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能力。提高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计算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一、导入
1、互动游戏:请学生举起双手,问举起双手都可以表示什么意思?(投降、支持、赞成等)双手合十用力向上做伸懒腰状。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消除紧张心理营造愉悦宽松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费奥多罗夫九岁时有了自己童年的发现,老师希望同学们这节课也能放松心情,认真观察、努力思考,去寻找自己童年的发现。好吗?
3、三年级时我们学过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编两道题。一道是同分母分数加法,一道是同分母分数减法,然后大胆猜测他们的结果。现在开始。
(设计意图:使学生不受书中固有例题的限制,大胆想象,不拘泥于模式,有利于思维拓展)
2、指名4位同学们把写好的算式写在黑板上(四道加法四道减法,如果同学们写的算式都是分母较大的,老师就在写两道分母小的;如果学生写的分母都是较小的,老师就在写两道分母较大的)问:这些都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吗?这些题的结果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他吧!以其中分母小的算式为例,画一画写一写分一分说一说。可以一个人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合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既有利于学优生的独立思考又有利于学困生的合作意识,并都能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汇报。(如果学生都用画图的方式来回答,教师再以分母大算式为例问:这道题的分母这样大如果用画图的方法就很麻烦该怎么办?引导学生用数分数单位的方法;如果学生回答的两种情况都有就比较那种更简便)
4、用数分数单位的方法,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其他算式。然后点名说。(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说一说的练习,增强对算理的记忆)
5、观察算式你能说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规律吗?(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并板书)(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6、再看算式问:那些算式的结果可以做进一步处理?(化简)
三、练习
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哪些问题呢?(习题略)
四、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我认为这节课的知识很简单学生很容易理解。我按照提出问题——大胆猜想——操作验证——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设计。
优点:我班的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在课堂上能一改之前不爱回答问题的毛病,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互动的每一个环节中让我很满意,我想这可能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很放松没有压力所以敢想敢做这与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游戏互动分不开。课堂上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猜想去验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感受到自我从中体验到自我的价值。从练习可以看出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不错。
不足:在探求新知环节中只有个别人能独立思考顺利解决问题,而一大部分学困生既不能独立思考也不与人合作反复的重复着自己完不成的任务导致课堂有效时间被浪费。以前也有过这样的情况,这次我备课时考虑得不周全,备学生这一环节欠妥,我应该直接就让他们小组合作。学生是以五分之几的例子来操作的,这个例子学生在画图操作时很难平均分,也是之前没料到的。我的驾驭课堂能力灵活应变机智不灵活。我应该及时给学生一道分母是4的式子就容易多了。今后要吸取教训。
争议:
1、我没有按照教科书上给出的例题和习题来讲解,而是用学生随意写出的算式来学习新知,有不遵循教材文本之嫌疑。教材是专家们用尽心血编排出来的,是有一定道理的是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师不能随意超越。
2、在通案中常常要求教师写自己的个案,因为班与班学生与学生都是不同的不可能一个模式适用于所有学生。那为什么不用教材而采用学生更易于接受的其他方式就会有争议呢?
第二篇:《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本着“扎实”“有效”的原则,力图使计算教学体现“生活味”的同时,更关注教学的本质来设计教学,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的沟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的切入点是“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这一原理,因此,本节课,首先引导学生复习了分数的分数单位,以这个切入点为主线,贯穿教学的始终。
2、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三维目标的落实。整节课我尽量做到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能回答老师的绝不包办代替。在教学时,充分让学生自己探索,充分让学生去交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三维目标”也得到了落实。
3、关注学生算法的多样化。对计算方法上的探讨,在计算中能让学生自己去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做题,力求学生的算法多样化。
4、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本节课从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入手,引出课题,这样设计,贴近了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以上只是我在执教本节课想体现的一些想法,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不少的问题,还存在着一些困惑。
一、上完课,自己感受最深的是面对活生生的学生,面对课堂上不同的学生反馈出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我深深感到自己驾御课堂的能力有限,缺少必要的教学机智。例如,新知部分学生,缺少画龙点睛的点拨,感觉到学生说得比较费劲。又如,一位同学在总结计算法则时,学生说了半天,我不知所云,没有及时地去引导她。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精彩发言评价方法单调,未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后半部分课堂气氛显得不够活跃。
二、设计的教学意图不到位。例如,课堂结尾的练习题,提的问题过大,学生提到了分数除法的问题,由于教学时间不够,未能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显得练习深度不够。
三、对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没能很好的利用,感觉对学生关注不够。学生多次出现预案外的生成资源,而我没有充分利用。其实错误是最好的教学资源,应该放手让学生去说,我应该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这样做,可能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一.本堂课教学的是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通过教学,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探究计算方法的机会,同时也锻炼、培养学生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整堂课设计与教学过程突出了以下一些特点:1.知识由学生自己迁移——让学生在恰当的生长点上顺利学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算理和认了分数及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在新授课之前先练习了四道题,复习了整数、小数加减法的意义、算理,又在复习分数的意义中引入猜测,通过习旧引新,承前启后;再通过故事作为切入点,创设亲切、活泼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2.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主动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教学设计时,要努力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教学活动,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本课在设计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的例题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作为教学题材,从学生熟悉的分吃西瓜的情境出发,让学生从中提炼出与分数有关的数学信息,并且从这些数学信息中,主动地提出数学问题,明确了本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老师则顺水推舟地引领学生去主动探索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的设计,改变了教师出题、学生解题的传统做法,所有的例题和部分练习题都出自于学生之口,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解决自己提出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与成功的乐趣,有效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方法由学生自己探究——让学生在操作实践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运算图式。教材通过是现实的问题和直观的图形,揭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直观图形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既然问题来自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也应当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与体验。这是新课标所要求的。因此当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老师不是急于授予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引领学生借助手中的学具主动地操作实践,并进行必要的合作交流,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的本质特征,形成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本课以分吃西瓜的有趣情境为主线,引导学生借助画图或折纸,边涂、边想、边算,凭借已有的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在头脑中逐步积累并建立起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表象,在与他人进
行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一种基本的运算图式也得以主动建构,学生体验到了初步的算理。在经历了一番操作和探索之后,学生已能用自己朴素的言语对运算方法加以表述。学生正是借助直观图形来发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同时也在探索、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
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对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简单的计算,在课没展开前基本都能计算,这节课属于典型的“复习铺垫—知识迁移解决问题—比较归纳—巩固练习—课堂小结—课后练习”课例,在以前的教学中,我过于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往往在计算方法上下了重功夫,认为学生掌握了方法,就可以了,然后再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形成计算机能,因此这样的课只要十分钟就能解决,可以说是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简单。至于运算的意义、运算的算理,学生感受是不是深,运算的算理是否理解,总觉得患得患失。
三.但在这次的备课上课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听了一位老师的小数加减法教学后,使我更深深地体会到:其实计算教学更肩负着计算的意义和算理的理解的任务。在教学中,我从整数的加减法的意义入手,使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分数的加减法同整数的加减法的意义相同,思考方法、计算步骤基本一致,就是计算的方法不同。使学生在初次接触分数的运算的时候就建立了良好的运算意识,为将来接触分数应用题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四.通过这次教学,使我再一次深深体会到要做一个有教育智慧的人,应该会把复杂的东西教得简单,会把简单的东西教得有厚度。今天这堂课的厚度我想就要体现在当学生针对性的对这道题进行分析、运算时,学生明确了计算的道理、方法,学生就能够结合这一道理很快的解决其他问题,从而从众多的普遍中总结出具有概括意义的方法。
李林波
第四篇: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中的第一课时。这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比较建简单,是对分数在相同分母的情况下进行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下面是我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计算方法的练习机会,同时帮助小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突出了以下一些特点: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运算图式。新课标所要求:问题来自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也应当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与体验。本课以分吃西瓜的有趣情境为主线,引导学生借助画图或折纸,边涂、边想、边算,凭借已有的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在头脑中逐步积累并建立起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表象。在经历了一番操作和探索之后,学生已能用自己朴素的言语对运算方法加以表述。借助直观图形来发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同时也在探索、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
2、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主动学习。
本课在设计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的例题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作为教学题材,从学生熟悉的分吃西瓜的情境出发,让学生从中提炼出与分数有关的数学信息,并且从这些数学信息中,主动地提出数学问题,明确了本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老师则顺水推舟地引领学生去主动探索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的设计,改变了教师出题、学生解题的传统做法,所有的例题和部分练习题都出自于学生之口,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解决自己提出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与成功的乐趣,有效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让学生在恰当的生长点上顺利学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算理和认了分数及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在新授课之前先练习了四道题,复习了整数、小数加减法的意义、算理,又在复习分数的意义中引入猜测,通过习旧引新,承前启后;再通过故事作为切入点,创设亲切、活泼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第五篇: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武当路小学 崔殿华
本节课以“吃蛋糕”为情境,学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教材通过有趣的情境和直观的图形,揭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直观图形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并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我作了如下的设想:
一、找准目标,突破重、难点。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其中探索用“1”减去一个分数的运算是学习的难点。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探索、感悟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二、通过过生日吃蛋糕作为切入点,创设亲切、活泼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教学反思《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时,学生做用“1”减去一个分数的运算时,稍有困难,通过理解“1”表示的意义后,就能够很顺利地进行运算了。在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和疑问时,学生提出:“如果分子和分母都不同时,分数怎样进行加减法的计算呢?”,这说明本节课已经激发学生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学生才会自主地探索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感到只有结合教学的实际,灵活地把握教材,找准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充分放手,才能让课堂成为放飞学生思维的舞台。
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供探索空间。
本节课我没有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先学意义,后总结计算方法,而是倒过来,先学习计算方法,再学习意义。之所以这样处理,是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出发,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分数单位,并能根据分数单位进行口算,另外,孩子发现一个问题量,最想知道的就是他的结果,为了照顾孩子的学习特点故做出上述处理。教学时让学生举出分数的例子,口答分数加减法,举例列算式,再观察,计算,完全让学生自主探究,使其经历一个“口算——举例——比较——交流——概括——验证”这样一个全过程。课上,我尽量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同时也努力使学生保持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不足之处
一是这节课对课件的运用没有做到得心应手,在网上下的课件虽然进行了修改,接近本班的实际,但运用起来还是有点别扭。二是课堂的应变能力有待于加强,当课件出现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时就有点着急,课堂有点乱。三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方法有待于改进,激励性的语言叫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