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5篇模版)

时间:2019-05-13 01:15: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陈情表(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陈情表(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第一篇:陈情表(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陈情表(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陈情表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积累成语。

3.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4.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及语言表达的准确和生动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挚感情。

2.通过讨论、探究、教师点拨等方法,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及李密散文的艺术特色,理解作者陈情的思路及妙处,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领会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的要义,进而达到鉴赏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鉴赏本文,体会李密的言外之意,即对封建统治者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点】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蕴含的真切情感。

2.把握文意,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句的理解,剖析“情”的含义,即:苦情、亲情、忠情。体会作者融情于事的巧妙手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总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封建社会之所以能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究其原因与它的“忠”“孝”思想不无关系,因此流传下来的有关“忠”“孝”的文章也很多,而这些文章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人们常说的忠则《出师》,孝则《陈情》这两篇千古佳作。我们已经在初中学习了《出师表》,领略了诸葛亮的忠君思想。今天我们来学这篇被人誉为美文的《陈情表》,感受李密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苏轼)

二、解题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李密(公元224~287),字令伯,又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人,晋初散文家。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年轻时师事名儒谯周。曾任蜀汉尚书郎,多次出使东吴,甚有才辩。蜀亡后,屏居乡里,以孝闻,累举不应。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司马炎建立晋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李密作为亡蜀之臣,心存疑虑,进退两难。若辞不赴命,必引起皇帝猜疑,受到怪罪;若赴命任职,又非李密的本意,于是以“乌鸟私情”,祖母“供养无主”为由,写了此表。文章选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

2.文体介绍

表:又称“奏议”,是古代臣属给帝王所上的陈述己见的文书。本文是作者李密向晋武帝陈述实情的文章。

三、整体感知,初通文意。

1.听读。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注意体会文章的节奏感和文中抒发的感情。

2.诵读。再放录音,学生跟随录音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句间停顿,读出关键词的韵味来。

3.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出示投影: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险衅

闵凶

门衰祚薄

期功

应门

强近之亲

床蓐

陨首

猥以

微贱

逋慢

优渥

茕茕孑立

拔擢

盘桓

矜育

(2)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并解析: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和词义: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

日薄西山

茕茕孑立

床蓐

猥以贱微

生当陨首

责臣逋慢

犹蒙矜育

过蒙拨擢

宠命优渥

期功强近

终鲜兄弟

除臣洗马

刘病日笃

更相为命

2)解析以下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以:臣以险衅

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表以闻

圣朝以孝治天下

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3)解析以下划线的实词:

慈父见背

二州伯牧所见明知

形影相吊

晚有儿息

逮奉圣朝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拜臣郎中

拜表以闻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愿乞终养

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

不胜„„之情

臣之辛苦

4)注意以下句式: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3)词类活用:

夙遭闵凶:名,忧患,不幸的事

察臣孝廉:动,作孝廉,为孝廉

臣之进退: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举臣秀才:动,作秀才,为秀才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动,远离

猥以微贱:名,社会地位低下之人

凡在故老:名,年老之人

谨拜表以闻:使动,使皇上闻 沐浴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

则刘病日笃:状,一天天地

(4)成语:

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句式:

1)判断句: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今臣亡国贱俘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2)被动句:而刘夙婴疾病

四、理清文章的思路

提问: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作者为什么要向晋武帝陈情?他陈情的内容是什么?用了什么方式?(师生共同讨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疏理内容。)

明确:(1)李密“陈情”的理由是因为皇帝下诏任命他为太子洗马,“寻荣国恩,除臣洗马”,而他又不想应诏就职,“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2)李密“陈情”的具体内容①述父丧母嫁,祖母收养,祖孙相依为命之悲惨遭遇。②述因祖母病重,太守举孝廉不就,刺史举秀才不从,皇帝下诏、官府逼迫也难以应诏的两难处境。③述圣朝以孝治天下,而自己孤苦无依,祖母又“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祖孙“更相为命”,因此“不能废远”的理由。④述祖母年事已高,“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祖母百年后,自己再对国家“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报效犬马之劳的愿望。

(3)李密陈情的方式是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感人至深。

(解说:理清课文的思路,才能对课文有个整体的认识。本题在思考过程中应尽量把握文章的脉络,了解文章的大意,初步理解本文写作的内容及意图,感受作者融情于事的思想特点)

五、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六、课堂小结:本文的关键是体会李密融入字里行间的“情”即悲情、苦情、亲情,而诵读是最好的方法,因此本课应以诵读为主,读出文中的感情,读懂作者蕴含其间的用意。

七、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联系历史与现实,谈谈你对“孝”的看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赏析构思艺术。2.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投影基础知识检测题,请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补充后,引入新课。

分男女生读课文。

二、具体研习课文

(一)研习第1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

2.提问: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起?下面哪些内容都属于“闵凶”?(学生讨论后回答。)

明确:夙遭闵凶:父丧母嫁、多病零丁、门衰祚薄、夙婴疾病。正是基于这四个原因,故不能“废远”。

3.小结:作者通过对不幸家境的动情叙述,意在说明自己孤苦零丁,家族人丁不兴,父亡母嫁,祖孙相依为命,刘氏对自己有养育之恩,而如今刘氏疾病缠身,常卧病不起,自己侍弄汤药,不曾离开。那么,既然“未曾废离”,后文出现的“不能废远”就不显突兀。此处实际上是为后文埋了伏笔。

4.学生自由读本段,在理解的基础上,最好能熟读成诵。

(二)研习第2段。

1.学生集体读课文。

2.提问: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点拨。)

点拨:二层:叙朝廷征召之殷;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3.提问: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就职(赴命)”?

(学生找出相关的词语,并思考、讨论后,指定一学生回答。)

明确: 按时间顺序

表时间:逮、前、后、寻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

官名: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4.提问: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点拨。)

点拨: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品析:诉说自己辞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5.小结:朝廷多次征召而自己却辞不就职,作者自然会想到自己可能引起皇帝的不满,于是本段一开头便歌颂皇帝,以使其平息心中之火,“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接着便具体地列举了“沐浴清化”的事实,说明郡县和州司“催臣上道”“急于星火”的紧急之情,自己也“欲奉诏奔驰”赴王命,但因“刘病日笃”,家中无人侍奉刘氏,自己是她惟一的亲人,无法远行。在封建社会里,“忠”“孝”同样重要,而自己又不巧处于既想“报国恩”又想“顺私情”的“忠”“孝”两难全的境地,感叹于“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句句在理,处处合情,令人无法不信,这自然使皇帝减少了对自己不仕的疑虑。

6.学生自由读本段,在理解的基础上,最好能熟读成诵。

(三)研习第3段。

1.指定一学生读课文。

2.学生思考: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

(学生讨论,指定一学生回答。)

提示: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

(1)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2)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3)正面陈述刘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惟一原因。

①本段首先提出了晋朝“以孝治天下”这个治国纲领,这既是热切称颂朝廷褒扬孝行态度坚决,更是为下文铺设道路。“凡”是故旧遗老,都还蒙受怜悯养育,“况”自己孤苦零丁,尤其厉害,那就越发应当而且必须“蒙矜育”了。(合理)②作者很坦率地说出自己是亡蜀之臣,是只为功名不为名节之人,“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并不想为亡蜀尽忠守节。而武帝对自己这“至微至陋”的“亡国贱俘”以“过蒙拨擢”,自己理应为朝廷效命,回报皇帝的知遇之恩。(合情)③然而刘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自与祖母相依为命,没有祖母的抚育,自己不会有今天;祖母没有自己,也无法终残年,因此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心愿。即使今天的读者读时都要为作者的亲情、苦情感动得热泪盈眶,自然也能使皇帝完全消除疑虑,同情李密这个“忠孝”之臣的。

3.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义?

(学生思考后回答。)

(1)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

(2)“凡”是指一般,“况”是指特殊。“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是指当时的一般情况,“况臣孤苦,尤为特甚”特指自己的特殊处境。孝既已及于一般,对特殊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孤苦”一词承首段,又为下文“臣之辛苦”张本。

4.品味2、3层,看本段的语言特点。

(学生自主品味后,自由发言。)

点拨:

(1)“至微至陋”“岂敢”等词委婉动人,至为恳切。

(2)“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特点:委婉、流畅。此段中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

5.学生自由读本段。

(四)研习第4段

1.男生齐读本段。

2.思考下列问题。(学生思考,教师点拔。)

(1)本段中哪句话是表文主旨?

明确:“愿乞终养”

(2)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明确:“尽节”“报养”——忠孝两全

(3)用语有什么特点?

点拨:“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无比恳切

(4)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原因是什么?

点拨: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3.提问:作者是怎样为两难境地寻找合适的出路,使自己既能尽“忠”又能尽“孝”呢?

学生思考,教师点拔。

点拨:李密要想真正达到自己“愿乞终养”的目的,还必须向皇帝具体表明自己的心志。于是他便从时间上来谈“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的实际情况,况且“乌鸟私情”,希望皇帝能允许自己为祖母养老送终,并指天为证“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祖母百年之后,自己定当不遗余力地为国家尽忠,报答皇帝对自己的恩情。至此作者才完全提出了自己的先尽“孝”后尽“忠”的主旨。对于一个想“忠”“孝”两全的臣子,晋武帝还有什么疑问和理由拒绝他的合理又合情的要求呢?

4.学生自由读本段。

三、探究阅读

文中的孝表现在哪里?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孝”?(结合课文来谈。)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迴指导。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点拨:表现:

1. 臣侍汤药,未曾远离

2. 2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3. 刘日薄西山,奄奄一息,不能为远

4.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作者比较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境遇和终养祖母的愿望,这种在长期艰难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骨肉之情,在利欲熏心、尔虞我诈的封建统治阶级中,应该说是少有的,因而是可贵的。

封建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伦理,其根本的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今天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态度。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

四、课文总结

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篇《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

文章详尽而委婉地叙述了李密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处境,申述暂时不能应召赴任的衷情,言辞恳切,表情达意淋漓尽致。学习本文,我们既要学习作者融情于事,真切感人的“情”,又要理解作者作为“亡国贱俘”对新朝国君陈情时的谨慎、得体,恰如其分的语言;既要读懂李密的“孝”情,又要领悟其中的感激之“情”。

五、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完成《早读晚练》。

板书:

身世孤苦悲凉

祖母情深似海

孝情

沐清化蒙国恩

圣朝恩重如山

忠心

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

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

先尽孝后尽忠

第二篇:《陈情表》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陈情表》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一、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指导学生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

三、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思考:为何“陈”?“陈”什么?

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陈述年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

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引导:这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此时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5.小结: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一)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引导:

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

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二)讨论: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忠”和“孝”或“义理”?

(三)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教案点评: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因此,本设计便从思考“情”之内涵出发,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第三篇:粤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第二单元 新闻

单元要求:一.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和形成。

二.学习本单元的各种写作手法。

三.把握每篇文章的思想和内容,学习阅读通讯报道的方法。

单元分析:本单元主要是新闻性的通讯和报道,通讯报道讲求真实和客观,作者可以有自己的感想倾向,但必须在报道真实的前提下。阅读新闻要善于捕捉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和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重要信息,关注这些事件和信息产生的社会背景,了解它们对社会生活将会产生哪些影响,思考应该做好哪些准备才能从容应对,养成阅读新闻的良好习惯,将会获得更多的生活和智慧。

单元重点: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和形式,学写一句话新闻,为新闻拟写标题,拟写导语,压缩新闻主体。

单元内容:4.《东方风来满眼春》——陈锡添

5.《“神五”载人航天飞行新闻两篇》——《心随飞翔》王光荣;《英雄潇洒走 苍穹(节选)》刘程

6.《喜看稻菽千重浪》——沈英甲

7.《访李政道博士》——闵捷

8.《甘地被刺》

甘地被刺

教学目标:

一、明确新闻的概念和特点。

二、养成阅读新闻的良好习惯,了解社会动态。

三、学习新闻写作方法。教学设想:

一、提倡独立阅读,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整体感知,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二、在学生个性化阅读、形成自我体验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探究,提高审美能力,心灵受 到触动,思想得到启发。教学重点:

一、欣赏运用各种方法来说明事理的写作手法。

二、学习了解科学的奥秘。

三、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新闻,掌握新闻的特点,并学习写新闻。教学方法

一、通过阅读理解课文;

二、以学生自行探究研讨为主,力求从课文写作思想指导学生逐步理解并接受以时间推移为依据的写作方式。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有句古话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那不出门如何知道天下事?就是通过各种新闻媒体让我们不出门也知道天下事。那新闻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新闻”。

二、引入新课: 1.介绍新闻

(1)新闻必须是新近发生和新近发现的事实。它的特点是向人们传递各种信息。

(2)新闻的分类:新闻是新闻体裁和新闻报道的总称,包括消息和通讯,特写,评论,调查等多种体裁。(3)新闻的主要特征:内容真实,报道快速。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有价值的。新闻必须是对事件的“报道”。

2.学习消息文体特点:

(1)什么是消息?消息是新闻体裁中最常见的一种,它的目的是用简洁、客观的文字,向读者报告新近发生的事实。宣传什么,也必须“用事实说话”。(2)、消息的基本特征:用事实讲话,及时地报道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消息强调及时、快、新、语言简明。(3)、消息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4)、消息的组成部分:标题、导语、主体和结尾。

①标题:消息的眼睛,要在第一时间内传达出消息中最重要的、最吸引人的信息,包括:单行标题,双行标题和三行标题(引题:引出正题,交代背景,说明原因;正题:主要事实,思想内容;副题:内容提要,补充说明)

②导语:放在消息的第一自然段,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核心的信息,鲜明的揭示消息的主题思想,是全文的纲,起统领全文的作用。类型有:叙述式;描写式;提问式;结论式。③主体:对导语作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

④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并不是所有的消息都有背景和结尾。三,以《甘地被刺》为例,熟悉消息文体。

1、本文是篇事件消息,消息的构成包括标题、导语、主体和结尾。联系《真实快速地报道生活》一文,说说这篇消息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哪里? 明确:

导语(第1自然段):甘地被刺,印度举国悲恸惊恐。主体(第2---第15自然段):主要写了甘地被刺事件的来龙去脉。结尾(第16段):甘地被刺所引发的一系列的社会反应。

2、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叫“导语”。它要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核心的信息,鲜明地揭示消息的主题思想。它包含事件的基本要素,那么这个导语包含了哪些要素?这个导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人物:甘地。

时间:今天。

事件、经过:被一名印度教极端分子行刺身死 地点、结果:印度举国上下悲恸欲绝,惊恐不安;孟买爆发了骚乱。作用:简明扼要地摆出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事实,便于读者迅速及时了解主要内容并吸引进一步读完全篇。是全文的纲,统领了全文。

3、这则消息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篇新闻消息是采用了“倒金字塔结构”,也就是倒叙的方式。其特点就是:最重要的、最新鲜的、最吸引人的信息放在最前面(2—7自然段),然后放次重要的信息(8—15自然段),相对来说最不重要的放在结尾(16自然段)。

四、重点难点探究:

1、为什么甘地被刺死后,举国上下悲恸欲绝,惊恐不安?

明确:莫罕达斯•卡拉姆吕德•甘地是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和国大党领袖。他既是印度的国父,也是印度最伟大的政治领袖,他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人们尊称他为“圣雄”。甘地被刺后,成千上万的人走上大街,悼念他们的领袖。消息传到孟买,立即爆发了骚乱,印度教徒向穆斯林发动攻击。人们担心失去了圣雄,无人能控制民众的狂热,整个印度将会陷入混乱。

2、甘地被刺杀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他主张印度教和穆斯林团结合作,提倡社会改良、自我道德完善和精神感化。到1942年,他相信独立是印度唯一的可能的出路。他与英国驻印度最后总督(韦维尔和蒙巴顿)合作制定了印度独立和分治方案,于1947年8月15日公布。但一些人不满他接受分治法案,拒绝他的非暴力哲学。1948年1月30日,甘地在新德里被一年轻印度教徒枪杀。

3、怎么样理解“你来晚了”的含义?

明确:甘地很早就将绝食付诸行动,走向死神的意愿在凶手行刺之前就有了,所以说“你来晚了”。他用这种绝食行动进行斗争的选择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亦即在此以前就已出现多次,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况且在宗教中就有生死轮回之说,死也不足为惧。

4、甘地是玛妮的祖父,为什么她却对悲痛的人群说是“巴普(父亲)死了”呢?

明确:玛妮不是站在血缘的立场说的,而是站在追求和平的公众立场说这句话的。按照印度的习俗,受人尊敬的人都被称为父亲。甘地是圣雄,公众都视其为最值得尊敬的人。另外,父亲又有一种“上帝”的意思。

5、甘地在印度人们的心中处于什么地位?

明确:甘地,是印度民族运动的领袖,被尊称为“圣雄”,是印度民族运动的先驱。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为民族独立事业而进行的一种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

五、小结全文

印度民族运动领袖、圣雄甘地被印度教极右派分子拉姆纳拉姆所刺杀,印度各界人士极度悲痛,虽然孟买等地发生了一些骚乱,但各宗派之间空前团结,这充分体现了印度民族精神的巨大凝聚力。倒叙手法,扣人心弦。

六、写作练习

学习消息的写法,就校园里新近发生的事件,写一篇新闻消息,要求消息的基本要素完整。《甘地被刺》教学思路及课堂实录。

东方风来满眼春 喜看稻菽千重浪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2.学习本课选材和立小标题的特点。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人物通讯; 以 《东方风来满眼春》《 喜看稻菽千重浪》为例,熟悉人物通讯的写作手法及特点。

2、难点: 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教学过程:

一、了解通讯文体的特点

1.通讯的概念: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它又称“通信”。因为在早期报刊上,作者急于要让外界知道的消息往往用电报传送,称“电讯”;而新闻事件发生后,生动地提供更详尽的事实和背景资料,使读者多方位地了解新闻事件的则多用书信的方式传递,故此得名。

2.通讯的分类:

(1)人物通讯: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闻价值,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人物通讯主要有三种:①记写人物光辉的一生,属于传记式。主要是记写人物本身的优秀事迹、先进思想和一生的成长过程。如报道雷锋先进事迹的《伟大的战士》。②只写先进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这类人物通讯最为大量、常见。如《东方风来满眼春》③记写的是人物群像,即一篇人物通讯中围绕着一个主题,突出一个中心思想同时记写着多个先进人物。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2).事件通讯:是一种以写事为主的通讯。它主要记述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交代来龙去脉,介绍具体情况,点明它的典型意义,体现时代风貌。事件通讯具有强烈的时效性。

(3).工作通讯:是报道先进工作经验或某项工作成就的通讯。它介绍典型的经验和做法以指导一般,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4).概貌通讯:记叙社会变化、风土人情和建设状况的通讯报道。一般是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单位或者一个部门的面貌。报刊上常以“手记”、“侧记”、“散记”、“巡礼”、“见闻”、“纪行”等形式出现。

(5).主题通讯:按照某一主题的需要,突破地区、行业、部门的界限,将一些性质相同的材料组合在一起,为表达一个主题服务。

(6).专访:对社会上的新闻人物进行专题采访,以问答的形式为主,间或穿插一些现场情景的摹写或背景资料,也是通讯的一种。

3.通讯的特点: ①新闻性:内容必须真实,讲究时效,五要素贯穿在行文中。

②生动性: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消息在表达上主要是平面的叙述,语言追求简洁、明快、准确。通讯则多借用文学手段,可以描写、抒情、对话,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因此,通讯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都具有定的文学性,它在报道真实的人或事件的过程中,善于再现情景,平添许多生动的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的现场感。通讯一般采用第三人称,但在“见闻”和“采访记”一类的通讯中,也采用第一人称。

③完整性:通讯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经过。消息侧重于写事,叙述简扼要,一般不展开情节。通讯可写人也可写事件其材料比消息更丰富、全面,其容量比消息厚实、充足。它要求详尽、具体地报告事情的经过、演绎人物的命运,充分展开情节,甚至描写细节和场面。这些既是生动的表现,同时也是内容完整性、具体化的要求。

④评论性:通讯须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做出直接的评论。消息是以事实说话,述评消息外,一般不允许作者直接发表议论。通讯则要求在报道人物或事件的同时,表露记者的感情与倾向。依傍事实作适时的、恰到好处的评价。因此,通讯是通过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手段进行议论的。

4.通讯与消息相比:(1)、通讯侧重写人,消息侧重写事。(2)、通讯内容详细完整,消息较为简要概括。(3)、通讯可采用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消息以记叙为主。(4)、通讯时效性不如消息。

二、学习《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 1.、这篇文章的题目有什么特点?意义何在?文章开头有什么特色?

重点词语:东风、满眼春

明确:给一篇通讯起一个好的标题是非常重要的。这篇通讯的标题就非常好。这是摘自唐代诗人李贺诗中的 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无限春光的热烈欢呼之情,借用过来,很贴切。因为小平同志的到来,使深圳再一次涌 起改革开放的高潮。题目一语双关:①表达了诗人对无限春光的热烈欢呼之情②表现了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给 深圳乃至全国带来了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春风,春光无限。表达了人对小平同志到来的喜悦之情。一篇涉及重 大题材的通讯以这句古诗作为题目,是不落俗套而意味深长的,它暗示了读者:这是一篇富有激情和诗情画 意的通讯。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春天是中国古代诗人吟咏不衰的经典意象,春天也象征着成长、生长与激 情。这篇通讯仅仅“春”一个字就传达出了邓小平再巡讲话的精神奥秘所在。本篇富有激情和诗意的语言产 生的影响之一便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春天的故事》(象征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新城市蓬勃发展趋势)2.脉络梳理

本篇通讯有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以“春”来总领全文,简单地交待了文章的主题:邓小平再巡 第二部分:参观深圳市容讲话的内容:特区姓“社”不姓“资”。(19日)第三部分:国贸讲话内容:不发送改善人民生活,只有死路一条。(20日)

第四部分:参观华侨城讲话内容:走社会主义道路就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21日 第五部分:同省市负责人谈话: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22日)第六部分:视察珠海特区,结束再巡。(23日)3.深入探讨(1)这篇通讯开头写景,简洁而富有感染力。文中主要通过哪些词语来表现南国之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这篇通讯的主体部分选取了哪些材料?作者又是如何安排这些材料的?这些材料刻画了邓小平怎样的形象?

(3)学生讨论回答(4)达成共识:(1)①开头文情并茂,描写南国早春,主要通过“葱茏”和“荡漾”两个词来表现1月深圳的特点。“葱茏”写花木之繁茂旺盛,“荡漾”写出春意之生机勃勃。这两个词写出了深圳当时的春意盎然和勃勃生机,作者在此以情衬景,烘托出了深圳特区的旺盛生命力与勃勃生机,抒发了对特区快速发展的自豪感。同时也为小平同志的到来张本,暗示了小平同志的这次深圳之行,又一次带动了改革开放春潮的涌动,点出小平同志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视察深圳的重要意义。②开头交代了自然时令政治时势,为全文定下了春意盎然的基调。(2)①本文主要选取了小平同志视察深圳时的一些行为细节及其关于经济活动的重要谈话等材料,意义重大,影响深远。②文章以小平同志在深圳特区参观游览不同地点的时间先后顺序为线索来选择和安排材料。③谈话——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高瞻远瞩、审时度势、英名果断地政治气魄及为国为民不辞辛劳的伟大情怀④细节——乐观开朗、自信坚韧、认真细致、可敬可爱、富有人情味

三、学习《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者袁隆平》

(一)研读课文,总体把握。

1、正标题引用了谁的诗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2、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练习一)——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②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⑤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坚持真理,实事求是)⑥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⑦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3、这篇人物通讯的叙事手法有什么特点?请找出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练习二)——①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②以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形式活泼。

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是课文第2-3行:“这位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三、小结对人物通讯的理解

—— 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闻价值,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叙事能够紧紧围绕人物的精神品质层层展开;线索清楚,衔接自然;运用了多种叙述方法,详略得当。

“神五”载人航天飞行新闻两篇

教学目的及要求:

1.通过了解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最新发展了解事件新闻和人物通讯的特点; 2.体会新闻报道中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3.学习航天工作者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学习英雄人物的为国争光的顽强拼搏精神。教学重点:1.两篇新闻不同的记述方式和表达侧重点。2.抒情议论性句子在新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新闻报道的句式特点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通讯文体特点:以学生的自我小结为主,让他们谈谈对通讯文体的理解。

2.引入事件通讯:用详细生动的笔调来报道典型事件的新闻体裁是事件通讯。注意的是,事件通讯一般也要围绕“人”来作文章,通过人的活动和思想来展开事实。

二、学习新课 1.熟悉课文(1)《心随飞翔-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北京指挥控制中心现场目击》

①、朗读全根据所学的知识,标出课文中的标题、导语和主体。——导语为第1、2、3句,(为表达强烈的感情,这3句独立成段)其余为主体。②、本新闻主要报道了什么内容?—写事为主,侧重报道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事件发生的进程和社会反响。(2)《英雄潇洒走苍穹(节选)》

①本文标题采用哪种形式?——单行标题。突出报道的对象是英雄人物杨利伟。

②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报道航天英雄杨利伟,写他如何战胜了航天的艰险及他平时的刻苦训练。2.朗读两篇新闻,对比分析,哪篇是消息哪篇是通讯?

明确:第一篇《心随飞翔》是消息,第二篇《英雄潇洒走苍穹》是通讯。从报道对象看,前者侧重写事(消息的特点),后者侧重写人(通讯的特点);从内容上看,前者报道较为简要、概括(消息的特点),后者的报道详细而完整(通讯的特点); 从时效看前者第二天就发表了,时效性强(消息的特点),后者20多天后才发表,是因为采访教费时费力,写稿的时间也比消息长。

三、讨论探究

1.课文中两则新闻显然已经是“旧闻”了,即使是今天的新闻也会成为明天的“历史”,但每则新闻有自己的 新闻价值。请以这课文为例,谈谈新闻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2.学生讨论 3.达成共识:《心随飞翔》在“神五”发射的第二天就见报,快速、真实报道出来。新闻的内容给人如亲眼目睹、身临其境的感觉,充满激情的语言,带给读者无比的自豪与兴奋,给读者极大的满足。

《英雄潇洒走苍穹》在“神五”发射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见报,让读者明白航天英雄的成功靠的是超人的意志、高度的责任感、踏踏实实的精神。更让我们想到的是,在任何一个岗位上都应具有想他那样的航天精神。

四、课外拓展

1.你喜欢读报吗?你最喜欢看的版面或内容是什么?请谈谈读报有什么好处? ——(1)、获取自己所需的各种信息。(2)、增长见闻,增长智慧。(3)、情感上得到的愉悦。

2.采访身边一位有某方面特长的同学,然后进行多方面的了解,整理所得材料,写一篇人物通讯。

访李政道博士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访谈三要素及常用的提问方式。2、学习访谈的技巧和访谈的一些基本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真正认识科学和正确面对科学。

2、认识追求真理的科学研究是美丽的和令人激动的,绝不是乏味和艰涩的道理。3、分析李政道谈话中显示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访谈三要素及常用的提问方式。学习访谈的技巧和访谈的一些基本知识。学习过程:

一、访谈的相关知识 1.访谈的定义:访谈是就特定的问题,特定的对象进行专门的访问,内容要相当集中,采访时不能牵扯太远。2.专访的三要素:专家(或知情者)、记者和现场。3.访谈的结构: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

4.访谈的提问技巧: 采访的时间是有限的,采访的机会是难得的,所以在采访时,要掌握提问的技巧,合乎场合,合乎情理。这就启发我们,在采访时,要分清时间、场合和采访对象,选用恰当的方式提出问题,完成采访任务。

在采访过程中,常用的提问方式有以下几种:

⑴直问法: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担出来。具有逻辑性,适应科学家的谈话思路。⑵趣问法:使专家容易回答,比较随便有趣。⑶推问法

⑷追问法:其目的在于捕捉那些具体事实和细节,以获得有新闻价值的东西。⑸旁问法

⑹引导性提问法:这种提问多采用“闭合”性问题。这种问题回答比较简单,一般由采访者事先准备好了问题的答案,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只要求对方回答是或否、这样或那样。

二、课文导学

1.学生朗诵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学生分角色朗读,一个充当记者,一个充当李政道。其余学生认真体会“记者”提问的技巧,并感受“专家”的精神面貌。3.梳理文章结构:(见后面的板书)

(1)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分三个部分。第1段为第一部分:简评李政道对中国的贡献。第2段为第二部分:简介采访时间、地点、环境。第3-33段为第三部分:访谈内容。

(2)此次访谈共提出了十个问题,这十个问题可分为几层? ——依访谈的顺序和问题可分为八层: 第一层(1-4):用孙悟空的故事类比说明人类对科学的真理的了解还相差很远。(体现了李博士的谦虚)第二层(5-6):评价创新意识在科研中的意义。(体现了李博士的创新精神)第三层(7-8):回忆与毛主席的谈话。()第四层(9-10):评价“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计划”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意义。第五层(11-13):谈科学家的人文情怀以及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第六层(14-15):谈自己获诺贝尔奖的最重要因素。第七层(16-17):谈自己一生最辉煌的时刻。第八层(18-23):谈本土科学家何时能获诺贝尔奖问题。4.重点和难点内容分析探讨。

⑴李政道如何评价创新意识在科研中的意义的?

提示:创新要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的,创新不光要大胆,还要具备分析的能力。⑵李政道博士是怎样评价“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计划”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意义的?

提示:李政道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举了两个人才数字,举了一个人才特例,从而说明这一计划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人才。

⑶李政道博士如何看待他获奖的最重要的因素的?

提示:他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但他肯定自己做这方面工作有才能,且要得到很好的培养,有好的研究环境,自身具备很强的分析能力,也就否认了是“幸运”。

⑷李政道博士对“本土科学家什么时候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回答意在说明什么问题?

提示:针对这一问题,记者和李博士是三问三答,李博士通过萨拉姆的事例和自身经历,说明科学有国籍不 重要,获诺贝尔奖不是目的,实质是说科学无国界,科学本身是目的。

⑸通过李博士的回忆,你认为毛主席和他的观点有不一致之处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毛主席是政治家、革命家,他所涉及的领域和经历都不同于李博士,毛主席自己也说他一生经历的都是动荡,认为动是重要的,而且他年轻时念科学的时间不多,所以两人观点有不统一之处,这是很必然的。

三、作业:课后练习【附】板书设计 全文可分三大部分

一(1)简评李对中国的贡献 ①科学发展 ②现代化建设

二(2)简介采访时间、地点、环境 三(3-23)访谈内容

第四篇:《陈情表》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陈情表》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

王宝杰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过程与方法:

3、引导学生赏析本文行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4、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继承“孝”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读方法设计: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学时数: 3 课时

课前预习:、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的婉曲方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投影《出师表 — 李密 》,学生会以为老师错了,教师解释)《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屏幕隐去“出师”二字,仅留“表”字)“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是臣子向皇帝陈述己见的奏章。内容多是劝进、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在于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投影显示“陈情”二字)千百年来,有“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后人续)”的说法,可见该文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写作背景)这篇散文选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原题为《陈情事表》。李密(224~287),名虔,字令伯,晋初散文家。武阳(令四川彭山县)人。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氏改嫁,幼小的李密被祖母刘氏收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长于《春秋左氏传》。年轻时曾仕蜀汉侍郎,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蜀之后,秦治三年(公元267年),晋武帝立太子,曾几次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因侍奉祖母均辞命不从。在封建社会里,违抗君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更何况是一个“至微至陋”的蜀汉降臣。但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而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这就给李密以拒绝的借口。后来晋武帝催逼甚紧,李密就以“侍奉祖母”为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陈情表》,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何况李密是一个亡国贱俘,四次征诏,四次拒绝,这就很容易使武帝产生疑虑,以为李密是怀念旧朝、不满新朝,于是李密在“孝”字上做足文章,采取婉转的方法和坚决的态度。而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两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祖母死后,李密无奈还是出任了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

(1)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或词义:

险衅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

日薄西山

茕茕孑立

床蓐

陨首

逋慢

矜育

拨擢

优渥

期功强近

终鲜兄弟

除臣洗马

日笃

(2)注意以下加点虚词的词义或用法:

以:臣以险衅

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表以闻

圣朝以孝治天下 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3)注意以下加点的实词:

慈父见背

形影相吊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拜臣郎中

拜表以闻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愿乞终养

拜表以听

臣之辛苦

(4)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指导学生再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亲情)

第二段:感激,恳切;(孝情)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忠诚)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

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分析课文

(一)翻译理解分析第一段。

上面,我们总体把握了《陈情表》,了解了作者李密向晋武帝陈情的目的,也委婉表达了辞官不做的目的。那么,下来我们就来具体学习李密到底陈述了哪些情感,又是如何陈述自己的情的。

1.朗读。

2.检测巩固下面几个词的读音。

险衅 xìn

夙sù

闵mǐn凶

愍mǐn

终鲜xiǎn兄弟

门衰祚zuî薄

期jī功强qiǎng近

床蓐rù

茕qiïng茕独立

3.指导学生翻译第一段。

臣李密上言:我因为命运不好,幼年时就遭到不幸。生下来只有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长到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我的母亲改嫁。祖母刘氏怜惜我孤单弱小,亲自加以抚养。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走路,孤独无靠,直到长大成人。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没有福泽,很晚才得到儿子。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家里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单无靠地独立生活,只有和自己的影子相互作伴。而祖母刘氏很早就为疾病所纠缠,经常卧病在床,我侍奉饮食医药,从来没有离开过她。

4.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意义或变化

闵:通“悯”,忧伤

见背:古今异义,背弃我,这里是死的委婉说法。见,我。

不行:不能行走。古今异义,今译不好,不可以。

成立:古今异义,成人自立。今译成功或建立。

儿息:儿子。

外:在外面,名词作状语。与下面的“内”同。

吊:安慰。形影相吊意思是只有形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形容极其孤单。

婴:缠绕。

5.第一部分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朗读第一段,说说作者说了自己哪些不幸的人生经历。

臣以险衅,夙遭闽凶,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

然后讲述幼年时期失父失母,孤苦多病,全赖祖母抚养;再述家门人丁不旺,祖母疾病缠身。

6.作者为什么要向晋武帝陈述这些不幸的遭遇?

由当时的处境看,如果李密一开始就向晋武帝提出辞官的请求,不但达不到目的,而且可能性命不保。因此,李密先不谈上表辞官的事,而是从自己幼年遭遇和家庭困境说起,回忆了自己幼遭不幸与祖孙俩相依为命的经历,营造一种悲戚的情感氛围,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因此这段文章的朗读基调应该是——凄苦,悲凉。

7、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总摄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四、结束语: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 , 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婉曲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

(二)翻译理解分析第二段。

1.朗读第二段。

2.注意下面几个词的读音。

逵kuí

猥wéi 陨yún首

洗xiǎn马

逋bū慢

日笃dǔ

3.学生翻译第二段。

到了晋朝建立,我沐浴在清明政治的教化之中。前些时候太守逵推举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我为秀才。我因为没有人能照料祖母,就辞谢掉了,没有遵命。朝廷又特地颁下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以我这样卑微低贱的人去侍奉太子,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够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辞谢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回避怠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星火还要急。我很想奉命为国奔走效力,但是祖母刘氏的疾病却一天比一天严重,想姑且迁就自己的私情,但是报告申诉又得不到准许。我现在是进退两难,处境狼狈不堪。

4.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意义和变化。

察:察举,举荐。

举:推举。

拜:授予官职。

寻:不久。

除:拜官授职。

孝廉、秀才、洗马:晋代的官职。

陨首:杀身,牺牲生命。

闻:使„„知道,使动用法。

逋慢:怠慢。

急于星火:比星火还急。状语后置,于,比。

奔驰:赴京就职。古今异义。

日笃:一天天沉重。日,一天天,名词作状语。

告诉:古今异义。申告诉说,报告申诉。

进退:到朝廷做官,辞官不做。古今异义。

5.如果第一段作者借助亲情博取同情的话,那么这一段就是动之以理。作者反复陈述朝廷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表达了感恩之情。同学们说说哪些是说朝廷对自己的恩遇,哪些是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的?

知遇之恩: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拜臣郎中,除臣洗马,表达感恩的句子:寻蒙国恩,非陨首所能上报。

6.其实这段文字还是扣住了一个“情”字来说的,如果第一段说的事亲情,这段说的是恩情。因此朗读基调应该是——感激恳切的。

7.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8.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稍顿,待学生说出“晓之以理”后)“喻之以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

二、翻译理解分析第三段:

过渡语:

前面我们学习了《陈情表》扣住“亲”和“情”为自己委婉辞官作了铺垫,但是我们知道,仅仅以情动人还是不够的,还要晓之以理。今天我们接下来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说理来说服及武帝的。

1.学生朗读第三段。

2.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读音。

矜jīn育

拔擢zhuï

优渥wî

更gēng相xiāng

3.指导学生翻译第三段。

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受到怜惜抚育,何况我的孤苦尤其严重呢。再说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郎官,本来希望能够得到更为显达的官职,并不自以为清高。我现在是卑贱的亡国之俘,实在微不足道,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徘徊观望而有什么另外的企求呢!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象太阳将要下山的人,生命不可能维持太长的时间,已经处于朝不保夕的境地。我如果没有祖母抚养,就不可能活到今天,如果祖母没有我的照顾,也不能够安度她的晚年,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正是由于这种出自内心的感情使我不能弃养而远离。

4.注意下面几个重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

故老: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形作名词

仕伪朝:在蜀汉做官。仕,做官,名作动。

不矜名节:不顾惜自己的名誉节操。矜,顾惜,夸耀(矜育,怜悯抚育)

拔擢:提拔。

优渥:优厚。

希冀:过分的祈求。

日薄西山:太阳迫近西山,快到傍晚。这里是比喻刘氏的寿命即将终止。

更相为命:相依为命。更相,交替相互。为,作为。

区区:拳拳,形容感情恳切。

废远: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5.这段文字是全文最精彩的一段,特别是他的说理尤为突出。同学们能说说他说理精彩在哪里么?

首先提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论据,接下来写自己忠孝难以两全的狼狈境地,最后说明自己选择了尽孝,很有说服力。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一句写得合情合理,感人至深,使人不得不产生同情。

“日薄西山,人命危浅,朝不保夕”用来形容刘氏的垂死状态,使人顿感怜悯,这些语言至今很有生命力。

6.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7.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

8.“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9.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学生自主探究,言之成理即可)

第三课时

一、翻译理解分析第四段。

1.学生朗读第四段。

2.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读音。

又yîu 矜jīn愍mǐn 陨yǔn首

3.指导学生翻译第四段文字。

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因此我效忠于陛下的日子还很长,而报答祖母刘氏的日子已很短了。我怀着象乌鸦反哺一样的私情,希望能够准许我对祖母养老送终的请求。我的苦衷,不仅蜀地的人和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到的,祈望陛下能怜惜我愚昧至诚的心意,同意我这点微小的愿望,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保全她的余年。我活着愿意献出生命,死后愿意结草来报答陛下的恩惠。我怀着象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谨此上表禀告。

4.注意下面几个重要词语的意思或用法。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乌鸦也有反哺之情,我希望能为祖母养老送终。

辛苦:古今异义。辛酸苦楚(多指内心),今译坚信劳累(多指身体)。

明知:明白知晓。

鉴:明察。

听:准许。

卒:尽,终。

结草:表示死后报恩。典故见课文注解。

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因为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因为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圣朝以孝治天下

谨拜表以闻

5、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学生阅读课后练习中《古文观止》的评语)李密煞费苦心,扣住“情”字,委婉表达自己辞官的目的。那么他这样做有没有达到目的呢?据《晋书》记载,李密上了这道《陈情表》之后,晋武帝看后不仅答应了他的请求,而却大加赞赏。由此看来,在交际的时候,我们应该因人而异,采取最有效的手段,这样既保护自己,又不伤他人。

二、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三、学生朗读或背诵全文,加深对上述分析内容的品味。

四、作品拓展(探究性学习)

讨论:有人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

引导:

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把两者相提并论,有“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的说法。

引导:

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五、分析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 < 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 >,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陈辞婉曲,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六、口语训练:

学生设置情境,稍微思考后由学生作答。主要考察婉曲的言辞技巧。(例如:一学生家长因家庭经济拮据,让成绩较好的儿子退学,亲人劝说无效。假设你是班主任,你到家劝说,怎样说服家长?)

七、讨论:

结合课后练习五,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立场、观点深入探讨。

八、结束语: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九、课后练笔:

写一篇联想亲情的文章。

附:

1、拓展阅读

谈谈孝道

作者:任继愈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中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中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程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平。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得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子孝慈的最高原则是“孝”。相传古代圣王多是造福氏族的领袖。国家组织被看作氏族组织的扩大。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思想体系。这种高度抽象概括意义的孝,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几千年来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

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当然也不是天经地义,永恒不变的。

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农,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安土重迁,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古代职业世袭,有“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古人生活于家庭之内,子女对父母要“晨昏定省”。古代父母与子女不是平等的地位,片面义务,所以“天下无不是父母”。古代婚姻不考虑子女双方的感情因素,只凭父母之命即可组成婚配。

进入现代社会,中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双方的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把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地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治乱,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

2、板书:

晋对李 陈情 李对晋

察臣 供养无主 辞不赴命

举臣

拜臣 具以表闻 辞不就职

除臣

责臣 刘病日笃 告诉不许 进退两难

催臣

第五篇:《陈情表》优秀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中国古代散文。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一是通过诵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三是体会古代散文在记叙中兼以议论或者抒情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理解“险衅、夙遭闵凶、见背、门衰祚薄、茕茕孑立、夙婴疾病、乌鸟私情”等文言词语。

(3).积累成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零丁孤苦、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保卫危浅、朝不虑夕等。

2、能力目标

(1)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2).鉴赏哂文直抒真情、不加雕饰又用词得体的写作技巧。

(3).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及语言表达的准确和生动形象。

3、德育目标

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孝”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会李密的言外之意,即对统治者的反抗精神。

三、教学重点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蕴含的真切情感。

2.体味本文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3.把握文 意,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句的理解,剖析“情”的含义,即:苦情、亲情、忠情。体会作者融情于事的巧妙手法。

四、学情分析

本课面向高二年同学,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自主学习浅近文言文的能力。能够扫清字词障碍,理清行文思路。

五、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要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再结合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参考学生的实际特点,制定本课时的主要教学方法如下

1、点拨法。点拨重要的字、词、句,使学生积累字词;学生在质疑讨论时,老师在必要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苦情、孝情、和因进退两难而产生的忧惧之情。

2、诵读法。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3、质疑讨论法。学生自由质疑,讨论,培养思考提问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工具书,课内资料 课外查阅有关资料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教室里多媒体打开 学生分组坐好

七、课时安排:

3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文体。

2.研讨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积累字词,深入理解文意,理清思路,熟读背诵。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三)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文体

让学生阅读课下注释①,标划要点,老师再补充。

1、解题 点拨: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也是一种文体。“陈”是陈述的意思,“情”,课下注释中没有注解,那是什么意思呢?

提示:情:①情况(事实);②衷情(孝情、忠情);③情理(忠孝之道)。

点拨:李密为什么要给皇帝写《陈情表》呢?自然引出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

2.作者及背景?李密自幼丧父,四岁时母亲改嫁,依靠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闻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屡次出使东吴,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蜀国灭亡后,李密退居家里侍奉祖母。

下载陈情表(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陈情表(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拿来主义》教案(粤教版高二)

    《拿来主义》教案(粤教版高二)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2、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五教案:7 陈情表5篇

    7陈情表李密 一、教学目标: ㈠知识和能力 1 、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 、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 、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

    《拿来主义》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拿来主义》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过程 一、 导语:上课前请同学们看一副著名的挽联,猜猜这是写给谁的?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

    《渔父》导学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重、难点】......

    粤教版《陈情表》教学设计(样例5)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

    高二语文《陈情表》教案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陈情表》教案 一、内容及解析 《陈情表》是古代散文中传诵千古的名篇之一,见于萧统《昭明文选》中,是李密流传下来的唯一作品。本文是李密向晋......

    高中语文必修五《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教案设计(粤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五《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教案设计(粤教版) 【《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调查报告的写法; 2.学习调查问卷的设计; 3.形成正确的青......

    粤教版必修一《离骚》(精选5篇)

    15.离 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