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雕塑艺术》教案
教学方案
《雕塑艺术》教案
课型:欣赏课
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雕塑艺术及其特点,提高对雕塑艺术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雕塑及其艺术特点
难点:雕塑艺术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兵马俑的书籍和图片 教学过程:
导引:
1、两位同学上讲台摆一个他们自己认为很酷的姿势,在让下面的同学讨论一下两位同学的姿势如何?由此引入今天的课题。
2、问一下同学们平时见过哪些雕塑?给他们留下怎么样的印象?能看出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
一、导入新课:先出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作品的图片各一张。问美术分为哪几类?再问一下同学们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吗?由此引出雕塑念。
雕塑:可雕性、可塑性的材料,通过雕、塑、铸、焊等手段制作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理想的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
二、雕塑的分类:
1)、按材料:石雕、木雕、竹雕、泥雕、金属雕、冰雕、石膏像等 2)、按空间形制(形态):圆雕、浮雕、透雕
圆雕:不附着背景的完全立体的可从四面观赏的一种雕塑。如《思想者》、《菊花仙子》
浮雕: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厚度,根据凸起的高度可分为浅浮雕和高浮雕
透雕: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背景部分,有重视一面艺术效果的单面雕,也有双面雕。如室内的屏风
3)、按功用和所放的位置:城市雕塑、园林雕塑、纪念性雕塑、室内雕塑等
三、雕塑艺术的特点:
1、雕塑的形体:
雕塑作为三维空间的实体,给予人的感受,首先来自它的形体。形体美是雕塑的形式美的灵魂。雕塑的形体,不仅要比例匀称、结构严谨,更要通过形体展示形象的动势、情绪与生命力。例如,a、罗丹的《思想者》。罗丹是法国近代最著名的雕塑家,被称为“近代雕塑之父”。他是旧时期(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位雕塑家,又是新时期(现代主义)最初一位雕刻家。这尊雕塑是罗丹为《地狱之门》中央的门楣而作的。雕塑的人物形态是弯腰屈膝,右手托着下颚,嘴咬着自己的粗手,陷入苦苦的思索之中。眉弓突起,双眼深陷隐于暗影之
第二篇:教案——雕塑艺术
立体的音符——雕塑艺术
教学目标:
1、了解雕塑艺术的主要种类。
2、对本课所选的各类雕塑艺术作品能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发表自己对作品的基本感受和看法。
3、通过欣赏本课所选的优秀雕塑作品,了解雕塑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雕塑的功能及其用途。教学难点:对雕塑文化内涵及用途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学生:
1、同学们平时都见过哪些雕塑?
(学法提示:道路、广场、车站、码头、机场、体育场馆、公共绿地、公园等公共场所以及居住区,书本上等方面)
2、能看出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
(学法提示:木材、石材、泥塑、铜、铁等)
3、对其的印象如何?
二、感悟雕塑
同学们所见过的雕塑作品,为何有些雕塑一目了然,有些却是百思不得其解?
(雕塑有具象和抽象之分。具象雕塑是具体写实的艺术形象,而抽象雕塑却以之相反。例如我们身边的“阿诗玛”雕塑就是具象雕塑,我们一看就明了;“火焰”雕塑就是抽象雕塑,它是具有象征性的雕塑作品)。
提问:观察课本中的雕塑作品,哪些是具象雕塑,哪些是抽象雕塑?
1、具象雕塑
观察课本中的雕塑作品,小组讨论具象雕塑:(学生按作品创作年代、地理环境、材质、用途)
(点拨:“马赛曲”是1833—1836年出自法国吕德之手的艺术作品,他以大理石为材料创作的,它表现1792年法国人民在反抗普鲁士和奥地利等封建帝国的战争中,马赛的一支义勇军开赴巴黎参加战斗的历史事件。运用了雕塑手法中的减法,属于深浮雕。“日日夜夜”、“和平少女”——略)
2、抽象雕塑
观察课本中的雕塑作品,小组讨论抽象雕塑:(学生按作品创作年代、地理环境、材料、用途)
(点拨:“火烈鸟”是1974年美国现代著名雕塑家考尔德采用不锈钢材质创作的雕塑作品,它耸立在美国芝加哥市联邦政府中心广场。巨大而又大幅度的曲线结构,加上鲜艳的红色,与广场上深刻的高层建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火烈鸟”这一名称只不过是作品的一个代号。雕塑作品不一定让人看得懂,在特定的环境中起到特定的效果,在这里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观看这一形象,自会得到不同的视觉感受。“五月的风”、“中国凤”、“龙”、“被破坏的鹿特丹市纪念碑”——略)
3、提问
仔细观察作品,小组讨论:
(1)你认为雕塑所处的地理环境与雕塑本身有什么关系?(协调、统一)
(学法提示:如“五月的风”,青岛紧靠海边,雕塑程漩涡状,与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即统一)
(2)现代的雕塑作品与社会文化有哪些联系?(环境的标志,视觉冲击力,记录历史;观赏性、实用性)
(学法提示: “巨型自行车”在公园这个环境中它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景观供人们欣赏,又可以供孩子们玩耍,带给孩子们欢乐。既有观赏性也有实用性)
(3)思考如果置换雕塑作品的环境,对其有何影响?(略)
三、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对雕塑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丰富了知识;欣赏雕塑作品应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文化,地理环境、材质、形体美、实用性来欣赏雕塑艺术了解社会文化,及雕塑的用途,雕塑作品是一种文化和艺术创造力的代表在不同的环境中雕塑作品有着不同的意义,只有在特点的环境中才能体现出来,在欣赏雕塑作品时要学会思考它与我们有着怎样的联系,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
四、课后延伸
根据以上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雕塑并用所学的方法去欣赏艺术作品。
第三篇:美术教案-雕塑艺术
美术教案-雕塑艺术
www.xiexiebang.com雕塑艺术教学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美术学科越来越需要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审美艺术是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因而美术欣赏也相应地要求欣赏者的个性化创造,在生动的直觉形象中体验、感悟、共鸣,进而把握人生哲理、历史真理和宇宙奥秘。雕塑是美术艺术内容之一,在生活中接触的也比较多,也是很重要是一门艺术。对艺术是了解不能局限在某一个范围内、时间段里,而是要向各个层面、各个时间去了解。这样能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本课采用的是欣赏式教学,通过对图片的讲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趣。让学生自己去发觉身边美的事物,去感知它的内涵。借用艺术的表现手法展示自己当时的情感。本课课内讲解为一课时,结合学校研究性课程的学习,采用书本与现实生活、身边的事物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方案《雕塑艺术》教案
课型:欣赏课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雕塑艺术及其特点,提高对雕塑艺术的欣赏能力教学重点:雕塑及其艺术特点
难点:雕塑艺术的特点教具准备:多媒体、有关兵马俑的书籍和图片教学过程
:导引:
1、两位同学上讲台摆一个他们自己认为很酷的姿势,在让下面的同学讨论一下两位同学的姿势如何?由此引入今天的课题。
2、问一下同学们平时见过哪些雕塑?给他们留下怎么样的印象?能看出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
一、导入
新课:先出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作品的图片各一张。问美术分为哪几类?再问一下同学们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吗?由此引出雕塑念。雕塑:可雕性、可塑性的材料,通过雕、塑、铸、焊等手段制作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理想的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
二、雕塑的分类:1)、按材料:石雕、木雕、竹雕、泥雕、金属雕、冰雕、石膏像等2)、按空间形制(形态):圆雕、浮雕、透雕圆雕:不附着背景的完全立体的可从四面观赏的一种雕塑。如《思想者》、《菊花仙子》浮雕: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厚度,根据凸起的高度可分为浅浮雕和高浮雕透雕: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背景部分,有重视一面艺术效果的单面雕,也有双面雕。如室内的屏风3)、按功用和所放的位置:城市雕塑、园林雕塑、纪念性雕塑、室内雕塑等
三、雕塑艺术的特点:
1、雕塑的形体:雕塑作为三维空间的实体,给予人的感受,首先来自它的形体。形体美是雕塑的形式美的灵魂。雕塑的形体,不仅要比例匀称、结构严谨,更要通过形体展示形象的动势、情绪与生命力。例如,a、罗丹的《思想者》。罗丹是法国近代最著名的雕塑家,被称为“近代雕塑之父”。他是旧时期(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位雕塑家,又是新时期(现代主义)最初一位雕刻家。这尊雕塑是罗丹为《地狱之门》中央的门楣而作的。雕塑的人物形态是弯腰屈膝,右手托着下颚,嘴咬着自己的粗手,陷入苦苦的思索之中。眉弓突起,双眼深陷隐于暗影之中,咬肌凸起,全身肌肉紧张。强化了他的苦闷、深思。B、摩尔的《斜卧像》。这是1957——1958年为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楼创作的雕像。这是一件抽象化的雕塑,描绘的是一位斜卧翘首远望的女性。像这种表现性的雕像,强调主观精神,审美理想。这样的雕塑应从内在的意境去观看,不能单看外表。c、雕塑具有体量感,它直接影响着观赏效果与主题的表达。例如,河南洛阳《卢舍那大佛》的体积之大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数量之多,都是构成迫人气势和宏大气魄的重要因素,也是作品内容的重要方面和表达主题的重要因素。
2、雕塑作品的象征性和寓意性雕塑形象单纯,难于作复杂的描绘所以作者利用其形体变化,体量和外轮廓造成雕塑的节奏韵律感,赋予象征性和寓意性。如法国马约尔的《地中海》。他以丰满的女人体象征美丽富饶的地中海。马约尔是一位善于刻画女性美的艺术家,他从一个形象和姿态中显露出内心的情感,形体表达内在精神。
3、注重作品的材质和内容的关系材质美和材质与内容的统一,便是雕塑艺术的重要特点。《鳖》是一件因材施艺,构思奇巧,造型成功的小石雕。作者琢磨得精细逼真,同时在印体石上留有粗糙的砸痕来保持石材原有的特点。这是利用材质肌理对比和加工留痕,增强表现力和审美情趣。霍去病墓的各种动物雕刻多是利用石材的原形稍加雕凿,既使其具有生命,又保持了石质的美感。
4、雕塑作品与环境的协调统一性雕塑作品大多是为某一特定环境制作的,使作品作用与环境,并使环境成为作品的组成部分共生出新的景观。爱得华的《美人鱼》,是置于丹麦哥本哈根海滨公园中的巨石上。她倚坐在水边礁石上,是礁石、海水、天光、倒影都成为作品内涵不可缺少的部分。美国的《红色立方体》是纽约海上保险公司大厦前的雕塑。在林立的高楼大厦间,斜立的几何体和几何形楼群,形成了正与斜的对立统一关系,暗示了保险公司。强烈的红色使它成为公共环境中的点睛之作。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外国雕塑艺术教案
第四课:辉煌千古的经典艺术之作—— 外国雕塑艺术
一、教学目标
1、在了解了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之后,本课要了解的是外国的雕塑艺术,使学生开阔眼界。这是本课的直接教学目标。
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审美和欣赏能力,增长外国雕塑艺术欣赏知识,陶冶情操,培养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外国雕塑艺术欣赏审美观念。
3、也可以使学生树立多元文化的观念,认识到世界上的文化和艺术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每个民族由于文化的不同而具有自己不同的艺术。
二、授课对象:高中阶段
三、学生分析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感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有较稳定的情感价值观,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外国雕塑艺术知之甚少。前面课程学生们已经学过了中国雕塑艺术,在此部分,应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兴趣和积极性,由学生自主进行欣赏。
三、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
本课外国雕塑艺术实际上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主要是简单介绍了非洲、美洲、大洋州和古埃及、印度等地的雕塑艺术,由此使我们看到世界上文化和艺术的多样性。最后通过提出“模仿说”而引入第二部分。第二部分包括:(1)美的再现与理想化身(2)力量和运动的瞬间(3)灵与肉的和谐(4)整体与完美的体现。第二部分是对西方雕塑艺术的介绍。在这里通过几件西方著名雕塑家和雕塑作品的分析,使我们对西方雕塑艺术的主要艺术特征——写实艺术,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在于通过具体的作品了解世界上不同文化和艺术品之间的差异,认识世界文化和艺术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培养多元文化的观念,其中又以西方雕塑为主。难点是使学生领会不同民族雕塑和特定的宗教、审美观念、生活习俗的联系。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组织纪律,稳定情绪。(二)引入新课
展示图片《大卫》提出问题:“这个雕塑的名字是?”从而引出新课“外国雕塑艺术”。(三)讲授新课
介绍《大卫》引出外国雕塑艺术主题。这课所要了解的外国古代雕塑艺术,包括自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这段时期中出现了以埃及雕塑、希腊雕刻、罗马雕刻、中世纪雕刻和文艺复兴时期雕刻为代表的外国著名雕刻艺术。
外国最早的雕塑是在人类为劳动和生活需要创造生产力极低的劳动工具--石器工具的同时创造的雕塑艺术《维伦多夫的维纳斯》(石灰石圆雕,高约10厘米,宽5厘米,约产生于公元前30000年前)。作品产生于2.5万年前,这类
雕塑体积小,供原始人随身携带,它们看来像是原始部落神圣的生育神,曾在欧洲流传了很长的时期。此后,在墨西哥湾地区出现了古典前期文化即奥尔麦克文化,为满足宗教需要,雕刻家们雕刻了许多巨大的石雕头像,《奥尔梅克武士巨石头像》(玄武岩,约公元前800年—公元前600年,高约305厘米,重约30吨,现收藏于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是这个时期的作品。而古代埃及雕刻家也开始了他们的创作,并且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古埃及,在雕塑艺术上曾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涅菲尔蒂王后像》石灰石)。《人首翼牛像》(亚述 石灰岩,高浮雕,约公元前724—前706年,高约3米,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亚述王国是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鼎盛于西亚两河领域的军事强国,虽然王国本身存在的时间不长,但是他们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为世界文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记。亚述美术的典范是她的雕塑艺术,尤其是浮雕艺术,这些作品被大量地发现于现今出土的亚述的宫殿遗址中。
古希腊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包括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沿岸。当时,一些开明的统治者除致力于内政武力外,还提倡发展美术和文艺,在公元前6世纪以后的几百年中,古希腊科学、文学、艺术的名家辈出成就辉煌。希腊雕刻的题材大部分取自神话或体育竞技。爱琴海上有许多小岛屿,其中巴罗斯岛盛产大理石,为雕刻提供了最好的材料。古希腊人爱好体育,运动员毫不介意地脱掉衣服参加竞赛,在明朗的阳光照耀下,运动家健美的身体得到观众的赞美。因此对男女人体美的欣赏爱好便自然地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培养起来,而雕塑家也很喜欢表现男性或女性健美活泼的各种姿态。《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和《掷铁饼者》等作品都是希腊雕塑的优秀代表。《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大理石,现藏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希腊。这座发现于米洛斯岛的山洞中的雕像,是希腊化时期的作品。阿芙洛蒂特的罗马名字是维纳斯。这位美与爱之女神,在希腊和罗马神话中,已成为全部女性美的代表者和体现者。尽管她双臂残缺,但那雕刻得姿态栩栩如生、解剖得无懈可击的躯体,仍然给人以完整的美感,以至于后世很多为她复原双臂的雕刻家的复制品,都在原作面前黯然失色。这座雕像可供四面欣赏,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有某种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美。女神的面部具有希腊妇女的典型特征:直鼻、椭圆脸、窄额和丰满的下巴。这正好说明:希腊的神,是希腊人按照他们自己的模样来创造的。她那安详自信的眼睛和稍露微笑的嘴唇,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觉,毫无纤巧娇柔、顾影自怜的造作神态。她使人们了解到2000多年前希腊人的审美观:力求外在美和精神美的统一。丰腴饱满的躯体和端正大方的容貌,体现着青春、健美和充沛的生命力,体现着内在的教养和美德。这一切取决于雕刻家浑厚朴实而不追求纤巧细腻的艺术手法。女神下肢虽为衣裙所遮,但那显示出人体动态结构的舒卷自然的衣褶,却给雕像增添了丰富的变化和含蓄的美感。掷铁饼者(大理石雕复制品,高约152厘米,约公元前450年,罗马国立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特尔梅博物馆均有收藏,原作为青铜)米隆(希腊)。《掷铁饼者》是希腊雕塑艺术的全盛时期现存流传最广的艺术杰作之一。《掷铁饼者》取材于希腊的现实生活中的体育竞技活动,刻画的是一名强健的男子在掷铁饼过程中最具有表现力的瞬间。雕塑选择的铁饼摆回到最高点,即将抛出的一刹那,有着强烈的“引而不发”的吸引力。掷铁饼的强烈动感与雕像的稳定感结合得非常好。雕像的重心落在右腿上,因此右腿成了使整个雕像身体自由屈伸和旋转的轴心,同时又保持了雕像的稳定性。掷铁饼者张开的双臂像一张拉满弦的弓,带动了身体的弯曲,呈现出不稳定状态,但高举的铁饼又把人体全部的运动统一
了起来,使人们又体会到了暂时的平衡。整尊雕像充满了连贯的运动感和节奏感,突破了艺术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传递了运动的意念,把人体的和谐、健美和青春的力量表达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古希腊的艺术家们不仅在艺术技巧上,同时也在艺术思想和表现力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尊雕像被认为是“空间中凝固的永恒”,直到今天仍然是代表体育运动的最佳标志。《吹笛少女》(石,罗马国立美术馆藏)。这是著名的鲁多维奇宝座浮雕的一部分。据希腊雕刻史家格尔勒考证,此作大约创作于公元前470—前460年间,作者可能是雅典著名雕刻家卡拉美斯。据说卡拉美斯是一位多产的雕刻家,作品的风格趋向优美典雅,敢于突破前人的框子。他的作品已脱离了古希腊古典时期的冷凝风格,表现出更大的自由。《卡拉卡拉像》(罗马 大理石胸像,高50厘米,约创作于公元209年,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意大利那不勒斯美术馆也有同名作品收藏)。罗马帝国前期的肖像雕塑作品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方面曾经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雕塑家们往往采用丰富的构图来加强形象的个性特征,不仅眼球被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而且在脸部肌肉处理上也赋予某种情绪,使人物的个性通过脸部的各个细节展现得惟妙惟肖。这尊《卡拉卡拉像》则是所有这类作品中最优秀的,代表了罗马肖像雕塑的顶峰。
从15世纪后半叶开始一直16世纪,文艺复兴文化在欧洲许多国家产生和形成。在欧洲的许多先进国家里,文化艺术达到了高度繁荣,文艺复兴掀起了欧洲文化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文艺复兴文化是反对封建宗教的文化,提倡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起领导作用的是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继承并发展了希腊、罗马雕刻艺术的传统,使雕刻艺术达到了高度繁荣,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雕刻家,差不多都集中在佛罗伦萨。米开朗基罗的出现,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艺术发展到了最高峰。他们以写实的手法,用准确的人体解剖学,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的形态有很强的力度感,以雕刻的艺术语言塑造传神的形象和高度的技巧手法。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艺术对后期的雕刻家有极大的影响。《大卫》是其著名的代表作。《大卫》(大理石,像高25米,连基座高55米,创作于公元1501—1504年,现收藏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米开朗基罗(意大利)。大卫是《圣经》中的少年英雄,曾经杀死侵略犹太人的非利士巨人哥利亚,保卫了祖国的城市和人民。米开朗基罗没有沿用前人表现大卫战胜敌人后将敌人头颅踩在脚下的场景,而是选择了大卫迎接战斗时的状态。在这件作品中,大卫是一个肌肉发达、体格匀称的青年壮士形象。他充满自信地站立着,英姿飒爽,左手拿石块,右手下垂,头向左侧转着,面容英俊,炯炯有神的双眼凝视着远方,仿佛正在向地平线的远处搜索着敌人,随时准备投入一场新的战斗。大卫体格雄伟健美,神态勇敢坚强,身体、脸部的肌肉紧张而饱满,体现着外在的和内在的全部理想化的男性美。这位少年英雄怒目直视着前方,表情中充满了全神贯注的紧张情绪和坚强的意志,身体中积蓄的伟大力量似乎随时可以爆发出来。与前人表现战斗结束后情景的习惯不同,米开朗基罗在这里塑造的是人物产生激情之前的瞬间,使作品在艺术上显得更加具有感染力。他的姿态似乎有些像是在休息,但躯体姿态表现出某种紧张的情绪,使人有强烈的“静中有动”的感觉。雕像是用整块的石料雕刻而成,为使雕像在基座上显得更加雄伟壮观,艺术家有意放大了人物的头部和两个胳膊,使得大卫在观众的视角中显得愈加挺拔有力,充满了巨人感。这尊雕像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不仅如此,《大卫》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看
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实质上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米开朗基罗在雕刻过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热情,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得到表达的象征。作为一个时代雕塑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大卫》将永远在艺术史中放射着不尽的光辉。《巴尔扎克像》(1897年,高270厘米,青铜,巴黎罗丹美术馆)罗丹(法国)。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文坛巨星,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激情和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罗丹对他非常敬慕,十分乐意为他塑像。所以1891年法国文学家协会委托罗丹雕塑一尊巴尔扎克像时,他当即表示:“我要做一番非同寻常的事业。”雕刻家认为,创造形似的巴尔扎克不是主要的,“我考虑的是他的热情工作,他的艰难生活,他的不息的战斗,他的伟大的胆略和精神,我企图表现所有这一切。”罗丹塑造的巴尔扎克是个夜间漫步的形象。文豪习惯于夜间穿着睡衣工作,所以罗丹让他披着睡衣在星空下沉思,那宽大的睡衣包裹着屹立的巨人。据说原来作的小稿中,巴尔扎克有一双智慧的手,罗丹在征求他的学生、助手布尔德尔的意见时,布尔德尔赞美地说:“他这双手雕得太好了!”罗丹听后拿起锤子就砸掉了这双手,因为他怕这双手过分突出而让人忽略了主要的部分。现在人们看到的巴尔扎克,双手被睡袍紧紧遮盖,面部精神被突显了出来,在月光下好像独自整夜在行走、思考。罗丹说:“我的巴尔扎克像,他的动态和模样使人联想到他的生活、思想和社会环境,他与社会生活是不可分离的,他是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他还认为:“《巴尔扎克》是我一生的顶峰,是我全部生命奋斗的成果,我的美学理想的集中体现”。《马赛曲》(大理石,1836年)吕德(法国)。浮雕《马赛曲》分为两个部分:上部是一位象征自由、正义、胜利的自由女神,她右手持剑,左手高举,在号召人民向她指引的方向冲去。她那张开的羽翼,飞舞飘动的衣裙,和召唤性的内在激情,表现出急速的运动和奔放的革命热情。两腿大步向前迈进,更加强了浮雕形象的前进感。女神占据整个浮雕的上半部,正从人们头顶上疾驰而过。下半部是一群志愿军战士,在女神的热情号召下蜂拥前进。其中心人物是一个有着大胡子的战士,他带领自己年轻的儿子一起参加战斗,少年依傍着父亲,走得更加坚定有力。和这个跃跃欲试的激动少年相对应的,是走在其后的沉着刚强的老人,他仿佛多次为自由而战,今天为了祖国又从容奔赴疆场。行列的最前面,号手正在吹响进军号,其余人物有持盾牌和宝剑的战士,有弯腰系结兵器的弓箭手,这些细节预示着战斗即将开始。所有这些人物被组成一个整体,显示出一种剑拔弩张的声势。在这件不朽的作品中,雕塑家特别突出地表现了具有革命爱国主义精神的法国人民的特征。雕刻家在这座高浮雕的处理手法上也是巧妙的,他运用了联想和照应的处理手法,通过一面向前迈进,一面伸手向后召唤的自由女神与蓄髯男子的动势,人们自然地会感觉到跟随在他们身后的汹涌澎湃的进军人流,而不是把这种革命热潮局限在少数人身上。由于雕刻家运用照应的手法把人群分为上下两层,女神向前飞跃的形象加强了人群的动势,下面人群中勇敢坚定的英雄形象则回答着女神的热情呼唤,使人感到他们的真实性。艺术家在这里广泛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象征手法,显示了人民气势磅礴的反抗力量。为了保卫祖国,这股战斗的洪流将从墙上冲出,给人以巨大的感染力。(四)名词解释 图腾
“图腾”一词来源于北美印第安人阿尔衮琴部落奥吉布瓦方言的音译,在英文
中它被固定为“Totem”,最初也有人把它写成“Totam”或“Dodaim”。第一个把“Totem”一词介绍给西方学术界的人是英国人约翰·郎格(John Lang)。模仿说
这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这种学说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所有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美术亦如此。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模仿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艺术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艺术创作靠模仿能力,而模仿能力是人从孩提时就有的天性和本能。”继古希腊哲学家之后,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这种理论直到19世纪末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五)课堂小结
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雕塑的欣赏,会使学生开阔眼界,提高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审美和欣赏能力,增长外国雕塑艺术欣赏知识,陶冶情操,培养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外国雕塑艺术欣赏审美观念。使学生树立多元文化的观念,认识到世界上的文化和艺术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每个民族由于文化的不同而具有自己不同的艺术。
(六)延伸拓展
通过本课学习,要让学生学会欣赏艺术作品不仅是从直观上进行欣赏,而且要根据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去进行欣赏,这样从两方面进行欣赏才能更好的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可以将这种欣赏方法扩展到绘画、园林等方面进行实践。(七)布置作业
要树立多元化的观念,试着从雕塑作品不同的文化背景来欣赏它,注意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板书课题:辉煌千古的经典艺术之作——外国雕塑艺术(一)非洲、美洲、大洋州和古埃及、印度等地的雕塑艺术(二)美的再现与理想化身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三)力量和运动的瞬间
《掷铁饼者》(四)灵与肉的和谐
《大卫》
(五)整体与完美的体现
《巴尔扎克像》
第五篇: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教学教案
杭师院附高 罗雪峰目标 :使学生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主要成就及主要雕塑作品有所了解、认识。开阔眼界、提高认识、增进知识,培养健康的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中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艺术成就及艺术特点。陵墓雕塑重点是霍去病墓雕刻(地面雕刻)和秦始皇兵马俑(陶俑),宗教雕塑重点是四大石窟艺术。难点 :分析雕塑艺术的艺术成就。准备 :课件制作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和教师活动 组织: 导入:
什么是雕塑?引出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成就非常高,尤其体现在中国古代的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上。展开:
1、陵墓雕塑:
思考:中国古代的历史传统? 教师分析:
(1)看作品《汉霍去病墓雕刻》 学生欣赏:
(内容)雕刻的是什么?
(主题)为什么这样雕?(理解)体现霍去病墓雕刻的特点。(2)作品《秦始皇兵马俑》请学生给大家讲解。归纳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
2、宗教雕塑:
教师介绍宗教雕塑的含义。小结:中国雕塑艺术取得高度艺术成就的原因。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特点。知识性内容 组织: 导入:
雕塑是指运用可塑性、可雕性物质材料,通过雕、刻、塑、铸、焊等手段制作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理想的具有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展开:
1、陵墓雕塑:教师分析:古人认为,人有灵魂,灵魂不死,通过陵墓,进入天堂。自秦汉以来盛行厚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