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教师招考必修2《荷塘月色》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湖南公、检、法、司培训
湖南公、检、法、司培训
湖南公、检、法、司培训
湖南公、检、法、司培训
第二篇: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设计 苏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朱自清,感受这位爱国知识分子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2.通过审美活动体验,能够充分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3.品味语言,感受意境,能够概括提炼出鉴赏意境美的基本方法。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个性化阅读鉴赏,能够初步实现对作品的多元、创新阅读。
二、教学方法
1.自主阅读体验与教师引导、集体讨论讨论相结合。2.涵泳法、美读法为主兼用探究法对相关问题教学探讨。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能够捕捉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句,梳理出散文情感脉络,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2.涵泳揣摩,通过对1、2、3、6、7、8等段落关键词句的咀嚼进一步把我作者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作者与作品
1.你读过作者的哪些作品?能够说说内容吗?你喜欢他的作品吗?试作简要分析评价。(主要是让学生谈谈对作品的主观感受,可以据作者作品的整体而言,也可以就作者的某一篇作品)
2.谈谈你所知道的朱自清。(不求完整,一鳞一爪皆可)
3.教师视学生发言情况作补充。(现代作家。号秋实,字佩弦,笔名余捷、柏香、知白。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长于扬州。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次年转入本科哲学系。“五四”后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和新潮社,并开始新诗创作。先后任教于杭州第一师范、扬州第六师范,上海中国公学,浙江上虞春晖中学等。1922年与俞平伯等创办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刊物《诗》月刊,发表长诗《毁灭》,之后参加过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主要致力于散文创造和古典文学研究。其间创作散文名篇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背影》《荷塘月色》《春》等。散文笔致简约,朴素,亲切,娓娓动人,享有盛誉,被誉为“美文”“白话美术文的模范”。1931年赴伦敦学习并漫游欧洲数
用心
爱心
专心
国。1932年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7年抗战爆发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1938年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被选为理事。1945年抗战胜利后积极参加民主运动。1946年李公仆、闻一多被害,受到很大震动。清华大学复校后继续任教。他坚定站在民主革命一边,反对内战,直到临终前还嘱咐家属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给的美国面粉。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民族气概”。作品有诗集《血潮》(与俞平伯等合集)、《踪迹》(诗与散文合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散文集)以及评论集《经典常谈》《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尺度》《论雅俗共赏》等,解放后,出版过《朱自清选集》、《朱自清古典文学专集》朱自清序跋书评集)
(二)自主阅读,涵泳揣摩,整体把握。1.轻声阅读,初步感受。
2.涵泳揣摩,把握脉络。(要求动笔,动手,动口。能够找出表现作者情感及其变化的词句,能够揣摩一些关键词句的潜台词,能够作适当的标注与点评)
(三)交流阅读收获,揣摩关键词句,理清情感脉络。1.互相交流阅读成果,彼此表述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2.关键词句的筛选,揣摩潜台词,把握情感脉络。(此项内容已经要求在阅读时做了准备并且同学之间已经做了初步交流,因此,这里可以集体梳理一下)
关键词句:(在理出这些词句的同时,需要引导学生对这些词句进行揣摩,能够说出隐含在表面下面的情感,充分挖掘其潜台词,从而把我作者情感及其变化)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一个人在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来了。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一想,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用心
爱心
专心
3.品味1、2、3、6、7、8、9段的语言,进一步把握作者情感及变化。心里颇不宁静(第一段:孤寂的氛围、淡淡的哀愁)
路、树、月(第二段:幽僻、寂寞、蓊蓊郁郁的、月光淡淡的)
独处,到了另一世界里(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第六段: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蝉声、蛙声)可惜我们现在早已经无福消受了(第7、8段:热闹、风流、嬉游、有趣)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第九段:到底、惦着江南、猛抬头)心里颇不宁静————独处求静————一无所有————惦着江南
(四)诵读体验,交流感受。1.选择自己喜欢地方的诵读体验。
2.听朗诵录音,进一步感受,并能够与同伴交流新的感受。
三、课后
1.品味4、5、6段语言,鉴赏意境美,能够作适当点评,并有旁批。2.《采莲赋》《西洲曲》欣赏。3.鉴赏意境美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涵泳美读,鉴赏文本的意境美,能够概括提炼鉴赏意境美的一般方法;通过个性化鉴赏,能够初步实现对作品的多元解读、创新阅读。
二、教学过程(重点鉴赏4、5、6段和《采莲赋》《西洲曲》)
(一)涵泳品读第四段,鉴赏月光下荷塘宁静之美。
1.自由朗诵,概括表述这一段的意境,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诵。
2.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这一段的意境,并能够根据文本作简要分析,同时提示朗诵时注意点,能够根据提示和理解朗诵。
(表述的语言能够概括意境特点,能够入境并分析出意境所传达出的感情;能够从具体的语言入手进行分析;尊重多元解读,但对明显错误要及时讨论或纠正)
3.注意点: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清雅幽僻、宁静迷蒙的画面;画面与心境;写景的层次等。
(二)涵泳品读第五段,鉴赏荷塘上月色迷蒙之美。
用心
爱心
专心
1.涵泳朗读,动手用文字写出意境及其传达出的感情。
2.组内交流,并且推荐人员班级集体交流,师生共同评价讨论。鼓励多元解读、创新阅读。
3.美读。学生朗读,并且说明朗读的注意点。师生共同讨论朗读时注意事项。4.注意点:写月光重在写月光投影,使月光有了实感质感;静态动写,“泻”“浮”“洗”“笼”等动词的精妙所在;作者为何喜爱这淡淡迷离、朦胧苍茫的月色,说“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此段通感的妙处何在等。
(三)涵泳品读第六段,鉴赏荷塘四周幽远朦胧之美。第五段可以从略,但描写的层次要分析。作者的情感要琢摸。
(四)概括鉴赏意境美的一般方法。
1.让学生自己概括,根据自己在本文的鉴赏过程中的体会来总结。允许争议,可以讨论,不必求全。
2.教师可以帮助进行语言概括,使表述更准确。
3.几个角度:品味语言、语境的修辞妙处、表现手法、再现画面与入境、意境与作者情感等。
(五)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再听听4、5、6段的朗诵录音。
(六)鉴赏《采莲赋》《西洲曲》
可以选择《采莲赋》让学生将刚刚总结的鉴赏散文意境美的方法移植到诗词歌赋的鉴赏上来,明白文学作品的鉴赏是相通的。可以先品味此赋的细节描写之妙,再揣摩用词之精当,然后再鉴赏意境之美妙以及传达出来的感情,最后进一步理解作者引用此赋的真正目的等。
三、结束小结。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三篇:《荷塘月色》教案(第一课时)
《荷塘月色》教案(第一课时)
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学习文中细腻、传神的语言;(3)通感、比拟、叠词等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
(1)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体会散文的语言特点,学习文中词语鲜明的感情色彩;(3)写一段关于鉴赏本文语言美的文字。
3、情感目标:
(1)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2)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图画美和情感美,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教学难点:
对本文语言技巧的鉴赏。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7分钟)
1、请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关于朱自清的散文,然后引入课文:这篇课文是介绍的是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的景色,下面通过学习课文,让我们一起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月下荷塘吧。
2、简介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从他一生的言行来看,他是始终以极其诚实 的态度对待人生和时代的选择。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1948年病逝于北京。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
2、创作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然,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实,求得短暂的安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为超脱世尘的绝妙世界。
二、新课学习(35分钟)
1、介绍本节课教学目标:(1)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听读课文,体会本文的语言美。(3)理清行文的线索,整体把握课文。
(4)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检查预习,掌握新字词。(由学生集体或个别回答)
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大意:大概的轮廓。
3、听朗读,初步感知课文,体会精美意境, 品读语言美。在听读过程中请同学们留意以下两个问题:
(1)找出作者的行踪和描写景色的语段。
(2)思考每个自然段的大意内容并给课文划分层次。
同学自由讨论,发表不同见解,教师做总结归纳: 明确:(1)家中——煤屑路——清华园里的荷塘——家里
(2)全文分三部分:
一、(第1-3段)“观荷缘起”(情)
二、(第4-6段)“荷塘月色”(景)
三、(第7-10段)“月下遐思”(情)
4、研读课文第1-3自然段,提问,由学生思考和回答:(1)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眼)
(2)赏析:“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处”。
(明确:抛开写景,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
感,是对“心里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3)赏析:“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明确:在行文上,起承上启下作用,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三、小结、布置作业(3分钟):
通过对全文结构的分析,我们对《荷塘月色》的创作背景、内容、写作线索及作者的感情基调有了初步了解。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学习和欣赏课文奠定了基础。
作业:
认真预习第4、5、6段,体会其语言美、图画美、情感美,下一节上课之前请同学和大家一起分享心得。
板书:缘由:心里颇不宁静——基调
第四篇:《荷塘月色》(第一课时)说课稿
9《荷塘月色》说课稿黄桂锡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
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本文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篇课文,这是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所以要引导学生学会赏析文学作品,为今后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一、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2、知识目标:本文构思巧妙,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学习本文体会本文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
3、能力目标: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判断什么是通感,本文比喻的妙处何在。
二、教学重点:课文四五六三段的赏析。本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是本课的重点。通感的修辞手法学生第一次接触,也要作为一个重点来讲。这两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本文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朗读式结合的教学方法。理由是: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重点训练学生精读的方法,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是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本文语言优美,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以朗读式的教学方法。
四、学法:
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
五、课时:拟定两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释题,简介作者,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构思的巧妙。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找出感情线索,简单介绍时代背景。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品析作品的语言,比喻、通感、叠字的运用,感受语言的典雅和充满诗意。第一课
教学内容及步骤: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轮圆月,我们的主人公心情郁闷,想散散心,于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象一幅静谧、安详、优美的图画。作者将这幅画给我们描摹了下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们读他的文章就象看到了那幅画一样。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
二、释题,简介作者,并范读课文。要求:
1、标出自己读得不准字音。如曲,读第一声;似,与似的在一起时读卷舌音。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三、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
1、课文主要在哪几段写荷塘和月色的。
2、其余段落起什么作用?
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
1、课文集中写荷塘与月色的是四、五、六三个自然段。说说每一段都写了什么?
第四段:主要写荷塘。作者哪几方面来写的:从荷叶、荷花、塘上的微风、塘下的流水。
第五段:主要写月光。有没有写荷塘?月光是无形的东西,但作者通过写荷叶、荷花、写树影等,将月光写得可知可感。月光与荷塘融合在一起。
第六段:主要写荷塘周围的树。好象没有写荷塘和月色?树是月光照耀下的树,写荷塘里的蛙声,写树上的蝉鸣。此段即是写荷塘又是写月色。
2、其余各自然段的内容:
第一段:交待时间及写荷塘的缘由。是夏季,月圆的夜晚,作者心情欠佳,想去荷塘看看。
第二段:写去荷塘的小路。荷塘的四围是树为下文第六段做铺垫。同时点出月光是淡淡的月光,为后文做铺垫。
第三段:写作者去荷塘的目的是散心,享受荷塘月色。第七、八段:作者想起采莲的事情来,并想起江南来。与段与主体有何联系?荷塘月色具有诗意,使作者想起与荷塘相关的诗来。联想自然。结尾照应前文。
四、本文是写景抒情的散文。那抒了什么情?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那些景色体现了这种情?
线索即是这样一种情绪。也是全文的基调。
五、简介写作背景。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体会本文运用了什么方法把荷塘月色写得那样美?找出你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谈一谈好在哪
第五篇:《荷塘月色》第一课时教案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简案)
教学目标:
感受运用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作用,品味散文语言的韵味。
教学重点:
感受运用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作用,品味散文语言的韵味。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案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者简介(详见书)
二、整体感知,理清行文思路
齐读课文,勾画出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句子,并作交流分析。
预设:
1、句子详见书
2、注意行文思路:不静——寻静——得静——出静
三、品读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默读课文第4段,选择你觉得写得美的语句进行鉴赏。预设:
1、修辞之美
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1)通感:以听觉写嗅觉(2)相似点
(3)试在4—6节的范围内寻找另一个运用通感手法的句子。第5节“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
2、叠词之美
因叠词数量众多,详见书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1、完成导学上的相关练习
2、完成摘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