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的次第之一(写写帮推荐)

时间:2019-05-13 10:59: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佛的次第之一(写写帮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佛的次第之一(写写帮推荐)》。

第一篇:学佛的次第之一(写写帮推荐)

星云大师《学佛的次第之一》

护眼色:绿 橙 棕 黑 字体:粗体 大 中 小 作者:星云法师 发布时间:2011-3-22 15:27:00 繁體版

第一篇 信解行证 壹:前言

佛教八万四千法门,浩瀚深广,初学佛者欲一窥佛法堂奥,究竟应从何处著手?佛法是历久弥新,万古不变的真理,经得起时空的考验,我们可以从信、解、行、证四个次第来实践佛法。

贰:信

一、信的意义

信,指对某一种宗教能专注不疑而生起崇仰的真诚心理状态,也就是信仰的意思。佛经中常以各种譬喻来说明信仰的重要性,归纳如下:

1.信仰如手:我们进入了宝山,如果没有双手,就无法挖取宝物。同样地,我们进入了佛法的宝山,惟有依靠信仰的双手,才能获得佛法的宝藏。

2.信仰如杖:我们爬山时,如果有了拐杖作依靠,必定会感到轻松多了。人生在世,常常会感到世路茫茫,崎岖不平,如果我们有了佛法的信仰作为依怙,就可以安然走向平坦的大道。

3.信仰如根:树木植物有了扎实的根部,才能长出茂盛苍翠的叶子,开出芬芳美丽的花朵;人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为我们有生命的根;一切事业的成功,也是因为有巩固的根基。信仰,就是产生无量功德的根本。《华严经》上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依靠信仰为根,我们在佛法中修福修慧,不但奠定了人生的根基,也能进而到达解脱的境界。

4.信仰如船:在茫茫的大海中,惟有藉著船筏,才能到达目的地。《大智度论》卷一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我们必须要掌稳船舵,才能在浩瀚深广的佛法大海里,采取佛法的宝藏;在人生的苦海里,惟有依靠信仰的大愿船,才能安然无恙地渡过惊涛骇浪,从生死大海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5.信仰如力:孙中山先生曾说:“信仰就是一种力量。”对一件事情有了坚定的信仰,自然就能产生一股强大的力量。

6.信仰如财:世间的生活需要钱财,但是由于我们只知一味地向纷纭的心外世界求取财宝,却忽略了自己内心蕴藏有无限的财富,而信仰就是我们内心的宝藏、内心的能源。所以,在佛经上有所谓的“七圣财”,就是以信仰为首位;有了信仰的财宝,我们的人生将会更丰富。

二、正确信仰的条件

信仰有很多种,有的人一开始就信了邪教,这就是“邪信”,误入邪教,正如以盲引盲,相牵入火坑,如果不能迷途知返,影响所及,可至千百世,所以我们在选择信仰时,不可不慎。比“邪信”好一点的是“不信”,不信仰任何宗教的人固然在精神上无所寄托,但是至少还没有走错路,将来还有得度的机会。另外有一种人是信得很虔诚,但不知分辨而“信”得入迷,这是“迷信”。迷信比不信又好一点,因为虽然入了迷,但总还有一种信仰,至少宗教劝善止恶的观念深植心中,就不会为非作歹,作奸犯科。我们的信仰应该是“正信”,《成唯识论》卷六说:“云何为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这就是正信。正信应符合以下条件:

1.信仰实在有的:我们选择信仰的对象,应该审查它是否真实存在。也就是我们所信仰的对象,应是在历史上经得起考据证明的。

2.信仰道德高的:我们交朋友,都想要结交品德高尚的人,何况信仰的对象,更应该考虑他的德行是否清净?他的慈悲是否具足?他的人格是否完美?

3.信仰能力强的:我们信仰的对象必需是具有能够自度度人、自觉觉人的大善知识。

4.信仰戒行净的:我们信仰的对象必需是戒行清净,行止足以为众生模范的大导师。

5.信仰正法圆的:我们信仰的对象必需具有圆满的正法,可以适用于任何时空人事。

6.信仰智慧满的:我们信仰的对象必需具有完满无缺的智慧,如此,我们跟随他学习,才能获得充满智慧的生命,不但自己受益,也能贡献社会。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具足智德、断德、恩德等三德,戒行清净圆满,而且他的伟大事迹都是历史上确有记载,经得起考验证明,符合上述条件,所以佛陀及佛陀所说的教法,乃至延续佛陀精神的佛教僧团,都是我们正信的对象。《杂阿含经》卷三十所谓的“四不坏信”:“于佛不坏净信,于法不坏净信,于僧不坏净信,于戒律不坏净信。”基本的精神就是对于真理的尊崇敬信,而无丝毫疑惑的彻底自信。

参:解

一、解的意义

解,就是慧解,指经由见闻学习而了解教理,得到真理的智慧。

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地方,在于佛教并不一味叫人信仰,佛教的信仰是要我们建立在理智上,因此佛教很注重慧解。

二、慧解的方法

佛法广大无边,我们应如何来寻求慧解呢?

1.亲近善士,多闻薰习:古人说:“无友不如己者。”在佛道上修行也是如此,当我们皈依三宝以后,要经常向法师们问道求益,要多亲近善知识,听经闻教。善财童子为了求法,不辞劳苦,参访了五十三位长老大德,最后证得无生法忍;赵州禅师年高八十,犹四处行脚,寻师访道,终于开悟。大根器者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萤火小智者,更需以谦冲虚心的态度寻师求道,听经闻法。

而闻法也要有正确的心态,《成佛之道》说:闻法应该“如地植于种,如器受于水,应离三种失。”

所谓“如地植于种”,意思是说,一块田地,如果把种子撒在地表上,鸟雀一啄,就没有了,如同闻法,不用心深思,左耳进,右耳出;这是第一种过失。如果这块地坚硬不堪,即使播了种,也无法生根萌芽,如同一个人我执很重,凡事排拒不接受;这是第二种过失。如果地上布满杂草,禾苗便不容易生长,如同心中有了成见,先入为主的观念使佛法不能生根萌芽;这是第三种过失。

所谓“如器受于水”,意思是说,一个杯子,如果把它倒覆了,再好再多的水也装不进去;如果杯子有了裂缝,水一倒进去,立刻就流失了;如果杯子里有了秽物,再清净的水也会被污染。所以听经闻法不能用轻心慢心,不能有成见、邪见,也不能有杂念妄想,应该要以深心、庄重心、恭敬心、谦卑心、柔软心、清净心,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

2.广阅三藏,一门深入:“为学有如金字塔”,这句话也可以用在佛学的研究上。我们对佛学有了一般的了解以后,还要广读佛典。佛入灭后,后世弟子将佛陀所说的法,以及历代诸圣贤的著作论典,汇集成为经、律、论三藏,成为研读教义的最佳门径。博学之外,我们还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深入钻研,触类旁通,以得佛法之真髓。

3.以四依止,入佛智慧:佛陀说法为因应各种根器,观机设教,因而建立了不同的法门,后世弟子们又因人、时、地等差异条件,有各种阐述。因此,我们在亲近师长,研究佛法时,应以“四依止”作为学佛的方针:

(1)依法不依人:按照真理去学习,不以人为依归。因为人有生、老、病、死,有不同的思想、见解,而真理则是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所以学道应该依法,不应依人。

(2)依智不依识:应以理智作判断,而不依自己一时的好恶来作决定。(3)依义不依语:依照佛法的根本义理,而不执著于语言文字。

(4)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按照究竟绝对的真理,而不依各种方便的教化。4.如理思惟,法随法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智慧的特性在于思考,生吞活剥经论上的文字,纵使能博学强记,充其量也只是世智辩聪而已,无法成为自己的智慧。所谓“如人数他宝,自无半分毫。”只有经过深刻思惟,亲自体验的智识,才能成为自己的法宝。

《大毗婆沙论》说:“有智无信,增长邪见;有信无智,增长愚痴。”这是说明信解之间,彼此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同等重要,偏一不可。尤其信解之外,更要实践,所谓“说食不能饱”,因此,学佛一定要修行。

肆:行

一、行的意义 行,就是修行。佛教与一般的哲学不同,佛陀说法,主要是使众生都能够转迷成悟,离苦得乐,因此,佛教不仅是讲知识,说理论,佛教最注重的还是生活上的实践行持。

二、修行的态度

不同根器的修行人,有不同的修行方法,例如:声闻乘修四谛法,缘觉乘修十二因缘观,菩萨乘修六度万行,乃至各宗各派也有各自不同的修行法门,如:莲宗以念佛为要,禅宗以参禅为主,华严宗以经教为宗。虽然如此,修行所应秉持的坚毅态度则应该是一致的。《俱舍论》卷二十七记载有如来的三种圆德,其中“因圆德”有四项成就佛道的修行态度,可作为我们效法的榜样:

1.无余修:福德与智慧二种资粮具修而无遗。2.长修:历经三大阿僧祇劫而修行不倦。3.无间修:精进勇猛而无刹那荒废修行。

4.尊重修:恭敬所学,尊重一切众生,不生憍慢。伍:证

一、证的意义

证,是契会真理而证悟的意思。解与证也是不能分开的,不经体证的道理,不能算是真的理解,只能说是知道;若非通达理解,也没有证悟可言。

二、证悟的生活

从凡夫到修成圣果,绝非一蹴可就,必须经过种种的阶段。不同根器的修行者,因方向、目标的不同,形成不同的证悟阶位。例如:

1.声闻乘:自凡夫至阿罗汉,速者三生,迟者六十劫,证得的果位有四──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和阿罗汉果。

2.菩萨乘:又称佛乘,从凡夫到成佛,需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五十二个阶位。依证悟的迟速而言,又有顿悟与渐悟之分。快速直入觉悟的境界,称为顿悟;依顺序渐进的觉悟,称为渐悟。其实,顿渐之说是就一期的生命而言,从众生整个生命的洪流来看,这一期的顿悟实在是累积了多生多劫的福慧而来。

总之,无论是声闻四果,还是菩萨五十二阶位,无论是顿悟,还是渐悟,都是由我们平日的“小悟”累积所成就的解脱境界。所以,我们不必将证悟寄托于未来,重要的是我们每天是否有一点小悟。我们要怎样观照自己呢?证悟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兹列举如下:

1.证悟的境界,是没有忧悲苦恼的情绪:如果我们对忧悲苦恼的事能淡然处之,当下就是一种证悟解脱。

2.证悟的境界,是没有得失成败的念头:如果我们能不患得患失,随缘自在,当下就是一种证悟解脱。

3.证悟的境界,是没有拘束障碍的困难:如果我们能处难不觉难,处苦不觉苦,当下就是一种证悟解脱。

4.证悟的境界,是没有生老病死的感受:如果我们能勘破生死,来去一如,当下就是一种证悟解脱。

信、解、行、证并非单线的次第,而是一种循环的效应。我们由正信,生起清净的心,而求慧解,经由实践,得到证明,印可真理的妙用;而后增加信心,再求深入的理解,更藉著履行反省,获得真理的印可,又增胜净信;如是周而复始,不但能使我们在现实世界中安顿身心,又能开拓我们的智慧领域,提升我们的生命品质,净化我们的身心。

第二篇:次第 用法总结

次第」读「しだい」,是名词,「次第に」是副词;其他还是接续助词和结尾词。不同的词性和不同的连接有不同的用法,翻译也不相同。下面逐一说明。

1)名词「次第」

表示“次序”“顺序”“程序”。

① 式の次第は会場に掲示する。(仪式的程序将公布在会场里。)

② このような次第で誠にすみません。(由于这样的情况,实在对不起。)

③ まあざっとこんな次第です。(情形大概就是这样。)

④ 次第によっては、捨てては置けませんね。(根据情况,可不能置之不理呀。)

⑤ 具体的な順序は次第書(がき)を見てください。(具体的顺序请看节目单。)

2)接续助词「次第」

接在动词连用形或サ变动词词干之后,表示前面动作一旦完成,就立即投入后面的动作。可以翻译为:“立即”“马上”“一挨……就……”“一旦……就……”。与(……やいなや)类似。

① 発表次第、すぐ知らせます。(一旦发表,就马上通知你。)

② 手紙が着き次第、直ぐ来てくれ。(你收到信就立即来。)

③ 機会のあり次第、伺い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一旦有机会,一定拜访您。)

④ 終了次第、帰宅します。(结束就马上回家。)

3)结尾词「次第」

接在名词后面,表示事情的发展,可以翻译为:“全凭”“要看……而定”“听任”。可以用于表现主观的努力;也可以表现随其自然和无奈。

① 今後の発展は、君の努力次第だ。(以后的发展就看你的努力了。)

② 何事も人次第である。(事在人为。)

③ 留守なので、植木は枯れ次第だ。(因为没有人,所以花盆里的花任凭枯萎了。)

その日その日の風次第だ。(随风飘泊。)

⑤ 地獄の沙汰も金次第。(有钱能使鬼推磨。)

4)副词「次第に」

接在动词前面,修饰后面的动词,表示逐步的变化,可以翻译为“渐渐地”“慢慢地”。与(だんだんと)类似;但是(だんだんと)只用在口语中。

① 汽車は次第に遠ざかっていった。(火车渐渐地走远了。)

② 母親の看護の下に、彼は次第に元気になった。(在母亲的照顾下,他的身体渐渐地好起来了。)

③ 雨が降るのか、空が次第に暗くなってきた。(也许是要下雨吧,天空渐渐地黑了。)

第三篇:次第花开读后感

次第花开读后感

(一)R.Q.5972号列车

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说法“生活即修行。”

于是,你以为每天过日子就是修行。其实不然,这至少不是佛教所说的修行。

你经历过悲欢离合,这不是修行,只是经历;如果你在那悲欢离合间体悟无常、缘起、因果,这是修行。生病,本身不是修行,借由生病而认识到与生俱来的脆弱、忧苦,由此生起出离心,或推己及人,由此生起悲悯之心,这是修行。

说到这,也许你会生出各种疑问。今天的主题是谈佛教吗? 我们从小接受科学教育,怎么能迷信呢? 你信佛教吗?啧啧啧……

且慢,先不论咱信不信佛学,让我们保持科学辩证的态度来读《次第花开》。毕竟,宇宙浩瀚无边,有多少人类未解之谜啊。

这本书里很多文章,都在努力以一种贴近日常的方式讲解着佛法,以现代人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为我们娓娓道来心灵世界应有的美好境界。文字柔和朴实,处处散发慈悲与智慧的光芒,相信你和我一样都会从中领悟到或多或少的人生哲学。

0

1无常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人生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位高权重的,突然会一落千丈;生死相许的,竟然会势同水火;合家欢聚的,终究会曲终人散;寿比南山的,迟早会撒手人寰。

所以,一切的美好都难逃变化,变化就会带来痛苦,这即是佛陀给我们揭示的“无常皆苦”.通常,痛苦有三种形式:苦苦、变苦和行苦。

苦苦,指显而易见的痛苦,比如你受伤了,生病了,肯定苦;变苦,指由快乐转变过来的痛苦,比如今天你很高兴,吃撑了,多喝了几杯,明天突发疾病,上吐下泻;行苦,是指众生存在的无奈和不圆满,身心被种种烦恼束缚。

具体而言,人间的痛苦又分成八种。无论贫富强弱,所有人都无可避免要经历生、老、病、死、怨憎会(怨恨生气厌恶)、爱别离(相爱的亲朋好友生离死别)、求不得(想要的得不到)、不欲临(得到了不想要的)的痛苦。

于是,我们抱怨,对无常恐惧和焦虑。寂天菩萨曾说:“问题若有办法解决,就不必担心;若没有办法解决,担心也没有用。”

很多人烧香拜佛,求菩萨保佑,以为菩萨神通广大,可庇佑他一世安全。

这种信佛的发心(出发点)大错特错,佛法不向你承诺安全感或确定性,事实上,它恰恰要打破你对安全的幻想。

克服对无常恐惧有两个方法,一是熟悉无常,二是了解恐惧无常的原因。

0

2因果

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是众多因果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喜欢下围棋的人懂得“复盘”,质量管理部门的同事遇到质量不良,客户投诉,要追根溯源,查找原因。

所有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果”必有“因”.刚过去的一周,我开车追尾,导致车辆严重故障,保险公司定损费用较高,需要很长的修复时间,起因是下班高峰,我在交通拥堵的路段,居然边开车边看手机,没踩住刹车。本来约好去好友家聚会,结果计划有变,好心情一下子跌落谷底。教训惨痛。

去年,我休了一段时间病假,饱尝痛苦。原因是过往没有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忙于工作、学习,身心劳累,缺乏锻炼,忽视健康。不知不觉间种下了“恶”因。

有人会问,你不是说“因果”吗?为什么现世做好人没好报?往往被恶人欺骗、伤害,下场很凄惨,反而恶人大多活得很滋润。

佛菩萨常以不同的面貌示人,也许是对你有帮助,慈悲为怀的恩人,也许是给你制造麻烦和障碍的敌人,也许是对你造成伤害,刻骨铭心的人,甚至可能化身为一些动物,给你启示。

那些“好人”很可能是佛菩萨,以死亡和苦难这种特殊的方式向我们示现无常、无我和慈悲。有些人通过积德行善,修持正法,了结了某些因缘,将要去往别的刹土。

也许你又开始怀疑,众生是否真的有轮回? 世间万象如此复杂深奥。我们须保持谦卑,探究真理。

也许死亡也是一种无常的变化,因果关系并不因此而终止。

0

3无我无我,比无常和因果更难觉悟。

你会慢慢衰老,明天你的心念和今天不同,没有一个绝对存在的“我”.“我”和周遭的事物一样没有恒定性。

《次第花开》作者希阿荣博堪布是忠实的佛教徒,他遭遇过种种无常,他也曾久病不起。当他得知有个信徒帮他在医院找关系,提前挂到了看病的号时,陷入悲伤,他想会有多少病人像他一样急需求助,却因此延后治疗。这就是“无我”的境界,也是慈悲心的体现。

相反地,我们看到大部分人计较个人得失,执着于眼前的鸡毛蒜皮,蝇营狗苟。

把快乐寄托在向外驰求上,就像喝盐水解渴一样,得到的越多越不满足。

钻石和石墨都由碳元素构成,前者做成璀璨的饰品,众人趋之若鹜;后者做成铅笔芯,却少有人在意。

痛苦源自我执和法执,即对自己的执着和对周遭事物的执着。

一位修行者去拜谒尊者,一路散粮食,衣物,唯独捧着心爱的碗不放手,当他见到尊者坐在金光闪闪的殿堂里,揣测尊者修行不够,贪执财物,怎料尊者当下把他手中的碗砸了,打破了他的执念,实际上,尊者坐哪里都不影响他内心的禅定。

0

4皈依

有的人居无定所地过着安宁的日子,有的人却在豪华住宅里一辈子逃亡。

皈依,不是修行的起点,它是整个修行。

都市有些人遇到困惑,迷茫时会选择去印度小镇或者中国的西藏寻访心灵导师。由于佛祖开悟,当地有很深厚的佛学渊源和根基,佛文化被广泛传承,当我们留意观察当地人的生活起居,即便物质匮乏、生活贫困,依然呈现精神富足的面貌,脸上洋溢着朴实、真挚的笑容,知足常乐,满满的幸福感。

心灵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0

5出离心

佛法中讲的出离,是指出离烦恼。出家、厌世等等这些都只是形式,烦恼在内心,和身处哪里没有必然联系。我们要警惕错误“出离的出离”.真正的修行人,常会处于一种快乐、愉悦的境地中。诚如大智者霞嘎巴所说:“一旦你能做到不管住在哪里,都觉得舒心悦意;无论与谁交往,都觉得甘之如饴,这就是修行成就的验相。”

要真正做到不容易吧?修行不是一场魔术表演,从头到位,让我们幸福、惊奇、目不暇接。

堵车了,心烦意乱,不停看时间,不妨打开收音机听听音乐吧,家长们一旦知道其它家的孩子学了新的技能,马上变得很焦虑,担心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现在就开始改变那些习惯吧,让那股巨大的惯性慢慢地停下来,这就是出离。

放下,才得自在、安乐。毕竟,我们最终什么也带不走。

06

菩提心

菩提心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无基础。

慈心:“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希望所有众生都快乐。

悲心:“愿诸众生远离痛苦及痛苦因”,希望所有众生都远离痛苦。

喜:为别人的成功、健康、善举、快乐而高兴就是随喜。喜乐针对自己是感恩。

舍:内心足够开放,对一切都能欣然接受,超越了人我、亲疏、好恶,平等对待众生,无分别心。舍乃慈悲心的起点和基础。

众生: 不是一个无关痛痒的词汇,而是代表在情感上能与我们相同相连的一个个具体的生命。

四无量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覆盖,融会贯通。

行菩提心六度(渡到彼岸):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些术语比较专业,建议对佛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次第花开》了解,我不再一一赘述。

最后一章,希阿荣博堪布记录了上师法王如意宝的教悔,表达了对已故上师的感激和怀念,他幼时父母不在,在穷困时得上师收留,教导,点滴回忆,情真意切。我们在迷茫和困惑时也需要导师,行千里路,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

“次第花开,花开见佛”,这是法王如意宝和希阿荣博堪布的心愿。人人(包括动物)皆有佛性,普贤菩萨和地藏王菩萨曾立誓发愿,待普渡完众生后才立地成佛。

让我们生活在当下,不断觉察练习,从身(行为)、语(口德)、意(发心)开始,用心种下一颗“善”的种子,相信合适的时机,它必然生根发芽。

因缘际会,我有幸得到此书,和大家分享善知识。感恩~

次第花开读后感

(二)樊登读书会韶关分会

我一直相信“万事皆有因缘”,加入樊登读书会第一本“结缘”的书。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念今已闻,能听到这本书的人都是有缘人,你已经和其他人不一样了!()这本书就像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在迷茫脆弱的时候,给我们以鼓励和启发,让我们生起对三宝和佛法的信心以及求解脱的决心。将我从琐事困惑中解脱出来,顿觉明心见性,获益匪浅。

书中处处散发着慈悲与智慧的光芒,堪布睿智柔和的文字,朴实生动的开示,帮助我们坦然地面对心的本性,并从各种困惑中解脱出来,获得重塑心灵世界的力量。

纵观全书,行文虽有二十万字,却字字珠玑,它带给我的心灵撞击不胜枚举,不在此一一赘述,只因其中的曼妙还需此刻的你,打开它,去翻阅,去感受。

佛说“娑婆世界”,“娑婆”意为“不完美”.那究竟该如何接受遗憾、接受一个并不那么完美的自己?你一定会在堪布的文字里找到答案。我知道,有许多的好书,在等着我去发现,但是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这时,如果有一个人,能每天精心地为你选择出好书来,推荐给你来读,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因为,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读到一本并不好的书,浪费的金钱是小事,浪费的时间和精力才最重要。所以今天我推荐《次第花开》这本书。

感谢堪布的书,感谢读到这里的朋友,感谢樊登老师的缘分让我有机会与佛法相遇。

当下我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如此珍贵,不再重来。

次第花开,大道至简。

邀你在“不完美”的世界中感受“完美”,哪怕,只有这一本书的时间。

次第花开读后感

(三)医佛同心

胡大一

我得以认识希阿荣博堪布,并有机会读到他的心灵随笔集《次第花开》,缘于去年春季我为他做心血管健康与疾病预防方面的咨询。我很相信面由心生,初次见到堪布,和他交谈,我深感他十分善良。

《次第花开》成书前,就以不同版式和文本广为流传。书中,堪布以睿智、朴实的文字,帮助读者坦然地面对心的本性,倡导和引领人心向善、精神向上。读《次第花开》最深切的体会是医佛结缘、医佛同心。

在价值观取向多样化的今天,我们应大力提倡人心向上。而医生更应有一颗善良的心。人们常说从医需有菩提之心,医生最需要敬畏生命,最需要有同情心和责任心。

堪布首先讲到“人生无常”.因“每天都在面对无常”,他“迫切感受到修行的重要”.堪布通过自己患病的体验和众人分享如何正确面对烦恼与痛苦。他认为,解脱痛苦,不是逃避,而是学会正视与面对。

拿疾病来说,不少心肌梗死或心脏猝死的发生都很突然,毫无先兆,并且至少有25%的心肌梗死不能用已知的危险因素进行预测评估。但如果我们有一定的病理知识,就知道如何相应地调节生活习惯,就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或减轻病情。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要学会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以正面积极的人生态度应对生活难题。既要承认、正视人生痛苦的普遍性,又不能因此而悲观消极,不要消极地总把痛苦纯粹当做一种负面经历,而怨天尤人。其实,人只要有精神信仰,不自暴自弃,人生中的痛苦,尤其是年青时代的痛苦磨炼,都会转化为人生财富和最美好的回忆。

堪布在谈自律时,更使作为医生的我深受教育。他说:“我所理解的修行,不是去追求神秘的体验或为获得某种超常功能。修行是修养仁爱、宽容、谦让、与人为善等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安乐的精神品质,也就是说,要关注其他生命的福祉,并且自觉调整自身行为让其他众生感到安适快乐。”所以修行一是替众生着想,二是为此而采取转化内心的实际行动。作为医生,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身心存有疾苦、希望得到帮助和救治的患者,我们应换位思考,处处为患者着想。

纵观全书,作者所倡导的价值观与当今社会倡导的核心价值观角度不同,但内涵高度一致。

第四篇:民族魂一树繁华次第开

一树繁华次第开

——鲁迅散文风格新论

郝静怡

(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辽宁,大连,116029)

“风格——这乃是作家消除自己和读者之间的一切隔阂的能力,风格的最后胜利乃是确

①立精神上的接近。”,风格,是作家所创作的作品中集中表现出来的创作个性与特点,是杰

出的作家的成功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一种独一无二的审美享受,作为审美标志的风格,是一个美学范畴,作品只有具有了这样那样的风格,才能有突出的个性,展现作者的棱角,甚至是带领读者走入一个明朗清晰的创作世界,易于吸引读者,沟通文学创作者与接受者。如果说一部作品就是根植于作者精神土壤的一棵大树,那么有了风格的存在,才使得得它层次分明的开出一树繁华。

鲁迅的散文自有其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便是其作品风格的体现,这里我们所指的散文,不仅包括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还因为鲁迅先生在作品结集出版之前并没有明确的文体概念来束缚他的写作,所以这里的研究对象还应包括散见在杂文集、小说集和散文诗集中那些偏于抒情和叙事的篇章,像《野草》中的《风筝》及杂文集中的《忆刘半农君》、《女吊》等这些晚年回忆性散文,但其中蕴藏的鲁迅散文的诗学研究价值是永恒存在且不可估量的。这些作品不仅蕴藉深刻大开大阖,而且幽默诙谐涉笔成趣,在嬉笑怒骂间又能锋芒直指犀利孤绝,种种美学风格构成了一个奇瑰多姿的创作世界,本文拟就鲁迅散文的风格做一次新的探究,轻叩伟大灵魂美的门扉,一窥神圣的精神世界,去采撷次第开放的精神硕果。

一、沉郁深刻 蕴藉有力

鲁迅的散文是沉郁而深刻的。沉郁的美学风格,最早见于杜甫《进雕赋表》:“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后来被归结为对杜诗风格的一种代表,说得是文章深沉有力,情绪沉凝,鲁迅先生以忧国之思,毕生战斗,着力疗旧国民的灵魂,抨击封建腐朽,其情感深挚奔涌,每欲喷薄,然而,鲁迅自幼年由小康而堕如困顿的经历,看遍了世态炎凉,加之不断受来自各中力量的中伤,使得他又能超然的面对不平和冲击,情感有在各种复杂的原因的交互影响下被压抑和克制,以致每每我们读起鲁迅的散文的时候,表面看来是平稳的,却总能感觉到深藏在其中的汩汩脉动,那种情感的丰沛是隐性的,这便形成了一种沉郁与深刻,这些作品是需要向深处去开掘的,越是研读越可以与作者灵魂相沟通,也才能越加感受那种令人心魂为之震颤的凝缓的思想力量。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本段出处是散文《记念刘和珍君》,为鲁迅声讨反动军阀的一篇战斗檄文,从中我们读出了沉默的力量,1926年3月18日,“三一八惨案”爆发,刘和珍等徒手请愿的女学生,在反动政府的门前喋血,鲁迅先生怀着对“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的深沉的爱与对残暴统治者强烈的憎恶,写下了这篇文章,赞颂着这些女子的勇毅,情感深刻沉郁,每一字都蕴含着一种力量,虽然是不知道还有什么话可说,去隐含万语千言,字字重逾千斤,那便是沉默的力量,也是先生要传达给中国这个一贯沉默的民族沉默的人们的,全文没有呼号式的语句,也不做任何夸张,却在文字下面隐含着荡气回肠,回环跌宕的力量,清楚扼要,简洁有力,②

对反动统治进行满含愤怒的声讨,歌颂为革命而死的青年的同时,让更多的有志青年继续前

行,这无疑在地底奔涌的长河,承载永不枯竭的战斗力量和沉郁深刻的美学风格。

鲁迅的散文是蕴藉而有力的。蕴藉的风格,最早见于中国古典诗学,“是以模经为式者,自入典雅之懿;效《骚》命篇者,必归艳逸之华;综意浅切者,类乏酝藉”。这里的“酝藉”

又做“蕴藉”,韵是酝酿之意,因此蕴藉便用来指文章余韵深厚、蕴蓄悠长的美学风格。鲁

迅的散文是这种风格的集中代表,那种读起来平淡无奇,却又像冰山之下的火焰,温凉皮肤

下炽热的脉动,在看不见的地方奔突汹涌,凛然之气自然的凝结,如果说作者的格调决定他

文章的风格,那么这种风格就是一个人整体精神世界的完美呈现。作为文字战士的鲁迅,他

是善于在文章中流出余韵的,这种余韵是必要的,发人警醒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有这

样的文字: ③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

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

他们的时候的。

平缓的语气只是在叙述,而留给我们的就是深深的思索,柔中蕴钢,更见情感真挚为青年的痛心。这篇文章写于1933年,为了纪念白莽、柔石等“左联五烈士”,他们因倡导无产阶

级文学而被国民党反动统治残忍绞杀,“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平淡的一句话里,蕴

含了深重的痛惜与谴责,鲁迅在文中交代了与这五位青年人的接触,让人们了解到就是那样

鲜活的可亲可爱的生命丧生在了屠刀下,鲁迅当时也是处于一种“未敢翻身已碰头”的白色

恐怖之下,因此,文章笔法不得不婉曲含蓄,以表达更深的思想情感,传达对这个不能喘息的世界的憎恨,然而夜正长、路正长,人们需拨开层层血污,迎着光明不懈向前,青年们的血不会白白流走,总会冲刷这世界的污浊和泥泞,先生没有这样说,但字里行间传达给每一

位读者的就是这样含蓄的力量,这也是这篇散文蕴藉有力之所在。

二 举重就轻 幽默谐趣

鲁迅的散文是具有幽默诙谐的风格的。“幽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在西文用法,常

包括一切使人发笑的文字,连鄙俗的笑话在内„„在狭义上,幽默是与郁剔、讥讽、揶揄区别的。„„又笑之立意态度,也各有不同。有的是酸辣,有的是和缓,有的是

鄙薄,有的是同情,有的是片语解颐,有的是基于整个人生观,有思想的寄托。最上

乘的幽默,自然是表示‘心灵的光辉与智慧的丰富’,„„各种风调之中,幽默最富

于感情。”。幽默,作为之一种美学风格,不仅是心灵的光辉与智慧的碰撞,更是

精湛的艺术功力表现。作为鲁迅创作的重要总体风格,幽默当然也表现在他的散文中:

“幽默”一倾于讽刺,失了它的本领且不说,最可怕的是有些人又要来“讽刺”,来陷害了,倘若堕于“说笑话”,则寿命是可以较为长远,流年也大致顺利的,但愈

堕愈近于国货,终将成为洋式徐文长。当提倡国货声中,广告上已有中国的“自造舶

来品”,便是一个证据。

1933年3月8日,鲁迅以笔名何家干在《申报·自由谈》发表了文章《从幽默到正经》,这篇文章任意而谈,表达主观情感,颇具散文风格,开篇便笔锋犀利的讽刺了中国的“自造

舶来品”式的文章,并以此为引讽刺和谴责那种对外“不抵抗”,对内残忍绞杀的反动行径,“幽默”的含义被他们扭曲理解和利用,衍生出打着“正经”旗号的“刻毒”。鲁迅是幽默的,老舍是幽默的,张天翼也是幽默的,然而不同的是鲁迅的幽默诙谐是绵里藏针的,以一

种玩笑的方式在战斗,生动的幽默给予对方已回击,无从反驳,无从叫苦,像一记记的鞭笞,④

绵绵的抽打下去,让读者莞尔一笑的同时,发现这幽默的对象已经体无完肤无所遁形了,表

面上不起眼不见伤不见血,其下痛入骨肉无从安抚,这便是幽默的力量,谁能说这不是一种

有力的武器呢。

鲁迅的这种幽默又是举重就轻的。以浅显的令人发笑的方式传达深刻的道理,蕴含无穷的力量:

假使真有一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么,对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也许倒以为多事,正如我们在万生园里,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

破颜一笑,但同时也觉得不舒服,甚至于感到悲哀,以为这些多余的聪明,倒不

如没有的好罢。然而,既经为人,便也只好“党同伐异”,学着人们的说话,随

俗来谈一谈,——辩一辩了。

这里的笔调看似漫不经心,着以调侃的笔墨,然而却往往让人读后笑不出来,因为这

其中实在蕴含有更深的内容,这一段文字出自散文《狗·猫·鼠》,写于1926年,当时的鲁迅因受迫害而南下厦门大学任教,在厦门的几个月里他仍然看到的是各种文

人虚伪阴险的嘴脸,与之前的空气没有任何不同,因此在被中伤和主动抨击中持续战

斗,本文回击“文学评论派”“党同伐异”的“正人君子”行径,讽刺他们奴性十足的猫的媚态,将战斗的犀利融入讽刺幽默的语言中,在万生园里的动物,各个影射在人的身上,百态横生,就是一场猴戏。而同样,在《再谈香港》的幽默中,鲁迅也已

轻松自嘲的口气,讲述了香港这样的“畏途”,在船上的行李被任意翻查、盘剥,那

些被殖民地的染缸熏黑了的洋奴,惟利是图的丑恶嘴脸,让人感到可笑可悲的同时,深深的感慨,畏途之艰难,同时又想到鲁迅身处的“死地”,那么在途中的盘查与索

贿,之事比之恶毒的中伤与攻讦,那么那种“我倒要试验一下究竟怎样”的心情,就

是在调侃之中夹杂着无奈与苦涩,引起读者根深的思索。鲁迅的幽默的这种举重就轻,不仅是高妙写作技巧的集中体现,更为其散文幽默的风格,添上华丽的一笔。

三、素朴明丽真挚舒徐

《朝花夕拾》短短十篇文章,每篇文章着墨不多,却显得纤尘不染,端方素朴,这种素

朴却又不显陈腐,而是一笔一画清清楚楚,用白描的笔法点染而开的,正是明丽自然的江南

水乡,旧式风情,也就是在这短短的一本回忆散集中,作者前半生的经历思想的起折,人世

浮沉,都尽现其中。我们在阅读时不仅会折服于那种清透干净的笔触,又惊异那种平实中丰

满疏朗的艺术功力。如同水墨丹青,多一笔则赘余,少一笔则太寡淡,就素朴明丽中渗透着

真挚的情感,不仅《朝花夕拾》是如此,在鲁迅的其他散文作品中,也渗透着这种风韵。

我至今还不知道他的法名,我至今不知道他的法名,无论谁,都称他为“龙师父”,瘦长的身子,瘦长的脸,高颧细眼,和尚是不应该留须的,他却有两绺下垂的小胡子。

对人很和气,对我也很和气,不教我念一句经,也不教我一点佛门规矩;他自己呢,穿

起袈裟来做大和尚,或者戴上毗卢帽放焰口„饿鬼名‟,“无祀孤魂,来受甘露味”的时

候,是庄严透顶的,平常可也不念经,因为是住持,只管着寺里的琐屑事,其实——自

然 是由我看起来——他不过是一个剃光了头发的俗人。

鲁迅在《我的第一个师父》中是这样描述他的“龙师父”,这位是封建家庭为了孩子健

康的长大,而寻找的低贱身分的师父,然而在作者记忆里,这个没有法名和尚,更确切的说

是“一个剃光了头发的俗人”,简单的几笔勾勒出他的形象来,清晰却不浓重,而是一种被

记忆镀上光的明丽,这位温和又时有庄严的师父,给过童年鲁迅以超越世俗和封建束缚的快

乐的温馨,不教念经不教打坐,给予童年以自由闲散的纯粹的快乐,在作者记忆中长留一种

温馨和恬淡,也许是因之对更自由的世界的向往,鲁迅在这篇文章中着起笔墨来,恬然温婉,笔触是素朴的,线条是明丽的,情感是真挚的,风格是鲜明的。

鲁迅散文又是真挚而舒徐的。真挚,表现为情感的真实,深切,舒徐表现为节奏的张

弛有度,进退得宜,大多都是在闲谈天的叙述中完成了故事的讲述,人物的刻画和观念的传

达。在《无常》中鲁迅这样提到了无常鬼:

我至今还确凿记得,在故乡时候,和“下等人”一同,常常这样高兴地正视过

这鬼而人,理而情,可怖而可爱的无常;而且欣赏他脸上的哭或笑,口头的硬语与

谐谈……

鲁迅的作品中有两个鬼,他们是“无常”与“女吊”,这两个形象都是被“下等人”所

热爱的,为君子之流所畏惧的,鲁迅从他们身上看到了精神,那种亲切淳朴与不惜一切的复

仇都是可贵的,对无常鬼充满亲切与向往,这种可亲的情感是真挚的是对“复仇者”的“公

正的裁判”寄予的无限希望,让“正人君子”之流暴露龌龊的凶心,这种表达无疑是真挚的,就如同爱恨分明的无常,鲁迅的爱憎从来都是强烈的表达出来的,然而,这种表达很多时候

并不直接而迅捷,而是舒徐的婉转的,透过某一个形象来传达的,是寄寓在“无常”的精神

中的主观意志,这样的风格跟鲁迅散文的形与神的关系也是恰好契合的,外形散而舒缓,却

恰到好处的表达了主观意志。情感在舒徐的文字中表现的更加丰沛缓流 如活泉不见激流跳

宕,但见绵绵不绝,生机勃勃,这种情感永远滋润着鲁迅的文学之根。

第四 冷峻热烈锋芒犀利

鲁迅的散文是具有冷与热的碰撞之下产生的心之花火,他的情感是炽热的,而外部环

境却是“高处不胜寒的”,创作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心灵活动,鲁迅是冷静又是热情奔涌的,他扥思想在一个黑暗的高压的社会环境中受到压抑与限制,然而这却不能阻止他创作中的探

求的热情,因此在“高处”独自站斗的鲁迅,文字中是带有森森冷气的,这种冷是出鞘的剑锋,是逼人的锐利的,“众人皆醉我独醒”鲁迅的疗救和战斗又充满了被压抑的热情,他

不断的解剖自己与他人,从来不惧身在黑暗中的寂寞,为高尚的歌颂,为无耻的批驳,在冷

与热的潜流交替下,激起的是巨大的创作的动力,作品中更是冷峻与热烈齐飞,精彩而有力的演绎经典。虽未环境的透骨寒冷所包围,鲁迅的内心又因青年的爱国热忱所充满,这种热

忱与冷的交锋中,鲁迅为之煎熬为之激励,可能会一时的沉凝,然而接下来就是喷薄的爆发:

广州的天气热得真早,夕阳从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强穿一件单衣。书桌

上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

便青葱得可爱。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做着这等事,真是虽

生之日,犹死之年,很可以驱除炎热的。

这是《朝花夕拾·小引》中,对成书原因的一点交代,当时的鲁迅深受反动派迫害,在一阵的颠沛流离的生活过后,深入记忆中“摘抄”出这些带着回忆性质的文章,自然环境是热的,生活的社会环境是冷的,在冷与热的交替中,便有了文字的流淌,虽然是驱除身边的炎热,其实更是驱除心中寒冷,外部寒冷将他推入回忆中寻觅温暖,带着冷峻与热烈的复杂情感其

说是创作,还不如说是心灵的熔炉中铸造而出的精神成果。

鲁迅的散文又是闪射着犀利锋芒的,鲁迅散文是随着五四新文学的产生而出现的“将诗

和政论结合在一起的‘杂感’这类尖锐的政论性的文艺形式”,在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从意识形态领域里作出了积极的反应,他的文章是用来战斗的当然就少不了毕露的锋芒,无

论是对迷信庸医的揭露与讽刺,还是对反动统治的诘问和讨伐,鲁迅散文的利剑是直指整个

腐朽的社会的:

凡国手,都能够起死回生的,我们走过医生的门前,常可以看见这样的扁额。

现在是让步一点了,连医生自己也说道:“西医长于外科,中医长于内科。”但是S

城那时不但没有西医,并且谁也还没有想到天下有所谓西医,因此无论什么,都

只能由轩辕岐伯的嫡派门徒包办。轩辕时候是巫医不分的,所以直到现在,他的门徒就还见鬼,而且觉得“舌乃心之灵苗”。这就是中国人的“命”,连名医也无从医治的。这段文字出字《父亲的病》一篇,作者记叙了从父亲生病到去世,自己被庸医所误,千方百计的去寻找一些不知所谓的药引,而“名医”们不但未能治病救人、起死回生,反而害了人命,表面上是对这种封建唯心医药观念的讽刺和谴责,实际上笔锋直指整个封建神会的腐朽文化,想要引起更深的疗救,“这就是中国人的‘命’”,这种忧愤的深广,笔锋的犀利,就是在揭出,全部中国人的病苦,以摧毁封建腐朽的社会制度,鲁迅散文的精粹就蕴藏在这种犀利的锋芒之处,它是一种不可超越和忽视的风格,更是力量无穷的精神武器,为我们所取之不竭的力量之源。

注释:

[1] 高尔斯华绥,《<安娜·卡列尼娜>序》载《欧美作家论列夫·托尔斯泰》,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1983,185.[2] 杜甫;周祖诜.《隋唐五代文论选·进鹏雕表》.北京市: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3] 刘勰.文心雕龙·定式.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112.[4] 林语堂.《论读书,论幽默》,当代世界出版社.作者简介:

郝静怡(1988—),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辽宁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作者联系方式:地址:大连市黄河路850号辽宁师范大学13号信箱王吉鹏转交郝静怡

电话:郝静怡:***

电邮地址:

第五篇:佛语录

佛语录

1、佛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2、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3、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4、佛曰:前世五百次回眸,换今生匆匆一瞥。

5、佛曰:苦海无涯,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6、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7、佛曰:“不放不住,方可久持心念”,如此的放不下,实在有违做人之道。

8、佛曰: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9、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10、佛曰: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11、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12、佛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13、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14、佛曰:一切皆为虚幻。

15、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16、佛曰∶那只是昙花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没有什麽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可有人让她蒙上了灰…

17、佛曰: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18、佛曰: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舔之。则有割舌之患。

19、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20、佛曰:将生命结束在爱人面前,瞬间的痛苦,永恒的幸福,无法抵挡的诱惑。

21、佛曰: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22、佛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23、佛曰: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

24、佛曰:少欲,则少烦。

25、佛曰: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26、佛曰: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27、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如来)。

28、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29、佛曰:人在荆棘中,不动不刺。

30、佛曰:羽化不是我的抉择,我也不是羽化的抉择,注定的眼睛,俯瞰着万物苍生。

31、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32、佛曰: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33、佛曰: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34、佛曰: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35、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36、佛曰:睹人施道。助之欢善。得福甚大。

37、佛曰: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疑。

38、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39、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40、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41、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42、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43、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44、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

45、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46、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47、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48、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49、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50、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51、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52、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53、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54、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55、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56、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57、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58、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59、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60、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61、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62、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63、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64、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65、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66、应作如是观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67、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68、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69、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70、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71、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72、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73、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74、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75、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76、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77、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78、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79、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80、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81、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82、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83、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84、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85、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86、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87、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88、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89、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90、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91、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92、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93、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94、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95、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96、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97、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98、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99、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100、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

101、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露。

下载学佛的次第之一(写写帮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佛的次第之一(写写帮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佛心得(本站推荐)

    坚定学佛信心,沿着佛陀的脚步走下去 ——学佛心得体会 佛学初级班的学习即将结束,在短短的两个多月的学习时间里,使我对佛教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感受颇深,体会很多,下面我就谈谈......

    学佛有感(大全)

    学佛有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中该有的的入世经历都如浮云般一闪而过。也许是之前万千劫阿赖耶识有那道种,感觉入世种种是在是如梦幻泡影,佛经中某些字句也能有些契入。只是烦......

    佛系青年材料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全知识点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

    佛教解脱的含义和次第-雪漠

    佛教解脱的含义和次第-- 雪漠 佛教解脱的含义和次第(《光明大手印系列》代序) 雪漠1、佛教修炼的目的是什么?今天,我讲一讲佛教追求的终极目的、解脱原理以及相关次第。 这是目......

    让个性之花次第开放5篇

    个性之花 绮丽绽放 华容县职业中专汪晓萍***近年来,话题作文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较之以前的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缩小了对学生的限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和想象的空间,学......

    学佛法宝推荐(精选五篇)

    学佛法宝推荐(仅供参考) 一、入门基础 1、整体了解佛教——明旸法师著述的《佛法概要》。主要内容 第一章 释迦牟尼佛的一生 第二章 佛陀教导的修证法门 第三章 常随佛学十大......

    佛2011食品卫生工作总结

    佛坪县教育体育局 2011年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总结 教育体育局在市教育局、县委、县政府、县食安委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县的文件和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学佛的几点认识专题

    1、学佛真不该求财么? 肯定是错的,尤其是在家居士来说,现在这个社会生活本来就艰辛,菜比肉都贵,老人的汤,孩子的奶,哪点不用钱。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要是合法的合理的,我们求......