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讲解

时间:2019-05-13 01:5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讲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讲解》。

第一篇: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讲解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大连八一希望小学 于 红 学习内容: 教科书69页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比奠定了基础。

学习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体会认识比的必要性,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4、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学习重点:

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理解比的意义。

学习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同学们喜欢照相吗?老师也喜欢。今天带来了几张新拍的照片大家请看!(出示课件)

2、你有什么想法?

二、自主探究

活动一:找出研究长宽关系的方法

1、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

2、为什么有的像有的不像?像不像与什么有关?

3、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些图片的长宽存在什么关系?

4、你们怎么研究,分小组讨论一下。

5、交流你们组的研究方法。

方法一:研究每个图形自身的长和宽的倍数关系。

方法二:研究每一个图形的长宽和图A的长宽的倍数关系。

活动二:确定了方法,下面利用附页中的图2我们来研究图片长和宽的关系

1、说说活动要求

(1)选定研究方法。(2)可以用算式也可以用列表的形式,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3)讨论你们的发现。(4)选一名同学和大家分享你们的结论。

2、分小组研究

3、汇报

方法一:图A的长宽6÷4=1.图B的长宽3÷2=1.5

图C的长宽3÷8=0.375

图D的长宽12÷8=1.5

图E的长宽12÷2=6

结论:长是宽1.5倍时比较像

方法二:(1)D、A的长:12÷2=6

D、A的宽:8÷4=(2)A、B的长:6÷3=A、B的宽:4÷2=2(3)A、C的长:6÷3=A、C的宽:4÷8=0.(4)A、E的长:6÷12=0.A、E的宽:4÷2=

2结论:长宽的倍数相同时比较像

4、总结

我们用什么方法解决了图片像不像这个问题。(除法)我们用除法研究了图片自身的长宽倍数关系,还研究了图片与图片之间长宽的倍数关系,找到了像不像的规律。其实我们在描述图片像不像时也常常用到数学中的另一个概念比。(板书)

三、自主学习

下面我们进一步研究比。

1、自学课本69页认一认。可以画一画、标一标。(板书)

2出示自学提示: a.什么叫比?

b.把6÷4写成比的形式怎样写,怎样读? c.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d.怎样求比值? e.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

(可以在书中划一划、记一记,自学后小组内交流,时间为5分钟)3.小组汇报。

(两个数相除,又叫作这两个数的比。)你是怎么理解的?

(6÷4写作6:4读作6比4。6是这个比的前项,4是这个比的后项)结合这个情境说说你对前项、后项的理解。

4、看来大家已经知道什么是比了,你能在题卡上找到其它比吗?

用最快的速度找到一个比写下了,并把你的比介绍给你的同桌。

5、交流比,说清是谁与谁的比

6、用比的知识说一说图片像不像的问题。

四、导疑启思:关于今天所学内容,你还有哪些疑问?

五、演练拓展

1、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的比。

2、介绍教师收集到的比。写出国旗中的比。

六总结升华

我们在研究生活中常见的照片时,又学到了比。(板书课题)说说你对比的理解。

七、作业

课本70页练一练1,2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情境引入。同学们,咱们班又来了一位新同学,老师想介绍他给大家认识,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想)可是这位新同学现在没有来,但是老师带来了他的照片,大家想不想看?(想)

2.激发兴趣。(课件出示教材69页图片A)咱们学校美术小组的四位同学分别为这位新同学画了一张画像(依次出示B、C、D、E四张图片),观察这些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

与小组的同伴说一说。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之间的观察与交流,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兴趣。

⊙师生合作,探究新知(一)教学生活情境一:照片相像问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你的发现。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1)如果以图A为标准,观察这四张图片,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呢?

(2)为什么图B、图D与图A比较像?试着说一说。(图B、图D都与图A的形状相同,图B是把图A缩小了,图D是把图A放大了)(3)这些图片都是什么形状?(长方形)下面我们研究一下这些长方形。研究长方形我们通常从哪些方面入手?(长方形的长和宽)3.探究规律。(1)指引探究思路。为了方便研究,我们把图片放在方格纸上,并隐去图片,只留下长方形来研究。前面我们是通过观察直接判断出这些图形的像与不像,那么为什么图B、图D和图A比较像,而图C、图E和图A不像呢?现在请你数一数、算一算、议一议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2)探究五个长方形中各自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学生小组合作计算,并完成表格。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加以引导。编号 长 宽 长是宽的几倍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长方形A 长方形B 长方形C 长方形D 长方形E

(3)初步感受比。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说给大家听? 预设 生1:我发现把长方形A的长和宽同时缩小到原来的就是长方形B;把长方形A的长和宽同时扩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长方形D。生2:我发现长方形B、长方形D和长方形A一样,它们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也都是长的。通过交流,我们发现A、B、D这三个长方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都是长的,也就是说这三个长方形是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这样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才会相像。

设计意图:组织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对一组长方形的观察、计算、思考,探究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存在的固定倍数关系,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初步获得“比”的一些体验。同时借助图形分类,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

(二)教学比的意义。1.引出比的意义。(1)引导学生质疑。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解决了照片相像问题,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有什么特点?(2)引出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作这两个数的比。(3)理解比。在比的意义中,你觉得关键的词是什么?(相除)2.比的读写法及比的各部分名称。(1)自学教材69页认一认。(2)生反馈自学成果,师根据汇报完善。①比的读写法:6÷4写作6∶4,其中“∶”是比号,读作“比”,6∶4读作6比4。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比值。比号前面的数叫作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作比的后项,前项除以后项得到的商叫作比值。设计意图:自学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适当安排学生看书自学是非常有必要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向教材学习,在自学中交流,在交流中反馈,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巩固(课件出示一面国旗)这面国旗长6 dm,宽4 dm。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说出哪些比?(长和宽的比是6∶4,宽和长的比是4∶6)⊙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分析比较“图片像不像”可知:生活中的两个量之间存在“倍比”关系。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比,课后请同学们用你们智慧的双眼去寻找更多的比,用你们细致的心灵去感受更多的比,用你们聪明的头脑去探究更多的比,用你们所认识的比去创造更多、更美的事物吧!⊙布置作业 教材70页1、2题。板书设计 比的意义和读写法 两个数相除,又叫作这两个数的比。6÷4写作6∶4,读作6比4。

第2课时 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创设情境,再现知识(课件出示教材70页“试一试”两幅图)

1.认真观察,说说这两幅图中各比的含义。(1∶2表示1份甘蔗汁2份水,2份甘蔗汁4份水……6∶3表示树高是影长的2倍,影长是树高的)

2.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比? 生自由交流并说出生活中见到的比。3.身体中的比。前不久的一个晚上,某珠宝店发生了一起特大失窃案,警察接到报警后立即赶到现场,这时罪犯已经逃走,现场只留下一个脚印,经验丰富的警察量了量脚印的长度,果断地推算出罪犯的大致身高。你们知道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吗?(脚印与身高存在关系)其实,身体中有很多有趣的比。(课件出示)(1)婴儿出生时的头长与身高的比约是1∶4。(2)成年人的头长与身高的比约是1∶7。(3)两手平伸的长度和自己身高的比约是1∶1。(4)人的心脏与拳头的比约是1∶1。(5)成年人腿长与头长的比约是4∶1。(6)成年男子的肩宽与头长的比约是2∶1。(7)一个人血液与体重的比约是1∶13。设计意图:背景资料和故事不但带给学生探究的欲望、研究的乐趣和发现的激情,同时也带给学生一种新奇的体验,一种清新的熏陶,真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师生合作,探究新知(一)速度问题。(课件出示教材70页“试一试”第一个表格)我们用除法找到了每个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其实除法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我们到马拉松赛场看一看吧!1.从表格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已知马拉松选手和骑车人的路程与时间)2.提出问题:谁跑得快?

3.生小组间讨论解题方法。(比较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的大小)4.生实践操作,完成表格并汇报。[40∶2=40÷2=20(千米/时),45∶3=45÷3=15(千米/时),20>15,所以马拉松选手跑得快](二)单价问题。(课件出示教材70页“试一试”第二个表格)1.提出问题:哪种苹果最便宜? 2.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师巡视引导。3.生完成表格并汇报。[(9∶2=9÷2=4.5(元/千克),15∶3=15÷3=5(元/千克),12∶3=12÷3=4(元/千克),4<4.5<5,所以C种苹果最便宜)] 设计意图:在速度问题中运用“路程、时间、速度”和在单价问题中运用“总价、单价、数量”,加强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比”的认识,为引出“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三)探究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出示课堂活动卡。1.探究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1)比与除法、分数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①观察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②小组内交流、讨论。③小组汇报。预设 生1:我们小组通过观察算式发现,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数中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分数中的“”;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中的分母;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商,分数中的分数值。生2:我们小组通过观察算式发现,除法可以看作被除数和除数的比,分数可以看作分子和分母的比。④总结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比的前项和比的后项,那么你能写出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吗?谁愿意试一试?(a∶b=a÷b=,教师板书)引导学生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你觉得用a∶b=a÷b=表示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完整吗? [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在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在比中,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因此三者的关系应该补充上“b≠0”这个条件,即a∶b=a÷b=(b≠0)](2)填表巩固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课件出示表格,小组完成表格)比 前项 ∶(比号)后项 比值 除法 被除数 ÷(除号)除数 商 分数 分子(分数线)分母 分数值 2.探究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区别。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着这样紧密的联系,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区别呢?请在小组内讨论一下。(1)小组内讨论。(2)汇报交流。预设 生1:意义不同,比是两个量之间的倍比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生2:读法不同。生3:表示方法不同。设计意图: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掌握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为学习比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课堂巩固,拓展延伸 1.填空。(1)有7个红球和9个白球,红球和白球个数的比是(),比值是();白球和红球个数的比是(),比值是()。(2)小红今年8岁,爷爷今年62岁,小红和爷爷的年龄比是()。(3)小明3时走了11km,他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航模小组8个人共做了27个航空模型,做的模型总数和人数的比是()。2.小强的身高是1m,爸爸的身高是173 cm,小强说他和爸爸身高的比是1∶173。小强说得对吗? 3.解决问题。足球比赛中常出现的“2∶0”的意义是什么?它是一个比吗?(足球比赛中记录的“2∶0”的意义只表示某一队与另一队各得的分数,而不表示两队所得分数的倍比关系,这与今天学习的比的意义不同,它虽然借用了比的写法,但它不是一个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布置作业 教材71页3、4、5题。板书设计 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数中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中的分母;比号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分数中的分数线;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商、分数中的分数值。区别:意义不同,读法不同,表示方法不同。

第二篇:《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讲解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活中的比》 第一课时。

教学背景:《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本课的教学设计是“相片的长于宽的比例”“速度与水果价格”等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比的读写法,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求出比值。

2、经历从具体的情景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的,理解比的意义。

3、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早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教学准备:课件、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唤醒经验,引入新课。

1、创设情境,唤醒经验。

课前谈话:(欣赏神九的视频)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是今年6月16日发射的“神舟九号飞船”的壮观景象。当然说到神九我们就会想到“神女”——谁啊?谁来说说你了解刘洋多少?

开课:刘洋生于1978年10月,今年34岁。谁能告诉我你今年几岁了的?

师:今年刘洋34岁,同学11岁。看到这两个信息,从数学的角度,你会想到哪些问题?

预设生1:刘洋比同学大几岁?

师:谁能解答对这个问题?(34—11=23)用减法计算出他们俩儿相差几岁,比较的是相差关系。还有不一样的想法吗?

生2:刘洋的年龄是同学的几倍?(或同学的年龄是刘洋的几分之几?)

师:怎样解答?这又是在比较他们年龄之间的什么关系呢?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师:其实啊,数学上,我们把这种用除法计算的关系叫做相除关系。看来,如果要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比较它们的相差关系,也可以比较它们的相除关系。

2、揭示课题,目标导学。

生活中像这样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现象很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学习“生活中的比”。

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一)、情境一:照片的想像问题。

1、刚才我们聊到了女航天员刘洋,老师这儿还有几张她的照片呢?(出2 示刘洋的照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张照片,你发现哪几张照片和图A比较像呢?

2、这些照片为什么有的与图A比较像,有的不像呢?这里面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呢?为了方便我们去研究,老师把这几张照片放在方格图中。每个方格的边长用1来表示。

3、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以小组为单位,带着老师的小提示,一起来探究这些长方形照片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小提示:(课件出示)

(1)数一数,在方格图中数出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并填在表中。(2)算一算,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有什么关系?

(3)议一议,你能发现图片中像与不像的秘密吗?

4、全班交流:通过刚才的研究你发现这些长方形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并板书,并完成表格)

5、你发现照片B和D为什么与比较相像了吗? 可能生1:我发现A变成B,长和宽同时缩小了2倍。生2:我发现A变成D,长和宽同时扩大了2倍。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观察发现,如果两张照片的长和宽同时扩大或缩小的倍数相同,它们就比较像。

生3:这三张相像的照片长都是宽的1.5倍。生4:这三张相像照片的宽都是长的2/3。

(生口答宽和长的倍数关系的除法算式,教师相机板书)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计算单张照片的长宽的倍数一样,也证明了它们相像的原因。

(二)、情境二、三:速度和单价

师:刚才我们把这些长方形照片的长和宽分别进行比较,揭示了照片B和D与A相像的原因。生活中像这样对两个数量作比较的事例还很多。请看:

师:猜一猜:跑步和骑车谁快?要比什么?(生:比速度)

你会解答吗?要知道哪个摊位的苹果便宜,又要比什么?(生:比单价)

你能计算吗?

师:请同学们看到书49页,快速填好书中的两个表格,并比一比。开始吧。

师:谁快?你是怎样计算的?(教师相机板书)

师:马拉松运动员比骑车还快一些。这让我们也想象到运动员平时的艰苦训练、奋勇拼搏,看来只要付出努力,就有可能超越。师:哪个摊位的苹果便宜?怎样计算的?(板书相关算式)

(三)、抽象比的意义。

1、认识比的意义。(1)、引出比。

师:看,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比长与宽的关系,解决了为什么照片相像的问题,比速度的问题,比单价的问题。观察这些算式,都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生:都是除法算式。

师:像这样表示两个数相除关系的式子,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新的表示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比。师:比如,在求长是宽的几倍时,我们用6÷4,还可以说成长与宽的比是六比四,写成6:4,读作六比四。其他几个除法算式又可以看成是谁和谁的比呢?谁来说说?(依次把除法算式改写成比)

(2)、抽象比的意义。

师:观察我们得到的比,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比吗?(指名回答)

师:说的不错,我们看看书上怎么说。看书,齐读。板书。师强调:看来,比表示什么关系?(两个数之间的相除关系)

2、认识比各部分的名称。

(1)自学课本50页的认一认,看看你又知道了有关比的什么知识?(2)汇报完善。

① 板书比的前项、后项、比号和比值

② 介绍比值的计算方法。(学生口答,并适时追问比值的含义)

3、对比小结。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比的前项和后项,我们看出有的比的前后项是同类量,这样的比我们叫做同类量的比;有的比的前后项是不同类量,这样的比我们叫做不同类量的比,其中不同类量的比能产生新量,比如路程比时间,得到速度。

三、练习巩固,应用提升。

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

1、填一填。

(1)有5个红球和10个白球,红球和白球个数的比是(),比值是(),白球和红球个数的比是(),比值是()。(2)航天员刘洋今年34岁,同学今年11岁,同学和刘洋的年龄比是(),比值是()。

(3)航模小组8个人共做了27个航空模型。做的模型总数和人数的比是(),比值是()。

(4)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是4厘米,这个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的 比是();这个正方形的边长与面积的比是()

2、辨一辩。

(1)小强的身高是1米,他爸爸的身高是173厘米。小强说他和他爸爸身高的比是1 ∶173。小强说得对吗?

(2)足球赛中常出现的“2:0”的意义是什么?它是一个比吗?

3、说一说。

在实际的情境中理解1:4的含义。若苹果和梨的数量比是1:4 ⑴ 出示一个苹果和4个梨。⑵ 出示一箱苹果和4箱梨。师:看来,1:4也就是表示什么?

⑶ 出示2个苹果:按照苹果和梨的数量比是1:4的关系,如 果苹果有2个,梨有多少个?

⑷ 出示12个梨:如果梨有12个,苹果又该是几个?为什么?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好了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走进了生活中的比,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老师今天也为你们收集了生活中的一些比,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一读:

1、标准的篮球场长和宽的比是28:15。

2、地球上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的比是63:27。

3、我国国旗长和宽的比是3:2。

4、人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

将拳头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的比大约是1︰1,成年人身高与头长的比大约是7︰1,腿长与头长的比大约是4∶1。

5、你知道吗

0.618 是一个神奇的数,它是美的象征。只要一个比的比值大约是0.618时,这个比我们就称它为黄金比。

(欣赏两张图片)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引导学生探究大量生活实例的基础上抽象出比,并在理解比后又回到生活中来找找比、欣赏比。下面就如何关注教学过程,提高课堂实效谈谈我们教学后的思考。

一、关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

学生的学习要有方向,而如何把握这个方向,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引导适时、到位,学生就能控制自己,随着学习内容步步深入学习。例如在教学中,让学生讨论 “图形为什么像或不像,有什么秘密?”时,我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学习,为他们的学习指明了方向,知道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预定目标,学生的学习动力得到充分的激发,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就能根据目标自觉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主动克服困难,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二、关注教学环节的设计,创设有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与自己生活环境、已有知识经验密切相关、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丰富生活经验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创设如下情境:“这些图片为什么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交流后发现原因是A、B、D三个图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体会同类量的比;再设计了“速度”“单价”问题,让学生体验不同类量的比,从而感受比就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最后让学生了解“人体上有趣的比”,欣赏“黄金比”的图片,进一步感受比的意义。这些8 情境都是把数学问题融入实际生活情境中,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关注自身的教学行为。

主要表现在:第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知识。教学本课时,我主要从生活中的像片入手,巧设悬念:“为什么图片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第二、运用直观操作,分散教学难点。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多媒体来演示,注意数形结合,通过一系列的情境,使学生对比的认识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并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这节课,我并不是一下子就归纳出“比”的概念,而是充分创设时间、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探索图片“像”与“不像”的秘密,展示小组合作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研究交流,数形的有效结合,感受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的比,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第三、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将来离开学校在实践中能够自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打开思路想问题。

第三篇:每逢佳节倍思亲完整教学设计讲解

每逢佳节倍思亲 第一课时

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1.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传统佳节,(板书:佳节)“佳节”什么意思?(美好的节日)

像这样美好的节日有哪些?你喜欢这些佳节吗?选择一个说说。

2.每当佳节来临,我们总会和自己的亲朋好友相聚一堂,度过令人难忘的快乐时光。在大家看来,过节总是开开心心的,可有一位著名的诗人:王维。却在重阳佳节的时候,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引读课题)3.对于王维,你们了解吗?(补充:他的“山水田园”诗尤其出色。九岁时开始写作,被称为“神童”,15岁便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到长安求学。)(设计意图:从“佳节”入手,回忆学生欢度佳节的情景,然后,笔锋一转,揭示王维在重阳佳节的感叹,引出课题,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今天就让我们乘坐历史的列车,跨越时空,一起走进王维少年时的故事。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语文书,自由朗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注意生字词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在旁边打个小问号。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3.出示词语: 单独 异乡 回忆 思念 兄弟 挽着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头插茱萸 登高远眺 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文中理解)

开火车读:每人读一行、齐读(适时正音:兴,在这指“高兴”,所以读第四声。)

黑板上的这些词语中有没有你刚才打小问号的?(对于生字词的理解,主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如:兴高采烈:喜笑颜开、欣喜若狂、兴致勃勃、头插茱萸 , 眺:从高处往远处看,然后拓展举出表示看的词语:“俯视、注视、仰望、紧盯、瞧”)

4.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里,相信你们也能把它读好,谁愿意来试试,其他同学的任务也很艰巨,老师想请你们当小评委。(指导朗读古诗:指名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5.一首饱含深情的古诗道出了离家两年的王维的心声,千言万语汇成这样一句诗: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在这指什么节?(重阳节)现在,你理解课题的意思了吗?(每当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设计意图: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走进课本,自由、充分地朗读课文、自主学习。以读为主,通过个别读、评读、想象读等不同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并在读中加深体验,受到美的熏陶。扫清阅读障碍,为接下来的精读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精读课文,情感涌现

1.王维为什么会在重阳佳节如此思念亲人呢?读读课文1-3小节,你可以抓住一些关键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2.组织交流。

A:“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5岁”说明王维很小便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亲人。(你们几岁了?15岁,正需要父母的关心与照顾。而王维却远离了家乡,而且这一走就是两年。)

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心情如何?(是啊!与亲人分离,哪怕是几天都会很思念,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它的家乡在华山东边的太原,长安在华山西面,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七百多个日日夜夜,叫王维怎能不思念亲人呢?)让我们齐读第1小节。

(过渡:小小年纪,离家两年,思乡情切。还有原因吗?)

B:“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1)重阳佳节、合家团聚的日子,王维漫步街头,看到了什么?(人们扶老携幼,……)王维还可能会看到什么呢? 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出示句子)谁来读?(指名读)(2)别人欢度重阳都喜气洋洋,非常热闹,而王维却独自一人,当他看着(引读下一句)

平时常想家的王维,此时更加思念亲人,谁来把王维此时的心情读出来(再读)。

他触景生情,怎能不思念亲人呢?谁再读?

你情真意切的朗读打动了我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

(3)重阳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而王维此刻却孤身一人,独在异乡,怎能不思念家乡、亲人呢?让我们齐读第2自然段。

C:看着别人欢欢喜喜地过重阳,此时此刻,他在想些什么呢?

(想起了以前在家乡时和亲人过重阳节的快乐情景;由过去的快乐想到了现在的天各一方;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面对此情此景,王维浮想联翩,以前的一幕幕情景浮现在眼前:(以前在家乡时……引读第1、2句)而如今……(引读第3句)王维思念着他的亲人,他的兄弟们一定也在思念着他。(引读第4句)

文中的……,更让我们知道王维还想了很多很多,文中有个词语就是这个意思,是哪个词?(思绪万千)你理解了思绪万千,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词。

思绪万千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本课总结:下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王维的古诗,体验他的内心,去感受他对家乡、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

四、布置作业

每逢佳节倍思亲 第二课时

一、调动感情,导入课题。

1、(出示望月图,音乐)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个人心中最亲的人。每见月圆,远在异乡的人们总会对故乡对亲人思念不已。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谁的乡愁呢?今天我们继续走进《每逢佳节倍思亲》。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诗,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用人们最熟悉的一句诗作为课题,读:(指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齐读。)

3、你们知道哪些节日是“佳节”?(指名让学生说,老师评点)

4、师:“每逢佳节倍思亲”(突出)课文中的“佳节”指什么节?这个佳节人们是如何过的呢?过渡:人们常说:“读书百遍,其意自现。”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听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划下来,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相信你们定能找到答案。

二、情景同现,读文悟情。

㈠、读读想想,体验节日快乐。

1、学生自读。老师巡视。

2、交流:

(1).题目中所写的佳节是指什么节呢?(指名读句子。)(从“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知道这个节是重阳节)(2)介绍重阳节(出示资料)

(3)在重阳节里,人们是怎么过的?(指名读句)A.长安的人怎么过重阳节?

▲(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了。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同学们,用心去读,用心去想,多读几遍,读后再想想。待会儿老师请你来读。你读了这段话,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读文,教师巡视交流。)

▲什么是“扶老携幼”?读词。谁给“兴高采烈”换个意思相同的词(神采奕奕、喜气洋洋)。

引说情景(配图片):师:节日的长安街头可真热闹呀!人们有的搀扶着老人去赏菊,有的 抱着小孩去买冰糖葫芦,有的骑着毛驴去赶庙会,还有的 全家带着重阳糕外出郊游 ……真是热闹呀!

这就是重阳节热闹的场景,此时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抽生说)

▲谁能把这欢快的场面通过读书告诉大家?指名读。(评价:听了你的读,我仿佛就站在热闹的大街上了;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你认为怎么读才更热闹呢?)

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啊!人们都在开开心心过重阳节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节日,难怪王维会称它为“佳节”。这段话该怎么读呢?你再试试。(老师点评:你读的真欢快。你读的真热闹。你读的真喜气洋洋。)

B 诗人家乡重阳节是怎样过的?

▲(出示: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同学们再用心来读读这段话,看看后面的插图,找找答案。以前在家乡时,他与兄弟们是怎样欢度重阳节的呢?(学生读思)

▲交流: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兄弟们头戴茱萸登高远眺;他们喝着菊花酒,吃着重阳糕,他们聚在一起吟诗弹唱……)(相机指导: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据说可祛邪避灾。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了。到唐代就已经很普遍了。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手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他们的欢笑声、喝彩声、祝福声……)你想到了什么?(他们在重阳节里真是开心呀!

▲朗读体会。(师:你们看到了兄弟手挽手,头插茱萸去登高游玩,听到了兄弟们的笑声,多么高兴啊,用你的语言将这欢快情景表达出来。

a、指名读

b、点评:这欢乐多吗?从哪里看出?“每逢”“总要”应该突出。D、师:让我们与诗人一起走进那个充满欢乐的重阳节吧!(齐读两段话——家乡过重阳节与长安过重阳节的场面)

㈡回归古诗,品悟诗情

1、过渡:在这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日子里,王维开心吗?出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请同学们边默读边思考,从诗文中找到答案。▲学生默读诗,教师巡视。▲交流体会王维的心情。

(1)独在异乡为异客(理解“异乡“异客”“独”——他一人在长安,外出求学,当兄弟们在家乡“山东”(简笔画出长安至蒲州示意图,帮助理解“山”指“华山”“山东指什么?)他的家在华山以东的蒲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市;长安则在华山以西,是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山东指华山的东面,长安在华山的西面。此时他和亲人天各一方。一人在外,离开家乡的日子里,最想的是什么?(想念爸爸妈妈、兄弟姐妹、自己的同伴)他的内心怎样?(孤独、寂寞、)独在异乡他在“思亲”;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理解:当兄弟们重阳节等高欢聚时,他却孤孤单单,只能是静静思念着兄弟们,他在“思亲”,他“佳节倍思亲”。)

(3)他仅仅是在重阳节思亲吗?(王维与他家人一别已有两年。“已有两年”两年啊,多少天?算一算。这七百多个日日夜夜,他每时每刻都在想念着亲人啊!两地相距有近1000里。那时交通不发达,人们通行最快是骑马,或者步行。千里迢迢来往,谈何容易?

口头练习:

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

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 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

是啊,对家乡朝思暮想的王维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在这全家团圆的日子里,王维的心情是——(难过的、痛苦的、寂寞的),在每一个幸福的节日里,王维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把浓浓的思念溶进了短短的四行28个字里,提笔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读古诗。

▲你就是王维,你能读王维的难过吗?(指名二-三名读诗,用缓慢、低沉的语调朗读诗文。)老师给你配上音乐。(打开音乐《思念》)

▲谁能面朝大家,把王维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说给大家听。

▲小结:多么深切地思念,多么美好的情感,千言万语汇成了这首诗(齐读)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师:(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身处外地的游子们的共同心声!(板书:游子)外出打工的父母,思念儿女,这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边疆的战士观看联欢晚会,想起父母,这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同学们,重阳节,爷爷奶奶不和我们在一起,我们给他们打个温情电话,这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时,每个中国人都期盼着团团圆圆。这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亲人)

2、同学们,这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已经融进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从古至今,亘古不变。我们还知道哪些写思念亲人的诗吗?

▲李白的《静夜思》(生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老师向你们推荐两句:(出示卡片)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生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宋代大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生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总结:(指着板书)今天我们欣赏了王维因为身处长安和家人天各一方写下的脍炙人口的思乡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无论亲人离得有多远,思念的情丝就会有多远。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共同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作业:

(1)小练笔:你有过思念亲人的感受吗?请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来表达你对亲人的思念。

(2)收集、诵读王维的诗或反映思乡的诗,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板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

天各一方 孤独忧伤 思绪万千 思念家乡、亲人

第四篇:《猫和老鼠》教学设计讲解

《猫和老鼠》研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随文识记“鼠、眯、糊、迷、谜、咪、抓、刚、须、慢、胡”这11个生字。会写“猫、咪、迷、饱、洞、欢”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儿歌。

(3)通过字形分析,初步掌握形声字的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规律,并培养学生运用这个规律主动识字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识字课要以识字写字为主。

2、通过字形分析,初步掌握形声字的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规律,并培养学生运用这个规律主动识字的能力。教学准备:

1、生字、词的卡片。

2、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你们喜欢看猫和老鼠的动画片吗?今天,老师把它们带到的课堂上。(师出示猫鼠图)师指着黑板上的猫和老鼠,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猫和老鼠的一个故事。(板书:和)

4、让我们一起齐读课题。

(二)、初读儿歌,读准字音

1、儿歌向我们讲了猫和老鼠之间发生的什么故事?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儿歌,声音要响亮。

2、自己再读儿歌,读的时候不认识的字多读两遍。

3、自己再大声读儿歌,注意要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掉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完后,你觉得自己读得很好,自己给自己加一面红旗。

4、请同桌的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你读一句,同桌读一句,你认为同桌全部读正确了,用铅笔给同桌的书上加一面小红旗。

5、一边读儿歌一边把课后两横线中会认的字在课文中圈出来,说说读书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结合上下文猜一猜、拼一拼、查一查、问一问等。)请你想办法解决吧。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1)出示生字:鼠、眯、糊、迷、谜、咪、抓、刚、须、慢、胡,看拼音认读。(2)去掉拼音认读

(3)读词语:老鼠、眯着、迷糊、谜语、猫咪抓住、刚刚胡须、慢慢(课件显示词语,学生认读)

(三)、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儿歌内容

1、让学生按顺序一幅一幅的看图,指导学生边看图边思考:图上画的是谁,在做什么?

(依次出示课文插图,说说每幅图画的是什么?)

2、让学生把三幅图的内容连起来说。

(四)、概括儿歌内容:

1、根据提示默读儿歌,完成填空。(出示课件)

课文写了()出洞偷米,被()抓住的事,最后到死都不知道死因。

2、学习伙伴互相说一说。

3、指名回答

(五)、细读品味

1、默读儿歌,思考:小老鼠出洞偷米,那小花猫在干什么?用横线画出。[培养学生阅读方法:边读边想边画。]

2、小组自读儿歌,互相说一说

a.小花猫真的睡着了吗?你从哪个词知道的?

b.小老鼠吃到米了吗?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后说一说。

c.我们要向小花猫学习什么?

[通过小组讨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五、作业:

把猫和老鼠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指名朗读儿歌。

(二)图文结合,理解儿歌内容

1、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那让我们再一起认真地来观察71页的老鼠图。(1)小老鼠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把句子说完整)(2)我们来读读第一节的第一行。

2、小老鼠出洞偷米,那小花猫在干什么?请一名同学来读一读第一节的2、3、4行。(1)抽生读第一节的2、3、4行

(2)小花猫在干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师出示生字“咪”,识记。接着出示生字“眯”,你怎么记住它?(3)小花猫真的睡着了吗?你从哪个词知道的?(4)你还知道哪些像“迷迷糊糊”这样的词语?(5)齐读第一节的2、3、4行。

3、小老鼠以为小花猫真的睡着了,他们成群结队地钻出洞去偷米。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出动的样子。

(1)生观察图。

(2)师:小老鼠心情怎样?(生:高兴、兴奋)

(3)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看一看,请同学们来读一读第二 节的1、2行。

(4)课文中那个词能看出小老鼠很高兴?(生:满心欢喜)(5)这时候小老鼠会怎么想?(你睡懒觉,我饱肚皮)(6)第2行末尾用了一个感叹号,谁能读出感叹的语气?(抽生读)

4、小老鼠吃到米了吗?我们来读第二节的3、4行。(1)在小老鼠刚要偷米时,被小花猫抓住了。(师出示“抓”)

(2)你们做一做抓的动作?你怎么记住这个字?(抓要用手,所以有个“提手旁”,猫抓老鼠要用爪子,所以有个“爪”字。)

(3)小老鼠到死都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都没有解开这个谜。(师出示“谜”,识记)(4)小老鼠到死都没有解开这个谜,你能告诉它是怎么回事吗?(5)多么有趣的故事呀!我们一起把整个故事读一读。

三、学习形声字,了解形声字的特点

1、在这篇课文中,有几个字宝宝长得 非常像,我们一起来看一看。(1)抽生读黑板上这4个生字“迷、眯、谜、咪”(2)你们发现了什么?

(3)师总结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

(4)谁能用其中一个字给它找朋友,并用找到的词语说一句话。

四、扩展

1、你还知道哪些字是形声字?

2、识字的方法可真多,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种利用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识记生字的方法。孩子们,只要我们做学习的有心人,就能认识更多的汉字,就能写出规范美观的汉字。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检查生字。(1)开火车读生字。(2)齐读生字。

2、齐读儿歌。

3、复习上节课学习的识字方法。

上节课我们我们还学习到了一种识字方法,谁来说一说?(形声字的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规律)

二、学习会写的字

1、好的识字方法能让我们与更多的字宝宝交朋友,而一手好字又能给人以美的感受。下面我们来写字,好吗?

(1)做好写字准备。

(2)观察字形,说说这六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交流书写这些字要注意什么?(3)学习新部首“反犬旁”和“食字旁”。

(4)师范写,让学生看清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5)描红,师相机指导。

三、布置作业:

每个生字抄写两遍。(要求:找准位置,书写工整,字体大方。)

四、积累

挑选本课中你喜欢的好词抄写在词语花篮里。

第五篇:信息化教学设计讲解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讲解的实训教学为《凸轮轴的检测》,我讲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讲解:

首先为教学分析:

《凸轮轴的检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中的一个实训项目。用时3课时。

授课的对象为汽修专业一年级一班的学生,该班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较差,善于使用手机、电脑,对QQ、微信操作熟练。前期已经掌握凸轮轴检测的相关理论知识,但尚未进行实际操作。

根据专业教学标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以及学情确定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其中教学重点为规范、熟练的进行凸轮轴轴颈失圆度、凸轮桃尖高度、轴颈直径的检测。教学难点为检测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制定的教学策略为

课前,课后,利用QQ、微信与学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上,利用学生喜爱的手机、电脑辅助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利用仿真软件模拟,教师现场演示,学生实训,实现“做中教,做中学”,降低学习难度。通过小组合作,创造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对学生表现,及时评价、表扬,以激励学生学习。实现学、教、练、评深度融合,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为了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采取的策略为,一是利用仿真软件引导;二是教师现场演示;三是学生对照微课练习;四是小组合作探究;五是教师一对一指导。

具体的教学过程

分为课前预习,课堂实施,课后提升三个环节。

课前我将本次课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上传到QQ学习群中,在群中与学生交流,引导学习。要求学生把学习情况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发送到群中,以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课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3课时的课堂实施过程,划分为7个环节。环节一,实训导入

通过情景短视频,提出问题。

而后回顾凸轮轴检测的相关理论知识,提出实训任务。环节二,模拟实训

首先,教师模拟示范操作过程、讲解要点。而后学生通过模拟操作熟悉操作过程、要点。在此期间教师随机调取学生的模拟软件作业表查看学生学习情况,并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

环节三,教师演示

教师现场演示规范的操作过程,同时投影播放事前录制的操作微课 环节四,分步练习

教师将操作微课发送到学习群中,学生手机下载后,对照微课,一步步反复练习,逐步掌握操作过程,规范操作要点。

在此期间,教师巡视全场,对个别学生手把手教学。环节五,小组合作

在此环节,将全班学生分为8个组,分配待检凸轮轴。向每个组发放实训工单,给出凸轮轴的各项标准值和使用极限值,让每组学生,检测判断凸轮轴是否合格。

每组学生一起互相帮助,规范动作,完成实训工单。教师查看全场,帮助检测有误的小组查找问题,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环节六,成果展示

每组学生将检测工单分享到学习群中,并请小组代表上台分享。环节七,总结评价 教师对检测规范,结果正确的小组予以肯定。对检测有误的小组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讲解说明,共同学习提高。

对学生的评价,从多方面进行,评选出前几名,在学习群,家长群中以群公告方式发布,以激励学生学习。

课后提升

给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课本查找、网络搜索、交流讨论等方式查找答案,并在学习群中分享,以扩充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以上即为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其中的特色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为采用情景导入,仿真软件模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为利用仿真软件引导、学生对照微课练习、教师手把手辅导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三是通过QQ学习交流,小组合作探究,课前课后知识查找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的讲解到此结束!

下面进行的是我的操作展示环节,欢迎大家上台观看指导!

下载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讲解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讲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戏》教学设计讲解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景物描写。 2 .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1.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

    《荷花淀》教学设计讲解

    《荷花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荷花淀派的创作风格。 2.掌握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3.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感,珍惜和平生活。 【教学重点】 1.跌宕起伏的情节安排与如诗如画......

    《左右》教学设计讲解(写写帮推荐)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左右》教学设计 鞍山市立山区通山小学 刘亚男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66-67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左右是在学生学习了“前后”、“上下“的位置......

    《赛龙舟》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赛龙舟》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解读: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民族风情”,旨在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风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热情。《赛龙舟》是第......

    《荷花》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荷花》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积累词语,提高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精彩段......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讲解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盐城市第一中学陈仕桂 课 题:信息及其特征《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 课 时:1课时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

    《狮子和兔子》教学设计讲解

    《狮子和兔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五桂桥小学 彭晓莉 教学目标: 1.读准本课生字、新词。随文理解重点词:恼羞成怒、筋疲力尽等。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重点句子。 3.读懂课文,让......

    《詹天佑》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詹天佑》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阻挠、控制、竣工、讥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