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工业区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
设计人:杨雨青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
一、教学分析
课标要求:
1、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2、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内容分析:教材简单介绍了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区位优势、工业部门以及在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后,传统工业开始衰落,并经历了长期的改造历程。而其中鲁尔区是世界最重要的传统工业区之一,教材选择了鲁尔区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因此在教学中,应紧紧抓住鲁尔区的发展—衰落—综合整治这一主线,通过图片、数据对以鲁尔区为代表的传统工业区进行逐步剖析,使学生充分理解传统工业区的发展历程。
教学对象分析及教学策略:
这里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因此对外面的世界了解甚少,特别是对于这些传统工业了解的学生不多,所以在自主预习完成导学案时就显得特别困难。但经过高一上半年的培训,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读图能力,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点评环节能顺利进行,让学生利用教材德国鲁尔工业区为案例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分析其形成的区位条件和衰落的原因,再通过 “德国鲁尔工业区”与“辽中南工业区”的案例对比分析传统工业区的形成条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学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
二、三维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会分析矿产资源与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工业形成与发展的调查
3、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工业图表和工业数据的技能。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鲁尔区资料、信息的收集学会分析鲁尔区的发展条件,和衰落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2、通过鲁尔区和辽中南工业基地的对比,明确对传统工业区的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关注全球的、我国的、当地的传统工业和环境现状,增强全球意识、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求变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鲁尔区优越的区位条件及衰落的主要原因。2.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
难点
1.传统工业区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讨论辽中南工业区的综合整治。
四、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对比归纳法、知识迁移应用 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
设计人:杨雨青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完成导学案,并列出本节课的问题单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课程标准,明确学习目标,直接进入学习主题。
(一)、自主学习:传统工业地域的基本概况
【教师引导】展示学生课前完成的自主预习部分的答案 【幻灯片】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图
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传统工业地域的基本概况。
⑴.主要分布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中国的辽中南工业区 ⑵.工业基础:丰富的煤铁资源等
⑶.工业部门: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 ⑷.特征:大型企业为核心;工业分布高度集中
⑸.问题:原料、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等问题。
⑹.传统工业共同的区位:丰富的煤铁矿、水源等资源;便利交通运输条件;广阔的市场 承转:德国鲁尔工业区是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工业区,下面我们就以鲁尔工业区为例来探讨传统工业区的区位条件、衰落原因及综合整治措施
(二)、合作探究:德国鲁尔工业区
【讨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学生站起来讨论,讨论加展示(每小组将讨论结果写在黑板上)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
【幻灯片】每小组展示和点评的任务(参考PPT)
【探究一点评】从图中可知,德国鲁尔区附近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并靠近洛林铁矿;有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流经,水源充沛,水运便利;整个工业区铁路公路交通便利;且邻近各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幻灯片】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区位图。
引导学生从位置、原料、能源、水源、交通、市场等方面来分析鲁尔区发展的区位优势,通过对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传统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
⑴.丰富的煤炭资源; ⑵.离铁矿区较近; ⑶.充沛的水源; ⑷.便捷的水陆交通; ⑸.广阔的市场。【幻灯片】辽中南工业区
让学生利用教材和导学案中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的资料,从上述角度分析辽中南工业区发展的区位因素、基本特点。
【探究二点评】从教材图中可知,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的区位特点有:煤铁石油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捷,市场广阔等。【思考讨论】,让学生利用教材中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的资料,归纳比较辽中南工业区和鲁尔工业区区位条件和生产特点的异同。【探究三点评】从前面两个小组展示和点评的结果来看,我国辽中南工业区和鲁尔区工业区位的相同点是: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市场广阔。不同点是:鲁尔区仅有煤炭资源,而我国辽中南工业区不仅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还有铁矿和石油资源。承转:随着社会的发展,鲁尔区繁荣了100年后开始走向衰落,是哪些原因致使其衰落的呢? 【探究四点评】从教材阅读部分可知,⑴、鲁尔区工业部门方面特点:以传统工业为主。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
设计人:杨雨青
并高度集中于少数重工业部门。工业结构单一。
⑵、重工业集聚会带来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方面的问题。⑶、读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图分析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中的变化从而得出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煤炭工业衰落的主要原因)
⑷、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得出当时世界性钢铁过剩。【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⑴ 工业结构单一 ⑵ 煤炭能源地位下降 ⑶ 世界钢铁过剩
⑷ 钢铁工业布局不合理
⑸ 环境恶化,交通拥挤,地价上升等 ⑹ 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承转:面对经济的衰落,应该如何进行综合整治?
【探究五点评】从鲁尔区所面临的问题来寻找整治的措施: ①业结构单
一、煤炭能源地位下降、钢铁过剩→调整工业结构; ②工业布局不合理→调整工业布局;
③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发展科技、教育,发展第三产业; ④环境质量恶化→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幻灯片】展示鲁尔区整治后的图片,与整治前进行对照,以加深学生对综合整治的理解 承转,同样的,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我们该如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呢?
【探究六点评】通过阅读资料,将辽中南工业基地面临的问题与鲁尔区对比,得出:
1、要转变思想观念,培养和增强竞争意识,2、要发挥固有的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3、要调整所有制结构,4、加大技术改造,5、消除环境污染
【总结归纳】通过材料、数据、图表,进行分析得出,对于传统工业地域,我们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工业地域发展的区位因素(条件); ②工业地域发展的基本特点; ③传统工业地域面临的共同问题; ④针对问题提出综合整治的措施。
八、课堂总结
学生整理导学案,总结本课的重难点知识,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九、课堂练习:习题见导学案部分
十、课后反馈:上交本节课的导学案,教师给出评价 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
设计人:杨雨青
附:
板书设计:
4.3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
1、代表地区
2、发展条件
3、特点
4、工业部门
5、存在的问题
二、典型案例——德国鲁尔区
1.鲁尔区的区位条件 2.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 3.鲁尔区的综合整治(1)调整工业结构(2)调整工业布局(3)发展第三产业(4)优化环境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特色在于围绕案例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不仅学到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且逐步学会分析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看出学生在提取图和文字中的地理信息并作加工、分析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对比分析的方法也还有待加强,需进一步引导。
第二篇:3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条件和工业部门。[来源:学&科&网Z&X&X&K] 2.掌握传统的鲁尔工业区优越的区位条件,了解它的衰落原因及其综合整治途径。能力目标
1.读图分析矿产资源与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明确工业生产也应因地制宜。
2.联系实际,了解当地传统工业发展状况,为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应有哪些改善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了解鲁尔区的发展变化,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传统工业区的改造,适应世界发展潮流。
2.中国已经“入世”,我们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我国传统工业今后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传统工业区衰落的原因和整治措施。教学难点
传统工业区改造过程中观念的转变。
3.教学用具
把课本中的相关图形可制作成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搜集一些有关传统工业发展的新闻报道资料及景观图片,增强感性认识。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前面几节课分别学习了工业生产活动的一些基本理论,了解工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从工业生产的投入开始,到工业地域的形成,从理论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工业生产活动的发展状况。从本节开始,我们利用两节课时的内容,重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工业生产状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我们以前所学理论来指导实践,促进工业的发展。本节课,我们学习第八节,传统工业区。
[新课教学] 传统工业区(板书)本节内容主要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分析了传统工业区的区位特点,衰落的主要原因和综合整治过程,我们学习时应推而广之,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的传统工业基地有一正确认识,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概念(板书)
传统工业区,如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等,一般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这些工业区在本国以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早期的传统工业区多数是在煤铁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上述所提及的,后来,由于生产力水平发展,超级油轮、巨型运输船舶和集装箱的出现,形成了“临海型”的工业布局区域,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意大利的塔兰托等,这些也属于传统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尤其是7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衰落,有些工业区后来经过长期的改造历程后,现在又成为一颗备受众人关注的新星。下面我们以德国的传统工业区——鲁尔区为例,加以详细分析。
二、鲁尔区的区位特点(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参看相关地图分布内容,了解鲁尔区所处的地理位置、资源状况以及当时如何形成世界上有名的工业地域。
同学们看课文时,我们可通过多媒体技术或投影仪,把鲁尔区的位置与资源分布图制作出来,课本图供同学们参考。然后,老师再作具体分析。鲁尔区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它形成于19世纪中叶,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区内煤藏丰富,水陆交通运输便利,工厂林立,城市栉比、人口稠密,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煤炭、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工业,电力、石油提炼、电子、军火等工业亦占重要地位,是以采煤、钢铁、机器制造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区,是德国和西欧地区乃至世界的重要工业区。鲁尔区的工业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物质基础,战后又在原联邦德国经济恢复和经济起飞中发挥过重大作用。
下面,我们结合刚才的图形,重点分析鲁尔区的发展,有哪几方面的优势区位条件。1.丰富的煤炭资源(板书)鲁尔区是在鲁尔煤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采煤工业起家的工业区,随着煤炭的综合利用,发展了炼焦、电力、煤化学等工业,进而促进了钢铁、化学等工业的发展。鲁尔煤田储量大、煤质好,煤种齐全,含硫低、发热量高,开采条件好。
2.离铁矿区较近(板书)鲁尔区铁矿资源较为贫乏,但离法国东北部著名的铁矿区——洛林铁矿较近,通过便捷的交通即可运抵。后来,德国又通过便捷的水陆交通运输,从瑞典、荷兰等国进口铁矿,来满足其生产。
3.充沛的水源(板书)鲁尔区位于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等淡水河流之间,加上附近的支流及人工运河,河网密布,淡水资源充足,满足了其生产、生活的需求。
4.便捷的水陆交通(板书)鲁尔区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联系了东欧与西欧、北欧与南欧地区,地理位置既优越也重要。陆上交通广布,铁路网稠密,从法国巴黎通往北欧和东欧的铁路,由本区穿过。这里的高速公路已交织成网,区内任何地点距离高速公路都不超过6千米,从德国西部通往柏林和荷兰的高速公路也由本区通过。此外,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等天然河流和四条人工运河,不仅联成一体,而且都可通航,并能直达海洋,有着方便、廉价的水运条件,便捷的水陆交通为鲁尔区原料的运入和产品的运出提供了条件。其中,内河航运尤为重要,因为鲁尔区所需的铁矿石主要经荷兰的鹿特丹港通过内河航运运入,而工业产品的输出也主要由这条运输线承担。方便的陆上交通,把鲁尔区与德国以及欧洲其他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
5.广阔的市场(板书)鲁尔区既是生产中心,又是消费中心。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工业,为鲁尔区工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以鲁尔区为核心,方圆100千米内,是德国最大的消费核心,鲁尔区生产的70%以上的煤炭和钢铁在此加工、消费。
总之,德国鲁尔区有着诸多有利因素,再加上原有的基础设施、科技力量等因素,在二战后,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至70年代,德国(主要指当时的西德)的经济实力稳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课堂活动:为便于同学们的理解与掌握,我们组织学生完成下列表格,通过学生填写表格,我们还可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表格中的内容,可由学生自己填写,老师加以概括与归纳。(如下表)
承转:我们了解了鲁尔区的区位特点,那么,根据前面所学的内容可知,在鲁尔区发展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等相关工业部门较有利,事实也正如此。但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鲁尔区在经历了约一个世纪的繁荣之后,经济开始衰落。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革新等原因,使鲁尔区的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深受影响,工业经济明显衰落,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鲁尔区经济衰落的主要原因。
三、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从社会的进步、技术革新,传统工业受到挑战等几方面来了解鲁尔工业区衰落的几个主要原因。
同学们在看完课文后,老师及时归纳、总结,并以此为例,说说我国的传统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应避免的教训及应借鉴的经验。
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后,鲁尔区的传统工业开始衰落,其经济地位逐步下降,尤其是煤炭和钢铁工业,这也标志着鲁尔工业区的鼎盛时期已过,经济发展需作重新调整。那么,鲁尔区从鼎盛时期走向衰落的过程,可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1.生产结构单一(板书)由上可知,鲁尔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借助其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可从附近运入铁矿,依据其主要的区位条件,鲁尔区的工业自然就是以煤炭、钢铁为主,最终形成了鲁尔区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并高度集中了电力、机械、化工等工业生产(如课本图5.33),即鲁尔区形成了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工五大传统工业部门,其中煤炭和钢铁工业是全区经济的基础。在这样的经济结构中,如果某一工业部门生产衰落,则将引起全区生产的衰落。
鲁尔区五大工业部门的联系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板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勘探技术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和天然气开始广泛使用。如课本图5.34,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所占比重逐渐减少,石油、天然气的比重逐渐增多。另一方面,由于科技的进步,冶炼钢铁所消耗的煤炭量逐渐降低,(如课本表5.3),这样,煤炭的能源地位开始下降,直接导致煤炭的市场需求量下降,随后则影响了钢铁工业,最终使全区的生产产生连锁反应,生产衰落。
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
每冶炼1吨钢铁所需原料的变化 单位:(t)3.世界性钢铁过剩(板书)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钢和出口钢的国家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相继独立后,积极发展各自的民族工业,使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市场需求量又相继下降。随后,70年代的经济危机,以及钢产品的替代产品(如铝合金、塑钢等)的广泛使用,使世界钢材消耗量急剧减少,表现为世界性钢铁过剩,导致鲁尔区钢铁工业生产萎缩。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板书)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革命的每一次革新,都会促进工业生产的飞跃发展,既产生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也改变了传统的工业生产和组织方式。鲁尔区是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中,在经历了约一个世纪的繁荣之后,遭遇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使鲁尔区工业企业传统的生产和组织方式不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这也是使鲁尔区衰落的根本原因。在鲁尔区,20世纪50年代之前是其鼎盛时期,当时工业布局已达到一定的密度和规模,基本呈现“饱和状态”,如再建设新的工业部门,就会出现争地、争水、争动力、争公共设施,加剧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在新的技术革命(第三次技术革命)中出现的那些新兴工业部门(如电子工业、航天工业等),则不愿意到此设置厂矿基地,它们在环境及条件适宜的地方,重新布置生产,进而形成新的工业地域,削弱老工业区的经济实力。
总之,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尤其是新技术革命对传统工业的冲击,使传统工业区开始衰落,甚至使一些工业部门面临倒闭、破产的危险。
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能过于悲观,滞步不前,面对一些客观因素的变化,我们也应以发展的、变化的特点来看待。对于鲁尔区的发展,我们可以进行一次讨论,假如你是决策者,为了鲁尔区的继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如何来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下面请同学分组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
之后,老师进行归纳总结。
四、鲁尔区综合整治(板书)鲁尔区从19世纪70年代诞生,到20世纪50年代的鼎盛时期,经历了约一个世纪的辉煌。对德国、欧洲,乃至对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科技进步、新技术革命的诞生,给鲁尔区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由于社会发展、工业转型,鲁尔区这一时期难以转变完成,经济出现明显衰落。面对这种现状,鲁尔人没有失望,没有坐等,而是敢于迎接挑战,主动改革,于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划,现在,环境得到治理,经济得到恢复,以新的面貌面对世界。
鲁尔区在综合整治过程中,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进行: 1.调整产业结构(板书)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调整产业结构。鲁尔区有五大传统工业部门,即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工,其中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是全区经济的基础。那么,在改造过程中,鲁尔区也从煤炭、钢铁开始,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经过整治,煤炭、钢铁两大工业部门的厂矿企业数量大幅度下降,每个厂矿的生产规模却大幅度提高。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一些新的工业部门出现,如电子、汽车、石油化工等,鲁尔区利用其区位的优势条件,改善环境,消除污染,积极新建或迁入了一批新兴工业部门,且以技术精良的中小型企业为主,努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了本区经济结构的多样化。
2.调整工业布局(板书)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在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原有结构必然打破,建立新的产业结构,区内原有的工业分布重新调整,以保证新结构下各产业部门的平衡发展。例如,鲁尔区的钢铁工业所需铁矿石几乎全靠进口,为了就近获得通过荷兰鹿特丹港进口的铁矿石,钢铁工业逐步调整,集中到西部,有的钢铁公司还通过与荷兰联营,将高炉建到荷兰海边,再把那里炼出的生铁运到鲁尔区炼钢、轧材。这样,老的工业部门得到调整,新的工业部门又得到安置,新老工业相得益彰。
3.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板书)交通建设历来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证,虽然这里路网稠密,河网密布,但运输量大,航运繁忙,有待于继续建设与维护,确保畅通无阻。
4.发展科技,繁荣经济(板书)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进步、科技手段的应用,发展科技成为维护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新,都推动了社会的巨大发展。为此,鲁尔区自60年代相继建立了鲁尔大学、多特蒙德大学等几十所各种专业的高等院校、为数众多的中等技术学校以及一大批科研机构,各大型公司也普遍建立了自己的科研机构。这样,本区依靠强劲的科技力量,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5.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板书)伴随传统工业的发展,本区对煤炭、铁矿等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和数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出来的“三废”(废渣、废水、废气)也越来越多。工业排放的污水,污染了江河湖海,使水质恶化;燃烧煤炭产生的烟尘和有害气体严重污染大气;工业所排放的废渣堆积如山,占用大片田地,淤塞河道,污染环境。为了改善本区环境,鲁尔区实行严格控制工厂废气、废水的排放,并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装置和污染处理系统。同时,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绿化环境,使区内人均绿地面积超过130平方米。这样,吸引了对环境要求较高的新兴电子工业部门,使它们能够落户在此。同样,我们以表格的形式列出鲁尔区综合整治的内容及措施,便于同学们的学习。展示:
通过上述诸多治理措施,现在的鲁尔区,已步入了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不仅社会经济结构比较协调,工业布局较为合理,经济由衰落转向繁荣,而且改变了重工业区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的地区。目前,本区又成为一个让世人瞩目的工业区。
课堂小结
本节我们较详细分析了鲁尔工业区的发展状况,了解到了其区位优势,也分析了由于技术革命的冲击而造成传统工业的衰落现象,最后又看到了鲁尔区经过综合整治而出现的新面貌。其间,我们插入了三则补充材料,以供同学们再作具体分析和判断。总之,传统工业在当今世界中还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应一分为二地看待,既要看到以前的繁荣历史,也要对今后的发展趋势做出相应判断,共同促进经济的发展。
板书
第三篇: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2)》(人教版)第四单元第三课第一课时。
2.教学内容及其地位: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区位优势、工业部门以及在本国乃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后,尤其是70年代以后,传统工业开始衰落,并经历了长期的改造历程。然后教材选择了鲁尔区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本节是对工业区位因素的具体化,并为学习下一节课(新工业区)打下基础。
3.教育功能:通过了解鲁尔区的发展变化,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传统工业区的改造,适应世界发展潮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 学生的认知起点:
学生在前几节课已经学习了工业生产活动的基本理论,了解工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从工业生产的投入开始,到工业地域的形成,从理论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工业生产活动的发展状况。这节课的内容重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工业生产状况,是用所学理论来指导实践,学生易于掌握,学习起来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
2. 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效果,主要通过学生的读图、比较和观察,把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提高,学习兴趣比较浓。
3. 学生的学习障碍和难度:
学生学习了鲁尔区的兴衰的原因和如何进行综合整治,但在知识的迁移中可能出现回答要点不全面。【设计思想】
1.教育理念:利用教材德国鲁尔工业区为案例与学生共同分析其形成的优势区位条件和衰落的原因,然后让学生用“辽中南工业区”为案例对比分析中外传统工业的形成条件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
2.教学原则: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3.教学方法:注重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会分析矿产资源与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工业形成与发展的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工业图表和工业数据的技能。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工业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工业区位因素的知识和技能对工业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运用学习过程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关注全球的、我国的、当地的传统工业和环境现状,增强全球意识、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求变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传统工业区发展的区位条件、衰弱的原因和整治措施。
2.难点:传统工业区改造过程中观念的转变及知识的迁移。【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传统工业区
【引入新课 】
请同学们列举你所熟悉的国、内外知名的工业区?
[学生回答]如德国鲁尔区、辽中南、美国硅谷等。
一、传统工业区
1.传统工业区概况介绍
【根据学生自学教材65页第一段,教师特别强调传统工业区概念、面临问题】
2.案例探究
德国鲁尔工业区[读课本65页案例自学分析德国鲁尔区区位优势、衰落原因]
[教师展示]鲁尔工业区工业部门联系图
[教师点拨]鲁尔区形成了以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为核心的重工业体系,重工业集聚会带来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方面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鲁尔区在二战后由于工业结构单一而面临冲击,导致衰落。
[教师设问]面对经济的衰落,鲁尔区将应该如何发展?(侧重从鲁尔区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整治的措施。)
例如:①工业结构单一→调整工业结构;
②工业布局不合理→调整工业布局;
③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发展科技、教育,发展第三产业。
④环境质量恶化→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最后利用教材的图4.13“鲁尔区综合整治的主要措施”进行对照。
[教师小结]以德国鲁尔工业区为典型案例分析后,老工业区的命运取决于原有企业对环境的态度和企业对自身发展的反思与认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对自己健康的重视,再加上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促使了老工业区的整治,此后,走上了持续发展的健康工业道路。
[能力提升]对于案例本身,我们并不要求进行死记硬背,而是通过案例给出的材料、数据、图表,进行分析,得出我们的结论。对于传统工业区,我们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传统工业区发展的基本特点;
(2)传统工业区发展的区位因素(条件);
(3)传统工业区面临的共同问题;
(4)针对问题提出综合整治的措施。
[知识迁移]让学生利用教材中67页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的资料,从上述角度分析辽中南工业区。[教学反思 ]
本节课的教学特色在讲解工业区位这个知识点的过程中,均以“案例”为中心。围绕案例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不仅学到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且逐步学会分析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辽中南工业区目前存在较大问题,让同学们去分析原因,借鉴相似类型的工业区整治方法,提出一些建议,从而达到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觉得学地理真的有用。适量、适度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效果良好。
[
四、板书设计] 1.传统工业共同的区位条件
丰富的煤矿、铁矿、水源等资源
便利交通运输条件
广阔的市场
2.衰落的共同原因: 生产结构单一 环境污染
国际市场的冲击,市场变小 经济的转移到新兴工业区 新技术的冲击 3.综合整治的措施 调整工业布局 发展第三产业 优化环境 调整工业结构
第四篇:工业区为教学设计
5.6“工业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湖北省浠水县第一中学 申振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内容
本课是一堂新知识的传授课,“综合国力竞争”是紧接着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和经济地理格局内容之后安排的,因而本部分教材是对全单元知识的总结,也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课知识构成:一是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讲的是理论;二是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则是理论的具体应用。
2.说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方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综合国力的概念及构成要素,掌握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途径。(2)能力培养方面: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3)思想教育方面:使学生关心政治,正确认识世界形势,提高民族自信心,同时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关注世界政治经济形势。
3.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大纲,本课的重点是: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和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途径。难点是:对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的理解,及对中国提高综合国力途径的理解。
二、说教法
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设问法:导入新课,以设问的形式直奔本课的两个重点内容,然后逐一展开。
(2)示意图法:由于综合国力包括的五个基本要素,每一个要素又包含多个次一级因子。如:基本实体包括国土面积、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等方面,其中地理位置进一步分析,又包括自然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国防地理位置,为了把这些多层次的国力因素,简明、直观地表现出来,采用了示意图法。
(3)自学辅导法:为了让学生全面地掌握构成国力的各要素,以及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归纳出综合国力构成要素示意图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示意图,采用了自学辅导法。
(4)投影教学法:为了将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多个途径简明直观地表现出来,并加深对各构成要素的理解,采用了投影教学法。
(5)讨论式教学法:为了加深对国力构成要素的理解,以及分析和理解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结合投影内容,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
(6)类比教学法:学生理解和掌握综合国力的基本理论后,在学习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途径这一内容时,采用了类比教学法,将国力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实际。(7)互动教学法:在落实本课的两个重点、突破两个难点内容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讨论分析,既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又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教学过程。
三、说学法
为了更好地掌握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内容,学生在学习时采用了以下三种学法。1.自主学习法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了构成国力的各种要素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等内容后,拟出自学提纲,画出国力要素构成示意图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示意图。在形成对本课内容的整体认识过程中,都是以学生自学活动为主。
2.讨论式学习法
学生在教师提问的基础上,自学完教材内容后,为把握本课的重点内容,突破难点内容,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积极思考、认真讨论。例如,在分析投影资料涉及的国力要素以及讨论我国为什么采取这些途径?这些途径涉及了哪些国力要素时,师生之间共同讨论、分析,形成共识。
3.师生互动学习法
在学生自主学习和探讨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时,教师始终和学生一起参与,教师重在“导”,学生积极认真地“演”,从而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完成本课的教学内容。
四、说教学程序
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认知过程的基本规律,本课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旧课,提问导入新课。孔子曰:“温故而知新”,让学生在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本课新知识,体现了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够充满信心地学习新知识,结合学生的思维过程,安排以下设问。
设问一:(教师)在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地理格局中,谁是世界的头号强国?(设问是建立在学生掌握前三课内容的基础上)
(学生:美国)
设问二:(教师)为什么它是世界的头号强国?凭借的仅仅是其强大的军事力量?还是经济优势呢?(学生疑惑:是军事力量,还是经济优势呢?)
设问三:(教师)它凭借的既不是单纯的军事力量,也不是单纯的经济优势,而是其强大的综合国力。那么,什么是综合国力?其构成要素有哪些?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过程中,中国要强大起来,应着手做好哪些事情呢?这就是本课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教法①)
教师板书课题:综合国力竞争 第二环节:学生自学,分析理解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形成理论。
依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在学生自学过程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学生的学习内容、目的和方法、指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展开讨论,归纳出自己的综合国力要素构成示意图。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辅导,对学生自学结果应及时反馈,以便教师的教学调控。第三,运用自学辅导法,教师对教材处理的原则是“宜读则读,宜练则练,宜讲则讲”。其中的“讲”包括学生之间的讨论,以及教师指导性和总结性的解释。
依据教材特点、教法和学法,本环节安排以下四个程序:
第一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学完教材内容后,了解综合国力的概念,形成对综合国力的整体认识,归纳总结出各自的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示意图。(教法②、③)
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出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示意图,此过程中,教师可在黑板上板书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简图。(教法②、⑦)
第三步:展示投影①,让学生对照,对自学画出的示意图进行修正、补充。(教法④、⑦)第四步: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展示投影②,结合学生自学掌握的知识,师生共同分析投影资料涉及到哪些国力要素,加深对国力要素的理解。(教法④、⑤、⑦)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其一,构成综合国力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例如,国土面积与自然资源之间等;其二,各个国力构成要素在一定的条件下是不断变化的。例如,投影②中的资料一提到的北极地区交通地位的变化。
教师接着阐明:对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各国的学者看法不尽一致,不同学者在评价综合国力时往往选用不同的指标、测评方法和计算公式,但无怎样评价:美国目前的综合国力位居世界第一,因而成为当今世界头号强国。
第三环节:围绕理论,进行类比应用。
经过学习,学生形成了综合国力的理论后,教师设问:要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应该从哪些途径来增强综合国力呢?安排以下程序,使学生将所学的综合国力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实际。(教法①)
第一步:师生一起讨论,归纳出我国提高综合国力主要有五个途径,形成示意图(展示投影③)。(教法②、④、⑦)
第二步:教师启发学生分析思考:我国提高综合国力的每一个途径,体现了哪些相关的综合国力要素呢?让学生把投影③与投影①进行类比,师生一起共同分析,理解这一内容,在投影③的基础上,形成更完整的示意图(展示投影④)(教法④、⑤、⑥)。
第三步:学生对照投影④,对自己画的示意图进行修正、补充。(教法④、⑦)教师进一步诱导学生,在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中,我国为什么要采取这些途径呢?这些途径能不能照搬到其他国家呢?如:我国采取的实行计划生育这一途径,学生讨论分析后,得出:这是我国人口众多这一国情所决定的。因而使学生明白:综合国力理论在应用时,必须要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1.教师用简练的语言,结合板书设计,将所学的内容和重点,进行小结。2.布置练习:课后活动课题目。
附一:板书设计 5.4 综合国力竞争
一、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理论)
1.概念
2.基本要素:
二、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途径(应用)
(1)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2)重视农业和农村问题;
(3)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经济;
(4)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5)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战略,维护世界和平。
附二:投影资料
投影①:综合国力构成要素示意图
投影②:综合国力各要素理解资料 资料一:
(1)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侵略中国,希特勒入侵苏联,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分析国力要素:国土面积大
(2)新加坡、巴拿马、埃及等国,拥有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这些国际通道,平时可以借其地缘优势发展本国经济,战时则是制约别国的重要砝码,使本国在国际战略格局中身价百倍。其中埃及和巴拿马两国原先地位位置并不十分重要,但随着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的开通,使这两个国家在世界交通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分析国力要素:交通地理位置在一定条件下是变化的。
(3)北极地区长期以来是个寒冷而不引人注目的地区。但随着世界各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显示了出来,因经北极圈内的航线是欧、亚、北美三洲间较近的航空线。可以预见,随着航空时代的发展,北极的战略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分析国力要素:交通地理位置随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4)目前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位,是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但由于其缺乏资源,许多与国家安全和发展息息相关的战略资源严重依赖进口,因此,日本在经济竞争中,资源的供给如果被控制,那么这个国家庞大的政治、经济机器就会陷于瘫痪。从这方面看,日本虽说是超级经济大国之一,但其综合国力的排名不如俄罗斯。
分析国力要素:自然资源。
(5)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先生曾把世界比做一棵有大树、小树、匍匐植物的巨大森林。他说俄罗斯、中国、西欧、美国是大树。其他都是小树和匍匐植物,其中一些小树可能长成大树,而匍匐植物则由于缺乏人口及资源,永远不能长成大树,这里李光耀将什么因素看成是大国地位的重要条件。
分析国力要素:人口数量
资料二:(1)美国的军费开支,战后40多年中,美国一支步枪的造价由50美元增加到160美元。一辆坦克由10万美元增加到240万美元,一架战斗机从20万美元增加到3000~4000万美元,而轰炸机、航空母舰、潜水艇等的造价更高达上亿或几亿美元。因而,不论是平时还是战时,要装备并维持一支高度现代化的军队,必然要花费较大的军费开支。美国1986年军费高达3050亿美元,1994年的军费达2000多亿美元,可见没有相当的经济实力,要建设强大的国防只能是纸上谈兵。
分析国力要素:经济力量
(2)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历时才18天,双方损失坦克高达3390辆,比当时美国在欧洲的坦克总数还多1000辆。以色列平均日消耗弹药8000吨,战前储备的10万吨弹药,仅十几天就消耗殆尽,据估计以色列作战每小时要花费1000万美元。
分析国力要素:经济力量(工业生产能力)
(3)1990年美国在海湾战争中的消耗高得惊人。空战期间每天耗资2.95亿美元,地面战争期间则每天平均耗资5.2亿美元。40多天的海湾战争,多国部队耗资共600亿美元,科威特损失600多亿美元,重建尚需700亿~1000亿美元,伊拉克的损失则大于2000亿美元。
分析国力要素:经济力量(4)英国曾在世界上建立起比自身国土大近100倍的殖民体系被称为“日不落帝国”,从18世纪下半叶起称霸世界100多年。这是因为英国的工业实力在当时处在遥遥领先的地位。据统计,在1860年,英国的铁产量占世界总量的53%,煤的产量占50%,现代工业生产能力占世界的近40%,其商船吨位超过荷兰、法国、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的总和。
分析国力要素:经济力量(工业生产能力)资料三:
美国之所以能打赢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稳定畅通的通讯保障是重要前提。两次战争中美国不仅使用了国防通信系统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单信道地面和机载无线电通信系统等通信手段,还利用了国防通信卫星系统和舰队通信卫星系统。这些先进通信手段的综合运用,保证了美国本土和海湾、伊拉克、海上与地面空中和地面,以及各级司令部之间的通信畅通,情报传送及时。
分析国力要素:科技、通信能力。
若有时间,教师还可搜索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朝鲜战争,科学技术对美国、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等有关历史、时事资料,并在教学中进行分析。
投影③: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途径示意图:
投影④:分析提高中国综合国力每一途径包含的国力要素示意图:
点评:本节说课设计是高中地理选修教材5.4的内容。作者在说课中充分体现了备课的全部思维过程,说清了本节课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学法指导及教学程序等“说理”内容。在学法指导中,采用了自主学习法、讨论式学习法、师生互动学习法,使学生在掌握本课的重点、难点中,能综合分析问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说教学程序中,结合学生的思维过程,以提问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全课程的学习。同时教学环节围绕师生讨论、教师启发、学生分析进行,再配以投影资料,使课堂整体结构完整,设计周密,教学思路清晰,富有技巧性,能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第五篇:传统工业区导学案(正式)
传统工业区导学案
编写人:杨香兰 审核人: 审批人:
班级: 学生姓名: 组评: 师评: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概念、特点和分布。
2、掌握鲁尔区发展的区位条件、衰落的主要原因及综合整治的措施。
3、比较我国辽中南工业区和鲁尔区发展的异同,探究我国辽中南老工业基地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
二、学习重点 :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途径
学习难点 :传统工业区的综合整治
三、学习方法:案例分析和对比法、合作、探究
四、学习过程
第一部分 自主学习
(预习课本,思考问题)
一、阅读传统工业区概论部分,自主完成: 1.传统工业区的概念:
2.传统工业区有哪些特征?(用一个字概括)
时间 ——形成于第一、二次技术革命期间 区位 ——一般有丰富的煤铁资源
结构 ——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重工业为主 规模 ——以大型企业为核心
经历 ——经历繁荣衰落、整治、再繁荣等发展历程
3、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地区
德国鲁尔区、英国①
工业区、美国②
工业区、我国③
工业区等。
4、传统工业区目前普遍面临的问题:
第二部分 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本知识,探寻下列问题解决方法)
1.阅读教材“案例3‘德国鲁尔工业区’”,回答下列问题。
(1)鲁尔区发展重工业有哪些优越的区位优势?(从原料、燃料、水源、交通、市场等方面分析)
(2)结合下图,填写鲁尔区的主要工业部门,并说明此图反映了鲁尔区的工业结构有何特点?
① ② ③ ④
(3)影响鲁尔区衰落的原因有哪些?(从产业结构、煤炭的能源地位、钢铁市场的需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4)针对这些原因如何来整治呢?(整治措施)
2、.参照鲁尔区的学习,结合教材P67图4.14分析以下问题:(1)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2)影响辽中南工业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什么?(3)比较辽中南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区区位条件的异同。相同点: 不同点:
3、辽中南工业区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市场适应性差;技术、设备更新滞后,产品竞争力弱;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质量下降等,在近二十年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全国经济比重中逐步下降。假设中央任命你为辽宁省省长,借鉴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成功经验,你认为振兴辽中南工业区可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第三部分 课堂检测(每题10分,共100分)
1、下列关于传统工业区的叙述,正确是
()A.传统工业区以传统的中小型企业为主,无大型的现代化企业
B.传统工业区污染问题严重,因此世界最主要的传统工业区都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C.传统工业区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 D.传统工业区不属于工业地域
早期的传统工业区多数是在煤铁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临海布局的工业,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也属于传统工业区。据此完成2.3问题。
2、下列属于传统工业区的有()
A.美国东北部地区
B.日本九州岛南部工业区 C.英国苏格兰中部工业区
D.德国南部工业区 3.有丰富的煤、铁、石油、海盐等资源的工业地区是()A.辽中南工业区 B.京津唐工业区 C.沪宁杭 工业区 D.珠江三角洲工业区
4、下列关于鲁尔区发展有利区位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A.鲁尔区位于欧洲西部经济发达的地区,工业产品的市场广阔 B.鲁尔区濒临北海,因此水运条件便利,同时它的海上交通也很便利 C.鲁尔区的发展是建立在本地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的
D.鲁尔区的工业基础——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的发展是得益于鲁尔区内有许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5.有关鲁尔区经济衰落的说法,错误的是()A.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B.生产结构十分复杂
C.世界性钢铁过剩
D.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读德国鲁尔区和我国鞍山钢铁工业基地图,比较两地的区位特点,完成6—7题。6.两地发展钢铁工业,相同的区位()
①接近煤炭产地 ②水源充沛 ③海陆交通便利
④市场广阔 ⑤廉价劳动力多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⑤ 7.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鞍钢工业基地效益越来越差,在整治过程中可以向鲁尔区借鉴的经验有()①调整工业结构②发展第三产业③优化环境④从外区调人大量淡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下图为印度著名的乔塔那格浦尔工业区和中国的沪宁杭工业区图,读图回答下列8~9题。
8.关于两个工业区区位条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两个工业区都位于大河下游,地势平坦、水源充足 B.两个工业区都濒临海洋,海运发达 C.两个工业区内人口、城市密集,交通便捷 D.两个工业区内都有丰富的煤炭、铁矿资源
9.乔塔那格浦尔工业区作为一个形成较晚的传统重工业区,为了避免出现德国鲁尔区曾经出现过的衰落现象,可以采取的措施有()①禁止发展传统产业 ②大力扶持新兴产业 ③发展第三产业 ④治理环境污染 A. 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0、读“鲁尔区五大工业部门的联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字母表示的工业部门名称分别是: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