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设情景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创设情景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这样一个“好老师”、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就会积极、认真地投入学习,去获得“实践出智慧之效”。教学中的情景创设教学法,正是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来有效地组织调动学生的思想情感,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使现代教学课堂形成学生主动性、自主性、主体性的真正表现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在情境创设过程中,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应该考虑下列因素:
一、教师应认真分析教材的内容,做到教学指导与实际练习相结合,合理进行教材与情景的正确组合,只有对教材与情景做到合理的配合,方能使情景在教学中具有真实的感染力,才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情感,产生强列的参与练习的愿望,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师的语言必须具有艺术感染力。教师在组织创设好的情景运用中,语言要做到精练性、准确性、艺术性相结合,要能在传情达意的语言上多下功夫,使在表达情景中各因素的主体地位时,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思维、想象等,切实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情景中去,才能更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得情景过程在教学中得以顺利实施,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顺利完成。
三、在教学过程中,情景的创设应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一个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如果只是单一的一个情景设置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体现 教学过程的完整性,这样会在学生的心理上形成形式主义教学的错误认识,将会给教师在今后实施情景教学带来不积极的因素。可以说,好的 情境一下子就能够抓住学生的心,使之对此情境产生强烈的情感以及向往之心,恨不得立即投入到此情此景之中,亲身体验,能够使学生很快地入情入境。
四,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每一模块教学或每一节课上,想方设法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包括生动活泼的语言、形象诙谐的讲解、规范的示范动作等,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学习活动中去,促使学生体验快乐。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以竞赛活动诱导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锻炼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进而使学生得到更全面和更生动活泼地发展.。
第二篇:如何创设初中语文教学情景
如何创设初中语文教学情景
摘 要:“教以生为本。”语文教学中,笔者尝试着用创设语文教学情景的方法来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使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情景 创设
一、联系实际生活展现情景
即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其生活体验,增进其对文章的深刻理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学会抓住说明对象的自身特点,还是讲解议论文中的观点、论据,往往都会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如果课文所反映的时代生活有的离学生的实际有距离,在学习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感受,使他们贴近课文、感知课文。正如语文教育家韦志成所述“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
如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祥子》(小说片段)这篇课文的讲授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口述其在烈日、暴雨等恶劣天气状况下的所见所感,再导入课文学习,让课文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有贴近之处,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文学大师老舍先生景色描写的语言精妙所在,更深地领悟环境描写对于人物悲惨命运的烘托作用。
应该说,生活是语文之源;生活是最渊博,最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感悟语言、分析语言,“丰富语言积累”,提高理解水平,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利用艺术手法创设情境,再现生活
1.1 优美音乐渲染情境,营造生活。音乐是一种神奇的语言,它可以直达听众内心的深处,唤起情思,引发共鸣。如果在课堂上适当的使用音乐渲染的方法,则在课堂气氛营造上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音乐渲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借助多媒体或录音机,播放教师事先准备好的音乐或歌曲。另外,我还常常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唱上几句,此举能有效地振奋学生的精神、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学生的记忆,增加老师的亲和力,从而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1.2 简笔画刻画情境,绘画生活。借助简笔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的内容直接具体化、形象化。除了多媒体展示图片外,教师的简笔画同样能吸引学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便于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的相关内容。
1.3 巧用书法板书情境,书写生活。漂亮的板书设计不仅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结构、框架,也能在视觉上造成冲击,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日后对于信息的提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能适度变换书体,一定能折服学生,使他们的目光聚焦于黑板,对老师所板书的内容印象深刻,甚至于模仿老师的书法,产生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动手写字的良好习惯。
1.4 伴奏朗读描绘情境,描绘生活。教师的诵读,对于营造感情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是至关重要。所以,教师在作范读时,就不能仅仅是简单的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还要适当找好背景音乐,感情充沛,抑扬顿挫,善于传达作者细微的情感变化。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文体,创设不同的感情基调。如有的文章感情激越、热烈,有的深婉、绵延,教师就要领会作者的感情,为教学创设情境基调,对激越、热烈的,教师就要用高亢、有力的音调和迅捷的语感来感染学生,如《沁园春 雪》《最后一次讲演》等;对深婉、绵延的,可以用柔和或低转音调和舒缓的语速来熏陶学生,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春》等。总之,针对不同的文章,教师要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加之音乐的配合,会营造不同的感情氛围,让学生进入不同的课文情感意境。
1.5 课本剧表演塑造情境,表演生活。在戏剧、小说、散文的教学中可以借助表演来创设情境,设置美感的情境,直观再现课文中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学习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编自演,分组表演。学生们在认真研读课文的基础,相互讨论。他们在相互表演中,揣摩课文人物的心理、性格特点,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三、运用媒体创设情境
媒体情景是指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一定的教学媒体,通过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中使用录像、电影、音乐等多媒体手段创设的学习情景。初中语文课程中这方面可引用的资源是极其丰富的:如七年级(下)《乡愁》有关本文的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苏州园林》、《南京大屠杀》、《开国大典》这些课文可以通播放相关的电影片断来再现当时情景。
塞?罗杰斯说,音乐是唯一的宇宙通用的语。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感受意境,是极好的情景创设方式。音乐有着特殊的激发和感染力,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魅力,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春》这一课教学中,在学生了解课文结构后,给学生放瓦格而纳的《四季组曲》中的春部,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音乐,同时想象课文中的画面。在音乐的旋律中,学生仿佛置身于春天的原野,尽情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在诗词的教学中,更可以多加运用与之相对应的古典名曲来使学生沉醉在诗词的意境中,特别是中国的传统音乐本身与古典诗词密不可分,相互辉映。
四、充分利用和挖掘课本中的情感资源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激发情感。中学课本里的不少文章都蕴涵着丰厚的情感资源,要让学生体会作品平淡文字下蕴涵的深情,仅仅靠对课文字句的分析有时候是难以奏效的。教师要有“大语文”观念,跳出课堂,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比如,在《人类的语言》这一课的教学中,针对“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让学生找生活中语言趣味变化的例子:如:“《中国电视报》,报中国电视”这条广告语把一个报名的一处词序加以变化,宣传了这张报纸的功能。又如:我成绩上升时回到家,爸爸大方地说“吃什么煮什么”,成绩下降时爸爸就不这么说了,而是“煮什么吃什么。”可见,取之不尽的文学作品便是情感肥沃的土地。“文章不是无情物”,一个文本就是一个情感世界。文本中词序、语调、情节的变化,文章情感也就变化了。所以,在情景创设中,要充分考虑课文情感因素,让学生从作品中吸取并体验情感,以情陶情,以情养情。
第三篇:如何创设地理教学情景
如何创设地理教学情景
——邓其秀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是教师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作为现代的中学地理教师,要深入学习并领会《新课程标准》精神,把创设教学情境能力作为教师的重要专业能力,把教学情境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把它作为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通过情境教学进行扩展、深入、充实,不断地激发、推动、强化和调整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实践等活动,从而使学生实现感受、体验、探索三个层次的学习目标。
一、什么是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境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积极探索、发现和认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在把握教材的实质内容和情感基调下,选取富有感染力的典型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并及时把握情境设计的时机和切入点,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
二、情境教学有哪些特征?
情境教学特征到底有哪些?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如生活性、活动性、真实性、情感性、主体性等。以下是我们常见的几种:
1、生活性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接知如接枝”,任何有效的教学都莫过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生活实际是学生最熟悉、最了解也是最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创设的关键在于找到学生兴趣与教学内容的真正“契合点”。
地理课的许多内容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如天气变化、水资源危机、自然灾害、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根据教材内容,创设逼真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认知活动的积极性,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是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回归生活世界的体现。
2、形象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首先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其次是形象的、具体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超越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激发学生的想像,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空间性、动态性等特点,有些知识如大气环流的模式、洋流的模式等都是对客观现象的反映,虽然客观存在却不能直接看到,只有创设情境(如多媒体动画、录像等),然后通过想象,才能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动态系统模式,进而理解教材知识内容。
3、情感性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充分利用自身和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因素熏染震撼学生的心灵,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使其学而忘倦,乐而习之。
中学地理学科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近及家乡,远及全球,自然与人文地理兼而有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利用生动、活泼、2 优美的语言,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调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热爱。
三、如何创设地理教学情境?
1、创设教学情境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生活实际是学生最熟悉、最了解也是最感兴趣的。课堂上尽量创设接近生活原形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中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课的许多内容都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进行教学,创设情境实现学习生活化,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自我修养、自我提升的意识和能力。
如关于“纬度与经度”的学习,可让学生介绍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几行几列),在电影院里找座位(几排几座),再关注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每介绍某地发生地震时,为什么总要涉及经纬度等,让学生快速而准确地理解的课本知识;结合课本知识,适时提醒学生注意收听、收看电视台的天气预报,然后指导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察、分析实际天气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关心与探究的兴趣。
2、创设教学情境要从课堂教学内容与目标出发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要求,选取什么样的情境作为学习内容,是老师创设情境教学应考虑的首要问题。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它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脱离了内容,失去了目的,情境形同虚设,就成了作秀。
在中学地理中,很多地理问题都具有生活现实的背景和意义。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有些生活实例是他们新知识的基础,是新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3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让学生学会活动探究和发现的过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会有关的知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如对“洋流”中关于密度流的教学,运用二战时德国潜水艇巧妙利用密度流重创英国舰队的故事背景创设教学情境:当时,德国的潜水艇在关闭发动机的情况下,由于没有声波等的传递,巧妙地躲避了英军的监视,依靠直布罗陀海峡的密度流很顺利地通过了由英军严密反守的直布罗陀海峡绕到英军的背后,突发袭击,给英军很沉重的打击。教师引入这样的事例,即能帮助学生了解直布罗陀海峡的密度流,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能力。
在讲解“长江”一节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适时的播放格调高雅、积极向上的《长江之歌》,增强了学生的人文情感、社会情感和地理情感,帮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上升到感情层次,体现了本学科的德育功能。
3、创设教学情境是为了课堂教学
创设的情境是为教学服务,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认知程度、生活实际而设计,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发生兴趣,成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直接的内驱力。
(1)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在课堂上,教师要依据内容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大胆的思维、猜想、探索,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参与学习。
如在讲解关于“时区和日界线”时,设计问题:有一孕妇乘坐海轮由西向东航行,在接近日界线的时候,生下一个女婴,越过日界线的时候,又生 4 下一个女婴,先出生的姐姐的生日正好是2000年一月一日,后出生的妹妹的生日是1999年12月31日,妹妹的生日比姐姐大一天,这是为什么?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充满好奇,不自觉地进入“情境”,在合作学习中探索问题的答案。
在进行“大气的运动”教学时,设计以下问题,层层推进: ①冷热不均为什么会形成热力环流?②地球表面高低纬之间也存在冷热不均,会产生形成热力环流吗?
通过这两个问题启发学生探究三圈环流奥秘,接着对学生进行启发:刚才大家探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把地球表面作为单一物质构成的,提出下一问题:
③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图上,又会产生有什么影响? 通过以上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再进而让学生主动探究季风环流的形成过程。
(2)利用语言技巧,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
语言(包括肢体语言),是教师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教学语言技巧性的应用,会使课堂氛围轻松、活跃。
在地理教学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运用语言生动描述地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及人地关系的发展变化过程,让学生沐浴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在讲授地形概念时,利用双手攥拳、手指并拢的收缩或伸展,给学生展示山岭、鞍部、山脊、山谷等概念以及坡度的陡缓情况;借助诗文佳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说明地形与气候的关系,既把抽象的理论概念直观化,又可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美好情感。
5(3)利用多媒体、录像资料,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各种符合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境,把哪些不易理解的重点、难点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大大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地理知识有许多涉及到动态的变化的过程,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静态的文字、图片制作成生动形象的动态画面,让学生从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中获取知识。如关于《地球的运动》的教学内容,教师根据教材中“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原理,设计成具有交互功能的互动式课件——《地球的公转》flash动画课件,帮助学生认识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清楚易懂,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实际,恰当利用录像资料,构建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情境设计,是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如讲解“长江”的水患时,播放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泛滥的录像,体会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提高防灾减灾意识;讲解“黄河”危害时,播放黄河决堤时的录象,再现历史的画卷,加深学生的认识。
四、创设教学情境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能熟练地驾驭教材
教学内容是教师创设情境,增强教学效果的主要客观依据。教学中,是否需要设置情境,设置怎样的情境,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都必须依据教材特点和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来决定。因此,教师必须全面把握教材,吃透教材,深刻领会教学内容,围绕重点难点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创设良好情境:如精心组织语言、设置问题、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做到驾轻就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教师要有真诚、饱满的激情
情境教学是以教师的情感去感染激发学生情感,使其产生相应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激情是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条件,教师真诚、饱满的激情,会使学生受到感染,促使其自觉地随着教师的引导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境界中。
3、教师要领会情境教学的精神实质
《新课程标准》强调情境教学的设计要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激发、推动、维持、强化和调整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实践等活动。因此、教师要不深深入学习和研究,领会情境教学的精神实质,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多种情境,让情境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不断地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促进其思维、创造能力的发挥。
五、创设教学情境常见的几种误区
1、仅用于导人新课
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多被许多教师用作讲授新课之前的教学导入使用,引入教材内容的目的之后,往往就恢复到传统的课堂教学框架中去,不再注重创设新的情境。
2、过分依赖多媒体
创设情境若注重于使用多媒体,就会忽略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多媒体演示的教学情境,虽能充分运用教具、学具、电教进行模拟演示,但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合用多媒体。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达不到动手能力的锻炼。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一定要紧扣地理教学内容,多媒体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有选择性。
3、脱离学生的知识基础
“教学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运用生活原形创设教学情境已成为许多教师的自觉行为,但也存在不顾教学内容和对象刻意追求情境创设的情况。如果情境的创设脱离了要掌握的知识,漫无边际,牵强附会,情境的创设也就失去了意义,也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4、不符合学生的生活情理
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对学习的兴趣。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情境设计跟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太远,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经历过、或体验过,情境设计过于牵强,不符合学生的生活情理,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情感共鸣,激发探索欲望。
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我们要不断强化自身的素质,努力提高情境创设的效度,让情境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体验,唤起情感,激活思维,更好地学习。
第四篇:浅谈化学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
浅谈化学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
苏瑞琴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566-(2006)11-0047-01
[摘要] 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教学策略,运用多种方法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问题情景
策略
方法
“问题情景”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
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心理困境,也就是说学生现在接触的内容用原有的知识不能解决时的一种心理状态。创设问题情景实质是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动摇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以激起学生急于获取新知识的愿望和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在化学教学中通过的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装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使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学好化学。
1.创设问题情景的策略
通过问题情景进行创新教学是一个重过程,重探索,重能力的课堂教学活动,它具有操作简单,师生交流频繁,课堂自由度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教师应该遵循以下策略:
1.1方向性策略:要求教师通过情景要把问题问到“点子上”,所提问题要能反映“干什么”。从而使教学目标明确,教师意图清楚,学生成竹在胸,整个课堂有的放矢。
1.2科学性策略:要求教师通过情景要把问题问到“关节眼”上,即所提问提要反映“为什么这样提”。问题情景设计要充分暴露教材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及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框架结构。问题提出必须科学、正确、清楚、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面可。
1.3层次性策略:问题情景的设置要有合理的程序和阶梯性,不同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问题情景设计时,应该随学生的思维水平而有所区别。如:概念的理解层次,例题的要求分层次,练习完成分层次,从而使问题的提出,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1.4“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策略:在问题的提出解决,始终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归纳,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教师是这场戏的导演,学生是演员,切忌将知识奉送给学生。
2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2.1运用实验现象创设问题情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是化学本质的特征。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问题教学情境,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惊奇、诧异和不解。它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渴望对新知识的获得和探究。
如:在学习物质“燃烧的条件”,通过红磷与白磷在不同条件下燃烧现象的对比,设计如下问题情境:(1)温度是磷燃烧的必要条件吗?(2)氧气存在是磷燃烧的唯一条件吗?(3)研究物质燃烧条件对我们认识物质的性质有什么意义?学生通过动脑思考,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做实验,观察现象最后得出结论。这个过程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都是通过集中和优化学生的方案,共同总结出物质燃烧的条件,再利用其规律性来解决其他问题,达到知识的升华和迁移。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从中感悟学习的乐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2以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背景,创设问题情景
用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现象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更有利于学生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和注意力的集中。如:利用饮用酒的成分了解假酒害人的原因;利用食品包装袋的说明认识物质的组成成分„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易被学生所接受,促动其思考。更利于学生认识生活处处有化学,认识学好化学的重要性。
2.3通过收集信息,创设问题情景。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学生通过电视、广播、看书、上网能够获得和了解到许多的知识和信息。教师注重捕捉和收集其中的化学问题,势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意识,提高和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如从煤及其产品的应用,引出化石燃料燃烧的环保问题;从空气污染指数,看空气的组成问题;从水的污染看富营养问题,这些问题的创设,不但从中学习化学知识,也可渗透对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价值观的教育,从而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2.4利用“谜语”“诗句”创设问题情景
利用“化学谜语”和包括化学原理的“诗句 ”引入研究课题,可以使学生求知的欲望增强,例如,在学习氧化钙、氢氧化钙时,通过吟诵“石灰吟”的诗句,提出你知道诗句中包含了哪些化学变化求知和物理变化吗?在学习“空气”时,利用“一物东西南北飘,睁开双眼看不到,动物植物需要它,没它人也活不了”引入课题。
2.5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景
多媒体课件既有图像、文字,又有配音和背景音乐,能充分调动学生用多种器官进行学习,从而能大大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我在上“水分子的运动”时,在课一开始,在屏幕上就出现了公园中白花盛开的画面,游人陶醉在花香之中,在美妙轻音乐伴奏下提出问题:“我们为什么能闻到花的香味?”这样的提问很容易让学生进入学习求知的状态中。
2.6利用化学时事来创设问题情景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结合一些时事来创设问题情境。在讲授“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时,由新闻“2006年元月一日起,汽车燃料改为乙醇汽油”为情景,提出:换用乙醇汽油有什么好处?这种问题情景的设置不仅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2.7引用“化学史料”或“故事”创设问题情景
在学习“分子和原子”时介绍科学家道尔顿、啊佛加德罗、门捷列夫等科学家,在学习“常见金属”一单元时,给学生讲解居里夫人的故事,以啬学生的情感体验。
2.8由知识的实际应用创设问题情景
根据生活和生产实际提出问题,创设实际问题情景,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学习的现实意义,认识到化学知识的价值。例如:讲铁锅是什么颜色的?使用一段时间后的铁锅又是什么颜色的?你知道为什么吗?学完这一知识后,你会自己找到答案的….这种由实际应用创设的问题情境,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会感到化学是有用的,化学就在身边,接下来学生的学习一定是兴趣盎然。
2.9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变化规律创设问题情景 根据需要查找数据,有目的的锻炼学生查找资料、搜索信息的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学会利用参考书、工具书、文献、网络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进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增强概念原理的说服力,使学生更容易掌握。
例如:气体摩尔体积一节的教学,我是让学生查找各种物质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并将这些数据罗列,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分析自己发现标准状况下相同物质的量的气体的体积都是相同的地,而液体、固体、体积不同,从而产生想解释这种现象的原因。问题来源于学生自己的观察,学生具有强烈的研究欲望,因而具有可发展性的生命力。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通过多种方式努力创设问题情景,优化课堂结构。其次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优化问题,问在知识关键处;选准时机,问在教学当问处;掌握分寸、问在难易适中处;使用机智,问在情况变化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2]王云生《新课程化学教与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9 [3]郑长龙,王磊《初中化学新课程的设计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第五篇:信息技术“创设情景”教学的问题和策略
近几年来“创设情境”,已经成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必备环节。该环节也正是新的信息技术教学理念的产物,它的产生召示了教师不再是把教科书所呈现的知识形态模本复制和剪贴到学生头脑中去,而是将教科书作为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起点和素材,使学生在对信息技术内容的处理过程中获得发展。
一、问题与现状
“创设情境”这一教学环节,基本上成为教师们上好课,上好优质课的必备环节,为此教师们也乐此不疲,然而通过长期的教学和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创设的情境大致出现了如下几种问题。
(1)牵强附会
“创设情境”中出现的牵强附会的问题可分为几种情况,其一,情境中的信息技术与儿童经验中的信息技术相距甚远,不能引发正迁移,不利于学生走进信息技术。其二,情境中的信息技术与教材中的信息技术(即知识目标)相距甚远。不利于引发学生的现象冲突。再者情境中的信息技术现象繁杂,主题不明确,容易导致学习目标的偏离。
(2)缺乏问题性
教学中教师把创设情境,片面地理解成为课前师生交流,产生亲和力的一项活动,有的理解成为激发兴趣的一项游戏、谈话等,有的把它当成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而缺乏问题性、缺乏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冲动性。
(3)偏离阶段性
“创设情境”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狭义的理解可认为是一种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而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方式应有所不同,低、中、高段分别应有不同的创设的策略。不能将其公理化、公式化,忽视了学生学习个性的阶段性特征。
二、意义和效应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合理地创设情境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让学生学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技术,让不同的学生在信息技术上有不同的发展。必须准确把握“创设情境”在教学中的意义,明确其产生的效应。
“创设情境”的意义,表现为几个转变。①将教师的一桶水的理念转变为终身学习的理念,即要想创设好情境,教师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素质,诸如,整合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等。②将教师与学生以书为本,转变为教师是教材的创造性的执行者,在执行课程的过程中,教师拥有极大的创造时空。③将学生单一“视、听、练”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多种器官参与的复合式的学习方式的整合。④将学习内容生硬的呈现方式转变为富有生命力的呈现方式等。
“创设情境”的效应主要指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中产生的效应,具体表现为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信息技术学习内容,以情境的方式呈现,贴近了儿童的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走进信息技术,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信心。②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合理的情境,应蕴含着较深层的信息技术问题,该问题发于“最近发展区”极易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冲动,激发学生问题意识。③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意识。合理的情境创设能将信息技术与儿童的生活,经验有效地整合,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体验到信息技术的价值,从分析、提炼、推理、探索和发现以及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思维的锻炼,完成信息技术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信息技术知识方法、技能的建构,而且也经历了信息技术思考,问题解决的过程,同时也获得了对信息技术的情感价值观体验。
三、原则和策略
(一)创设情境的原则
合理而科学地创设情境是创设情境的意义和效应有效发挥的根本保障。要创设合理而科学的情境,必须遵循如下四个原则:
(1)阶段性原则
在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是不同的。低年级的儿童便容易走进直观、生动、形象的信息技术,中年级的学生更容易走进和接纳身边生活中的信息技术,高年级的学生容易被富有挑战性,实用性的信息技术情境所打动,因而创设情境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
(2)个性化的原则
我经常碰到,去年创设的情境今年创设同样的情境,学生的认知冲突不能激发等问题。充分说明创设情境应关注不同班级,不同时间段学生所表现的来的个性,例如:城市特色(地域个性),年龄特色,时间特色等个性特征。总之,合理的情境创设必须适合该班学生的实际和个性特征。
(3)问题性的原则
信息技术情境的创设是将信息技术问题与儿童的生活有机的整合,使信息技术事实与儿童的经验发挥整体效应,因而,合理科学的情境创设必须有利于学生在“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运用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冲动。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形成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和态度。
(4)活动化的原则
活动是完成有意义的建构的前提。情境创设要有利于学生通过运用“观察、操作、猜测、推断、推理、合作、研讨、探究发现”等方式参与学习。从本质上改变“讲”“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做中,玩中”学信息技术,让学生在信息技术活动中,完成有意义的建构。
(二)创设情境的策略
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离开了教师的情境创设,将无法推进信息技术活动的开展。而信息技术情境如果缺乏个性,问题性,活动性,阶段性等那么信息技术情境将成为一堆索然无味的学习材料,无法引导学生走进有意义的信息技术活动。因而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创设情境应该关注如下几种策略。
(1)情境与儿童经验的整合
儿童的经验在儿童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是最活跃的因素,它是学生自主建构新知,发展智慧的前提,背弃儿童经验的情境,会让学生产生陌生感,甚至压抑,而厌烦。例如:我在教学“新朋友的家庭环境”一课时让学生观察桌面背景的变化。这是学生经验世界是较为熟悉的信息技术现象,教师只需创设情境,让学生到自己的经验世界中去搜索,去提炼、分析,即可让学生自主地获取信息技术知识的优点。而不应是以教材中的几个实例引导学生概括,抽象信息技术,让学生不生禁锢感、压迫感,从而对自主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因而创设情境之时,一定要认真研究和调查此时此刻学生的经验之中创设适宜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参与到自主学习中去。
(2)情境与儿童需求心理的整合
儿童的学习有其特有的心理特点,这时期他们更容易走进现实,富有挑战性的信息技术情境中,更愿意参与探索,发现信息技术活动中去。因而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必须认真的研究儿童的阶段性需求心理,并结合某阶段的需求心理创设适当的信息技术情境,让学生走进信息技术、探索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地发挥情境,信息技术与儿童需求心理的整体效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应把情景创设看做“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正是出于对情景创设重要性的认识,我会在课堂中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为最终的意义建构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创设合理,科学的信息技术学习的情境,指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咀嚼苦涩,回忆品味,享受收获的快乐与幸福,不断的反思与改进、随着教学不断深入,一切都将会更好、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