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鹤楼送别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难点:
能结合想象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所描绘的情景。教学方法:
在朗读中感悟,在交流中探索,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自学。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音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时编号:074
朗读课文
学习生字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理解生字词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
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投影出示该古诗
3、师范读
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6、揭题25黄鹤楼送别
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2)读顺课文(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饯行
飞檐
誉满天下
脍炙人口
凝视
伫立
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
b、齐读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5)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三、识记、书写生字
1、投影生字
2、指导识记方法和书写注意点
“孟”字,上下结构,弯钩起笔和出钩处直线对齐。
“饯”字与吃食物有关是“食”字旁。
“酒”字已在生活中认识,书写时区别于“洒”
3、根据学生提到的字进行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字(师巡视纠正写姿)
四、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朗读全文
第二篇:《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初步设疑:
⒈课文讲了谁在什么时候,为谁送别呢?(板书:李白孟浩然)
⒉根据回答出示并齐读第一自然段,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吟出这样一首诗
⒊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⑴自读古诗,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⑵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
谈话激趣: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
二、精读课文,引导探究。
㈠学习第二自然段。
⒈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黄鹤楼的句子。
⒉课件出示图片。看图,说说你觉得黄鹤楼怎么样?
⒊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读读课文,体会一下。
⒋学生交流(板书:依依惜别之情),出示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引读: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生接读)。(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生接读)
⑶指导朗读这句话。(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㈡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⒈出示句子: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⑴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⑵交流。(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⑶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⑷交流。(指导: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伤感&。)
⑸指导朗读。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演演李白)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⒉根据回答再出示句子: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⑵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在课文中就是指&&生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⑶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⑷指导朗读(那我们自由读读这段话)。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演演孟浩然)
⒊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
⑴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指导:注意他们的动作,读熟他们的语言,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
⑵指名表演。
㈢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⒈引读第四小节。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孟浩然(友人)&&(生接读)。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读)。李白&&(生接读)。
⒉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⑴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⑷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
⒊齐读第四节。
过渡: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㈣、学习第五自然段:
⑴出示并齐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什么叫脍炙人口?
三、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⒈指名交流:
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你们的问题也解决不少了。说说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⒉李白把这么多的离情别绪浓缩在这首诗里,后来这首诗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你知道什么叫脍炙人口?
⒊师生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深情厚谊,回去请同学们摘录感受最深的句子。
第三篇: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3.初步了解哪些语句写出了相应各诗句的意思。
一、导入古诗,了解文体
1.有这样一座楼,它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江畔,它与江西的滕王阁、湖南的岳阳楼合称江南三大名楼,而它位居三楼之首,享有“天下绝景”的美誉。这座楼就是——黄鹤楼【出示黄鹤楼图片】。古代名人雅客常聚集于此,把酒、吟诗、赏景,送别友人,留下一段段佳话,一篇篇诗文。2.【出示古诗】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
3.读着这首诗,哪些诗句的意思你不大理解?你的疑问很多都能在课文《黄鹤楼送别》中找到答案。揭示课题,指导书写。
4.通过预习,你发现这篇课文与我们曾经学过的哪些课文非常相似?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文包诗。这可是苏教版教材特有的一种文体。
二、检查预习,扫除障碍
1.课前你还做了哪些预习工作?预习得怎么样呢?
2.同桌两人检查朗读情况。达到要求打上五角星,不足之处,互相帮助。3.反馈读书情况。得到五角星的举手。(你为什么没有给他五角星?根据交流情况,纠正读音。指导读好长句子。)
三、强化感知,理解词语。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补充介绍】李白年轻的时候生活在湖北安陆,当时还没什么名气。比他大12岁的孟浩然正好隐居在湖北的鹿门山,早已诗名满天下,李白对他仰慕的不得了。李白28岁那年,专程前往鹿门山拜见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成了忘年交。于是,相约来到江夏(今武昌),游历了几个月。后来,孟浩然决定要“顺江东下,前往当时江南繁华之都广陵,也就是今天的扬州,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其实课文有一小节已为我们概括了故事的内容,你发现了吗?
2.出示并指名读第一节。这小节中,哪些词引起了你的思考?(1)暮春:即春末、晚春的意思。为什么暮春就是晚春呢?请看看它的字形。古字为莫,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傍晚。现在加上日,更突出了时间已晚。后引申为“晚,将尽”的意思。
暮还有很多形近字兄弟:补充板书幕 墓 慕
课文哪些词写出了暮春美景?出示词串: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这一组词就是一个美丽的画面。只要你轻轻地去读一读它,并且用心地去想一想,就能看到一幅美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饯行 就是——那为什么要用饯行,看饯是食字旁,那它可能与饭食有关,饯行指设酒宴送行。当这个人回来,设酒宴欢迎叫——接风洗尘。渡:李白是怎么为他饯行的呢?我们继续往下读。4.指名读第二节。
(1)依依惜别、杨柳依依选择依依的意思:1.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2.形容留恋,不忍分离。
(2)还有不理解的词语吗?【看图理解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飞檐:瞧,这黄鹤楼的屋檐屋角都向上翘起,仿佛——这是中国传统建筑独有的艺术特色。5.第三小节。
渡:李白和孟浩然在这俯临长江,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上,一会儿„„一会儿„„都„„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
(1)第三小节主要是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你们想怎么读?(分角色)好,三至四人一小组,分工合作读一读。【出示第三小节】 指名一组分角色读。
相机纠正读音:注意读音“您”(再读李白的话)。友谊的谊读第四声。男女生分角色读,老师读旁白。
(2)这节中,有哪些词引起了你的注意?
誉满天下:找同义词。誉满全球闻名遐迩 享誉世界
(3)这小节中有好几个生词,意思都理解了,生字能写正确吗?
请你写出括号里的生字。校对一下,全对的举手,你哪个写错了?【()夫子 一()而尽()时分别 友()】
5、导读第四节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孟浩然登上了船。只见——白帆„„而李白„„(1)哪些词牵动了你的心?伫立、凝视 伫立:长时间站立。一直站到什么时候?
凝视:是什么意思?(专注地看)你还知道那些关于看的词语?你来说,其余同学做动作。俯视山脚、仰望蓝天白云、远眺江上景色、凝视远方„„(2)【练习运用,出示句子】:仰望 远眺 凝视 ①好友重逢,谁也不说话,只是默默地()着对方。②()夜空,已是繁星点点。
③登高(),那艘满载着希望的轮船已成了一个小黑点。6.第5节:江水东流,白帆远去,李白再也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吗?大家看,脍字左边是个月字旁,那它和什么有关呢?(肉)脍就是切得很细的肉,炙呢?大家看,上面是什么?一个横放的月字,还是和肉有关,下面是火在烤,这个字就是烤肉的意思。切得很细的肉、烤肉等美味当然人人爱吃。现在这个词也用来比喻好的诗文,那说明什么?齐读《黄鹤楼送„„》
四、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读通了课文,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哪几小节写了古诗一、二两句的意思?
三、四两句呢?【指名读】
2.这首诗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
五、师生话别,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给家长听,请它们为你打分。2.积累两首送别诗。
第四篇: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
《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目标预设】
1、学习部分生字,理解部分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过程展示】 一.导入揭题
1. 同学们,古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从小到大我们学习了许多古诗,下面两首诗我想每一位同学都会背吧 多媒体出示《静夜思》《春晓》,齐声背诵
2. 你知道这两首诗的作者吗?介绍李白和孟浩然及两人之间的友谊(多媒体介绍李白、孟浩然及两人的友谊)
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一天孟浩然要去扬州做事,李白在黄鹤楼送别自己的朋友孟浩然,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黄鹤楼送别(板书课题:请大家伸出右手跟老师书写课题。提醒:“鹤”字要写紧凑一些。)4.朗读题目
5. 黄鹤楼知道吗?简介黄鹤楼(地处湖北武汉江南三大名楼)(通过多媒体图片学习“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过渡:有一对好朋友就要在黄鹤楼分别了,那是怎样的场面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小组分别汇报
(1)我会读
(2)我会写
(3)词语理解
2、教师集中检查预习情况
3、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出示古诗,指名读。
5、默读课文:
把和诗句对应的句子画下来。
6、交流。诗文对照。
三、披文入境、由境生情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你觉得送别时的景色怎样?你想用什么词或诗句来形容?
3、谈话:真是春光无限啊!请全体女同学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再现这美丽的春景。
过渡:春天的景色这么美,当时正在黄鹤楼上的李白和孟浩然有心观赏吗?读读第2自然段,体会体会。
4、你觉得他们有心观赏吗?从哪儿看出?(小组汇报)
5、过渡:时间在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他们说了些什么呢?
6、读读李白说的话,你觉得 对孟浩然有一种什么感情?从哪儿感受到的?(小组汇报)
7.孟浩然又是怎么说的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他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小组汇报)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8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从“伫立”“ 凝视”,你体会到什么?此时的李白可能在想什么呢?(小组汇报)
9、李白虽然表面上静静地站着,但内心是波澜起伏的,他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千古传涌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0.、同学们,诗中的“孤帆”是什么意思?据老师所知,长江是水上交通要道,是千帆竞发啊,为什么在李白眼里,只是“孤帆”呢?(学生讨论)(李白实在是舍不得孟浩然走啊!他深情地望着孟浩然坐的小船渐渐远去,已经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因此,在李白的眼里,只有孟浩然坐的小船了呀,直到它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11、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读读这首诗,会背的同学可以背出来。四.布置作业
1.联系课文,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
2.修改本课的预习案。
3.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第五篇:《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说课稿
《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我今天说课的主要内容是第25课《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我主要从教材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设计反思等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材
《黄鹤楼送别》一课是以“文包诗”的形式,讲述了在暮春三月,年轻的李白在长江边上的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践行的故事,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说设计理念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最后一单元的一篇课文,选在本单元中目的是告诉我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在设计中我从“自主高效”的目标出发,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学习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为了做到单元目标,课时目标,能够在课堂中全部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以读代讲,通过读来理解感悟。本课的教学设计着力体现“尊重学生,着眼学生发展”的理念,立足于自能读书,着眼于自主发展,让学生在读书中感悟交流练习,学会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学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时我主要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课后田字格中的6个生字,会读会认绿线内的2个生
字。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部分词语。3.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是教学目标的前两项,教学难点是通过诗文对照了解“文包诗”的特点,体会李白对老朋友孟浩然的惜别之情。
四、说教法及学法
为了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并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本课时我主要采取情境渲染法、朗读感悟法、评价激励法、学生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法等。
五、说教学程序
在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之后。我紧抓课文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边学边想象边总结,以达到学习新知,培养能力的目的,本课时的教学我主要设计了“录音导入、渲染气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加深理解、合作释疑”、“写字指导”、“课堂小结”及“作业设置”等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录音播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朗诵,让学生在听觉上感受这首诗的美。教师用导语把学生引入到想要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及诗的意思的欲望上来。从而引出课题,并能从课题的“送别”一词产生疑问:“是谁在黄鹤楼送别谁?”产生对课文的阅读期待。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在该环节中我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的
生字表,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顺,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部分词语,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及学具来学习生字词,目的是扫除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好铺垫。第三环节:再读课文,交流汇报
在该环节中我主要设计了2个自学提示: ①李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为孟浩然送行的? ②此时李白的心情怎样?并划出相应的句段。
我让学生根据这2个问题,再次走进文本,并且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互相交流整理汇报意见,并推荐小组在班级交流,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教师可以作适当的点拨,只要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独特阅读感受即可,在该环节中安排的时间可能要多一些,目的是让学生敢汇报阅读体会,然后我根据学生的反馈,多指名学生读一读2、3自然段,从人物的对话中去初步体会李白和孟浩然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为下一课的品析赏读垫下坚实的基础。第四环节:指导写字
能够写出规范、美观的字是小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所以在该环节中我主要让学生认真观察、交流识记方法,范写“暮 ”“饮”2个不同结构的字,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在展示作品时,要师生共同参与点评,力求意见中肯,具有一定的激励性。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我认为好的课堂小结既是对本课时的学生学习成果的认可,同时也能为下一课时的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六环节:作业设置
在作业设置中我力求能体现既巩固基础知识,又培养基本技能和养成搜集资料的良好习惯的原则,我设计的作业是2项,一是抄写生字词,课后熟读课文。二是课后搜集有关送别的古诗。
六、说板书
简洁性和纲领性高度统一的板书才能是好的板书,本课的学生的阅读重要收获就是初步体会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我就抓住“依依惜别”一词来连结两个人物的关系。
七、说设计反思
每一课时的设计教师要从多方面来考虑,如教材的特点、文本的内容、学生的实情、教学法的准备,在本课时的设计中,我综合以上几方面的因素,我主要是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充裕的时间内读书,多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在第一课时,尽量发挥集体合作的力量,学生要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收获,同时作为一名小学生要能够做到规范美观书写所学生字,这也是我在本课时在教学中的努力方向,争取能收到预设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