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选题库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21课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2.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3.加强诵读训练。教学难点:
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 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于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
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指导阅读“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强调以下内容: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 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
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③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三、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 俨然 豁然 阡陌 垂髫 恰然 邑人 便要还家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②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检查学生自读情况。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呵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 理。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 ① 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为具言所闻 向,对 2)乃不知有汉:竟 :乃大惊:竟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 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4)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 具答之:详细地
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 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 咸来问讯:都黄发垂髦: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 复延至其家:请处处志之:同“誌”,作标记
谐太守:到„去,寻病终:死
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现在指神情庄重或假装正经的样子。阡陌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现在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魏晋:更不用说。现在用作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说如此:像这样。现在指“这样”。芳草鲜美:鲜嫩美丽。现在指食物味道好。7)完成练习五,了解文言文主语、宾语的省略情形。
五、诵读训练。(锻炼朗读能力,加深课文理解。)教师应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字音要读准。如“便要还家”中“要”读“邀”,不读“耀’;‘“骥”读记”,不读
义”;“此中人语云’中“语”旧读玉,现不作要求。
②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衬感来。如“忽逢/桃花
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①问今是问世,②乃不知有汉.(3)无论魏晋、,加着重号的调应重读,语调稍慢;第①句读得略平缓.②③句读得有起
伏;第①句与②③句间停顿略久,②③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1.学生齐读课文。2.学生自己朗读。
教师点评,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3.自由朗读,鼓励学生力争有所提高进步。
4.若时间允许,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背出第一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查字典,弄清下列成语的意思。
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恰然自乐世外桃源无人问津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2.学生口头解释所查成语的意思。
二、结合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发现桃花源(第1段);进访桃花源(第2、3段):寻找桃花源(第4、5段)。2.齐读第1段,思考: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
全文起何作用?
“忘路之远近”说明渔人走了很远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送”说明是在偶然的情
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
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花源
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3.请一位同学们朗读第2段,思考: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见到了怎样的景 致?
进入桃花源不容易:“林尽”->“一山”->“小口”->入”->‘”极狭”->“复行”,这表明桃
花源的隐蔽,与世隔绝,难于发现。渔人见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
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见到的人“悉如外人”‘“恰然自乐”,说明桃花源
环境幽清,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齐,音律和谐,生动地勾画出一
幅祥和安宁的田园图画。
4.请一位同学朗读第3段,思考:
①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
....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②“皆叹惋”说明了什么?
渔人“——。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
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5.默读课文最后两段,思考: ①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访桃花源,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
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②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
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
三、齐读全文,讨论总结以下内容。
1.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说明主要从情节的曲折离奇,悬念迭出这一方面来考虑,如学生有其他方面的体 会,也应认同肯定。
情节的曲折、跌宕的表现在:①渔人迷路了,会怎样?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 神奇之地。③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逆
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
这般自由幸福?③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①为什么
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相生,使课文情节
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以上为理解要点。》 2.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理想社会?
应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来理解。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和寄托。(可不必引导学生去认识“它只是一种空想”之类的方面。)
四、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小短文。要求:①设想你是渔人,写你进入桃花源后的见闻,不与课文雷 同。②400字左右。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桃花源
(理想社会)发现 进访 再寻
鲜美缤纷
忘~逢~异~穷
平旷伊然良田美池桑竹 怡然大惊叹惋 处处志之 遂迷未果
第二篇:语文:第21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桃花源记教案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不详 点击数:
11131 更新时间:2009-11-20 13:27:32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 m 桃花源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词汇。2.掌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寓意。3.理解作者寄托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2.理解故事的寓意。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
一、复习导入:(一)导语: 同学们,还记得有一次语文课上,老师给大家出了一道题:中国的别称有哪些?谁还记得?(中华、神州、四海、九州……)今天,老题想再问问大家:咱们土生土长的巫溪,有直插云宵的山峰,有回环迂回的河流,有善良淳朴的人们;那么,有谁知道咱们巫溪又有哪些别称呢?(桃源、峡郡……)那么,有谁知道为什么把巫溪称作桃源、峡郡吗?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战争的课文,这些课文提醒着我们,现代世界里仍然存在着残酷的战争,很多人因此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生活在困苦之中。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可以说,当时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检查预习: 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当时陶渊明约57岁。他拒绝了东晋政府的征招,又拒绝同刘裕宋政权的合作,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2.识记生字词: 豁(huò)然开朗 俨(yǎn)然 阡(qiān)陌 垂髫(tiáo)诣(yì)太守 刘子骥(jì)
3、词、句。(1)古今词义。交通:古:交错相通。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走投无路的境地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味道好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如此:古:像这样。今:不够
(2)一词多义: 舍 : 便舍船(舍(shě):动词,离开,丢弃。);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房舍。寻 :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不久)志 : 处处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向: 寻向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所志(以前);眈眈相向(对着)
中: 晋太元中(中:名词,年间。);中无杂树(中:名词,中间。);村中闻有此人(中:名词,里面。)
其:各复延至其家(其:代词,他(们),即村中人。);得其船(其:代词,他的,即渔人的。)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其:代词,他,即渔人。)
行:复行数十步(行:动词,走。);缘溪行(行:动词,划行,划船。)复前行(行:动词,走。)。
得:便得一山(得:动词,看见,看到,遇到。);得其船(得:动词,找到,寻到。)
不复出焉(出:动词,出去。)不复得路
出 :皆出酒食(出:动词,拿出,摆出。);既出,得其船(出:动词,出来,出去。)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wèi):介词,给,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为(wèi):介词,给,对,向);捕鱼为业(为(wéi):以……为……,译作“把……当作……”。)
兼词: 不复出焉(焉:是个兼词,相当于“于是,于此”,可译作“从这里”。
(3)通假字
1、⑴具答之。⑵一一为具言所闻。(“具”通“俱”:详细,详尽。)
2、便要还家。(“要”通“邀”:请,邀请。)
3、处处志之。(“志”通“志”:做记号,做标记。)
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第二课时
三、分类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桃花源记教案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四、请归纳出源自本文的成语。你能用这些成语造句吗?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怡然自乐 与世隔绝 无人问津
五、提问:作者借这篇文章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种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作者的这种理想?(A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B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C陶渊明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中,因而想象出了他心中的理想的社会,这既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又反映出人民大众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当时的社地,这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实现的。)
六、指导背诵。指名读背诵的方法,后指导背诵。
缘溪行→逢桃花林→林尽水源→山有小口→舍船从口入→豁然开朗→见渔人→自云先世→问今是何世→停数日,辞去→既出→及郡下→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南阳→未果 →无问
桃花源记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属:类。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
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
古义:像这样 说如此
今义:这样
缘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 舍弃
便舍船
寻:
寻找
寻向所志
房子 屋舍俨然
不久
寻病终
志:
做标记 处处志之
向:
以前
寻向所志
标记
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业
l•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弃、放弃)屋舍严然(房屋)
C.缘溪行(行船)复行数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二)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渔人甚异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此人—一为具言所闻,首叹惋
(四)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4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二课时
一、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
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
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
通,鸡犬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板书设计
1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2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3离开桃花源
导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
问津者
似有而无的理想社会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县各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进秦时乱,申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边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文中加括号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语,请补出。
2.文中加点的“要”读作____, 加点的“间”读作___。
3.文中加点的“要”的意思是____,在这段文字中还有个表达这意思的词,它是___.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4.“妻子”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词性是___,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___,是个___短语。
5翻译句子。
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
6.桃源中人“皆叹惋”的原因是:______。
7.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语句。《桃花源
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2.熟读并背诵全文;品味简洁而蕴含丰富的语言。3.正确看待作者的社会理想。【教学重难点】 1.积累词语,背诵课文。2.正确理解和看待作者的理想。【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常把理想中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地方称作什么?(板书: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来源于一个虚构的故事,为什么千百年来它一直吸引着人们,具有如此长久的魅力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跟随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踏上快乐的“桃源之旅”吧!(板书标题、作者)
(说明:导入应着力于激起思维矛盾,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
1.学生朗读:请学生先按照自己的理解自由读课文,然后再读给同桌听。2.指名朗读:评价读音、停顿。
3.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弄懂文意,时间为10分钟。然后畅谈:桃源带给你怎样的“世外”感受?
(引导学生畅谈感受,比如:奇、美、乐等。)
三、探究桃源之“奇” 故事确有传奇色彩,因此曾被列入志怪小说一类。仔细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描写让你产生“奇”的感受?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1.自主探究。2.合作探究。
3.交流展示。在学生展示中,教师相机点拨、纠正、穿插、强化重点词句的积累。(1)入源经过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渔人沿溪行而“忘路之远近”,何以不返棹而一直走下去?究竟是什么事物吸引了他?
穿插词语积累:缘,沿着。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千百株桃树夹岸,其中竟无一棵杂树,这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所为?
穿插词语积累:鲜美,鲜艳美丽,是两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则是“口味好”的意思。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的样子,这个成语现在仍在使用。异,感到奇怪,动词。欲,想要。穷,走完,动词。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洞口仅容一人通过,且深不可测,不知其中有何怪异,而渔人竟敢孤身而入,亦奇人也。
穿插词语积累:舍,舍弃,丢掉。才,仅仅。豁然开朗,形容洞口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这个成语现在也用来比喻经过长期思索,突然明白了某个道理;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2)桃源中人奇。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若为仙,何以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皆与常人无异;若为隐,何以凭一洞之隔便与尘世相去万里?
穿插词语积累:悉,都。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怡然自乐,成语,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3)桃源消失奇。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渔人出洞后既已“处处志之”,何以再去找时竟茫然无所见?这样看来,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间了!
后来南阳刘子骥“规往”而“未果”,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个尾声:有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显得亦真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亦幻,传奇色彩也就更浓了。
穿插词语积累。扶:沿、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志:动词,做标记--“处处志之”;名词,标记--“寻向所志”。及:到了。诣:到。遂:终于。规:计划。
寻:动词,寻找--“寻向所志”;副词,随即,不久--“寻病终”。津:渡口。无人问津的词语由此而来。第二课时
一、感受桃源之“美” 1.上节课我们探究了桃源之“奇”,这节课我们来欣赏桃源之“美”。请再次默读课文,勾画出描写桃源外部美和内部美的句子,然后展开丰富的想象,口头描绘桃源的环境美。
(外部美: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内部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穿插词语积累。
俨然:整齐的样子,在现代汉语中则是“极像”的意思。属:类。
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
交通:交错相通,指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在现代汉语中则是“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桃源的美,不仅表现在环境,更表现在人们之间的关系上。请先认真读一读第三节,然后把它改写成一组具体生动的人物对话。
先由同桌之间表演,然后指两名学生到讲台上表演。师生共评。穿插词句积累:
(1)重点词。具,详尽。要,通“邀”,邀请。咸,都。妻子,妻子和儿女,是两个词,和现代汉语中“妻子”不同。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在现代汉语中则是“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不必说,不要说,是两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则是表示条件的连词。延,请。语,yù,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告诉,对……说。不足为外人道,不足,不值得,这个意思仍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如“不足挂齿”、“不足为奇”等。
(2)省略句。根据上下文填出被省略的字:()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屏显)
这是省略句子成分。在不妨碍理解的前提下,省略掉具体的指称,可以使行文简洁、流畅。这种省略不仅文言文中常见,在现代书面语和口语中也常见,只是在文言文中出现得更为频繁罢了。答案依次是:村人、渔人(可用“他”替代)、渔人、村人、渔人(可用“他”替代)。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屏显)这一句改成人物对话后,有什么变化?
原句,作者巧妙剪裁,不正面地详细叙述这一对话过程,却用总叙的方式把它浓缩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里,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陶渊明的语言明净如一泓清泉,没有一点杂质,真正做到了将可有可无的字句一概删去,这种省略方式最能反映出他的语言风格。这种语言风格很值得探究和学习。
二、对话采访
先齐读一遍课文。然后进行以下活动,活动分两组进行: 1.如果让你对桃源百姓说一段话,你会怎样说?
2.如果让你以小记者的身份对陶渊明进行采访,你会问哪些感兴趣的话题?可以先拟出采访提纲。
(说明:活动一的目的是,通过学生与文中人物的直接对话,深化对桃源社会实质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把课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活动二的目的是,促使学生深层次探究本文的写法。对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组织其他学生回答:你觉得陶渊明会怎样回答?譬如:
--你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我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我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连连的环境里,中年以后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我在《桃花源诗》中说的更具体,“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正是原始农耕社会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种和平生活的写照;“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说的是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会制度;“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则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这一原则的具体化。这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这或许就是吸引人们的原因。
--文章结尾为什么要写渔人的复寻而迷失?
我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这篇文章里,我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这个现实世界之中。我在《桃花源诗》最后说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就是这个意思。不过这也仅仅是意愿而已,谁办得到呢?刘子骥之后而无人“问津”,也表达了我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三、总结深化
陶渊明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出一幅理想天国的生活画面: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没有重税;人人安居乐业,个个亲如家人;房舍整齐,环境优美。这实际上就是我国古代人民心目中的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的雏形。陶渊明本人对此是十分清醒的,在文章的末尾,在太守派人按渔人所说路线去找时,路途标志全部消失,桃花源最终亦不可求为结束,已清晰地点明,桃花源仅仅是一个空想虚幻的地方而已,它实际上并不存在。以此来交代文章的主旨,就更显示出其意义之深远。但如果我们联系起世界历史发展的过程,作一个东西方思维发展的对比,我们就会惊讶地发现,生活在公元4-5世纪的陶渊明,他提出的乌托邦的理想竟比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出现,早了近700年。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对比!
四、课下作业
1.比较探究:《桃花源记》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课下把二者加以比较,找出内容相对的语句。
桃花源诗
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⑴。黄绮⑵之商山,伊人亦云逝⑶。往迹浸复湮⑷,来径⑸遂芜废。相命肆农耕⑹,日入从所憩⑺。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⑻,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⑼,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⑽。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⑾,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⑿。淳薄既异源⒀,旋复还幽蔽⒁。借问游方士⒂,焉测尘嚣外⒃?愿言⒄蹑轻风,高举寻吾契⒅。
(注释:⑴全句意思是秦王朝暴虐无道,造成战乱,贤人们都逃离世间。嬴氏,指秦王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朝。天纪,指合理的社会秩序。⑵黄,夏黄公。绮,绮里季。秦末汉初时高士“商山四皓”中的两人。⑶全句意思是桃源中的人就在此时也离开了世间。伊人,指桃源中人。云,语助词,无义。⑷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初进山的路渐渐湮没。迹,足迹,代“路”。⑸来径,来时的路,与“往迹”同指,但角度不同。⑹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互相勉励致力于耕田。肆,尽力。⑺憩,休息。⑻这两句的意思是,春天养蚕,丝尽归己;秋天庄稼熟了,也不用缴纳租税。靡,无。⑼全句意思是按古制进行祭祀。俎豆,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礼器。⑽游诣,游玩。⑾纪历志,岁时的记载。⑿这两句的意思是,桃源中人的奇异踪迹从秦末到晋已隐没了五百年,却被渔人在这一天发现了。五百年,约数。敞,开放。神界,仙境。⒀这句意思是桃源中的淳厚风俗跟浇薄的世风,二者本源不同。⒁这句意思是,渔人离开不久,它又隐没了,指记中的“遂迷,不复得路”。⒂游方士,游于方内的人,指世俗中人。⒃这句的意思是,世俗中人不能测知尘世以外的事。尘嚣,指尘世。⒄言,语助词,无义。⒅契,契合,指志趣相合的人。)
2.背诵课文。【资料宝藏】
1.桃源梦寻(湖南长沙桃花源旅游区)
(一)记得还在读中学时,就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记中所描写的武陵渔人问津桃花源的故事,将幼年的我迷得如醉如痴。好几回我都梦见桃花源,每次醒来,眼前晃动的是一片粉红的烟雾,还有秦人古舍中俏丽的村姑、银须飘髯的老者。那时,我就想一定得去访访桃花源,机会终于来了。而且,我已四次访过桃花源,每次都兴味盎然。桃花源对我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连我也感到惊讶,难道我的桃源梦还没有醒么?
(二)桃花源的魅力首先在洞,正是这洞将两个世界隔开了,一为世外,一为世内。一为仙境,一为人间。那洞何在呢?前几次游桃花源,都把桃花山上水源亭对面岩壁上的那个小山洞当作文中说的“小口”了,那个地方的风景也很好,一口清潭,三面为石壁,青苔满布,一面为平地,建有一亭,即水源亭。潭水沿石壁飞泻而下,形成一瀑布,瀑面虽仄,但落差很大,自高空坠下,犹如一条银练。那洞可容一人出入,出洞后,为一水库,当年可能是一水池,水池周围,青山环列,林木蓊郁,静谧,幽深。神清气爽之际,我略感疑惑,陶渊明的文章明明说,出洞后,“辖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可此景不对呀!看洞口的石壁上镶嵌了碑铭,一块为“洞口常春”,系明代常德知府林应亮所题;一块为“秦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人古洞”,系清代桃源知县余良栋所撰。查桃花源的史料,唐朝时狄中立的《桃源观山界记》云此洞:“厥状如门,巨石屏蔽,灵迹犹存。”可见在唐代就是一景了,但是不是秦人古洞,唐人没有明说。
今年春,我第四次来桃花源,与湖南桃花源管理处的顾问刘先生谈起我的疑惑,刘先生告诉我,陶渊明写的“山有小口”,那“小口”其实不是山洞,是山谷。当年这个口很小,两山相夹,极狭窄,后来修路将这个口子劈开了,如今国道从这里通过。这样说来,国道两旁、桃花山与桃源山之间的大片田畴才是当时的秦人村。
那条引渔人入洞的神秘的小溪是从这个山口流出来的。《仙源陶氏族谱》中有诗曰:“一水穿岩击浪沙,沿溪楮木似龙蛇。”楮木,弯曲多疙瘩,形似龙蛇,可见当年此洞荆棘丛生,不易穿过。也许正因为此,后人将它神秘化了。唐代诗人张旭有《桃花溪》诗云: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几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看来,秦人古洞在唐代就弄不清楚了。如果是这样,刘先生的发现是个很大的贡献。
(三)疑问还有。《桃花源记》说武陵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看来武陵(今湖南常德)渔人是从沅江进入桃花溪上岸后来到桃花源的,缘溪行怎么会忘路之远近呢?我四次游桃花源,有两次是坐船去的,从桃源县城出发,穿行于画山绣水之间,约一小时,登岸,再步行半小时,就到了桃花源,虽然没有沿溪,那溪也就在马路不远,根本没有“忘路之远近”的感觉。
直到2000年仲春,湖南桃花源风景区请我为他们的景区规划做评审,我在景区顾问刘先生的陪同下考察了桃花山背后的嶂山才得明白。从桃花山翻过去,进入嶂山,那是一大片人烟稀少的丘陵,风景极美,鸟鸣山幽。山谷交错,时分时合。谷中有小溪,蜿蜒曲折,水流清亮,空明澄透。溪畔有小路,不知通向何方,走着走着,就迷路了。刘顾问在景区工作了几十年,在此勘察山水,也不知迷路多少次。至此,我才恍然大悟:当年,没有修路,此地不与外界相通,武陵渔人在此山谷中转来兜去,极易“忘路之远近”的,如果不是桃花林的吸引,渔人未必能寻到秦人村。
(四)是因为误解,还是因为别的,反正,桃花源就成了桃源洞了。描绘桃花源的许多诗文。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径直将桃花源说成是桃源洞。这一改,桃花源的意义就不同了。本来,桃花源是秦人避战乱的地方,它的意义不过是反映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而改成桃源洞,它就是仙境了。不是有神仙洞府的说法吗?中国文化说的仙,一是在天上,一是在人间,天上的仙界虽然也美,但虚无飘渺,语多不稽,看来,中国人对高处不胜寒的天宫多是景慕而未必向往,比之天宫,中国人倒更钟情于人间的仙界。人间的仙界多好,青山秀水,鸟语花香,有吃不完的山珍海味,赏不尽的丝竹管弦,更重要的有红粉佳人,朋友知己。总之,人间幸福全有,但人间的灾难全无。那么,这样一个人间的仙境在哪里呢?在洞府。洞门一关,自成天地。
洞在人间,却不在世俗,是世外,却又在世内,故称之曰“世外桃源”。清代文人江盈科有《秦人洞说》一文,文曰:“当日渔郎,实有其事。所至之境,如记称鸡犬相闻,阡陌交通,实是仙界。盖仙界者不离人世,不即人世,有无之间,真幻之际。”--说得很好!
由避战之绝地,到世外之仙界,中华文化精神风貌于此可见一斑。中华文化重世俗人生,但又追求精神超越,二者不能分离,于是,就在世俗中实现超越,在人间缔造仙界。这与西方文化灵与肉分离,神界与凡界乖违,可说大相径庭。
“世外桃源”--中国人理想人生的另一表述!
(五)桃花源的景观以桃花与清溪为特色,桃花与清溪相配合,可谓绝妙。
作为景区大门的桃花源牌坊刻有一联。联曰:“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好个“红树青山”、“桃花流水”!这里不仅色彩在对立中互补,更见绚丽,视觉上纵横运动,更见动感,而且“桃花”与“流水”相互逗乐,构成一种惹人遐想的美妙的情趣与意境。试看看,那条曾经引过渔人的桃花溪。在红霞似的桃林中蜿蜒流过,碧绿的水面上浮着落英,那点点花瓣轻托流水款款流动。试想想,当年它从神秘的山口流出,该有何等的诱惑力啊!渔人不就是敌不住美的诱惑才冒险进入山口的么?怪道王阳明说:“桃源在何许?西峰最深处。不用问渔人,沿溪踏花去。”桃花、流水是最好的向导。
桃花流水的美是一种仙境的美,它绚丽,又平淡,流动,又静谧。黄庭坚似乎感受到了这种仙境的美妙与清冷。他吟道:“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处,红露湿人衣。”洞中春色难锁,尽管有人一再慨叹“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桃花还是禁不住不随流水出洞来,仙境虽然美,没有人去又有何意义呢?仙人其实也是人。
桃花在中国文化中的审美意味特别丰富。它的外形无比艳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其美在诸花之上,故将桃花比作美人。桃花的内涵,一般来说,难能免俗。令人感奇怪的是,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它一与流水结合,便高雅得潇洒出尘!一处“世外”,便成了人间仙境。
传导仙界的信息的流水桃花,无疑美妙迷人,不随遣流水的桃花又如何呢?大儒朱熹的《桃溪》一诗出语不凡,诗云:
洞里春泉响,种桃泉上头。烂红纷委地,未肯出山流。
真是“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落红宁肯委地,而不愿随波逐流,何等的洁身自好,何等的高雅脱俗。此桃花既不是仙境的象征,也不是美女的比喻,分明是士人气节的写照。“烂红纷委地,未肯出山流。”我首先想起的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在桃花溪水旁我久久地徘徊,“山自青青水自流”,青山常在,白云常在,碧水常在。我徘徊之地,可是渔人寻津之地,陶公吟诗之地?
“桃红又是一年春。”今年的桃花开得真好!
(六)自山麓的菊圃,到山腰的集贤祠、桃花观,再到这山顶的高举阁我都在观仰,我不止在观仰此地秀美的风光,还在观仰一个伟大的人,他就是陶渊明。如果说桃花流水青山幽洞是此地景观的外貌,那么,陶渊明则是此地景观的灵魂。没有陶渊明,就没有了桃花源。
菊圃、集贤祠、桃花观、高举阁都是纪念陶渊明的。各处景观都有特色,菊圃为一四合院的建筑,正面的厅堂为渊明祠,集贤祠本名靖节祠,建于唐初。明末清初,奉祀王维、孟浩然、李白、刘禹锡、韩愈、苏轼等先贤,故改名集贤祠。桃花观本为道观,是桃花源的主体建筑,左有蹑风亭,右有玩月亭,风景绝佳。它与陶渊明的关系主要在民国初年,桃源知县在观内辟有“古隐君子之堂”以祀陶公。高举阁建于桃花山顶,从陶渊明的“高举寻吾契”诗句中得名。
这三处名胜中大量的碑刻、楹联,充分展示陶渊明的光辉人格。
陶渊明虽然做过官,但绝大多数岁月还是在隐居,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曾封长沙郡公,陶渊明自己也做过大军阀荆州刺史桓玄的幕僚,湖南武陵(常德)距荆州不远,风景之佳,素擅美名,爱好山水的陶渊明不能不去游览,桃花源一带他很可能隐居过。
隐士是中国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早在商周,就有隐士存在,反对周武王革命的伯夷、叔齐后来都成为隐士。隐士属在野的知识分子,他们中不乏沽名钓誉之徒,但也有不少人才。姜子牙、诸葛亮出山前都是隐士。隐士的政治态度很复杂,从哲学思想上来看,不管真隐,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假隐,都标榜道家,崇尚自然。他们的存在,构成中国文化一道奇异的景观。分析隐士文化的性质、意义当然不是本文的任务,这里提及,乃是因为桃花源作为一处风景名胜,其重要价值在于它是中国隐逸文化的典型。
陶渊明无疑是隐士的卓越代表。作为隐士的卓越代表,陶渊明有两点为其他隐士所不及的地方,一是他的崇高气节,“不为五斗米折腰”,这点特别为人称道,传为千古佳话。二是他亲自参加田野劳动,与农民的关系很好。
作为伟大的诗人,陶渊明上继屈原,下开李白,开创了中国清新诗派。他将诗的题材从山水扩大到田园,是田园诗的首创者。
陶公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伟哉!
正是因为有了陶渊明这样伟大的人物为桃花源写了诗并记,才使桃花源千古流芳。正是因为有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才引来无数的名人来此观赏,栖迟,吟咏。让我来稍许开列一下唐、宋、元、明四代写过桃花源诗文的名人的名单吧。唐代:孟浩然、张旭、王昌龄、王维、李白、刘禹锡、韩愈、王建、刘长卿、杜牧、章碣等。宋代:张咏、梅尧臣、苏轼、王安石、秦观、黄庭坚、朱熹、陆游、姜夔、谢枋得等。元代张斛、元好问、许衡、吴澄、刘因、萨都剌、傅若金等。明代:薛暄、文澍、王阳明、江盈科、袁宏道、袁中道、杨嗣昌、张镜心等。据说,历代关于桃花源的诗文多达二、三十万字。
桃花源当之无愧是一座辉煌的中国古代的文化馆。在桃花源游览,犹如在读一部中国古代的隐逸文化史、文学史。
(七)此时,我在桃花观留连,观赏。沉醉在大厅一副楹联的意境之中。联云:
卅六洞别有洞天,渊明记,辋川行,太白序,昌黎歌,渔耶,樵耶,隐耶,仙耶,都是名山知己
五百年问今何世,鹿亡秦,蛇兴汉,鼎争魏,瓜分晋,颂者,讴者,悲者,泣者,未免桃花笑人
个中情味,令人品赏不尽。真个是: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桃花源,我悠远的梦。2.《桃花源记》教学资料
一、文章的主旨
本文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二、结构层次
《桃花源记》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首句至“欲穷其林”,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的曲折情景。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作品一开始就以特有的魅力紧紧抓住了读者,使你非跟着渔人这个导游走下去不可。第二部分,从“林尽水源”至“不足为外人道也”,写渔人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纯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作者借人民不满秦始皇暴政这一历史事实来抒发对刘裕弑君篡位暴行的不满,并由此产生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绪歌颂了理想乐土。这是“记”中的主体和核心。作者是通过形象的描写,神话式的虚构故事和美的激情来打动读者心灵的。第三部分,从“既出”至末句,写渔人离开桃源后,数人闻讯再访而不可得其路径的种种情景。以此作结,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这结尾,也可能是暗示读者:这美好的境界在现实中是并不存在的。
三、词句知识 1.“然”字的用法。
“然”,在古汉语中,附在描写声容情态的词语之后,作为构词的辅助成分,与现代汉语的“地”相当。作“……的样子”讲(有时可不翻译)。
“豁然开朗”中的“豁然”,是“开阔、敞亮的样子”的意思。
“屋舍俨然”中的“俨然”,是“整齐的样子”的意思(“俨然”在现代汉语中还有另一义为“十分像……的样子”,如“俨然一个正人君子”)。
“怡然自乐”中的“怡然”,是“悠闲、安详的样子”的意思。“欣然规往”中的“欣然”,是“高兴地”、“愉快地”的意思。2.句式的省略在本文中,主要表现为主语、宾语的省略。(1)省略主语。例如:
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还家,设酒杀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鸡作食。村中(人)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省略宾语。例如:
①问(渔人)所从来,便要(渔人)还家。②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③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
在古汉语中,省略掉主语宾语,并不会导致语意含混、引起误解,反显出语言的简练、紧凑。但在译成现代汉语时,却常常需把省略掉的成分补出来。
3.古今词义的异同。
在本文中,重点是理解与区别那些同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在文字形式上完全相同而含义不同的词组。例如:阡陌、交通、妻子、绝境、无论、从来、间隔。
在古汉语中,这类双音词的每一个词素都有独立的意义,翻译时都必须准确地译出。古今义有相同的因素,但更须了解其不同之处,否则容易“以今释古”,造成理解上的偏差或错误。
4.一词多义。(1)便舍船屋舍俨然(2)忘路之远近便扶向路(3)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4)乃大惊乃不知有汉(5)往来种作设酒杀鸡作食(6)阡陌交通才通人(7)寻向所志寻病终(8)忘路之远近闻之(9)屋舍俨然欣然规往(10)既出皆出酒食(11)随其往延至其家(12)遂与外人间隔遂迷 5.同义词、近义词。
(1)具、威、皆、悉、并:(都)(2)言、语、云、道、认、经:(说)(3)要、延:(邀请)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4)穷、尽:(完结)(5)若、如:(如果)(6)未、无:(没有)(7)及、诣:(到)6.文中至今常用的词语。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怡然自乐。
四、详略安排
本文是作者的寓意之作,因而能否表达寓意,就成了材料取舍的关键。总的说来,桃花源里面写得详,桃花源外面写得略;生活图景写得较详,一般过程较略;渔人进桃花源时写得详,出来时写得略;桃花源中人“自云”写得详,渔人的答话写得略。正因为该详就详,该略就略,详略得当,所以全文仅用320字,就创造了一个有头有尾、有环境、有情节、有人物和有对话的动人故事,完美表达了寓意。
五、虚实结合的写法
作品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虚幻色彩,又有强烈的真实感人力量。这一方面是因为主题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作者始终注意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是虚构的,情节是离奇的。桃花源是“避秦时乱”的人们开辟的,一直延续到晋代,与世隔绝五六百年,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秦始皇式的暴政,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依然存在,东晋统治集团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对下层知识分子的无情排斥,刘裕篡夺皇位的阴谋手段,都是活生生的现实。所以,人们能通过这离奇的构思,强烈地感到主题的真实。同时,作者始终注意在虚构故事时结合着逼真的写实。如文章一开始就明确向读者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人物的身份、职业:“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这就使桃源境内发生的一切事情变得好像都是真的。最后写南阳刘子骥向往这个乐土,欣然寻访,没有成功。刘子骥,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是晋朝太元时的名士,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作者把他写进作品中去,就进一步渲染了作品的真真假假的气氛。作者之所以如此首尾照应,意在使人确信:虚幻怪异的桃花源是实有其地的胜境,从而加强了作品诱人的艺术力量。
六、语言艺术特色
作者善于用通俗平易、朴素自然的语言在其田园诗中描写他所喜爱的农村生活。在《桃花源记》中也是如此。如作品的第1段写桃花源外面的景色:“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仅仅用22个字就描画出一幅迷人的暮春桃林图。头两句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从正面写桃林之茂密,第三句从反面写桃树之多而且纯,后两句从侧面衬托出桃林地面之美,以及桃花盛开后花瓣纷纷落下的景象。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桃林之美,其中有的词语如“芳草鲜美”,简直给读者一种有色有香的感觉,而所用的语言却是接近口语化的。陶渊明用这些朴素的散文语言描绘了桃源外围及内部的自然美和人们的生活美,因此吸引了后世不少的画家去画桃源图。清人卫炳鋆说:“桃源山水,画中景也。……而古今之列人画谱者,唐、宋以来,惟摩诘《桃花源里人家》,意趣盎然,神致生动。……韩文公《题桃源图》诗,舒元舆有《录桃源画记》,吟咏之余,宛若置身洞天福地,然其造意设色,大约因明记想象为之。”(《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卷下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作者在叙述中的语言不仅到朴素自然,而且非常精练,没有多余的废话。全文用320个字就讲了一个有头有尾,有人物,有话,有情节的故事。整篇作品因主要写桃源社会,所以着重详写桃源内的人与事,写桃源外的事就从略。作者往往用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如写到桃源人初见渔人的情景,只写“见渔人,乃大惊”,后面三个字不仅写出了桃源人见到渔人的神色,而且也体现了他们与外界隔绝之久。又如写渔人与桃源人谈话的情景,作者以“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话作了交代。这个复句所包含的内容也很多。渔人自己在世上所知道的详细情况,不是作者所要着力描写成的所以在上半句一笔带过。而后半句,虽只三个字,但从桃源人共同的“叹惋”中,可以想象到渔人所说的世上的情形,与桃源内的生活相比之下,世上是多么混乱不堪!而桃源内的生活又是多么安定。
《桃花源记》中许多词语由于言简意赅,一直被后世沿用下来,至今还有其生命力。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不足为外人道也”、“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等等,这些词语都几乎成了人们熟悉的成语。其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用来表现桃源人与世外隔绝之久,而又说明桃源内没有朝代变化的情形,非常贴切,又非常生动具体。宋代唐庚在《唐子西文灵》中说:“唐人有诗云:'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及观渊明诗云: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便觉唐人费力如此。如《桃花源记》言:'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见造语之简妙。盖晋人工造语,而渊明其尤也。”从上所说,可见宋代人也已看出了陶渊明驾驭语言上的深厚功夫。不言而喻,陶渊明在写作《桃花源记》艺术上的独创之处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3.悬念迭起的手法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忽逢桃花林“,为之一喜(一折)。接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着写桃林美景,”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又设下悬念,走完桃林了吗?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为之生疑(二折)。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初极狭,才通人“,又设下悬念:里边有什么,能走得通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为之一惊(三折)。接着写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绍了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渔人辞去时,”此中人语曰:'不足为外人道'“,又设下悬念:渔人出去后给外人说了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又为之遗憾(四折)。”太守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又设下悬念:找到了吗?”不复得路",又为之迷惑不解(五折)。
4.图片资料(1)陶渊明(2)桃源图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第三篇:语文:第21课《桃花源记》说课稿(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桃花源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选有五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语文书上已明确指出: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陶渊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写出这样一个美好社会,同他本人的经历也有密切关系。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起来。陶渊明在农村过了几十年的隐居生活,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淳朴的老百姓在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比在官场和那些醉心功名利禄的人相处,心情要愉快得多。这些都说明了陶渊明对当时政治黑暗的社会极为不满,对广大农民有深厚的感情。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对教法及学法的处理
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由于本文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兴味甚浓,疏通文意决非难事。同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因此,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探讨主题、拓展延伸。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对内容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习,逐步完成本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我在学习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其学习的整体走向;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一本百科知识全书,给学生提供必需的知识。本节课需用两课时。具体的教法有:
1.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本课中,它包含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完成目标时所需的学习方法和时间,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等。
2.自主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
3.交流合作法。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4.“时空连线”电视采访情景创设的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投身其间。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又富有个性的火花闪现。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对教学程序的安排
(一)导入新课。
投影显示学习过的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让学生读读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学生回答: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教师自然地导入新课。然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一起走近陶渊明,并板书课题及作者。并简介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确定目标。
充分调动学生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旧知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商议本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达成一致后将教学目标板书在黑板上或用多媒体展示在大屏幕上。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学文:
第一步、初读课文,朗读指导。完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读准每一个字音;
2、注意正确断句;
3、尽量读出感情。)2.学生初读,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并结合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解决。
3.读给同桌听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4.将实在不能解决的读音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
5.随机抽查学生以检查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作为标准。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完成教学目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
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2.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教师巡视)
3.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教师注意点拨。若无人会,则由教师解答。
4.学生再次对课文进行翻译。
5.让学生起来复述本文所讲述的故事。以检查学生对目标2的完成情况。
第三步、三读课文,“时空连线”,深化理解。完成教学目标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师问:同学们,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不美?你们想不想到桃花源? 生:美,我没想去。师:那好。现在啊,这间教室就是桃花源,你们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电视节目主持人。我们下面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现在我对村民现场采访。
然后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采访了以下问题:
1.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我们这里土地平整开阔,房屋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正气,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正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2.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逃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时间长了,我们就不再出去了。)
3.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我们这儿的人都很勤劳„„很朴实,还有,我们很好客。
4.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1、我们桃花源风景优美。
2、我们桃花源民风淳朴。3我们桃花源居民生活幸福。
4、我们桃花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第四步、四读课文,品位研读、主题探究。完成教学目标4: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四人小组讨论,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⑴为什么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出?
总结:照应开头;这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没有。增强神秘色彩。(渔人不守信用的惩罚„„)
⑵思考:到底有没有“桃花源”?作者这样安排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若有若无,再一次抹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⑶本文描写的桃花源是怎样的社会状况? ⑷这种社会状况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何不同?
明确:桃花源的社会状况: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生活得安宁幸福等。
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小结:作者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田园,一生安贫乐道,追求一种自由安宁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社会理想。
第五步、拓展延伸: 品读《桃花源诗》
○1朗读《桃花源诗》,感悟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结合《桃花源诗》译文,思考分析在内容、写作方法、思想感情上与《桃花源记》的内在联系。
第六步、当堂检测。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1.解释下列词语:
要:()咸()云()具()语()为()2.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妻子: 古义:()今义:()绝境: 古义:()今义:()无论: 古义:()今义:()
(四)布置作业:
课下请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为题写作。
总结: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最球,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绣,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好,这节课上到这里。板书设计:
1.初读课文,朗读指导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3.三读课文,“时空连线”,深化理解 4.四读课文,品位研读、主题探究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第四篇:2015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桃花源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与基本内容。3.对文章所写社会现实与社会生活有所了解。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2.提高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兴趣,在比较阅读中品鉴文言文。3.理解作者寄托的理想生活。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及主旨思想的分析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基本方法的掌握主要通过教师讲授与课堂实践来完成,在实践中掌握与运用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从《消失的地平线》中对香格里拉的描写,引导学生走进“世外桃源”。2.引导学生说一说“你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子”。
导语:英国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虚构”了一个叫“香格里拉”的东方城市,那里有着旖旎的风光、蔚蓝的天空和纯净的土地,是一个宁静、安逸、悠远、知足、明朗、和谐的理想归宿。人们常常将自己理想中的居所成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让我们一起跟随陶渊明的脚步,探访那片神秘的土地。
【设计意图】从学生较为熟悉的作品入手,有助于学生走进将要学习的课文,并初步感知“桃花源”的内涵。
(二)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尝试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3.逐句疏通文意,教师进行纠正和强调。
【设计意图】本文注释较为详细,让学生先结合书下注释、运用所学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课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具有具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帮助学生纠正和强调重点文言字词有助于学生文言词语的积累,同时也为理解文章做好铺垫。
(三)理解内容 1.梳理行文线索。
(1)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的不同片段。(2)为故事的不同片段拟写小标题。
发现桃花源──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2.走进桃源生活。
教师提出问题,分小组讨论探究。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归纳,引导学生明确桃源人的生活及处世态度,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1)渔人进入桃花源后,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桃花源人美好的生活表现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从自然风光、人文风情两个角度去思考。)
(2)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村中人是如何对待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3)桃花源中的人“避秦时乱”之后为何“不复出”?渔人“──为具言所闻”后,桃花源中的人“皆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行文线索的梳理与文章细节的探究,学生可以从整体把握故事内容,对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有所理解,为明确文章主旨做好准备。
3.明确文章主旨。(1)带领学生一起归纳总结桃源生活。
陶渊明为我们呈现的桃花源是一个他心中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2)引导学生明确文章写作主旨。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安乐的理想社会,描写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隐含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抨击,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3)个性思考: 渔人“辞去”时,桃花源中人为什么要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他们害怕外人知道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设计意图】在“理解内容”这一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明确文章主旨变得水到渠成,有利于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拓展比较 1.文意理解。
(1)学生自由朗读《秦时妇人》。
(2)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简要疏通文意,进行口译。(3)学生逐句翻译文章,教师进行点拨和纠正。
【设计意图】 《秦时妇人》字词难度不大,由学生自读、自译,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快读阅读的能力。
2.勾连回顾。
(1)引导学生由《秦时妇人》联想到《桃花源记》,并初步发现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2)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比较阅读的意识。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调动已学内容,为后面比较阅读打好基础。3.方法讲授。
(1)引导学生由“已知”到“未知”提出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角度。(2)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给予方法指导。
方法点拨:文言文比较阅读可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1)文章内容;(2)中心主旨;(3)写作手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已知联系到未知,有助于学生迁移运用已学阅读方法,同时“降低”比较阅读的陌生感和难度。4.方法应用。
(1)学生结合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和要点,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就《桃花源记》《秦时妇人》进行比较阅读,发现其中的异同。
(2)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
【设计意图】《桃花源记》《秦时妇人》两篇故事架构“大同小异”,但表达主旨、表达方式“小同大异”的文章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掌握方法。
5.小结。
教师在学生课堂实践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角度。【设计意图】 小结回顾,有助于学生夯实本课重点。
(五)布置作业
拓展迁移:课后运用所学方法,从比较阅读的角度,分析《桃花源记》和《乙亥北行日记(节选)》的异同。
【设计意图】再阅读一篇与《桃花源记》有相似之处的《乙亥北行日记(节选)》,可以帮助学生迁移所学方法,能够在“旧文章”中有“新发现”。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 桃花源记》习题精选 (新版)新人教版
桃花源记
1、下面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便舍船 shè 屋舍 shě 俨然
B、为外人道 wèi 捕鱼为业 wéi
C、男女衣着 zhuó 便要还家 yào
D、与外人间隔 jiàn 此中人语云 yǔ
2、下面句中加粗的副词不能用“皆”代替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3、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缘溪行()欲穷其林()便扶向路()欣然规往()4、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林尽水源:桃林没有了,溪水的源头却发现了。
B、后遂无问津者:此后,就再也没有打听渡口的人了。
C、未果,寻病终:没有结果,因为寻找时病死了。
D、诣太守,说如此:(渔人)拜见了太守,叙述了他进出桃花源的情况。5、写出出自本文的三个成语:
。6、对文章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暗示将会出现“奇境”
B、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
C、说明桃花林是个好地方
D、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7、默写文中描写桃花源自然景色的句子。
答:
。8、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记》的作者是唐朝诗人陶渊明。
B、文章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平铺直叙。
C、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但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D、文章结尾写南阳刘子骥探访桃源未果病终是为了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一)语段点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在文中括号里补出省略的主语。(A、村人 B、渔人)
2、“悉如外人”中“外人”指
,“黄发垂髫”指
和。
3、比较加粗词古义和今义的不同。
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
妻子邑人
古义:
今义:
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5、第一段文字中画线句描写了美好的乡间图景,请从以下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不抄写原文,简要概括回答)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人们生活:。
6、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中热情好客的风尚。
B、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C、村人“皆叹惋”是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他们而叹惋,为自己住在这里与世隔绝而叹惋。
D、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以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
(二)迁移过关: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区别下列语句中“之”的用法或含义:
⑴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⑵ 与众共之()
⑶ 杨谢而从之()
2、下面加粗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3、下面加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计口授地:计算
B、与众共之:一共
C、子来或迟:或者
D、此殊不缺:特殊
4、在括号中填写下列句子中省略的部分。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5、杨氏答应了要定居穴中吗?由哪句话可看出来?
答:
。6、穴中人为什么不让杨氏“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呢?
答:。
桃花源记
1、B 2、C
3、顺着,沿着 穷尽 走到尽头 沿着 计划 4、D
5、世外桃源怡然自乐 豁然开朗 6、C
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由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8、C
(一)1、A B A A
2、桃源以外的世人 老人 小孩
3、交通:交错相通;各处运输事业总称。
妻子:妻子和儿女;男子的配偶。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不要说;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4、A
5、优美,富饶 安定,和平自由,快乐
6、C
(二)1、区别下列语句中“之”的用法或含义:
⑴ 的
⑵ 代衣服„„之属
⑶ 代穴中人
2、C
3、A
4、穴中人 杨氏
5、同意。“杨谢而从之。”
6、因为那些东西会引起人的贪欲,造成分配的不平等,那么这个地方也就不会安居乐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