解析诗中比较难理解的字词就应该容易很多了。我列出了“之”、“广陵”、“故人”、“辞”、“下”、“孤帆”、“尽”、“唯”、“天际流”这些词语。其中有一些词语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来解释,比如,“下”可以解释成“顺江东下”;“尽”就是“尽头”;“唯”是“只”的意思;“天际流”就是“流向天边”。还有一些需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解释,比如,“之”可以解释成“去,到”;“故人”就是“老朋友”;“辞”是“辞别、离开”。通过这个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也比较扎实。
四、内化吸收,自己说说古诗大意
字词、句子的意思都理解了,学生就可以把书本上的内容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了,我让学生自己先练说诗意,再同桌互相说说,最后请学生展示自己学习的成果。在前面多个读写说的环节的铺垫下,这个学习任务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难,学生可以较好的完成,在交流时就会有成就感,因此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再读古诗,深化体悟
这个时候再来读古诗,学生一定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再启发学生思考,这首诗除了描写了优美的景色外,还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呢?
六、默写古诗,写好钢笔字
写字教学应该穿插整个语文学习的始终,不是只有在习字册上才要认真写的。我们班学生钢笔字的书写水平总体上来看较低,所以,我安排学生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且提出了具体的质量、速度要求,希望通过这样长期的训练,能规范学生钢笔字的书写。
七、拓展积累,名师诵读
最后安排了一个拓展积累的环节,先请学生背一背自己积累的“送别诗”,再出示孟浩然的《送朱大入秦》、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以及李白的《赠汪伦》,让学生诵读记忆这些千古名篇。
今天课堂上,在生字词解释环节上花费时间过长,设想中是预习反馈,本应该由学生课前充分准备,却纠缠了很久,说明学生预习的有效性有待提高。高年级语文课堂应该缩短字词教学的时间,多给学生时间诵读、感悟课文。
如何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我还是没有找到那把钥匙。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探索,争取上出更加高效、又生动的语文课,争取让学生更加喜欢上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