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学科作业(三)—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小学语文学科作业(三)—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作者:sun zhi gao 1.简述2011年版语文课标的精神,结合教学实例谈一谈你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是如何落实的。(20分)
答: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生活贫乏,不善于观察。观察是引导学生熟悉生活获得广泛,丰富的感性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是学生认识的源头,是写作的起点。一天,我发现班里的几位同学围着花坛捉蝴蝶。课下找几名同学了解情况,他们有的说:“捉蝴蝶是为了观察蝴蝶是怎样为花儿传粉的。”有的说:“捉到蝴蝶后把它压平、晾干后做标本。”„„知道这些情况后,我想,学生对蝴蝶这样感兴趣,何不因势利导,让他们认真地去观察,了解蝴蝶的有关知识呢?于是我留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去观察蝴蝶是怎样传粉的,你是怎样做蝴蝶标本的„„这个作业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第二天,我让学生把观察到的情况在班中进行交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大家七嘴八舌,把自己了解到的知识一股脑地说了出来。接着,我让学生自命题目进行作练习,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写出了一篇篇精彩的文章。
2.有的老师说:“学生写作水平高低、写作能力的强弱不是语文老师教出来的。”你怎样评判这一说法?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明你的观点。(30分)
答:我认为学生写作水平高低老师起着关键作用,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观察是认识客观世界,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作为语文教师要在平时就注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去认识事物、积累经验,通过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日里多下功夫,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提高认识。平时,如果我们很注意教给学生仔细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
3.依照“找准学生缺什么、想清自己教什么、落实课上怎么教”,修改一份自己的习作教学设计。要求以表格形式对比出示修改前后的两个设计,并注明修改的原因。(共50分:两个设计30分,修改原因20分)
答:《童年的发现》
《童年的发现》教案
1一、目标:
1.读懂例文,理解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为动物设计名片应介绍清楚它的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
2.按照要求,选择喜欢的动物为其设计名片。
二、教学重点:条理清楚,紧扣中心,能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有条理的叙述,语言规范正确。
三、教学难点:能抓动物的特点进行有条理的叙述。
四、教学过程:
一、布置观察,积累素材
学完《童年的发现》后,给学生较充裕的时间,用心去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看看自己有什么新的发现;用心去回忆自己脑海中积累的材料,想想自己曾有过什么样的发现。
二、激发兴趣,拓展思路
1.谈话导入,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如,可以这样说:著名的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牛顿因为发现苹果落地的秘密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因为发现了壶盖跳动的原因而发明了蒸汽机„„有多少发现,就给人带来多少惊喜。可见,发现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本领,谁掌握了这个本领,谁就有可能成为有本事的人!正值童年的你们,一定也有自己独特的、有趣的发现,想把你的发现告诉我们吗? 2.让学生自由说一说都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说到日常生活中的发现。如,发现妈妈爱美了,爸爸勤快了;发现马路边的路灯按时亮起来,公园里的动物多起来了;发现种子怎样发芽,向日葵如何转动了;发现电视里的环保广告多了,发现人们都在学英语了;发现战争太可怕了,美国太霸道了。还可能说到学习生活中的发现。如,发现语文书变了,课文比以前有趣了;发现老师讲课方式变了,学校活动多了;发现应用题有五种解法,记生字也有窍门;发现新老师像朋友一样,同桌也不讨厌了。教师根据学生说的,适当总结评价:你们几位说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发现,你说的是学习中的发现,真是有心人!通过这样来肯定学生的发现,开启学生的思路。
3.引导学生读习作提示,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自己的发现清楚地告诉别人。要求把发现了什么以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题目可以用“我发现„„”,也可以自拟。
三、自主习作,因材施教
学生构思后自主习作时,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指导。对全班的习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选择典型的习作(如,过程写不清楚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的),相机评价,具体指导。
四、朗读习作,评议修改
选典型习作三至五篇,读一个评一个,师生共同评议。从是否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了、语言是否流畅、用词是否准确等方面进行评议。结合评议,引导学生对所评习作口头修改或补充。然后,各自修改习作,进行誊抄。修改时先自己修改,再请小伙伴帮助修改。
五、佳作欣赏,激励评价
此环节安排在批阅习作之后。首先,选出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各具特色的习作,请小作者读给大家欣赏,师生简要地进行品析;然后请这次习作有较大进步的学生读他们的作品,教师点评鼓励。最后,教师总结,不仅表扬学生作文的成绩,更要表扬学生的发现和创造。
《童年的发现》教案2
教材浅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反映了儿童渴望求知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学会“妨、碍”2个会认字,读读记记“妨碍、情不自禁、随心所欲、天赋、痴迷、一本正经”等词语。
教学重点:知道“我”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教学难点:理解“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领悟作者童年时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大胆的想象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有关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科学家的不幸遭遇的故事。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童年是美好的,也是充满着强烈的求知欲,每个人的童年都充满着无数个“为什么”,充满着神奇的幻想与想象。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作者,他的童年时代不仅如此,还具备着比平常人更可贵的东西(善于探究、找到“为什么”的答案),那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勾画生字新词,自学生字词语。2.从课文中你了解到了哪些内容? 3.检查自学情况。4.理解词语。
随心所欲:指随着自己的心愿,想怎样就怎样。天赋:自然具备,生来就有。
进化: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演变。绞尽脑汁:形容费尽心思。眉目:事情的头绪。
困窘:形容为难;感到难办。本课指“我”面对老师的误解和同学的嘲笑,不知道怎么办好。
5.说说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反映了儿童渴望求知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6.理解课文脉络。
课文是以倒叙的形式写的,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第三部分(第14—19自然段)写“我”的发现在几年以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童年时的“我”发现了什么? ⑴读课文第1、2自然段。
⑵体会:①“几岁的时候”“完全”“独立”这些词语无不显示着“我”这个发现多么不平常,多么出色,乃至现在说起来还为这个发现自豪不已。
②第2自然段中说,“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犬笑”,这是为什么呢?(一个九岁的儿童,竟然能独立思考发现这样重大的科学问题,这简直是常人无法相信的。)
又说“竟使我当众受到惩罚”,他又为什么当众受到惩罚?课文这样开头有什么作用?(以这样的开头设下悬念,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⑶小结: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他创立了关于物种起源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进化论。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而“我”小时候就发现了这一规律。
2.“我”是怎样发现的?
⑴自由读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然后小组内讨论。⑵全班交流。
①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②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互相联系的阶段。第一个阶段(3、4自然段)写“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第二个阶段(5—11自然段)老师给我们解释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第三阶段(12、13自然段)写“我”对“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的大胆猜想,也就是“我”童年的发现。
⑶小结:梦中飞行引出了“我”对这个现象的好奇,老师的解释又引出了“我”的疑问:“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从而更加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渴望明白”“想得是那样痴迷”“绞尽脑汁”“想啊想啊”“终于”这些词语都表现了“我”求知若渴的特点,同时也看出“我”惊人的想象力。
3.“我”的发现可靠吗?
⑴自由读第三部分(第14—19自然段),⑵归纳:“我”的发现在几年以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⑶理解句子:
①“可是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就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 是因为“我”为自己早在三年前就发现了这一规律,而且与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而格外高兴。现在知道了当时自己的发现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种心情使他无法控制,已顾不得是在课堂上,更顾不得这“笑”是否合时宜了。
②“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还不笑塌了房顶!”
这句话是说“我”的发现会令人不可相信,人们绝对不可思议:一个九岁的孩子能发现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表面看,这句话是“我”庆幸自己没有解释,而实质上表现了“我”之所以有人们不可思议的发现,是因为“我”那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极强的想象力。
③“我明白了——世界上所有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含有双重的意思,一是说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像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二是说“我”有了这样重大的发现,跟世界上有重大发现与发明的科学家一样遭遇驱逐与风险,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作者用幽默的方式为自己找到了自我安慰的理由。当然这句话里也表达了自己对老师当时处理方法的不满。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你认为“我”是怎样的孩子?孩子身上最可贵的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启发?
五、拓展延伸
谈谈在你的生活、学习中有过什么发现?
原因:1.谈话导入,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
2。对全班的习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3。对全班的习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4.教师总结,不仅表扬学生作文的成绩,更要表扬学生的发现和创造。
第二篇:小学语文学科作业(二)—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答题内容:
1.新版课程标准在阅读指导方面,明确提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细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提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 在朗读教学方面,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在课外阅读方面,提出“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一)这个片段体现了“用课文教”的教学理念。教学生学习语言,抓住课文中能够表情达意的关键性词语——关联词来体会,让情感的体验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呈现出来,既关注了内容,又注意到了表达,从而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二)这个片段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重视朗读,在读中品味关联词语的妙用,在品味体会情感后,再用朗读来表达情感,从而体现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三)这个片段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谈话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他们畅所欲言。而教师则始终扮演者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也体现出教师“以学定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3.《 开国大典 》的教学片段
1、板书“开国大典”。谁能说说“典”在这儿的意思?“典”前面加上了一个“大”,这会是怎样的典礼?让我们再来看看“开国”,你读懂了什么?
2、一个新的国家诞生了,这是多么重大的事件呀!这隆重、盛大的典礼也正是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而举行的。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课题。
3、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开国大典,去体验新中国成立带给人们的无限欢欣,去感受开国大典的重大意义吧!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记叙了哪些盛大隆重的场面?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三、重点研读,感受“大典”。
1、同学们通过浏览课文,对开国大典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课文就是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了这4个盛大隆重的场面。可是要想真正地走进开国大典,就必须走进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走进这一个个盛大隆重的场面之中,走进参加典礼的人群之中。这节课,就让我们先走进“典礼仪式”这个场面,用心默读课文的5—10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感受会场的气氛,把最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气氛的语句勾画下来。
2、谁来读?
3、同学们真会读书,你们紧紧抓住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感受到了气氛的热烈庄严。可究竟是什么激动着人们的心,使他们热情洋溢,激情澎湃呢?就让我们依顺序品读交流这些描写群众反应的语句,到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吧!
4、研读第五自然段。
(1)谁先来读第五自然段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在朗读句子的过程中相机理解“一齐”。)
(2)他强调了“排山倒海”,强调了“一齐”。从这“一齐”中,你读出了什么?有人指挥吗?这就叫“不约而同”。
(3)人们为什么会这样?
(4)正因为这30万人拥有着不约而同的情感,才会有这不约而同的掌声和目光呀!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谁来读第五自然段?
(5)想读的同学一齐读!
5、研读第七自然段。
(1)谁接着读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
出示:这庄严的宣告,„„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2)又是“一齐”。30万人一齐欢呼,一齐欢跃,你能想象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
(3)心中有画面,一定能读好。谁来读?(指名读,相机指导“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读法。)
(4)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
(5)你们的激情感染了我,使我情不自禁也想读,听张老师读。听出不同了吗?哪一句更好?(相机指导学生感受“反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6)一齐读,读出这气势,读出这情感。
(7)“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正是这宣告,激动着人们的心。再读读这宣告。
(8)你读得很认真,可是老师感觉你的朗读里还缺乏一种发自内心的激情。当我们理解了第六自然段的三四两句时,一定会对这声宣告有更深的理解。(指名读这两句话。)
(9)激情讲解: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斗换来的,多少革命志士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舍生取义。这是倒在长征途中的小红军;这是宁死也要保住党的机密的小雨来;这是顶天立地、英勇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这是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前进道路的董存瑞,他牺牲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新中国,前进!”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血肉筑成了我们新的长城,才迎来了新中国在今天的成立。这宣告怎能不激动人们的心?带着这份理解,谁再来读这句宣告?(指名读。)
(10)接读第七自然段。
(11)让我们亲眼见证这伟大的时刻吧!
(12)一起背。把这欢呼,这欢跃定格在我们的脑海里。
总结:同学们体会的很好,能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体会到了开国大典,享受。作者是怎么将这种感受表达出来的呢?就是抓住了各个细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以及动词的准确运用将感受写的细致入微,达到这个效果的。这对我们如何将文章写具体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教学反思:《水》的教学片段,紧紧围绕着“用课文教”的教学理念,遵循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来设计。通过读词、读句、读标点等方法,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情感。在读中悟,悟中读。同时又不不拘泥于学习文章内容情感,而是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表达(修辞的运用、细节的描写),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4.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新课标提出提出“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这就要求我们重视课外阅读。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结合课文学习,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要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在课堂中教学中抓住有利的契机,有课内带动课外。教师可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激发学生得到阅读兴趣。如学完《海伦凯勒》可向学生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以教师的“身教”,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多读书,给学生起到一个带头示范的作用。
(3)开展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可以开展“读书手抄报评比”“我爱读书”的主题班会,或是读书经验交流会等等来促进学生自主读书。
二、选好读物
“读一本好书,犹如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读物的选择,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我们要推荐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书籍,还要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此外,要推荐多方面的书籍,如鲁迅所说要博览群书,取百家之长。此外,还要给学生推荐一些“非连续文本”。
三、教会方法 在课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教会精读与略读的阅读方法,学会了方法学生才能将其迁移到课外阅读中。此外,还要教给默读、浏览的方法、品词句析的方法、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诵读记忆的习惯,学会写读书笔记等等。学生习得了阅读的方法,才能提高课外阅读的能力与效率。
第三篇: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作业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作业
(满分:100分)
绩溪县瀛洲中心小学 叶红咏
1.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与实验稿在识字写字教学上有哪些变化?对这些变化,你有怎样的看法?(15分)
答:
(一)通过仔细阅读2011年版 《语文课程标准》和认真学习继续教育的课程,我发现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与实验稿在识字写字教学方面有以下6大变化:
1、写字被强化。
2011版课标要求:“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 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这些要求就是对写字教学进行了进一步强化。
2、更加重视写字与书法的学习。
针对学生写字能力普遍下降的现象,修订版特别加强了写字教学的分量,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有相关规定,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明确要求“在小学,每天语文课都要求安排随堂练习,天天练字”。这就是更加重视了写字与书法的学习。
3、更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实验稿规定,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则规定,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更加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4、会写的字数量减少400字。
实验稿规定,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则规定,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 1600 左右会写。会写的字数量减少了400字。
5、具体了检字法的学习。
实验稿规定,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则规定,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这就具体了检字法的学习。
6、写字的数量明确,不再加上“左右”这个模糊的字眼。
实验稿规定,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 2500 个左右会写。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则规定,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写字的数量已经明确,1
(二)对以上变化,我的看法有以下3点:
1、高度重视写字教学。
新课标要求“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强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高度重视了写字教学。
2、写字量更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新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适当降低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量的降低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为“质”的提升提供了保障。调整后,各学段的的写字任务更为均衡,更好地遵循了识字写字循序渐进的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完成识字教学任务。
3、提高了识字教学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教师普遍都存在一个误区:“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学习任务”,到了中高年级,更加注重的是阅读与写作。无形中削弱了识字教学,其直接结果就是出现大量的错别字。而新课标要求“识字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提高了识字教学的重要性。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重视对学生识字写字的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写字的质量。将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贯彻到平时的教学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2.你认为当前的写字教学中教师们最容易忽视的问题是什么?请依据2011年版课标,结合具体的案例,谈谈你如何解决。(20分)
答
(一)我认为当前的写字教学中教师们最容易忽视的问题有以下4点:
1、忽视学生写字兴趣的培养。
一些老师仅仅从让学生会写生字这一目的出发,教学形式单一,因此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学写生字的愿望与积极性,忽视了学生写字兴趣的培养。
2、忽视学生书写技能的培养。
一些教师一味的强调学生能够写出的汉字的数量,而容易忽视对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与写字姿势的培养,忽视了书写技能的培养。
3、忽视教师自身的范本作用。
一些教师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都花在了教法、学法的思索与探讨上,却忽视了自身书写功底的磨炼与提高。老师的板书就是学生的“活字贴”,老师的字如果写得好,学生就会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
4、忽视“写字作业”的批改。
一些教师重视“语文作业”批改,却忽视了“写字作业”的批改,时间长了学生自然而然也就不够重视写字这项学习任务了。
(二)针对上述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2个方面予以解决:
1、为了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创设良好的书写氛围,在课堂上试图创设一些美的意境。
如:在教室的墙壁上贴挂一些古今书法家的作品,创设一个充满翰墨书香的写字环境。老师还要有激发学生写字的热情,增强他们写字的信心,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使学生能够自觉地知难而进,勤学苦练。例如,在教学生写“凹”和“凸”这两个字时,很多学生常把这两个字混淆,而且写出的字非常不规范。我从这两个字的实际意思“凹进去”、“凸出来”出发,结合它们的字形讲解,很快学生就能分清两个字的区别了。然后,我又从对称的角度讲解这两个字,学生就能写出优美对称的字了。
2、时刻关注学生的书写习惯,对学生写字的基本功给予必要的指导。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书写技能,利用语文写字课中的时间,和学生一起学习书写技巧,一起练字;我们还要及时批改学生的写字作业,巧写批语,面批面改当场示范。
只有我们在平时的写字教学中注意做到以上几点,我相信就能培养学生写字的兴趣与能力,让学生爱写字,写好字。
3.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小露珠》中的一个片段,请评析其字词教学的优劣。(35分)
(生朗读第6自然段)
师:读得不错。有个字很难写,“戴”字,有17画。有个同音的字“带”,这两个字用起来很容易混淆,我们来记住它们。先来组词。
生:戴帽子。
生:穿戴、佩戴。生:披星戴月。
师:也给“带”字组个词。生:海带。生:带领。生:皮带、腰带。
师:下面我说两句话,你告诉大家要用哪个字。请你把红领巾dài端正。
生:爱戴的“戴”。
师:星期天把红领巾洗好叠好放在书包里,上学时别忘了dài来。
生:海带的“带”。
评析:
(一)优点:
1、在这个教学片断中,这位老师抓住了两个同音字“戴”和“带”同音不同义容易混淆这个难点,让学生加以区分。难点突出并得到了落实。
2、该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能很好的体现新课标精神,重视字词教学,并能够把同音字进行比较。
3、“星期天把红领巾洗好叠好放在书包里,上学时别忘了dài来。”该老师能在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两个同音字。而不是枯燥的告诉同学们这两个字的区别和应用。
(二)不足之处:
1、教学方法单一。主要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不能很好的激起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老师只是教了“戴”字的读音并组词,对于怎样识记没有提,我认为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儿歌、谜语、拆分笔画等方法让学生记住这个字。比如我们小时候老师教我们的顺口溜“土字头,田字腰,共产党耍大刀”。也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记住这个字,提高识字兴趣。
3、对两个同音字的字义深度挖掘不够,学生学了以后还是不能够很好地掌握这两个字的用法。老师也没有带领学生总结这两个字之间的使用区别,我认为还是应该通过字义对这两个字加以区分,“戴”是“把东西放在头、面、颈、胸、臂等处”如:戴帽子、戴眼镜;“带”是“带子或像带子的长条物”“随身拿着,携带”如:皮带、带行李。这样的话,学生对这两个字的印象可能更深刻一些。
4.组成 3-5 人的研修小组,针对字词教学提出一个感兴趣话题,进行互动、讨论,撰写学习反思。(30分)
“字词教学” 研讨沙龙
研讨话题: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准确辨别同音字?
时间:2012.11.20 地点:瀛洲中心小学会议室 参加人员:语文组低年级教师 记录人:叶红咏 研讨过程:
主持人:在几次考试中,我发现一年级的学生对同音字的辨别能力很低,遇到同音字,就有点晕,即使你强调过好几遍,依然有学生出错。如“生”和“升”,“公”和“工”,“从”和“丛”“厅”和“听”在考试和听写中,依然有孩子拿不准该用哪个,特别是没有见过的生词。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指导学生准确辨别同音字呢?
周慧琴:我认为第一是要有预见性,在识记一个字的时候,就把同音字考虑进去。在一开始就分清楚。二是亡羊补牢,在学生出现问题后,及时纠正,要不止一次的,方法多样的纠正,达到强化。当然在强调的时候要注重从多方面去辨析,如“生”和“升”就从意义上记,“升”常用的意思是由低往高移动,让学生记住这个意思,再多扩词练习,就比较容易分辨。而“听”和“厅”可以记形状,如听可以用甲骨文让学生记住,“听”的甲骨文是一个人用耳朵听别人讲话,而“厅”是在听上面加了一个“厂”,我们可以想房子的顶,有这个“厂”的是房子“厅”,有耳朵的是“听”。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记住这些字效果不错。
汪雪玲:同音字的存在,的确给学生的学习和使用汉字带来困难,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学会辨别同音字。首先,对于同音的形声字,可以通过不同的形旁来判定它们所表示的意义。比如“驱”“岖”“躯”都读qū,如果说“qū车”“崎qū”“身qū”,应该立刻能想到它们分别是“驱”“岖”“躯”三个字。因为古代都是用马拉车,所以“qū车”应该是与马有关的“驱”;“崎qū”是形容山路下平的,必须选择与山有关的“岖”;“身qū”则与身体有关,只能用“躯”。这几个字的意义都由形旁标识得清清楚楚,辨别起来并不难。其次,对于常用的同音字,要随时留意它们经常和什么字在一起搭配使用,表示什么意思。常常有的同学把“部署”写成“布署”,“布置”写成“部置”,把“刻苦”写成“克苦”,“克服”写成“刻服”,主要是由于没有注意到每个字的不同搭配习惯。其实,像这类同音字有时从意义上分辨起来比较困难,只要引导学生随时注意到它们的搭配习惯,就能运用自如了。
江爱慧:中国的汉字中有很多会意字,我们可以抓住汉字字形上的会意展开想象来区分同音字。例如:同音字“明”和“鸣”。“明”由“日”和“月”组成,“日”“月”同在,则“明”。“鸣”意为小鸟张着嘴巴在叫。有些同音有相同的部件,我们可以先记住相同的部件,再通过不同部件来会意联想,从而进行区别。例如:同音字“蜜”和“密”。“蜜”的下面是一个“虫”,表示与一种昆虫有关的东西,如:蜜蜂、蜂蜜。又可表示与蜂蜜有关的甜甜的东西,如:糖蜜。“密”的下面是一个“山”,表示与山上的东西,像植物之类,如:茂密、稠密。抓住同音字字形的特点去引导学生做形象性理解。这样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很好地达到辨别同音字的目的。
叶红咏:我们的识字不是孤立的,要做到字不离词,特别是一些同音字,更要把它们放到具体的词语中来区别。如:同音字“鱼”和“渔”。首先让小朋友们用他们进行扩词游戏,鱼:金鱼、鲤鱼、鲨鱼、钳鱼、带鱼、比目鱼、草鱼……渔:渔夫、渔船、渔网、渔村、渔翁……。再让小朋友们来观察它们的不同,经过观察不难发现:“鱼”组的词大多是指生活在水里的各种各样的鱼类,“渔”组的词大多是跟捕鱼有关系的。另外,如果我们指导学生把一些同音字放到不同的句子中去体会,感受它们的不同,会让学生更好的区分它们。如:同音字“做、作、坐、座”。我就设计了如下四个句子,让小朋友们来选词填空。第一句:妈妈正在(做)饭。这里应该是“做”,从这里我们可以明白“做”是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的意思。第二句:我的(作)业已完成。这个“作”就是进行的某种工作或活动。第三句,我正(坐)在地上。“坐”是 “坐着”的意思。第四句:我家屋前有一(座)山。这里的“座”是量词。这样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便很快地区分了这四个同音字的不同意思。
“字词教学”学习反思
一、问题的思考
低年级学生不善于正确地区分同音字,原因何在呢?我通过平时的观察与调查,发现原因有以下4点:
1、学生刚刚开始学汉字,并不能明白此字和彼字的意义差别。当遇到同音字的练习时,首先想到哪个字就填上哪个字,而不是思考:我为啥要填这个字?
2、在刚结束的拼音教学中,为了增加学生的词汇量,课堂中常要求学生就一个音节组词。如:对“shēnɡ”这个音节,学生能组词:“shēnɡ命、shēnɡ音、6 shēnɡ起”都是对的。所以,在学生的心中能读同一读音的应该就是一样的字,是可以互换的。
3、学生年龄小,识字量少,对字的感觉还不敏锐。当两个字同音同时又是形近时,学生即使能明白字的意思,也很难记得准,记得牢。
4、有部分教师知道同音字是识字教学中的难点,遇到这类字时,总让学生大量地抄写,抄得学生晕头转向,疲惫不堪。以后遇到形声字就心跳加快,担心又做错了被罚抄,对形声字产生畏难心理。
二、问题的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的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低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刚开始大量接触抽象的汉字,如果教师一味地让学生多抄写、多背诵、多做练习,采用死记硬背的题海战术,学生只会越学越害怕,越抄越搞不明白。
怎样才能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让同音字的识字教学像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呢?我认为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同音字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教给学生区分同音字的方法
1、归类辨析识字法
分类记忆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如:生字的音、形、义以及写法上的特征,把属于同一类的归并在一起,一组一组地进行记忆。在进行了一个阶段的生字教学后,让学生对所学的生字进行归类记忆,有助于延长记忆时间,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我们可以通过组词、儿歌来帮助学生巩固识字效果。如“公、工、功”、“完、玩”、“真、珍”等。随着学生识字量的扩大,逐渐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字体的形态结构,学会联系音义来区别字形,从而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和对汉字的精细比别能力,巩固对汉字的记忆。
2、比较联系识字法
在教学同音字时,区别对比的过程中找出同音字的异同来进行识字,即在比较中识字,在联系中区别。如,学习“目”字可与“日”字相比较,“日”太阳只有一个,所以“日”里面只有一横,“目”眼睛有两只,所以“目”里有两横。又如,“人”与“入”可以区别其形来识记。
3、字形想象识字法
孩子们的好奇心强,想象丰富,遇到同音字时可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识字的兴趣,让他们始终能主动的识记同音字。有些同音有相同的部件,我们可以先记住相同的部件,再通过不同部件来会意联想,从而进行区别。
例如:同音字“纱”和“沙”。“纱”是“纟”,表示用棉花、麻等纺成的较松软的细丝,可以捻成线或织成布,如:纱厂、纺纱。又可表示用纱织成的经纬线很稀的制品,如:窗纱、纱巾。也可表示像窗纱一样的制品,如:铁纱。“沙”是“氵”,表示与水有一定的关系,如:沙滩、河沙。抓住同音字字形的特点去引导学生做形象性理解。这样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很好地达到辨别同音字目的。我们的识字不是孤立的,要做到字不离词,特别是一些同音字,更要把它们放到具体的词语中来区别。
4、新旧联系识字法
每当孩子们学习新字,很自然的在脑海中就会闪烁出已学或未学已见过的形近字、同音字,从而对字形加深识记并准确地区别运用。学习“跳”字借用“桃、挑、逃”字,运用换部首识字法识记;学“气”就联想到其“汽”,用去部首的方法识记。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一些字,经常让学生找出它的同音字进行比较,让他们养成一种习惯,学到一个字就想到找它的同音字,这样学生对同音字的积累就比较多了,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还要加强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的对同音字选用的训练,让学生正确地运用同音字。
总之,在识字教学中,只要坚持实践第一,灵活运用汉字的造字法则和内在的规律进行教学,就能使学生牢固的记住字形,正确理解字义,正确掌握读音与运用,从而提高同音字教学的质量。
(二)激发学生区分同音字的兴趣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区分同音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最大限度地启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要选择适合他们年龄的话题,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之乐意学。
【案例】
对于刚刚步入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同音字是一个难以解释清楚的话题,但你不说,不代表孩子不问。在一年级的教学中,我就遇到了两个同音字——“木”和“目”。在我们眼里看来,这是多么简单的两个字啊,可第一次接触汉字的孩子可感兴趣了,为什么他们都读mù,这两个字读音一样,我们怎么区分?大 8 家可是讨论得热火朝天,孩子们用各种方法记忆着这两个字。看图来记忆是孩子们想到的最好的办法,“目”倒下来有点像眼睛,“木”上有好看的花纹,有点像这个字。对于初学汉字的他们来说,保持这种学习热情最重要,于是我鼓励他们说:“小朋友们,你们今天想的办法真好,老师都没想到这么好的办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遇到这些同音字,你们有没有信心把它学好啊?”一张张小嘴异口同声地说:“有!”
每一个孩子都是有探索欲望的,他们希望自己能征服一个个难题,来证实自己不再是小不点了,而他们在学习生涯中将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我们需要关注在每一刻。在第一次接触同音字时,我就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斗志,相信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再次遇到时,一定会想出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难题的。
2、提前预习,培养学生区分同音字的能力
识字教学也要注重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老师可以把讲生字的时间让出一部分还给学生,学生自己去看,去想,去议。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上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
当然,预习时老师要指导学生对要学的生字提出具体内容:偏旁、音序、音节,回忆与它差不多的字,再分别组词。可以安排学生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进行学习,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而在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时间在于汇总学生提出的识字方法,点拨容易错的地方。再给出同音字辨析题当场检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全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
实践证明,学生要进步,秘诀就是预习、自己学的习惯,让学生自己学进去,感受学习、探索和增长能力的快乐,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自主发现问题、生成问题,通过合作,探究式学习去解决问题。
3、进行比赛,巩固学生学习同音字的成绩
儿童的好胜心强,抓住儿童的这一心理,我常在课堂上巧妙地增设比赛,既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积极性,又能巩固学生学习同音字的成绩。
我们可以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针对两个单元所学的同音字进行比赛。可以教师出题也可以学生间相互出题。为了能让自己的小组获得好成绩,小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会非常努力,他们分工合作,先将两单元的同音字列出来,再一起认真复习记忆。小组长会像一个真正的教师一样组织小组内同学一一过关,不能过关的马上就进行一对一的帮助。此时,教师可以作壁上观,观察各组学习状态,也可以融入某个小组,进行辅导。一阵喧嚣过去,大家开始比赛。
事实证明,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竞争,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教师的补差负荷。这种情况就如郭思乐教授所说:“牛儿们喜爱草,向往草,争先恐后地奔向草,这时候,鞭子的作用就大大减少了。”类比到教育,就是我们让学生喜爱学习的天性发挥出来,让他们以最大的自由奔向学习,享受学习。
第四篇: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初探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初探
评价,在语文新课程实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其所倡导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以及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正受到教师的普遍关注,大家期待着一种能彰显教育本色,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新的评价体系的诞生。然而,从目前的语文课堂学生评价现状看,我们只是机械地理解了新课程的评价,只学会了新课程评价观的“形”,而没有领会其“神”。课堂上教师统一的表扬语“你真好”“你真了不起”,无不显示着评价语言的单一与乏味;那整齐划一的拍手声(啪啪啪),又使师生间的交流呆板而流于形式。评价语言冷漠无情,评价形式过于猎奇,评价主体单一等等,我们课堂教学中暴露出来的评价弊端,以越来越为教师所重视。
如何真正把握新课程评价的精髓,发挥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引导学生不但求“知”,更要求“法”,不但“好学”,而且“会学”和“学会”,更要“学得有兴趣”,是我们教师所要研究的问题。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不仅要关注共性,更要关注个性;不仅要关注学业成就,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真正达到《纲要》所要求的评价境界:带动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一、利用显性课堂,体现评价的过程性
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学生
在校学习是基本形成学生素养的关键期,关注学生的在校学习,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种种能力倾向给予评价,是促其形成的有效途径。
1、创设民主和谐的评价氛围:
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样一个“好”字,可以说得平淡如水,让人感到有勉强应付之嫌,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让人感受到你发自内心的赞赏。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很大。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堂评价,老师都要全身心投入,老师的评价语言要发自内心,以真情动人。对学生的赞赏不仅限于一句简单的“你真棒”“你真聪明”。教师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甚至充满善意的沉默,都不仅仅传达了一份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其作用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
2、课堂评价应以学生评价为主体:
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应该充分尊重学生评价的权利。学生不仅可以评价自己的学习和同学的学习,还可以评价教师的教学,甚至可以评价教材,发表对教材的不同看法,从而让学生打破评价的束缚,塑造创新性人格,增强学习的创新意识。对同一内容的学习,不但要尽可能地让多位同学评价,还要允许一位同学作多次评价。
3、教师要发挥导评作用:
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评的作用,帮助学生矫
正学习方向,点拨学习方法,启迪学习思维,化解学习矛盾,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本领。如在读书中评价,可按学习课本的环节进行:① 初读课文,重在评价正确度和流利度;② 感悟课文的朗读,重在评价情感度,促进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③ 学完课文的朗读,重在评价诵记度,促进学生熟读成诵,丰富语言的积累。让学生明白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评价要求。又如在同学的思考中,要善于发现同学答案中的独特想法,在同学发言中,要评价同学的表达是否清楚。
二、挖掘隐性课堂,突出评价的发展性
教育无处不在,学生在课堂中受教育,在生活中同样受教育,父母是老师,社会更是一个大学校。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质量评价时应从识、写、读、背、作、说这六方面出发,而这六方面也是对“双基”目标的最好概括。在课堂中教师很自觉地增强目标意识,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识、写、读、背、作、说的基本功训练。但在课外朗读、阅读、听说这些重要的基本功却往往被学生和家长忽视,他们只重视“纸上”的成绩,而听、说、读往往也是在考卷上不能直接反映出来的,长此以往,学生的听说读能力就没能得到很好的训练。
因此,在语文教学评价中,教师可以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期末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在期末成绩中将日常表现和作业,以及期末考试各占一定的比例,对学生的课余活动采用“写字卡、朗读卡、阅读卡”等方式记录,并归入期末考核中,这样可以使学生和家长不再只关注期末考试,让学生养成认认真真读书的好习惯,培养对语言文字 的敏锐感受能力,积累大量规范化的语言文字,增加文化底蕴„„一句话,让学生学到真知识,掌握真本领,体现语文教学的发展性。
三、结合成长档案,体现评价多样性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可以完整地记录学生学习的过程,成长的经历,这是对学生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也是为教师、家长能够客观认识、评价学生提供相对完整和真实的信息资料。
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性,评价角度与评价内容也应该因人而异,让学生自己创造性地选择成长记录袋的类型或主题。如:在学科学习上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可引导学生选择建立以“我的语文知识屋”为主题的成长记录袋;有的学生兴趣广泛,教师可引导学生建立“我的兴趣爱好”为主题的成长记录袋。这样做能够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成长的快乐,而且避免了千篇一律。
新大纲十分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曾专门具体地讲了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要求。我们在评价学生语文教学能力时,必须观察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外显行为和持久发挥作用的程度。平常可以采用竞赛的形式来考查。如查字典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童话续写比赛,等等。将每次的比赛成果和心得记录到成长档案中去,这样的评价既可以比较客观、公正地测试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成长档案中能清楚看到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取长补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抓住评价反馈,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评价中的反馈环节对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功能有着重要作
用。通过评价反馈,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还有可能得到教师、同学和家长对改进学习所提出的建议,这些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对学生的激励不在于对学生一味表扬或“藏拙”,只要教师与学生形成坦诚、关怀和相互尊重的关系,并用发展的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逐步培养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提高他们反省能力,不因存在某些不足而怀疑自我价值,这样即使教师指出学生的不足甚至是批评,学生所感受到的仍是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望,并由此产生进步的动力。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告诉我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养成。作为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将起到应有的导航和护航作用。
第五篇: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定稿]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丰镇市新城湾小学王贺庆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庆幸,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颗颗充满活力的教学弄潮儿,一个个充满生命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民主衣袂飘飘,楚楚动人,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款款地向我们起来。我们激动得想,新课程真好。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的总结反思。
实践证明,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它是一种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师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回顾,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强化正确认识,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总结规律,进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教师学会教学反思、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教学。其实施的基本路径以发现问题为基点,以提出解说为起点,以制订计划为中介,最终以形成反思性日记或论文为目的。并以此为新的起点,指导和完善新一轮的教学,以此丰润师生生命成长的历程。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新课改已有三岁了,如果现在谈到新课程改革还仅仅是“新课程真好”,那课改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点反思:
反思
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一次调查中,有位家长这样说 :“课程改革虽是一 1
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问银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乌鸦喝水》时,我们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NextPage]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车的世界》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小小交通警》、《洒水车》、《让车》等十余首儿歌,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车、交通规则方面的知识,而且无形中又认识了许多生字。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
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水乡歌》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北方的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呢?通过录像展示美丽的水乡,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雨铃铛》是一首非常美丽的儿童诗。“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它在招呼小燕子,快快回来盖新房。”我带着孩子们一遍遍地读着,细细地品味,孩子们简直喜欢极了!于是,我引导孩子们:“你觉得春雨还在招呼谁?我们也试着写写美妙的诗句,好吗?”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写下了:
3、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反思
二、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语言
(一)、教师语言之大忌
一忌病语。教师使用不规范的语言,会导致学生用语混乱,思维混乱,遗害
无穷。
二忌冷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一些言行举止看不惯,觉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对学生讽刺、挖苦、嘲弄,什么“小聪明”、“大美人”等。这样会使学生受到不应有的刺激,使稚嫩的童心受到伤害。
三忌脏语。有的老师不能正确对待有缺点或缺欠的同学,对他们使用鄙视、侮辱性的语言,什么“丑小丫”、“笨猪猡”、“榆木疙瘩”等。这样会在学生的心里播下自卑的种子,给学生造成相当严重的心理负担。
四忌咒语。有的老师会对班里的个别学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论式的语言,如“天生的坏”、“从小就熊”、“神经病”、“傻子”、“没出息”、“没救”等。这类语言会在学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有的学生会千方百计报复老师、报复同学、报复社会;有的则会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沦,破罐子破摔。
五忌浮语。有的教师对学生喜欢用浮夸、吹嘘和不切实际的语言。这会使学生爱虚荣、爱吹擂,不能踏踏实实地为人、学习、做事。
六忌烦语。个别教师说话讲课总是嗦重复,唠唠叨叨;或东山一犁,西沟一耙,废话连篇,离题太远。这样会使学生滋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
(二)、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语言?
听
1、大家对这些内容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2、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
3、知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
4、“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说
1、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很佩服你的勇气。
2、××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再补充。
读
1、“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2、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
3、默读,要讲究速度。现在我请大家在十分钟内看完这段文字,并请思考„„
问
1、你们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读书时是用心思考的。
2、有一个问题,是我要求教大家的,谁能帮我解决。
写
1、同学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本很干净,书写也端正。我为你们高兴。
2、用自己的笔写自己心里的话,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班×同学做得比较好,他的作文虽然也有缺点,却给人一种真诚的感受。
3、“有纳才能吐”,有积累才能够表达。我们有些同学作文中的词语是丰富的,看得出他们课外有较大的阅读量。
4、××同学从生活中找写作材料的本领很大,即使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他也能留心观察,作为原始材料积累起来,他的写作材料总是那么新鲜、独到。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