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律教案
《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第七册p56~58页。
教材分析:加法运算定律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内容,这部分内容,不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四则运算意义和计算方法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发展学生灵活选择简便方法策略,同时是为后面的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及有关简便计算做铺垫。学情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已经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数量关系,能正确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 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对加法中的一些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4、5、6、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这两个运算律。教学难点: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课前谈话)
出示情境图
师:从这些图片中你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师:哦,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解决问题吗?
生:有多少人跳绳?女生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问题意识
二、新授知识。
1.加法交换律
(1)列式解决有多少人跳绳?女生有多少人?解决有多少人跳绳?生回答后,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这两个算式?能说说原因吗? 预设:他们都是解决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可以用“=”连接得出:28+17=17+28 解决女生有多少人? 同样得出17+23=23+17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图解释两个算式相等,充分利用情境图(2)观察发现
师:观察这两组等式中每组等式的左右两边什么变了,什么不变?不变:加数相同,和不变 变化:两个加数交换位置(3)猜想
师: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都满足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呢?(4)举例验证
师:你能根据不同的情境举例验证吗?在学生举例时,启发学生举出不同类型的例子。师:老师用线段图也来验证了一下,我们一起来看(播放微课视频)
(5)得出结论:我们用不同的方法验证了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一猜想,现在你能得出结论了吗?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这个规律吗?(图形,文字和符号等)(6)介绍字母表示,并让学生自己命名。
a+b=b+a这里的a和b分别表示什么?a+b和b+a又表示什么?a+b=b+a表示什么?
师:这里的两个加数只是交换了位置我们可以叫做加法什么律? 预设:加法交换律
(7)应用回忆以前在哪里用过加法运算律?课件展示以前用过的加法交换律的地方?(加法验算,比大小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结论应用这个过程,渗 透发现规律的一般方法。2.加法结合律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最后得出规律,现在我们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加法中的另一个规律。解决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你打算怎样列式?不同方法得出等式(28+17)+23=28+(17+23)像这样的三个数相加,又有什么规律呢?小组合作探究(出示作业单)(1)我来算一算,填上合适的符号
(28+17)+23○28+(17+23)(45+25)+16 ○45+(25+16)(39+18)+22○39+(18+22)
(2)我的观察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了
(3)我的猜想(组内交流)
(4)我的举例验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我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字母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汇报后,总结出不变的有三点:加数不变,加数位置不变,和不变,变化的只有一点运算顺序变了。
字母表示(a+b)+c=a+(b+c)这里的a、b、c表示的含义是什么?(a+b)+c=a+(b+c)表示的含义是什么?像这样的先把前两个数结合或把后两个数结合我们可以叫做加法什么律?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发挥学生主人翁精神,语言与符号相配合加深理解。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律
2.比较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异同 相同:加数不变,和不变
不同:加法交换律是数的位置变化,加法结合律是运算顺序的变化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两种运算律,加深对运算律的理解。
三、练习巩固。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遇到这两种规律,但你们会不会运用它们呢? 1.做“练一练下面的等式应用了什么运算律。82+8=8+82
(84+68)+32=84+(68+32)75+(47+25)=(75+25)+47
师指名回答,重点介绍第三题并说出理由这里是先用加法交换律,再用加法结合律。
师:你觉得这里的加法运算律有什么优势? 预设:可以使计算简便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28+17=17+28 a+b=b+a 加法结合律(28+17)+23=28+(17+23)(a+b)+c=a+(b+c)
第二篇: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
加法运算律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55页例1及56页练一练,处理练习九第1题和第3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的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3.使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科学的研究方法,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引导学生概括出运算律并能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难点
经历规律的探索过程,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特点。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课件出示:1+2+3+„„+9=?)
提问:这道题,你能很快算出得数吗?算得可真快!他的算法中到底藏着什么秘密武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的运算规律。(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吗?这是我们班同学们体育活动的情况,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预设1.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1)如果要求跳绳的有多少人?该怎样列式?还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吗? 这两个算式结果怎样?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个式子连接起来?(2)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同上)
(3)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可刚才你们只是通过对两个例子的观察得出这样的猜想。
(4)这个猜想正确吗?我们必须通过一些例子来验证才知道。你们还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来吗?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通过这么多例子的验证,证实了我们的猜想怎么样?那会不会出现两个数相加时,交换加数的位置,和发生变化的情况呢?你们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吗?这就从正反两方面,更加证明了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5)现在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了?(板书:结论)
同学们的发现是加法运算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6)刚才大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了加法交换律,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吗?
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如何表示呢?板书(a+b=b+a)(7)其实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就已经应用过了加法交换律,你们还记得吗?瞧:
刚才我们在探究加法交换律时,先通过一个例子对算式进行观察思考,初步得出自己的猜想,然后又举出大量的例子来验证它,最后才得出结论,这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下面我们要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加法的另一个运算规律。
2.探索加法结合律,亲历研究过程。
(1)再看同学们提出的另一个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先求出什么?怎样列综合算式?两个算式的结果怎么样?也可以用“=”连接!
(2)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等号吗?
(3)下面请同桌两人按照活动要求在作业纸是说一说,做一做,看:(课件)
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这就是加法结合律,如果我也想用字母a、b、c来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该如何用字母表示?
(a+b)+c=a+(b+c)(板书)3.定律比较:
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个规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桌交流。生汇报,师小结。
三、拓展运用 1.做第56页练一练 2.练习九第1.3题
3.师:回到我们刚上课时见过的这道题,它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它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把能凑成整十数或整百数的两个加数先相加,使计算更简便了。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老师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加观察思考,这样,你会发现更多的数学规律。
第三篇:新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律简便计算》教案
第六单元 运算律 课题:加法运算律的应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如何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问题。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条运算律,你们还记得是哪两条吗?各是什么意思? 我们在上节课还说到了加法运算律的用途,我们已经知道运用加法交换律可以进行加法验算,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加法运算律的另一项用途,那就是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板书课题)。谁知道简便是什么意思?你们喜欢简便运算吗?既然大家都喜欢,我们就一起去探索怎样进行简便运算,我们仍然从解决现实问题做起。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自学P57例2思考:
1、说说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3、说说,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获得哪些信息?会列出不同的算式吗?每个算式分别先求什么?
4、对比两种算法,改变了什么?什么没有变化?
5、你猜想一下,在加法中改变运算顺序,和是否发生变化?
6、讨论:你认为哪种算法简便?为什么? 教师小结:在计算几个数连加时,把和是整百的数先加起来,可以使下一步的计算简便。
三、巩固训练,拓展应用(1)学生练习“试一试”。
(1)出示算式并提出要求:用简便方法计算,并说说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①65+79+21 ②78+(47+22)(2)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四、当堂检测,达成目标
1.完成教材第57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找凑成整百数的专项练习。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做出决定,必须加快学生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2.完成教材第57页“练一练”第2题。这道题是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3.完成教材第58页6、7、8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四篇: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律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说课稿
说课人:史洪伦
时间:2018.4.18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5-56页,练习九的第1~2题。主要包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地位作用:在前三年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的交换律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本册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加法的运算律,再教学乘法的运算律;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乘法运算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具准备:主题图
二、学内容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多方面有所发展。教材希望学生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认识运算律并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我安排了引出一个实例,进行类似的实验,在众多案例中概括用符号表达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获得正确的结论
三、说教学程序本节课预设五个环节进行教学。四、一、课前谈话、二、教学加法交换律、三、学习加法结合律、四、巩固练习、五、课堂总结。
五、具体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设计意图:从创设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新授
1、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黑板上问题。
2、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并集体订正。
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规律。问:⑴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40+56○56+40⑵你能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⑶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⑷反馈交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4、揭示定律。问: 1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加法交换律 2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3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 4交流反馈,5、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规律。
1比较:88+104+96=88+104+96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如:69+172+28=69+172+28
155+145+207=155+145+207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第五篇:青岛版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国标苏教版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正确地用字母或符号来表示这两个运算律。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课件、表格等。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运算律。
问:知道这节课我们要学什么吗?谁能说说我们学过的运算有哪些?这节课,我们首先深入研究加法的一些运算律。揭示课题:加法运算律。
2、引导质疑: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些想法一起进入这节课的探究学习活动吧!同学们有信心学好这节课吗?
二、情境导入:
1、出示情境图(课件):四年级的同学们正在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同学们都开展了哪些活动呢?
2、出示相关已知数据(课件):28个男生在跳绳,1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课件出示):
(1)跳绳的有多少人?(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4、指名解答这三个问题。
5、指名口算得数,从而引入两个式子相等,用等号将之连结。板书如下:
28+17=17+28
(28+17)+23=28+(17+23)
17+23=23+17
6、激趣: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的加法运算律就隐藏在这三个算式里。大家想不想把它们找出来呀?
三、探索加法交换律:
1、引导观察:左边的两组算式左右两边的数字有什么特点?
2、猜一猜:这两个算式中有规律吗?
2、举例验证.学生举例验证。问: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3、总结规律:结合这些算式,你会语言描述一下这个运算律吗?(课件)你能用一个简便的方式表达这个规律吗?
指名表达(师板书): a+b=b+a 师:你们能用语言来叙述这个规律吗?(1)同桌讨论
(2)指名回答
教师作总结并板书: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规律命名:你能给这个规律取一个合适的名字吗?(板书:加法交换律。)
5、总结学法:刚才我们是通过几步来探索规律的?(板书:观察、猜想、验证、结论)
师: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就是a+b=b+a 上面的叙述方法(a、b表示任意两个数)
四、小组合作探究加法结合律。
师:引导学生将这种学习方法用来探索第三个算式。
1、引导观察:观察第三个等式,说说看,左边的式子和右边的式子一样的地方在哪里?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
2、小组合作探究(1)观察。
(2)猜想:这个加法算式里有规律吗?
(3)验证:小组同学一起举例子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4)结论:先用语言描述这个运算律,再用字母表示规律。
3、集体反馈。(指名小组汇报)
4、规律命名:也给这个规律取个合适的名字,取什么呢?(板书:加法结合律。)
师:怎样用字母表示,用语言叙述这一规律呢?做板书(a+b)+c=a+(b+c)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它们的和不变。
五、课堂小结。
六、练习拓展:
◎比眼力
1、下面的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82+0=0+82
47+(30+8)=(47+30)+8
(84+68)+32=84+(68+32)
75+(48+25)=(75+25)+48
2、下面计算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笔算加法时: 77+845=922 77
验
845 +845
算:
+ 77 922
922
运用了()律 加法口算时:
46+38
想:46+38=46+(30+8)=(46+30)+8= 76+8=84
运用了()律 ◎比思维
3、()里就应填上什么?你会填吗?
96+35=35+()
x+y=()+x(45+36)+64=45+(+)
560+(140+70)=(560+)+
35+(b+m)=b+(+)
◎比速度
4、计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40+80+20
38+76+24
35+76+24
288+45+12
◎比方法
5、下面两题怎样算比较好?(备用机动题,讨论进行)338+258+42
(447+168)+53
七、总结评价。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运算律中的加法运算律,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呢?或者还有什么疑问呢?
附: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观察:28+17=17+28
(28+17)+23=28+(17+23)
17+23=23+17 猜想:
验证:1+2=2+1
(38+42)+58=38+(42+58)
15+23=23+15
(27+24)+26=27+(24+26)
……
……
结论: a+b=b+a
(a+b)+c=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