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师资建设 促进均衡发展-我县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调查
加强师资建设 促进均衡发展
—我县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调查
靖宇县政府办 宋学成
(2011年6月)
教育均衡是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深化素质教育、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需要。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均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县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如何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关键。
一、当前我县农村教育现状
我县现有农村学校68所,其中农业高中1所,初中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1所,乡镇中心小学2所,村级小学52所(含25个教学点)。
我县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臵,根据《吉林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精神,2007年我县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几年来,我县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标准持续增加,2010年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标准增至小学每生每年400元,中学每生每年600元。在不断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标准,确保教育投入“三个增 1 长”的同时,我县积极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努力争取资金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通过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寄宿制学校、中小学校舍安全等一系列教育工程,共投入资金10737万元,完成校舍新建23个,新建面积57670平方米;维修校舍19个,维修面积15131平方米,极大地加强了农村薄弱校建设,使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县农村学校达到基本教育教学要求。可以说在财政投入和办学条件等方面,我县农村教育已具备了均衡发展的硬件基础。
二、我县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作为其中的主导,其素质能力、知识结构、年龄精力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成效的高低。近几年,我县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与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年龄偏大,教师队伍缺乏新鲜血液
教师年龄偏大问题在我县农村学校较为普遍,尤其以小学更为突出。目前,我县854名农村教师中,平均年龄为42.7岁,其中50周岁以上教师共155人,占总人数的18.1%,40-50周岁教师413人,占总人数的48.3%,30-39周岁的教师281人,占总人数的32.9%,30周岁以下的年轻教师5人,仅占总人数的0.58%。可见,从年龄结构上看,我县农村教师队伍年龄整体趋于偏大。一些学校年龄在45岁以上的教师达60%—80%不等,而且学段越低、学校越偏远,老龄化程度越 高,“爷爷奶奶教小学、大爷大娘教初中”是我县农村教师队伍的真实写照。在农村教育工作实际中,年龄偏大并没有体现出经验丰富的优势,却更多地表现出对教育改革的淡漠、知识的老化和教学质量的下滑。这种不合理的师资结构直接损害着农村儿童、少年依法接受教育的权利,表现出我县农村与县城在教育发展方面的不均衡。同时,农村教师新生力量又得不到及时补充,导致学校教师出现断层、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这必将对我县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数量不足,部分学科教师短缺
2007年人事制度改革时,我县农村学校核定编制850人,实有854人,从总体上看,我县农村教师整体处于微量超编状态。但实际情况是:教师总量不足,部分学科教师短缺,原因有三:
1、由于我县村落分散,交通不便,导致村小(教学点)数量较多且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撤点并校。由于学生数量的减少,导致个别村小(教学点)中教师只教几名或十几名学生,与核定编制的师生比差距较大。学生数量的急剧减少导致乡镇学校也开始出现班额过小的趋势。由于生源分散、教学点多、成班率低,导致农村师资浪费严重、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2、按照国家“开齐、开足课程”的要求,小学各年级必须开齐音乐、美术、体育等非考试学科,小学三年级以上 必须开设英语、信息技术课。配齐配足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现象较为普遍。除了数学、语文、体育等主干课程有本专业毕业的专职教师外,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教师普遍不足,一些学校非考试学科师资紧缺,甚至无法开课。能够开齐课程的学校,教师“教非所学”的现象也比较普遍,甚至出现音乐教师不懂乐理,只好组织学生唱流行歌曲的现象。一些教师“身兼数职”,出现了包班教学、一人代8门课的“万金油”式的教师。如我县花园口镇学校所属教学点一名年近50的老教师,一人身兼语文、数学、品德、美术、体育等六门学科的教学任务。这种做法不但加大了教师的负担,而且教学质量也很难保障。
3、随着农村学校教学网点的调整,寄宿制学校增多,教师的授课工作量和学生治理工作量加大,全县乡镇寄宿制学校普遍缺少生活管理教师,生活教师配备工作已成为寄宿制学校当务之急的一件大事;各乡镇校属幼儿园的建立和扩大,也在一定程度上急需专业教师;另外,由于我县教师年龄结构老化,病号多,因患病、离职进修、产假等非正常因素导致不能正常上岗的现象也部分存在,这也是我县教师紧缺的原因之一。
(三)、素质偏低,教育质量整体水平不高
我县农村教师在人员构成上主要表现为“两少一多”。一是专业教师少。有的农村学校虽然开齐、开全规定课程,但任课教师大多数为非专业教师,学非所用、教非所学情况比较普遍。二是正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少,农村学校中原始学历在正规师范院校专科以上的教师仅占总人数的6.4%。三是民办教师转正的多。调查中发现“民转公”教师在我县农村教师队伍中,约有300多人,多于总数的三分之一。客观地说,这部分教师在七、八十年代为我县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今天仍在支撑着我县农村教育事业的大厦。但是,他们中只有极少数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大多起点学历偏低、达标学历是通过后期进修培训取得,因此存在专业素质不高的缺憾。他们中的大多数越来越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表现为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育技术缺乏,甚至出现了上不了课的现象。这样的人员结构在强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难免步履蹒跚,势必影响到我县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几点建议
搞好农村教育是教育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结合我县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在农村教师总量上实行动态管理
1、尽快完善农村教师队伍补充长效机制。近几年,我县农村师资力量得到不断补充,但是由于农村教师特别是农村青年骨干教师向县城回流(系统内调配、系统间调用、考录公务员)的趋势不断加大,教师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当前的农村教育需求。建立并完善面向农村,定向招录的农村教师 补充办法以切实解决农村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年龄老化、素质不高等突出问题已势在必行。在具体补充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现有的农村师资结构及紧缺师资,把复合型教师作为今后农村学校招录教师的重点;实行定向招录,多招录一些愿意在农村长期工作的教师;在具体招聘过程中应积极利用国家有关政策(三支一扶、特岗计划招聘等),结合我县农村教育实际,出台我县农村学校教师补充办法,形成在每个学年的第一学期前对农村学校补充一次新教师的长效机制,促进我县农村教师队伍结构的逐步改善和教师队伍的持续性发展。
2、严格教师队伍管理,建立教师队伍的退出机制。加强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切入点推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杜绝现有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借调、顶岗等现象,刹住农村教师队伍中人浮于事和在编不在岗等不正之风;加强对农村教师的考核管理,建立科学的农村教师考核淘汰机制,定期对农村教师进行专业知识考核,对师德师风、业务能力、身体素质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出台相应政策,尽快让其离岗或转岗,加快农村教师队伍更新步伐,尽快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
(二)、适当倾斜农村教师编制配备
我县执行现行教师编制已近四年,该编制与我县农村教育实际对照有很大的局限性,影响我县农村教育事业的持续性发展。建议在充分考虑我县农村学校实际困难的基础上,以教学班数量、课程设臵标准和寄宿制学校需求为依据,以师生比为参照,更加科学、合理地核定农村教师编制。具体如下:第一、适当放宽农村学校编制配备标准。第二、根据教师的工作量确定教师编制,而不宜仅从师生比去核准教师数量。第三、在核定学校的教师编制时,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管理人员、工勤人员、教学辅助人员,农村寄宿制学校,还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生活指导教师。第四、对符合要求的农村学校或教学点尽快进行撤点并校,扩大寄宿制学校规模,通过加大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力度,整合教师资源,有效利用教师编制,实现集中办学成效的最大化。
(三)、建立和完善城乡教育对口支援机制
建立长效支教机制,通过城乡学校“一对一”的帮扶形式,使全县城乡学校间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缩小城乡校际间在师资方面的差距。在全县范围内实行中小学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制度,促进中小学校长、教师在县城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定期交流,优化农村学校的师资,提升农村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教管水平。
(四)、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村教师培训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完善县、校培训网络,理顺教师培训工作管理体制,明确学校、教师各自的职责,以提高农村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内容,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培训重点,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拓展继续教育途径,进一步提高培训实效,促进全体农村教师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升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能力。
(五)、关爱农村教师,进一步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尊重教师是重视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的职业,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在工作、生活、学习上切实关心农村教师,维护农村教师合法权益,为农村教师教书育人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激发和保护农村教师投身农村教育、推动农村教师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农村教师地位,维护农村教师权益,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关心农村教师身心健康,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的教师在评优、评先和职称评聘方面实行倾斜政策,为农村教师解决后顾之忧,为农村教师发展成长创造更多机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我们有理由相信,一支数量充足、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结构合理、适应农村教育教学需要的优质教师队伍必将对我县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篇: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
郧县教育局局长 吴忠恒
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是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2006年以来,在市教育局的关心支持下,通过积极参谋,我县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教育、人事、编制、财政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教师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启动了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和校长队伍建设工程,把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作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首要工作来抓。我们以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为抓手,通过强化教师培训,均衡教师配置,规范教师管理,补齐师资“短板”,较好地解决了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不高、分布不均、结构不优、人心不稳等问题,进一步激发了校长和教师两支队伍活力,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盘活存量,让教师资源配置“优”起来
针对县域教师分布不均、学科教师分布不均的问题,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合理配置现有教师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1.建立教师双向交流机制。制定《郧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均衡配备实施意见》,每年组织部分城区教师到乡镇缺编学校支教,选派部分偏远乡镇学校干部到县直、城区学校挂职锻炼。三年来,全县选派了672名教师下乡支教,选拔了58名优秀年轻教师到城区挂职锻炼。通过城乡教师双向交流,从教育管理和教学业务等方面,带动农村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2.建立教师竞岗分流机制。根据山区学校分散和寄宿制学校多的实际,县编委增加了教学点和初小编制,增设了寄宿制小学保育员、完全小学和初中学校保卫人员岗位。同时,全县中小学校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4589名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参加了竞争上岗。通过竞争上岗,125名初中落聘的年轻教师分流到小学任教,375名年龄偏大且不能适应教学岗位的教师,分流到学校后勤服务性岗位工作。3.挖掘潜力,补齐师资“短板”。教师结构性缺编、民转公教师比例大等农村教师队伍的先天不足,是农村师资的“短板”。为补齐“短板”,郧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深挖内部潜力。一是实行走教制,充分发挥专业师资作用。以乡镇中心小学或完小师资为依托,让体、音、美等学科专业教师负责区域内多所学校相应学科教学工作,保证每所学校开齐课程。二是采取执教制,充分应用远程教育资源。认真选择小学英语执教教师,加强培训,使原来没见过电脑、没学过英语的老教师都能熟练运用空中英语教学资源开展教学。老百姓生动地说,“校校建个接收站,上课围着电视转,教外语的却是门外汉。”三是实行流动教学,充分利用完全小学师资优势。根据少数学校布点分散和生源不稳定的情况,部分学校在学生低谷时每周把学生集中送到附近完小学习,上完一周课后,再由教师送到家长手中。原学校继续保留,教师即“看孩子”又“看房子”,待学生高峰期再稳定办学。
二、扩大增量,让教师补充源头“活”起来
1.招聘“补”。2006年以来,县教育局积极当好县委、县政府参谋,在控制编制总量的同时,建立了教师队伍长效补充机制。坚持每年公开招聘一定数量的新教师,防止教师编制大起大落和教师青黄不接,形成合理的老、中、青教师梯队。一是实行择优“补”,面向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公开招考,择优录用。二是实行定向“补”,所有招聘教师的编制指标一律分配到农村中小学校,考生报名直接到农村中小学,经考试考核被录用的,一律按定向报考志愿到报考的农村中小学任教,并签订在农村任教5年的合同。三是实行对症“补”,招聘的教师编制指标向英语、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教师紧缺学科倾斜。
2.资教“补”。根据全县学科教师需求,结合国家、省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特岗教师)和“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资教教师)。三年接收资教教师132人,缓解了教师结构性缺编的问题。3.支教“补”。制定《郧县支教教师管理规定》,城区、城郊教师定期支援缺编乡镇学校一至三年,并将支教教师考核和绩效考核放在受援学校,与支教教师绩效考核补贴挂钩。同时,把支教与教师职称晋升挂钩。城区及城郊乡镇教师晋升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必须具有一年以上的支教经历。县财政将支教教师交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直接拨付受援学校。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极大地调动了教师支教的积极性。
三、提高质量,让教师业务培训“常”起来
我县启动实施了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建立以高等院校和县教师教育资源管理中心为依托、乡镇教师培训辅导站为阵地,以校本培训的主要组织形式,以《中国教师教育行动网》和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以及现代远程教育为支撑的教师终身教育体系,优化培训环境,提高培训质量,保证教师业务培训常态化。
1.优化培训环境。一是建立郧县教师教育资源管理中心。将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县教研室、县教科所、县教育装备站四个单位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形成服务全县教师教育的综合部门,负责管理全县教师教育资源和培训工作。二是实行免费培训。按规定将学校公用经费总额5%用于教师培训,每年预算教师培训经费120万元,制定《郧县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管理暂行规定》,对参培教师实行了免培训费、资料费、住宿费,报销差旅费,补助生活费的“三免一报一补”政策,实现了教师培训由自己掏钱为政府买单的转变,增强了教师参培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拓展培训途径。一是走出去学。三年来,先后组织200多中小学校长和高中、初中教师赴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衡水中学、新洲一中、栟茶中学学习考察,组织教育干部和教师19人到广州参加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修学习。召开了“郧县教育干部赴洋思中学考察学习报告会”。去年暑期,全县组织中小学校长参加省、市、县举办的校长专题培训306人次。组织774名教师参加湖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培训,选派3303 名教师参加了国家和省、市组织的其它各类培训。开展“内学居峪、外学洋思”活动,在全县中小学校推广了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经验和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学模式。二是请进来教。先后聘请了全国知名专家丁榕和李湘蓉教授为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班现场授课,邀请湖北省“老区支教行”7名专家来郧讲学,邀请由教育部中南高师培训中心组织的特级教师巡回讲学团来郧讲学,聘请省教研室和江汉大学实验师范学院专家开展英语执教教师提高培训248人次。三是开展网上培训。先后争取了国家西部农村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和全国万名中小学班主任培训项目,培训班主任和教师1989人次。建立“中国教师行动网”郧县工作站,19个乡镇中心学校和8所县直学校建立了网络培训工作室,136所完全小学以上学校建立了网络培训学习室,已注册并参加网络学习教师4689人。通过各层次的培训,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知识得到补充,能力得到提升。
3.提高培训质量。一是“按需培训”,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开展了新课程培训、师德师风培训、骨干教师培训、薄弱学科教师培训、信息技术培训、远程教育应用培训、班主任培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等14项培训,每年县、乡两级培训教师7000余人次。特别是通过送教下乡、同课异构、联片教研、一帮双带等形式,培训小学英语教师,使一大批45岁以上的农村老教师走上了英语执教教师岗位,确保小学英语空中课堂顺利开设。二是严格管理,保证培训不走过场。制定《郧县教师暑期培训管理制度》,对县内组织的各类教师集中培训,实行“凡培必考”,每次培训都统一考试,统一发证;实行“培考分离”,授课教师不参与培训结业考试工作,考试命题教师不参与授课;实行“局领导座班制”,每期大型培训开班仪式,局主要领导都亲自到场指导,分管领导基本做到每天与学员一起座班听课;实行“考勤与学分挂钩”,固定座位,对号入座,每天4次点名,旷课半天或迟到、早退4次的,学分为零;实行“结业成绩三挂钩”,即教师培训结业成绩与授课教师津贴和参培教师的职务评聘、培训经费报销 挂钩。
四、激活能量,让教师工作热情“高”起来
1.整顿作风,增强教师战斗力。刹赌风,出台《郧县教育系统禁赌规定》,提出了教师带彩娱乐下岗、干部带彩娱乐下课的强硬要求,有效遏止了歪风邪气的蔓延;治师风,认真落实师德承诺制度、师德宣誓制度、师德档案制度,开展“弘扬正气,树立新风”和“学英雄讲奉献,学法律讲政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评政风,组织开展“八查”不良作风活动、民主评议干部和学校活动、“提高执行能力建设”主题活动,维护了教育在人民群众心中的良好形象。
2.动态管理,提高教师执行力。完善《郧县教师队伍管理暂行办法》,实行教师编制三年核定一次制度,边清编边核编,清退在编不在岗教师;建立教师异动月报制度,切实加强对教师岗位的监管;严格实行教师病、事假请、销假制度;实行离岗教师限期归队通知书制度;坚持教师编制网上公开制度,受理网上投诉,接受社会监督;严肃党纪政纪,及时清除了教师队伍的害群之马。通过严格管理,全县教师令行禁止,提高了工作效能。
3.落实待遇,增强教师凝聚力。在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尚未出台的情况下,郧县采取积极措施,保证了教师的待遇不降低,收入不减少。一是按政策及时足额兑现了省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人均每月200元的绩效考核补贴;二是保持原人均每月126元的津补贴和人均1150元的年终一次性奖金继续发放;三是县财政按教职工工资3%足额安排教师住房公积金,按工资的5%和人均60元的标准预算教师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全县教师津补贴年人均达到4000元,缩小了与当地公务员收入的差距,及时稳定了工改后教师的波动情绪,清除了杂音,凝聚了人心。
4.绩效考核,提升教师竞争力。县教育局、财政局、人事局联合制定《郧县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分配 暂行办法(试行)》,对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省发人均月平200元)的分配原则、核定办法、发放形式、考核量化办法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初步解决了“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增强了教师竞争意识。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我县“两支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校长队伍开阔了眼界,创新了思路,把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学校工作方方面面,打造了一批精致学校。全县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实现了备课电子化、上课媒体化、培训远程化、教研网络化;全县农村学生人人坐上了新桌椅,吃上了新鲜菜,睡上了铁架床,洗上了热水澡,用上了多媒体和洗衣机。省教育厅副厅长黄俭高度评价说:“郧县的每一所学校管理得都很规范,经营得都很精细,很值得学习”。教师队伍比工作、讲学习、钻业务蔚然成风,全县教育质量稳步提升,2008年中考综合成绩保持全市前列;普通高中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全市高考质量综合评价中,郧县在六县市中首次获得第一名;职业教育创出品牌,郧阳科技学校被评为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成为全省7所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中唯一一所县办中职学校。中央电教馆主任陈庆贵和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在我县调研后评价说:“没想到这里开通了班班通;没想到这里资源整合运用这么好,而且很有特色;没想到这里常态化教学开展得这么好,像广东、上海等沿海发达地区一样,随时可以推门听课;没想到这里课题研究开展得这么扎实有效”。
我们在加强基础薄弱的农村教师队伍和校长队伍建设中,开展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主要作法被省教育厅推荐到教育部在全国交流。但我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高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今后,我们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培训规划、名师培养工程和绩效考核等,努力建设一支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和校长队伍。
第三篇:通过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通过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内蒙古工业大学师资队伍建设侧记
内蒙古工业大学人事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总书记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坚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教师队伍是一所高校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资源,也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主体力量,更是一所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创造与学术成就以及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获得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充分发挥师资队伍建设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当前高校的中心任务。
近年来,我校把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和头等大事来抓,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紧紧抓住人才引进、培养、教育、管理、使用等环节,在千方百计地吸引人才、为学科建设进行“人才输血”的同时,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培植和强化“人才造血”功能,通过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初步建立起了一支数量基本满足需要、结构日趋合理、整体实力明显增强的师资队伍,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人才保证。
一、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师资队伍发展统领全局 2009年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我校提出了强校必先强人才队伍的工作思路,进入“十二五”,特别是2012年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我校人才工作开创了新局面。学校出台了《内蒙古工业大学师资队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内蒙古工业大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内蒙古工业大学引进人才补充师资 暂行办法》、《内蒙古工业大学教师攻读学位及进修学习管理办法》等多个重要指导性文件,开创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一)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为有效防止人才引进和评价的“一言堂”现象,进一步提高人才引进工作质量,学校建立了“三公开、三评价”的人才引进工作体系。“三公开”指的是招聘计划和方案公开发布,招聘考察过程对外开放,招聘结果公开公示。“三评价”指的是在引进人才过程中,一是由院系组织相关负责人、专业教师等组成面试组对应聘人员进行考察,形成评价意见;二是人事处组织学校专家组进行独立的校级学科学术评价,决定是否引进;三是引进高学历人才上岗后,校学术委员会根据其毕业院校、业绩成果、发展潜力等打分评价,拟定享受人才奖励的额度。“三公开、三评价”的人才工作体系既有效提高了人才引进工作的透明度,确保了人才引进质量,同时也提高了人才引进的工作效率,确保了人才引进工作的公开、公正和公平。2010年以来学校已引进各类人才185人(占学校专任教师队伍总数的1/8),其中博士研究生66人(占全校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总数的1/4),全部都补充到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队伍中,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加强在职教师培养,给予培养政策倾斜。
人才建设既要重视引进,更要苦练“内功”,要做到内外兼修。多年来,我校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方面大力引进人才,另一方面加强自身师资队伍的培养,重点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充分依托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出国项目、511人才工程赴美培训项目、日元贷款人才培养项目等多种方式,选派教师外出培训、进修、攻读学位等,促使一批“土生土长”的中青年教师骨干脱颖而出。对于国内进修、攻 读学位的教师,学校鼓励其脱产学习,并全额发放工资待遇;对于经学校批准的出国研修的教师,学校除资助其国外生活费、国际旅费及享受工资待遇外,还补发一定比例的出国期间岗位津贴,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保证他们能够安心学习,同时对取得博士学位的在职教师与引进人才一视同仁,进行业绩评审,分层次兑现高学历人才待遇,2010年以来,共有94名教师取得博士学位回校上岗工作,超过全校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总数的1/3,目前均已成为学校发展建设的中坚力量。
(三)推进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形成激励竞争机制。
学校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科学考核、以岗定薪”的用人机制,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2011年3月我校成为全区首家完成首次岗位聘任工作的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走在了全区高校的前列。学校十分注重改善教职工待遇,科学合理的提高校内岗位津贴标准,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安家费、科研启动费、按服务期享受高学历人才奖等,充分保障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提高收入的同时,研究制定考核、评优的奖惩机制,拉开差距,形成了竞争,增强了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作用。学校成立了以党委牵头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近三年来学校投入2000余万元专项用于人才队伍建设,“顶层设计,高端引领”的人才工程成果已初步显现,2010年以来,学校教师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25人,自治区“杰出人才奖”3人,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52人,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区深入生产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科技人员14人,自治区教学名师、教坛新秀1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入选自治区高等学校“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计划”17人。
二、加强学科带头人和人才团队建设,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张发展阶段已经过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部也提出“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发展道路,即“稳定规模、调整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高校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现实要求。我校顺应国内高校建设的大趋势,开始转向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坚定不移的扭住高层次领军人才和人才团队建设不放,认真抓,下大力气抓,持续不断的抓,抓出结果,抓出成效。
(一)积极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为其提供创新实践的舞台。我校依托国家“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国家“千人计划”、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自治区“333人才引进工程”等重大人才工程项目的实施,积极引进了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对高层次领军人才给予充分的科研支撑条件。“十二五”以来,学校已引进了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高层次领军人才7人,特别是2012年柔性引进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麦克马斯特大学拉扎普尔教授,作为我区引进的第一位国外院士,在校内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带动了土木工程及相关学科的建设步伐,在其积极参与下,国家教育部对我校土木学院进行的专业评估取得了优异成绩。
(二)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发挥人才团队的作用。
学校以创新团体为载体,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成果交流和展示为平台,形成和培育了多支各具特色的人才团队。学校制定出台了《内蒙古工业大学加强科技工作促进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内蒙古工业大学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内蒙古工业大学学科带头人管理 办法》等文件,累计投入760万元用于支持团队建设。已遴选出研究生授权学科带头人76人,校级特色学科2个,科研团队21个,教学团队16个,其中,已建成自治区级教学团队9个,自治区级科研团队5个。
(三)营造鼓励创,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
所谓人才成长的环境,就是要在校内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一个人人想干事,人人想出成绩,适合于各类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营造人才成长环境,要求学校的所有部门都要有为人才服务的强烈意识和得力措施。吸引高层次人才并发挥作用,只靠少数领导的工作是不够的,必须全面强化各个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措施,使尊重人才的价值观得到真正的体现和落实。目前,学校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爱惜岗位、为学校服务的思想和意识已渗透到每个教职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入脑入心,并成为校园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观。
三、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科研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也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新生力量和骨干力量,是决定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因素,是提升高校教师质量的重要环节所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 号)明确要求:“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总书记也强调:“要切实关心教师成长进步,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对青年教师要给予更多关爱”。随着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青年教师的数量也随之大幅增加,目前学校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为 40.8%,45岁以下教师所占比例达到 77.6%,超过学校教师总数的四分之三,青年教师的发展和队伍建设已成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焦点。
要使青年教师真正成为推动高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生力量,必须解决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一是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需要提高,二是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技能要进一步强化,三是科研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急需提升。为此,我校在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一)完善“重师德、重教学、重育人、重贡献”的考核评价机制。学校重新修订了《内蒙古工业大学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内蒙古工业大学教学督导工作办法》、《内蒙古工业大学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出台了《内蒙古工业大学新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及讲课资格认定工作管理办法)》等文件,建立师德一票否决制,在职称评审,职务晋升,评奖评优时,把师德和教学能力作为先决条件,充分调动广大青年教师专心投身于教学的积极性。通过新教师岗前培训、教学能力评价和讲课资格认定、新老教师“结对子,传帮带”,举办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会,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提高青年教师的师德和教学水平。同时在校基金、自治区人才开发基金、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的申报中加大资助青年教师开展各类科学研究活动的力度。
(二)以推进青年教师“三化工程”为抓手,大力培养青年骨干力量
从2014年开始,学校实施青年教师“博士化、国际化、工程实践化”工程。学校制定出台了《内蒙古工业大学教师队伍学历提高计划实施办法》、《内蒙古工业大学中青年教师海外研修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内蒙古工业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计划实施办法》等文件。大力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提升学历层次和国际交流经验。同时,结合学校以工科为主的办学特点,更加注重青年教师对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学校定期分批次组织和引导青年教师通过现场实习、挂职锻炼、项目合作以及实验室建设等方式,参与工程实践训练,以培育其工程教育理念、提高其工程意识,增强其培养学生工程实践教育的能力,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根本,提供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的条件
从以资历为本的用人制度转变为能力为本的用人制度,从以往的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进一步深化聘任制。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鼓励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实践中大胆探索,发挥所长,对于成就特别突出的青年教师予以破格任用,促进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学校出台了《内蒙古工业大学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计划实施办法》,做好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规划,为他们创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学习及工作条件。根据学科专业发展和学术梯队结构情况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分阶段、分层次的造就一批高质量的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并形成若干支精干高效的学术梯队。鼓励开展学术交流,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构建学科平台,包括实验室建设平台、研究信息交流平台、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平台。为青年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研究环境、政策环境、学术环境。
四、今后工作的目标和努力方向 学校将紧紧抓住“十二五”这一重要历史机遇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总书记系列教育论述精神,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形势的需要,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基础,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人才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全面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为目标,紧紧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不断提高党管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为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通过制定政策、整合资源、保证经费、提供服务等措施,统筹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到2015年,引进、培养和选拔30名左右首席专家、100名左右具有较深学术造诣的优秀学科带头人、300名左右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师,建设30个特色学科团队、创新团队和优秀教学团队。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创新能力强,有大作为、大贡献、大影响的教师队伍,为学校发展,为国家和地方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尊敬的老师:您好!
师资队伍建设是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涉及每个教师的切身利益,为客观把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实情况,征集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为制定科学有效的师资队伍建设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特组织开展本次调查。这次调查不是对具体单位工作的评价,也不签署被调查者的姓名,对本单位和个人均无不利影响。因此,请您支持并如实地反映您所了解的师资队伍建设的有关情况和您自己的真实想法。
感谢您的大力支持!
××××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课题组问卷填写说明:
1.本次问卷1-19题为客观题,除第22题外,其余题目均为单选,选项请在括号内画√。
2.本次问卷20-23题为主观题,请以文字形式简要回答。
2.有些题目未列备选答案,请在该题空白处写出您自己的答案。
3.下面的问题及备选答案是就总体、一般或大多数而言,非指个别、特殊或少数。
1.您的性别?
男()女()20-30()31-40()41-50()51及以上()
高中或中专()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是()否()
专任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其它()2.您的年龄?3.您的文化程度?4.您毕业院校是否是师范类院校?5.您在贵校的岗位类别是?
6.您的职业技能等级是?
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其他()
非常重视()比较重视()一般()不太重视()很不重视()
非常重视()比较重视()一般()不太重视()很不重视()
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
过多()偏多()合适()偏少()严重不足()
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
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
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7.您认为当地政府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如何?8.您认为贵校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如何?9.您认为贵校在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方面的工作做得如何?10.您认为贵校教师的数量与实际需要相比如何?11.您认为贵校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普遍如何?12.您认为贵校教师的业务素质总体怎样?13.您认为贵校教师的待遇总体如何?
14.您认为贵校师资队伍培训制度如何?
很健全()比较健全()一般()不太健全()很不健全()
过多()略多()合适()偏少()太少()
很高()较高()一般()较低()很低()
很高()较高()一般()较低()很低()15.您认为贵校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与实际需要相比如何?16.您认为贵校校内师资队伍培训水平或质量如何?17.您认为广州市级师资队伍培训水平或质量如何?
18.您认为贵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成效如何?
很大()较大()一般()较小()极少()
19.您认为师资队伍建设的哪些方面需要加以明确或规范?[多选题]
教师选拔、聘用与解聘的相关制度()教师职责及其它相关的工作要求()教师的考核标准与办法()教师培训的相关制度()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教师的奖惩制度()教师经济待遇的具体标准()保障教师经济待遇的经费体制()保障教师经济待遇的相关制度()保障教师社会地位及相关制度()教师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相关制度()其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文字简述)
20.您认为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请举例并简要说明。
21.您认为政府在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中最有效的工作及方式是什么?
22.您希望学校为教师成长提供哪些支持与帮助?
23.您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何意见和建议?
第五篇: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最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目前相当一批农村公办学校的教学质量却很令人担忧。虽然教师工资相对于当地收入是比较高,校舍等硬件设施条件也不错,但教学质量就是上不去,这与农村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有关。作为走向专家型、学者型教师的一种必然选择,专业成长越来越引起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关注。然而,在广大农村中小学,部分教师对专业成长的认识几乎还是一片空白。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从教实践十几年、几十年,专业水平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呈弱化和缩水的趋势,仍存在只增教龄不增水平的现象。而新踏入农村校园的年轻教师,他们满怀热情地进入农村校园,开始想大显身手,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为农村教育的城市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于是,在一两年内,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的激情四射,是他们的活力迸发,但时间一长,我们发现了部分人的退缩,部分人的甘于平淡,部分人锐气的削减。农村教师水平的低下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落后的农村经济和观念是最大的障碍。
农村人为了改变比较弱势的生存境遇,追求与城市人群同等的发展机会,他们对城市化表现出超常的热诚乃至盲目的渴望。让孩子考上大学,将来去城市工作,在城里安家落户,成为实实在在的城里人是一个家庭最大的目标与心愿。因此,他们把赌注压在了孩子们身上。孩子是否全面发展对他们来说无所谓,他们喜欢看到的是高分试卷,孩子埋头苦读的身影,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什么音、体、美、综合实践活动,在他们看来是多余的。因此,有很多教师的劳动成果被认为是无用功,这从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是农村学校对教师人文关怀评价缺失。
尽管新课程改革强调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多元化,但农村教育以成绩评价学生,以期末成绩评价教师的现象很普遍。因此致使有些教师不得不教死书、死教书、拼时间、搞题海,奔命于荣辱得失间,无暇顾及教学科研。这导致有些农村学校对教师人文关怀评价的缺失,成为阻碍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一大原因。
三是缺少专家具体有效的专业引领。
农村中小学教师缺少真正实用有效的外出培训、学习机会。即使有机会,要么由于经费或名额问题(主要是经费问题),要么培训不切合实际而流于形式。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平时教学实践中缺少专家具体有效的专业引领,特别是缺少
课改专家面对面地提供技术性、专题性的咨询指导。
制约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因素还有很多,像年龄结构的不均衡,知识信息的匮乏,以及自我的惰性等等。
解决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问题最重要的是作为农村所在的政府和教育部门,深入分析当地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症结,对症下药,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帮助作为农村教育城市化主力军的一线教师,克服主客观制约因素,树立正确的农村教育城市化的观念,更好地实现专业成长。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要引导群众明确农村教育需要为农村建设输送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这里留住人才并不是指要束缚人们固守农村,而是在具体的人才培养上分层次、多样化,能为人才提供一个适合他们发展和实现自我的平台空间。吸引人才是指吸纳有志于改善农村现状并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人为振兴农村作贡献。所以,农村教育关键是要培养热爱农村的人,而不是单纯为城市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力。
二、建立多方位多层次的评价机制
为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评价教学开辟渠道,这非常重要。评价学校不能单看考试成绩,要建立实质性的推进素质教育的机制,把素质教育和教学评价,尤其是和中高考改革结合起来。教育局应建立科学的评价学校、校长和教师的体系,改变单一以考试成绩为指标的现象,围绕培养一个“人”而不是一个考试机器来评价。要全面建立家长委员会,建立家长委员会并不是为了让家长和学校争夺权力,而是为了让他们围绕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进行合作。
三、改革教育人事制度。
要实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对在职农村教师要定期开展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考评,淘汰不合格教师,并妥善做好分流工作。合理配置师资力量。对教师缺口大的农村学校要尽快予以解决,新增教师要优先安排到师资紧缺的农村学校任教,并出台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制度,开展“捆绑式”对口支教工作和名师支教工作,大力推进和鼓励城镇富余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