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实验探究课教学设计
《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实验探究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化学《必修一》中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碳酸钠、碳酸氢钠、盐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钙溶液、有油污的铜片等。
试管、滴管、酒精灯、烧杯等。【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玻璃、肥皂、洗涤剂等的图片,同学们知道纯碱吗?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纯碱呢?纯碱还能用在其他方面吗?
〖学生〗讨论纯碱在生活及其他方面的应用。
〖教师〗用途如此广泛的纯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化学物质呢?请同学们观察试剂瓶中的纯碱样品,并列出它的物理性质。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碳酸钠样品,并验证其水溶性。〖学生归纳〗碳酸钠是一种白色的粉末状物质,应溶于水。〖板书〗
一、碳酸钠的物理性质
颜色:白色
状态:粉末
水溶性:易溶
俗名:苏打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碳酸钠的组成,这是一种什么类型的物质呢?它可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呢?请将讨论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归纳碳酸钠属于盐类物质,可以与酸、碱、盐等物质反应。〖教师〗请同学们利用提供的实验药品,验证你们刚才的猜想。〖学生〗设计实验,并进行分组实验。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归纳一下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学生〗归纳小结。
〖板书〗
二、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⒈与酸反应:Na2CO3+2HCI===2NaCl+CO2+H2O ⒉与澄清石灰水反应:Na2CO3+Ca(OH)2===CaCO3 ↓+2NaOH ⒊与CaCl2反应:Na2CO3+CaCl2===CaCO3↓+2NaCl 〖教师〗除了上述与酸碱盐的反应之外,碳酸钠还有其他性质吗? 〖学生〗碳酸钠的水溶液时碱性的。〖教师〗你怎么知道的呢?
〖学生〗我用玻璃棒蘸取了碳酸钠的水溶液点在pH试纸上,发现是显蓝色。
〖教师〗非常好,你很会发现问题。还有同学想说说碳酸钠的其他性质吗?
〖学生〗碳酸钠能和CO2反应生成碳酸氢钠。
〖教师〗很好,你是怎么知道碳酸钠的这个性质的呢?
〖学生〗因为碳酸钠水溶液点在pH试纸上后,蓝色很深,说明它的碱性比较强,而CO2是酸性氧化物,所以我推测它们能发生反应。
〖教师〗很好,分析的很有道理,你已经会应用学过的知识了。还有没有同学做其它实验呢?
〖学生〗我将有油污的铜片放入了碳酸钠的水溶液中,但是没有明显的现象。
〖教师〗将有油污的铜片放入了碳酸钠的水溶液中,你希望它有什么现象呢?
〖学生〗油污应该没有了吧。
〖教师〗请同学们联系我们生活中洗碗的经验,洗油污的碗时,最好是用冷水还是热水呢?
请同学们在做一下对比试验,观察现象。〖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归纳碳酸钠的其他性质。
〖板书〗⒋与CO2反应:Na2CO3+CO2+H2O===2NaHCO
3⒌热的碳酸钠水溶液能去除油污。
〖教师〗向碳酸钠水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可以生成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小苏打和苏打有什么性质的区别呢?请大家根据书52页提供的数据,设计实验来区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将方案填入表格内。
〖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
〖教师〗请同学们来谈谈你们设计的实验方案。
〖学生〗展示实验方案,分别取两种固体溶于水、测pH、加热、与盐酸反应等。
〖教师〗前面同学设计的方案合不合理呢?请其他同学来进行评价。〖学生〗评价方案,指出前面同学方案中的不足之处,并进行补充。〖教师〗同学们分析的都很细致,也很准确,下面请同学们按照你们的设计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请同学们来归纳一下碳酸氢钠的相关性质。〖学生〗归纳与总结。
〖板书〗
三、碳酸氢钠的性质
物理性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小于碳酸钠 化学性质
⒈
⒉
⒊2 NaHCO3
△
Na2CO3 +CO2 ↑+H2O
四、碳酸钠的用途及制备
〖教师〗苏打和小苏打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非常广泛,那它们是如何制备的呢?请同学们课后查阅相关的书籍或是网络资料,以它们的用途和制备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字数不限。
〖教师〗布置相关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一、碳酸钠的物理性质
颜色:白色
状态:粉末
水溶性:易溶
俗名:苏打
二、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⒈与酸反应:Na2CO3+2HCI===2NaCl+CO2+H2O ⒉与澄清石灰水反应:Na2CO3+Ca(OH)2===CaCO3 ↓+2NaOH ⒊与CaCl2反应:Na2CO3+CaCl2===CaCO3↓+2NaCl ⒋与CO2反应:Na2CO3+CO2+H2O===2NaHCO3 ⒌热的碳酸钠水溶液能去除油污。
三、碳酸氢钠的性质
物理性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小于碳酸钠 化学性质
⒈与酸反应:
⒉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⒊ 受热分解:2 NaHCO3
△
Na2CO3 +CO2 ↑+H2O
四、碳酸钠的用途及制备
【教学设计思路】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在课堂上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通过以化学实验探究为主要手段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
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则主要是以引导为手段,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本节课,对碳酸钠及碳酸氢钠的学习,教师主要是提供了必要的实验药品和仪器,设置了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来并帮助学生学习。而学生则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先进行预测再进行验证,这样就能体会要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而在碳酸氢钠的学习中,则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比较与分析进行展开的,这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涉及到知识的应用能力,所以,在这里进行合作学习,让程度较好的同学带动基础一般的同学,达到共同进步。考虑到课堂的教学时间,本节课把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教学放在了主要位置,而对碳酸钠的制备则以写论文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会主动找到比课本上更丰富的知识;二是将化学学习延伸到课外,让他们体会到我们学习的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无处不在;三是为后面同学的交流打下了基础,让学生在对自己成果的展示中体会成就感,保持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第二篇:“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摘要:以“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的教学设计为实例,帮助学生建构起“物质的组成,性质和用途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化学实验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从宏观的实验现象到微观粒子反应的实质”等核心思想。
关键词:碳酸钠;建构;思想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8-0058-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8.022
一、设计思路
“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是苏教版《化学1》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的重要内容,教材将钠与碳酸钠安排在同一个单元,不仅仅是因为碳酸钠是含钠的化合物,还在于工业上生产碳酸钠和金属钠的原料都是氯化钠。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本教学设计从熟悉的物质―海水出发(让学生体会到原料的来源广泛),利用好实验探究,比较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溶解性、热稳定性、与酸反应以及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最后由化工生产制备回到海水。帮助学生建构起“物质的组成,性质和用途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化学实验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从宏观的实验现象到微观粒子反应的实质”等核心思想。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碳酸钠的性质,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用途。
(2)认识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溶解性,水溶液的酸碱性及与酸反应的性质比较,学会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转化和鉴别。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手实验、动脑思考,认识化学实验的功能。通过实验、观察、推断等步骤描述并总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2)通过探究实验,规范操作,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艰辛与乐趣,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究中实现认知的突破,收获、交流、分享实验探究的乐趣。
(2)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知识迁移、扩展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习求知欲望;通过实验,培养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与应用。
难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对比。
四、教学流程图
五、教学过程(见表1)
六、板书设计(略)
七、教学反思
1.感悟收获
(1)《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规定“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基于培养学生学科观念,本节课的教学采取从日常生活入手感受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从组成出发认识它们性质的异同;从溶液酸碱性的定性分析到精密的定量测定,利用数字的直观性,培养了学生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2)传感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及时准确的数据呈现为定量实验的设计提够了可行性。从探究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与酸反应速率快慢的实质,由宏观现象建构微观模型的方法,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寻知识。
(3)本节课从教材已有信息出发,启发引导、设计实验探究验证、讨论总结。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了学生的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存在不足
(1)设计的实验形式比较单一,大部分是验证实验,真正让学生创新探究的实验不多。
(2)把握教学的深广度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启发引导学生挖掘知识背后的观念方法,更充分地发挥学习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三篇:浙江省义乌市第三中学高中化学 第2单元 课时2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2.运用对比实验方法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3.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生产、生活中用途。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难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化学性质上的差异。
三、设计思路
由药片溶于水产生气泡的现象引入钠的碳酸盐,在比较了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物理性质的基础上,通过类比碳酸钠与碳酸钙的方法学习碳酸钠的化学性质,进而通过对比实验探究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化学性质的异同,利用两者的性质介绍其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并解释药片溶于水产生气泡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用维生素C泡腾片溶于水,药片迅速溶解并产生大量气泡的实验现象,引起学生探究碳酸氢钠性质的兴趣。将主题引导到钠的碳酸盐性质的研究。(注:维生素C泡腾片中含有碳酸氢钠和酒石酸氢钾。)
[板书]Na2CO3,俗名:纯碱。NaHCO3,俗名:小苏打。(ppt 2)[活动与探究1]取适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样品于小烧杯中,进行溶解性实验。
一、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 Na2CO3:白色固体,可溶于水。
NaHCO3:白色固体,可溶于水。(ppt 2)[过渡]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碳酸钙、碳酸氢钙同为碳酸盐,它们在化学性质上是否会有相似之处呢?现在以碳酸钠为例,进行研究。
[活动与探究2]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取2~3mL澄清的石灰水和氯化钙溶液,再分别向上述两支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振荡,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在实验中训练实验的设计、操作、观察和分析能力。总结出碳酸钠的主要化学性质,并能归纳出碳酸钠与碳酸钙在性质上的异同。
[板书]
二、碳酸钠的化学性质(ppt 3)1.能与某些碱反应
Na2CO3+Ca(OH)2=CaCO3↓+2NaOH 2.能与某些盐反应
Na2CO3+CaCl2=CaCO3↓+2NaCl [活动与探究3] 组装如P51实验2的装置,将滴管中的浓盐酸加入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板书]3.能与某些酸反应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2CO3+CO2+H2O=2NaHCO3
俗名:小苏打
[活动与探究4]用pH计或pH试纸测制得的碳酸钠溶液的pH值。
[活动与探究5] 在一只烧杯中加入50mL 前面配置好的碳酸钠溶液,用酒精灯加热至接近沸腾。将一小块沾有油污(植物油或动物脂肪)的铜片浸入碳酸钠溶液中,静置约2min。用镊子将铜片从溶液中取出后,用水冲洗干净。与另一块沾有相同油污浸入清水的铜片作比较。
[板书]4.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热的纯碱溶液可以去除物品表面的油污。
[叙述]这是利用了油脂在碱性溶液中发生的水解反应,虽然这个反应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这个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却十分广泛。比如碳酸钠可以用来制肥皂、洗涤剂等,就是利用了它的去污能力。
[设问]碳酸钙和碳酸氢钙之间怎样实现相互转换呢?
[思考与讨论]学生可能回答:碳酸钙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钙,碳酸氢钙受热分解转换成碳酸钙。
[设问]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之间怎样实现相互转换呢?
[思考与讨论]学生可能回答:碳酸钠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但是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反应还不知道。
[叙述]碳酸氢钠与碳酸氢钙的化学性质相似,受热时也会分解为正盐、水和二氧化碳,请大家自行写出反应方程式。
[板书]
[活动与探究]学生根据“活动与探究”中给出的“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比较”表格中的信息,设计实验方案辨别未知的白色固体粉末是碳酸钠还是碳酸氢钠。(ppt 5)[过渡] 我们已经知道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有关性质,现在可以解决课前的那个小实验的现象了吗?
[思考与讨论]学生可能要求查看维C泡腾片的说明书,在获得有关成分信息后进行判断。还可能例举出生活中其他的类似现象,比如服用含有碳酸氢钠的胃药后会出现打嗝的现象等。
[过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生产、生活中还有其他用途吗? [叙述]
四、碳酸钠的应用(ppt 6)重要的用途之一是制造玻璃。在工业发达的国家,用于生产玻璃的纯碱量,约占纯碱生产总量的40~50%。
在化学工业方面,纯碱可以用作染料、有机合成的原料;在冶金工业方面,可以用于冶炼钢铁、铝和其它有色金属;在国防工业方面,可以用于生产TNT及60%的胶质炸药。另外,在化肥、农药、造纸、印染、搪瓷、医药等产业也必不可少,特别在生活中,是人们发面做馒头的必需品。
[叙述]
五、碳酸氢钠的用途(ppt 7)利用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性质,可以在制糕点的时候做发泡剂,也可利用能与酸反应的性质,用来治疗胃酸过多。
[练习](ppt 9~11)1.下列物质露置在空气中,不能吸收CO2的是()
A.Na2CO3 B.NaOH C.NaHCO3 D.Na2O 答案:C。
2.下列关于Na2CO3固体和NaHCO3固体性质的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水中溶解性:Na2CO3>NaHCO3 B.热稳定性:Na2CO3>NaHCO3 C.与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的速度:Na2CO3<NaHCO3 D.Na2CO3与NaHCO3相互转化的反应是可逆反应 答案:BC。
3.相同物质的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与过量盐酸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碳酸钠放出CO2多 B.碳酸氢钠放出CO2多
C.碳酸钠消耗盐酸多 D.碳酸氢钠消耗盐酸多 答案:C。
4.将Na2CO3和NaHCO3的混合物加强热,将生成的气体通入足量的石灰水中,生成CaCO3 20.0g,将残留物加足量盐酸时,生成CO2气体11.0g。试计算原混合物中含Na2CO3、NaHCO3的质量各为多少克?
答案:m(Na2CO3)=5.3g m(NaHCO3)=33.6g
第四篇:苯酚性质的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苯酚性质的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安排在乙醇后面的又一种烃的衍生物,学生在学习乙醇的过程中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团对有机物主要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对乙醇中官能团羟基的性质也已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教材在这一基础上紧接着安排入苯酚有其独有的作用。因苯酚的结构中也含羟基,通过苯酚性质的学习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羟基官能团性质的掌握,而苯酚性质与乙醇性质的又有一定的不同之处,让学生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能
更深层次的掌握知识。
从生活入手创设情景,引出课题,分析其结构特征,猜想推测苯酚性质,学生小组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主动构建新知;在此基础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拓展新知。让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实验”、“自行总结得出结论”,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 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轻松学习,并掌握知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苯酚性质实验讨论 , 学习苯酚的性质;
掌握实验探究的学习方法。、能力目标:在实验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实验方案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实
验结果分析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归纳能力;通过苯酚特性的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来研究苯酚这一新物质的学习过程,来培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给学生一个科研的环境,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本节重点:苯酚的化学性质
本节难点:培养学生在知识对比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和完善实验方案的能力
三、设计思路
从同学们熟知的消毒药水来苏入手,创设情景→激活课堂→媒体演示→对比分析→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反馈小结→知识拓展→课后作业。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式的讨论教学
四、教学准备
实验药品:苯酚固体、苯酚溶液、浓溴水、苯酚钠溶液、醋酸、稀盐酸、石蕊试液、PH 试纸等
实验仪器:铁架台、铁夹、酒精灯、试管、试管夹、水槽、滴管等
五、教学过程
(一)教师提出问题。
【教师】一进医院,我们就能闻到一股特殊的气味。这是什么气味?(来苏尔水味)。你知道来苏尔水吗?(常用于医疗器械和环境消毒,它的重要的成分是甲基苯酚)那么,来苏尔有哪些化学性质呢?今天我们来探究它的性质,甲基苯酚属于酚类,研究酚类我们从最简单的酚——苯酚开始。
【学生观察】①观察洗手液(碰巧含酚类物质)瓶体的标签上有一行字“含来苏尔成分”就是酚类物质,闻一闻它香吗?②观察苯酚的颜色、状态,闻一闻气味。
【教师】苯酚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晶体(露置在空气中会因小部分发生氧化而成粉红色),它是我们将要学习的新一种烃的衍生物 , 这一新物质的学习我们采用探究性学习。所谓的探究性学习是以同学们的活动为主体的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具体的步骤一般为:
【投影】一种新的物质--研究结构、查资料提出假说(理论探究)--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科学推论(结论)
--迁移拓展(应用)
【学生】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 跃跃欲试。
【教师】抓住机会,引导学生一起探讨苯酚的结构。
【教师】①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苯酚的结构,突出其中的羟
基和苯基,特别是羟基。
②布置任务:同学们自由分组、自由组合(课前完成),根据苯酚的结构和苯酚可能有的性质。学生兴趣得到激发,表
现出极强的探究欲望,为下部分探究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二)学生理论探究
【 学生 】 学生接受任务后,思维高度活跃;各自确定自己的情投意合的合作伙伴后 , 各小组就活动开了。各小组很快都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并汇报讨论结果;表现出较强的自
主学习能力。
【 教师 】 总结学生提出的各种假设 , 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性质
【 投影 】类比推测
①苯酚和乙醇一样含羟基,乙醇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H2,能发生氧化反应和消去反应,故苯酚可能能与金属钠反应能
发生氧化反应和消去反应。
②苯酚和苯一样都含苯环,苯能发生取代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还能发生加成反应,故苯酚可能能发生取代反应(如和溴单
质等)和加成反应。
③类似于一般的有机物,苯酚能发生氧化反应。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先前观念(苯和乙醇的性质)建构苯酚可能有的性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 教师】 反问 : 苯酚的这些性质是大家从它的结构中推导出来 , 事实上有无这些性质呢 ? 大家能否自己设计实验进
行验证呢 ? 【自然引导学生进入探讨过程】
(三)学生设计并确定验证假设的实验方案
【实验探究一】苯酚的酸性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过程中,热情高涨 , 各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相互补充。很快的提出各种实验方案:组一:在试管中取苯酚溶液约2mL,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组二:取苯酚溶液约1/3,滴加浓NaOH溶液。组三:向碳酸钠(含酚酞)溶液中滴加盐酸和苯酚溶液,进行对比。【实验探究二】苯酚的取代反应
向一支盛有约2mL澄清苯酚溶液的试管中逐滴加入足量的浓溴水。
【实验探究三】取少量苯酚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l%的FeCl3溶液。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可行性分析,投影“实验注意事项”,要求学生每小组作好实验记录,写好实验报告。
【学生】听、记;做好实验前期准备工作后,学生动手开展
实验。
(四)实验验证
【教师】在各小组之间巡回,指正不规范的实验操作,进行适当的指导。本阶段是探究学习的核心过程之一 , 它包括实验过程的实施、实验现象的呈现、反应实质的揭露和实验结论的初步形成。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表现特别认真,小组各成员间分工协作,观察的细致入微,记录的详细完整。分析结果时相互讨论,相互补充,能透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从中
学生很多的能力得到培养,如观察、动手、分析归纳能力;提高了实验操作技术,也加强了合作意识。
(五)汇报实验结果
【学生】各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现象、结论和发现的问题
汇报结果整理记录如下:
【结论 1 】
1、与指示剂反应
苯酚稀溶液使紫色石蕊不
变色
与碱反应
氢氧化钠能使苯酚浊液变澄清
与盐的反应(1)向碳酸钠(含酚酞)中滴加盐酸,现象是:滴加1—2滴盐酸后,碳酸钠溶液褪色,无气泡生成;再滴
加盐酸,有气泡生成。
(2)向碳酸钠(含酚酞)滴加苯酚浊液,现象是:碳酸钠溶液褪色,无气泡生成;再滴加苯酚,仍无气泡生成,切苯
酚浊液澄清。
得出:苯酚中的羟基在苯环的作用下,羟基上的氢活泼些而显弱酸性,酸性比碳酸还弱。
且酸性强弱顺序是:HCl>H2CO3 >C6H5OH>HCO3-【教师】把重要的实验结论记录在黑板上。穿针引线,抓住学生发现的新问题,引导学生探讨。这一阶段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你讲完了我继续。组与组之间相互反驳,又相互合作,力求探讨出实质。表现出对真理追求的那份执著,让老师感
动。
【结论 2 】从实验探究二的现象可得出:苯酚能与溴水发生取代反应 , 得到白色沉淀 —— 三溴苯酚。此时可能会有部分同学会直接下结论:苯酚比苯易发生取代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与苯和溴取代反应的比较 , 来说明反应的难易程度。(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
【学生】激烈讨论,分析比较如下:(略)
【 结论 3】 从分析对比中学生可总结出:苯酚分子里的苯环受羟基的影响容易起取代反应。常用溴水和FeCl3来进行
鉴别和检验苯酚。
【教师】现在我们来书写苯和溴取代反应的方程式。那么你能发现哪些部位发生取代吗?量又是多少?
【学生】激烈讨论,羟基邻对位上的氢被取代,每一摩尔氢
原子被取代需要一摩尔溴。【教师】此反应又可定量计算的依据。
(六)总结本节探究内容,上升为理论;并重申探究式学习
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探究的内容得出总的结论:
【结论】苯酚即具有苯基的性质,又具有羟基的性质,但因官能团之间存在相互的影响,使苯酚有具有一些不同的性质,如弱酸性,易取代等性质。
实验、观察仅仅是认识的基础,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才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关键所在。在每一次实验后,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数据综合分析,并用于解决一些新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抽象、概括,形成较完善的理性认识,总结出各知识点内在联系,从而得
出问题的一般规律。
【教师】最后点出:
(1)我们在以后学习其它烃的衍生物时,既要研究其中官能团的共性,又要掌握官能团在不同“氛围”内的特性。
(2)本节课我们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也就是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掌握该学习方法对我们今后学习有一定的指
导意义。【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酚
苯酚
(一)酚类:羟基与苯环上的碳原子直接相连构成的化合物叫酚
官能团:—OH
分子式:C6H6O
(二)物理性质(略)
(三)化学性质
1、弱酸性(石炭酸)
2、苯环上的反应
3、显色反应
第五篇:2013-2014学年高中化学必修1(苏教版)教案第2单元 课时2 碳酸钠的性质和应用 补充习题
第二单元 课时2 碳酸钠的性质和应用 补充习题 1.106 g NaCO和84 g NaHCO分别与足量的盐酸溶液反应,其中()233A.NaCO 放出的CO 多 B.NaHCO 放出的CO 多 23232C.NaCO 消耗的盐酸多 D.NaHCO消耗的盐酸多 2332.鉴别NaCO和NaHCO两种固体,不可以采用的方法是()...233A.溶于水,加石灰水 B.加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C.配制成同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测pH值
D.滴加同浓度的盐酸 3.下列化合物与小苏打溶液反应,没有气体或沉淀生成的是()A.烧碱 B.硫酸氢钠 C.氢氧化钡 D.稀盐酸 4.可用于判断碳酸氢钠粉末中混有碳酸钠的实验方法是()A.加热时有无气体放出 B.滴加盐酸时有无气泡放出 C.溶于水后滴加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生成 D.溶于水后滴加BaCl稀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25.下列物质的俗名与其化学式、用途都相符的是()A.烧碱、NaCO、制玻璃
B.小苏打、NaHCO、治疗胃酸过多 233C.苏打、NaOH、造纸
D.食盐、NaCl、化肥 6.向200克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反应后将所得溶液蒸干,得到固体13.7克,则通入的二氧化碳的体积为()A.1.12升 B.2.24升 C.3.36升 D.4.48升 7.下列关于碳酸氢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碳酸氢钠固体受热分解为碳酸钠 B.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钙溶液,立即产生沉淀 C.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反应为:NaHCO+Ca(OH)=NaOH+CaCO↓+HO 3232D.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过量澄清石灰水,反应为:2NaHCO+Ca(OH)=NaCO+CaCO↓+2HO 322332
8.加热4.2g小苏打,直到再没有气体放出为止,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为()A.1.68g
B.2.65g C.3.36g D.5.3g 有相同质量的两份NaHCO粉末,第一份加入足量盐酸,笫二份先加热使其 9.3完全分解再加足量同质量分数的盐酸,则两者所消耗的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比 为()A.2:1
B.1:1 C.1:2 D.4:2 10.将一定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混合物加热灼烧至恒重,将放出的气体通入足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充分反应后得到沉淀1.0g,加热后所得到的固体物质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收集到2.2g气体。计算原混合物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质的量之比。11.工业生产的纯碱中常含有少量的NaCl杂质。某校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为了测定混合物中纯碱的质量分数,拟使用下图实验装置,先测定一定量的样品和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质量,再计算混合物中纯碱的质量分数。甲 乙 丙(1)甲装置的作用是 ;丙装置的作用是 ;
(2)乙装置反应前先通数分钟空气的作用是,甲装置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是。(3)若去掉丙装置,测得的CO质量会(填“偏大”或“偏小”)。
(4)若取ng样品装入广口瓶,且反应前填满碱石灰的干燥管丁总质量为mg,实验结束后称得干燥管丁的总质量为w,则NaCO质量分数的计算式
23为。参考答案 1.C 2.A 3.A 4.D 5.B 6.C 7.B 8.B 9.B 10.1:2。11.(1)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
(2)排出装置中的二氧化碳气体;CO+2NaOH==NaCO+HO 大(4)22n
(3)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