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梦龙《岳阳楼记》教案设计[共5篇]

时间:2019-05-13 01:25: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钱梦龙《岳阳楼记》教案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钱梦龙《岳阳楼记》教案设计》。

第一篇:钱梦龙《岳阳楼记》教案设计

名师课堂实录—— 钱梦龙《岳阳楼记》教案设计

一 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n 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霪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先天下之忧百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 理解句意。“得无异乎?”(反问句)

“吾谁与归?”(变序句)new.qimengzhe.com vp1F.w

c

Qk&ke ww “则有……者矣。”(长定语句)“其必曰……乎。”(表

示揣测语气的陈述句)三 了解“对偶”的特点及作用。四 理解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特点。

五 学习我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的高尚思想。

教学设想: 一 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体会文章的特点,并在思想上受到教育。二 倡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第一课时:(指导自读)一 导入新课。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历代都作为散文名篇收入各种选本,它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使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呢?这是我们在阅读这

篇文章时必须认真思考的。

关于岳阳楼和作者,请先看本文的题注。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方面也相当有成就。下面是《宋史》里关于范仲淹的简略介绍(节引,字句略有改动),对我们理解《岳阳楼记》的思想内容很有帮助,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挂在小黑板):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指定语文学习好的学生读讲。

思考:1.范仲淹少年时为什么发愤苦读?2.范仲淹论政事奋不顾身,力主改革,勤政爱民,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二 指导自学。

1.读懂文句: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见“教学目的”),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2.思考:(1)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2)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3)本文的中心句(文眼)在哪里?

三 课外作业。

1.把小黑板上关于范仲淹的资料抄在练习本上。2.反复朗读,加

深理解。第二课时:(教读第1—4段)

一 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根据上一课布置的思考题提问。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在答得完整,目的只在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以便有的放矢地教学。)

二 研习新课。教读第1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越明年—课本注解为“到了第二年”(即庆历五年),而据《岳州府志》载《宗谅求记书》,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在庆历六年,所以这句中的“越”还是按它的本来意义作“过”讲为妥,“越明年”就是“过了第二年”,即进入了第三年讲(庆历六年)。谪——封建社会官吏的降职或远调,也指把有罪的人遣戍远方,如“发闾左適(同

“谪”)戍渔阳九百人”。

属——同“嘱”,通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new.qimengzhe.com 2.思考与讨论。

首句中“谪”字点明了滕

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百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夫——本文中几个“夫”都念(观夫、若夫、嗟夫)前两个“夫”有指示作用,相当于“那”;“嗟夫”,感叹声,亦作“嗟乎”。

然则——顺接连词。注意不要跟转折连词“然而”搞混。“然则”在这句中有承上连下的作用:(既然)洞庭湖是这样(气象万千),它北通巫峡,南到潇湘,降职外调的官吏和忧然失志的诗人大多会合在这里,那么他们看到这景色后产生的感情,能不因景色的变化而不同吗?《教学参考书》把这句中的“然则”译为“然而”,不符合上下句间因果相承的关系,值得商榷。

骚人——课本注解: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但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两者不能对换,如本文“迁客骚人”若换成“迁客诗人”就不恰当。因为《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个遭到贬逐的诗人,所以“骚人”比“诗人”有时还多一层“恍然失志”的意思,本文中“骚人”与“迁客”相配比较合适。得无异乎——“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如“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但本句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以诘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2.思考与讨论。

(1)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

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

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 “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2)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

前顾后盼,文理绵密。教读第3、4段,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j 1.要重点理解的句子。

“则有……者矣”是一长定语句。“者”指代“览物之情”。以第3段末句为例,从“去国怀乡”到“感极而悲”都是“者”的定语。第4段末句的结构相同。这两句可分别译为“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忧虑谗言,惧怕讥讽,满眼凄凉,感伤到极点而悲痛的心情了。”“……就会产生一种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誉和屈辱一齐忘记,端着酒杯面对和风,充满了喜悦的心情

了。”

景——形声字,“日”形“京”声。“景”的本是“日光”。锦鳞——鳞,指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浮光跃金——这句写月夜有风时湖面上的景色。“浮”和“跃”两个动词分别作名词“光”和“金”的定语,构成两个偏正短语。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造成了一种动态

美。

静影沉璧——这句写月夜无风时湖面上的景色。语法结构、修辞方法跟上句相同,不过它写的是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跟上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把——动词,持,握。“把”作介词是后起的用法(把门关上),或用在比较接近口语的诗词中(欲把西湖比西子)。其喜洋洋——洋洋,众多或盛大貌,这里形容喜的样子。朗读时“喜”字后要稍顿一下。这句可译为:那喜悦真是达到了极点。

2.思考与讨论。

(1)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是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点与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2)第3、4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要点: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也破坏了文章的内在联系。

三 布置作业。n 完成“朗读〃背诵”

一、二。第三课时:(教读第5段,总结)

一 检查作业。二 研习新课。

教读第5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先天下……乎”——这是一个略带测度语气的肯定句。注意:“其”在这里是代词,不是表示推测的副词。这一句是作者代古仁人回答。“然则何时而乐耶?”用“……乎”这样测度的语

气,显得委婉而得体。

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

路。可层层启发,设问:

(1)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从这里开始看作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阐发他的思想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提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

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

含蓄。

三 朗读全文。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领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以及具有音乐感的语言特色。

四 总结性练习。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阴风怒号()薄()暮冥冥浩浩汤汤()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宠辱偕()忘new.qimengzhe.comZ:Vx:f嗟夫()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下面译文中有几处译得不正确,找出来并加以改正。(古仁人)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退处民间又为君主担忧,真是进朝做官也担忧,退处民间也担忧。然而他们什么时候才乐呢?他们必定会说“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乐吧”。

3.第3段的写景、抒情与第4段的写景、抒情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两段对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起了什么作用? 4.本文有两种对偶句,一种是两句相对,如“北通巫峡”对“南极潇湘”;一种是本句自对,如“迁客”对“骚人”。试从文章中各找出几组对偶句来,并说明它们是怎样构成对偶的。

五 布置作业。背诵全文。附:“总结性练习”参考答案

2.有两处译得不正确:

(1)“是进亦忧”把“是”译成“真是”不对。“是”是代词,相当于“这”,可译为“这(真是)……”。

(2)“然则”误译为“然而”,应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3.第3、4段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略)。

衔远山——吞长江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政通—人和 朝晖—夕阴 迁客—骚人 樯倾—楫摧

虎啸—猿啼 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春和—景明 心旷—神怡 岸芷—汀兰

第二篇:钱梦龙之《岳阳楼记》教学的案例分析

钱梦龙之《岳阳楼记》教学的案例分析

钱梦龙,上海市民办桃李园学校;梁浩军,江苏沭阳县怀文中学。

【设计思想】

能真正“服务”学生的教学设计才是好设计。教师要做出好设计,必须熟读文本,认真品味,方能知道教什么和怎么教。

《岳阳楼记》是一篇传世经典美文,它的经典之美,由多种要素构成。

该文语言骈散结合,往往用四字短句,对仗工整,音律协和,韵味深长,读来朗朗上口。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出入自如。

该文构思奇巧,匠心独运,曲折迂回。作者和滕子京同年进士,又曾共同镇守西北边疆,彼此相知甚深,引为人生知己。滕子京被弹劾遇险,作者奔走呼号,为之申诉。滕子京谪守巴陵后,励精图治,政绩斐然:“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在此背景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嘱托作者为之作记。范仲淹遂借此自抒怀抱并勉慰友人。

本文虽以抒情言志为目的,但却由记事和写景巧妙切入。在简要叙事后,作者以磅礴之句对岳阳楼的雄伟景象作了简要描述,又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过渡,迅捷转入下文。接着,作者两段对举,写迁客骚人遇暗景则悲,逢明景则喜,一暗一明,一悲一喜,对比鲜明,为下文议论设伏。

议论部分,作者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一句掀起波澜,正反相生,层层推进,直至逼出主旨,高峰耸立。

文中多处语句前后呼应;全文景情理交融,浑然一体。

该文的大美所在,乃是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适时现身。它集中体现了作者宽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政治抱负,也展示了作者伟大的人性光辉。这一彪炳千古的名句及其包涵的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因此,本文的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词句教学和几个知识性问题的机械剖析,而要侧重引领学生感悟本文的“美”,在寻美的过程中,自然完成教学,让学生既习得知识,又学得方法,同时也接受一次思想的洗礼。

此外,文言文也可以用导学法实施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思想为指导,本课的设计主要由两大板块构成,即自读板块和教读板块。自读是教读的基础,教读是对自读的整合和提升。无论是哪个板块,都要以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为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阅读和阅读方法的指导。

课文分三课时进行,为了使教学散而不乱,问题设计围绕两条线进行。一条是辅线,以探讨解决课文中的词句为主;一条是主线,抓住文本情景相融、立意高远的特点,并结合相关文段设计问题,依次展开,探讨文本之美。老师不能轻估学生的能力,无论是哪条线均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能解决好的,老师就不要包办。

第一课时为自读板块。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不错的文言解读能力,在教师适当指导下,让他们去自读,是切实可行的,这也是导读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在导语中即引入《宋史》中“范仲淹二岁而孤„„”这段简明文字,辅以思考性提问,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人为官的思想基础,从而为本文的学习预热。其后,在“指导自学”环节中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尽力弄懂文句,了解大意,并在此基础上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内容。

第二、第三课时为教读课时。第二课时教读第1~4节,第三课时教读第5节。虽为教读,但仍要以学生讲读的形式了解学情,有的放矢。第三课时是学习的难点所在,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此节主要以“曲问”的方式步步引导学生探明本文的写作意图,并在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探讨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格教育。最后,以问题的形式总结(复读)。

教学设计是一种预设,为课堂教学提供蓝本。真正的课堂是灵动的,多变的,不断生成的。因此,好的教学设计不仅要植根文本,熟谙学情,还应充分预设课堂,从而使教学设计具有更强的实用性。

【创意设计】

教学目的:

1.积累词语。

2.理解句意。

3.理解对偶的特点及作用。

4.理解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特点。

5.理解我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指导自读)

一、导入新课

作为散文名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历代都被收入各种文集选本。那么,它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

关于岳阳楼和作者,请先看本文的题注。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方面也相当有成就。下面是《宋史》里关于范仲淹的简略介绍(字句略有改动),对我们理解《岳阳楼记》的思想内容很有帮助,请同学们先读一读——小黑板展示: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指名学优生读讲。

思考:

1.范仲淹少年时为什么发愤苦读?

2.范仲淹论政事奋不顾身,力主改革,勤政爱民,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二、指导自学

1.读懂文句: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2.思考:

(1)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2)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3)本文的中心句(文眼)在哪里?

三、课外作业

1.把小黑板上关于范仲淹的资料抄在练习本上。

2.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教读第1~4段)

一、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根据上一课布置的思考题提问,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必答得完整,目的只在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以便有的放矢地教学。

二、研习新课

教读第1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再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越明年”:课本注解为“到了第二年”(即庆历五年),而据《岳州府志》之《宗谅求记书》载,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在庆历六年。所以,这句中的“越还是按它的本来意义作“过”讲为妥。“越明年”就是“过了第二年”,也即进入了第三年(庆历六年)。

“谪”:指封建社会官吏的降职或远调,也指把有罪的人遣戍远方,如“发闾左適(同‘谪’)戍渔阳九百人”。

“属”:同“嘱”,通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2.思考与讨论。

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而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有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而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再进行正音、释词。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夫”:本文中有三个“夫”(“观夫”“若夫”“嗟夫”),前两个“夫”有指示作用,相当于“那”;“嗟夫”,感叹声,亦作“嗟乎”。

“然则”:顺接连词。注意不要跟转折连词“然而”搞混。“然则”在这句中有承上连下的作用:(既然)洞庭湖是这样(气象万千),它北通巫峡,南到潇湘,降职外调的官吏和忧然失志的诗人大多会合在这里,那么他们看到这景色后产生的感情,能不因景色的变化而不同吗?《教学参考书》把这句中的“然则”译为“然而”,不符合上下句间因果相承的关系,值得商榷。

“骚人”:课本注解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但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两者不能对换,如本文“迁客骚人”若换成“迁客诗人”就不恰当。因为《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个遭到贬逐的诗人,所以“骚人”有时比“诗人”还多了一层“恍然失志”的意思。因此,本文中“骚人”与“迁客”相配比较合适。

“得无异乎”:“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揣测的语气副词(如“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但本句中的“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此处是以诘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2.思考与讨论。

(1)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系概括,却写得极为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才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了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由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2)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其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顾前盼后,文理绵密。

教读第3、4段,指名学生读讲课文,再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则有„„者矣”是一带有长定语的句子。“者”指代“览物之情”。以第3段末句为例,从“去国怀乡”到“感极而悲”都是“者”的定语。

“景”:形声字,“日”形“京”声。“景”的本义是“日光”。

“锦鳞”:鳞,指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

“浮光跃金”:这句写月夜有风时湖面上的景色。“浮”和“跃”两个动词分别作名词“光”和“金”的定语,构成两个偏正短语,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造成了一种动态美。

“静影沉璧”:这句写月夜无风时湖面上的景色。语法结构、修辞方法跟上句相同,不过它写的是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跟上句构成动静相映关系。

“把”:动词,持,握。“把”作介词是后起的用法(把门关上),或用在比较接近口语的诗词中(如“欲把西湖比西子”)。

“其喜洋洋”:洋洋,众多或盛大貌,这里形容喜的样子。朗读时“喜”字后要稍顿一下。

2.思考与讨论。

(1)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是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则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情感,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一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上“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点与第3段相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2)第3、4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句式结构也完全相同。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这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要点: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关于“忧乐”的正论。如果把这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也破坏了文章的内在联系。

三、布置作业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完成“朗读•背诵”

一、二。

第三课时(教读第5段,总结)

一、检查作业

二、研习新课

教读第5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再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先天下„„乎”:这是一个略带揣度语气的肯定句。

注意:“其”在这里是代词,不是表示推测的副词。这一句是作者代古仁人来回答“然则何时而乐耶”的,用“„„乎”这样揣度的语气,显得委婉而得体。

2.思考与讨论。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层层启发,设问:

(1)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写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振聋发聩的议论。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亮出了“古仁人之心”,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从这里开始,看作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阐发他的思想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引导要点: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发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引导要点: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们“进亦忧,退亦忧”,不是忧“民”,便是忧“君”,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引导要点: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上是否存在还是两说。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不一定存在的理想人物。

引导要点: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由此可见,这种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推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决不改变忧国忧民之心,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委婉含蓄。

三、朗读全文

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领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以及具有音乐感的语言特色。

四、总结性练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2.下面译文中有几处译得不正确,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古仁人)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退处民间又为君主担忧,真是进朝做官也担忧,退处民间也担忧。然而他们什么时候才乐呢?他们必定会说“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吧。

3.第3段的写景、抒情与第4段的写景、抒情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两段对表现文章的中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心思想起了什么作用?

4.本文有两种对偶句:一种是两句相对,如“北通巫峡”对“南极潇湘”;另一种是本句自对,如“迁客”对“骚人”。试从文章中各找出几组对偶句来,并说明它们是怎样构成对偶的。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附:总结性练习参考答案

1.(略)

2.有两处译得不正确:(1)“是进亦忧”把“是”译成“真是”不对。“是”是代词,相当于“这”,可译为“这(真是)„„”。(2)“然则”误译为“然而”,应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3.(略)

4.两句相对:

衔远山——吞长江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本句自对:

政通—人和 朝晖—夕阴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钱梦龙《愚公移山》评析

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评析

汝州市寄料镇一中 鲁振阳近日,观看了钱梦龙先生的《愚公移山》教学实录。经过我的认真拜读,细细品味,发现先生的教育教学方法是有大智慧的,值得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用心琢磨,用心领悟。下面是我的一点阅读领悟,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 文言文字词的讲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钱梦龙先生在《愚公移山》这一课的讲解中对文言词语的讲解让我印象深刻。反观自己和自己身边很多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词语讲解时总是直接让学生找出文中的解释,采用“字字落实,句句对译”的传统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反而让学生更觉得学习文言文就是死记硬背。长此以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会荡然无存。钱梦龙先生在这一课的讲解中才用了与之相反的教学方法比如:

师:谁会解释这个“曲”字?都不会?那就请大家查字典。

生:(读字典)曲,就是“弯曲的地方”。

师:嗯,这个解释选对了。后面还举了什么词做例子? 生:河曲。

师:噢,残年余力,谁能解释这四个字? 生:“残年余力”是说老人力气不多了。师:好,意思讲对了!这个“残”字,我们来明确一下它的含义,好吗?请查字典。

这样的例子在钱先生的课堂上还有很多,这种让学生动手,亲自实践,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这样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大大被调动起来。

二 巧设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文言文言简意赅,如何让课文内在的精华释放出来。这是一个困扰广大语文工作者的一大难题。钱先生在《愚公移山》这一课的讲解中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让我们先来看几个很典型的例子:

“老愚公多大年纪了?九十岁还是九十不到?” “参加移山的总共几个人?”

“愚公妻和智叟讲的话差不多,两人对待移山的态度一样吗?”

“愚公到底笨不笨?”

“那个京城氏的七八岁的孩子也去移山,他的爸爸能让他去吗?”

这些问题生动有趣,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内在的潜能,创造性思维通通激发出来了。不得不佩服先生设计问题之巧妙。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也应该多学习钱先生的这种方法。在把文章分析透彻的前提下,巧妙设计问题把课文的讲解融入到这些问题之中。这也是对广大语文教师教育智慧的一大考验。

三 把思想教育情感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钱先生在《愚公移山》这一课的讲解中并没有像一些老师那样去标新立异,提出一些偏离文本本意的问题。而是循序善诱,让学生自己感悟到文本的立意主旨。在对“愚公不愚,而是大智若愚”的主题进行讲解中,钱先生巧分派别进行讨论,而后举了一个身边的例子。在不断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同时,巧妙引出“小聪明和大智慧”“愚公不愚,而是大智若愚”。这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次很好的教育。相信很多喜欢耍小聪明,骄傲自大的同学一定是获益匪浅。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对学生其实是一次更重要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总之,钱梦龙先生的这节课堪称一节典范课。不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又运用到了很多教育智慧,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这节课对我们这些语文工作者何尝不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希望我们都不仅仅只做看客,而是把自己的教育智慧进行更深入的挖掘,书写出自己的教育篇章。

第四篇:钱梦龙公开课

“三主式”语文教学

——评钱梦龙教学《捕蛇者说》

朱有伟

(以钱梦龙1980年课堂教学录像为参考)

《捕蛇者说》是一篇文言文。钱梦龙老师在执教时,遵照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展示了“教师带领学生读书”的课堂教学形式。

“教师为主导”,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通过“引导”而不是“牵拉”的方式来实现。这是本课教学重点实践的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意志和认识潜能的实践者。“训练为主线”,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听、说、读、写实践。这种实践活动,始终是在教师的领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是有特定教育目标的训练过程。这两点教育思想在本课的教学中并没有明显的体现。

钱梦龙老师讲读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积累词语;理解文言句意;了解对偶、对仗的特点和作用;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学习本文“立意非奇,奇于蓄势”写作手法,练习写文章评论。

教学目标中,积累词语,理解句意是以语文基础知识:字、词、段、篇的学习为主,扎实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学对偶、对仗的特点和作用,是在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常用的修辞手法。学生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完成的。以“立意非奇,奇于蓄势”来指导学生注意本文的写作手法,并结合写作练习,做到读写结合,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加深理解,设计独到。

钱梦龙在教学中,主要使用了“讲读法”和“提问法”,教师属于“主讲”和“主问”的角色,学生的主体活动时间被挤占,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体现。从文本角度来说,这也是《捕蛇者说》的文体所决定的。对于文言文,理解字词句的任务重,困难大。教师用“讲授”和“提问”的教学方法,课堂容量会比较大,便于提高教学效率。还有,钱梦龙很注重引用材料、使用板书来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例:钱老师问学生蛇“异”在何处?学生就将描写蛇的句子读了一遍,并没有概括出蛇的“异”处。钱老师就根据学生的回答,带着学生又读了一遍,相机板书“异:色、毒、用”并解释了“用”概括的是蛇的药用价值。对于有难度的问题,教师直接讲授,更直接,更省时。如果用讨论的方法,学生也未必能说出,反而耗时很多。此处教学,教师提问明确,学生回答有基础。

钱老师要求学生在文中寻找蒋氏大戚的原因时,直接板书“六十年存亡、逼租时安危、平居时忧乐”,并说课文是从这三个方面对比蒋氏和村民的不幸,从而证明“斯役之不幸不如赋敛之不幸”。如此高难度的内容概括,不便交给学生。

钱老师讲读课文,不停地带领学生读书,落实字词、语句翻译和内容概括。在将“捕蛇之害”和“纳税之害”作比较时,钱梦龙着重讲解了对偶和对仗的修辞手法,并指导学生分析和朗读。钱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赋敛之毒有甚是蛇,并借助文中的“苛政猛于虎”一句总结了中心思想。最后他对文章的写作方法进行了解读,归纳为“立意非奇,奇于蓄势”,并讲解了这种写法,让学生以之为题写一篇《捕蛇者说》的简析。

本课的教学,最明显的不足之处就是他对学生的引导,实质上时时在暗示学生去迎合教师希望他们掌握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取消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阅读。钱老师几乎预设了所有的问题,没有根据课堂实际去生成,学生学习比较被动,没有提出一个问题。教师也没有调整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多样的见解。

这堂课可以算得上是传统意义上典型的“好”课。也是我上学时接受的课的典范模式。可我觉得对照新课程理念,我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示个人的质疑:

一.我觉得整堂课的教学未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过于突出老师讲授过程中的“指挥棒”的作用,好似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依赖于老师的这根指挥棒。而真正的学生解读文本,该是个性化的,自主阅读。(举例略)我想对于讲课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先布置学习任务,然后给一段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相互交流,通过采集众人智慧之火光来解决问题,最后老师可视情况做出恰当的小结。

二.老师在讲解课文时多次用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来代替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可以自发萌生的疑问。例如在讲授“捕蛇者”与“缴赋税者”的不同命运时,文中有一段文字从三个方面给予了表述。可上课老师是直接把这三个方面概括好了告诉学生,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概括去寻找书上的文字。我觉得此处要是把问题交给学生“文中从几个方面对两种人进行了比较?”,让学生自己去思索探究,效果是不是更好?

还有文中有描述,既然捕蛇是“专其利”,却又为何“貌若甚戚者”?这问题的提出也该由学生自己对文本进行质疑并思考。

三.本节课的讲授模式基本是一边翻译一边分析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特色。我想对于文言文的讲解,这样是否从整体上看给人机械的印象,有分割文章整体之嫌疑?

另外,听了这堂课,虽然老师讲授的很认真,知识剖析到位,学生也很专注。但从学生角度而言,要想整节课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去接受讲授内容,恐怕也非易事。心理学研究表明:正常人高度集中注意的时间一般是15-20分钟的时间。因而我觉得是否可以通过采取多种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推动他们主动吸取知识。

当然本节课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的,比如老师的基本功很好,粉笔字写的很漂亮,老师的知识很渊博,在讲授某一知识点时能够旁征博引。

(注:这篇感受导师并不太认同,觉得指出了太多缺点,要求我从当时的时代背景(80年代)多考虑,我也清楚自己是以现在的课程理念来看待这节课的。)

第五篇:钱梦龙作文

学生作文不是文学创作

钱梦龙

有个学生写了篇作文《大乌龟哪里去了》,语文老师指导他作了两次修改,并把指导的经过写成文章,投寄给《语文学习》杂志。文章发表以后,很多老师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大乌龟到哪里去了》是一篇富于童趣的本色文章,已经很好,无需大改;可是指导老师则认为文章没有‚明确的主题‛,显然有较大的缺陷;而经他指导以后的作文则是一篇‚好作文‛。好在哪里?指导老师的评语是:‚主题明,表达巧。‛而反对者认为,恰恰是这两次修改把一篇本来比较好的作文改坏了。为什么老师们对同一篇作文会作出如此南辕北辙的评价?道理很简单:因为各人的评价标准不同。很明显,指导老师是把‚主题明,表达巧‛作为评定一篇好作文的主要标准的。

我认为,正是这个评价标准把中学的作文教学导入了‚误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说不清是什么原因,文学创作上的不少术语,如‚主题‛、‚题材‛、‚技巧‛之类,被不知不觉引进了中学作文教学的课堂。语文教师套用这些术语来指导学生的作文,就有意无意地把学生作文同文学创作混淆了起来,于是提出了种种不切实际的要求,‚主题明,表达巧‛就是一例。

‚主题‛是什么?是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者的世界观、政治立场和思想感情在作品中的集中体现。‚提炼主题‛、‚深化主题‛等等。本是对文学创作的要求,以此规范学生的作文练习,势必要求学生写的每一篇作文都必须有一个明确而且具有道德训诫意义的主题。这种不切实际的要求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已经被学生作文中的大量事实所证实。请看那位写《大乌龟哪里去了》的小作者,在老师的指导下为了要写出一个‚主题‛来,不得不增写了一段富于‚教育意义‛的文字:请班主任出来讲列宁、毛泽东、雷锋的故事。这决不是这位小读者的独创,我们在不少学生的作文和某些拙劣的通讯报道中都读到类似的描写。但这样表现主题不是太‚一般化‛了吗?指导老师的要求不仅是‚主题明‛,而且还要‚表达巧‛,于是小作者作了第二次修改,终于‚另辟蹊径‛,虚构了一个做梦的情节,文章结尾还特意安排了‚我走上前去,拉住陈磊的手‛这样一个细节,以代替原稿上‚大家各自走散‛那个结尾。从这两次修改中,我们分明看到了这位小作者在老师的一再要求下所经历的一个刻意编造的过程。主题是‚明‛了,表达是‚巧‛了,但‚矫情‛也出来了。这有点像请一位不懂农民画价值的洋画家去指导金山县的农民画画,结果是把农民画朴实稚拙的本色美都‚指导‛光了。

除了‚主题明,表达巧‛之类的评价标准外,还有一些文学创作上的要求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中学的作文教学,例如‚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这个一度十分流行的文学批评公式,也曾经成为评价学生作文的标准,时至今日,不能说它的影响已经消失。再如,至今仍有不少同志主张学生的作文是允许虚构的。这些同志忽略了一个事实:学生的作文不是文学创作,学校里的写作训练也不是为了培养作家。而‚虚构‛则是只适用于文学创作的一种艺术手段。现在学生作文中胡编乱造、假话连篇的现象随处可见,不能说跟老师的着重指导思想没有关系。如果学生作文时养成了真假不分的习惯,为了追求所谓的‚艺术性‛,不惜歪曲事实,无中生有,这种‚写作训练对学生的不良影响恐怕不仅限于作文的范围了。当然,写作教学中那种明确要求学生编童话、编寓言、编故事的训练,不在此列。

总之,我们必须把学生的作文和文学创作严格区分开来。学校作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简要地说,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既然作文都是要求成‚文‛的,因此也必定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有关文章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实用的文章(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的知识。但‚文章‛不等于‚文学作品‛,在作文训练中不能不加区别。

其实,对中学生作文的要求,语文教学大纲早有明确的表述:

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真实、健康,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文字通顺,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书写规范、工整。初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引自《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国家教委1993年制订。)

这里说的‚中心明确‛跟‚主题明‛似乎意思差不多,其实两者的要求并不相同。‚中心‛不是文学创作的术语,也不同于‚中心思想‛,而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中心明确‛只是指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的内容要集中。就拿那篇《大乌龟哪里去了》的原稿来说,小作者通过集中记叙‚画乌龟‛这样一件事,写出了孩子们的顽皮和成磊的懂事,较好地表现了童年生活之‚趣‛,这就已经大体符合‚中心明确‛的要求了。这样理解,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作文不必有思想性方面的要求,关于这一点,《大纲》也有明确规定:‚做到思想感情真实、健康‛。据我体会,‚真实‛和‚健康‛是训练要求中不能割裂的两个要素。‚真实‛就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是怎么回事就说怎么回事,而不是任意编造、夸大或缩小;‚健康‛指作文中所表现的总的感情倾向是向上的,而不是妨碍学生向上的。但‚健康‛也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思想感情健康的文章不一定都要有道德训诫的意义。当然,‚真实‛和‚健康‛并不总是一致的,学生在作文中有时会说些‚错误的真话‛,怎么办?我看也不必大惊小怪,我们当老师的都难免有说错话的时候,何况学生?其实,说‚错误的真话‛比起说‚正确的假话‛来,后者对学生品德的危害比前者要严重得多。重要的是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暴露出一些思想感情方面的问题,必须在‚文外‛下功夫,而不应就文论文地仅仅要求学生去‚修改‛文章。如果学生的思想感情问题并未解决,但又不得不在作文中表现一个‚积极的主题‛,那就只好说假话了。

我想,如果有一天学生作文中这种编造、作假的‚顽症‛确实能够得到根治,那么学生就有可能实实在在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再加上像那位小作者的老师那样细致而富于启发性的引导,我们的作文教学必能走出‚误区‛,得到健康的发展。(附录)

《大乌龟哪里去了》原文及修改稿

一个漆黑的晚上,我和几个小伙伴躲在院子的一个角落里。

‚我不干。‛说这话的是我最要好的小伙伴成磊。

‚成磊,别嚷嚷。‛我压低声音说。

‚干吗干那种缺德的事啊?我不干。‛成磊坚持说,还拉住我的手,希望得到我的支持。我一甩手,咚咚地跑得远远的。

‚嘘,轻点。‛林川轻声提醒。

原来,我们正在策划如何在每家每户的门上画一只大乌龟的事。当然,我们都先拉了钩,还约定:要是谁说出去,我们就不同他好。

‚成磊,你真的不愿干?‛‚成磊,这是玩玩,开开心呀!‛‚成磊,你答应吧!‛小伙伴们见成磊不肯入伙,七嘴八舌地请求他,可他还是不作声。

‚出发!‛我不耐烦了,急急地下达命令。

夜,静得出奇,也黑得出奇。我们每人拿了一支粉笔,分路行动,一个个摸着一家家的门,急急地画上一只只大乌龟。当我摸到松南的家门时,想起前天他和我吵架的样子,我重重地画了一只大乌龟,还打了个大 叉叉。完成任务之后,小伙伴们各自悄悄地回家。

我躺在床上,觉得有些心跳,但还是挺高兴,想:明天可有好戏看了,嘿,那时候呀……(第二天一大早,松南他妈开开门,一看,见门上画了一只大乌龟,就大骂起来:‚谁家的‘小畜生’怎么给画了只大乌龟,真该好好教训一顿。‛这一骂,惊醒了邻居们,他们起来一看,见自家门上也有一只大乌龟,便都大骂起来。接着,全村都大骂起来。有两个小伙子竟然打起架来了。这真好看,我们几个小伙伴挤在一起看。突然,一个小伙子被打得满脸是血。这下可闯祸了,我慌忙往外钻,可是一只大手把我给抓住了。我回头一看,是我的爸爸。我害怕极了。这一吓,我惊醒了。原来,我做了一个梦。)

天刚刚蒙蒙亮,我就起床,匆匆地刷牙、洗脸,就到老地方集合。这时只有成磊还没有到。林川神秘地对我说:‚我家门上的那只大乌龟不见了!‛‚我家门上的大乌龟也没有了!‛小伙伴们都这么说。怎么回事?我们挨家挨户一看,大乌龟都不见了。大乌龟哪里去了呢?外面的人是不知道的,肯定是礼貌的人干的;是谁?莫非是成磊?大家正议论着,成磊已经站在我们面前,他不等大家开口,就笑着说:‚好戏看不成了吧……‛

林川瞪了他一眼,大家都不作声,各自走散了。

(这时,班主任张老师突然来了,说:‚还想看好戏吗?‛我偷偷地看了成磊一眼,心想一定是他告了。张老师摸摸我们的头,语重心长地说:‚给人家画乌龟,拿人家开心,这样做是好行为吗?‛我们还是谁也不响,都低着头。接着,他讲起列宁、毛泽东,还有雷锋,他们小时侯的故事,我们不知不觉听得入了迷。这时我认识了自己的错误,我说:‚张老师,我错了。‛大家也都说:‚我错了。‛张老师笑了,称赞我们,知错能改,还是好孩子。)

(我忽然想起昨夜的梦,脸不由得热起来。我走上前去,拉住成磊的手。)

说明:括号中的文字,是小作者在老师的指导下增补的,小作者先按‚主题明‛的要求,删去了原稿的结尾一小段,增写了;然后又在老师的启发下,为了使文章‚表达巧‛而增写了;为了照应,又在结尾补上了。

下载钱梦龙《岳阳楼记》教案设计[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钱梦龙《岳阳楼记》教案设计[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钱梦龙教学实录评析

    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评析从钱梦龙老师讲授《愚公移山》教学实录中可以看出,钱老师采取了先让学生预习课文,之后串讲,在串讲中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达到学习......

    钱梦龙《愚公移山》课堂实录

    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 (第一教时) 师:上一课(注:指正式上课前用20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同学们自读了《愚公移山》,我检查了一下,同学们学习得很好,老师非常满意!现在我们先......

    《岳阳楼记》教案设计二

    《岳阳楼记》教案设计二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3.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钱梦龙[定稿]

    《愚公移山》教案 上海市嘉定第二中学钱梦龙 教学目的: 一重点学习下列文言词句: 实词——方、仞、阴、阳、惩、君、汝、孀、龀、长息、穷匮、加(增)、何苦、亡(以应)。 虚词——......

    钱梦龙的愚公移山观后感

    钱梦龙的《愚公移山》观后感 在观看了钱梦龙先生的《愚公移山》教学实录之后,我收获颇丰。从课堂的一开始,钱梦龙先生就是让学生们朗读一遍文章,再读完之后让学生们首先提出一......

    钱梦龙《为语文教学招魂》

    钱梦龙:为语文教学招 魂 钱梦龙:为语文教学招“魂” 语文教学近年来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尤其自“新课标”颁布以来,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呈现出不少 新的气象、新的景观,那种统得......

    《钱梦龙与导读艺术》读后感范文合集

    《钱梦龙与导读艺术》读后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钱梦龙魏书生阅读教学模式的比较

    钱梦龙、魏书生阅读教学模式比较 『摘要』钱梦龙提出了“三主四式”教学模式,魏书生提出了“课堂六步教学法”模式,本文就两位名师提出的不同的阅读教学模式作出比较。 『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