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传统建筑》教学设计
《中国传统建筑》教学设计
平谷职业学校
马翠华
一、教材分析
《中国传统建筑》选自高教版《公共艺术》教材(美术篇)第三单元第三节第二课,按大纲要求为一课时。
本节内容是一节独立的内容,与前后节的内容没有多少联系,但因为中国传统建筑在中国美术史上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所以这节课也很重要。
二、学情分析
学生为机制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全班25人,全是男生,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课堂参与意识比较强,但是文化基础比较差,没有一点美术基础。根据学生的这种情况,在这节课的所有环节的设计中,我尽量考虑学生的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分类
2、通过赏析,体会中国传统建筑的美感。
(二)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的分类和特点。
2、学会鉴赏建筑艺术美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四、教学重点:
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的分类和特点。
五、教学难点;学会鉴赏建筑艺术美的方法
六、教学方法设计:
教法:欣赏法、讲授法、问答法 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问引入,激发兴趣(3分钟)
课件展示图片和问题,教师提问
1、看这五张图片回答问题:故宫、少林寺、颐和园、天坛、长城都各有什么用途?
2、引入:这五种建筑都是我国传统建筑中优秀的建筑,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国的传统建筑。
3、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以最简单的答案回答问题,4、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入新授,板书课题。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引出这节课研究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都来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互动问答,练习巩固(9分钟)
共分两个环节
一、了解中国传统建筑(5分钟)
教师提问:
(1)中国传统建筑从使用功能的角度分为几类?
(宫殿建筑、寺庙建筑、园林建筑、民居建筑、礼制建筑、防御建筑、桥塔建筑)(2)中国传统建筑大多什么结构?(木质结构)
(3)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建筑大多是什么朝代建的?(明清以后)学生默读课文1、2自然段,由一、二、三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问答法 设计意图:
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默读课文、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等方法来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真分析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本节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小试牛刀:连线练习:(课件展示)(4分钟)长城 宫殿建筑 故宫 园林建筑 承德避暑山庄 防御建筑 少林寺 礼制建筑 雷峰塔 民居建筑 天坛 桥塔建筑 北京四合院 寺庙建筑
由第四组的一个学生到前面讲台完成连线练习,本组可以派一名代表前去协商共同完成
教学方法:练习法 设计意图
运用练习法,学习和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内容,从而加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任务驱动,学会赏析(各类著名建筑赏析)
1、教师引领,学会赏析(9分钟)共分两个环节
环节一:视频辅助,共同学习赏析
(一)宫殿建筑(6分钟)
宫和殿原来都是指老百姓可以居住的建筑和大房屋,秦汉以后成为帝王居所中重要建筑的专用名词
播放视频,归纳故宫的建筑特色: ① 建筑布局:中轴对称 ②建筑结构:木结构为主
② 建筑色彩:红色、金色,油漆彩画装饰 学生默读课文,观看视频,了解故宫
由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讲解建筑特色(课件展示图片和重点内容)设计意图:
这一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采用播放视频、归纳总结的方法,目的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环节二:教师引领,学习赏析
(二)庙宇建筑(教师简单讲授)(3分钟)
传统的庙宇以道教和佛教为主。分楼阁和塔式建筑。如山西恒山的悬空寺、洛阳的白马寺、山西的关帝庙、晋祠、山东曲阜孔庙、河南嵩山少林寺等。
课件展示庙宇建筑代表:(1)、《少林寺山门》
(2)、《大雁塔》:用来埋葬佛骨藏置佛经、供奉佛像。
学生看课文和课件展示的范例图片,听教师讲解《少林寺山门》和《大雁塔》 设计意图
按照启发性教学原则,这个环节采用讲授法,由教师讲解,目的是提示学生该如何做一名小导游,从而为下一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2、任务驱动,团结协作,共同分享(15分钟)本环节以我是小导游的身份由学生分组介绍。
(课件展示)
(三)园林建筑
特点:天人合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按性质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宗教园林。
问题: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有什么区别?
(四)民居建筑:北京的四合院、徽州古民居、福建土楼、陕北窑洞、傣族竹楼、侗族鼓楼、藏族碉楼等
问题:土楼外墙为什么要1-2米厚?
(五)礼制建筑:用来祭祀天地和祖先,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建筑。包括牌坊、墓碑和陵墓
问题:家族祭祀祖先的宗庙叫什么?
(六)防御建筑: 用于阻挡外敌入侵的建筑。著名的防御建筑:长城、角楼、护城河、箭楼、门楼、吊桥等
问题:长城上的烽火台做什么用的?
(七)桥塔建筑:中国古桥有梁桥、拱桥、索桥、浮桥四大基本类型 中国的塔有楼阁塔、密檐式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等 问题:平谷的大峡谷里面的桥是什么桥?
五个组每组一个题,抽签选题,由组长组织组员讨论,通过学习课文然后选一个代表来作为导游给大家讲解,一个组员协助。教师和其它学生做为游客可以随意提问,由导游负责解答。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体验探究式学习法 设计意图:
按照启发性教学原则在介绍、提问、思考、回答的过程中本组合作共同完成本环节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方面还可以锻炼学生归纳组织语言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三)、练习检测(7分钟)
完成练习题:(发练习题,当堂完成)
(练习题见附件)教学方法:作业讲评法
设计意图:对课堂内容重点知识掌握情况检测。
(四)总结(2分钟)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不仅要学会从感观上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还要根据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去进行欣赏,这样才能更好的体会这些建筑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
教学方法:总结法
设计意图:安排这样的课堂总结,目的是再次提示学习本节课的目的。
(五)课后作业(六)反思与提高
通过这次课,我总结了几点体会:
1、职业学校的学生不仅文化基础差,美术基础也很薄弱,但他们学习的兴趣还是很浓厚的,只要方法得当。
2、教师上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是教他们如何学会发现美、欣赏美的方法。通过教师言传身教的教学生怎么去欣赏,如何观察细节、比较分析和联系时代背景去欣赏作品,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通过我是小导游环节的练习,学生们进步很大。
3、全课很好的体现了新大纲、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实现了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中国传统建筑
一、分类:七类
二、结构:大多为木质结构
三、建筑朝代:明清以后 本节课结束。
中国传统建筑课堂练习题
一、填空:
1、中国传统建筑根据功能可以分为、、、、、、七种类型。
2、中国传统建筑大多为 质结构
3、现存绝大部分传统建筑都是(朝代)以后建造的。
4、故宫采用 的布局方式。
5、中国园林建筑按照 的思想,虽由人作。
二、单项选择题
1、赵州桥是。南京长江大桥是。A 梁桥 B 拱桥 C 浮桥 D索桥
2、大雁塔是,妙应寺是
A 楼阁塔 B 喇嘛塔 C 密檐式塔 D 金刚宝座塔
3、颐和园是,苏州园林是,大明寺是。A 私家园林 B 皇家园林 C 宗教园林
4、下列 是礼制建筑 A 牌楼 B 孔庙 C 佛塔
5、天坛是,长城是,赵州桥是。A 桥塔建筑 B 防御建筑 C礼制建筑
三、列举四个典型的民居建筑。
第二篇:中国传统插花教学设计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欣赏与实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中国传统插花的基本造型、比例的确定、主次关系等基础知识和技巧;
2、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插花中的阴阳平衡和四季轮转的关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学习和提高对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净化与陶冶心灵和情操,体会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魅力。
4、通过设计插花、表达主题和赠送作品,提高动手能力,对学生进行一次感恩和生命教育。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对中国传统插花的基本知识的掌握;
(2)对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理解。
2、教学难点:
插花作品的设计与动手实践 课前准备
教具:剪、刀、钳、金属丝等加工用具,花器,花材,插花样品。学具:花材、花器、加工用具等。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阶段
插花是古今中外人们都喜爱的一门艺术,不仅可以美化环境、活跃生活,而且大大有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有助于人们道德情操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明素养。
1.出示两至三份不同风格的插花作品让学生欣赏,开阔学生眼界,引起学生兴趣。
设问1:你们看到的插花都是什么样子的?中国传统插花与西式插花的不同是什么?
设问2:你看到过哪些场合有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它们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2.讲解中国传统插花的基本知识。
①主花和次花的关系
②东西南北和春夏秋冬,它们所代表的四季轮转和阴阳交替在插花中表达与关系
③中国传统插花的固定形式:见山、花泥、撒。
3.了解插花器皿。
花器的种类很多:陶器、玻璃器、藤、竹、草编等 4.插花基本造型。(有的对称,有的不对称。)(1)水平型。设计重心强调横向延伸的水平造型。中央稍微隆起,左右两端则为优雅的曲线设计。
(2)三角形。花材可以插成正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或不等边三角形,外形简洁,安定,给人以均衡,稳定,简洁,庄重的感觉。
(3)L型。将两面垂直组合而成,左右呈不均衡状态。
(4)倾斜型。外形是不等边三角形,主枝的长短视情况而定,整个构图具有左右不均衡的特点,多用于线状花材,可有效的表达舒展,自然的美感。
4.花材与花器的比例关系要协调
插花的高度(即第一主枝高)不要超过插花容器高度的1.5-2倍,容器高度的计算是瓶口直径加本身高度。在第一主枝高度确定后,第二主枝高为第一主枝高的2/3,第三主枝高为第二主枝高的1/2。在具体创作过程中凭经验目测就可以了。
5.插花要有主题。插花都有一定的主题,最后为插花作品起一个名字,表达心中的愿望
(二)教学发展阶段
分组实践操作。4-6人为小组进行主题插花练习。要求:
1.一个小组确定一个主题,或以“母亲生日快乐”,或以“祝老师工作顺利”为主题,向长辈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2.注意造型和色彩的配臵。花器、花材小组之间可以相互调剂。
播放轻松音乐。教师巡回辅导。
3.学生展示插花作品,并小组代表作创意说明。
4.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欣赏品评,注意褒扬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
(1)整体效果
插花作品直观性可视性都很强,而在视觉审美上首先给人以强烈印象与感受的是作品的整体效果,也就是说观众第一眼的视觉效果常常能看出作品整体形象(形体)的优劣。它包括作品的造型尺寸是否合理稳定,花材给合、容器的搭配等是否合理优美,整体色彩是否和谐等等。
(2)构图造型效果
主要包括造型是否优美生动或别致新颖,是否符合构图原理,花材组合是否得体,各种技巧运用是否合理娴熟(如稳定感、层次感、节奏感等)。
(3)主题表现
这是构成作品思想美,意境美的重要标志,也常常是体现作品是否有创意,内容题材是否深刻新颖,命题是否贴切,意境是否深邃、隽永,能否引人回味遐想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在中国插花艺术作品中被视为作品的灵魂,无论是创作或欣赏都成为最注目的内容,因为它是最能引发美感与情思活动的。
(三)收拾与整理
打扫整理教室,恢复整洁如初。课后拓展
为自己的房间或客厅做一件有创意的插花作品。
第三篇: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
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
中国建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物资载体,中国建筑的崇高形象犹如一棵参天大树自立于世界建筑文化之林,并成为世界建筑历史中最引人瞩目的文明成就之一。中国传统建筑的组群,屋顶类型和雕刻装饰无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哲学理念。
中国传统建筑的组群一般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对称分布,如宫殿,庙宇,陵墓和住宅;另一种是自由分布,如古典园林建筑。从商代早期的宫殿局部遗址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建筑就有一定规律的组合关系。到了明清时期,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组合建筑都发展到了顶峰。宫殿的森严和威慑,寺庙的神圣和脱俗,陵墓的肃穆,园林的清新和典雅,都通过群组组织的方式来体现。
中国传统建筑组合形态所反映的是以儒家文化为主要宗旨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传统建筑文化的经脉。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礼乐制度上,礼制制度体现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上。中国传统建筑受礼制制度影响很深,体现在帝王宫殿建造的雄伟壮丽和气势恢宏,如汉代萧何所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又如《易经》所说,宫室建筑的营造,取象于“大壮”卦。周易大壮卦,从其卦义上说,既强调建筑的雄大坚固,也隐含建筑应该符合礼制的规范。
受社会的礼仪规范和尊卑等级观念的约束,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和布局都是方正统一的。天地宇宙象征着王室,帝王的宫殿最高,因此,宫殿建筑更是突出了封建社会等级分明的思想。为了表现君权受命于天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低小简单。从这种明显的反差,我们可以看到皇权的至高无上;中轴线纵长深远,更显示了帝王宫殿的尊严华贵。明清故宫建筑群是对称分布的,故宫建在都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紫禁城内的皇宫建筑分为南部前朝部分和北部后寝部分。前朝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这三座殿宇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物,表现出它们不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后寝是皇帝和皇后、殡、妃居住的地方,皇帝和皇后居住在中轴线上的宫室中,左右各有六处宫处,供姨、妃居住。前朝后寝,分工明确,不得随便逾越,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体现,同时也是封建制度在建筑实体中的延伸。
中国园林建筑布局为自由分布。中国传统园林主要强调意境,要求心灵的归属和安慰。因此,传统园林要给人一种清新淡雅,宁静秀丽的感觉。这种园林的意境不但与传统儒家思想有关,还和老庄的哲学意境有联系。
中国古人是爱山水的,《论语》中有“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之说。中国古代园林是善于用水的,水是生命之源,水使封闭的园林有了自然的灵动,使人工的艺术有了生机,诚如《园冶》所云,“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极富自然情趣。话说,山是水之骨,水是山之魂。园林中对假山的运用也达到了极致,山水相依,利用山水的围合,分割,疏通,连接,创造出充满变化,具有丰富形式和内容的空间组合。
建筑组群的分布形式是在宏观上对建筑布局的把握,体现了古人对等级制度的诠释,而
在这个大框架下,对建筑部位的约束,从建筑的体量,形式,色彩,装饰和质地等建筑风格特征更细微地体现出了传统的思想和文化色彩。
中国的传统建筑主要由屋顶,屋身和台基三大部分组成,有“三段式”之称。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是屋顶,外形尺寸最大,还是最有特色的部位,具有沉稳大方而又精巧秀美的形态特征。从人类开始使用屋顶到现在,其形态和文化含义都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在最初的巢居文化中,先民主要使用树枝和茅等作为屋顶来遮风遮雨。到了中国明清时代,屋顶作为传统艺术造型艺术中非常重要的构成要素,在不同类型的建筑中有几种不同的样式,主要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屋顶的类型在封建社会是严格要求,其中,庑殿顶是中国建筑文化中等级最高的屋顶形式,一般只用在于宫殿和寺庙中的最高贵的大殿。如北京故宫的三大殿的首殿太和殿。歇山顶是紧随庑殿顶后较有品味的高级屋顶形式,这种形式在园林建筑或寺庙建筑运用较为广泛。攒尖顶广泛应用于坛庙建筑,其中的典型是北京天坛祈年殿。祈年殿是一座三重檐攒尖顶建筑,三层攒尖顶象征着与天相连,圆形攒尖顶与四周的方围墙组合在一起,又象征着“天圆地方”。各代封建王朝对建筑屋顶的类型针对所有者的社会地位都有一定的规定,这些等级观念从秦汉时期一直发展到了明清,而屋顶的类型也让我们对原来的所有者的社会地位有了清晰的认识,更让我们了解古代的等级文化。
传统建筑中的色彩运用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色彩的运用不同于今日要求,不仅仅要求色彩的协调美观,更主要的是,它体现了民族的文化,习俗和传统。因此,我认为这些颜色都包含了一定的情感。
在古人看来,色彩的象征意义是十分严肃和重要的。早在西周,统治阶级就利用色彩来区分贵贱和判断等级。色彩在当时就已经有了“正色”和“间色”的概念。所谓正色为青白黄赤黑,按五方之说,在广阔华夏大地,中为黄色,东为青色,南为红色,西为白色,北为黑色。我们理解为黄帝居天下之中,其色属黄,并支配四方;东为太皞,其色属青,故称青帝,以掌春时;南方者炎帝,其色属红,以司夏日;西方者少昊,其色属白,故称白帝,掌管金秋;北方者颛顼,其色属黑,故称黑帝,以冶冬日。在我国古代正色象征着正义,权威和尊贵,而间色的等级低于正色,有非正义的含义。由五方之说所延伸出来的中国古代都城四门制的色彩象征,也就是东方的苍龙,南方的朱雀,西方的白虎,北方的玄武。与此相对应的都城的东门名青龙,南门名朱雀,西门名白虎,北门名玄武。说到色彩的使用,我们都会想起故宫的金瓦红墙,象征着皇权的高贵和不可捍卫。也会想到天坛的祈年殿,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的,三重檐攒尖顶在明朝时为蓝黄绿三色,象征天地万物,到清代改为全蓝色,与蓝天辉映。祈年殿的结构也处处体现了传统的文化思想和对自然的敬畏。殿内柱子的数目,据说也是按照天象建立起来的。内围的四根“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中围的十二根“金柱”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围的十二根“檐柱”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中层和外层相加的二十四根,象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三层总共二十八根象征天上二十八星宿。再加上柱顶端的八根童柱,总共三十六根,象征三十六天罡。宝顶下的雷公柱则象征皇帝的“一统天下”。虽然现在看来,这些和神话故事相关的颜色运用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但是,它却承载着古人对权利和自然的敬畏和美好的愿望。
各类建筑装饰中的图案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小说和自然界,更容易体现古人美好的愿望。古建筑中的装饰并不是仅仅为了美,并且有着一定的功能,这让我们感叹古人对美的追求。中国的古建筑大都是木结构的,在完成屋脊的结构要求的同时,用各种神兽来美化它。
这些神兽不仅仅体现装饰屋面的作用,还起到了固定瓦片的实际功能作用,同时还有象征封建等级的作用。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内容是与中国古代图样文案联系在一起的,像殷商时的饕餮纹,龙纹,凤纹,云纹和波纹等,汉代瓦当的文字装饰,都体现了当时的审美和文化气息。当我们仔细欣赏这些伟大的艺术品时,可以被它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所感染,不由地感叹古人的智慧。像莲花纹瓦当,寓意出自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历来被文人骚客认为是高洁之物,以此来象征君子的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这些各种各样的神兽和图案装饰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因为世界民族中没有几个能够像我们中华民族这样,对美有着深刻的认识,能够将自己的文化完美地体现到实物上。
中国传统文化所孕育的传统建筑,以注重群体的构成方式的多样和和谐,细节的精巧,贯穿了中国人中庸和谐的思想,它们如同镶嵌在地球上的璀璨珍珠,将永远闪烁着先民智慧创造的光辉,不朽于世界民族建筑之林。
第四篇:太原理工大学中国传统建筑读书笔记
《城市建筑美学》读书笔记
我们跋涉在东方与西方的建筑长廊中,不于历史同行,也须与爱、与美同行。建筑美学的题中之义,当是自由精神的飞扬。
自古以来,一切真正的建筑师,在熔铸自己的作品之际,同样在营造人类的“精神家园”,这是一种与生具来的使命感、尊严感。人类不独为物质而活着,人类只有靠精神方能卓然而立于种种生物之上,并苦苦地去追寻着自身生存的意义。这本书的内容和风格随意性很强,流畅写意,挥洒自如,故摘录一些内容,以为笔记:
建筑是有生命的,是灵动的,倾注了人类的情感和意识。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凝固的历史。建筑学首先是一门艺术。
建筑的功能性和文化性美学性并不矛盾。建筑是门科学,也是门艺术,既要理性,也需要激情。诗意的栖居。
审时度势,因地制宜,永远是建筑和景观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阅读建筑,可以阅读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可以深刻的理解这个民族的价值观与审美观。我们敬重德国的庄严肃穆,欣赏法国的罗曼蒂克,喜欢意大利人的自由不羁。这是他们民族的个性,也是他们的建筑的个性。
德国的建筑将功能美发挥到了极致,严谨、合理、精细、功能优越,这便是功能之美。所有的空间都被充分利用而且具有艺术感。功能美是德国建筑的主线。现代科技解决了建筑中的力学和材料问题,使建筑的艺术特征越来越凸显。西方的古典建筑重视对垂线的运用,典型的是哥特式建筑,其尖顶,是在向天际线表示亲近,也就是向上帝表示亲近,垂线条给人以上升的感觉。而在东方,平行线有着它独特的建筑语境。同西方建筑的“个体”不一样,中国讲究建筑的群体化,著名建筑与伴生建筑联系在一起,作为群体,平行线是不可少的,它所呈现的张力真是群体结合所需要的。这不仅与群体有关,还与中国人的伦理观有关,平行线之横,给人以威严的感觉,沉重的屋顶给人以皇权的压力。
而中国的园林不似西方那样讲究对称、均衡、几何图案式的,而是运用了极其丰富的曲线,包括园墙、小径、亭阁在内。
现代的建筑,对于曲线的运用愈来愈多姿多彩了。
成了目的(艺术),玩技巧和结构,对外在形式表现之刻意,一致与建筑中的实用性毫不相干,只是为“图像”而出彩。
中国的古典园林仅仅是表面的无序,骨子里充满了老庄的思想,天人合一,是一种隐藏的和谐。这是西方的结构主义所不能理解的。森严的宫阙体现的是儒家的正统观念,园林构筑则是道家的玄想所寓。
如今,由于急功近利,相同的房屋建筑比比皆是,不少楼盘一味得模仿样式建筑,千篇一律,与当地人文传统不合,就是一种矫情了。
中国园林中,北方园林,那是皇家园林,雄伟壮观,大有帝王之气,江南园林,那是私家园林,婉约秀丽,颇有书卷之味,还有岭南园林,中西合璧,布局精巧,幽深广阔。中国园林追求隐蔽而和谐,乍一看杂乱无章,细细品读却又无穷意境。
西方园林,讲究整齐、对称、划一与和谐,布局上十分规范,成几何构图,几乎是图案式的,以对称为美,以规矩为美。西方园林讲究一览无余和均衡,在视觉的开放中祈求心灵的宁静,并不让人感到紧张和局促。
后现代建筑以非理性主义为理论支撑点,夸大人的直觉、无意识、本能等非理性在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追求自我、表现自我,强调建筑的个人情感性,忽视建筑的物质性和社会性制约因素。它摈弃了和谐统一的经典美学法则,借助于解构主义等美学思想,在建筑中掺杂了非理性的情感因素,追求冲突、破碎、含混、复杂、怪诞、极端新颖、感性的美学效果,给人一种不稳定、不规则、无序、压迫、紧张、焦虑、恐怖的审美感受。
道家美学从理性和谐走向感性和谐。
广州的那种“玻璃屋”是非常不合适的,建筑师将欧美的风格搬过来,玻璃屋是为了采光日照,但广州的实际情况表明,这种建筑会使屋内的温度太高,光
照太过强烈。绿化也是一样,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大连属温带地区,适宜草地,而广州则以树荫为好。
客家民居是我国5大民居之一,是造型艺术最富魅力的一种建筑样式。外表造型别致,奇伟壮观,内力也别有乾坤,可以圆中有圆,方中有圆,体现了客家人大胆奔放、不拘一格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现了客家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体悟。是客家人外圆内方的人格化的体现。圆的文化、哲学、智慧,包含着说不尽的宇宙至理:天地玄黄、春秋代序、日月往来、生死轮回。既有中原民族的聚族而居,也有海洋文化的开放包容。
玻璃幕墙不仅有隔热采光的实用功能,可以产生比较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从外看,是不透光的,起到墙的作用,从里往外看,楼外的风景与室内交融到一起,空间不曾被切割,让人胸臆开阔。
膜结构轻灵、明快。但这些新材料的应用要与当地的人文环境人文传统以及自然环境相协调,不能一味的赶时髦。
建筑是最可靠的历史记录,堪称信史,石头写成的史诗。从这部信史中我们可以读到真实的历史信息,各朝各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理想追求,社会构成和经济格局、艺术情趣与价值观念。
我国的民居建筑,包含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营构与大自然环境相结合,和谐共处,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世界著名建筑物,大都是由于创意之新而赢得了历史的名望与地位。伍重说他的悉尼歌剧院是“掰开的橘子”,贝垏铭说他的香港中银大厦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卢浮宫改造工程则是“玻璃金字塔”。
中银大厦:三角形是这座大厦的主体语言,由递减的三角形向上组成的,蕴含着未来不断向上的美好情景。贝垏铭是建筑中玩三角的魔术师。
高迪的代表作:圣家族大教堂,他将建筑手工艺技术的发展推向了极致,他对各种曲线的运用精妙妙熟。圣家族大教堂受到了新哥特式风格的影响,他对立面的处理新颖独特,建筑外表面充满了生命力,相互渗透,体现了对建筑作为有
机结构的深刻理解,表现了自然界潜在的生长和不断演进的特征。表现了建筑中“生长”的内涵。
垂直线意味着崇高,平行线意味着开阔,曲线则激发了人们的丰富的想象力。对建筑隐喻的诠释是见仁见智的。
建筑是一部史诗,而史诗阐述的是人性。
西方建筑讲究个体的营构,东方建筑则重视群体的氛围。
建筑不能脱离实用的要求,因此建筑具有区别于音乐美术雕塑等其他艺术文类的独特的审美的特性,也是建筑成为与人最接近,与所有人共处的艺术。建筑是一门空间的静态的视觉表现艺术。
建筑是一门空间艺术,是要对空间进行分割和标识。空间意识是建筑的重中之重。建筑师如果缺乏空间意识就只能是泥水匠。空间意识一方面包括了建筑物本身的空间营造,一方面需要把建筑物纳入到整个城市的空间环境中。
建筑的本质是要满足人的使用要求,实用功能对审美价值的制约,导致大部分建筑不能称之为艺术。建筑艺术体现在一些纪念性、园林宗教等建筑上,因为这些建筑摆脱了实用要求,更多的服务于人的精神生活,审美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具有了审美价值和艺术特性。
建筑审美具有三个层面:
首先是建筑物的自身,也就是建筑物本身的造型,第二个层面,就是建筑物的空间视角,也就是环境了。
第三个层面,是意境的产生——也就是由实走虚的过程。
东方的悟性和西方的解构主义不能划等号,东方的悟性讲究的领悟的是意境,而解构主义解构到最后,则什么都不是了。建筑营造的意境就是建筑中萦回不已的神韵与灵气。
做城市规划之前,需要吃透这个地方的文化、环境和形势。不要贪大求洋和搞大杂烩。
城市建筑要体现城市的精神气质——城市所在时代的精神气质,而这种精神气质是有个性的,没有个性就没有城市。
要营造生活富裕、情感丰富,即与自然环境合一,又注重历史定位和文化内涵的城市空间。
我们要继承和传播我们的美学传统。
中国古代的城市建筑有着非常浓重的伦理色彩。城市建筑与皇宫都强调中轴线的刻意营造,以显示皇权和威严。
第五篇: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文化内涵是什么?面对中国房地产市场上种种建筑文化的变异现象,我们需要增强民族的自信和文化的自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如何在这个黄金时代整合建筑文化、让中国创造的中国房子能够走向世界、面向未来? 房地产行业已经取得了壮观的物质成果,但和***中央最近提出的建立创新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距离尚远。在建筑文化领域出现的种种变异现象,造成了房地产开发不顾民情、建筑文化传统面临断裂的严重问题。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在新的时空和环境下,研讨建筑文化已经超过了学术的范畴,不仅对个人和企业成长有关,更与房地产产业的发展有关,也关系到中国建筑文化的崛起乃至对世界建筑文化应该做出的积极贡献。反思是总结的前奏,总结是前进的基础。在反思中国当代建筑文化的变异现象、追根寻源的同时,研讨中国建筑文化传统的本质及其发展,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中国建筑文化的三大误区 反思之一,中国建筑文化先天不足,后天多难。中国建筑文化在世界建筑体系中有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长期受儒家思想的约束、皇权政治的主宰,中国建筑在世界的影响力很低;加上鸦片战争以来,伴随着强权经济、政治的侵略,薄弱的中国建筑文化传统不断遭受到外国建筑文化的冲击。在不平等的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中,尽管产生过有特色的作品,但先天不足的中国建筑传统文化和国家的命运一样,是多难的、落后的。建国后产生出不少优秀的作品,特别是1959年通过北京兴建十大建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对中国建筑文化传统有很大的发扬;但此后对复古主义的批判、受俄罗斯建筑文化的影响、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多年紧缩和调整建筑标准,以及文革中的“大批判”,都波及到建筑文化的发展。改革开放本来是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大好机遇,但却又受到“欧陆风”的侵袭;严重的“青黄不接”使西方建筑文化填补了我们发展的空间。由此引发出的建筑文化问题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暂时的,而是长远的。反思之二,对中国建筑文化业内至今定位不清,误区重重。对于中国的建筑文化传统是什么、在今天的城市化进程中究竟应该起到什么作用,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误区。误区一,认为中国建筑文化就是一种形式,主要是大屋顶、廊子、院子;不了解中国这些特殊建筑形式形成的内涵和人文精神,只会在现代建筑的楼体上硬搬某种廊子、亭子。误区二,认为中国建筑文化已经过时了。他们承认中国建筑文化很有特色,但认为这些传统已经与现代的技术和材料不相适应,是过时的文化 ;因此,在是否需要发扬传统的问题上犹豫不定。其实,梁思成先生早就提出,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文化而兴盛、衰亡。任何新的文化、包括建筑文化,都离不开历史的沉淀和积累,只是我们怎样去把握和传承的问题。第三,就是体系的对立。有人认为中西文化体系各不相同,要搞现代建筑就不要讲传统,两者不可兼得。这种观念在房地产业界颇有普遍性,在建筑师中间也有很多人是这样看问题的。虽然他们在中国土生土长,但受现代建筑教育多于受传统建筑文化的教育,建筑传统的根基很薄,基本上是喜新缺旧,缺乏建筑文化修养。新一代的建筑师认识上的浅薄必然导致一方面迫于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设法去满足政府领导和发展商的意愿,另一方面又要受到“明星”、“大师”的左右,在我们的建筑报刊、书籍、报告中,到处充斥着西方的建筑文化,许多建筑师难免受其影响,随波逐流。有一位著名的外国的建筑师曾这样说,我在中国的看到的建筑基本只有两种:要么是模仿、要么是彻底的破坏。外国同行都如此深刻地看到中国建筑文化存在的问题,现在,应该是为中国建筑文化传统重新定位、走出重重认识误区的时候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在哪? 反思自身,我们缺乏建筑
文化的自强意识和保护的政策。21世纪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和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有着本质的不同。我们希望直接借鉴西方现成的发展经验,加快自身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尽管我们意识到WTO打开大门以后,西方建筑文化的“狼”来了,但是,如何应对,如何与“狼”共舞,我们缺少思想上、组织上以及政策上的准备,没有适时提出建设方针和行政指导,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这是造成我们现在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日本早在30年代就开始众多的设计大赛,当时提出的口号是“要有日本特色”。战后复兴时,主管部门和建筑师取得共识,要求新建筑物一定要传承日本的文化。即使科技和材料已经发生变革了,还要通过混凝土体现日本传统建筑的本质特点。80年代,在技术革新的大背景下,他们转为全方位地挖掘传统文化的核心,提升到从空间把握传统文化,通过内部构造的研究,对日本建筑文化做出了积极的传承。至今,日本众多新建筑开发仍在积极寻求保持深厚的日本建筑文化特色。不能不说,在日本现代建筑发展过程中,政策指引和保护措施是其建筑文化得以传承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中国和日本的历史不同,现代化的进程不同,但如果我们在“狼”来了之前对本土的文化有一种文化自觉的意识、文化自强的精神,一旦西方建筑文化随着外资投入与技术引进进入市场,我们也不会丧失文化的竞争力,不会出现崇洋的攀比,也会在新一轮的建筑开发中让中国建筑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究竟哪些是中国建筑文化传统?其精髓在哪里?传统中哪些是值得借鉴和发扬的呢?我认为,其中包括:美学原则和建筑形态,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注意环境与建筑交融,崇尚自然美和人性文化所演绎的悟性共鸣的园林景观的构成原则。中国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传统文化并不落后,反而与西方文化的追求很相像。比方说我们许多古城的规划很有文化性和地方性,注意了环境的有效利用,成为了今日的风景名胜。而现在我们一般的城市规划和开发区大多只注意道路的宽阔,缺乏个性化。还有,我们的传统建筑、尤其是居住建筑,展示了人与自然共生的美德,这种美德就是现代西方建筑所探讨的生态性和共生论;而现在很多开发项目受政治、经济利益的驱使,忽视了这些美德,在豪华的小区、宏大的会所中,大多都在延续同一个模式,重复同一个思路,违背了因地制宜、因环境而宜的原则。现在流行的造园艺术也大多停留在公园式的建筑上,既没有发掘中国园林的生态平衡措施,也很少塑造人与自然的精神共鸣,造成了园林与文化的断裂。假使我们摆脱崇洋的迷信,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中国建筑文化将有不可估量的发展空间。意在寻根,志在崛起 当然,我们现在不是主张复古、倒退,也不是针对现有建筑文化的变异现象提倡大家搞义和团式的行为,而是意在寻根,在广采博收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发扬光大,从而启动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核心竞争力,积淀民族的自信,提升自己的平台,真正变与“狼”共舞为引“狼”共舞。创造中国的建筑文化一定要引进西方的建筑文化。他们沉淀出的建筑文化有不少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但西方19世纪、20世纪的文化成就不可能是解决中国今日建筑大潮所遇问题的灵丹妙药,更不可能成为中国新的建筑文化。我们要以传统建筑文化为根,用中西建筑文化激发我们的创新。上海的金贸大厦因为启动了中国传统古塔的神韵而在投标中获胜。最近一批有胆识的开发商开辟了像“观唐”、“九间堂”这样一系列的中式住宅,融合中西文化,创新别墅市场,引领了中国建筑文化的潮流。在北京的长安街上也出现了演绎新的中国建筑文化的楼群。我自己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先后创作过蓝海酒店和中国文化中心等项目,也有一个体会:吸引、引进丰富多彩的外国文化,需要民族化、当地化;同时,继承建筑文化传统,需要结合现代的功能需求和科技发展对其加以现代化;两者不可偏废。当然,继承和发展
中国建筑文化传统是一项跨世纪的工程,有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不能指望一夜之间就花开遍地,文化的崛起需要有一代代人的努力。另外,创新中国建筑文化,只有建筑师的努力是不够的,特别要有发展商和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如果只有一方面的努力是做不到的。内涵就是四个字等级次序。我先声名,我还是一名在校学生,学的专业是城市规划,但是头三年学的都是建筑。说实话,直到现在我也没弄明白什么是建筑,看了那么多大师的作品,不知道他们是怎么设计的。老师让做课程设计的时候也是想到哪做到哪。我们平时学的什么中外建筑史都哪去了,一做实际的东西,那些东西就和没学一样。一说中国古建的文化内涵,都知道是天人合一、崇尚皇权,可是现在呢!现在的建筑还有什么内涵么?建筑,本就没什么大是大非,这就让很多有内涵的建筑作品埋没了。如果你没有名气,那么你的作品会被改得面目全非。真不知这些人在干吗!内涵?官大一级压死人这就是内涵!中国元素由南而北,可以提取的元素很多 中国建筑精髓在于组团和协调,这与中国社会文化分不开,西方则终于个体一优秀,在西方主导人们审美价值观的时代,比我们东方建筑抢眼,可惜中国人很少看到,追求时尚,太躁了 先申明,我是粗人一个,楼上说的那都是不占边的话,没有高瞻远瞩的目光和思想,要学, 要做,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说白了现在的设计师都是受利益的驱使来做每个方案,而不是抱着发场中华民族的文化而做,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团结起来所有的设计师都往一处使劲,相信很快中国有能做出自己的,具有时代文精神的建筑出来,这也是推动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重要的一步!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怎样才很做出中国人自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