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剪梅教学设计doc
《一剪梅》教学设计
一、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 郭沫若曾题有这样一副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这是写谁的呢?(李清照)(这是郭老为李清照纪念堂所写的对联,是对女词人身世和作品的高度概括。)在初中我们学过的词《如梦令》,大家不妨齐背一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在我国词坛有一位传奇女子,她把三分泪水、七分才气凝结成篇篇妙语华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
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这是一首闺情词。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李清照“殊不忍别,觅锦帛,书《一剪梅》以送之。”(引自元人伊世珍《嫏环记》)
二、题解
一剪梅,词牌名,又名《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词牌格式,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句句用平韵,一韵到底,八个四字句一般都用对仗。诵读时请注意
结构特点:①本词为双调,每段四句,每句四拍,与七律相似,节奏整齐。
②双数句分解为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诵读节奏: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整体感知
诗言志词写情
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词中明显能表现词人愁绪的诗句有哪些?
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除此之外,词人还借助什么来表达心中之愁?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秋”有何意味?
暑退秋来,竹席也凉了, 不止是说天气变凉,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跟她独守空房关系倒更为密切,衬托出词人冷清与孤寂。“玉簟秋”,这里的“秋”不是名词而是形容词,“凉”的意思,光滑如玉的席子躺上去却是冰冷的。这样的凉意不仅仅是季节更替所带来的,(秋天来了竹席凉了),更是远游不能归家的丈夫所带来的心灵上的孤寂寒冷,身凉心凉一语双关。(孤独)
用“秋”不用“凉”好处在哪里?
“秋”不仅有竹席冰冷之意,更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惆怅忧思,人说“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一提到“秋”仿佛就从字眼里就袅袅升起一缕忧思。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这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从哪个字可明显看出?
回答:从“独”字可以看出,今天独自登船,过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现在却是独自一人,借泛舟来消愁,眼前的一切只能勾起对往事的怀念,怎能排遣得了“愁”呢?独:——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好啊!而一个“独”字将李清照的孤独无助,寂寞无奈刻画的入木三分。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运用哪些典型意象表达情感?
意象——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锦书、雁字、月、西楼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如果说春暖花开带给我们的是温暖与美好,落花流水本身所营造的氛围就是凄美的,带着几分萧索悲凉。更何况这里用了两个“自”,好处何在?
“自”带有孤寂与无可奈何之意。李清照的青春韶华绮年美貌像“花”一样空自凋残无人怜惜,有红颜易老的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让它白白地消逝儿伤感。“水”既可比作年华。青春如流水,逝去不可追;也可化作丈夫,“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尽管落花想留住那流水,想和它日夜相伴,奈何流水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依旧奔向远方。
花不停地飘落,水不停地流逝。女词人见此景象,暗自伤怀,也许她感慨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消逝。“自”字,是“空自”、“白白”的意思。青春易逝 愁思难消
无人欣赏
这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回答:承上启下。承上,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呼应;启下,引出“相思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人居两地,情发一心
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二人两心相印。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句式“才——却——”的运用有什么妙处?
两个副词“才”、“却”的使用,很真切形象,令人感到愁思转移之快与难于排解的无奈。相思之情挥之又来、无计可消除。字眼平常之极,却给读者留下无止境的遐想。平字见奇,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虚为实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愁绪本是不可描摹的无形之物,在作者笔下却成了仿佛有生命能运动的有形之物。作者刚刚舒展眉头企图将这愁绪释放,不想思念又沉甸甸的落在心头。一“上”一“下”将愁绪不可排遣,在刹那间的此消彼长表述的极为传神。
“才„„却„„”能不能换作“才„„又„„”,好像传达的意思差不多,能不能调换?说理由。
“又”是客观的陈述事实,而“却”却带有主观的意志,有意料不到,对愁绪如此之快的去而又返的意外;还有不可抗拒的无奈。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宋·秦观《浣溪沙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用形象的事物来写愁,可触、可视、可感,从而能引起共鸣。
小结:品读提示
A. 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 B. 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C. 抓住词中直接表达感情的字词、句子来品读
阅读《一剪梅》和《声声慢》两词,两篇中都写“愁”绪,乍一看是相同的,而细细品味,我们便可发现这“愁”的内涵是不同的,正所谓“一般愁字别样情”。细品两词,体会两者之愁有何区别?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1127年,李清照43岁,北宋灭亡。李一家被迫南迁,两年后,赵明诚去世。从此,李清照这样一个养尊处优的贵妇人,如今一人辗转流离,饱受流亡之苦。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最后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她晚年之孤独凄凉。
相思之愁 暂时之愁 说得出 爱之愈深,思之愈切,这是一种甜蜜的相思之愁。轻、浅 《一剪梅》的“愁”是“闲愁”,是青春流逝不可追的叹惋,是小儿女的刻骨相思,虽惆怅但并不沉重,甚至还带着点甜蜜。
孀居之悲、沦落之苦。死别之 愁 长久之愁 说不出 凄苦沉重、哀痛
李清照,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女子,她的聪慧,她的才气永远留在了中国词坛,芳魂虽去,奇葩永留,为后世的人留住了永远的馨香 请欣赏歌曲《月满西楼》
第二篇:《剪一剪》教学反思
《剪一剪》教学反思
《剪一剪》这节实践活动课即以“剪纸”为中心,围绕“剪纸”贯穿整个课堂。这节课通过剪纸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到图形之间的变化关系,加深学生对图形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另一方面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这节课堂实践中,我主要将教学重点定为探索剪纸的规律。在课的一开始,我利用畅言电子课本中的资源给学生播放我国的剪纸艺术,让学生感受到剪纸的美,产生强烈的想要自己动手去剪的愿望。接着,呈现课本上四个手拉手小人的图片,问学生,能不能剪出这个样子?引导学生发现要先剪出四个手拉手的小人,可以先剪出一个。于是,我和学生共同回顾第一节课中,剪轴对称图形(松树、爱心和葫芦)的方法:折—画—剪。由于考虑到学生安全,没有要求学生带简单到校,所以,这个过程,是由我自己通过演示来完成的。顺利剪出一个小人之后,我及时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刚才我对折了几次?剪出了几个小人?”学生回答:“对折了1次,剪出了1个小人。”根据学生的汇报,我及时板书如下:
对折次数 剪出个数 1次 1个
接着,我提出质疑,“如果连续对折两次,能剪出几个手拉手的小人呢?”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2个。”于是,我再次演示,这次,我问学生:“连续对折后应该在哪里画半个小人?”这样发问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要将图画在闭合处,剪出的图形才会连在一起。两个手拉手的小人完成后,学生都开始“哇塞”起来。我引导学生共同完成第二次板书:
对折次数 剪出个数 1次 1个 2次 2个
接下来是这节课的重难点所在。“要想剪出4个手拉手的小人,应该对折几次?“学生仍然像刚才那样,想都不想地回答说:“4次。”“到底是不是4次呢?我们一起来看。”于是,按照学生的猜想,我将长方形纸对折4次后剪好再展开时,学生的眼神都集中到我的手上。我感觉自己像个魔术师一样,我展开剪纸的时候,学生跟着说:“1个,2个,4个,8个。啊?原来有8个小人!”当学生亲眼看到的时候,无需再用语言去强调了。我继续板书,空出一行。
对折次数 剪出个数 1次 1个 2次 2个
4次 8个
这时,我在黑板上写上“3次”,问学生:“连续对折3次,能剪几个呢?”学生有的猜3个,有的说4个。看样子已经有学生发现一点规律了。最后,在学生的期待中,我将长方形纸连续对折3次,剪出了4个手拉手的小人。
尘埃落定。我将板书完善。
对折次数 剪出个数 1次 1个 2次 2个
3次 4个
4次 8个
对于对折次数和剪出个数之间的规律,尽管不是本节课要重点探究的问题,但是我仍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初步感知其中规律,也算是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拓宽了一步。
对于“剪一剪”的活动,如果用不同方式对折的话,剪出的图形是不一样的。所以,这节课结束后,我要求学生回家自己动手去剪。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尝试失败,找到正确的方法,发现剪纸的规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整堂课是在学生边操作边思考中学习,总结方法、发现规律。然而在课堂反馈来看,我未能很好的做到以下几点:
1、语言的规范性。比如,学生找出规律,提出每次都多一半时,教师应引导总结规律,每一次都多一倍,使规律具有规范性。
2、找出规律后,让学生直接说说连续对折5次,会出现几个皮皮,从找规律到验证规律,最后应用规律。
第三篇:2014《剪一剪》教学反思(推荐)
《剪一剪》教学反思
《剪一剪》这节实践活动课即以“剪纸”为中心,围绕“剪纸”贯穿整个课堂。这节课通过剪纸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到图形之间的变化关系,加深学生对图形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另一方面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这节课堂实践中,我主要将教学重点定为探索剪纸的规律。在课的一开始我就出示我剪好的一个对称的小人给学生来欣赏,让学生猜一猜我是怎么剪出来的。学生因为有了学习对称图形的基础,因此剪出一个小精灵皮皮很容易。之后让学生猜想将长方形纸条连续对折2次会出现几个连续的皮皮?学生自己先讨论,动手剪一剪,得到会出现2个连续的皮皮。这一次的剪,主要是为了解决剪的方法,应该从哪边剪,怎么剪。目的是想了解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让一部分学生尝试失败的感受,让这部分学生寻找自己失败的原因,共同猜测他是怎么在剪的,分析错误的原因,在失败中找到真理。接着也是先让学生猜一猜连续对折3次会出现几个连续的皮皮,对折四次出现几个连续的皮皮,再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对折的次数和剪出来的个数数据,让学生感悟到剪纸也有规律的存在,用猜想、验证的方法,寻找出规律。最后,教学生剪一剪围着圈的皮皮。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平移和旋转的不同,初步体会围着圈的小人的剪法。这样子安排主要是因为剪一剪教材安排一课时,要进行平移和旋转两种图形的剪法,而且要想体现出:做事有方法、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找到对折次数和得到小人之间的规律、感受到平移和旋转、还要让学生能进行充分的动手操作。而一节课40分钟,二年级的孩子动手操作能力又不高,动作又慢,如果将剪一排小人和剪旋转的小人都安排进去,时间上肯定是不够的。
整堂课是在学生边操作边思考中学习,总结方法、发现规律。然而在课堂反馈来看,我未能很好的做到以下几点:
1、语言的规范性。比如,学生找出规律,提出每次都多一半时,教师应引导总结规律,每一次都多一倍,使规律具有规范性。
2、对围成一圈的皮皮,还可以适当的与排一排的规律结合起来,让学生思考剪8个围成一圈的皮皮可以怎么剪。
3、找出规律后,让学生直接说说连续对折5次,会出现几个皮皮,从找规律到验证规律,最后应用规律。
第四篇:剪小人教学设计
《剪小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剪出连续的对称图案。
2、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边思考边操作的良好学习品质。
4、让学生剪出漂亮的图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重、难点:能剪出各样图形。
教具准备:彩纸数张,剪刀一把、铅笔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喜欢剪纸,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剪一剪。[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入课题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做些什么。
二、探索新知
1、猜一猜,老师这里有一张纸,把它对折,然后在不开口的(有折痕)折边画出半个小人。请大家猜一猜,沿着画线把它剪下来,打开会是什么?你给它取个名字吧。[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对对称图形回忆,有意识地对“画”的注意,为下面的探究新知做好准备。
2、出示投影,看一看,一眼功夫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那么它成了什么样了?请大家说一说,怎样才能很快剪出两个连续的小人。(1)小组讨论,组员每人那一张纸,边思考边折,然后把自己的方法说给伙伴听让方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演示,集体汇报。
a)方法1:把纸连续对折两次,再画出半个小人。b)方法
2、把纸里外翻着折,折三次,再画出半个小人。c)方法
3、:把纸从一端连续往里折3次,再画出半个小人。d)方法
4、把纸对折一次,画出一个完整的小人。
(2)试一试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动手试一试,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收集出现不同的作品。评一评,议一议好在哪里,不好又在哪里?及时帮学生订正。[设计意图]这是一个 重要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两个连续的小人,加深对图形平移的认识。
(3)小结:看来要剪出两个完整的连续的小人,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呢,请大家以后要注意这些问题。
3、巩固体验,请同学重新选择方法,用最快的速度再剪一次。
悟规律
1、学生再活动一次,再剪一次。想一想,如果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三次,能剪出几个小孩?说理由。
4、发挥想象,自主创意出示教师作品,让学生给予评价。同时把你的作品展示给你同桌看。
三、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掌握什么本领?
四、实践作业:把一张纸对折三次,剪小人(头对头,脚对脚,手拉手等)
第五篇:剪刻纸教学设计
剪刻纸教学设计(2课时)
教学设计思想:
1.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实践体验民族的民间的剪纸艺术美,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线条特点等方面能够对漫画进行初步分析。
2.教学方法:知道刻纸是剪纸的一种形式,了解剪纸的阴刻与阳刻的特点。
3.媒体使用:刻纸用具,教学课件,教师示范作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习刻纸的基本方法,运用阴刻和阳刻的方法进行创作。阴刻和阳刻结合运用的方法,刻纸中的连接方法。
(2)了解刻纸是祖国剪纸艺术的一种形式,初步体会剪纸的阴刻与阳刻的特点;
2、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大胆设计想象巧妙构思的能创造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实践体验民族的民间的剪纸艺术美,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引导学生设计思想。造型生动有趣,大胆设计、有创造性。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大胆描述。
四、教学用具准备:
(1)、学具: 胶棒、水彩笔
(2)、教具: 课件、范画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收集民间剪纸,收集剪纸文字材料。
1、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示范作品,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认识刻纸给人们带来的艺术享受直接导入新课。
2、新课教学
(1)欣赏与分析
教师出示阴刻和阳刻作品个一幅:请同学们观察说说这两幅作品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阴刻----就是以挖空的线条纹样表现形象,主要特点是画面坚实稳重。阳刻----就是先把纹样勾画在之上,刻去线条纹样以外的部分,主要特点是画面纤细秀丽。很多的剪纸采取的是阴刻和阳刻相结合的方法。
(2)讲解刻制方法
a.把自己收集的作品和同组的同学分析一下,说说什么地方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b.找一找投影仪中的作品那些地方运用了阴刻的技法?哪些地方运用了阳刻的技法(初步探究刻纸的表现特点)
c.说一说,在使用阴刻和阳刻的技法过程中应该注意把些问题?(小组讨论)
d.教师演示刻制的步骤及过程(探究刻纸及题材的特点)
(3)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a、布置作业:用刻纸的方法完成一幅创作画。注意连接的方法,选用阴刻和阳刻结合的方法。(学会培养发散思维、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补充练习,体验创作的乐趣。)
b、注意用刀的安全。
C、教师辅导,对有困难的同学重点帮助。
六、课后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阴阳结合的刻法,由于学生在课前告诉我说知道阳刻、阴刻所以我就以为他们真的了解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有的学生能分辨阳刻、阴刻,但是在阴阳结合去刻时就可乱了,所以作为教师还是需要之前示范一下,刻时,很多同学不如老师刻的那么细,总是出现毛边,不整洁。影响最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