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学教案——论语
《论语》十则 ——文质彬彬,君子之道
广东肇庆中学
邓礼惠
教材分析: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即“仁”、“义”、“礼”。其中关于“君子”的论述多达四十多条,共出现一百多次,而中国文化中很遗憾的一方面便是“君子之道”的缺失。在当今时代,经济发展,私有化发展程度进一步提高,人在时代中日渐“异化”,社会中不时有一些不合道德之音的人与事出现,所以,唤起学生心中的“君子意识”很有必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回顾《论语》的相关知识;
归纳理解,概括《<论语>十则》中的君子特征,体会其蕴含的君子之道; 过程与方法:
阅读《<论语>十则》,反复诵读体会,并能背诵部分选则;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君子意识,并探讨如实现君子之道。教学重点:阅读、理解、背诵《<论语>十则》 教学难点:体会君子之道,培养君子意识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点拨结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PPT、《秋雨时分》视频
教学素材:《论语》十则、《于丹<论语>心得》、课件及视频 教学过程:
一、初识君子
在我国儒家传统中,有一个典型的人格理想,那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文化将修身放在了理想的第一位。那么,何为“修身”?用我们中国文化里特有的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君子”。
回顾分享:根据你的了解和认识,你认为谁可以称得上是君子?为什么? 提要:人物,事迹,典型特征。
二、感知君子
阅读:自由阅读《<论语>十则》,可以大声吟诵,可以摇头晃脑地体会,可以有韵律有节奏地朗读。要求能够读准字音,读准停顿,明白大意。
自由阅读五分钟后,学生分享阅读,选取其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则或几则来分享阅读。
明大意:针对学生普遍有疑问的语句,进行解读,引导学生了解其大概意义。并谈谈认识,你认为怎样的人才可以算得是君子。
例句:从 这一句话中,我读到了只有 的人才称得上君子!
教师板书学生归纳的君子之德行。
如:谨慎、不盲目追求物质享受、追求道义、心胸坦荡、做好本分······(可以分为自我修养和要求别人方面,而自我修养又可分意识形态和具体行动两个方面。根据学生的归纳总结落实到相应板书中。)
幻灯片打出关于“君子”论述的部分选则,齐读感悟。
三、君子何在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物质利益仿佛具有极高的地位。茫茫人海,人人步伐匆匆,“权钱”二者似乎占据人们的心灵。而君子,似乎成了一个美丽而遥远的梦想。
观看《秋雨时分》视频,理解从古至今“君子之道”难以实现的原因。结合当今时代社会背景,你认为当今社会需要君子吗?还需要行“君子之道”吗?
四、成为君子 小组讨论:
《论语·里仁》第二十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在解读《<论语>十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社会实际,谈谈如何实现君子之道?
五、总结 于丹说:
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有恒心的人。做一个有良心的人。我说:
做一个 的人!
经过一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论语》有了与以往不同的了解,对君子也有了和以往不一样的认识和思考。希望这堂课是一个起点,是大家个人修身的起点,愿我们都能经过自己的努力,向成为君子努力;愿我们的社会能越来越美好,真正走向和谐,实现中国梦。
六、作业
在其他国学经典里,查阅至少五则关于“君子”话题的语句,摘抄并背诵!
附:
《论语》十则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①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②2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3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4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5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8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⑧
⑦
⑥⑤
④
③9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注释】
①有道:有道德的人;正:匡正,端正;②周:以当时所谓道义来团结人;比:以暂时共同利害相互勾结;③喻:明白,懂得;④戚戚:忧虑的样子;⑤思:所思虑的;⑥道者:所行的事;⑦举:提拔;后文的“废”有鄙弃的意思;⑧得:贪得;⑨俨然:庄严可畏。
⑨
第二篇:国学教案《论语》
《论语》教会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点拨,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仁”的思想。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凡事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与人交往中懂得相互之间需要帮助与支持,从而为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打下较好的基础。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仁”的思想。难点: 在生活中怎样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展开话题
古代的前贤给我们留下了儒家思想及其《论语》。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lún:编纂。
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这千万条格言中的一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以发现这句话的被人们熟知和推崇的程度。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将心比心,不要把自己厌恶,自己视为痛苦、灾祸的东西强加给别人。但是现实生活中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却不是那么容易做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和实践前贤的至理名言。请大家畅所欲言,用自己的话表达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
二 理解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三 感悟内容
(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则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比如教学楼前的月季花开了,我相信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里面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茶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得抵住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说一点最简单的,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我们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老师,关注过老师,理解老师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爱人
仁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懂得爱人就可以了。你可否意识到,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很重要,你是否曾经关注过他们,比方说为我们学校的校园环境卫生默默奉献的老师,如为我们宿舍的安定和谐而苦口婆心的生管老师,如为我们学校的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线的门卫老师„„当你再次遇见他们时,请问一声好,请给他们一个微笑,这样,你就已经是一个“仁”者了。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当你想要站得住的同时,也要让别人站得住;但你想要自己全面的话,也要让别人事业发达。而不是建立在推倒别人而自己站稳了,也不是损害他人发展了自己。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推己及人,我们想到的,别人也会想到;我们想做的,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想法。所以,只要每个人都能够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和包容的心来面对他们的时候,那么,整个社会就和谐了。
四 师生互动,展开活动
(一)【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名叫孙叔敖的人,小时候,他在路上见到一条两头蛇,赶快把蛇杀死并且深深地埋起来。当时传说见到这种两头蛇的人必死无疑,孙叔敖哭着告诉妈妈。妈妈问他:“那条蛇现在在哪里?”他回答说:“怕它再害别人,已经把它杀死埋起来了。”妈妈说:“你有帮助别人的心,老天必然会保佑你。”后来,孙叔敖不但没有死去,长大后还做了楚国的名臣。
【教师提问】:你能想象出当时孙叔敖见到两头蛇时的情景吗?请你描述一下他当时的心情。
【教师提问】:你觉得孙叔敖妈妈的话有道理吗?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情?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孙叔敖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教师提问】:从孙叔敖的这种举动中你看出他具有什么样的品德?
【教师提问】: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教师讲述】:孙叔敖见到两头蛇心情很不好,但他能站在别人的立场、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思考问题,他自己碰到的不顺心的事情,不希望别人也遇到,在自己遇见麻烦后常替别人着想。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一种换位思考。
【教师总结】:换位思考:站在他人位置上思考问题,常替别人着想。
(二)心灵剧场:(选三位同学演一演)
人物:李勇 朋友王小海 同学甲
故事梗概:李勇号称班里的“大哥”,好讲哥们义气,平时待他的朋友也不错。一天中午,李勇与班里的一位同学因意见不一致而发生争执,并一时气愤地将那位同学推倒在地。他的好朋友王小海觉得李勇有点过分,下课后便去安慰了那位同学。这令李勇非常恼怒。他想:我对王小海不错,可他居然去帮助别人,太不够朋友了。于是他扬言今后与王小海势不两立。
【教师提问】:李勇为什么气恼?
【教师提问】:李勇这么做有什么不良影响?
【教师提问】: 如果换位思考,假如李勇是王小海他会怎么想?假如李勇是被推倒的那位同学他会怎么想?
猜一猜:故事会怎么继续下去?(鼓励同学多设想几种结局。)
【教师提问】:造成这几种不同结局的原因何在?
【教师讲述】:在社会生活中,如果每个人都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多想一想,多记住他人的帮助,克服偏激或走极端的思维习惯,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生活中千万不能己所不欲,却施于人,这是一种很明显的损人利己,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是非常自私的一种做法。我们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他人,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充满阳光,日子将会更加多姿多彩。:
(三)我来做选择
1、考试后,全班谁的成绩最好,最好成绩是多少,你总是: A特别感兴趣,因为这关系到我的排名
B无所谓
C寻找自己与同学们之间的差距
D恨那些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
2、在你帮助别人后,会有这种感觉:
A很自豪,觉得自己生活得有价值
B很后悔,觉得自己吃亏了
C很自然,觉得人与人之间应该这样
D下次一定找机会让他帮我(四)探究话题,价值引导
【教师提问】:当你受到委曲、被人误解时,你是怎么做的?
你如何表达你的宽容?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宽容其实就是尊重他人,求同存异;适度忍让,体谅别人;坦诚相待,主动沟通;正视缺点,自我提高。刚刚这几位同学就在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宽容之心,这就十分难得。
【教师小结】:生活在团体中,如果每个人都能拥有一颗宽容的心,真正地学会了换位思考,那么我们就是拥有善良之心的人,我们就是一个能扶危帮困的人,那么,我们就能在危难之时显身手,既帮助别人又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教师提问】“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你如何理解?
【学生回答】:在生活中,个人的力量总是单薄的,任何个人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
【教师提问】:你觉得有哪些方式可以帮助他人?
【学生回答】:一个会心微笑
【学生回答】:一句真诚的安慰
【学生回答】:一次无私的帮助
【学生回答】:一句真挚的祝福
【教师提问】: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你能小结出相互支持的表现吗?
【学生回答】:待人和善、关心他人,多考虑别人的感受,不企求回报;以实际行动帮助别人。
读读议议
(教师指名两学生配乐朗诵《盲人点灯笼》)
【教师提问】:阅读“盲人点灯笼”这则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学生自由发挥谈感想)
【教师小结】:人应该尽力去帮助别人,同时也不应一味拒绝别人的帮助,适当接受别人帮助,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对他人所付出的爱的承认。生活中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将心比心,不要把自己厌恶,自己视为痛苦、灾祸的、不愿意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切记不可“己所不欲,却施于人”。
总结:学以致用。了解了仁的思想,我们大可以在生活中加以施行。也许一开始我们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坚持,我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以我们为中心,他人也以我们为榜样,这样,和谐校园又怎么可能建设不起来呢?
第三篇:五年级国学论语教案
第11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述故事。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3.对课文中关于“仁”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仁爱”精神,树立自我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述故事。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3.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对“仁”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仁爱”精神,树立自我责任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第10课,说说第10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故事导入第11课的学习:
中国历史上的有道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就以仁爱治国。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将妇女幽禁在深宫中是浪费百姓的财力,因此他先后将3,000多宫女遣送回家,任由其选择丈夫结婚。贞观二年,关中一带干旱,发生了大饥荒。太宗又对大臣们说:“水旱不调,都是国君的罪过。我德行不好,上天应该责罚我,百姓有什么罪过,要遭受如此的艰难窘迫?听说有人卖儿卖女,我很可怜他们。”于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前去巡查,还拿出皇家府库的钱财赎回那些被卖的儿女,送还他们的父母。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征伐高丽,驻扎在定州。太宗驾临城北门楼安抚慰劳将士。有一个士兵生病,不能进见,太宗下诏派人到他床前,询问他的病痛,又敕令州县为他治疗。因此将士都高兴地愿意随从太宗出征。等大军回师,驻扎在柳城时,太宗又诏令收集阵亡将士的骸骨,设置牛、羊、猪三牲为他们祭祀。太宗亲自驾临,为死者哭泣尽哀,军中将士无不洒泪哭泣。观看祭祀的士兵回到家里说起这件事,他们的父母说:“我们的儿子战死,天子为他哭泣,死而无憾了。”正是因为唐太宗以仁爱治国,示范官吏,所以深得民心,这无疑为唐朝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
看看在这一课里面,孔子和他的学生又有哪些关于“仁”的见解。
二、学习新课。
(一)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课件出示学习内容)。1.老师范读课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
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
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1.同学们对照译注的字词,自己边读边悟,或小组讨论理解原文。(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可。)
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提问,借机解释“仁”、“礼”、“乐”的意思(正字)。
“仁”是礼、乐的思想基础;没有仁心、仁德(真诚、敬意,道德自觉,等等),礼乐的作用就不能发挥。“而”,如果。“如„„何”,“对„„怎么办”。《说文》:“禮(礼),履也。”《说文》:“儀(仪),度也。”(用以实践的行为准则。)礼、仪原本都有“法度”、“准则”的含义,后来在运用中才逐渐偏重于形式。“仁”是礼、乐的思想基础;先要有仁德,才能推行礼、乐。
(板书:仁--礼---乐)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三)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1.加深理解文意。请同学们看到第11页,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正义)。2.学生回照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老师指导:
这一则论述了“仁”对待礼乐的。“仁”是礼乐的本质,只有仁者实行礼乐,才能赋予礼以仁的德性光辉,才能展现出礼乐文明的精神真谛;礼乐作为仁德的外在展现形态,礼乐的威仪秩序、制度文章都蕴含着“仁”的精神,它的礼节、礼器都有待于人赋予它活的、富有人性的仪式意义。若没有仁德的指引和规范,所谓的礼乐活动,也只是单纯的器物或动作而已,空有其表,不具备礼乐的精神实质。
(四)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3.尝试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五)引经据典以史为鉴——看典故。1.自读故事《残暴的商纣王》,思考:
(1)商纣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一个仁义之君吗?(2)商纣王的残暴表现在哪里?
(3)昏庸残暴的统治最后是怎样的结果?
2.讨论:有人说商朝的灭亡是因为商纣王宠爱妲己造成的,你认为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总结: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华正统文化精神的根基。孔子认为,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做到仁、具有仁爱之心,上下、长幼、尊卑有序的礼治社会便不难实现。孔子之后的孟子继承了其“仁爱”的思想,在“亲亲”基础上提出了“人民爱物”思想。孟子认为人天性中都带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是以仁爱要推己及人,即要“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
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古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人百姓,亦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仁爱思想。比如以仁爱治理国家闻名的君王有汉代的文王、三国时的刘备、宋朝的太祖、清朝的康熙帝等。他们施行的仁爱不仅使自身赢得了百姓的敬重,而且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
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三、学习小结。
“乐”起和同〔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礼”起区别〔尊卑、贵贱〕的作用;和同使人互相亲近,区别使人互相敬重;“乐”强调得过分,会使人们过于随便而不懂敬重;“礼”强调得过分,就造成人与人分离疏远而不相亲近。使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而仪表庄重,就是礼、乐的功用。用仁来爱护百姓,用义来端正百姓,民众就能治理好。
四、布置作业。
把本文内容背给家长听,并给家长做老师,讲讲课文和故事的含义。
第12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述故事。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积累基本的文言词。3.对课文中关于“礼”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礼”的精神,树立忠诚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积累基本的文言词,并说说读后的感受。
2.对课文中关于“礼”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礼”的精神,树立忠诚的责任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第11课,说说第11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导入第12课的学习:
我们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和关爱。,老师教授我们文化和科学知识。但是终有一天,我们要走出家庭,来到社会,从事自己的工作。在封建君主制的社会,国家被视为君主的私产。俗话说:“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旧时候读书、习武的人,“精忠报国”为国家效力,实际上就是报效“皇帝一个人”。“君”就是“皇帝”,“臣”就是所有的国民。这就是所谓的“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王土之宾,莫非王臣。”在现在社会有“老板”和“员工”之分,这两者的人际关系,好像是“君臣”。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一课里面,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哪些关于“礼”的见解。
二、学习新课。
(一)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课件出示学习内容)。1.老师范读课文。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
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
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1.认真看看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看自己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
定公问①:“君使臣②,臣事君,如之何③?”孔子对曰④:“君使臣以礼⑤,臣事君以忠。”
【注释】①定公:鲁国的君主,姓姬,名宗,名宋?襄公之子,哀公之父。“定”是其谥号。②使:使用。③如之何:即“如何之”,该怎么办?④对曰:答 道。⑤以:介词,用,按照。
(三)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老师指导: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如何使用臣子,臣子如何为君主做事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规定来使用臣子,臣子应该忠心耿耿地为君主做事。鲁定公治国时,朝政混乱,所以向孔子问政。孔子认为,作为君主,不怕下属不忠,怕的是自己不能礼贤下士,只要以礼相待,大多数人都能忠于职守。作为臣子,不怕君主无礼,怕的是没有足够的忠诚,只要能精忠报国,总有用武之地。孔子重视人和,也重视政和,共融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需要。
(四)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
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
3.尝试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五)引经据典以史为鉴——看典故。1.自读故事《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思考:(1)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怎样的人?(2)魏征给唐太宗怎样的建议?
2.讨论: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总结:只听自己说,只相信自己,就是一意孤行,固执己见,是自负;只听别人说,就是人云亦云,没有主见。所以要在听别人说与听自己说之间把握好分寸,掌握好度,也就是做到“兼听”,否则过犹不及。
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三、学习小结。
在现代民主社会,君主制度已经终结,所谓君臣之分早已不存在,我们可以转化为国家与公民关系,或老板与雇员关系的思考。如果一个国家不能保护公民的权利,那么公民就没有义务效忠这个国家。我们效忠一个国家最根本的原因是出于价值认同,这就是最高层次的宪政爱国主义。而在老板雇员关系中,老板把雇员当个人来尊重,雇员则尽力做好老板的事情。在这里,义务关系都是相互的和有条件的,而不是单边的和无条件的。
四、布置作业。
把本文内容背给家长听,并给家长做老师,讲讲课文和故事的含义。
第13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述故事。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3.对课文中关于“仁”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仁”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并背诵。对课文中关于“仁”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仁”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第12课,说说第12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导入第13课的学习:
先生说:“人能居于仁道,这是最美的了。若择身所处而不择于仁,哪算是知呢?---钱穆《论语新解》。富兰克林云:“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国。”狂者李敖云:“这里是我的国家,我要令它自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一课里面,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哪些关于“仁”的见解。
二、学习新课。
(一)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课件出示学习内容)。1.老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
6.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1.认真看看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看自己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1)里:居住或相处的意思,作动词用。(2)处(chǔ):居住,停留。(3)焉:怎么,哪能。知:同“智”。
老师指导: “仁”有三个层次的意思:一是一种德性之称,仁义礼智信并称是也;一是指人之为人的定义性概念,可以理解为德性之全称,这是孔子提出的创新性概念和对于人的全新理解之所在;再就是对于人的德行评判,所谓仁者、贤者、圣者是也。
(三)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1.加深理解文意。请同学们看到第13页,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正义)。2.学生回照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
老师指导:孔子说:居住的地方很有讲究,不能不选择一下。如果周围的邻居都有志于仁义,在家中则父子相亲,兄弟相爱,在邻里之间则相互关照,相互体谅,遇到困难相互帮助,没有残忍刻薄的人,这样的处所才是世间最美好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居住,不但见到周围的仁人就会心生喜悦,还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德。也有利于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保证家庭的健康发展。凡是有见识的人,必然会选择这样的地方居住。如果不能选择这样的处所,就是不知到善恶美丑,不明是非黑白,其心一定是不明就里,怎么能说是明智呢?以此推广开,居所不择仁都不称为明智,何况内心还有不仁的念头,做事还有不仁的行为呢?这种危害就太大了,不只是不明智这么简单了。
南公说如果我们都去找仁者,而不去做仁者,那世界上还有多少仁者可以找到?那我们不是明智的人了。南公的意思是我们真正学问安顿的处所,要以仁为标准,达到仁的境界,也就是学问到了真善美的境界。我们学问、修养,没有达到处在仁的境界,不算是智慧的成就。
其实这两种解释殊途同归,都归结到用心上。张公等讲择邻的例子,与孟母三迁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择邻进一步引申到修心,择邻尚且要求别人要仁,自己如何不先做到呢?南公直接将里仁解释到内心,一步到位,讲的还是修心。《论语》的这一篇讲的是仁,而仁并不是虚无飘渺的,他的源头就是本性内心。
(四)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
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
3.尝试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五)引经据典以史为鉴——看典故。
1.自读故事《千金买邻》,思考:为什么房东卖房子卖那么贵? 2.讨论: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总结:孔子的学说关于人有两大要点:一曰人之本性无大分别,二曰人之认知、智力水平则有别(所谓上智、下愚等之分别),进而导出孔子对于社会性生活当中的人的理解,社会性生活中的“人”不是命定的必然而是自我型塑的过程。因此,孔子有一个基本预设:作为社会生活的人,道德伦理判断是基本的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生活的准则有着命圣人的“天”之背景(所谓惟圣人能作),但是规制、规范、法度不是前定的原则,所谓“非道弘人”,而是人类生活的成果即“人能弘道”,因此在现世的生活中,道德、价值判断本身就是自我首先要确定的基点,然后方有选择的标准、可能。
所谓“天命之谓性”者,即所谓人之性(生存本能),原无好坏、善恶之别,而本章孔子原意人性之具有可塑性,所谓熏染也。语云:“白沙在淤,与泥具黑。”可知夫子之知识观,所谓:“性相近,习相远。”孟母三迁,千古美谈,其善择者欤!
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三、学习小结。
所谓“仁”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推已及人,然后才能正已化人。人活在世上,除了为自己想想外,还要考虑他人的感觉与利益。只顾自己,无意或者有意的伤害到他人,就不能算“仁”了。一个有仁德的人,他的一切思想、语言与行为,可以达成人已两利的双赢。
四、布置作业。
1.把本课背给家人听,跟家长谈谈自己的理解。2.写一篇日记,谈谈自己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第14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述故事。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3.对课文中关于“道”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引导学生明白: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遵循道义,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就是君子取之有道,不符合道义的富贵,君子宁愿守贫,也是不会要的,不论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换,都不会改变君子心中的美德。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1、2、3。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3。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第13课,说说第13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导入第14课的学习:
看看在这一课里面,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哪些关于“仁”的见解。
二、学习新课。
(一)熟读课文。1.老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
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
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理解课文。
1.认真看看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看自己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老师指导:
孔子说:富和贵,是人们所想要的,不凭借那些正确的事理得到它,君子不会置身于这样的富贵之中;贫和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不用正确的事理得到改变它的方法,君子不会离开贫贱的环境。君子离开仁德,怎么成全自己的名声呢?君子不会在吃一顿饭的时间内违背仁德,紧急慌忙的时候,自己的行为也一定在仁德规定的范围内,窘迫困顿时,自己的行为也一定在仁德规定的范围内。
孔子是说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遵循道义,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就是君子取之有道,不符合道义的富贵,君子宁愿守贫,也是不会要的,不论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换,都不会改变君子心中的美德。
(三)理解课文。
1.自读故事《悬鹅示众》,思考:周新为什么要叫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
2.讨论: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
3.尝试背诵。全班起立,大声齐背。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把本文内容背给家长听,并给家长做老师,讲讲课文和故事的含义。
第15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述故事。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3.对课文中关于“道”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激励学生做一个乐观的人,明白学海无涯苦作舟,引导学生明白终身学习的理念。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1、2、3。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3。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14课关于“道”的内容,导入新课。
1.背诵第14课。
2.导入关于本课“道”的思想。
二、新课学习。
(一)熟读课文。
1.听老师中速范读课文一遍。可自由轻声跟读。2.学生自由读,尽量把句子读通顺。3.学生齐读,正音。4.分小组读。
5.提出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小组合作,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
展示读:已经读好的同学站起来,大声地、口齿清楚、声音响亮、流利地读。6.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理解课文。
1.请大家对着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理解课文内容。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2.小组合作学习,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1.理解之后,让我们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3.全班齐背诵。
(四)理解故事。
1.自读故事《狱中学习》,思考:黄霸为什么在狱中还要学习? 2.讨论: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老师指导:
孔子说:学会了知识,就是死了也心情愉快。黄霸虽然被关进狱中,但是他仍然保持一颗乐观的心,努力学习。今天的我们,在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想要自己不被激烈竞争的社会淘汰,就得学会终身学习,让自己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这样我们的明天才会更加灿烂。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把本课背给家人听,跟家长谈谈自己的理解。2.写一篇日记,谈谈自己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第16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述故事。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3.对课文中关于“义”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引导学生明白仁义和宽恕之道。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1、2、3。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3。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第15课,说说第15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导入第16课的学习:
看看在这一课里面,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哪些关于“义”的见解。
二、学习新课。
(一)熟读课文。1.老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
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
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理解课文。
1.认真看看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看自己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五莫也,义与之比。” 老师指导: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都只是按照义来办。这“义”是什么呢?
(三)理解课文。
1.自读故事《损人利己》,思考:为什么陆象先不用酷刑?
2.讨论: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生活中什么是真正的仁义和宽恕之道? 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
3.尝试背诵。全班起立,大声齐背。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把本文内容背给家长听,并给家长做老师,谈谈自己对仁义和宽恕的理解。
第17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述故事。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3.对课文中关于“君子”和“小人”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道德、遵守法令制度的人。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1、2、3。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3。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16课关于“义”的内容,导入新课。
1.背诵第16课。
2.导入关于本课“君子”和“小人”的思想。
二、新课学习。
(一)熟读课文。
1.听老师中速范读课文一遍。可自由轻声跟读。2.学生自由读,尽量把句子读通顺。3.学生齐读,正音。4.分小组读。
5.提出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小组合作,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
展示读:已经读好的同学站起来,大声地、口齿清楚、声音响亮、流利地读。6.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理解课文。
1.请大家对着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理解课文内容。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2.小组合作学习,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3.你从文中理解到“君子”和“小人”有什么差别?
4.讨论:生活中什么样的人可算是君子,什么样的人是小人?我们应该怎么做?
(三)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1.理解之后,让我们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3.全班齐背诵。
(四)理解故事。
1.自读故事《赵奢说平原君》,思考:赵奢杀了九个人,为什么还被升官?
2.讨论: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3.总结故事:
孔子说:君子是有道德的人,他们遵守法令制度,而小人却贪图私利。我们在生活中要做一个有道德、遵守法令制度的人,而不能损人利己、贪图私利。4.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把本课背给家人听,跟家长谈谈自己的理解。2.写一篇日记,谈谈自己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第18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述故事。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3.进一步了解孔子关于“道义”的思想,培养学生不贪图私利、懂得君子道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1、2、3。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3。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第17课,说说第17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导入第18课的学习:
看看在这一课里面,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哪些关于“道义”的见解。
二、学习新课。
(一)熟读课文。1.老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
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
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理解课文。
1.认真看看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看自己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老师指导:
孔子说:小人只从自己私利的角度行事,结果招来很多怨恨,而君子懂得的是道义。
(三)理解课文。
1.自读故事《楚怀王贪利误国》,思考:为什么楚国发兵攻打秦国,最后却被打败了?
2.讨论: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
3.尝试背诵。全班起立,大声齐背。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把本文内容背给家长听,并给家长做老师,谈谈自己对道义的理解。
第19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述故事。注意“自省”的正确读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3.理解什么是“德贤”,鼓励学生做一个见贤思齐的人。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1、2、3。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3。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18课关于“道义”的内容,导入新课。
1.背诵第18课。
2.导入关于本课“见贤思齐”的思想。
二、新课学习。
(一)熟读课文。
1.听老师中速范读课文一遍。可自由轻声跟读。2.学生自由读,尽量把句子读通顺。3.学生齐读,正音。4.分小组读。
5.提出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小组合作,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
展示读:已经读好的同学站起来,大声地、口齿清楚、声音响亮、流利地读。6.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理解课文。
1.请大家对着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理解课文内容。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小组合作学习,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你从文中理解到什么样的人是“德贤”的人?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做到“见贤思齐”?
(三)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1.理解之后,让我们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3.全班齐背诵。
(四)理解故事。
1.自读故事《见贤思齐》,思考:孙潜和孙放见贤思齐,他们是怎么做的?
2.讨论:你从这两兄弟身上明白了什么道理?
3.总结故事:
孔子说:遇到德才兼备的人,我们就要努力向他们学习,靠近他们。在生活中,我们怎么做才是见贤思齐呢? 4.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把本课背给家人听,跟家长谈谈自己的理解。2.写一篇日记,在生活中我们怎么做才是见贤思齐。
第20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述故事。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3.了解“孝道”思想,培养学生做一个懂得孝道、尊敬爱戴父母、长辈的人,在生活中,对父母多一些理解,少几分埋怨,做一个懂事的孩子。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1、2、3。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3。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第19课,说说第19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导入第20课的学习:
看看在这一课里面,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哪些关于“孝道”的见解。
二、学习新课。
(一)熟读课文。1.老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
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理解课文。
1.认真看看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看自己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之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老师指导:
孔子说:对待父母,哪怕是他们的过错,我们也应该委婉地劝告,即使意见簿被他们接受,我们也要孝敬父母,不冒犯他们,不埋怨他们。
(三)理解课文。
1.自读故事《蔡顺拾葚供母》,思考:哪些地方表现出蔡顺特别孝敬母亲?
2.讨论: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孝敬父母? 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
3.尝试背诵。全班起立,大声齐背。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把本文内容背给家长听。2.写写你心中的孝道。
第四篇: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1
暑假里我闲来无事阅读了《论语》一书,我感触很深,从中我不但学到了许多知识,还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编纂的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其作者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他是思想家是理论家,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判家,他所提出来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论语》这本书是孔子思想主张的体现,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即“爱人”这是孔子认为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品质。
其中几则道德言论令我感受深刻。第一则当然就是开篇第一章的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学习知识以后,要去时常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处而来,不也是快乐的嘛!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嘛!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来多么勤奋的人,多么乐观的人,多么大度的人,这样的人不为君子谁为君子?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学习了之后及时复习,不仅会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会从旧的知识中领悟到新的东西,就是“温故而知新”,这样岂不是一举两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大家在一起讨论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喜好,一起交流生活、交流学习,真的是很快乐。别人不理解自己,这是很正常的事,因为世界上有这么多人,每个人的思想、喜好都不相同,我们没有必要去为此恼恨、恼怒,应该用宽容大度的心去理解别人,去原谅别人,这样的人才可以被称得“君子”。
孔子不仅勤奋、乐观、大度,而且还谦虚好学。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则: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意思是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孔子真的太谦虚了,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所思所想有很多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就突出,如此伟大的人还说出如此自谦的话,这种好学的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孔子还提出了“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意思是如果一心一意培养仁德,就可以消除恶。在生活中品德是评价一个人好坏的重要依据,拥有美好品德的人会受到别人的欢迎,而那些品德低下的人会遭到别人的远离。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2
今天,当我们学习完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后,我深有感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让我感悟到:学习的态度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把学习当做快乐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当做一种责任,就没有学不好的,学不会的。做事情也一样。正如毛泽东所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世界上本没有什么事做不到。只怕你不用心做。只要你努力了,就没有做不到的,因为有志者事竟成。
他还告诉了我们学习的方法:反思就是其中的一种。曾子一天反省多次:替别人谋划是不是尽心尽力了?与别人交往是不是诚信相待了?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认真复习了?像曾子这样伟大的人。一天都要反省三次,作为我们这些普通人,就更应该不断的去反省,去反思。如果我们少玩一会,每天反省自己四次呢?甚至五次呢?我们再把孔子的学习方法与曾子的学习态度合二为一,再一直坚持下去,也许你可能比孔子还伟大!但是人类历史千百万年,才岀现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那么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人的惰性。如果我们都把懒戒去的话,那么我们的世界会怎样呢?
孔子曾在河边感叹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说:“逝去的时间像河水一样,日夜不停歇”。就像朱自清写的散文:巜匆匆》一样“当我吃饭时,时间从碗边溜去。当我睡觉时,时间从我头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像朱自清这样伟大的作家,都在为自己感到悲伤。那我们呢?发呆的`时候,时间毫不留情的走去,当我们玩手机时,时间从手边逝去……现在,拖延已成为人们的一大“亮点”!无论什么事,总要拖到明天或者晚上才愿意做。
白天忙着在刷朋友圈,忙着看韩剧,忙着看快手,看抖音,一晃半天过去了。再玩几个小时的王者,等到手机没有电了,才知道已经入夜了。从一个抖音视频,到另一个视频,一个结束又随手滑到另一个视频……可乐喝完了,薯片吃完了,但作业还没写……这都是平常拖延的典型模范。确实,拖延是我们温柔的杀手。但是许多人虽然意识到了拖延的危害,也能痛下决心改正一次,但往往很快又陷入新的拖延。
唉!我们何时才能真正懂得惜时,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想到这些,自己不禁脸红心跳,惭愧不已。
孔子的只言片语,就我受益匪浅。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3
“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中华上下五千年,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唐诗、宋词、元曲被人们历代传承,中华人民将继续传承和创造。
光阴似箭,我已是八年级学生,最近,我正在阅读《论语》,我相信这是一本家户喻晓的经典名著。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论语》此书正是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成为儒家经典,历代传承。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对学生的谆谆教诲,每一句话都饱含哲理,我们学的第一句选自《论语》的名言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仿佛听见孔子告诉我,三个人一同走路,在这里面一定有一个可以当我们老师的人,值得我们学习的人。这句话让无数人懂得相互学习。
同样的,也有一句教科书上出现过无数次的名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也是出自《论语》,孔子的意思是让我们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对照别人身上的缺点,及时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让我们受益终生。
学习成长中,怎么做才是明智的表现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这才是明智的表现。这是一句至理名言,就像学习一样,学习知识如果掌握了,可以多做练习巩固,如果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就要及时请教,不能浑水摸鱼,这才是明智的表现。一千多年前孔子就明白这个道理了,我们也应懂得。
当没有人理解自己时,“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知人也。”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要担心自己不了解他人,这句话也出自《论语》,给读者们带来安慰,深深影响人们的心灵,让人的心灵重归宁静。是啊,做好自已就行了,不必执着别人是否了解自己。
当自己排斥别人的'时候,“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要团结不搞帮派,搞帮派的都是不团结的小人,这句话给我们敲醒警钟,让我们不要排斥别人,成为小人。
当你想要抓住过去不放手时,“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凡事已成定局,就不必要再说了,已近完结的事情,就没必要去匡正,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再追究了。这句话蕴含的道理让人值得深思,它会提醒你懂得放下过去,抓住现在重新开始。
《论语》是孔子智慧的结晶,他将一生的感悟都传给了弟子,他的语录由弟子收录下来,编成《论语》流传后世,一千多来来让世人深受启发,看了这本书,我了解了孔子的思想,也懂得了为人处事。
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品读国学经典,受益终生,作为中华民族一员,我们将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我们的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4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这样一本言行录,篇幅也不大,不过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却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细看各篇,学而篇第一只要讲“务农”的道理,遇到初学者入“道德之门”;为政篇第二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八佾篇第三主要记孔子论礼乐之事;里仁篇第四主要讲仁德的道理;公冶长篇第五主要讲古今人物的贤否得失;雍也篇第六主要讲孔子与弟子们言行;述而篇第七主要讲孔子谦己诲人之辞及容貌行事之实;泰伯篇第八只要讲孔子、曾子的言论,及对古人的评赞;子罕篇第九主要讲孔子提倡礼制,鼓励人们好学不倦,以及记述孔子不肯说什么,不肯做什么;乡党篇第十主要讲孔子平素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生活习惯;先进篇第十一主要讲孔子对弟子贤否的评论;颜渊篇第十二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为仁、为政、处世;子路篇第十三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怎样做人,怎样为政;宪问篇第十四主要记孔子及其弟子论修身做人之道,兼有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卫灵公篇第十五主要记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所论的以德治国的道理;季氏篇第十六主要记孔子论君子怎样修身、如何以礼法治国;阳货篇第十七主要记孔子教育弟子讲究仁德,阐发以礼乐治国的道理;微子篇第十八主要记历史上圣贤的事迹,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的行为,以及世人对于处乱世的不同态度;子张篇第十九主要记孔子的弟子们探讨求学求道的言论,以及对孔子的敬仰与赞颂;尧曰篇第二十主要记古代贤王尧、舜、禹、汤的言论以及孔子对为政的论述。
纵观全书,《论语》很全面的阐明了孔子的思想,不管是为人还是处世,不管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在政治上,他主张“节用而爱人”,反对苛政、苛捐杂税,“苛政猛于虎也!”,也主张“克己复礼”;在自身修养上,他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吾日三省吾身”;在教育上,他主张“有教无类”,第一个在中国创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格局,他也主张“因材施教”、“言传身教”,所以针对不同性格的两个弟子的同一个问题,他给出不同的建议,所以在周游列国时,即使如何困窘,他为弟子们始终树立榜样,并时刻不忘对他们的教诲。
而我觉得,《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这样一种谦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它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也因而无比强大。
“足兵,足食,民信之矣。”这说明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仅仅只是一个指标,而真正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治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幸福快乐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觉,与贫富无关。“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对礼的遵守,那么,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内心的快乐。
而孔子在《论语》中反复作为做人立身之本的孝悌,也是给人以最朴实的启发的。从孔子对孝的阐释——“无违”,“父母,唯其疾之忧”,“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色难”中,我们受到的心灵震撼,是不会比其他孔子所教诲的更深刻的大道理少的。细细读了这些话,我们的心中,是会产生深深的歉疚和反省的。我们会发现,我们做到的原来远远不够。所以,从这一刻起,更加爱我们的父母吧——以孔子的谆谆教导为心中的指标,时刻问自己一句:“你做到了多少?”
当然,孔子毕竟是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人了,那是一个尚未进入封建时代的奴隶社会,他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他的最终理想,是要恢复周礼,维护奴隶阶级的统治的,无疑,甚至对于那个时代而言,他都不是一个进步者。虽然,封建统治者在孔子死后,突然将孔子的儒家思想捧至独尊地位,出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但那时的孔子的思想,早已被一个叫董仲舒的人狠狠加以改造,后来又被朱熹越解释越离谱。所以,在孔子自身那个时代,孔子的思想,其实并不是很进步的。而且,他其中的一些思想,也确实不是完全能让人认同的。比如他说如果父亲坐了错事甚至犯了罪,儿子不仅不应该揭发,而且还要帮助努力隐瞒。这在今天,不就成了同谋、共犯了吗?他还轻视妇女,说什么“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把我们女子与小人相提并论,摆明了是侮辱嘛!他也轻视劳动和农事,樊迟问稼桑之事,就被他称作是没什么大出息的人。
总之,《论语》中,有值得学习的,也有一些小小的值得改进的,但它无疑是伟大而杰出的。一点小瑕疵掩盖不了它强大的光芒。
一本《论语》,虽薄薄百页,却可以读得很厚很厚。读《论语》,我想,需要的正是这种将书由薄读厚的智慧吧。本人资质有限,初读《论语》,谨把自己一点小小的感悟写在这里。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5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就是其中之一,它具有悠久而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在这个历史文化中又蕴含了渊博的文字,蕴含了中国美妙的语言,更蕴含了从最早的奴隶社会到如今绚丽多彩的现代社会的伟大发展历程。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经历了赢利的欢呼同时也经历了失败的转衰,谱写了一章又一章壮烈的历史篇章,它为中华的子孙后代留下了辉煌的历史文化,更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小学时,中国名著和外国名著相比,我最喜欢阅读外国名著,因为它和我一样童心未泯。但上了初中后,我接触更多的是中国名著,了解更多的也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听说更多的也是有关中国文化,哪怕在聊天里,聊最多的也是中国文化。自此,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喜欢上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我最喜欢阅读的.名著是《论语》,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没怎么弄懂里面的意思。正好在一次上课时,学到了《论语》。于是我对《论语》就有了深一层的了解。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所写的,而在《论语》中的句子主要是孔子教授其弟子的内容。《论语》中,使我受益颇深的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句子,主要思思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懈怠。这句对于此时正值风华正茂的少年来说,真是一个让人积极向上的句子。
就举两个事例来说吧。在我们班的同学中有很多学习成绩很好的。这些成绩好的同学平时学习多是勤思考,踏实学的。而有两个同学的思维方式不一样,思考与学习都是成反比例的。王明平时成绩很好,但在考试中往往容易出错。他在我们班可以说得上是安静而成绩又好的学生吧。在每次上课过程中,老师提出的问题他都毫不理会,只顾着玩他的游戏。而等到老师写出答案后,就急忙抄写,下课后多看这个问题的解答,在平时练习时总能得到高分,而到了考试就出很多错误。这就是所谓的“学而不思则罔”。
许玲则是只会思考而不喜欢学习的一名同学。老师提出的问题们总是积极思考,但不喜欢写练习,更不喜欢做笔记。所以每次回答老师的问题时,总以为自己全都懂了,根本不听课。这就是所谓的“思而不学则殆”。
要是这两位同学能够学与思相结合,才是真正的懂啊!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离不开认真,仔细,更离不开理性的思考。在人的身体组成部分中,大脑是最重要的部位,既然我们有大脑这一构成部分,就应该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让我们自己成为大脑真正的主人,敢于超越常人的思维习惯,乐于在广袤无垠的未知世界里自由驰骋。中国文化带给我们的不单是文化的传承,更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光辉。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6
我的书架上有一本天蓝色的小书,白色的书脊,书身短小而精悍,上面赫然印着二个墨色大字—————“论语”。这本书朴实无华,却凝聚着灼灼无尽的智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万物复苏的初春,我们班主任老师方爸爸带着我们全班同学共读《论语》。初读时,我的兴趣都在那些精辟的译文上。慢慢的,我开始迷上这三言韵文里悠深的内蕴与意义。我细细地读它,品它,这些文字如镜子般让我明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也觉察了自己的不足。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从不疲倦,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难呢?”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孔子告诉学生们:“你们以为我有所隐瞒吗?我对我们无所隐瞒!我没有一点不向你们公开,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在《论语》里也强调,尊敬师长,懂得长幼有序,要学礼懂礼等。这点,带给了我很大的感触,因为在我的成长中有许多德艺双馨、温柔和蔼的老师教育我,帮助我。他们无私奉献,孜孜不倦,任劳任怨,在我心间播下了美好的种子,他们让我心生敬意,尊师成了我品行里特别重要的部分。
我们的班主任方爸爸已经执着地在三尺讲台精心耕耘了近三十年了。但是,他把每一天都当作他最重要的日子,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他最亲爱的孩子。他用智慧与情怀谱写最美的师德篇章。我常常看见他在办公室里伏案凝眉,埋头苦作的样子;我也经常听到他与别人交谈时饱腹诗书,虚怀若谷的话语;我时刻感受到他对我们的悉心关怀与温暖呵护;我还看见过他在教室里废寝忘食,毫无怨言地改着同学们的作业……我对方爸爸充满了敬意,每次课后在校园里,远远看见方爸爸,我都有女儿见到父亲般的亲切感,当我大声地喊着:“方爸爸!”他的脸上立刻会漾起一个大大的微笑,那朵微笑,含着满满的欣慰与慈爱。
还有敬爱的数学向老师,英语Miss张等诸多老师她们用自己精湛的.专业,为我们播下美丽的知识种子。在生活上,她们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呵护我们;当我们犯下了错误,她们会有恨铁不成钢的焦灼,更有苦口婆心、语重心长的教诲;当我们取得成绩时,她们会难掩喜悦之情、欣喜,欢跳。她们与我有着老师的恩泽,亦有大姐姐般的情谊,让我尊敬不已,我也用自己良好的品行,优异的成绩努力的去回报她们对我的爱。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7
《论语》是一部给人以启迪的经典之作。它好似一株瑰丽奇葩,馨香扑鼻,意味悠长;又好似一颗璀璨之星,耀眼夺目,光照千秋……这不,就连我这个初碰《论语》的小字辈在拜读一番后也明白了许多……
通过读《论语》,我明白了交友之道。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是啊,益友就像厚厚的百科辞典,你总能从与他的交往过程中,得到有益的帮助:当你犹豫彷徨、难以决断时,益友的广博多识可助你做出正确选择;当你取得成绩、获得成功时,益友的逆耳良言可使你保持头脑清醒;当你有了缺点、犯了错误时,益友的直言不讳可教你补漏改邪……而损友就如同污浊的沼泽泥潭,与他们交往,会让你不知不觉陷入其中且愈陷愈深,贻害多多。《论语》让我明白的交友之道就是慎重交友,善交益友,乐交诤友,不交损友。
通过读《论语》,我明白了心灵之道。《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白:“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细细品位这句话,我顿捂了一个道理:人生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其中,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痛苦;而且我们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能去弥补这个遗憾。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的生活之道。
通过读《论语》,我明白了人生之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啊,哲人眼中滚滚奔流的江河水,它不只是一种自然的存在,其中流淌的还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阴。就在孔子看着流水兴叹的同时,他也对自己、对他的学生、对千年万代的后人描述了这样一种人生轨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许这一种人生轨迹并不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但我们却能够以其为借鉴,设计我们自己的人生之道,那就是要认准人生目标,惜时苦干,当下的我要走出自己的人生轨迹,首先就得惜时勤学,只争朝夕。
当然,《论语》让我明白的.还有很多很多,譬如君子之道、理想之道、仁义之道……只是纸短墨浅,小小的我怎能几句话就说得清啊?!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 篇14
说起《论语》,应该是家喻户晓,但真正了解其内涵的人,又有几个呢?而我,也是在这两天的学习中才走进《论语》,并从中悟出了许多道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于他人。回想起我以前的经历,委实是没有做到这一点。就拿发本子这件小事来说吧,我会因为有其他事要做,就把这些本子“转手”给别人,那人的脸上虽有百般不愿,却还是帮我发了本子。现在想来真是惭愧,发本子本是几分钟就能搞定的事情,我却还要麻烦别人。为这点小事而让他人闹得不开心又何必呢?若是下次再遇到这类事情,我定会不施于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学不想学不好,光想不学也学不好。一看到这句话,我就会想起那个伤心的夜晚以及我那段时间的学习态度。因为数学我在暑假时是预习了一些的,所以上课时也就没太注意听,即使听了也不过是点点头罢了,脑子不动,当然就有疑惑,这点在家庭作业中就充分体现了出来。做数学作业时,总有那么几道题会把我难住,但我不愿动脑筋。于是,手机拍题便成了我的“救星”。书上都是“优”,到了考场就不这样了。我思来想去也没做出最后一道题,前面的题也缺于检查。这样的话,考试成绩自然也是惨不忍睹。那天夜晚,我哭了,就像是有人狠狠地扇了我一巴掌似的,脸上是辣疼辣疼的,心里亦是如此。面对这样的成绩,我只有无尽的悔恨,当初为什么不好好学呢?从这件事中,我也明白了,学习应该做到学思结合,才能越学越好。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说的就是时间,时间像流水一样从我们身边流过,日夜不停。每当我听见时钟上秒针一格一格前进的声音,便会陷入恐惧,时间为何这样快?我还什么都没做呢。于是,我便与时间展开了一场赛跑。早上去学校的路上,我加快脚步奔向学校;在校园里的时光,我争分夺秒;做作业时,我奋笔疾书……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你每天过着七八十岁后能做的事情,还要大把的青春干什么呢?”是啊,时间是那么宝贵,我们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做些有意义的事。如:清晨早起锻炼,坚持写好每一天的作业,热心帮助他人……这样,我们生命的每分每秒都是充实多彩的,何乐而不为呢?
《论语》,它流传千古,其中的一言一语都寓意深刻。学《论语》,长智慧,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8
小时候读《论语》,是因为学校老师的要求,要背会,考试要考。后来读论语,是对孔子的敬重,想要从中学会什么东西。读的过程中,逐渐对孔子的思想有所理解,更懂得了《论语》在讲什么。现在,我想把自己的一些理解告诉你,让你也从中了解《论语》的奥秘。
人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相提并论,孔子思想的深度与广度,他和弟子所著《论语》的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确实可以和苏格拉底相提并论,在今天甚至还要大于苏格拉底。孔子的言行涉及面很广,孝道、治学、治国、为政,几乎涵盖了人生中所有的重要场合,你的困扰,你的疑惑,总能在论语中找到答案。可能有时候里面的一些话会显得有些过时,但是重要的是你自己从中得到的感悟,以及对人生的理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原来说的是不同的人对学习的理解,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学习快慢好坏的差距。但是我从中也体会到一些有关为人处世的道理,人应该做自己感到快乐,感兴趣的事情上,而不是刻意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样是没有好结果的。只有你乐于做一件事情,你才会可以专心、深入的去做,最后有所成就。而在有所成就的基础上,更应该有着“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目标,不枉人生一世。
《论语》也对我的专业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医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关乎人命,容不得半点虚假!在学习过程中就要秉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守则,绝不可以不懂装懂,这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更重要的是,将来进入医院,这会害了病人。一个不严谨,不懂装懂的医生绝不是一个合格的医生!
医学也是一门不断进步的学科,而且进步的速度正不断加快。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一名好的医生,就要不断学习,永远保持一颗求知的心,做到学而不厌。不断丰富自己,接受新的知识,新的理论,并且适时实践总结。我想,这样的医生,才不会落伍。这次疫情,成千上万的人民深受其苦,国家真正处于危难之际,这是一场没有硝烟却有不少牺牲的战争!而在这场战争中,第一线的战士就是医生!是他们,不顾前方艰险,毅然决然的冲在抗疫第一线,哪怕有去无回。这些医生,是我们的前辈,是我们的楷模!
《论语》带给我的感悟,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讲完的,不是普通的词句所能表达的。那一点一滴深厚的人生哲理,慢慢渗透入我的心,陪着我在医路上走下去。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9
在日渐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传统文化犹如滋养人心的甘泉。而《论语》这一剂儒学文化的圣品,无疑对当代人的修身为人、处世待世有着深厚的指导意义。在寒假,我有幸拜读了《论语》,虽没能深入领悟,却也获益匪浅。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约编撰于公元前四世纪初,流传到汉代,形成了“鲁论”、“齐论”、“古论”三个版本。《论语》被古人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到了今天,则是人们学习、认识、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最可靠的权威著作。
全书分为若干个部分,有的论教育与学习,有的论仁义,有的论礼乐,有的论道德教养,有的论孝悌,有的论为政……由于全书围绕儒学之核心——“仁义”展开,所以“论仁义”部分也成了我研读的重点。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这样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些仁义的人,自己想要立身成功也要别人立身成功,自己想要事业发达也要别人事业发达。读了这句话后,我深有感触,天下莫有比这种人更无私宽大、仁义高尚的人了。
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发家致富、功成名就几乎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事,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一些道德教养不达标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不择手段。他们为了让自己立身成功,而不惜暗中毁坏比自己能干、优秀的人的名誉和事业;他们为使自己境运通达而陷害显赫,以成一己之私。这些人不仅是社会的负产品,是利欲的囚徒,还是大大违反儒学观点及精神的不仁义之辈。他们追随名利,却忽视了立人之本。诚然,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最后都会受到命运的`惩罚,更不能圆了初衷和野心。可见,仁义宽厚之心是多么重要,它是做人的基础,也是成人的支柱,更是为人的良方。而这些大智慧远不是那些利欲熏心、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所能领悟和躬身践行的。成业与成人,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两种修为境界各不缺失,才能让二者齐头并进,让人生创造辉煌。
现代社会错综复杂,品质问题丑闻迭起,而其实刨根问祖、追溯回两千多年前,先贤智慧早已向我们阐述过这所有问题的答案。现在社会的一切尴尬局面,也都可从先秦经典寻觅到答复。
所以说,就如“读史使人明智”那句话一样,我认为传统巨著就是历史遗馈的财富,而读传统名著无疑使人明智、使人清醒、使人高尚。
如果你遇到棘手的问题或是尴尬的局面,请学会思考,请学会请教,或许《论语》中那份为你保留的答复,就将赫然呈现于眼前。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10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11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老先生告诉我:父母健在时就不要长时间离家远行,如果不得已要离家远行,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向。我似乎还没有独自远行的经历,但在外时父母的牵挂,却深深地牵引着我。
一次,我去上英语课,爸爸嘱咐我到了学校给他打个电话。可当我到了那里准备打电话时,突然忘记了爸爸的手机号,手里拿着手机,心里万般无奈,傻傻的笑着。等下了课,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我面前,是爸爸!他责备我的大意,让他担心。现在想起来都很愧疚,好友的电话倒背如流,可每天在自己身边的父母的电话,却忘的一干二净,真是悲哀!子女永远是父母的心头肉,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一条无形的纽带,便将我们紧紧系在一起,每天回家可以开到父母脸上的笑容,遭遇挫折时可以得到父母的鼓励,在外远游时可以听到父母的叮嘱,原来,这就是幸福……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老先生告诉我:君子总是心胸宽广坦荡,小人常常忧愁悲伤。一般人很难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总是会为一己私利勾心斗角。我承认,我并不是一个很能宽容他人的人,我也会有“阴谋”,也会有心计,可其他人何尝不是呢?人是一个矛盾的组合体,总是在自我意识了挣扎。伤害过自己的`人,觉得应该让他们付出代价,可真正想要“报复”时,却又于心不忍,慢慢的,自己在这些小事上纠结,把自己弄得很累,心累了,还会快乐吗?后来,我学着去理解他人,去宽容他人,伤害我并不是他们的初衷,只是我自己这样想罢了。渐渐地,心中没了先前无所谓的困扰,多了一份坦然,生活变得简单而快乐。原来,宽容他人是一种幸福……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老先生告诉我: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同正直、守信用、见闻多的人交友,就有好处。同虚假做作、谄媚奉承、花言巧语的人交友,就有害了。我喜欢交朋友,但有因为交友标准有些“偏”,所以至今也只有几个“死党”而已。俗话说:朋友多了路好走。“叫到一个知心朋友,受益一生,正直的人教会我不偏袒他人,守信的人教会我言而有信,见闻多的人让我学到更多的知识,大家共同进步。原来,与朋友谈天说地、互诉衷肠是一种幸福……几千年前,孔子用一字一句,记下了人生的真谛,几千年后,我从这一字一句中,感受幸福的气息。论语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幸福!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12
“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节选自《论语.学而》
“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论语学而》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语言的环境里,人际交往都离不开沟通,我们都在承诺,,但是你说出来的话就一定能够兑现吗?你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能够做到吗?你说的话能不能兑现,那要看你的诺言离道义有多远,如果你的诺言符合道义,那么,兑现的可能便会高些,这便是“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一个人如果能够恭谨有礼,对别人毕恭毕敬但又符合礼仪,那么他就远离耻辱了。“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意思是说,如果他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依靠的都是可亲可信的人,那么这个人的为人行事也就很可靠了。
在这里,“信”也没有被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个核心,而是说讲信用一定要符合道义。社会中不断地出现的种种挑战,一个人光有单一的内心道德还是不够的,一定要有一个完善的道理体系。
我们知道,关于历史,有一个词语叫做“信史”,其记载真实可靠的历史。这个词内涵很重,因为历史上有很多史官,要用他们的生命来维护历史的真实,让历史的真相得以流传下来。这是中国历史上可贵的传统。
曾经,北魏的`司徒崔浩和中书侍郎高允两个人奉命撰写北魏的国史,叫做《国书》。《国书》写好以后,就被鑽刻在首都平城南郊十字路口的石碑上。很多鲜卑贵族看了国史之后,非常不满,就跟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焘进谗言,拓跋焘盛怒之下就下令逮捕了司徒崔浩,接下来就要逮捕中书侍郎高允。拓跋焘就召见高允,问:“《国书》果真都是崔浩一个人写的吗?”这个时候,高允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他这样回答的:“《太祖纪》由前著作郎邓渊撰写,《先帝纪》个《今纪》是我和崔浩两人共同撰写的。不过,崔浩兼职很多,至于具体的著述工作,我写得要比崔浩多的多。”拓跋焘一听,大怒,说“敢情你写的比崔浩还多,你的罪行比崔浩还大,怎么可能让你活!”高允不慌不忙,回答说:“我的罪过确实非常大,应该灭族,但我不敢说虚妄的话来骗您。拓跋焘回过头说:“这就是正直啊!这在人情上很难做到,而高允却能做得到!马上就要死了,却不改变他说的话,这就是诚实啊,作为臣子,不欺骗皇帝,这就是忠贞啊。应该赦免他的罪过,要褒扬他。”于是,皇帝赦免了高允。
诚信,有时候是需要大勇敢的。它需要自己内心对于一种价值的坚持,这种价值延伸出来, 这便不是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系到更多人的利益。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13
我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华上下五千年,数不尽的风流人物,说不完的英雄故事。绘制成了一本本经典名著,丰富了后来人的精神海洋。
在我读过的为数不多的国学经典当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论语》。古人皆说:“读半部论语,可以行天下。”这句话放在现在虽然有些夸张,却也足以说明了《论语》的好。
第一次接触《论语》是在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时,我们的语文老师抽早读的时间带着我们诵读国学经典。从《弟子规》到《千字文》,从《大学》到《中庸》,然后就到了《论语》。我们从一开始的被“之乎者也”绕晕头,到后来慢慢学着去领悟其中奥义。
还记得第一次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一个个都不知所措,明明是“shuo”,为什么要读“yue”呢?为什么那个时候的“说”和“悦”是一个意思呢?那为什么不直接就写“悦”字呢?我们的.脑子里装着十万个为什么?因为无法理解,诵读的时候只能是呆呆地念、死死地背。
慢慢地,我们逐渐找到了它的韵味,一边跟着读,一边摇头晃脑,就算是被老师点名站起来背诵,也能从容自如的来上一段:“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有一次,我和一个同学在讨论问题时产生了分歧,在讨论的过程中我已经论证了是他错了,可他却还要与我争执,我当时心里就有些瞧不起他,甚至不想跟他玩了。可我突然想到了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又想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不过是这一个看法与我不同而已,他还有那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呢,我又怎么能轻视他呢?
越读《论语》我就越发感受到孔子的伟大。《论语》里的每一句、每一条都在教导我们人生的道理。孔子教我们修身养性,教我们为人处世,教我们做人要具有“君子”人格。品德高尚、待人诚信、谦虚好学,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
虽然一直到小学毕业,我们的《论语》都还没有读完,但这样一部伟大的论著本来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读完的。它在我们人生的每一刻都能给我们以不同的指引。正所谓学海无涯,在之后的日子里我会把《论语》一直读下去,还要继续读更多的好书,就让我沉浸在中华经典中肆意徜徉吧!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14
在现代的社会里,处处都应存在着诚信。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对于每个公民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身之本。
寒假期间,我又一次捧起《论语》这本书,饶有兴趣地品读起来。在这本经典著作里,遗留着古人灿烂的文化历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华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处在21世纪的新社会,《论语》仍在文化界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着人民朝着未来,文明跨步前进。
《论语》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最让我刻苦铭心。从中,可见孔子对诚信的重视。在孔子看来,诚信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取得人们的信任比什么事都要重要。
“一个月包退,两个月包换,终身维修。赶快拿起手中的电话订购吧!”在许多电视频道中,经常看到这排山倒海的场面,听到这声嘶力竭的呼喊的电视购物广告。多功能手机,褪黑仪,增高鞋,这一种种广告产品难道真的拥有那神奇的魔力吗?其实不然。在前几个星期,电视栏目里就揭开了电视广告背后的神秘面纱。主持人带着大家,一齐总结了电视广告的'种种特点,拍摄电视广告的招招秘诀。其中主持人举出了一个典型事例。广告里介绍的一个号称“排毒基”洗脚盆,声称只要你把脚放进去,并撒上一点盐,就可以把你体内里各个部位的毒素统统地排出来。从电视屏幕上,分明亲眼目睹了那黑黄相间的毒素排出来。然而,买回洗脚盆的消费者发现,不只是放脚,即使放其他的物品,这水还是会变得浑浊不堪。看来,这毒素根本不是人体里散发出来的。记者通过调查,才发现:原来,洗脚水变色是由于洗脚盆里能量泵中的电极和溶于水后的精盐发生电解反应所产生的。
无论是在生活、社会里的哪一个角落,都应保留着最为珍贵的诚信,才能取得别人对你的信任。失去诚信,就相当于一个健全的人失去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只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对翅膀。没有了诚信,宏伟的企业项目将面临失败!没有了诚信,人与人之间将不再存在着由信任搭建起的桥梁!没有了诚信,世界将充满着灰暗与欺瞒!“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这《论语》中的名言,教给我们:诚信,是我们的为人之本!是世间最美好的道德品质!决不允许任何虚假的玷污!让我们共同祝愿:让诚信永驻人间,让诚信保留最真实最美丽的容颜!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15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每天都需要学习大量的新知识,需要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需要汲取为人处世的智慧。其中,学习是最关键的前提。可是在当下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学什么,为什么学,如何去学,都需要我们细细思考,踏实去做。《论语》一书给予我很多启迪。
人生在世,必须树立学习目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也与我们一样,在十五岁时把追求学问作为人生的志向,并用自己的行动践行自己的志向,终其一生,学而不辍,最终开创了儒家学派。可见志向对一个人的重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便是从反面论证这个道理。
学习的态度直接决定者学习的效果。孔子一直强调“学而不厌”,并赞赏孔文子“敏而好学”,说的正是这种态度与精神。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端正学习态度,主动学习,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要为自己而学,为自己的梦想而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此之谓也。
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我们还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弄清如何去学习。子曰:“学而时习之。”告诉我们学过的内容要按时复习,经常练习,直到把知识理解,并能熟练地运用它为止。即使这样,也还不能说是真正理解透彻了,还要做到“温故而知新”,在巩固与复习中举一反三,可以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那么怎样才可做到“温故而知新”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强调就是“学”与“思”的结合,他认为“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这更是验证了学思结合的重要性。在新知识的汲取中,我们更要做到这点,不能只学习不思考,一味的记忆与练习,是无法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
学会了学习,学到了知识,孔子更强调“学以致用”。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把所学的知识落到实处,这就是学习的目的。不要让知识去支配你!不要做知识的奴隶,古代的掉书袋多半是这样,我们应该让学习的知识,与品德融为一体。无目的的学习,就如同失去了梦想,让我们无法向更远的前方迈进。
这就是《论语》中的“学”,同时也是孔子主张的“学”,我身同感受,作为高中生,应该遵循圣贤的学习之道,去探索去发现学习,同时应该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读懂《论语》,读懂《论语》中的“学”,让你我走得更远。
第五篇:读论语国学心得
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
读论语、国学,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从论语、国学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二:从论语、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论语•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看了《论语》,现在,在工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济济,她们基本功非常扎实,书法、绘画,音乐样样都懂。而且教学多年的她们经验非常丰富,面对问题学生都能轻松应对。原本认为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应付自如,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也下定决心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并利用假期练习书法,争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得更扎实。收效还挺不错,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对学生的观念上,《论语》里说:“因材施教。”真是经久不衰的真理。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没有经验,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我自认为做到了人人平等。其实却是违背学生发展规律的。由于没有重点,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结果很不理想。事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征询建议。最后得出结论: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比如我教班的几个孩子有什么问题经常跑来和我说。如,文理分班,面临高考的学习压力大,厌学等等。我就不再像以前一样,要求她们必须死记公式,例题基础知识。而是建议(陈景阳)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孩子朝体育方面去发展,爱绘画(柯艳霞,任梦秋)并且很有天赋的孩子朝美术方面去发展------使她们找到自己的特长,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在为人处世上,我也从论语、国学经典中学到不少。曾学到过孟子的这样
一句话:“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应该以此做为自身的行事标准。人可以穷,但是要有骨气,要有奋斗的决心,现在这个时代,只要勤劳,就能创造财富。做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我从小就是吃苦长大的。但是我却很感激少年时的贫穷,它就是一笔财富。它让我知道一切都来得不容易,更懂得珍惜。它让我早早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从而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它更让我从小就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财富。让我成为一个正直,勤劳的人。现代社会机遇很多,造就了很多骤富的人,但是,由于来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显得那么不踏实。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才过上好日子没几年,不能满足。我想不只是那些富二代,处在这个太平盛世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来要求自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引起了众多外国学者的关注。他们来中国旅游,来中国留学学习。我们虽然不能像晚清时期的满洲贵族那样妄自尊大、闭关锁国。但是当京剧、武术、中医等国粹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的时候,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自己的经典都拿出来品好了,再去学其他的好东西,甚至去教那些外国人。我们有很多好的东西,很多值得学的东西,个人认为把我们的根本学好了,才不愧为一个中国人。
2013年5月20日
王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