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精品教案

时间:2019-05-13 01:15: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精品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精品教案》。

第一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精品教案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教学这首诗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1.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你们在课外都积累了哪些古诗?

学生反馈背诵。

(2)由旧知引入送别诗。2.指导读诗题,解诗题。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试读课题。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课题,想想怎样读比较好?(2)指名读课题,学生思考:从课题中读懂了什么?

学生反馈。教师提醒:诗题告诉我们是谁送谁到什么地方去?(3)教师总结,重点强调:

元二:姓元,在弟兄中排行老二,因此称他为元二。

安西: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唐朝时设立在西北边疆的最高军政机构。(4)师指导读课题 3.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积累的一系列古诗,引导学生走进美妙的古诗世界,创造学习古诗的氛围。读清、读懂题目,为后面的理解诗意、品味感悟诗情奠定基础。】

(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现在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1页,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谁来读读阅读提示?(提醒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两个生字和几个多音字的读音。)(2)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3)指名学生读诗,适时纠正错误读音。

教师相机强调多音字,区别不同意义的多音字的读音,并让学生组词。(舍、朝等)

师指导学生书写“舍”。要求:这是教材中要求掌握的生字,大家在写的过程中要注意人字头的写法。教师巡视。(4)学生齐读古诗。

2.学生默读古诗,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请大家默读古诗,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这首诗讲了什么? 提醒学生结合注释。

理解地名时,教师可适时出示从渭城到安西的地图,引导学生体会渭城至安西的路途遥远。(2)同桌之间先试着说一说。(3)指名学生说全诗大意。

老师发现学生理解的难点,并适时指导理解难理解的词语。(如朝雨、轻尘、故人等)(4)指名学生具体生动地概括诗的大意。

(5)出示背景视频,教师总结诗意并抒情解说,学生回顾古诗大意,体会古诗中朋友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境。

3.学生同桌互读,要求读出感情,注意节奏。

(1)师配乐范读古诗。(背景音乐:《阳关三叠》)

(2)学生多种方式读诗,教师指导有感情地读诗。(学生互读、师生共读、教师范读、指名读)。(背景音乐:《阳关三叠》)(3)学生配乐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指名读、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够把诗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在读的基础上,学生交流已读懂的内容,教师适时点拨,从而梳理出诗的大意,感悟诗情。】

(三)创设情境,悟酒中情。

1.过渡:从这首诗中,我们体会到了离别时朋友之间的依依不舍,请大家看大屏幕,你们又会有什么感受呢?

出示课件:从渭城到安西一路上地形地貌变化图片。2.学生交流、反馈。

3.引导学生感受:渭城距安西路途遥远,自然环境恶劣,一路上交通不便,元二孤身前往安西,远离朋友,举目无亲,作为朋友,王维心中一定充满牵挂和担忧。4.出示后两句,教师范读。

此地一别不知何日再相见,因此,在这离别的时刻,王维举起酒杯,脱口而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启发学生思考:这一杯杯的酒中包含着什么?师生引读后两句。(板书:酒。)

师:离别之际的留恋与不舍,都赋予了临别时的这一杯酒,让我们举起酒杯,送别元二,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前路珍重的关切与牵挂,都凝聚为离别时的瞬间豪爽,让我们再次举起酒杯,送别元二,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建功立业的期盼与祝福,都汇成离别时的这杯酒,让我们再次举起酒杯,送别元二,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6.师生共唱《阳关三叠》。

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写出了1200年前朋友之间的普通送别,却饱含了朋友之间真挚的惜别之情,以情谊殷切、韵味深永而独树一帜,当时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阳关曲》。

(师先清唱,再播放音乐,师领唱,学生跟唱。)7.摘抄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角色体验,拓展想象空间,带领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通过感情诵读,师生共唱千古名曲,摘抄千古名句,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魅力。】

(四)尝试背诵,拓展延伸。1.背诵《送元二使安西》。

同学们,如果有一天,你们来到渭水河畔,看到杨柳依依,你一定会记起两个人在这里依依惜别的情景,也一定会想起这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因此也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

(背景音乐:《阳关三叠》)

2.古诗中还有许多是写送别的,请同学们读一读你们课外所搜集到的送别诗。(出示PPT,教师和学生一起对诗。)

(五)布置作业,发散思维。

1.口语交际:除了饮酒,他们彼此之间还会说些什么?说一说,演一演。2.小练笔:试着把这首诗改写成为一篇记叙文。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利资源,填充“空白”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驰骋想象,激越创造性思维的实际操作行为。设计本环节,使学生不仅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上有所提高,也在精神上与诗人发生共鸣。】

五、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祝 福

关 切

期盼

王维

元二

依依惜别

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家以前见过我吗? 生:没有。

师:这是第一次见面,肯定比较陌生,是吧!生:是。

师:那么大家再向下看,今天来了这么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看着这么多的老师,你们心里紧张吗? 生:不紧张!师:不紧张是吧!好,那么一般情况下,人在紧张的情况下,会表现出来什么呢?来,你来说。

生:冒出一身冷汗。生:就是全身颤抖。

师:手会发抖,那么腿会怎么样呢? 生:心跳加速。

师:心跳加速,腿会发软。

师:好,那么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还比较陌生。那么如果,我们通过这节课的了解以后,我们彼此之间有了了解后,我们就会成为什么呢? 生:朋友。

师:好,那么想不想成为老师的朋友呢? 生:想。

师:想的请把手举起来。对,那位同学举得非常高,非常有诚意,好,好,咱们把手放下。师:同学们,知道老师姓什么吗? 生: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老师告诉我们的。

师:老师告诉你们的,好,你说。生:屏幕上面还有。

师:你是个观察仔细的孩子,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好,老师来自哪里呢? 生:陕西。

师:是的,来自陕西西安。在座的同学,有没有去过西安的?你去过吗? 生:我去过!

师:你对西安有哪些了解呢? 生:我知道西安有兵马俑。师:秦始皇兵马俑。

生:我知道那里还有大雁塔。师:对,大雁塔。

生:我去过那里的大唐芙蓉园。生:我去过秦始皇墓。

师:看来大家对西安了解的非常多,那能不能介绍下你自己啊?你来 生:我叫,今年十岁了!在实验小学上学。师:好,还有吗? 生:我叫,今年在实验小学4年级1班上学。师:好,还有吗? 生:我叫,今年在实验小学4年级1班上学。师:好,还有吗?你来!生:我叫,我在实验小学4年级1班上学。师:能不能说一些其他的?爱好 ? 生:我叫,我的爱好是发明创造。

师:看来大家已经介绍了自己,那么还有许多同学想介绍的,那么把这个机会留到我们的课堂上,等会儿我们来认识。刚才同学们已经说了,西安许多同学已经去过,也了解过了,那你知道在古时候的西安它又叫什么吗?你来。生:秦国。

师:秦国当时的国都在咸阳。好,古时的西安又称长安,有长治久安的意思,同学们,在汉与唐时期,长安尤其的繁荣,特别是在唐时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诗人,你知道哪些诗人吗?你来!

生:我知道李白。

师:能不能背上一首李白的诗?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师:如果能再有感情些,那就更好了。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师:背得倒不错,但这仅仅是在读字,谁来有感情的读一下!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师:是不是有点紧张? 生:恩。

师:好,是这样,不要紧张。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师:真棒,小诗人。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也有一首诗,我来读第一句,如果你们知道,就一起请接下去好吗? 生:好。

师:独在异乡为异客,生:每逢佳节倍思亲。师:遥知兄弟登高处,生: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生: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

师:是的,这首诗是王维17岁的时候离开家乡在古都长安所做的,同学们,王维当时17岁,不仅才华横溢,就对人生之间的离情别处理解的如此的深刻,可见,他能写下这样的千古名篇,与他的一些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其实、王维还与宁夏?有着密切的联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赞美生在沙坡湖的黄河岸边。好了,经过现在这段谈话后,你们还紧张吗? 生:不紧张。

师:好,手还发抖吗? 生:不发抖。师:手还发软吗? 生:不发软。师:心还跳吗? 生笑。

师:如果心不跳那就坏了,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上课吗? 生:可以。

师:好了,上课。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今天啊,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来欣赏他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接下来,请大家把书翻到101页,老师来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来先读一读课题,想一想,从课题中,你读懂了什么?好开始吧!生读课文。

师:好了,谁来说一说,从课题手中你读懂了什么?好你来说。生:我知道了这是王维的一首送别诗。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的? 生:送。

生:我觉得这是一首很有情分的师,我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看出的。师:从课题中。生:送元二使。师:送谁呢? 生(齐):元二使。

师:元二在这里是王维的朋友,他姓元,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因此称他为—— 生齐:元二。

师:如果一个人姓董,在兄弟中排行为老大,我们称他为: 生:董大。师:董大,《别董大》,这也是一首送别诗,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接触到,好,从课题中你还懂得了什么?

生:这是在安西,王维送元二使。师:有么有不同意见?是在安西吗?

生:不是驶向安西,是从安西往外走,是送元二驶向安西。师:在这里,驶是什么意思呢? 生齐:出使。

师:谁出使安西呢? 生:元二呢?

师: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 生:王维。师:对,是的。王维,送谁。生:元二。

师:出使安西,知道安西在什么地方吗?好,你来说。生:安西在陕西。师:是吗?你来。

生:安西,是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师:对,你一定预习了,很好。下面谁来读一读课题,好你来读。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注意,在元二后面稍微停顿下。生再读:送元二使安西。生2:送元二使安西。生3:送元二使安西。师:送元二使安西。生齐读。

师: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请同学们注意看大屏幕,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好,自己读自己的,读到你满意为止。生自由读。

师:好,谁先来给大家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都通诗句。生读。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好。

师:他不仅读出了古诗的韵味,而且还带上了自己的情感。好,你来。生读。

师:非常的准确!谁在来?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题目怎么读?送元二——使安西。生读。

师:好,同学们。刚才大家读的非常准。在这首诗中有很多的多音字,刚才大家在读的时候有一个字读错了,好了,看一下,这是一个多音字,那我们可以判断一下,根据不同的意思,在这首诗中应该读什么呢? 生:舍shè。

师:那么客舍是什么意思? 生:旅店。

师:对,旅店的意思。同学们,舍,不仅是多音字,而且是我们教材中需要会写的!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个字怎么写的。

师:舍:是个会意字,因此我们在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上面人与一字是屋顶,十子字架放正中,口字根基定要稳,一所房子就建成。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写字的纸,来把这个字写两遍,在写字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姿势要正确,头要正,身要直,臂要?,足要安。来,开始。师:写两遍,好多同学已经写好了,写好的,请放在桌上。好了,写完了吗? 生:写完了。

师:好,我们再根据要求来读读这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预备——起。生齐读。师:好的,大家读的声音真响亮。好,同学们,读懂了,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古诗,这是我们学古诗的最基本要求,如果要想读出感情,还需要我们了解这首诗写了什么!接下来,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这首诗,结合注释,想想古诗写了什么? 生轻声读课文。

师:好,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哪些词语,理解了哪些诗句!好,你是说词语还是读懂了诗句。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思是在这离别的时刻,王维送元二和他离别。师:好。

生: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这杯酒喝完了,元二就走出了阳关,王维就在阳关没有了故人。师:好,谁能再来说得具体。

生: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就是西出了阳关就没有了比我们更好的朋友了。生2:朝雨的意思是早晨下雨。师:对,早晨下了一场怎样的雨? 生:非常大的雨。

师:恩?有没有不同意见?你来。生:应该是早晨下了一场小雨。

师:为什么?你从哪个地方看出下来了一场小雨? 生:邑轻尘!师:从哪个字? 生:邑。

师:邑,是什么意思呢? 生:湿了。

师:对,湿了路上的尘埃说明是一场? 生:小雨。

师:那么谁能句子连接起来再说一遍?好,你来。生:这种下起了小雨,路上的尘土。师:尘土怎么样了呢?

生:咸阳城的清晨下着小雨,很下的雨打湿了路上的轻尘。

师:湿了地上的尘埃,这就是润物细无声。谁能再说说第二句的意思,好,你来。生:第二句意思是客舍周围的青青的柳树的颜色更加青青了。师:为什么更加青青了?你来。生:因为早上下了一场小雨。

师:在细雨润物中,柳树的颜色更加。生:鲜艳。

师:那么谁能把前两句连起来说一说呢?好,你来。

生:意思说渭城早上一场零星下雨,滋润了路上的尘埃,客舍周周的柳树在雨水中显得更青了。

师:这样的景色怎么呀?是啊,那你能不能带上这样的感受来读一读? 生: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师:你觉得他读出了这样的美了吗? 生:读出了。

师:好,读出了,谁再来读一读。

生: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好,谁来说一说后一句什么意思?好,你来。生: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思是,请你再干一杯别离酒吧,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西出阳关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

师:在这里故人就是什么意思呢? 生:老朋友。

师:不仅在这里是老朋友。在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中,故人也是指? 生:老朋友。

师:好,那么接下来,谁能用完整的具体生动的语言描述整个诗的意思呢?好你来。

生:咸阳城的清晨下着小雨,打湿了地上的尘土,旅店旁边的柳树都显得更加亭亭玉立了,王维好像再向元二说请再饮一杯酒吧,西出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个老朋友了!

师:王维的诗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下面,让我们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再一起读读这首诗。送元二使安西。生齐读。

师:好,同学们。渭城的景色,美丽吗? 生齐:美。

师:然而就在这么一个美丽的早晨,元二就要启程出发了。渭城在古城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因此被称为渭城。而阳关在今甘肃西南,是古时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当时的阳关以西就是那么遥远。这又是一幅怎么样的画呢?一路上云山浩渺,大漠茫茫,黄沙漫天,举目无亲,陪伴他的是无尽的戈壁和满目的荒凉,从渭城到安西总共3000多公里,就算用上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得用上整整半年的时间。同学们,这就是元二一路所经之处,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感触的?你来说。生:我感觉元二当时很艰苦。师:路途非常的。生1:遥远。师:还有。

生2:人们现在不保护地球,让那些值得我们去珍惜的故址都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元二一路上特别的艰辛。

生3:我觉得元二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累了,再看见这一幕,肯定要累趴下了。

师:好,说不定啊元二一路非常的辛苦,非常的艰辛。那么作为王维的好朋友,他知道这些吗?

生:不知道。

师:同学们,唐代著名诗人岑参曾经有诗云,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读。师生齐读: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这样一个离别的日子里,王维深知元二此行的艰辛,在这一刻,王维心里会想写什么?说些什么呢?现在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同桌互说。

师:好了,谁来说一说。在这离别的时刻,王维心里会想些什么?对朋友会说些什么呢。生:我觉得王维这时心里很伤心,因为多年的好朋友,就在此时离他而去了。师:为什么会伤心呢?因为在这时侯对朋友很—— 生:思念。

师:思念?对吗?还可以怎么说。生:他会对老朋友觉得惋惜。师:惋惜,你来。生:恋恋不舍。师:恋恋不舍,除了恋恋不舍还有吗?你来。

生:王维心里很伤心,他希望元二能快点回来,和他重逢。师:对希望他早点回来。还有吗?你来。

生:王维就想王维肯定恋恋不舍,想老朋友到了阳关没有朋友,要记得给我写信。师:对,还有吗?

生:元二,你就要出使安西了,安西好遥远,而且还要跋山涉水,希望你好运。师:好个之心的朋友啊。

生:王维希望元二能多陪他一会儿多在这里多呆一会。

师:这是对朋友的留恋,那么想一想,此次元二是奉着朝廷的旨意去安西的,肩负着建功立业的伟任,想一想在这离别的时刻元二还会对他说些什么?他又希望怎么样?好你来说。生:他希望他朋友也和他一起去。师:是谁去呢? 生:元二。师:是元二吗?

生:应该是王维,王维希望元二不要去,留在这里陪他。师:是吗?有没有不同的?

生:元二说,王维你在这里等我,等我出使完朝廷的旨意后,向皇上辞行后就回来陪你,你一定要等着我啊。

师:好,想一想,在这个时候王维还会希望朋友怎么样呢?他这次是带着朝廷的使命去的,如果是你,你希望他怎么做。

生:如果是我,我希望他能完成使命。师:这是对朋友最好的。生:使命。

师:好,从同学们的谈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此时此刻的王维他一定充满了对朋友的留恋,还有对朋友的关心关起,同时呢,还有对朋友最好的。生:祝福。师:然而在这离别的时刻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一杯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同学们,此时此刻,这还是一杯简单的酒吗?这酒中还包含了王维的什么情意?包含了什么?

生:恋恋不舍之情。

师:好,带着这种感情,你来读一读。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充满了留恋。还有呢? 生:对他的朋友充满了关爱。

师:既然有这么多的关爱,一杯酒够不够? 生:不够。

师:那我们就来多几杯酒读一读课文。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除了留恋,除了关心,还会有什么? 生:还会有王维对元二的祝福。师:好,你来读一读。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好,数不清这是第几杯了,可是,喝了这杯酒,元二就要启程出发了。让我们也一起举起酒杯再送元二一程吧!劝君更尽一杯酒——预备起。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同学们,在这里离别的时刻,酒逢知己千杯少,离别方知故人情。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这样的情感了吗? 生体会到了。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乐朗读一生读。

师:你已经深深地陶醉在其中了,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了。再指名读。

师:你读出了自己的节奏自己的理解来了。再指名读。

师:你已经读出了古诗的韵律,等到有一天,你能刷刷刷写出到纸上来,你就是诗人。好,你来。再指名读。

师:看到大家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一读,好吗? 生:好。师配乐朗读。师:好,一起来。配乐生齐读。师:细雨如丝柳色青,离别情深意更浓。根据这首诗,人们把它谱成一首曲,叫《阳关三叠》,也叫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想听一听吗? 生:想。

师:老师来唱。老师配乐唱诗。

师: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唱好吗? 师生共唱。

师:当时一杯酒,千古仍唱曲三叠,一杯酒,一句话,一首诗,一声情,同学们,让我们现在闭上眼睛,想像当时的画面,背诵这首诗,预备起。学生背诵古诗。

师:人生自古多离别,要想真正理解那段穿越时空的离别之情,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慢慢的去品味这首诗。好,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下,在学习这首诗中,我们运用了哪些方法?请同学们看大屏幕。首先我们运用了什么方法呢? 生:我们运用了读准字音的方法。

师: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诗句,好,其次呢? 生:其次是结合古诗,理解诗句。师:然后呢。

生:联系生活,体会诗情。师:最后呢

生:读出感情,注意节奏。

师:这就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些好的方法,同学们,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对我们写出了朋友之间依依不舍地离别之情,那么当朋友远去之后,诗人又是怎样的心情呢?接下来,让我们欣赏王维的另外一手送别诗《山中送别》。同学们可以结合我们刚才总结的学习古诗方法,也可以总结我们平时的学习经验来读一读这首诗,小组之间合作学习,好,现在开始吧!生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师:好了,同学们,哪个小组先来给我们读一读,你们是一个个读呢?还是一起读呢? 小组齐读古诗。

师:好,非常好。你们是一起读呢还是。小组齐读。

师:你们读的非常棒,特别是把最后一个标点。我们一起再来把最后两句读一读。好,谁来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吗?好,你来。很难说,但是老师相信你们能说。生:山中把老朋友相送之后,太阳落山的时候把——日落了,把柴堆掩盖了。师:是吗?太阳落山后,诗人回到家里关闭了家门后两句谁能来说一说。

生: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的意思是,春草明年还能绿,但是王孙明年还能不能归来? 师:王孙在这里就是—— 生:老朋友元二,故人。

师:那么从这首诗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作者很想念王孙。

师:很想念王孙,就是很想念他的什么? 生:老朋友。

师:假如你是他的朋友,你听到了朋友的召唤,你明年还会不会回来啊? 生:会。

师:即便是不能回来,但我也相信啊只要友情在,哪怕天涯海角,我们的心也在一起,这就是。

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这也是送别诗中的名句。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古诗中还有很多有关送别的诗句,下课以后我们可以搜集这样的名句,搜集出来读一读,背一背。最后还留给大家一个作业,试着把《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改写成为一篇记叙文。最后老师还想借用高适的送别诗送给大家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宣布下课。

第二篇:六年级《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再过十几天你们就要毕业了,就要离开母校,离开朝夕相伴六年的同学,分别在即,有何感想?(心情怎样?)

2.是啊,人生自古伤离别。提到分别,总会使人觉得伤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板书课题,齐读)

二、释诗题,解诗意。

1.从题目当中你知道了什么?

2.是谁送元二使安西呢?说说你对王维的了解。3.再来读读诗的题目。(注意停顿)

4.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我们不仅要知道怎样学诗,更要知道怎样来自己学诗。怎样来自己学呢?

接下来,我就要考考大家会不会自己学诗。拿起书,自己读,读准,读通,读熟,边读边对照注释,理解了诗意,你会读得更出色。

5.怎么样,都学会了吗?谁来读一读?

他是在读诗,而且是用现代的方法在读诗(板书:读),古人可不是这样读的,看见过古人读诗吗?(生:摇头晃脑)不只是摇头晃脑,而是在吟诗(板书:吟),吟出了诗的韵味儿。想不想象古人那样来吟诗?那就请你听好了。

三、讲平仄,练吟诵。

1.古时候很多人写诗都会遵循一个规律——平仄规律,(板书:平仄)2.什么是平,什么是仄呢?很简单,普通话里有四个声调,分别是第--前两声称为平声,三四声称为仄声。举个例子比如“渭城”,“渭”是几声,哪个声调?“城”是几声,哪个声调?

怎么读呢?遇到平声,读的时候要把它的声音延长,那就叫做——平长,如果遇到仄声,读的时候要把它的声音——收短,那就叫做——仄短,为了区分容易,用“—”表示平声,用“︱”表示仄声。标上平仄,这首诗就成了这样,请看屏幕。(课件)

3.平长仄短的规律知道了,还要知道朗读的规律。读时要两个字一读,关键看第二个字,如果第二个字是平声,就把它的声音——延长,如果这个字是仄声,就——收短。

先来看“城”,平声还是仄声?把声音—— 城——渭城——朝雨——第一句——整首诗 4.指名读,齐读。

四、创情境,入意境。

1.有一首古琴曲叫《阳关三叠》,是唐代最流行的音乐之一,就是根据这诗谱曲而成,想不想听?闭上眼睛。(播放,范读。)

当你静静地聆听时,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用语言描绘一下。

引导:雨后,呼吸,这里的空气——

这里的柳色——

这里的客舍—— 能读出这么美的渭城吗?

2.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清晨,一对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从哪儿可以看出他们是好朋友?

注意到酒了吗?这只是一杯普普通通的酒吗?这是一杯怎样的酒啊?

引读:这是一杯离别的酒──生读“劝君„„”

这是一杯祝福的酒──生读“劝君„„”

这更是一杯连心的酒啊!──生读“劝君„„”

3.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此次分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这一别,朋友要到哪里?(屏显:元二出使安西图。)从渭城到安西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也要走整整半年的时间

4.当时的阳关以西又是什么样啊?(播放视频)

(画外音:这便是当时的阳关以西,满眼的荒漠,满目的荒凉,陪伴他的只有那无尽的荒草,除了荒漠还是荒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

此刻,身为好友的你,有什么话要对元二呀? 师: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 师:渭城这儿有喝不完的家乡水,听不完的家乡话,安西那儿——举目无亲、乡音难觅

引读: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所以的牵挂、所有的担忧统统化作——生读“劝君„„”

5.正所谓千言万语化作薄酒一杯,一切尽在不言中,来,朋友,举起酒杯吧!——生读“劝君„„”

6.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喝完这最后一杯酒,元二就得起程了,让我们一起举起酒杯,再送送元二吧!(配乐诵读)

7.喝下这杯酒了吗?什么滋味?(板书:情)

自古至今,有了情,文字才有了生命的活力;有了情,人间才有了万古不朽的诗篇。

8.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逝了,没想到,此次一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再一起吟诵这首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师生共读。

五、课外拓展

1.古诗当中,关于送别这一话题留下了很多名篇佳句。你在课前还搜集了哪些送别诗?能不能用今天学习的平仄式诵读法来读一读。

第三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是唐朝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他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而喻。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心和祝福。

二、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过程目标:采用个别读,齐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中悟情,读中悟美。

情感目标: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感悟诗情、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本课设计侧重从潜心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诵读体会法——课件演示法

五、教学准备: 课件

一、(李叔同的《送别》引入古诗)找地名,初读解题。

1、(课前播放幻灯片《送别》)板书:送

谁能用“送”组个词 ? 能用这个词说句话吗?说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一件什么事情,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是啊,从古至今,“离情别怨”可以说是永恒的旋律。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落寞惆怅,总是特别的伤感难过。刚才,我们欣赏的乐曲是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先生创作的《送别》,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1200 多年前,也有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在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中尤其脍炙人口,传唱千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段深厚的情谊吧!(出示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2、谁会读这个课题?你从诗歌题目中明白了什么?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

理解“使”:出使。你是怎么知道的?(看下面注释的)表扬学生:真好,学会了看注释,就能学的更快!去哪儿?(干什么?可以不去吗?)

解读“安西”:安西又在哪儿呢?(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你又是怎么知道的?表扬:又多了一个会学习的孩子。新疆是中国最西边一个遥远的地方。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板书:王维 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谁了解王维?谁还有补充的? 你来读一读课题?

听老师来把这个课题读一读?送——元二——使——安西 指名读。你来读。表扬:翘起大拇指,我注意到你读得时候脑袋一点一点的,你在感受我们古诗的韵味儿。一起读。别读得那么有力。

二、读全诗,掌握节奏。

1、生自有反复地读。

下面,请大家对照资料、注释,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清爽了、顺口了为止。

2、指名读

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清清爽爽地读。

3、读得不错!比如:后鼻音读得那么准!“朝雨”的“朝”在这里读“zhao”,“客舍”的“舍”在这里读“she”,真是读得非常准确!谁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4、有味道了。我请你来推荐一个你们班的朗读高手来读读看!

5、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次,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6、生齐读诗歌。

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三、知诗人,以画解诗。

1、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画面、读出情绪来。

2、大诗人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读王维的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

把手放下,请大家轻轻地读一读,看看注释,看看插图,想想,画面上有些什么?

(板书:雨)什么时候的雨?是怎样的雨呢?

清晨下着小雨,淅淅沥沥,打湿了地上的尘土。“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湿润了路上轻微的浮沉,而不湿路。雨也多情,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板书:柳)想象一下,怎样的柳树?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怪不得说“新”。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柳还是“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表示依依惜别。

(板书:客舍)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

清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你能把它美美地读出来吗? 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谁还能陶醉其中地读一读。

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王维诗中的这幅画。

三、品诗意,三叹“更尽”。

1、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

同学们请看,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满眼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无尽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西出 阳关——无故——人啊!(板书:故人)

2、这一去,要到哪里呀?(投影出示路线图)渭城在如今陕西省渭河以北,所以称之为渭城。阳关在如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再往西走,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啊!

满眼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有那荒山野岭。如果是照当时元二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

3、元二即将远行,此刻诗人王维心中该有多少话要对他说呀!孩子们,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接着“元二呀——”,写一写诗人心中那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播放乐曲《阳关三叠》)学生可能会写:

生1: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

师:好朋友,多关心啊。好一个知冷知热的朋友啊!

生2: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了。路上要小心一点。

师:照顾得多么无微不至呀!多么善解人意啊!

……

元二,渭城的风景多么美啊!亲爱的朋友,我多想和你一起天天观赏美景啊,可你却要远行千里,不知何时才能相聚,此刻,只有------

元二,亲爱的朋友啊,你在安西没有亲人,没有朋友相伴,我不放心你啊,却又无可奈何,此刻,只有-------

元二,亲爱的朋友,握着你的手,千言万语,只化作――

4、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门外的马车就要起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不舍,这份依恋,再次举杯——劝君。(板书:依依惜别)生齐读。

5、不知道喝了几杯了,这杯酒喝完了,元二也该启程上路了。来,我们踏歌吟诵全诗,为元二送上一程吧!(播放《阳关三叠》)从大家的声音,我感觉到你们都明白了这首诗,那你们能将这首诗默写下来吗?

四、明古风,体会别意。

1、多情自古伤别离,同学们古往今来送别的诗数不胜数。听,这是李白在目送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听,这是高适在安慰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同学们,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朋友虽然远去了,但我们更相信:

(课件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短暂的40分钟到了,老师也要和大家说再见了,真有些舍不得。就让我们一起再深情地吟吟这首诗,作为临别赠言吧!

五、背古诗,课外积累

老师为你们搜集了一些送别诗印在资料的后面,同学们可以好好地读一读,记一记,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境编一个故事呢!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雨 客舍 依依惜别 柳 故人

第四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模版)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借助注解,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目标: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

情景渲染学习法

对话交流学习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唐朝的送别诗,指课件:送元二使安西(指名读,指导好停顿:送元二使安西)

2、解释诗题。

读了诗的题目,你明白了什么?(使是什么意思?安西在哪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是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连起来说说意思。再齐读。(评价:读很有节奏。)

3、简介作者。

诗题读懂了,那你对于诗人王维又有多少了解?(学生发言后课件出示王维介简: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师读完苏轼的评价后说:是这样的吗?我们现在就来读读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生自己来介绍作者,可能谈到王维的诗集、书画、古诗。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点。】

二、读诗句,晓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

打开课文,老师有两个要求:1.自由读。2.反复朗读,直到把诗读正确读的很有味道为止。

2.指名读,正音。

【指读古诗,主要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入手。读完后让其他学生来评价。注意多音字:朝

尽】

3.初步解释诗意。读了那么多遍古诗,能告诉我你理解了哪句诗?(此处不要求深挖,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注解去理解。】

三、品诗句,明诗意。

1、画中物

1)默读古诗,边读边感受,如果我们为诗配上画,你觉得画面上都有些什么,从诗句中圈出来。

2)你想画些什么?(边交流边板书:朝雨、客舍、柳色、美洒、故人)

2、画中情

预设一:渭城的景

①、过渡语:是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说说你看到的雨是怎样的吗?从哪里读出来的?

②、指导朗读第一句。

③、柳:道路两旁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柳树?从哪句话读出来的?柳色为什么是新的?

④、指导朗读第二句。

⑤、雨后,让我们闭目深呼吸!有什么感觉?(清新、清爽)⑥、指名朗读一二句诗。⑦、齐读一二句诗。

⑧、好一幅朝雨客舍柳色图呀!(师补充板书:图)

过渡:杨柳不识人间情,抽枝长叶笑春风。课件出示关于柳的诗句

①、有什么发现?(都有柳)为什么他们的送别诗中都有柳呢?你们猜一猜。

②、你觉得王维看到这青青的柳树,他感受到了什么?读一二两句,谈谈一二句诗的意思。⑨、是啊,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此刻在王维眼中这绵绵细雨仅仅是雨吗?还是什么?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预设二:美酒

故人

①、猜猜看元二要出使安西是怎样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言)③、课件出示地图。

【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

④、课件出示安西阳关的图片,(师: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看了图片,使你想到了哪些词? ⑤、出示课件。

⑥、对比评读,(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⑦、品酒

v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你想对即将远行的元二说什么? v 指导朗读。⑧、这一杯杯喝下去的只是酒吗?是王维跟元二依依相送的情!(板书:相送情)。⑨ 齐读三四句诗。⑩ 解释三四句诗。

四、赏读古诗。

1、就在他们分别六年后,王维去世了,此次分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铭记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读全诗(课件配乐)

2、不幸的消息传到元二耳中,元二是怎样的心情?(伤心、痛苦)他一句句吟诵着两人离别时的王维留下的诗句。(师读诗题,学生接下去读。)后人还把这诗谱成了曲子。我们来欣赏课件《阳关三叠》)

【在学生对古诗体会的基础上,教师配上古曲《阳关三叠》,让学生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在朗读中再次体会朋友之间的浓浓深情。】

3、听着这伤感的旋律,让我们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静静地抄写一遍。

4、让我们和着音乐一起把它背出来。

五、明古风,体味别意。

1、出示课件。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老师还搜集了一些送别的诗句。

2、情境运用。

你跟朋友离别的时候,你想告诉友人: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时,你会慷慨激昂地吟上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朋友的船走远了,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你会吟上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朋友依依惜别,不知何年才能相见,疲此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你会吟上一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或: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3、教师总结。

送别诗表达了我们离别时的情谊,寥寥几句就流露出友人间真挚的情感,让我们课后关注更多的送别诗。

【“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教师推荐几首比较有名的诗歌让学生进行课外自学。丰富学生的读诗量。】 教学板书: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朝雨客舍柳色图 美酒故人相送情

第五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流行歌曲吗?(喜欢)你喜欢什么歌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唐朝时的流行歌曲,想听吗?(放音)

2、知道这首乐曲的名字吗?它叫阳关三叠,是唐朝最流行的乐曲,这首乐曲就是根据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所谱写而成的。这首古诗的名字就叫(板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老师已经放在你们的桌子上了,现在同学们赶快读一读吧。

3、题目是古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谁愿意把题目读给大家听听。抽生读

再读读古诗,边边角角都不要放过,读过诗后,谁再来读读古诗的题目,为什么要这样读?使是出使的意思,所以要停顿,因此这首古诗的题目应该读做送元二|使|安西

4、大家齐读两遍题目。二初读诗文

1、出示古诗,这首古诗连题目带内容共37个字,同学们来读读这首古诗,注意要把字音读准。(生读)

2、谁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听。纠正舍音

前后鼻韵母的发音

3、咱们一起来读读(生读)这叫字正腔圆开始有味道了。

4、同学们这首诗中有许多表示地名的词语,自己读读古诗并把表示地名的词圈出来。谁来说说你圈出了哪些表示地名的词。(安西、渭城、客舍、阳关)共四个。如果是这是渭城,那么客舍一定在渭城里是吗?阳关和安西在渭城的什么方向,别急在诗中找找看,要有理有据的说。(阳关在渭城的西面,安西在渭城的西北方向。)(板渭城、客舍、阳关、安西)

5、了解了这些地方的位置,你们能用一两句诗来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内容。过渡:这首诗正像同学们说的是一首送别诗,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古老的渭城去感受王维的离别情怀

三、细品诗文

1、请大家把目光投注在一二两句诗上,自由读读这两句诗,看看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读)答春天

2、面对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样的感受?(生答)这样美的景色,谁愿意来读读这两句话?生读

3、人们都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看看这两句话中作者抓住了春天的哪两样景物来描写。(柳、雨)他为什么抓住了这两样景物来写,是想向我们传达什么样的情绪呢? 大家看到雨会有什么感受?(愁、忧伤)那么柳呢?(出示柳意)巧的是,柳的音和“留”下的留 的音非常相近,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元二的依依不舍的心情。

4、同学们,这一雨一柳向我们传递了淡淡的情丝。那我们该怎么读这两句呢?

5、这细细飘洒的春雨和随风舞动的柳丝搅扰了我们的情绪,渭城的春色很美,可这些美景在王维眼中却黯然失色这是为什么呢,(出示后两句)让同学们细细品读后两句诗。

6、生读,再自由读读。

7、你从这两句诗中读懂了什么?理解“更尽”的意思,知道王维舍不得和元二分别。

8、是啊,元二这次远行不是一般的出行,而是出使安西。(出示地图)这是唐朝的疆域图,右边的这个点是渭城,左边的点是安西,两地相距3000多公里。(板书3000多公里)古人出行靠什么交通工具?马车,马车行三千多公里需要近两个月的时间。据史料记载,元二这次远行是徒步,如果步行三千多公里需要走近半年的时间。元二这一去一定是一路的风尘,一路的坎坷。那么安西又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呢,同学们试想一下?

9、古时的安西,现在在我们新疆库车境内,(出示景图)我们来看安西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

10、是啊,渭城的景色是怡人的而相对比安西的景色却是这样的荒凉,贫瘠此时此刻,如果你是王维你会对元二说些什么呢?(出示元二啊句)先自己练习说说 抽生说

11、是啊,王维心中充满了不舍这时你会怎样读这两句?到了安西,连个说知心话的人都没有了,想到这儿王维的心都要碎了,你会怎样读这两句呢?生再读。

三、拓展

1、其实古诗中还有许多表示送别的诗,你知道哪些?(出示)大家看,这三人的送别诗,想想看,你感受到有什么不同? 生讨论讲述

2、同学们,渭城的窗外细雨霏霏,客舍内两人却酒入愁肠。送君千里终需一别,据史料记载,王维自送别元二后不几年就去世了,这一送别竟成永别,谁愿意再来读读这首诗?(生深情读)

3、因为这份动人的友情,有人专门为这首诗谱了曲,使它成了当时最为流行的曲目。今天老师把现代版的阳关三叠也带来了,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4、下面就让我们把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诗抄写下来吧。

下载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精品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读故事吗?知道吗,有这样一首古诗,在中国古诗词的浩瀚烟海中独树一帜。这便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生读、师读、再读) 二、读诗、悟......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 姜川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根据“诗中有画”的特点,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3、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咀嚼和体悟“雨”、“柳”、“酒”等重点词语的情味,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3.感受诗人与好友的深情厚......

    四年级语文上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一、复习导入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讲谁送谁?到哪里去?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从而知道是唐代诗人王......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五篇模版]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朝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王维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送元二使......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合集15篇)

    篇1:《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教学目标1、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拧薄�“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公开课)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能分辨“朝、舍”的读音及含义。 2.能运用平长仄短的规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3.理解诗句大意并想象画面。4.初步体会古典......

    古诗词教案-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