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的教学设计及反思(最终5篇)

时间:2019-05-13 01:49: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水循环的教学设计及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水循环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一篇:水循环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水循环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

2、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相关网络资料的阅读,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2、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以及意义。(二)教学难点:

1、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遵循水循环的规律,合理安排人类活动。

三、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讨论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导入

问题1:俗话说“井水不犯河水”,河水和井水真的毫无关系吗? 问题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之水真的“奔流到海不复还”了吗?(目的:通过确定话题,设置悬念,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阅读课本59页的文字及图2——39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并讨论回答以下问题。教师:提问

问题1:水循环的概念。问题2:能量来源。

问题3:水循环的主要环节。问题4:水循环的类型。学生1:水循环是指谁在地理环境中的空间位置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式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学生2: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重力能次之。

学生3: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学生4:类型,根据发生的领域,可分为海陆间大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目的,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提炼知识的能力)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水循环示意图,让学生在图上填出水循环的环节

(目的,通过这个环节,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学生:阅读课本60页的文字,并讨论回答水循环的意义及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学生1:

①维持全球水量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 ②.联系四大圈层,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④塑造地表形态。学生2:

② 影响水汽输送和降雨。②影响地下径流和地表径流。③影响蒸发。

(目的,培养学生提炼知识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及增强学生环保的意识。)

教学反思: 优点:

1、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思想,真正做到了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学生自学水循环的环节,然后再请学生到黑板上填出水循环各个环节。

2、课堂活动环节准备的十分充分,环环相扣,学生能够层层递进学到地理知识。

3、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学生能够轻松地学到有用的地理知识。

4、本节课思路清晰,知识结构明确,重难点突出。不足:

1、没有举案例来进一步拓展课堂。

2、板书的内容较少。

3、虽然大多少学生得到了锻炼,但极少数学生还没有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以后在教学中应尽量改正这些不足的问题。争取在教学中精益求精。

第二篇:《水循环》教学反思

《水循环》教学反思

《水循环》教学反思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③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④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2、过程与方法

①课前阅读相互联系的水体,加深学生对地球上水的认识。

②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同学间合作探究长江水的补给形式,通过“说、指、画、比、思、辨”等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③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教学方法

1.讨论法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

2.案例分析法(黄河断流问题)

3、教学过程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自学】结合图3.1,自学第一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上的水体从状态上和存在空间上分为哪几种类型?

2、陆地上的水体有哪些?

3、水圈有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总结(板书)

【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观察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大家思考两个问题(学生自主讨论)

师: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生:雨水、高山冰川或冰雪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

【过渡】“以上的内容充分说明,自然界的水体由很多部分组成,但是他们都处于相互转换、相互影响的过程,他们是相互联系的。”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引用李白的诗《将进酒》其中有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之水真的“奔流到海不复还”了吗?引出水循环的'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观察水循环的示意图。思考下面的问题:

1、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哪些?

2、水循环发生的环节有哪些?

3、水循环的简单示意图。

4、水循环的三种类型?

请两个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水循环的示意图,其他学生在草稿本上画。

其他学生改正错误的地方。

教师总结: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及其名称。加深学生的记忆。

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自然界中水循环有什么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归纳水循环的四点意义。(水量平衡器、天然淡水制造厂、大自然的空调、地形雕塑师)

【案例分析】“黄河之水奔流不到海”,黄河断流逐年加剧。1972年至的27年中,有下游出现断流。进入20世纪90年代,几乎年年断流,断流河段上延至距河口约780千米的河南开封。

1、目前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2、黄河下游断流可能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

3、黄河下游断流可能与哪些人为因素有关?

4、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缓解或者避免黄河断流?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补充总结)

【小结】人类活动可以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环节产生影响,因此人类活动一定要遵循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否则这种影响会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危机。

作业布置: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三、板书设计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存在空间—陆地水、大气水、海洋水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形式—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示意图略)

2、水循环的意义

《水循环》教学反思 2

【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好课本中的活动、读图思考、案例等活动性课文。

本节教学难度相对较低,可充分利用好课本中的活动、读图思考、案例等活动性课文进行教学。如结合教材54页的“读图思考”可拓展说明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结合55—56页“活动”、运用水循环原理,可使学生真实地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探讨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可利用读图思考主要探讨河流与湖泊之间的补给关系,适当给予拓展。

如利用案例分析黄河下游河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补充“河流的水源补给类型”,并结合读图,分析说明我国不同地区的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和汛期特点。

3.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示意图”,让学生学会读图、说图和绘图。

利用课件展示“自然界水循环示意图”,要求学生找出示意图中的水循环环节、所表示的水循环的类型,并请学生上台指图进行解说,最后以动画的形式,播放自然界三种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绘图,读图,说图等活动,从自然界的水循环示意图中发现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和主要环节,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联系前后所学知识和实际案例进行教学。

如讲 “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这一知识点时,以长江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首先展示长江中下游平原景观图,让学生思考长江中下游是如何形成的。展示长江上游的河谷图片,让学生明确这也是水循环的杰作,告诉学生以后我们还会进一步学习河流地貌的形成。以长江中下游梅雨的形成,并联系大气环流的'有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水循环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这样,把前面所学与后面将要学习的有关知识进行了有机整合,不但实现了旧知识的迁移运用,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如讲“水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这一知识点时,可通过展示各种流水地貌的图片(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喀斯特地貌、江汉平原等),说明水循环对地表形态塑造力量的强大,告诉学生我们将在第四章进一步学习水这种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并联系以前所学的“地转偏向力”知识,了解河流两岸的侵蚀与堆积。

《水循环》教学反思 3

本节课,基本达成了目标,与同学互动也较多,基本上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效果较好。具体讲有以下几点:

1、用黄河视频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水循环相关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2、水循环过程,并注重理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重视学生绘图能力的培养,并据此引导学生分析“人类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可以施加影响?我先让学生观看微课,学生再用自己的话复述的水循环过程,然后师生共同画出三种水循环的示意图,并标出每一类循环的主要环节,从而使学生能快速高效地掌握这一重点内容。让学生讨论思考,很自然地过渡到水循环的'意义,根据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注意学生思维的培养。

问题:

1、对时间把控的不准,在课堂上出现了前半节课松、后半节课紧的情况,后面的内容太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思考,学习效果可能会受到影响,以后要注意对课堂的把控,做到合理有序的进行教学。

2、在分析植被对水循环影响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进行反馈,可能会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已有要注意及时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反馈。

《水循环》教学反思 4

在《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这一课中,重点和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气孔是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书本中一些很专业的名词学生本来就难以明白,如果教师的讲述过于平淡直白,就更加索然无味。让学生亲自去体验一件事,远比听到,看到一件事要深刻的多。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进一步去解决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呢?于是我又想到了“动起来”这一招。在引导学生分析了叶片的结构,了解了气孔的形态结构之后,我便让学生分组设计情景表演——“我是叶片上的小气孔”,学生们纷纷讨论开来,并设计了一些很好的方式。他们用两个人手拉手围成了一个“ 气孔”,然后由一名解说员进行解说,一步步引导其他同学认识气孔的“内壁”和“外壁”,用小纸片或者另一个同学扮演二氧化碳和水份从“气孔”里通过,不仅表演了“气孔”的张开和闭合,还讲述了气孔运动的原理。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要求上台展示。

在讲述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时,我又列举了很多学生所熟悉的.例子,来帮助他们理解和分析。例如用“夏天里沾水的手更凉快”来理解蒸腾作用能带走热量,使植物不至于被阳光灼伤;用“吸饮料”的例子来解释蒸腾作用是植物吸水的动力等,蒸腾作用的意义通过上述事例的引导,便于学生理解,同时教给学生将生活问题生物化,加大生物与生活的联系。这样让学生从生活到课堂,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来学习新的知识,学生学起来更轻松,记忆起来更深刻。

《水循环》教学反思 5

一、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单元第一节。此内容是本单元知识结构中重要的一环,具有开章明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内容不仅对本章的基础知识进行铺垫,并且能够前后联系整本教材。

新课程对本课的教学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及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根据这两点要求,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及解构:本单元教材内容紧紧围绕“水资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展开,其中第一节主要介绍相互联系的水体之间的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第二节介绍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最后一节讲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纵观本章内容,本节课是全章内容的基础。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根据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去论述水循环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其由三部分内容组成:水体的类型及关系、水循环的过程及水循环的'意义。本节教材涵盖四张图表和一个具体案例:以1972年以来的黄河断流时间和断流长度为例,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产生的影响。除了以上内容之外,分析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水运动动力来源”还可以和第一章行星地球的知识相呼应,“水资源的影响”还可以为后面的第三章第三节及第五章整体性这两部分内容的学习奠定了思维基础和模式。

“自然界的水循环”这部分内容的呈现是层层递进的,首先,课文中厘清了一些基本概念,如:水的基本形态——气态、固态、液态;地球上水体的种类——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陆地水的组成;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等等,然后分析水体之间连续的运动过程的各个环节,最后讲明水循环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界所产生的意义。

教材文字内容不多,配备了大量的数据分析图、立体图和简易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组织学生阅读地图,挖掘地理信息,培养对地理事物的分析能力。

二、教学过程反思

针对这样的教学内容,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构架。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起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从生活中入手,才能更深层次地引导学生对水体之间的相互补充作用和水循环的环节及意义得以充分学习。

成就感也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动力之一。因此整个教学过程我就从学生这两点心理需求出发,引导学生学习。

例如,在兴趣培养方面,我自制了一个CAI课件,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展现了生活中的一滴水它所历经的“人生”。我发现学生在看的同时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他们觉得这个很有意思,然后,我就拿出一杯水,让学生回忆刚刚这些水走过的“人生路”,并和学生一起通过板画展现陆地水的构成。学生通过图示、语言、课本文字等这三重刺激之下,很快就掌握陆地水的构成。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是靠教师引导、启发及自己的思考掌握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成就感较强,为他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针对水循环的环节,我设计的思路是:先教一部分——陆地内循环,教会他们思考的方法之后,请他们自己分小组讨论出海上内循环及海陆间循环的各个

《水循环》教学反思 6

从课程标准看重点确定,本节涉及的内容标准可从分三个层次解读。

一、学生要能够“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前面说过,说出和说明在目标层次上明显有差别,课标明显对“地理意义”的掌握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无论是说出还是说明,学生都要运用示意图,这里的示意图应该有多个,但最重要的应该是“水循环示意图”,换言之,“水循环示意图”本身不是落点,它是个中间体或者说是个桥梁,落点是“说出过程、环节和说明意义”,也就是说,“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比掌握“水循环示意图”本身重要;

三、“自然环境中的能量转换和物质运动”是隐含在“水循环”具体内容中的核心内容。与大纲版课程不同,新课程水循环这节的内容标准是放在“自然环境中的能量转换和物质运动”之下的,可以看出,新课程更加注重从整个自然环境看水循环,而不是从水要素角度看水循环,也就是说要突出水循环对整个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即地理意义,这是本质的区别。

从考试大纲看,四个层次的能力要求,“论证探讨地理问题”是统领性的。在文综单科题量少、单题考查要求联系广、层次深的情况下,该能力要求往往成为试题设计的落点。表述这一能力要求的指令性动词多为“分析、说明、评价”等,也就是说水循环部分考纲与课程标准最大的对应点是“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更何况论证探讨的地理问题是综合性的,所涉及的地理过程和环节不可能单一,也就是说单一水循环过程的考查缺乏可行的情境支撑。

其次,教学重点的确立要着眼于学科课程体系的整体分析和把握。我们不能局限于一节教学内容谈教学重点,而要从整个单元、整个模块甚至整个高中地理课程来看该节的地位和作用。一般来说,组成学科内容体系的核心思想、基本线索、主要结论是教学重点。表现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那些最能体现学科思想、应用广泛、与前后学习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概念、规律、原理必须作为重点教学内容。

地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协调人地关系,具体到自然地理某个要素、过程的学习,分析其本身特点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说明该要素、过程对其他要素、过程乃至整个地理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进而分析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因此,单纯研究水运动、转化过程不是地理学科的核心任务。与物理上研究水的三态转变等不同,地理学研究水侧重于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具体到水循环就是看它在地理环境中实现了怎样的能量转换和物质运动,通过哪些环节,对各圈层产生了什么作用,人类活动与这些过程和环节存在怎样的关系、如何协调。

高中地理必修一基本线索就是自然环境的能量转换和物质运动。人教社教材本节最核心的一句话就是最后一段的首句“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只此一句便把本节教材与各个章节联系起来,水循环主要动力之一来自第一章的`所说的太阳辐射,同时它转换了太阳辐射能,促进了全球热平衡;水汽输送的重要载体是第二章所说的大气环流,同时它加大了大气环流对全球地理环境的影响,促进了全球的水平衡;径流输送的重要前提是第四章所说的内力作用导致的地势变化,同时它又不断塑造了地表形态特别是河流地貌的发育。从节内编排看,其起点和落点都是在讲水循环的意义,第一目标题为“相互联系的水体”,水体何以能相互联系,靠的就是水循环。教科书第一目最后一句话“从水的运动和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的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其实质也就是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之一即水循环使地球上各种水体特别是陆地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教科书这样处理是在引导教学要把水循环地理意义的说明贯穿始终。

《水循环》教学反思 7

1、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的探究性教学,要求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体验整个学习过程,而不是灌输。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体现这一特征。

2、本节课通过数据资料和实验展示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自探究体验来获取知识并利用多媒体动画课件辅助教学,既很好地解决了重点和难点,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3、通过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让学生及时巩固并运用知识,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又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体验了知识的价值。

本节课以探索导学法为主,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依据各知识点的联系网络,在教师的层层设疑、学生思索答疑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学法的指导。教学中运用分段反馈来检查学生对各知识块的掌握情况,依次来调整课堂教学,优化课堂结构。平时学生不够关注植物的蒸腾作用及其对植物生活的意义。如何发挥好学生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新课程倡导探究教学的课程理念,达到教学目标,是本节课的要点。本节课的'导人首先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其次,本节课课前准备十分充分,有学生展示课前准备的测定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验结果并描述实验现象,有教师展示植物蒸腾作用的演示实验等,在实验证据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得出植物的蒸腾作用的概念。由具体到抽象,很好地引导了学生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保持探究的热情。

同时教师还利用课件解决教学难点“气孔开闭的原理”,通过学生收集资料,教师提供数据等方式为学生探究做好资源和材料的准备。课后让学生通过“DIY”进一步探究气孔的分布,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的精神。

整个的探究过程由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水循环》教学反思 8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设计了自己的教学,效果很好。具体讲有以下几点:

1、引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及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2、”相互联系的水体“该部分课标虽未做要求,但它是水循环知识的铺垫,因此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水圈构成图“,找出我们平常用到的淡水类型及其占水圈的比例培养学生科学的资源观。”读图思考“是让学生了解各种水体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河流量如何随补给水源变化而变化。这部分知识,我采用让学生读书和看图相结合的.方法去学习,然后再让学生完成读图思考,学生能很快地掌握知识。

3、根据”相互联系的水体“来说明水循环过程,并注重理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绘图、回到课前问题”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并引出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什么流不尽?“导入水循的意义,并据此分析”人类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可以施加影响?水循环持续不断更新?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我先让学生从书中找出相应的概念,学生再用自己的话复述具体的水循环过程,然后师生共同画三种水循环的示意图,并标出每种循环的各个环节,学生能快速高效地掌握这一重点内容。进而提出以上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很自然地过渡到水循环的意义,前后衔接很自然,知识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4、学习延伸设计:收集家乡河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对课堂知识进行延伸拓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做到学以致用,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5、本节课注意多媒体技能和地理课堂的有机融合,整个课堂结构清楚明确,共分为四大模块:三维目标、重难点内容、知识体系、分组讨论、各抒已见及课外拓展,使用多媒体壮大的信息功效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课堂效率很高,知识容量也很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6、注意学生学习要领的创新。本课为了充分表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要采用以下几种学法:

(1)读书学习法;

(2)读图画图学习法;

(3)自主学习法;

(4)协作学习法;

(5)分组学习法。采用多样的学法,学生们真正实现了自主学习、相助探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

1、如板书不够。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似乎是一个电脑操作员,只是在机械地操作,板书不够多,学生学起来缺乏真实感。

2、教学历程中的过渡不够吸引人,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等。

《水循环》教学反思 9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设计了自己的教学,效果很好。具体讲有以下几点:

1、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先引用李白的诗《将进酒》其中有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引入新课自然界的水是不断循环运动的。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及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2、“相互联系的水体”该部课标虽未做要求,但它是水循环知识的铺垫,因此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水圈构成图”,找出我们平常用到的淡水类型及其占水圈的比例培养学生科学的资源观。“读图思考”是让学生了解各种水体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河流量如何随补给水源变化而变化。这部分知识,我采用让学生读书和看图相结合的方法去学习,然后再让学生完成读图思考,学生能很快地掌握知识。

3、根据“相互联系的水体”来说明水循环过程,并注重理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绘图、回到课前问题“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并引出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什么流不尽?”导入水循的意义,并据此分析"人类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可以施加影响?水循环持续不断更新?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我先让学生从书中找出相应的概念,学生再用自己的话复述具体的水循环过程,然后师生共同画三种水循环的示意图,并标出每种循环的各个环节,学生能快速高效地掌握这一重点内容。进而提出以上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很自然地过渡到水循环的意义,前后衔接很自然,知识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4、课标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对此,我的教学理解是:本条“标准”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不要求不强调水圈过程、老教材中的河流补给知识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应该来说,这上本节教学重点、难点部分。可是,实际的教学情况却并没有按照此分析去进行。这是因为:考虑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强调水圈,给学生一个大的空间概念;强调水体类型,为以后学习水资源的短缺做铺垫;河流的补给,是水循环的构成部分,更是大气对水文的影响的表现,这点在以后地理教学中用的特别多。反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可以几句话归纳完毕,其中的一些要点,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渗透。如,在学习地貌时,可以强调流水地貌中的侵蚀地貌和搬运作用、沉积地貌等,若在此处教学,反而不符合学情。

第三篇:水循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水循环》

一、前期分析

本章节属于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模块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的第一课时,课程标准时“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使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学习做的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的设置介绍水循环发生的领域、发生的环节、水循环的类型和意义。因此本次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本章节的学习对象是刚从初中升上来的高一学生,对于高中学习的兴趣还是很足的,而且像本章内容这样的结合生活实际的内容更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前几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被称为“水的星球”,知道水对于地球上的人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已经掌握一定的水的知识;高一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善于想象,也具备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这些都为学习水循环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学生生活在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降水充足,河网密布,亲身体验深刻。因此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本章节中关于降水和径流的知识提供很好的背景。

(一)教学重点

1、了解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环节

2、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3、认识水循环的意义

(二)教学难点

1、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复述陆地水循环的转化规律。

2、知道水循环的主要环节,阐明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验证水循环的原理,模拟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探究水循环的成因。

2、结合图表,运用图解的方法正确表示水循环的全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会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的行为。

2、增强自身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水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展示关于黄河流水和水循环flash的视频资料,以及水库,南水北调,黄土高原等相关设计教学的图片。

2、实验器材:半杯冰水、矿泉水一瓶、碗一只、透明塑料纸、台灯

四、教学过程

(一)思考问题,导入新课

播放黄河流水的视频,同时教师提问:

1、李白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还不复还”,不知道同学们是否思考过,诗中所描述的黄河的水来自天上,那天上的水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黄河的水奔流到海,是真的不复回吗?

在学生思考完问题并进行完发言后,教师进行总结,得出自然界中的水是在周而复始,连续运动之中的,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二)模拟实验,探究成因

实验

一、在一只杯子里装满半杯冰水,静置3分钟,观察杯子外壁的变化。思考杯子外面的水来自何处?

实验

二、在碗里装半碗水,用透明的塑料纸蒙在碗上(注意密封),将碗放在台灯下直接照射3分钟,观察碗和塑料纸。思考塑料纸下面的水汽从何而来,水汽变成水珠为何又能滴到碗里?

学生讨论出水循环的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水的“三态”变化,即随着温度的变化,水的气态、液态、固态可以相互转化。这使水的转移、交换成为可能。外因是太阳辐射和地球重力作用: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匀和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空气的运动,为水汽的转移创造了条件;地球重力促使水从高处向低处流,从而实现了循环。

(三)多重感知,构建知识

先播放水循环的flash动画,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避免学生在刚才的实验中开始偏离重点。在播放的同时,调动学生“眼、嘴、手、脑”等感知器官参与学习,资助构建水循环的知识。每个同学都能在教师的监督下进行以下活动:

1、说一说: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哪些?

2、指一指:水循环发生的环节有哪些?

3、画一画:水循环示意图。

4、想一想:哪一种水循环可以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地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哪一种水资源参与的水量最多?

5、辩一辩:内陆湖泊水蒸发、洪水入海、台风登陆、赤道海域的对流雨等分别属于哪一种类型的水循环。

请学生上黑板进行绘图,然后结合这个图进行分析总结,让学生掌握了解主要知识点:

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植物蒸腾和蒸发、大气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2、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水循环、海上水循环。(学生归纳每个水循环的环节)

最后引出:既然水循环的规律我们已经了解了,那我们就能利用这些来研究一下水循环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所起到的应用价值。

(四)学以致用,提升能力

分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修建水库、“南水北调”、植树造林。

1、放映地方修建水库、“南水北调”工程的相关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工程主要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起到什么作用?

2、放映植树造林和黄土高原的图片进行对比,让学生思考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形成的原因及植被对水循环的影响有哪些?

通过对两个实际问题的讨论分析,学生能够将水循环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的地理分析中去,同时能使学生了解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的现状。进一步地了解保护森林,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结合书本“黄河输沙造陆”和现实分析的材料,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通过这一部分的分析,学生对于水循环的认识会进一步加深,再结合自身的亲身体验,能综合得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实现知识深化,能力提升的效果。

(五)知识迁移,深入思考

教师提问:既然自然界中的水总处于动态平衡状态,那么我们人类是不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利用水资源呢?

通过学生对各个角度进行探讨,深入思考。从正反两方面来加以辩证地认识。学生要明确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区用水量超过了水资源更新的数量或者水资源早沙鸥污染,就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因此这个角度讲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五、教学评价

练习:读上图水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1)填出图中数字序号表示的水循环环节名称: A:

E: B:

F: C:

G: D: H:

(2)根据水循环发生的区域,可以分为

(3)图示各环节中,人类最容易施加影响的是

第四篇:《水循环》教学设计

《水循环》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组 田东东

课标解读

1、能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

2、能说出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3、会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学习目标

1、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理解水循环是地理环境中最基本的一种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形式之一这一地理意义 重、难点

1、重点: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难点: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学法指导

以示意图的形式掌握水循环的基本过程。教学过程

环节一 学生自主预习

(投影)水循环示意图,理解水循环形成过程及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概念

在自然界中,水通过 和、、、和(、)等环节,在各种水体之间进行着,这种 称为水循环。水循环的分类

水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时时刻刻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主要包括、和。

水循环的成因

1、内因:

2、外因: 水循环的意义1、2、3、思考

①②③④⑤⑥⑦分别代表水循环的哪个环节? 哪些环节构成海陆间水循环?(序号)三类水循环环节有何相同之处?

环节二 学生展示

1、水循环的环节

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2、水循环的成因

内因:水的三态变化(常温常压下)。

外因:太阳辐射---提供能量;水的重力---动力条件。

3、水循环的意义

(1)联系四大圈层,促使物质和能量的输送和转换。(2)使水资源不断得到更新并能持续利用。(3)塑造地表形态。

4、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地表径流、降水、蒸发。其中,影响最大的环节——地表径流。积极: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植树造林等。消极:乱砍乱伐,过度开采水资源,围湖造田等。自主探究(要求:自主思考,解决问题)

探究一:能够运用简单图示的形式画出水循环的示意图(包括三种类型),并能够思考出三种水循环的区域有何差异?

探究二:你觉得李白《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有错误吗?为什么?

当堂检测

读“水循环图”如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各代号所代表的水循环的环节名称。

A、B、C、D、E、F、(2)图中水循环发生领域有 ______、__、___(3)人类容易影响的水循环的环节有: 请举例说明:

(4)如果这个地区植被遭到破坏,湖泊也被开垦为农田,可能会对该地区造成什么影响,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反思

1.今天你的收获是什么: 2.你还有那些方面需要努力: 板书设计

第五篇:水循环教学设计

《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

夏官营高中

杨小强

一、课程标准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3、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解法表示水循环过程,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及综合处理信息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和洋流,学会用简结语言表达其对地理环境的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分析水循环、洋流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水循环,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论、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2、增强学生节水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3、通过物质运及其规律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类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三、教材分析

水有三态变化,在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水是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对于人类来讲水的作用重大。

地球上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中。陆地各种水体不仅自身都有各自的运动系统和运动规律,而且它们之间又彼此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较大的循环系统,而这一循环系统仅是全球水循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节第一部分讲述了陆地水的组成及主要水体类型;第二部分讲陆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运动、相互转化关系;第三部分说明了陆地水的更新,即阐明了全球水循环运动的过程和律;第四部分从水循环运运的角度讲述水循环运动的能量转化;最后讨论水循环的意义。关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讲三点:

1、维持全球水体动态平衡,促使水资源更新;

2、水循环既是物质流又是能量流,它促使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传输转化;

3、水循环影响全球气候,塑造地表形态。

洋流是本节重点,主要讲两个问题:第一是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着重讲中低纬海区洋流表层洋流。第二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首先概括了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影响,然后通过学生活动分析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以及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这些内容湘教版教材没有,需要老师补充。

关于表层洋流分布规律,教材重点讲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可结合反气旋知识讲述其规律: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水循环意义及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归纳洋流分布规律学会绘制简图说明地理问题。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

六、教学课时:一节课

七、教学方法:讨论式、启发式及综合教学法

八、教学过程:

课前引语:前面我们学习了岩石圈物质、大气的运动及其能量交换,作为自然界比较重要的物质——水的运动及其能量交换如何?本节我们讨论这个问题:水循环和洋流。

大家知道:地球有两大地貌:海洋和陆地。以海洋为主,所以地球有水的行星之称。地球上水的运动如何?请看水循环动画 学生就此讨论:

1、水循环的环节有哪些?[答案]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等。

2、在水循环运动中能量如何交换?试加以说明。

3、根据水循环发生的范围可把水循环分成哪几类?分别说明其水循环过程的主要环节。

归纳:三种类型循环中,何种发生范围最大。[答案]海陆间循环,此循环发生最广泛,称为大循环,其它两种称为小循环。要求学生完成作业“填充图册”P22第一题 [思考]地球上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中,在其运动过程中水的总量是否发生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全环水总量在长时间内保持不变,说明水圈的水处于动态平衡状态,那么我们人类是不是可随心所欲的利用水资源? [答案]无视水循环和水平衡原理,就会造成水资源枯竭。[问]水循环有何意义?小组讨论发言

[答案]

1、水循环既是物质流,又是能量流,联系各圈层。

2、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3、影响全球气候、生态,塑造地表形态。

[问]在水循环环节中,人类可改变水循环最主要的环节是什么?[答案]径流(地表)

[问]故事:古时一位悉尼小朋友放一封信装入一漂流瓶中,从澳大利亚悉尼放入海洋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太平洋彼岸的秘鲁国利马小朋友收到这封信,问利马小朋友能否以同样方式发一封信给悉尼小朋友? 以此故事引入洋流。

[问]何为洋流?洋流按性质可分为两种:暖流和寒流。

回忆全球风带图,借助盛行风分析理想洋流模式图,教师边画图边分析,此为难点。根据洋流模式图分析洋流分布规律,湘教版教材内容太简,需要补充。

读洋流分布图回答洋流分布特征:

1、世界两大洋流系统:一是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洋流,北顺南逆;二是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北半球逆时针方向的洋流,南半球无此洋流(因南极大陆)。

2、洋流性质:中高纬大洋东为寒流,大洋西为暖流,高纬相反。分析了洋流特征后让学生看图,了解世界洋流分布图。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湘教版教材没介绍,因此要补充。此影响可通过读图分析其影响:(1)气候,暖流增温增湿,气候湿润,寒流降温降湿,气候干旱;促进高低纬水热输送和全球热量平衡。(2)生物(渔场):一般寒暖流交汇处、上升流多营养物质,渔业丰富

(3)航海:顺流、逆流(4)降低污染和扩大污染。

课后小结:让学生小结,老师再归纳。

九、板书题纲

一、水循环

(一)水循环含义和分类

含义:空间移动及相伴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变化。分类:海陆间循环(大循环),海上内循环,内陆循环。

(二)水循环过程图示(见课本)

(三)地理意义

1、联系各圈层

2、维护全球水平衡,促进水资源更新

3、影响全球气候及生态,塑造地表形态。

二、洋流

(一)全球风带和洋流分布模式图

1、洋流含义及性质分类:表层海水沿一定方向较稳定的流动—洋流 性质分类:寒流和暖流

2、全球风带图

3、南北半球洋流模式图(简图)

(见课本)

(二)洋流分布规律

1、世界两大洋流系统:中低纬度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洋流,北-顺,南-逆;中高纬洋流,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无此洋流(南极大陆)

2、洋流性质:中低纬洋流,大洋东—寒流,大洋西—暖流;北半球中高纬洋流,大洋之东—寒流,大洋之西—暖流。

(三)了解世界洋流分布图

(见课本)

(四)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气候,促进高低纬热量输送和水汽交换

2、生物(渔场)

3、航海

4、污染物降低及扩散。

下载水循环的教学设计及反思(最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水循环的教学设计及反思(最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水循环教学设计

    中图版必修I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 水的运动” 第一课时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课标对本目内容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2)理......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

    《水圈和水循环》教学设计[5篇材料]

    《水圈和水循环》教学案例 课标解读: 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学生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这条标准,要注意把握如下几点: 1、......

    水循环微课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上的水体以及陆地水体运动转化规律。 2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及其循环过程。 3.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学情分......

    济南市优质课 水循环教学设计

    《水循环》教学设计 商河弘德中学 程会丽 授课时间:2013.12.5 设计理念: 本节课我主要通过自制改编的动画视频作为一节课的贯穿主线,讲述自然界的水循环,通过动画结合图片把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