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杨凤慧教学设计-《望岳》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背诵默写。
2、加深词句的理解。
3、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文学常识
杜甫: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史诗。
二、检查背诵默写
1、自背。
2、齐背。
3、指名背。
4、竞赛背。
5、默写。
6、交换看,改正。
三、理解诗句
1、检查词语的理解。
①.岱宗:指泰山。②.夫如何:怎么样?
③凌:登上。④.未了:不尽。
⑤.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⑥.钟:聚集。
⑦会当:终当,终要.⑧.割:分。
⑨、曾同“层”
⑩眦,眼眶。
2、句子的理解。
逐句说句子意思。
四、理解内容
1、诗人是如何写出泰山“高大”这一特点的?
前六句写望中所见,直接描写泰山的景物,表现泰山的高大,后两句用众山的“低小”反衬泰山之高大。
2、题目是望岳“望”字如何贯穿全诗的?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写泰山的高大:横跨齐鲁。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近望泰山的秀美高大。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细望泰山的景物:层云、归鸟。诗人感受:心情激荡和眼界空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诗人登岳的愿望。终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众山,众山就会显得渺小。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蕴含的哲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五、品味赏析
有人评价“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割”字奇,品析“割”字奇在哪里?
泰山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照下来的阳光,分出了山南向阳明亮,山北背阴昏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
六、填写句子练习
1、《望岳》的颈联是:
2、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3、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4、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5、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6、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7、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8、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
七、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下册10望岳教学设计2
望岳
1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品味诗歌的语言,受到艺术美的熏陶。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文学修养。3.体会诗歌的意境,深刻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怀。2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刚升入初中,能力不足,所以在新授课中,教师仍需要进行指导。先教授方法,然后慢慢培养学生的能力。本班学生比较沉默,课堂气氛不活跃。所以要尽量让学生发言,做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对于本课古诗来说,学生直接鉴赏还是不易实现,要让学生尽量地多朗读,借助反复地朗读来理解诗歌,为鉴赏诗歌奠定基础。3重点难点
1.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文学修养。2.体会诗歌的意境,深刻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怀。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
唐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如果说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高峰,那么盛唐诗便是这高峰之巅,而巅峰的诗作则非李白、杜甫莫属。韩愈诗有云:“李杜文章在,光艳万张长。”杜甫自幼聪慧,据他自己说7岁就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并且他把写诗看成是毕生的事业。今天,让我们一起共同学习杜甫年轻时的诗作----《望岳》。活动2【讲授】文学常识
要想理解一首诗歌,必须要先了解他的作者和写作背景。首先让我们复习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播放课件,找同学回答)
1.杜甫,字子美,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又因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2.写作背景:(播放课件,找同学朗读)杜甫于开元二十三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不幸落第。这次落第,对杜甫来说并不是沉重的打击,他情绪乐观,对前途充满了幻想,因为这时他只有24岁。从此他漫游齐赵一带,这首诗是他游泰山时所作。《望岳》共三首,分咏东 1 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这是第一首。活动3【活动】朗读诗歌
1.示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对于诗歌的理解是多么重要。现在给大家播放一段《望岳》的名家录音。在播放录音的同时,也请同学们欣赏泰山的风景,去试着体会诗人的内心感受。(播放课件)
2.欣赏了名家的风范,现在请同学们跟随录音,一起来模仿名家进行朗读。3.大家对诗的情感应该有了初步的感知,现在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自己大声练习。3.找个别学生诵读。
4.同学们读的都非常好,这堂课我们要完成的任务之一,就是熟读成诵。现在请全体学生齐读,再次进行巩固。
活动4【导入】整体把握诗歌大意
1.反复地诵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思。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相互讨论诗歌大意。之后找同学来回答。
2.现在老师再给大家明确一下。(播放课件)
泰山到底怎么样呢? 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上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大自然聚集成神奇秀丽的景色,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层云叠起,不禁心胸激荡,目送归鸟入巢,眼角几乎都要睁裂了。(我)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四周的山峦,看起来都会显得矮小了。活动5【讲授】鉴赏诗歌的方法
作为中学生,我们除了要理解诗歌的意思,还要能够鉴赏诗歌。现在我们一起复习一下鉴赏诗歌的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播放课件,找同学读)
(一)常见的鉴赏诗歌的题型:
1.分析意境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境界。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方法: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技巧型: 从鉴赏诗歌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借代、起兴、互文
表现手法:联想、想象、衬托、烘托、渲染、象征、对比、用典、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答题方法:准确指出表现手法,并说出此手法有何表达效果。3.炼字型:应注意的词语-----从内容的角度分析:意象词语、情感词语、象征词语、典故词语(诗句)从语法角度分析: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
答题方法: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活动6【活动】鉴赏本诗
现在让我们结合这几种方法,按照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顺序,来鉴赏《望岳》这首诗歌。(播放课件)
1.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答:设问开篇,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的参天耸立、连绵辽阔的形象。写出了作者初见泰山时的激动、惊叹和仰慕之情。
2.杜甫在毕生的诗歌创作中,始终坚持“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审美追求。颔联当中的“钟”字、“割”字炼得极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钟”字将大自然写的犹如人一般有情。“割”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两句写出来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表现了诗人对泰山的仰慕与赞美。
3.颈联抓住了哪两个景物细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诗人抓住了“层云”和“归鸟”这两个景物细节,描绘了山云连成一片,鸟儿暮归入朝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4.尾联已经超越了诗本身的境界,被后人誉为“绝唱”,试分析其原因。
答:运用了想象、夸张的手法。这是诗人想要攀登泰山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这两句诗显示出青年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也表现了诗人的伟大抱负和雄心壮志。因此被人誉为“绝唱”,刻为石碑,与泰山同垂不朽。小结:请同学们看黑板。诗人笔下的泰山是如此的雄壮美丽。除了本诗之外,还有众多诗人为我们留下了优美的诗作。那么我们就需要有双欣赏美的眼睛。我们同样可以通过这些方法来鉴赏其它诗歌,去发现它们的优美之处。活动7【讲授】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我们已经基本完成,现在老师对于《望岳》这首诗,给大家做个总结。请看大屏幕。(播放课件)《望岳》是现存杜甫诗歌中最早的一篇作品。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设想将来的登岳。
诗歌写景部分形象地描写了泰山的广度、高度及其天然神韵,突出了它高拔伟岸、巍峨雄壮的气势。更妙之处在于,也写出了诗人的浩然大气、开阔胸襟,天人合一。诗中洋溢着诗人对壮丽河山的热爱和青年时代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精神。活动8【练习】巩固练习练习(播放课件)给条件默写
1.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的句子: 2.既写了大自然造就泰山的神奇,又极言了泰山之高、之壮的句子: 3.作者胸中荡起无限激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绝妙的图景:
4.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句子: 5.被后人誉为“绝唱”,与泰山同垂不朽的句子 : 活动9【作业】作业
1.背诵本诗,并以《望岳》为内容写一篇小楷。
2.预习《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试用所学的鉴赏方法来赏析这首诗歌。
第三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泊秦淮教学设计
《泊秦淮》教学设计
崇义县茶滩中小学 钟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二、教学重点:目标1
三、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探究。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星,而唐朝则是这颗明星最璀璨、明亮的时刻,在这个诗歌活跃的朝代,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名师佳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下这首诗。
(二)出示古诗《清明》
1、请同学们齐读,问: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2、请一位同学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教师出示课件,补充作者资料)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著名诗人,是中唐著名宰相、史学家杜佑之孙。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他的诗风格豪放疏朗、气势纵横、清新俊逸,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如《江南春》《山行》等,历来为人们传诵。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3、我们都知道“大李杜”指的是李白和杜甫,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个人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杜”杜牧的《泊秦淮》,解题:“泊”,停泊、靠岸的意思。“秦淮”,即秦淮河。
4、你们了解秦淮河吗?老师找了一些秦淮河的资料,同学们来读一读,出示图片。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这条河在六朝古都南京,秦淮河在南京城中穿城而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三)我诵读,明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点学生读,教师点评。
出示录音(老师找了一位名家朗读,我们一起来听一下)
2、再次齐读古诗,注意读出节奏,教师点评
3、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往往倾注了所有的感情,因此,有感情的朗读是诵读诗歌最高的境界。要想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了解诗意。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了解诗的大意,相互之间可以展开讨论。
4、出示“烟笼寒水月笼沙”。谁来说说这句诗的大意?诗句中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朦胧)(点拨:互文的修辞手法)
5、在这样的景色里,作者身在何处?(用诗句回答)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夜泊秦淮近酒家
6、作者在秦淮河岸临近酒家的地方听到了什么?(用诗句回答)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同学们不知道《后庭花》,教师出示课件补充资料: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7、此时此刻国家都要灭亡了,歌女却还依旧在唱亡国之音。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他真正的意图是讽刺哪些人?
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8、如果你是作者看到此番情景,你的心情如何?
悲愤、愤怒、愤慨
9、带着悲愤之情再读古诗,体会诗情。
五、总结:
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请问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主旨或者说中心思想)
对统治者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六、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泊秦淮
写景:朦胧(凄冷); 抒情:讽刺揭露。————悲愤忧国。
第四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11)
河中石兽 纪昀
第二课时
(一)朗读导入
集体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二)学习任务
1.概括寻找石兽的方法 2.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3.分析石兽倒塌于河中后的过程 4.故事所讲的道理及启 5.内容小结
(三)合作探究
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⑴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理由,水有冲击力,将随水流而下。
⑵讲学家认为石兽在下沉处深埋,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⑶老河兵认为石兽已逆流而上,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
寺僧:“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
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
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实事求是。3.谁的方法是正确的?为什么?
明确:老河兵的方法是正确的。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理,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的作用;而老河兵有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石兽、泥沙与流水的关系,符合物理学上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原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的深刻道理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5.本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
(四)课堂小结
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在前三段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任何事都不能主观臆断,实践出真知。希望我们遇事要多动脑筋,分析各方面的因素,不做空头理论家,少闹和讲学家一样的笑话。
(五)拓展作业 盲人摸象 掩耳盗铃 守株待兔 郑人买履 刻舟求剑 纸上谈兵
他们只知————,不知————,对情况没有全面的了解。
《河中石兽2》教学设计
夏李乡初级中学
朱换娇 二零一七年六月
第五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爱莲说》反思
教学反思
过去在教《爱莲说》一课时,我从讲解课题和作者入手,然后领读,一字一句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和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都讲了,但学习效果一点不好。这次上这课时,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和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取舍.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哪里还有什么发现,有了这样的尝试,我今后在上其他的课文,我也会适当采用了这种方法,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